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知识点三篇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知识点三篇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知识点三篇好书有不朽的能力,它是人类活动最丰硕长久的果实。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知识点1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①、标志:19___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②、性质:封建军阀统治(地主和买办联合专政的专制政权)。

袁世凯及其以后的北洋军阀的统治是代表大地主、大买办(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这个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投靠帝国主义,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动政府。

二、袁世凯专权——政治: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

军事: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

外交:袁世凯“善后”大借款是以盐税、海关税为抵押,金额是2500万英镑。

主要用于内战,镇压国民党人。

三、二次革命1、原因:(1)宋教仁改组国民党(同盟会改组国民党的目的一是通过改组,联合中间力量,造成中国第一大党,以夺取国会中多数席位,建立以国民党为中心的内阁。

二是企图通过民主手段建立责任内阁,以保障《临时约法》的实施,把纳入资产阶级共和制的轨道),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2)“宋教仁案”。

19___年,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决定武力镇压国民党。

(3)袁世凯大量举借外债,用于扩大个人势力。

2、过程:袁世凯在19___年罢免江西、安徽、广东三省都督,然后派兵南下,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口誓师讨袁。

随后,江苏、广东、安徽等省相继独立,这就是“二次革命”。

3、性质: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袁世凯建立专制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4、失败原因:国民党力量涣散,袁世凯力量强大。

三、袁世凯称帝1、袁世凯的复辟活动:19___年强迫国会选举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19___年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

成终身总统有世袭的权利,从此中华民国名存实亡;19___年接受21条,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

2、护国运动——①、原因:袁世凯的志国和复辟帝制。

②、孙中山的讨袁活动: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维护共和制度。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知识点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知识点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知识点在高三历史学习的二轮专题中,我们将深入学习一些重要的历史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的历史考试非常关键。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这些知识点,并给出相关的例子和案例,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一、中国近代史1.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标志着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为中国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提倡“三民主义”,追求中国的独立、民主与富强。

例如,辛亥革命期间爆发了南京光复,南京成为辛亥革命的政治中心。

2. 中共成立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领导作用,并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例如,在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胜利。

二、世界史1.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初最具影响力的一场全球冲突。

它的爆发导致了全球各大国之间的战争,同时也为一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军事失败和国内政治动荡为纳粹党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2. 冷战与美苏两极格局二战后的世界分为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种对抗关系被称为冷战。

冷战导致了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紧张局势。

例如,在冷战期间,古巴导弹危机几乎导致了美苏之间的全面核战争。

三、思想文化史1.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的一场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世纪封建制度的瓦解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

文艺复兴时期,许多重要的艺术家、科学家和学者涌现出来。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画家达·芬奇创作了《蒙娜丽莎》等众多杰作。

2. 科学革命科学革命发生在16世纪到17世纪,是一场对传统科学观念的革命性突破。

科学革命的先驱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科学理论,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新高考历史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专题史现代中国及答案

最新高考历史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专题史现代中国及答案

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指导思想: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史观,以史为鉴,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原则:纵横比较,点线面体;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注意问题:一、横向:阶段特征的整合横向整合即以纵向时间为依据,将教材内容中交叉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勾勒出横向的链式结构,在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它不是对教材知识的简单罗列和重复,而是注重历史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横向整合,首先要正确划分历史分期①按照时间的标准,人类历史可以划分为三阶段(古代、近代、现代),史界通行的三个阶段的划分是:中国古代史从远古时期到1840年,近代史从1840年到1949年,现代史从1949年至今;世界古代史从远古时期到1640年,近代史从1640年到1917年,现代史从1917年至今。

②按照生产关系的标准,人类历史可以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③按照生产力的标准,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耕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然后根据历史阶段划分,从政治、经济、文等方面归纳相应阶段的具体史实,分析各方面特征,最后归纳历史阶段特征。

要特别关注中外历史上几个社会转型和巨变时期: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前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后,世界的16—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战后、二战后、20世纪八九十年代。

