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高风中学卢雪飞《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3)学会欣赏云南歌会中的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的艺术形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云南歌会的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云南歌会中的各种活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增强学生对Multi-media教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
(2)云南歌会特点的把握。
(3)欣赏云南歌会中的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的艺术形式。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云南方言的理解。
(2)对云南歌会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云南歌会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云南歌会的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生僻词语和云南方言。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问题,如云南歌会的历史、特点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4. 课堂展示:(1)学生展示对云南歌会的理解,如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的艺术形式。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感受和体验。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云南歌会的重要性和文化内涵。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云南歌会及相关民族文化的了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课堂发言、讨论、展示等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课后作业的正确性、完整性等。
3. 课程目标达成度: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云南歌会特点的把握以及欣赏能力的提高。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云南的歌会》课文。
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 网络资源:相关云南歌会的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
《云南的歌会》第1课时教案
《云南的歌会》第1课时教案«云南的歌会»第1课时教案【1】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初步感知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几个局面。
2.重点学习〝山野对歌〞以及本文的人物的人物描写。
3.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明及民族风情。
教学重点:学习〝山野对歌〞及人物描写。
课前预备:课前预习、掌握本文的生字、词语。
教学设计:一、导入同窗们知道我国少数民族英雄聚集最多的省份是哪一个吗?(云南)我们都知道少数民族多才多艺、能歌善舞,云南聚集了全国最多的少数民族,官方歌唱活动简直浸透到了生活的各个范围,他们心歌唱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传递知识。
明天就让我们随着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妙笔去参与一场〝云南的歌会〞!(板书课题)二、研习新课1.自读课文,熟习内容,思索一个效果:文章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写了哪三种不同方式的歌会?请用四个字的短语给每个歌会拟一个小标题。
2.假设你作为一名游客离开了云南,依据课文的引见,你喜欢参与哪一种歌会?为什么?(要求结合相关语段内容回答)3.学习〝山野对歌〞。
① 团体熟读2-3自然段。
② 刚刚我们讲到了〝山野对歌〞的地点是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在为这一局部拟小标题时,可以采用地点加歌唱方式的方法,因此这一点在此前曾经讲到),那么〝对调子〞都唱些什么?(唱的多是情歌酬和)③〝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文中哪里说明了这一点?(不能,〝多〞字说明〝对调子〞少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也唱其他故事)④〝对调子〞采用什么方式?(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⑤〝对调子〞侧重于竞赛性质,比拼的是什么?(机智才干)⑥ 作者在这里重点描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形(指名朗诵这一局部),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这个年轻妇女?(举措、外貌)经过作者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情特征?⑦ 作者在这个对歌局面中,侧重写的是什么?(唱歌人)有什么作用?(以人衬景,烘托愉快生动的局面,表现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
《云南的歌会》的教案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云南的歌会》一文。
(2)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特点和价值,掌握一些相关词汇和短语。
(3)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理解和分析课文,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自己的综合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云南的歌会》的主要内容、背景和特点。
2. 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点词汇和短语的含义和用法。
3. 课文中所描绘的云南歌会场景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云南的歌会》的阅读与理解。
(2)课文中重点词汇和短语的学习和运用。
(3)对云南歌会特点和价值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描绘的云南歌会场景的理解和描绘。
(2)对课文中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和鉴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课文内容。
4.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云南歌会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讲解与分析: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进行讲解,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云南歌会场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对比分析课文中的不同场景,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设计优秀6篇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设计优秀6篇教学目标:篇一知识与能力:引导同学对字词的积累,和对文章品读、赏析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精彩语言。
过程与方法:整体掌握文章的内容。
体会、学习作者有所偏重的描写方法。
情感与态度:感受作家笔下的美好生活。
了解祖国各地的风俗。
让同学更爱我们的祖国文化。
《云南的歌会》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教学重点)2、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教学难点)3、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学内容及过程课时1一、导入新课。
播放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师生欣赏。
教师讲解导入: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
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感受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踞忌讳(huì)酬(chóu)和铁箍(gū)熹(xī)微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忌讳:忌怕而隐避。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云南的歌会》的教案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云南的歌会》中的经典片段。
