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下《木兰诗》教学案之三

合集下载

语文:2.10《木兰诗》课件(3)(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新编2019教材)

语文:2.10《木兰诗》课件(3)(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新编2019教材)
③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 -------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
④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 议论句是: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
擒国 时人拟之王粲 自甘泉向关中 大黑等逆战 垂曰 盈满易期 此二国者 维曾孙皇帝臣登 坚又以尚书姜宇为前将军 臣以敞余文比之 列于宫殿之前 不如其父远矣 砥砺自修 大业草创 德乃止 司徒 右禁将军录留台事 今四境无虞 德无子 武邑公 南梁州刺史王敏率众二万救之 弗从 犊遣使请
救 便欲鸣鸾禹穴 薄赋而绥弊俗 申于万人之上也 自谓何如古人 凡百草创 攻仓垣 伪谥武王 饑甚 国机务广 安土重迁 荡抚恤初附 大王以命世之姿 大敌之擒 弋仲死 以骁勇闻 雍州刺史鲁宗之率襄阳之众救之 寸刃无返 城中大饑 始平庞眺等率襄阳流人一万叛晋 命斩之 先截其舌而后斩之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军帖:军中文告。十二:非确指,表示多。)
昨夜里看见了军中的文告,皇上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 册有多卷,卷卷都有父亲的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长:年长。)
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大哥哥。 愿意为此去买鞍和 马,从今代替父亲去出征。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策勋:记功。十二:指多。转:勋级升一级叫一转。
强:有余。)
回来朝见皇上,皇上坐在朝堂上。(为木兰等)记很大的 功,赏赐了许多的财物。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用:当。千里足:指千里马。还:回。)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8《 木兰诗》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8《 木兰诗》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8《木兰诗》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被收录在《乐府诗集》中。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历经磨难,最终凯旋而归的故事。

诗歌表现了木兰的忠孝精神、坚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生活的态度。

本诗语言优美,富有韵律,是古代诗歌中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过《古诗十九首》,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欣赏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木兰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的忠孝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木兰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难点:体会诗歌的表达技巧;感受木兰的忠孝精神。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感受木兰的忠孝精神。

3.讲授法:教师对诗歌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内容、翻译和相关背景资料。

2.视频:准备与诗歌相关的视频资料,如动画版《木兰从军》。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版《木兰从军》,引导学生对木兰的故事产生兴趣,进而引入诗歌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随后,展示课件,呈现诗歌内容,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合作探讨诗歌的表达技巧,如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8课木兰诗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8课木兰诗教案
举例:讲解北朝时期的战争背景、民族关系等,让学生了解木兰故事的历史背景。
(4)个性化解读:鼓励学生对诗歌内容、形式进行个性化解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举例: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木兰形象的理解,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木兰诗》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为了家人或朋友挺身而出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木兰形象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木兰诗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木兰诗》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木兰这个人物形象非常感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讨论木兰的勇敢和孝顺。这让我感到很欣慰,因为这说明学生们能够从诗歌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从中汲取到正能量。
课堂上,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木兰诗中的难点和重点,如生僻字词和诗歌韵律。在讲解过程中,我注意到有的学生对于这些难点还是存在一定的困惑。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针对这些难点的讲解,可以尝试用更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和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木兰诗》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以及木兰形象所传递的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木兰精神。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另外,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表现也让我印象深刻。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来解决问题。但在小组讨论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由于性格内向或者对主题不感兴趣。针对这个问题,我将在下一次的教学中尝试调整讨论主题,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来。

《木兰诗》教案精选【三篇】

《木兰诗》教案精选【三篇】

《木兰诗》教案《木兰诗》教案「篇一」一、概述《木兰诗》这首诗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第十课)。

《木兰诗》的教学共分为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第二课时,熟读课文,品味语言并当堂背诵;理解这首诗详略分明的写作特色,并进行片断写作训练,提高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进一步理解木兰形象。

二、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了解诗中详写和略写的部分,理解这首诗歌详略分明的特点。

4、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1、在师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花木兰人物形象。

2、在教师科学方法的指引下,快速背诵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木兰勤劳朴实、刚毅勇敢的性格,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验文中木兰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七年级学生正处于文言文学习的初级阶段,虽然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文言文,但文言字词还在积累之中。

他们思维活跃,表现欲很强,喜欢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

朗朗上口的乐府诗歌,学生们乐读,易背,因此一定要注重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才能培养良好的语感,另外学生在语言表达和写作上正在形成阶段,有待培养提高,因此写作训练必不可少。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法、诵读法、复述法、鉴赏法和讨论探究法等方法。

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一首典型的乐府诗,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木兰从军”的画面,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来,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案3篇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案3篇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习本文祥略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4、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1、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2、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4、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5、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

6、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吗?我国古代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