二、纵向:专题线索的整合按照内在知识的点联系,从纵向专题的角度清历史事件的发展线索,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按其演进线索整合为春秋战国—萌芽,秦朝—建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强,元朝—健全,明清—顶峰;再由此升华整合政治文明的演进线索:从奴隶制时代的血缘政治、贵族政治(中国)和直接民主(希腊),到封建时代的官僚政治、专制政治、教权主义,三、类比:中外历史的整合从全球史的视角,将历史事物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是2013年山东卷的新视角之一。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高三历史课程是一个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业发展和文化素养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高三的复习阶段,学生需要回顾并巩固历史知识点,为高考做好准备。

下面将介绍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的主要知识点,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1. 战争爆发: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包括希特勒的侵略行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美国参战的导火索。

2. 主要战役:介绍波兰战役、法国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途岛海战和诺曼底登陆等主要战役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3. 战争结果:分析盟军最终获胜的原因和纳粹德国、日本的战败原因,并探讨二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二、中国现代史1. 辛亥革命:回顾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重点关注辛亥革命的领导人、主要事件和取得的成果。

2. 抗日战争:介绍抗日战争的起因、发展和胜利,突出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英勇精神和付出的巨大牺牲。

3. 解放战争:学习解放战争的战略部署、主要战役和取得的胜利,包括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等。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介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的诞生和毛泽东的重要角色,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意义。

三、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1.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解体: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挑战,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影响。

2. 东欧剧变和柏林墙倒塌:介绍东欧剧变的起因和过程,重点关注柏林墙倒塌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3.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探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产业结构和社会福利政策,了解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四、冷战和冷战后的世界格局1. 冷战的起因和特点:回顾冷战的起因,包括意识形态的对立、核武器的威胁和军备竞赛的加剧。

2. 联合国的建立和作用:学习联合国的成立背景和宗旨,了解其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以及促进全球合作发展方面的作用。

3. 冷战局势的演变:分析冷战时期的重要事件,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和苏联入侵阿富汗等,理解冷战局势的动态变化。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微专题练习-高三人教版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微专题练习-高三人教版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选择题1.13世纪,英国形成了“王在议会”的局面。

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她远在外国的侄孙詹姆士一世继位,詹姆士对英格兰一无所知,坚持“君权神授”,王权逐步凌驾于议会之上。

直到光荣革命的胜利,议会才“收复”失去的权力。

这表明,光荣革命( )A.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B.使英国议会权力开始高于王权C.结束了英国君主制的历史进程D.对英格兰的政治传统有所捍卫2.英国1679年通过的《人身保护法》,议会上院意图阻扰这项立法,下院经过反复斗争,最终才得以通过。

这表明当时英国( )A.上院有较大的权力B.议会成为权力中心C.上院的权力转移到下院D.上下两院权力斗争激烈3.《英国史》的作者指出,英国的“光荣革命”“是不流血的,它无须乎内战、屠杀、放逐或报复……往日国王及国会间糜费精神的竞争今改为两者之合作,而国会则占着上风。

”作者认为“光荣革命”的“光荣”在于(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没有流血冲突 B.解决了英国国王和议会间的矛盾C.国家实际权力转移到了议会手中 D.议会通过和平方式掌控国家政权4.肖德甫在《大国法则》中认为:“光荣革命在英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它不仅将英国1640年以来的革命成果以温和和妥协的方式巩固下来,并且以此为出发点,奠定了现代英国的基础,开启了现代英国之路。

”材料意在说明“光荣革命”A.确立了议会权力至上的基本原则B.确立了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C.和平渐进的变革道路被各国借鉴D.推动了英国历史发展的进程5.1689年《权利法案》基本上是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比如议会必须定期召开,征税权属于议会等。

从表面看似乎没什么新意,但事实上却是政体制度上的一次革命。

材料中的“革命”是指( )A.君主制在英国结束B.英王丧失行政大权C.责任内阁制的确立D.君主立宪制的确立6.自1707年起,英国国王不再行使议会立法否决权,但国王仍可通过赏赐官职、年金等方式控制议会。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知识点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知识点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知识点高三历史考试是一个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科目,需要掌握大量的历史知识。

在第二轮复习阶段,学生们需要回顾并加深对历史知识点的理解。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的关键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历史。