(2)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特点和意义,增长文化素养。
(3)通过分析课文,掌握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云南歌会的音乐、舞蹈和服饰等艺术形式。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云南歌会所蕴含的民间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包容差异的价值观。
(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悉《云南的歌会》的文本,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和情感。
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3. 背景知识:介绍云南歌会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云南民间文化中的地位。
4. 艺术欣赏:欣赏云南歌会的音乐、舞蹈和服饰等艺术形式,感受其独特魅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经典片段。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手法。
(3)欣赏云南歌会的艺术形式,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对云南歌会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感受云南歌会的魅力。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运用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体验云南歌会的艺术美。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云南歌会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感受文本的韵律美。
3. 解析课文: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经典片段,分享学习心得。
5. 艺术欣赏:欣赏云南歌会的音乐、舞蹈和服饰等艺术形式。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范文2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云南的歌会》。
(2)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特点和意义,增进对民族文化的认识。
(3)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民族文化。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云南歌会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尊重和传承民族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3)学会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云南的歌会》的朗读和背诵。
2. 云南歌会的背景、特点和意义。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析。
三、教学难点1. 云南歌会中各种民族文化的内涵。
2. 课文中所涉及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件:云南歌会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参考资料:关于云南歌会的研究论文、报道等。
3. 课文:《云南的歌会》。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云南歌会的图片、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民族文化。
(2)简要介绍云南歌会的背景、特点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云南歌会的认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描绘的云南歌会是怎样的场景?(2)全班交流:讨论各组的研究成果,分享感悟。
4. 修辞手法分析(1)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举例分析,让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云南歌会的魅力。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表达对云南歌会的喜爱。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云南歌会的重要性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7. 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云南的歌会》。
(2)收集有关云南歌会的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
8. 课后反思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云南歌会现场,深入了解民族文化。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云南歌会的独特魅力。
2.学习作者通过描绘歌会场景、描绘人物形象来表现地域文化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云南歌会的独特风情。
2.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描绘人物形象、表现地域文化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云南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激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3.课堂讨论(1)课文描绘了哪些歌会场景?这些场景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特点?你是如何理解这些人物形象的?(3)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表现地域文化?这些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析讲解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段落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描绘歌会场景的语句,如:“歌声在阳光下飘荡,像一串串珍珠撒在绿野上。
”(2)描绘人物形象的语句,如:“她穿着一件红色的小袄,头上戴着一朵鲜艳的山茶花,笑起来眼睛弯成一道月牙。
”(3)表现地域文化的语句,如:“这里的歌会,既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信仰。
”5.实践活动设计一个小型歌会,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
(1)分组讨论,确定各自扮演的角色。
(2)根据角色特点,准备相应的道具、服装。
(3)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观看并给予评价。
(1)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体会。
(2)布置课后作业:以“我家乡的歌会”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云南歌会的场景画。
2.写一篇作文,题目为《我家乡的歌会》,要求描绘歌会场景、人物形象,表现地域文化。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分析讲解、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云南歌会的独特魅力。
2.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热情。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云南的歌会》最新教学设计优秀8篇
《云南的歌会》最新教学设计优秀8篇教具准备:篇一录音机、课件《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字词。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3、揣摩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精妙。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放入引导和借助多媒体在读思品悟议中培养学生个性解读文本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重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体现互动的教学原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揣摩课文写作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内容上的差异。
品味语言,体会文中描写的精妙。