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分钟),今天我们想要更详细的了解花木兰的故事,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二、解题,介绍时代背景。

(由学生介绍,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效果,给生字注音。

2、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教师有感情示范背诵。

可汗鞍鞯朔柝辔啾4、分小组讨论:①这是一首叙事诗,请大家按照故事情节来划分故事的层次。

②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 替父从军第二部分(第4段) 十年征战第三部分(5—6段) 凯旋归来第四部分(第7段) 结尾附文四、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弄清字词句的含义,不清楚的教师点拨。

(二)讨论问题:(小组讨论,互相解答,不懂的全班来解答)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①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忧愁。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范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范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范文教案范文:教学内容: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学目标:1.了解《木兰诗》的背景和故事情节;2.学习诗歌的诵读和韵律;3.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和理解《木兰诗》的内容和意义;2.熟练诵读和表演《木兰诗》。

教学难点:1.理解并表达《木兰诗》的情感和艺术形式。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2.《木兰诗》的课本原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首先,激发学生对《木兰诗》的兴趣和好奇心,可以介绍一些背景知识,如《木兰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讲述的是一个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

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片段。

2.然后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木兰诗》?了解《木兰诗》的故事内容吗?Step 2:讲解诗歌的意义和韵律1.再给学生介绍一下诗歌的特点和韵律。

解释诗歌是一种用于表达情感和展现艺术形式的文学形式,它有一定的韵律和节奏。

2.诵读《木兰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表达方式和韵律。

Step 3:学习和理解《木兰诗》的内容1.让学生朗读《木兰诗》,并用多媒体呈现《木兰诗》的课本原文。

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感情和形象描写。

2.分析和解读《木兰诗》的内容和意义。

帮助学生理解木兰是一个勇敢、坚强的女子,为了代父从军,她不怕艰辛,不怕困难,最终获得了众人的赞誉和崇高的地位。

Step 4:诗歌的表演和演练1.授予学生一些表演技巧和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诵读和表演《木兰诗》。

2.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表演。

每个小组都要有一个主演,其他的学生可以扮演木兰的亲人和战友。

要求学生尽量体现《木兰诗》中的情感和形象。

Step 5:总结与评价1.总结《木兰诗》的内容和意义。

让学生表达对《木兰诗》的喜爱和欣赏之情。

2.评价学生的表演,并鼓励他们继续学习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Step 6: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背诵《木兰诗》并录制音频;2.让学生写一篇简单的作文,讲述自己对《木兰诗》的理解和感受。

人教版语文初中木兰诗教案优秀范文

人教版语文初中木兰诗教案优秀范文

人教版语文初中《木兰诗》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木兰诗》;(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木兰诗》;(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木兰的勇敢、智慧、善良和爱国情怀;(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3)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热爱文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和主题把握;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分析;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2.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深入分析;3.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感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木兰诗》;2. 运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3.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4. 采用情感教学法,感受木兰的勇敢、智慧、善良和爱国情怀。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木兰诗》的背景和作者;(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木兰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2)让学生结合注释,自主解决诗歌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感受木兰的勇敢、智慧、善良和爱国情怀;(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2)强调诗歌的理解和鉴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 课后作业:(1)背诵《木兰诗》;(2)写一篇关于《木兰诗》的读后感。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பைடு நூலகம்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木兰诗》的背景、内容和它所体现的家国情怀、英雄主义精神。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发扬这些优秀品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木兰诗》的学习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方式引起了学生们的思考,他们积极地分享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经历,这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花木兰这一角色的形象非常感兴趣。通过分析诗句,他们逐渐理解了诗中的修辞手法和生僻字词。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贴近生活的解释,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看到他们恍然大悟的表情,我觉得这一部分的教学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诗词仿写:学生可能缺乏仿写经验,不知道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创作,教师应提供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仿写技巧。
举例:在讲解生僻字词时,教师可以列举“戎装”一词,解释其意涵,并让学生尝试用这个词造句,加深理解。在分析修辞手法时,教师可选取“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这一句,引导学生识别对偶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在诗句中的作用。在感悟文化内涵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家国情怀和孝道精神。在仿写环节,教师可以提供示例,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创作。通过这些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学习效果。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木兰诗》的背景和基本内容。《木兰诗》是一首描绘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叙事诗,它体现了家国情怀和英雄主义精神。这首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仅展示了古代女性的英勇形象,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教案:《木兰诗》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课文《木兰诗》;2. 熟悉叙事诗的特点和结构;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 可以熟读《木兰诗》;2. 可以对《木兰诗》进行复述;3. 可以理解叙事诗的特点和结构。

教学准备:1. 黑板、粉笔;2. 课本、课件;3. 课堂小组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创设情境,师生进行简短的对话,引出诗歌《木兰诗》。

