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专题课例研究
高三历史课程教案深入研究中国近代史
高三历史课程教案深入研究中国近代史一、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通过深入研究中国近代史,使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历史进程和影响,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分析、综合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事件及其影响;2. 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变革的原因和结果;3. 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变迁和社会矛盾;4. 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和合理评价。
三、教学方法1. 前导教学:激发学生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2. 讲授法: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和人物,介绍相关背景知识和分析方法;3. 分组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共同探究和研究,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4.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5.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6. 视频资源:结合适当的视频资源,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历史事件和人物。
四、教学内容1. 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 讲解晚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分析社会矛盾的产生;- 引导学生思考官僚贵族统治、西方列强侵略等因素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近代中国的政治改革与变革- 介绍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背景,讲解改革后的政治制度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发展的重要影响。
3.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民族意识觉醒- 讲解五四运动、五卅运动等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引导学生探讨这些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以及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性。
4. 近代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 介绍中国近代经济变革的历史背景和措施;-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措施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评价这些改革。
五、教学过程1. 前导教学- 引入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近代历史的疑问。
2. 讲解主要事件和人物- 分解教学内容,按时间顺序讲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结合教材和其他参考资料,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高三下历史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时间:2022年3月15日二、活动地点:学校历史组办公室三、活动主题:探讨高三下学期历史教学策略四、参与人员:历史组全体教师五、活动内容:一、活动背景随着高考临近,高三下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进入关键阶段。
为了提高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我校历史组于2022年3月15日开展了高三下学期历史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探讨高三下学期历史教学策略,共同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二、活动过程1. 教研组长介绍高三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教研组长首先介绍了高三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目标等。
针对本学期的高考形势,强调了以下几点:(1)注重基础知识复习,巩固学生的历史知识体系;(2)加强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3)关注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时事政治素养;(4)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代表分享教学经验接下来,教师代表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享了以下教学经验:(1)注重课堂氛围营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4)加强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
3. 针对教学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环节,教师们针对高三下学期历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主要包括:(1)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2)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体系?(3)如何应对高考中的热点问题?(4)如何提高课堂效率?针对这些问题,教师们提出了以下建议:(1)加强历史思维能力培养,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2)通过制作思维导图、绘制历史地图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体系;(3)关注时事政治,结合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时事政治素养;(4)优化课堂设计,合理运用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4. 教研组长总结发言教研组长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强调以下几点:(1)教师们要高度重视高三下学期的教学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2)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学质量;(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历史教研活动案例
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历史教研组决定开展一系列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研讨交流等形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确保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2. 通过集体备课,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教学资源共享的良好氛围。
4.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三、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1)备课内容:本次集体备课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外历史纲要》第一单元“夏商西周: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为主题。
(2)备课流程:① 主备人介绍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② 参与教师针对教学目标、重难点进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③ 主备人根据讨论结果,完善教学设计;④ 参与教师对完善后的教学设计进行试讲,并提出改进建议;⑤ 主备人根据试讲情况,再次修改教学设计。
2. 教学观摩(1)观摩内容:由主备人进行公开课展示,课题为《夏商西周: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观摩流程:① 主备人进行公开课展示;② 参与教师认真听课,做好笔记;③ 公开课后,参与教师进行评课,提出优点和不足;④ 主备人针对评课意见,进行教学反思。
3. 研讨交流(1)研讨主题: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2)研讨流程:① 参与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经验;② 教研组长针对分享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③ 参与教师就研讨主题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④ 教研组长对讨论结果进行梳理,形成共识。
四、活动总结本次高中历史教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标。
以下是活动总结:1. 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
2. 集体备课环节,教师们积极参与,共同完善教学设计,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溧阳市高三历史教学研究课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阅读材料,
清朝时候,商人张三从上海运一批货物到汉口, 清朝时候,商人张三从上海运一批货物到汉口,受到各地官吏的百 般刁难,重重勒索。他气愤地说: 清政府在条约中规定, 般刁难,重重勒索。他气愤地说:“清政府在条约中规定,外国专家商船 和军舰可以在长江自由航行,不受盘查,而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行? 和军舰可以在长江自由航行,不受盘查,而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行?难道 非要中国商船插上外国旗子才有生路吗? 非要中国商船插上外国旗子才有生路吗? (1)这一事至早应该发生在哪一年以后( ) )这一事至早应该发生在哪一年以后( A.1842年 B.1844年 C.1856年 D.1858年 年 年 年 年 ( 2)下列不属于《天津条约》内容的是( ) )下列不属于《天津条约》内容的是( A.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B.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 处为通商口岸 增开牛庄、 增开牛庄 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C.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口岸自由航行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口岸自由航行 D.外国人不能在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外国人不能在内地游历、 外国人不能在内地游历 经商、 (3)假若张三今天乘船从上海经汉口至重庆,沿途须经过下列那些水利枢纽 )假若张三今天乘船从上海经汉口至重庆, 工程 () A.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 B.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C.刘家峡水利枢纽工程 D.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 刘家峡水利枢纽工程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阅读材料,
清朝时候,商人张三从上海运一批货物到汉口, 清朝时候,商人张三从上海运一批货物到汉口,受到各地官吏的百 般刁难,重重勒索。他气愤地说: 清政府在条约中规定, 般刁难,重重勒索。他气愤地说:“清政府在条约中规定,外国专家商船 和军舰右以在长江自由航行,不受盘查,而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行? 和军舰右以在长江自由航行,不受盘查,而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行?难道 非要中国商船插上外国旗子才有生路吗? 非要中国商船插上外国旗子才有生路吗? (1)这一事至早应该发生在哪一年以后(D ) )这一事至早应该发生在哪一年以后( A.1842年 B.1844年 C.1856年 D.1858年 年 年 年 年 ( 2)下列不属于《天津条约》内容的是( D ) )下列不属于《天津条约》内容的是( A.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B.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 处为通商口岸 增开牛庄、 增开牛庄 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C.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口岸自由航行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口岸自由航行 D.外国人不能在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外国人不能在内地游历、 外国人不能在内地游历 经商、 (3)假若张三今天乘船从上海经汉口至重庆,沿途须经过下列那些水利枢纽 )假若张三今天乘船从上海经汉口至重庆, 工程 () A.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 B.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C.刘家峡水利枢纽工程 D.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 刘家峡水利枢纽工程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关于高三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性的研究》课题方案
(一)何谓解题中的技巧性?莫过于发现、利用某一题目中暗含的窍门捷径,或发现、遵循某类题目中暗含的规章体系。技巧性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甚至是少学多用。
(二)“解题技巧性”的能力分级标准?