教学方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点拨引导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型讲读教学过程一、播放歌曲,激趣引入刚才我们领略了云南民歌的美,看到了云南人民能歌善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沈从文先生走进云南,走进《云南的歌会》。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感知文意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并捕捉课文中的信息。
你从课文中了解到云南歌会的哪些知识?学生自由说。
三、探究文本领悟主旨探究三种形式的侧重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品味语言欣赏美点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赏析,发现美点。
师点拨总结。
五、延伸拓展说说山西有哪些民风民俗六、课堂小结七、作业自助餐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云南的歌会》教案篇三教学目标1.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3.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重点1.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学习作者表现民歌文化的几种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场面描写。
课前准备1.学生分组搜集关于云南民间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资料(如《阿诗玛》《五朵金花》以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的云南民歌片段等等)、流行歌曲演唱会及三高紫禁城演唱会的音像资料。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范文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范文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云南的歌会》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和背景。
激发学生对云南民族文化和音乐的兴趣。
1.2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云南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导学生观看云南歌会的视频片段,感受云南歌会的热烈氛围。
1.3 教学内容介绍云南的地理位置和多样的民族文化。
简述云南歌会的历史和特点。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歌词内容。
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云南歌会场景和情感表达。
2.2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描述,想象和感受歌会的情景。
2.3 教学内容详细解析课文中的歌词和情节。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第三章:文化探索3.1 教学目标了解云南歌会中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和音乐特色。
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3.2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调查云南其他民族的歌会和音乐文化。
邀请专家或相关人士进行讲座,介绍云南歌会的文化背景。
3.3 教学内容研究云南歌会中的传统音乐、舞蹈和服饰。
探讨云南歌会在民族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第四章:创意表达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云南歌会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引导学生通过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云南歌会的理解和感受。
4.2 教学方法提供绘画、写作、舞蹈等艺术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由选择表达方式。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创作一部关于云南歌会的艺术作品。
4.3 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对云南歌会的理解和感受。
展示和评价学生创作的艺术作品。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总结学生在本次学习中的收获和体验。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云南歌会和民族文化的认识和态度。
5.2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收获。
5.3 教学内容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验。
学生反思自己对云南歌会和民族文化的认识和态度。
第六章:音乐欣赏6.1 教学目标提升学生对云南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
余姚高风中学 卢雪飞《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执教者:余姚市高风中学卢雪飞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云南的歌会》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通过语句的品读,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感受作家对人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理解。
教学重点:了解云南歌会的特色,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感受作家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第四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话题询问学生:读书累不累啊?学生回答:累。
那么就让我们放松紧张的心情,听一听来自乡野的歌。
多媒体播放《采茶歌》。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云南民歌的特点,由此引出课题。
云南真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歌声动听,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云南,聆听美妙的云南的歌会。
(板书课题)。
知道诺贝尔文学奖这回事吗?谁知道中国有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实中国还是有一个人很有机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ppt马悦然一段话:(屏幕显示)作为瑞典学院的院士,我必定对时间尚未超过50年之久的有关事项守口如瓶。
但是我对沈从文的钦佩和对他的回忆的深切促使我打破了严守秘密的规矩。
沈从文曾被多个地区的专家学者提名为这个奖的候选人。
他的名字被选入了1987年的候选人终审名单,1988年他再度进入当年的终审名单。
我个人确信,1988年如果他不离世,他将在10月获得这项奖。
——诺贝尔文学奖评审马悦然那么这个差点儿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沈从文,他的这篇云南的歌会到底有何文学魅力呢?【设计意图】通过此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激励学生主动深入文本,去发现作品的美。
二、快速阅读,感知歌会1.ppt:请在你认为写得美的地方作批注,并作一定的赏析,ppt举例。
具体略。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实践证明批注式阅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式,它能让学生与文本真正对话,如果能成为学生的一种阅读习惯,必能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质量。
2. 主要问题:有谁在唱?唱歌者的身份?在哪儿唱?唱什么?用什么方式唱?除人外,还有谁在唱?交流明确,如:唱歌者:年轻女人,赶马女孩子,老吹鼓手……是男女老幼,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是全民参与。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云南的歌会》。
(2)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特点和意义。
(3)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学会欣赏和评价云南歌会的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3)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云南的歌会》的朗读和背诵。
2. 云南歌会的背景、特点和意义的学习。