1. 历史朝代变迁要想理解历史,首先要掌握各个历史朝代的变迁过程。

从夏商周到秦汉,再到三国魏蜀吴和南北朝等,每个朝代都有其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这一部分内容可以通过绘制时间轴和制作关键朝代变迁表格进行复习。

通过了解朝代的兴衰变迁,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文化发展。

2. 历史思潮和人物历史思潮和人物是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中的重要考点。

孔子、老子、庄子等古代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兴起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通过学习这些人物和思潮,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

3. 历史事件和战争历史事件和战争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试中的热点内容。

学生们需要了解一些重要战争,如抗日战争、三国战争等,以及这些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同时,还需要掌握一些重要事件,如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等,了解这些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后果,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

4. 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不仅仅是战争和政治的历史,同时也包括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商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等,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学生们还需要了解一些重要的社会制度,如封建制度、科举制度等,了解这些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何种贡献。

5. 文化和艺术历史可以通过文化和艺术来展现。

学生们需要了解古代的文化和艺术发展,如诗词和书法的创作,中国古代的建筑和雕塑等。

了解这些艺术形式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独特之处。

总之,高三历史的第二轮复习是对历史知识的巩固和加深,需要学生们能够整体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并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专题06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晚清的近代化转身与救亡图存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

专题06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晚清的近代化转身与救亡图存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
【解析】根据材料“欧洲陆海军之战术方法,并非应有白人所独有,黄人亦能用之……贵 国之长足进步,使我国从长夜迷梦中觉醒,得益匪浅”及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中日甲 午战争的相关信息,李鸿章意在强调甲午中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C项正确。
【真题考法】
典例03
(2021·江苏·三模)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东南各省督抚与英美列强 议约互保,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省“保护”, 而自处于战局以外,是为“东南互保”。这一做法( )
晚清阶段(1840—1912年)即从鸦片战争到1912年清帝退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逐步确立时期, 也是中国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期,主要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政治
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且程度逐渐加深,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汉族地主势力上升,中国革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 命阶段。期间中国军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农民阶级掀起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先后发动了洋务 运动、清末新政,资产阶级先后发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华民国成立,晚 清于1912年结束。
2.发展: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政府统治 土崩瓦解。
【微专题梳理】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第一任临时大 总统。 2.清朝灭亡: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清王朝结束。 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 (1)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 中华民国 (2)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成立 的重要文件。 4.官员选拔 (1)机构:考试院。 (2)影响: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 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微专题二+中国近现代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导学案 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二轮复习

+微专题二+中国近现代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导学案 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二轮复习

微专题二中国近现代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时空定位线索一中国近代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1)科举制度变化①戊戌变法变革科举制: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②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原因根本原因:科举制不能满足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

经济上:随着社会的进步,科举制已经不适应经济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政治上:清朝末期面临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科举制已失去了为封建王朝服务的功能。

文化上:西方文化的传入,使得民主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先进中国人开始呼唤改革措施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科举制度被废除(2)选官制度改革学堂选官制度①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②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留学毕业生选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三等,分官制度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2.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时期内容影响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1)在官员选拔方面,应以考试制度为主,也就是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2)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1)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2)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北洋政府时期(1)考试:1913年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

具体内容:①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②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

(2)甄别: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1)是中国近代人事制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环,推动了选官制度近代化的进程,对当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

高考历史二轮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二轮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二轮知识点总结高考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科目,对于考生来说是一个必考科目。

而历史考试对于考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因为历史的知识点庞杂且复杂,需要考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掌握。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历史知识,本文将对高考历史二轮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风貌。

其中,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讲究的以仁义为核心的人伦道德,道家强调的自然主义思想,佛家所弘扬的敦厚善良等等,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与国家制度的变革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和国家制度的变革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从封建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到唐朝的盛世,从元朝的统治到明朝的中兴,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形态和国家制度。

这些变革不仅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也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变革和发展。

三、中国历史上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中国历史上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近代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社会一直都存在着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

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动态演变,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四、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的传播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的传播对世界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等,不仅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也通过丝绸之路和其他途径传播到世界各地。

同时,中国古代文化所倡导的思想和价值观也在东亚及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

五、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事件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与世界接触日益紧密的阶段。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每一个事件都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复习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复习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复习高三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复习:全面梳理与深度挖掘在高三历史学习的关键阶段,我们迎来了第二轮历史通史专题复习。