我没有相关认知的,但得分了!
我有相关认知的,也得分了。
我没有相关认知的,也没得分。
我有相关认知的,却没得分!
高中学生,所面临的多是选拔性考试。这就要求学生将掌握的知识倾囊而出,甚至能有效避免自身知识盲区。因此,研究解题技巧、示范解题技巧、提升解题技战术便具有重要性。
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历史知识的积累,忽视了“本本”之外,解题技战术的重要性。同时,在大部分参考辅导书中,均无系统的解题技巧。因此,研究这一课题具有必要性。
2、每一次教学评估,都会生成丰富的研究资料,方便笔者取料研究习题、了解学生能力和反馈技巧教育的成效。
3、高中教学中,不乏研究对象。可以全面调查,也可以个案分析,因而调查数据丰富,利于合理结论的得出。
《提升高中学生历史材料题解题能力的研究》,桂贤娟,《华章》2013年第23期。面对材料题的对高中生的高要求,如注重考查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知识归纳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及学生对此类题型的棘手现状,作者就如何提高历史材料题的解题能力从多方面探讨。
仍有一些类似的研究,如,刘元珍《新情境新材料型历史材料题解答技巧》,[J];教师;2010年22期。夏国锋《如何答好高中历史材料题方方面面》,[J];学苑教育;2012年20期
有时,也可将学生和题目分组实验,依据实验结果分析他们对于解题技巧的把握力度。同时,根据实验结果也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个案研究法。鉴于研究成本和时间的考虑,可选出三个或六个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分别代表九成优等生、七成中等生和半通水认知生,每一等级的学生代表人数相同。对他们进行教育和练习,以便得出更丰富、更精确结果,从而利于结论的合理性、科学性。
历史专题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
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本案例以“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为主题,通过专题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沧桑巨变,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掌握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历史人物评价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
2. 教学难点: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影响,以及评价历史人物。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一幅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地图,引导学生思考:这幅地图反映了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幅地图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领土被侵占的严重局面。
(二)新课讲授1. 鸦片战争: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2. 甲午战争:介绍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结果,引导学生思考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 辛亥革命: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革命过程、成果,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 五四运动:介绍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运动过程、成果,引导学生思考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5. 新中国成立:介绍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地位。
6. 改革开放:介绍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政策、成果,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三)小组合作探究1.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总结出该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影响。
高三历史专题课例研究
高三历史专题课例研究高三历史专题课例研究南汇区教师进修学院周月军一、问题的提出高三专题课例研究是在当今教本建设大背景下,针对高三教学实际而提出的以课例为载体,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教师对专题的理解与反思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自学迁移,应变创新,完成课堂教学最优化、师生素养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案例,现作一具体介绍.二、专题课例的设计与实施1、专题的划分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因此,有必要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性重构,对复习内容通过专题形式进行纵横归类,以增加复习的针对性、实效性及成功率,对知识进行重构时,一般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大历史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应放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考虑,甚至可以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使学生形成“大历史”观念,使学生能对事件、人物,从中国、世界等纵横各方面思考、感悟,养成其世界意识、历史意识.2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知识是基础,能力是目标,能力的质取决于知识的量.根据这一原则可将高中历史分为几大专题,如中国古代史可分为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民族关系史及对外关系史五大专题系统复习或从纵向可分为秦汉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史、隋唐史、五代辽宋夏金元史、明清史;中国近代史可分为:近代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四个专题;世界近现代史可分为:近代资本主义产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高潮时期、主要国际关系演变史等专题进行复习,一般一个专题可用1-2个课时进行学习.3学以致用,发展能力:根据史学特点,可选择提高学生历史思辩及实践能力的重点、难点、常考点进行专题设计,设计的主要思路有:一是历史问题的有机结合.如全球化的问题、中国、世界近现代化的问题、南北经济的差距、上海的改革开放等……二是学以致用,用历史的视角来审视、解释现实中的现象并不从政治的角度,从而感悟历史与社会的责任.如军国主义的问题、中美关系问题、美国的对外政策、文明的传承与交融等等……2、专题课例的设计原则课例是教师指导学生的反思再现和描述,并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为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原则:1主体性原则:在课例设计中应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激励人人参与成功的机会,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2问题化原则: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的层层设问,把问题以大化小或以小化大,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品格与创新素质.切忌所引史料和所提问题太难,当然也不能使学生感到太简单而索然无味.3“跳远性”原则:问题的设计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问题设计应是“跳远式”而非“跳高式”的,学生能跳多远就算多远,而不是学生跳不过去就失败.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有进一步探索的余地和积极性.4方法化原则:强化过程与方法,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具”,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体验性,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用已有的知识,已知的信息来解决新的历史问题.学生不仅应掌握历史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还应在教师指导下发展自己的技能,培养自己的能力.3、专题课例设计基本内容每个课例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1高考复习基本要求;2知识结构专题在整个教学中的价值、地位;3典型例题包括近几年高考中的试题及原创精彩例题;4能力训练;5精彩案例或课例.设计中五大块内容有机结合,各有侧重,例如:1高考复习基本要求: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制定便于操作的具体要求,使学生能明确本专题复习的具体重点及方向,可用“知识与技能”“过程及方法”“情感及价值观”等具体区分.2知识结构提炼本专题的知识点,揭示本专题重点及难点及其内在联系,使学生能理清知识脉络,并理解本专题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并能帮助学生把知识点设计成适合学生思考的问题,能引导其讨论、思考、辨析、以启迪思维发展能力.3典型例题:一是近5年上海及全国高考中与专题相对应的经典试题;二是根据学生失误的典型解答来设计、原创相应的精彩例题,例题要有针对性,要能适应高考要求,包括题型、命题思路,表达形式等,典型例题应成为学生直接了解、把握高考“考什么”“怎样考”的范例.4能力训练:编写能力训练包括原创试题时,为保证教学质量,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a、以本专题知识为基础,兼顾本题在整个教学中的价值地位,挖掘与之相对应的知识.b、重视能力的培养,注意综合知识的运用,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历史意识的培养.c、提倡多种题型的合理搭配,题目设计由易到难,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d、题目设计应使每位学生都有一定收获、并使学有余力的同学能继续探索,以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提高其学习水平.5精彩课例或案例课例是教师对教学的再现和描述,是叙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经历的改变,包括知识、行为、态度、工作及学习技巧,主要事件经验及主要教学片断等,它可以帮助教师及学生不断反思教与学的得失,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提供经验,借鉴,真正的实现理论的学习,实践的反思,行为的不断跟进.4、高三专题课例研究的基本实施高三专题课例研究是在针对高三高考实际,在老师前期大量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老师的定向指导去发现、提炼与总结,以达到个体的感悟与内化,培养其应变、创新及实战的