3. 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的讲解和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云南的歌会》的朗读和背诵。
(2)云南歌会的背景、特点和意义的学习。
(3)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的讲解和练习。
2. 教学难点:(1)云南歌会中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的理解和表达。
(2)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云南歌会的氛围。
2. 任务型教学法:通过完成各种任务,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交际法: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播放云南歌会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民族文化。
(2)简介云南歌会的背景、特点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云南的歌会》,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成员进行评价和补充。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课下收集有关云南歌会的资料,进行探究学习。
(2)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师生共同讨论。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范文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范文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云南的歌会》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激发学生对云南民族文化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开头部分,了解作者和背景。
讨论文章的含义和作用。
1.3 教学活动播放云南民族音乐,让学生感受云南的歌会氛围。
学生分享对云南的印象和了解。
教师简要介绍云南的民族文化和歌会传统。
1.4 作业布置学生预习文章剩余部分,了解云南歌会的具体内容。
第二章:文章内容解析2.1 教学目标理解文章中描述的云南歌会的情景和特色。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
2.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文章中间部分,详细理解云南歌会的描述。
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3 教学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
教师选取几个代表性的句子进行解析和讲解。
学生进行口头翻译练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文章内容。
2.4 作业布置学生选择一首歌会中的场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表达。
第三章:文化意义探讨3.1 教学目标理解云南歌会背后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云南歌会在当地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讨论云南歌会对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3.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云南歌会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文化背景和传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讨论。
3.4 作业布置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文化的传统活动,进行研究和分享。
第四章:文章总结与反思4.1 教学目标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反思能力。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文章的整体内容,总结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文章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4.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对自己对文化认知的影响。
4.4 作业布置第五章:拓展活动5.1 教学目标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和认知。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八年级语文《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云南的歌会》。
(2)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知识,包括云南地区和民族音乐的特点。
(3)通过课文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运用课文中的歌词和音乐元素,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云南的歌会,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提高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云南的歌会》的主要内容,包括歌词和音乐的特点。
2. 云南地区和民族音乐的相关背景知识。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分析和讨论。
三、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云南的歌会》。
2. 分析和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了解云南地区和民族音乐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对云南地区和民族音乐的特点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共同分析和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云南地区和民族音乐的特点。
4. 音乐鉴赏:运用课文中的歌词和音乐元素,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云南民族音乐的音频,引起学生对云南歌会的兴趣,进而导入课文《云南的歌会》。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注意歌词的特点和音乐的表现形式。
3. 讲解课文: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释歌词的含义,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共同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云南的歌会》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云南的歌会》。
(2)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特点和意义,增长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云南歌会的音乐、舞蹈和服饰等艺术形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提高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云南的歌会》的背诵与理解。
(2)云南歌会的背景、特点和意义。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方言的理解。
(2)云南歌会中音乐、舞蹈和服饰等艺术形式的欣赏。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云南歌会的氛围。
2. 任务驱动法:布置相关任务,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实践能力。
3.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关于云南歌会的资料,准备课堂分享。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云南歌会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感受歌会的氛围。
(2)简要介绍云南歌会的背景、特点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搜集的关于云南歌会的资料。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方言。
(2)分析课文结构,阐述云南歌会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4. 欣赏与讨论(1)欣赏云南歌会的音乐、舞蹈和服饰等艺术形式。
(2)分组讨论,探讨云南歌会艺术的魅力和价值。
5. 实践环节(1)组织学生进行云南歌会的角色扮演,体验歌会的乐趣。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云南歌会的重要性和价值。