这一轮复习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重要事件、杰出人物和政治制度,从而形成对历史知识的全面把握和深度理解。

一、历史背景:源远流长,跌宕起伏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复习首先从历史背景入手。

我们需要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文化氛围。

例如,封建社会的形成,需要我们理解先秦时期的土地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封建社会的起源和发展。

二、重要事件:穿越时空,探索历史的轨迹在历史的长河中,重要事件的发生改变了历史的轨迹。

例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重要事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进程和规律。

三、杰出人物:闪耀的历史明星,引领时代发展历史是由无数杰出人物共同书写的。

在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复习中,我们要关注那些在历史进程中留下深深烙印的杰出人物。

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创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他的智慧和胆识无疑为中国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政治制度:国家治理的基石,孕育社会变革政治制度是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复习的重要一环。

我们需要理解各个时代的政治制度是如何影响社会发展的。

例如,明清时期的封建专制制度,其特点是君主专制强化和官僚制度完善,这一制度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结合考试大纲,把握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对于每一个知识点,都要做到理解深入、记忆准确。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以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为了提高复习效果,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例如,通过制作时间轴或者思维导图,我们可以更好地梳理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和关联性;通过比较不同政治制度的异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微专题4 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讲义-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微专题4  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讲义-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微专题4 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主干梳理】【真题示范】考向1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知识)(2021·全国甲卷)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

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举制度的实施考向2元代恢复科举制的目的(能力)(2021·海南高考)元延祐元年(1314年)恢复开科取士,规定凡考经问或明经的人,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课本,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参考书。

由此,科举再次成为思想与权力之间的制度化链接。

此举意在()A.尊重前朝传统文化信仰B.争取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C .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 .恢复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考向3 选官制度的演变(素养) (2022·湖南高考)据下表可知( )A.世家大族没落 B .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 C .门阀观念强化 D .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考向4 科举制度的社会作用(价值)(2021·江苏高考)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

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

由此可知唐代科举() A .加强了君主集权 B .促进了阶层流动 C .消除了门第观念D .激化了政治矛盾【深化提升】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四个主要发展趋势2.对科举制的全面认识(1)特点贤能治国,为我所用科举考试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儒家经义为主,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都秉承着儒家传统教义,兼备治理国家、建设国家的能力标准客观,竞争公平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方式获得官位,考试内容是固定的儒家经义,统一根据考试成绩录取优秀人才,科举考试时间固定,这些体现了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立法保护,稳定延续科举制是国家自上而下进行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由国家推动运行的,因此它有立法保障,受到政府保护(2)影响①积极影响社会整合功能否定特权制度,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内核和价值观念,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转化推动文化发展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促进了传统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带动了民间崇尚人文、教育的社会风气巩固国家统一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适应了“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推动世界文明选才方式在唐朝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被西方国家吸收并改造成为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②消极影响【模拟演练】角度1知识拓展——“上计制”上计制度,是古代考绩制度之一。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板块二微专题2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课件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板块二微专题2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课件

三、新中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新中国成立后,采用中共中央和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 部制度。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 2.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公务员法》,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3.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是,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不 搞“政治中立”,坚持党管干部,不搞“两官分途”,坚持服务于民 的宗旨。
二、民国时期的选官制度 1.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1)内容: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完善国家政治制度, 建立文官运行机制。 (2)评价:基本没有实行,但对后来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 影响。 2.北洋政府的选官制度 (1)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 (2)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着文官考试 制度的建立。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但其具有女子不得参加
2.选官制度的改革 (1)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各省改“学政” 为“提学使司”,府、州、县设立劝学所,管理地方教育。 (2)选官制度更新,录用新式学堂毕业生。 (3)1904年初,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 度正式设立。 (4)制定《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微专题2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改革 1.科举制度的废除 (1)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在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下,废八股,改试 策论,后未能实行。 (2)1901年,实行新政。各省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 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3)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奏请,下诏废除科举 制。乡会试一律停止,学务大臣颁发教科书,城乡各处遍设学堂。
文官考试的局限性。 (3)甄别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பைடு நூலகம்位上工作的人,决定其能否留任。