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1知识体系的贯彻课堂上教师对于基础知识部分的教学可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对一些疑难问题通过学生的提问等方式来完成,对于一些重点的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等可通过学生间讨论来完成,到时可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通过不同层次学生间的相互交流、讨论、探索来完成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师可予以一定的指导,如讨论方向等.2学习方法的引导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对于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自学交流过程中的问题,教师可进行重点讲解,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能激发学生的有效思维,重分析判断、重史料解读、能理解对方观点之可理解之处,灵活开放地解决实际问题.3练习训练的巩固练习也是促进知识迁移,培养巩固能力的基础途径和有效方法,特别是对高三而言,关键是在练习中要避免机械地简单重复、再现历史知识,要注重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从信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合乎历史学逻辑的前提下,充分激发学生思维、张扬学生个性.4课后的反思,拓展教师、学生都应在课后对课堂进行消化、整理、归纳、拓展,并不断反思得失,以真正将知识内化,融会贯通,并能进一步思考,在本专题的内容及能力上,还可怎样考,怎样学才更有实效,对一些共性或个性的问题该怎么处理以后的课该接受什么经验或教训真正做到理论学习、实践反思、行为跟进的统一,切实增加课堂的实效.三、“专题课例研究”实施范例——国际关系演变史专题一高考复习基本要求1、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国际关系的含义;在各历史发展时期,国际关系演变的具体表现.2过程及方法:通过国际关系演变过程中的各重大事件的学习,培养学生用中国及世界的视角来审视国际关系的演变及趋势,并能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解释;通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比较;多元化趋势与前两大格局不同的分析,使学生受到分析、比较历史事件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3情感及价值观:通过国际关系演变对中国产生的影响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历史与社会的责任.二知识结构1、国际关系含义:国际关系是依赖于经济基础的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国际经济关系首先是国际政治关系.国际经济关系是国际关系中最基本的,最活跃的关系,它影响着国际政治,文化关系的变化发展.世界近现代史上的国际政治格局大致经历了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等阶段,促使国际格局变化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决定的,也是由资产阶级的本质所决定的,它们为了争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对外侵略扩张,争本瓜分世界,必然产生矛盾,下面内容在复习时要格外注意.1国际关系史分期及主要特征.17世纪下半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第一时期,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是欧洲列强围绕欧洲霸权和海上与殖民霸权这两个方面而展开激烈的角逐,其中英国在这一时期始终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成为列强争霸的主要对手.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第二时期.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是三对矛盾的发展变化,后由于美国实力的增强,使其逐渐取代英国成为世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3二战后至今为第三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从两大阵营到美苏争霸到三个世界的演变到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把握国际关系史的基本观点1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是导致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政治格局或体系中地位变化的根源.2利益是资本主义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共同准则,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说:“我们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3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①维也纳体系略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略③雅尔塔体系略④多极化趋势略4规律性知识拓展人类在付出两次大战和一次冷战的巨大代价之后,开始学会了这种处理国际争端的一种古老而又全新的方法,一战前,欧洲列强之间毫不妥协,最终使大战爆发,一战以后,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教训,使通向二战的道路曲折得多,二战后,人们更多地接受了历史的教训,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危机时表现出更多的谨慎,伴随着冷战的发展,缓和与结束,妥协方式越来越成为解决国际纠纷的常规手段.今天,妥协意味着任何国家都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意味着参加谈判的国家在扞卫自己核心利益的同时,必须承认和照顾谈判对手的合理利益,意味着谈判双方在各自所希望得到的东西之间实现某种有取有予的平衡,意味着反对和抵制国际关系中的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妥协是斗争结束的另一种形式,二战后的50多年来,这种妥协的实例比比皆是,从而在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以对话代替对抗,以缓和与合作代替战争或冷战的新局面,这是人类社会在经过20世纪的战争风云后,进一步走向文明与成熟的标志.三、典型例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国召开代号为“公共交通起讫点”的会议,杜鲁门认为它“只是一次炒冷饭,是一次把已有的协定付诸实施的会议”.杜鲁门指的是A.开罗会议 B.德黑兰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波茨坦会议2003年上海卷2欧元是当前欧洲许多国家的新货币.它的发行与流通,标志着欧洲在经济一体化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试问:欧元的发行者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即 .其前身是在西欧“共同市场”基础上建立的 .这个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对欧洲和世界有什么重大意义2 002年上海卷3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世界格局大致经历了四次重大演变.第一次:拿破仑战争后,形成了维也纳体系,俄、普、奥三国组成:“神圣同盟”分割欧洲.a. 请按上述方式,扼要回答后三次世界格局的形成及特点.b. 纵观这200年的历史,有许多因素推动或制约着世界格局的演变,你认为主要因素有哪些2003年上海卷4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在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国家认为进行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在此基础上,国际法的奠基人格老秀斯主张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提出交战规则以及战俘待遇、武器使用,除了军事必要外财产不应受到损害等原则.这些原则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材料二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国际联盟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为此“各缔约国承担不从事战争的义务.”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材料一,说明格老秀斯提出的各项原则有何积极意义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国际联盟盟约所反映的对战争的态度有何新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3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联合国宪章安理会的主要规定,分析这些规定对安理会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积极作用.4概述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形势的总趋势和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2004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二附:参考答案:1使战争受到法律的约束,尽量减少战争所造成的危害.2对国家的战争权加以限制,通过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维持和平;出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空前灾难,使人们更加深了对战争危害的认识.3安理会是联合国中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实行“大国一致”原则;使安理会能有效地采取行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4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局势总体趋于缓和,和平与动荡并存,超级大国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在两极格局下掩盖的一些矛盾爆发,导致局部冲突和战争不断.