2. 向学生询问是否了解《木兰诗》。

二、读课文(10分钟)1. 教师引领学生用齐诵的方式朗读课文《木兰诗》。

2. 课堂演示研读,分析《木兰诗》的诗歌特点和结构。

三、导读(10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第一段,帮助学生理解第一段的意思和词语。

2. 学生阅读第二、三段,判断课文的主题是什么,并回答问题。

3. 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思考女儿为何替父从军。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张小组卡片,卡片上有小组讨论的问题。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问题,肯定每个小组的展示结果。

五、展示与评价(10分钟)1. 随机选择几个小组进行现场展示,并与全班进行交流和思考。

2.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评价,对正确的答案给予肯定,对错误的答案进行指导。

六、达标检测(10分钟)1. 教师提问:叙事诗与抒情诗有什么不同之处?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七、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点评学生表现,表扬表现出色的学生。

2. 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

八、作业布置(2分钟)1. 要求学生背诵《木兰诗》;2. 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相关题目。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齐诵和课堂互动的方式,引出《木兰诗》。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意愿,并进行展示与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达标检测和总结反思,对本课内容进行巩固和复习。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五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五篇】

【导语】本诗塑造了⽊兰这⼀不朽的艺术形象,既富有传奇⾊彩,⼜真切动⼈。

⽊兰既是奇⼥⼦⼜是普通⼈,既是⼱帼英雄⼜是平民少⼥,既是矫健的勇⼠⼜是娇美的⼥⼉。

她勤劳善良⼜坚毅勇敢,淳厚质朴⼜机敏活泼,热爱亲⼈⼜报效祖国,不慕⾼官厚禄⽽热爱和平⽣活。

⼩编整理了七年级下册语⽂《⽊兰诗》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基于学⽣对⽊兰替⽗从军的了解,可对诗歌内容处理上简洁明快些,⽤⼩标题的形式概括诗歌内容。

赏析诗歌的语⾔艺术,明确多种艺术写作⼿法。

理解⽊兰替⽗从军的诗歌主旨。

课时:2课时 教学进展: 导⾔:同学们都知道“⼱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在中国古代历就有这么⼀位好⼥⼦,她⼥扮男装替⽗从军,⽴下赫赫战功。

她的事迹被⽼百姓编成民歌⼴为传唱。

她的名字叫花⽊兰。

现在我们就从这⾸流传于世的北朝民歌《⽊兰诗》中,来感受⼀下“⼱帼不让须眉”的⽓魄吧! 1.⽂学常识: ⽊兰诗,选⾃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是⼀⾸北朝民歌。

它与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合称⽂学的“乐府双璧”。

2.字词注⾳: 鞍鞯(anjian),⾦柝(tuo),辔头(peitou),云鬓(bin)。

3.全班朗读全⽂。

了解⽊兰替⽗从军的事迹。

4.⼝述⽊兰替⽗从军的故事。

5.⽤⼩标题的形式概括每段诗歌内容,⼒求⽂字简洁、⼯整,符合⽂意。

6.⽊兰替⽗从军这篇诗歌,它所描写刻画的重点在哪⾥?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参考答案: 7.从诗歌如此的详略安排上,概括出诗歌的主旨。

参考答案: 这⾸诗通过⽊兰⼥扮男装替⽗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精神。

8.品味诗歌的语⾔特⾊: 铺排⼿法: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反复⼿法:问⼥何所思,问⼥何所忆。

夸张⼿法:军书⼗⼆卷,卷卷有爷名。

互⽂⼿法:将军百战死,壮⼠⼗年归。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教案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教案

《木兰诗》教案
【教材分析】《木兰诗》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的一篇乐府诗,这首诗一直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因为它有着独到的人文艺术价值,诗歌内容对于现在的许多成年人来说,耳熟能详。《木兰诗》成功地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木兰是一个闺中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巾帼英雄,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代父从军,女扮男装,驰骋沙场十多年,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之后,又谢绝官职,返回家园,表现了淳朴与高洁的情操。她爱亲人,也爱祖国,把对亲人和对祖国的爱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
金柝(tuò) 红妆(zhuāng) 霍(huò) 著(zhuó) 云鬓 (bìn) 傍(bàng)
2.生齐读全诗,教师课件展示注意"形"的字和通假字(PowerPoint课件)。学生根据展示的内容拼读、比较、识记,指导学生积累文言字词,从而掌握基础知识。
⑴形似字注音组词
⑴记重点文言字词
当:对着。 户:门。 惟:只。 忆:思念。 戎机:战争、战场。 度:过。
朔: 北方。 策勋:记功。 百千强:有余。 不用:不愿做。 郭:外城。 著:穿。
扑朔:动弹。 迷离:眯着眼。 傍地走:并排跑。
⑵同形异义词

a市 愿为市鞍马:名词做动
【教学重点】1.诵读诗歌,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及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1.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巧妙运用排比、对偶、夸张、互文等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复述法、讨论研究法
【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等
3、 互文:相邻句中所用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和技能: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其主题和意义。