微专题2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课件-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微专题2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课件-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答案 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通过立法强化对汉人统治 家规乡约是中国古代民间自发形成的、具有道德约束力的行为规范,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析 材料中“以德治国”“以道治国”“以爱治国”“以法治国”都体现了“治”, 《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内容看,清政府大规模立法,使国家的各项事务有章可循,有利 于行政事务的处理,故选C项;材料“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表明不仅是对地 方的控制,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行政法,不能说明完成国家法律法规的构 建,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行政法而不是针对汉人,排除D项。
6.家规乡约是中国古代民间自发形成的、具有道德约束力的行为规范,体 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 响,订立《吕氏乡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其主要内容有: 一是德业相劝,即互勉于修身齐家之事;二是过失相规,如戒烟酒、戒赌博、 戒斗殴等;三是礼俗相交,即乡党之间要有长幼之序,相亲相敬之礼;四是患 难相恤,包括防盗、防灾、防疫、恤贫、恤孤等。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 为具体的条款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有学者认为,《吕氏乡约》 “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
——摘编自党晓虹《中国传统乡规民约研究》等
材料二 明代浦江郑氏家规(部分)
第12条
每旦……令未冠子弟朗诵“居家则孝弟,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 也”。
第86条
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蹈贪黩,以忝家法。……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 论。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时期 (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 (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为“令”。律 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引礼入律) (1)原因 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 ②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学化。 (2)表现: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 (3)目的: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2020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训练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

2020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训练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一、选择题1.梁启超称《诗经》的许多篇章乃是“中国最初之史”。

下列对其理解正确的是《诗经》( )A.为研究夏商社会生活留下了宝贵素材B.以华丽的文采表现出大一统时代的气度C.反映了周朝从建立到结束的兴衰过程D.提供了研究公元前11—前6世纪的重要资料2.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体现出唐代诗人李白诗歌的( )A.现实主义追求B.浪漫主义色彩C.现代主义风格D.古典主义格调3.“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杜甫的上述诗句反映出作者 ( )A.忧国忧民的情怀 B.远大的政治抱负C.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 D.生活的颠沛流离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种文学艺术的特点是( )A.辞藻华丽,手法夸张 B.长短不齐,便于抒发感情C.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 D.题材多样,表现手法丰富5.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广为流传的佳句,其文学体裁属于A. 汉赋B. 唐诗C. 宋词D. 元曲6.王国维在《宋元戏剧史序》中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此话的主要含义是A. 赞美宋元文学的辉煌成就B. 强调文学具有很强的时代性C. 指出各个朝代的文学成就D. 哀叹古代文学时间的短暂7.元散曲是元代兴起的新文学形式。

“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晓事倒有人夸荐。

”此例典型地说明了元散曲的特征是( )①音节和用韵上比较自由②语言通俗易懂③句子长短不受规范④表现形式生动活泼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8.元曲名家马致远写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剧,其主要倾向多是宣扬浮生若梦、富贵功名不足凭,要人们在山林隐逸和寻仙访道中获得解脱与自由。

2024年高中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新教材) 中国古代史专题整合

2024年高中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新教材) 中国古代史专题整合

政策 内容
羁縻 中国古代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任用少数
政策 民族首领为地方官吏。源于秦汉,兴盛于唐
和亲 联姻
①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西汉中期,昭君出塞,恢复和亲 ②唐朝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③清朝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①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册封粟末靺鞨首领大
解析 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地方第一级行政区“军需粮草自成一体,财力 雄厚”,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后来,“州”性质的变化体现了地方第一级行政 区的重要性,这样做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镇压地方叛乱,故C项正确。“地 方行政层级的调整” 是“州”性质变化的结果,而不是原因,A项错误。B、D 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救济优抚 (1)救济:为维护社会秩序,中国历代政府重视社会救济,政府主要负责救灾, 民间组织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 (2)优抚:优抚老弱贫苦群体、尊重与赡养老人是中国的传统,中国历朝都 重视对老弱病残的优抚,以宣扬政府的合法性。
对应训练
1.(2023山东青岛模拟)西周的名籍制度主要登记的是宫廷卫兵和军队士卒 的个人身份资料。春秋后期,开始出现以家庭为基本登记单位、包括“广 土众民”的户籍制度。人口管理制度的变化( A ) A.适应了诸侯争霸的需要 B.激化了社会矛盾 C.导致了宗法分封制瓦解 D.加重了民众负担 解析 由材料可知,户籍制度相较于名籍制度,更进一步加强了对民众的管 理和控制,有利于收取赋税和征派兵役,适应了诸侯争霸的需要,故选A项; 户籍制度是社会管理的途径,并未加重民众的负担,激化社会矛盾,排除B、 D两项;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宗法分封制的瓦解,排除C项。
2.民族交往
交往 内容
民族间 民族之间的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之 的战争 间的交往。匈奴、突厥等少数民族曾多次袭扰中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二轮微专题(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社会基层治理社会保障体系)一、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古今中外的官员选拔和管理是保证国家政治运行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一环。