四、能力训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据此回答1-4题.1、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共同点有①少数帝国主义强国操纵并充满矛盾和斗争②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冲突③决定对苏俄进行经济封锁和大规模武装干涉④帝国主义国家凭借实力重新瓜分世界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2、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A、消除了协约国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B、使不同的社会制度间的矛盾得到缓和C、暂时协调了协约国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D、为民族解放运动创造了有利的环境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帝国主义在东西方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调整,国际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决定因素是A、列强实力对比未发生根本性变化B、列强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体系都比较满意C、两种制度的矛盾尚未变化D、帝国主义国家都致力于恢复经济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对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是A、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相对稳定的局面B、恢复了欧洲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的地位C加强了美国对欧洲各国事务的影响 D、激化了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一战后美国随着实力的增强,它的外交政策随之发生变化.据此回答5-8题5、美国提出建立国联,又没有参加国联的主要原因是A、巴黎和会的结果对美国不利B、美国经济实力不及英国C、国联成立后为英、法操纵D、美国综合国力不及英、法6、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最大受益者,主要表现在①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抑制了日本势力过分膨胀②战后攫取世界经济霸权③美、英海军并驾齐④美国成为亚太地区霸主A、①③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7、二战后初期,美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A、谋求世界和平B、维护雅尔塔体系C、建立全球霸权D、维护世界资本主义8、美国推行的“冷战”政策的最显着特征是A、帮助欧洲复兴,稳定资本主义制度B、支持希腊反动政权,阻止共产党夺权C、组织北约,加强同苏联抗争的实力D、遏制共产主义,但不诉诸战争有学者指出各国外交的一切出发就是维护其国家利益.据此回答9-11题.9、二战爆发前,英法所推行的绥靖政策的实质是①牺牲小国利益,谋求大国安全②调整对德政策,以谈判代替冲突③企图祸水东引,怂恿德国进攻苏联④德国攻势猛烈,英法以守为攻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10、“在一定条件下,民族利益高于意识形态的斗争.”其代表性事件是:A、三国轴心军事同盟形成B、美国扶持蒋介石打内战C、二十六国共同宣言发表D、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11、1970年2月尼克松在对我政策报告中说:“我们朝着改善同北京的实际关系的方面采取我们所能采取的那些步骤,那些肯定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符合亚洲的和平和稳定的利益的.”尼克松说这番话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综合国力的空前强大B、在对苏争霸中美国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C、中苏两国友好关系的破裂.D、美国为推行“战略防御计划”而调整对华关系在两极格局解体以后,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依据有关历史知识,回答12-16题.12、美国在18世纪后期建国,在不到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迅速发展成为首屈一指的强国.以下对其原因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领土的迅速扩展B、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C、对种值园奴隶的剥削D、大量引进人才和技术13、1945年日本投降后,杜鲁门意识到:“事实上,蒋介石甚至连再占华南都有极大的困难,要拿到华北,就更加难以做到.”对此,美国采取的对策是A、以武力帮助蒋介石抢占地盘B、帮助蒋介石运送军队抢占要地C、促使国共两党达成“双十协定”D、怂恿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14、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雅尔塔体系发展演变的新特点是:A、逐渐形成美国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B、逐渐形成了美国和苏联对立的两极格局C、大国间利益争夺与意识形态问题交织在一起D、美国开始推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政策15、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政治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表现在①两极格局已经终结②美国独霸世界格局已经形成③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④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16、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决定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有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②美、日、西欧经济的鼎立局面③第三世界的日益崛起④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17、阅读下列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的三段史料:材料一美国总统罗斯福说:“美国是民主国家的兵工厂.”材料二伊克斯日记记载了1941年9月美国部长联席会议的情况:“话题转到俄国的黄金储备上来……显然我们是在力求乘他们的黄金没有告罄之前全部把它弄到手.以抵偿我们提供的货物.从此刻此,我们对苏联采取了租借法案.”材料三 1941年8月,大西洋会晤中,丘吉尔建议罗斯福发表一个照会,表示:“日本向太平洋西南地区的任何程度的进一步推进,将会造成美国政府被迫采取反措施,甚至导致美国和日本发生战争的局势.”罗斯福私下的反映是:“他丘吉尔要我们支持他.现在他对东方——香港、马来亚、印度、缅甸很不放心.我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他的恐吓日本的坚决要求,因我们尽一切可能不给日本有进攻我们的任何借口.”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民主国家”指的是哪些国家罗斯福的这个口号表明什么立场2材料三中,丘吉尔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罗斯福要拒绝丘吉尔的建议3分析上述材料可以看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采取了一些什么政策美国采取这种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附:参考答案:1指受法西斯侵略的资本主义国家.表明美国向上述国家提供军事援助.2丘吉尔意在让美国为维护英国利益不惜冒对日作战的危险.罗斯福不愿仅为英国的利益对日作战.3尽量避免过早同法西斯国家交战.利用战争机会发展经济,增加黄金储备以发战争财.出发点是维护美国的利益.18、自从美国对苏联实行“冷战”政策后,美苏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局面.对于“冷战”现象,一种观点认为它是国际关系进步的表现;一种观点认为它是国际关系落后与反动的表现.你同意哪种观点请阐述你的理由,并说说另一观点的可理解之处.附:参考答案:同意第一种观点的依据:1“冷战”是处理国际关系走向理智的表现,明显进步于动辄使用武力.2国际关系中,由于诸多因素,矛盾与对抗不可避免,以往通过残酷的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冷战”避免战争,有利于各国人民.3美苏“冷战”时期,许多地区与国际争端是由国家和地区矛盾引起的,并非都是美苏对峙争夺造成的.4“冷战”有利于和平,那只是客观上的,也是次要的方面.19、有同学认为,粗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球,它显露出的变化相当少,欧洲的全球霸权比大战前更完整.但实际上,从全球的观点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他开始了对欧洲霸权的削弱——这一过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宣告完成.这一削弱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弱、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削弱.试结合有关史实写一小论文400字左右.附:参考主要史实: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一战”结束后,英、法等国虽然继续维持了欧洲在世界的霸权地位,但实际上其霸权地位已受到挑战.表现:主观方面看,表现为自身实力下降:经过大战,欧洲各国经济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恢复困难.一战后各国都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高潮,政局动荡,特别是苏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沉重打击了欧洲帝国主义的联合力量;另外,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严重削弱了欧洲各国的殖民统治.客观方面看,表现为美、日两国实力增强:借“一战”之际,美国代替英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日本实力也同欧洲列强相差不远;两国随着实力增强,加强对外扩张,美国大搞金元外交,积极参与战后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专题3优秀教学案例:3.1太平天国运动
5.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社会背景、阶级斗争、历史作用等方面的问题。
6.提高史料分析能力,学会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氛围。
2.创设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历史人物,体验当时的历史情境,从而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3.通过讲述生动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进入历史场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4.结合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与太平天国运动相关的遗址、博物馆等,使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感受历史,提高对历史的认识。
(二)问题导向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19世纪中叶我国发生了一场重大的农民起义吗?它为什么会产生?它又带来了哪些影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简要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如封建社会的矛盾、民族矛盾的激化等,为新课的学习创设情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作业小结
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和感悟的文章,字数在800字左右。