7. 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欣赏艺术形式、实践体验等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云南歌会,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云南的歌会》;(2)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特点及其文化价值;(3)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和欣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云南的歌会》;(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云南歌会的魅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云南的歌会》;(2)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特点及其文化价值;(3)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和欣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表达方式的解读;(2)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和意境;(3)将诗歌中的文化内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4. 比较教学法:将《云南的歌会》与其他相关诗歌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品。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云南的歌会》的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特点及其文化价值;2. 学生准备:预习《云南的歌会》,了解诗歌的基本情节和表达方式;3. 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相关图片、音乐、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云南歌会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感受歌会的氛围;(2)简要介绍云南歌会的背景、特点及其文化价值;(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云南的歌会》,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专业术语和表达方式;(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变化,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激发学生对云南歌会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云南歌会的起源和发展。
简述云南歌会的主要特点和魅力。
1.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云南歌会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
提问讨论:引导学生提问并展开讨论,了解学生对云南歌会的了解程度。
1.4 教学活动:播放云南歌会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其氛围。
邀请专家或学生分享对云南歌会的了解和体验。
第二章:云南歌会的音乐特色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云南歌会的音乐特色。
培养学生对云南音乐的欣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云南歌会的音乐风格和旋律特点。
介绍云南歌会中常用的乐器和演唱技巧。
2.3 教学方法:音乐欣赏:播放云南歌会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其音乐特色。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云南歌会的音乐特点。
2.4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欣赏云南歌会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其音乐特色。
邀请音乐专家或艺术家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云南歌会的音乐特点。
第三章:云南歌会的民俗文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云南歌会中的民俗文化。
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3.2 教学内容:介绍云南歌会中的民俗活动和传统习俗。
分析云南歌会在当地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3.3 教学方法:故事分享:讲述云南歌会中的民俗故事和传统习俗。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云南歌会在当地生活中的作用。
3.4 教学活动:邀请当地居民或文化工作者分享云南歌会的民俗文化和传统习俗。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云南歌会在当地生活中的观察和理解。
第四章:云南歌会的表演技巧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云南歌会的表演技巧。
培养学生对表演艺术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4.2 教学内容:介绍云南歌会中的表演技巧和表现形式。
分析云南歌会中演唱者和乐器的表演特点。
4.3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观察云南歌会表演视频,分析其表演技巧。
《云南的歌会》 教案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云南的歌会》的基本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和特点。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素材进行创意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
(3)通过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云南民族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云南的歌会》的基本内容,包括背景和特点。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课文中涉及的云南民族文化。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云南的歌会》的基本内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课文中涉及的云南民族文化,学生的创意写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云南歌会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教师点评并讲解。
3. 修辞手法分析: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教师点评并讲解。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涉及的云南民族文化,分享讨论成果。
5. 写作实践:学生根据课文中的素材进行创意写作,教师点评并指导。
五、课后作业2. 深入研究一种云南民族文化,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3. 根据课文中的素材,完成一篇创意写作作品。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活跃度以及问题回答的准确性。
2. 阅读理解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创意写作中的表现,包括内容的丰富性、结构的合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
七、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其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 案例分析:以课文中的具体歌会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云南歌会的特色。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分享精神。
《云南的歌会》备课教案