涉及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西方近代文官制度。

当前国家倡导反腐倡廉,加强干部队伍的选拔与监督,是增强国家治理能力的必要手段。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从本质上看,选官制度始终围绕着皇权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加强而变化,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

(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2.西方的文官制度的特点和作用3(1)特点①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②政治中立和工作隐名。

③职务常任和论功晋升。

(2)作用①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部门的事务官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区②确保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文官制度已成为西方社会的稳定器。

③“政治中立”原则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

④保证了文官队伍的优良素质,有利于官员管理的法制化和专业化,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二、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注意1:区分几个名词为(1)民族: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文化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认同自身的为一个团体的稳定共同体。

(2)民族主义即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的思想或运动,亦称国族主义或国家主义,是包含民族、种族与国家三种认同在内的意识形态。

民族主义亦特指民族独立运动之意识形态, 即以民族之名义做出文化与政治主张,民族主义也同时被称为凝聚民族共同体的学说。

(3)民族国家;即主权独立,人民有共同价值、历史文化语言或体制的政治实体。

(4)民族关系是指民族间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交往的关系;民族国家的交往就构成了国与国的关系,逐步形成了近现代的外交关系。

注意2:中国: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之间既冲突,又融合,而民族融合是主流。

世界范围内:各民族的大迁徙推动了各地间的文化交流。

进入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规范国家与国家之间交往的国际法也逐渐形成、成熟。

近代中国外交逐步走向近代化;现代中国在融入国际社会的同时,提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1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特点高三历史二轮微专题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其表现:历史上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是以战或和的形态表第1页共6页现出来。

有战有和,以和为主是其显著特点,推动了民族间的交融。

(3)民族交融的途径:一是民族间战争;二是和平交往:①和亲;②贸易;③会盟;④朝贡。

册封(2)中国古代处理方式(政策):①战争;②设管理机构;③册封;④和亲;⑤会盟(“议和”);⑥互市(榷市);⑦防御(如迁民屯边,修筑长城等)。

(袖都护府、羁麾府州) A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1)由开放走向闭关。

到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

秦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发达;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

(3)和平交流为主,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二、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外交观念和体制的变化(一)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1.涵义反对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争取民主权利;发展经济,改变国家极度贫穷的状况:发展科学文化,促进思想解放、社会文明的进步。

2特点(1)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2)始终与民主主义、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

(3)与国际主义相结合,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4)本质是民族认同感和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的精神。

3.兴起原因(1)西方的殖民侵略使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重。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

(3)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传入。

4.发展历程⑴鸦片战争--民族意识的萌发:鸦片战争的惨败使人们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苏醒。

(2)甲午中日战争--民族的危机意识逐渐强化;甲午中日战争使民族危机空前强化,知识分子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梁启超、严复高举社会达尔文主义,以民族危亡唤醒民众,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

梁启超首先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

(3)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的发展:孙中山深化了民族主义概念,将民族主义扩展到民权、民生,辛亥革命后,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思想,国民大革命时期又进一步提出了明确的反帝主张。

⑷抗日战争--民族意识的高涨:随着日本侵华的不断加剧,中国的民族意识进一步强化,形成高潮,伴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民族意识也达到了空前的觉醒。