2.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与太平天国运动相关的历史书籍、文献,拓宽知识面。
3.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五、案例亮点
高三历史课堂中的历史事件评析与论证
高三历史课堂中的历史事件评析与论证一、引言历史是学科中一道独特而重要的题目。
它记录了人类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对我们理解现在并推测未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高三阶段,历史课程扮演着帮助学生理解世界发展脉络以及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关键角色。
本文将以高三历史课堂中出现的几个重要事件为例进行评析与论证。
二、一级标题:日本帝国主义扩张——侵华战争分析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也最具有影响力的事件之一。
高三历史课堂上,老师通过教材和相关资料向学生介绍这段悲惨而触目惊心的历史,明确指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行径所造成的巨大伤害和后果。
首先,在评析这个事件时,需要回顾背景因素以及导致日本军队入侵中国事态发展逐渐累积起来。
1. 描述孙中山领导下完成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帝制。
2. 介绍日本接受和学习西方文化并实施自上而下的近代化改革,并使其成为亚洲最强国家之一。
3. 讨论远东地区的后发先至造成了激烈竞争态势的全球霸权争夺。
其次,通过深入研究侵华战争中多个重要事件的分析和评估来理解整个历史事件:1. 解释“九一八事变”,该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扩张政策对中国南北领土面积进行了致命打击,并导致满洲国建立。
2. 分析“抗战爆发”,这是中国在卢沟桥事变后全面反抗侵略者的开始。
从那时起,敌后抗战逐渐展开并得到巩固。
回顾当时其他因素如气候、地理等对于整个东北地区局势演变产生重要影响,并加速军队间的角力。
三、二级标题:文明交流与丝绸之路历史课堂不仅关注战争与冲突,还应关注各种类型的历史事件,例如文明交流与丝绸之路。
学生需要了解古代的贸易网络以及文化传播是如何在古代世界中起到联系和促进作用的。
1. 介绍丝绸之路的意义以及它对东西方之间经济和文化交流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2. 论证不同国家和文明之间通过丝绸之路建立联系与往来,表现出互惠共赢原则,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多元性。
3. 分析这条路线上参与其中的主要国家(如中国、印度、波斯等)在经济发展方面所取得成就。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与探讨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与探讨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案例教学的方法。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高中历史教学案例,探讨如何有效地运用案例教学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
案例背景:这个案例来自高中历史课堂的一个单元——中国古代帝国的建设和发展。
教师选取了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事件作为案例,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案例分析与讨论:1. 案例导入:教师通过简单介绍秦朝的历史背景和统一六国的过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的导入可以增加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探究欲望。
2. 学生角色:在案例中,学生可以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一个不同的历史角色,比如秦始皇、赵高等。
通过扮演这些角色,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当时的历史环境和人物动机。
3. 数据收集和整理:学生在组内进行调研和讨论,收集相关历史文献和资料,了解各个角色的背景信息和行动。
同时,学生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以了解不同角色的行动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4. 社会影响分析:学生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了解到秦朝统一六国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他们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和影响,并与其他历史事件进行比较,深化对历史的理解。
5. 学生发言和讨论: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发表观点和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6. 总结与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需要总结他们的观点和发现,并对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事件进行评价。
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思考这些历史事件对现在和未来的影响,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应用和思考能力。
案例教学的优势: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案例教学能够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价数据,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
高中历史教研活动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发生了重大变革。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文化素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存在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影响了高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因此,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对于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题研究意义1.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通过研究,帮助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2.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文化素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 促进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为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推动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发展。
4. 丰富历史教育理论:为我国高中历史教育理论体系提供有益的补充,推动历史教育学科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内容1. 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体现(1)核心素养的内涵: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终身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体现:历史思维、文化素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1)教学观念:部分教师仍停留在传统的“知识传授”阶段,忽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创新,学生参与度低。
(3)教学评价:评价方式单一,注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
3.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1)创新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丰富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3)优化教学评价: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4)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认识,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高中三年级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三年级历史教学案例分析高中三年级历史教学案例分析在高中三年级的历史教学中,每一个学期都是一次令人期待的历险之旅。
作为历史教学的引导者,我们的目标是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之间建立桥梁,让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的水源,塑造他们对过去的理解与洞察。
教学案例的设计,就如同一场策划精良的探险。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深远影响,培养他们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能力。
例如,通过分析某一重要历史事件的多维度影响,如工业革命对社会结构、经济体系以及文化观念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事件背后的根本原因与连锁反应。
其次,教学案例的呈现方式至关重要。
通过生动的拟人化描述,历史可以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工业革命不再是冰冷的历史数据,而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创新者,他的每一步都在改变世界。
学生可以从这种角度感受到历史人物的决策背后的挑战与抉择,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
进一步,案例分析的过程需要注重学生的参与与思考。
例如,在讨论工业革命时,我们可以设计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们分别扮演不同社会阶层的代表,通过模拟讨论和辩论,深入探讨工业革命对不同阶层生活的影响和反应。
这种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最后,评估教学案例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问答、小组讨论、项目作业等多种方式来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例如,设计一个项目作业,要求学生以某一历史事件为背景,撰写一篇虚拟的时事报道或者历史小说,展示他们对历史背景的深入理解和创造性的思维。
综上所述,高中三年级的历史教学案例分析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智慧的启迪和思想的引导。