《云南的歌会》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云南的歌会》的基本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和特点。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仿写和创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讨论和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通过观察、调查和采访等方法,了解当地的歌会活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对美的感知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分享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2. 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课文中展现的云南歌会的特色和民族文化。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理解。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3. 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行创新性的表达和表演。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云南的歌会》。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云南歌会的视频资料,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云南的歌会》,提问学生对歌会的了解和期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展示。
4. 探究学习:(1)学生观察和分析课文中展现的云南歌会的特色和民族文化。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和讨论云南歌会对当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5. 课堂小结:(2)学生进行课堂反馈,提出疑问和意见。
6. 课后作业:(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设计(优秀)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设计(优秀)教学目标:1、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从而体会歌会的特色。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欣赏品味精彩的语言片段,感受云南歌会的美。
3、体会作者对民俗文化的赞美,领略民俗风情,并激发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感受歌会的特色。
难点:理解我国民俗文化的深层内涵,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生命意蕴。
教学方法:本篇课文虽然脉络清晰,但是内容繁多琐细,对三个场景的解读上很难处理,因此我决定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并以美为切入点,把对美的赏读与挖掘贯穿到教学过程中。
基于本文的特点,我将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境,并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同时通过点拨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在关键时刻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使学生展开想象,拓展思路。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引导作用,目的是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从而领悟课文的内涵。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民俗文化1、由单元特点,民俗入手,先让学生说说我们河南本地都有哪些风俗?民风和民俗,作为精神文化产物,是我们民族成员创造力和智慧的体现,然而在当今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这种民俗的声音已经完全被都市的喧嚣所淹没,因此我希望学生并不要拘泥于课本,充分了解我们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让传统文化因子再次活跃在孩子们的视野中,所以在讲课之前必须要充分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对民俗问题的兴趣。
2、导语:我们的民俗文化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我们刚才说了我们河南的民俗,接下来我们就开始美丽的云南之旅,看看那里都有怎样美丽的风俗?3、云南之旅:在这个环节中我将用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由我和学生在课前共同收集的材料整理而成的ppt《云南之旅》,通过图片展示向他们介绍云南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风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执教者:余姚市高风中学卢雪飞
教案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云南的歌会》
教案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通过语句的品读,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感受作家对人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理解。
教案重点:了解云南歌会的特色,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感受作家的感情。
教案难点:理解第四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案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话题
询问学生:读书累不累啊?学生回答:累。
那么就让我们放松紧张的心
情,听一听来自乡野的歌。
多媒体播放《采茶歌》。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云南民歌的特点,由此引出课题。
云南真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歌声动听,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云南,聆听美妙的云南的歌会。
(板书课题)。
知道诺贝尔文学奖这回事吗?谁知道中国有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实中国还是有一个人很有机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ppt马悦然一段话:(屏幕显示)
作为瑞典学院的院士,我必定对时间尚未超过50年之久的有关事项守口如瓶。
但是我对沈从文的钦佩和对他的回忆的深切促使我打破了严守秘密的规矩。
沈从文曾被多个地区的专家学者提名为这个奖的候选人。
他的名字被选入了1987年的候选人终审名单,1988年他再度进入当年的终审名单。
我个人确信,1988年如果他不离世,他将在10月获得这项奖。
——诺贝尔文学奖评审马悦然
那么这个差点儿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沈从文,他的这篇云南的歌会到底有何文学魅力呢?
【设计意图】通过此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激励学生主动深入文本,去发现作品的美。
二、快速阅读,感知歌会
1.ppt:请在你认为写得美的地方作批注,并作一定的赏析,ppt举例。
具体略。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实践证明批注式阅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式,它能让学生与文本真正对话,如果能成为学生的一种阅读习惯,必能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质量。
2. 主要问题:有谁在唱?唱歌者的身份?在哪儿唱?唱什么?用什么方式唱?除人外,还有谁在唱?
交流明确,如:
唱歌者:年轻女人,赶马女孩子,老吹鼓手……是男女老幼,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是全民参与。
明确他们的身份都是普通群众,非专业演员,是山寨版的歌唱会,不是群星璀璨的中央台春节联欢会。
除人外,还有戴胜鸟,云雀等一些鸟也在唱。
地点:松树林子和灌木丛凹处,山间小路上,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檐下……是处处皆是舞台。
(板书:山野、山路、村寨)
内容:情歌酬和,其他故事,来自自然、发乎性情的山歌……是包罗万象,事事皆歌。
方式:对调子,对歌;有一路漫歌,有轮唱,唱和相续,传唱等。
(板书:对歌、慢歌、传歌)
教师小结:这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歌会,这是一场来自山间的歌会,这是一场令所有人都可以沉醉其中的歌会,这是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歌会。
师问:这就是沈从文差点儿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全部原因吗?
ppt叶蔚林《谒沈从文墓》中的一段话:
(屏幕显示)
沈从文的自我表白是朴素的、真实的,他一生追求美——自然美、人性美、文体美、文字美……
——叶蔚林《谒沈从文墓》
师:文章处处洋溢着美,你发现了文章的哪些美?
学生细读课文,教师根据学生找到的一一板书,如:自然美、景物美、人性美、风俗美、文字美等。
穿插朗读。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框架,把握三个场面的内容及特点,初步感知本文的写作方法及思想感情,感受云南歌会的独特之处,也使学生对全文有了整体的印象。
同时通过穿插朗读,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三、质疑探究
有人说:《云南的歌会》第四段过多的自然环境描写冲淡了歌会的主题,你认为呢?