(二)近代中国的外交变化1.列强侵华,打开中国大门,促使古代中国的“朝贡体系”向不平等条约体系转变,西方外交观念的冲击,影响了中国近代外交观念的变化。

晚清外交体制的变化:(1)专门性外交机构的设立①总理衙门②南、北洋通商大臣③官员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念,开阔了视野,逐渐掌握了利用外交手段谋取本国利益的策略。

(2)近代驻外机构的设立作用:清政府的外交体制逐步完备起来,走进国际社会,对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保护海外华侨利益,密切华侨与祖国的关系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3)晚清外交观念的转变①中西交往中的文书格式的变化。

②中西方官方之间平等往来。

③对外派遣常驻使节。

2.民国初期的外交改革3.北洋政府时期8 (1)袁世凯:1915年“二H■一条”与“民四条约”。

3)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4)北京政府:修约外交1919-1927年)(集体修约到个别废约。

特点:①利用列强间的矛盾谈判;②受内政的掣肘;③民众舆论和情绪的推动;④抓住到期修约的机遇)。

(5)南方政府:革命外交及废约外交(1923-1927年)(在以俄为师的背景下,出兵北伐,相继收回汉口、九江租界,并强行开征二五附加税)。

4.南京国民政府反对联,亲近帝国主义(1) 1928年改订新约与关税自主。

(2)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全面调整外交机构,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

(3)1942年反法西斯同盟,1943年废除“治外法权”(抗战时期的废约外交)。

(4)1943年蒋介石成功出席开罗会议,中国第一次以一个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

(5)1945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

)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1946年《中美商约》《中美支好通高航海金约》三、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独立自击的外交关2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历程。

主要内容: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担负负责任大国四、西方民族国家(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发展2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1512(1)民族认同观念兴起: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中央集权加强。

宗教改革后,天主教势力衰落,世俗王权强化。

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

(2)民族语言地位上升(3)民族意识的觉醒①背景: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传播了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

②表现:个人忠诚于国家;各国鼓励和组织对爱国人士的崇拜;出现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等。

③形成: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转变为民族国家。

主要内容: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担负负责任大国四、西方民族国家(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发展2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1512(1)民族认同观念兴起: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中央集权加强。

宗教改革后,天主教势力衰落,世俗王权强化。

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

(2)民族语言地位上升:(3)民族意识的觉醒①背景: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传播了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

②表现:个人忠诚于国家;各国鼓励和组织对爱国人士的崇拜;出现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等。

③形成: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转变为民族国家。

三、社会基层治理社会基层治理是对基层地区(如城市社区、农村村落等)的治理。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经济社会是否能持续发展、繁荣和稳定,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重点注意中国古代基层治理和近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基层治理。

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两者有区别又密切相关,户籍的建造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

一、户籍制度演变1.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含义:户籍制度指中国封建社会对全国人口进行管理,并据以征调赋税、劳役和征集兵员以及区分人户职业和等级的重要制度。

清朝时期政府赋役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2.中国近代户籍制度变革趋势:a户籍管理部门逐步由政府管理到警察、自治管理结合,再到军警共同治理,政府对地方管理不断加强。

b.近代户籍管理法规、条例逐步增多,越来越完善,近代化色彩越来越浓。

原因:列强侵华、扶植势力;分裂割据,内战频仍;社会动荡,巩固统治需要;借鉴近代西方法律法权理解和国内统治实际,全面管理。

3.现代中国户籍制度变革1951年基本统一了全国城市的户口登记制度;1955年统一了全国城乡的户口登记工作;1958年”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等;1984年《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颁布,户籍严控制度开始松动;1998 年让户籍制度进一步松动。

二、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1.中国古代的基层组织机构:县是基层的行政机构,县下设乡和里。

注意:古代基层组织的任务是征发赋役和维护社会稳定。

2.中国古代注重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和相互监督机制。

3.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1)宗族势力强大,政权(皇权)与族权相结合(2)忠孝治理乡村(3)乡绅有限自治。

4.现代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建立起基层村民自治制度。

四、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社会保障是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等组成。

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民间社会参与,处于辅助地位,在封建社会后期,宗族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现代发达国家基本构建起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1.古代社会保障的特点(1)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还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第4页共6页(2)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2.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1)积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时产生的社会和经济制度,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