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案例,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历史的海洋中航行,不断发现和探索。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历史的学习变得更有意义,更让学生们在学术与情感上获得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例 中国古代史部分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例中国古代史部分◆学法指导——以文明史观把握古代史专题主线:以人类文明为主题、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线索,从不同的文明类型中把握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将中国历史视为世界文明史的一部分。
着眼点:注重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如政治制度等。
重视从现实追溯历史以及从历史联系现实的方法。
◆专题学习的价值:学习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体会古人治国的政治智慧和经验,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
掌握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有助于深刻理解各时期政治和文化领域一系列变革的根本原因。
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四大发明、文学艺术等的产生发展历程,探究其原因、影响、规律,有助于辩证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批判传承。
◆整体感悟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难点提醒: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轨迹,以及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影响,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对我国当前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科学评价我国古代的政治文明。
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制度因素。
◆整合梳理:一、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和宗法制:2、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形成了完备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其中宗法制是政治制度的核心二、中央集权制度◆高考回顾:1、(07广东卷)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D.用泥制陶的事实【答案】C【解析】属于容易题。
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文物“看”历史,材料获取信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A项与统一不符;B项造纸术最早出现于西汉;D项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明了。
2、(07广东卷)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臵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07宁夏文综)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C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课堂演练:1、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B )2、据《史记〃吴王濞列传》记载:“上(汉高祖)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以填(镇)之,诸子少,乃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二城。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儒家文化的传播》优秀教学案例
3.推荐学生阅读有关儒家文化的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等,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
4.布置小组作业,要求各小组策划一次儒家文化主题班会,展示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案例亮点
1.创新的情景创设
本教学案例在情景创设上独具匠心,通过多媒体手段和互动式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儒家文化的魅力。这种创新的情景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传播途径、现实价值等方面进行梳理。
2.强调儒家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认同。
3.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表扬优秀个人和小组,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儒家文化发展历程的综述,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历史素养。
4.系统的反思与评价
本案例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教师的评价指导。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定期组织反思与评价活动,有助于学生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促进教学相长。
5.贴合实际的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内容与过程紧密结合实际,既涵盖了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传播途径等基础知识,又关注了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通过讲授、讨论、总结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儒家文化,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和人文关怀。此外,实践性作业的布置,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儒家文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讲授新知
1.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包括春秋战国时期、汉代、唐宋时期、明清时期等不同阶段的特点。
高三历史学科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高三历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于2023年4月15日举办了高三历史学科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经验分享、问题研讨等形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二、活动时间及地点时间:2023年4月15日(星期六)上午8:00-12:00地点:学校历史教室三、活动主题高三历史学科教学策略与备考策略研讨四、活动流程1. 开场致辞活动伊始,学校教学副校长对高三历史学科教研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简要介绍,强调了本次教研活动对于提高高三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2. 集体备课(1)分组讨论根据教学内容,将教师分为三个小组,分别针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三个部分进行集体备课。
每个小组由一名组长负责,负责组织讨论、记录和总结。
(2)交流分享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进行备课成果的交流分享,包括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
3. 经验分享(1)优秀教学案例分享邀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分享优秀教学案例,包括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学生评价等方面。
(2)备考策略分享邀请高三历史备课组长分享备考策略,包括如何制定复习计划、如何进行模拟考试、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答题技巧训练等方面。
4. 问题研讨(1)分组讨论针对高三历史学科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如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答题技巧不足、课堂参与度低等,进行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2)集中交流各小组代表进行集中交流,分享讨论成果,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5. 总结与反馈(1)总结教研活动主持人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强调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2)反馈教师们填写活动反馈表,对本次活动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五、活动成果1. 教师教学能力得到提升通过集体备课、经验分享、问题研讨等活动,教师们对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高三历史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三历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高三历史教学质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历史教研组于2023年3月15日组织了一次高三历史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经验交流等形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高考备考能力。
二、活动目的1. 深入分析高考历史命题趋势,明确备考方向。
2. 优化高三历史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教学合力。
4.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为高三学生提供优质的历史教学服务。
三、活动内容1. 高考历史命题趋势分析由教研组长王老师主持,首先对2022年高考历史试卷进行了详细分析,重点分析了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考查范围、题型结构、难度分布等。
王老师强调,教师要关注时事政治,关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 集体备课分组进行集体备课,针对高三历史教学的重难点进行深入研讨。