明确: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目的是以自然环境为背景,渲染自然、轻松的环境对唱歌人的影响。
不能删。
环境对人到底有一种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还是听听沈从文自己的想法。
ppt沈从文《湘西苗族的艺术》中的一段话:(屏幕显示)
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
如没有一种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
——沈从文《湘西苗族的艺术》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初读感受结合质疑进入课文,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过程,也凸现了对学生阅读主体的尊重,能引导学生深切感受沈从文作品的独到之美。
第四节最后一句其实点明了自然环境的重要,通过师生深入研读,通过多媒体的适时介入,让学生明白:文中有大量的环境描写,似有喧宾夺主之嫌,但实乃匠心独运之妙。
自然环境优美,而人们的悠闲、自在不正是欣赏这优美环境的主人吗?这里尽显了作者人与自然和谐的创作理念。
引导学生理解了这点,也就突破了本文的教案难点。
四、研读课文,感悟生命
1.沈从文正是基于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的创作理念,所以他从不吝惜笔墨进行大量的自然环境描写,他认为这样做是十分有意义的,那么,置身于这样环境中的歌者到底是一群怎样的生命。
ppt(屏幕显示)这是一群的生命。
引导学生去文中寻找那些对歌者的相关描写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例:(引句省)
和谐,淳朴本色,快乐,轻松,悠闲,无拘无束,开朗活泼,热情洋溢,淳朴勤快,张弛有度,健康美丽……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读-品-赏,进一步感受作品的文字之美,自然美、人性美等,充分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感受作家对人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理解。
2.参加“金满斗会”的众人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有谁?说说你的理由。
五、再读课文,走近作者
这一场歌会,让我们欣赏到了一群非常有活力的生命,沈从文先生曾说过,他觉得云南的歌会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可以让人在活人中听到生命的颂歌。
有评论说,本文看似普通,其实隐含着作者的一个梦,一个寻找家园的梦。
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感受到作者梦中的家园应该是怎样的?
例:作者梦中的家园里人的生命是鲜活自然的,民风是淳朴悠闲的,人性是率性而为的……
ppt背景介绍(屏幕显示)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次政治运动都没有放过沈从文。
他确实觉得创作不好写了,就借一个机会转到文物这一行,一次又一次来势汹涌的打击,使忧郁过度的沈从文陷入了病态的迷狂状态,他不断念叨着“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1963年的沈从文,已经20年没有进行文学创作,然他的心实在仍在写作
上!没办法公开的写,他也就只能在心底里暗暗的回味,本文看似普通,其实隐含着我们可怜的作家的一个“梦”,一个寻找家园的“梦”。
(屏幕显示)沈从文在他的湘西系列中,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让我们记住这位能洗涤人的灵魂的作家——沈从文。
ppt作者介绍(屏幕显示)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这是一个生命前40年做作家、后40年成为考古学家的奇人,一个永远自称为“乡下人”的透明自然的赤子。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走近作者,通过了解作家的相关背景知识,让学生与作者对话,让学生理解文章其实隐含着作者的精神家园,了解作家的追求,感受作家的感情。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理解了这一点,就既突破了本文的重点,也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提到了一定的深度。
六、作业
请去拜读沈从文的《边城》,那里还有个富有诗意的淳朴女孩子翠翠等你去认识。
【设计意图】阅读《边城》,引导学生读同一作家的其它作品,是对课文的相关内容的拓展与延伸,能让学生对沈从文的作品的风格有更全面的了解,引导学生扩大知识面,多阅读,读好书,这是新课标所着力倡导的。
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山野对歌
结构美精神家园
精神家园景物美自然
山路漫歌风情美生命
村寨传歌人性美人性
……
【设计意图】体现课文中不同歌唱地点、歌唱方式,围绕文章处处洋溢着美,你发现了文章的哪些美展开细读文本,教师根据学生找到的一一板书,如:结构美、自然美、景物美、人性美、风俗美、文字美等,最后对文本的解读提升
到作者的精神家园:自然、生命、人性。
这板书设计既揭示了本文的中心,也突出了授课重难点,简单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