各备课组根据高考趋势和教材内容,共同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们积极分享教学经验,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 教学研讨针对高三历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研讨。
例如,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何有效开展课堂讨论、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等。
各备课组分别展示了教学设计,并就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4. 经验交流邀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分享教学心得。
李老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享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何有效进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经验。
其他教师也纷纷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进行了经验交流。
5. 专题讲座邀请历史学科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讲座主题为“高考历史备考策略”。
专家从高考命题规律、备考策略、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讲解,为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备考指导。
四、活动总结本次高三历史教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
高三历史课程教案七篇
高三历史课程教案七篇高三历史课程教案七篇高三历史课程教案都有哪些?人们通常出于某些实践或理论目的研究历史,但也可能出于简单的求知欲而对历史进行研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三历史课程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高三历史课程教案(精选篇1)一、教材分析《宋明理学》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主要思想,掌握理学和心学的内涵,体会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春秋战国---西汉儒家思想的继续和发展,又是第四节课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铺垫,在本专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说出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2)说出理学和心学的内涵。
2.能力目标:(1)通过宋明理学学习,学会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炎祖国文化宝库增益新的内容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对前两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有了深入的学习,基本掌握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
但是本课思辨性较强,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讲述理学和心学的内涵,应让学生看出对前代儒家思想的的继承和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五、教学方法1.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精选)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精选)一、案例背景本案例分析旨在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些精选案例,以期提供有价值的教学经验和指导。
二、案例一:文化大革命的教学该案例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教授文化大革命这一历史事件。
教师应选择相关的教材和资源,并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批判性思考,促进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三、案例二:历史史料的利用该案例旨在介绍如何有效地利用历史史料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选择有代表性和有趣的历史史料,通过引导学生研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研究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历史史料进行批判性评估,帮助他们建立对历史事件的准确和全面的认识。
四、案例三:历史研究项目的设计该案例旨在探讨如何设计和组织历史研究项目。
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在学生中感兴趣的主题,并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历史研究和调查。
在项目中,学生可以通过采访、访问博物馆或图书馆等方式获取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这样的项目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升他们的研究和表达能力。
五、案例四:历史研究的跨学科整合该案例旨在介绍如何将历史研究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
教师可以与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的教师进行合作,设计跨学科的研究活动和项目。
通过这样的整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并培养综合素养和学科交叉思维能力。
六、结论以上是几个高中历史教学案例的分析,这些案例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组织历史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养。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案例和教学方法,并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这样的文明,这些内容在学生的探讨中,教师的引导中
学生可以自己找到答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策略选
金字塔的建造过程教师提供一些关键词:高山、石
择与设计 块、圆木、绳子、
人、牛、马等。学生探讨得出答案。推举代表起来
回答,其他同学补充。由学生画出建造简图。提供关键
的能力。使学生在探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 述
确的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和价值观。在学习历史过程
中,教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能力,
教会学生如何搜集、辨别、选择和使用各种历史资料。
在史料中发现线索和有效信息,并经过思辨与探究而判
断史料是否可以作为实证的证据。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和运用史料来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和理解 力。
词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探讨解决问题是本节课
的关键点和出发点。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解决
问题的能力。
学生探讨金字塔的建造大致原理。巨大的石块在当
时的条件下,古埃及是如何开采、运输的。学生通过探
讨一造地点。采用斜坡拉送的办法把巨大的石
时间。文明的主要成就:金字塔、太阳历、木乃伊、象 教学目标
形文字。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自然特点、产生文明的
时间。文明的主要成就:《汉谟拉比法典》。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文内容,了解古埃及产生文明
的条件。有尼罗河纵贯期间,定期泛滥而且带来大量的
腐殖质的淤泥,为农作物提供天然的肥料。通过探讨可 学生学习能
以了解古埃及文明产生的原因,他们是怎样创造文明, 力分析
历史教学课例《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教学设计及总结 反思
学科
历史
教学课例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专题课例研究南汇区教师进修学院周月军一、问题的提出高三专题课例研究是在当今教本建设大背景下,针对高三教学实际而提出的以课例为载体,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教师对专题的理解与反思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自学迁移,应变创新,完成课堂教学最优化、师生素养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案例,现作一具体介绍。
二、专题课例的设计与实施1、专题的划分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因此,有必要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性重构,对复习容通过专题形式进行纵横归类,以增加复习的针对性、实效性及成功率,对知识进行重构时,一般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大历史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应放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考虑,甚至可以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使学生形成“大历史”观念,使学生能对事件、人物,从中国、世界等纵横各方面思考、感悟,养成其世界意识、历史意识。
(2)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知识是基础,能力是目标,能力的质取决于知识的量。
根据这一原则可将高中历史分为几大专题,如中国古代史可分为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民族关系史及对外关系史五大专题系统复习(或从纵向可分为汉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史、隋唐史、五代辽宋夏金元史、明清史);中国近代史可分为:近代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四个专题;世界近现代史可分为:近代资本主义产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高潮时期、主要国际关系演变史等专题进行复习,一般一个专题可用1-2个课时进行学习。
(3)学以致用,发展能力:根据史学特点,可选择提高学生历史思辩及实践能力的重点、难点、常考点进行专题设计,设计的主要思路有:一是历史问题的有机结合。
如全球化的问题、中国、世界近现代化的问题、南北经济的差距、的改革开放等……二是学以致用,用历史的视角来审视、解释现实中的现象(并不从政治的角度),从而感悟历史与社会的责任。
如军国主义的问题、中美关系问题、美国的对外政策、文明的传承与交融等等……2、专题课例的设计原则课例是教师指导学生的反思再现和描述,并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为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原则:(1)主体性原则:在课例设计中应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激励人人参与成功的机会,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2)问题化原则: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的层层设问,把问题以大化小或以小化大,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品格与创新素质。
切忌所引史料和所提问题太难,当然也不能使学生感到太简单而索然无味。
(3)“跳远性”原则:问题的设计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问题设计应是“跳远式”而非“跳高式”的,学生能跳多远就算多远,而不是学生跳不过去就失败。
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有进一步探索的余地和积极性。
(4)方法化原则:强化过程与方法,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具”,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体验性,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用已有的知识,已知的信息来解决新的历史问题。
学生不仅应掌握历史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还应在教师指导下发展自己的技能,培养自己的能力。
3、专题课例设计基本容每个课例设计应包括以下容:1)高考复习基本要求;2)知识结构(专题在整个教学中的价值、地位);3)典型例题(包括近几年高考中的试题及原创精彩例题);4)能力训练;5)精彩案例或课例。
设计中五大块容有机结合,各有侧重,例如:(1)高考复习基本要求: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制定便于操作的具体要求,使学生能明确本专题复习的具体重点及方向,可用“知识与技能”“过程及方法”“情感及价值观”等具体区分。
(2)知识结构提炼本专题的知识点,揭示本专题重点及难点及其在联系,使学生能理清知识脉络,并理解本专题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并能帮助学生把知识点设计成适合学生思考的问题,能引导其讨论、思考、辨析、以启迪思维发展能力。
(3)典型例题:一是精选近5年及全国高考中与专题相对应的经典试题;二是根据学生失误的典型解答来设计、原创相应的精彩例题,例题要有针对性,要能适应高考要求,包括题型、命题思路,表达形式等,典型例题应成为学生直接了解、把握高考“考什么”“怎样考”的例。
(4)能力训练:编写能力训练包括原创试题时,为保证教学质量,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a、以本专题知识为基础,兼顾本题在整个教学中的价值地位,挖掘与之相对应的知识。
b、重视能力的培养,注意综合知识的运用,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历史意识的培养。
c、提倡多种题型的合理搭配,题目设计由易到难,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
d、题目设计应使每位学生都有一定收获、并使学有余力的同学能继续探索,以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提高其学习水平。
(5)精彩课例或案例课例是教师对教学的再现和描述,是叙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经历的改变,包括知识、行为、态度、工作及学习技巧,主要事件经验及主要教学片断等,它可以帮助教师及学生不断反思教与学的得失,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提供经验,借鉴,真正的实现理论的学习,实践的反思,行为的不断跟进。
4、高三专题课例研究的基本实施高三专题课例研究是在针对高三高考实际,在老师前期大量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老师的定向指导去发现、提炼与总结,以达到个体的感悟与化,培养其应变、创新及实战的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知识体系的贯彻课堂上教师对于基础知识部分的教学可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对一些疑难问题通过学生的提问等方式来完成,对于一些重点的知识,知识间的在联系等可通过学生间讨论来完成,到时可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通过不同层次学生间的相互交流、讨论、探索来完成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师可予以一定的指导,如讨论方向等。
)2)学习方法的引导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对于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自学交流过程中的问题,教师可进行重点讲解,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能激发学生的有效思维,重分析判断、重史料解读、能理解对方观点之可理解之处,灵活开放地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训练的巩固练习也是促进知识迁移,培养巩固能力的基础途径和有效方法,特别是对高三而言,关键是在练习中要避免机械地简单重复、再现历史知识,要注重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从信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合乎历史学逻辑的前提下,充分激发学生思维、扬学生个性。
4)课后的反思,拓展教师、学生都应在课后对课堂进行消化、整理、归纳、拓展,并不断反思得失,以真正将知识化,融会贯通,并能进一步思考,在本专题的容及能力上,还可怎样考,怎样学才更有实效,对一些共性或个性的问题该怎么处理?以后的课该接受什么经验或教训?真正做到理论学习、实践反思、行为跟进的统一,切实增加课堂的实效。
三、“专题课例研究”实施例——国际关系演变史专题一)高考复习基本要求1、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国际关系的含义;在各历史发展时期,国际关系演变的具体表现。
(2)过程及方法:通过国际关系演变过程中的各重大事件的学习,培养学生用中国及世界的视角来审视国际关系的演变及趋势,并能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解释;通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比较;多元化趋势与前两大格局不同的分析,使学生受到分析、比较历史事件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
(3)情感及价值观:通过国际关系演变对中国产生的影响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历史与社会的责任。
二)知识结构1、国际关系含义:国际关系是依赖于经济基础的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
国际经济关系首先是国际政治关系。
国际经济关系是国际关系中最基本的,最活跃的关系,它影响着国际政治,文化关系的变化发展。
世界近现代史上的国际政治格局大致经历了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等阶段,促使国际格局变化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决定的,也是由资产阶级的本质所决定的,它们为了争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对外侵略扩,争本瓜分世界,必然产生矛盾,下面容在复习时要格外注意。
(1)国际关系史分期及主要特征。
17世纪下半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第一时期,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是欧洲列强围绕欧洲霸权和海上与殖民霸权这两个方面而展开激烈的角逐,其中英国在这一时期始终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成为列强争霸的主要对手。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第二时期。
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是三对矛盾的发展变化,后由于美国实力的增强,使其逐渐取代英国成为世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3)二战后至今为第三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从两大阵营到美争霸到三个世界的演变到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把握国际关系史的基本观点(1)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是导致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政治格局或体系中地位变化的根源。
(2)利益是资本主义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共同准则,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说:“我们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
”(3)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①维也纳体系(略)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略)③雅尔塔体系(略)④多极化趋势(略)(4)规律性知识拓展人类在付出两次大战和一次冷战的巨大代价之后,开始学会了这种处理国际争端的一种古老而又全新的方法,一战前,欧洲列强之间毫不妥协,最终使大战爆发,一战以后,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教训,使通向二战的道路曲折得多,二战后,人们更多地接受了历史的教训,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危机时表现出更多的谨慎,伴随着冷战的发展,缓和与结束,妥协方式越来越成为解决国际纠纷的常规手段。
今天,妥协意味着任何国家都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意味着参加谈判的国家在捍卫自己核心利益的同时,必须承认和照顾谈判对手的合理利益,意味着谈判双方在各自所希望得到的东西之间实现某种有取有予的平衡,意味着反对和抵制国际关系中的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妥协是斗争结束的另一种形式,二战后的50多年来,这种妥协的实例比比皆是,从而在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以对话代替对抗,以缓和与合作代替战争或冷战的新局面,这是人类社会在经过20世纪的战争风云后,进一步走向文明与成熟的标志。
三)、典型例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国召开代号为“公共交通起讫点”的会议,杜鲁门认为它“只是一次炒冷饭,是一次把已有的协定付诸实施的会议”。
杜鲁门指的是()A.开罗会议B。
德黑兰会议C。
雅尔塔会议D。
波茨坦会议2003年卷2)欧元是当前欧洲许多国家的新货币。
它的发行与流通,标志着欧洲在经济一体化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试问:欧元的发行者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即。
其前身是在西欧“共同市场”基础上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