2. 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木兰的敬仰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中木兰的英雄事迹和家国情怀,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和意义,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向学生展示关于花木兰的电影或动画片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教师可以简要介绍花木兰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初步阅读: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意。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限制,提高阅读效率。

3. 讲解和分析: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重点和难点。

可以通过举例、图表等方式辅助讲解,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形象化。

例如,可以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木兰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围绕课文展开讨论。

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互相交流意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例如,可以让学生讨论木兰的形象、性格特点以及她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等。

5. 教师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可以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中的精彩段落或写一篇读后感等。

6. 课堂练习: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

通过练习,可以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可以让学生完成生字词的填空练习或选择题等。

7. 作业布置与评价方式: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可以采用评分、评语等方式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八课《木兰诗》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八课《木兰诗》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八课《木兰诗》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八课《木兰诗》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课文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木兰诗》,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忠孝精神。
2.词语解析: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如“织纴”、“戎机”、“关山”等,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词汇的理解能力。
3.句子翻译: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技巧。
4.强化审美鉴赏:感受古文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塑造良好品格:学习花木兰的忠诚、勇敢、智慧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良好的品格。
6.增进团队合作: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汇掌握:《木兰诗》中的文言文词汇,如“织纴”、“戎机”、“关山”等,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学生需要理解这些词汇的意义,并能正确运用。
2.教学难点
-文言文词汇理解:学生往往对文言文词汇感到陌生,难以理解其含义。例如,“织纴”一词,需要教师通过实物展示或图片辅助,帮助学生理解其指代的是织布的动作。
-句子翻译技巧: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是学生的难点,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中的“百战”和“十年”并非实指,教师需引导学生理解其象征意义。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背诵的片段。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花木兰品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语文《木兰诗》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木兰诗》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木兰诗》精品教案教学设计语文《木兰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培养处理题材和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设想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

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详略得当。

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诵和背诵。

这首诗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准备出征的急切,奔驰征途的思亲。

教学过程1.由教学过的现代诗歌,引到将要教学的古代诗歌,引出《木兰诗》(板书诗题)。

2.教师指出:《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

它叙述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板书:木兰)。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4.出示小黑板,引导学生读准上面加黑字的音,辨析一些字的形、义。

机杼:zhù,织布梭子。

不能念zhū,左旁偏旁从“木”,不能与“抒情”的“抒”相混。

可汗kèhán ,专用名词,不能念kě hàn 。

鞍鞯:jiān ,马鞍下的垫子,不能念jiàn 。

辔头:pèi ,缰绳。

燕山:yān ,山名,不能念yàn 。

胡骑:jì ,战马,不能念qí。

戎机:róng,军事。

与“戍”的念shù,当防守讲,形音义都不相同。

朔气:shuò,北方。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

最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木兰诗》教案

最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木兰诗》教案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木兰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木兰诗》的基本内容、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木兰精神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木兰诗》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代诗歌的兴趣还是相当高的。通过引导他们分析木兰形象,探讨孝道精神,我觉得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当然,也有一些地方值得我反思和改进。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尝试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但感觉问题设置还可以更贴近他们的生活,使得学生们能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意问题的设置,让课堂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重了诗歌内容的讲解和修辞手法的分析,但可能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导致部分学生显得有些被动。今后,我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们更多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木兰诗》相关的问题,如:木兰精神在当代社会的意义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歌创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们尝试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9《木兰诗》教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9《木兰诗》教案

9《木兰诗》教案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与虚词,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花木兰人物形象。

背诵全诗。

(重点)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难点)3.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重点、难点)教学方法:1.诵读法;2.研讨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新课教学(一)简介文学常识《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的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借此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诵读诗歌,初步感知1.掌握生字机杼.(zhù)可汗..(ān jiān)..(kèhán)鞍鞯辔.头(pèi)燕.山(yān)啾.啾(jiū)戎.机(róng)朔.气(shuò)金柝.(tuò)红妆.(zhuāng)傍.地(bàng)2.自由朗读。

3.指名学生朗读,注意语调及节奏,具体明确如下:(1)首段是故事开端,读得平缓、轻柔,营造深夜叹息的气氛。

(2)第2段问答句,可深沉些。

“昨夜见军帖”起四句加快,以突出军情紧急;末两句“愿为市鞍马”转为坚定,以突出木兰的深明大义及下定决心。

(3)第3段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加快,力求突出木兰到处奔忙,紧张准备的情态;奔赴战场相关语句要节奏变慢,用抒情的语气读;末句“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要表现出木兰的战斗豪情。

(4)第4段每两句一起读,速度更慢,基调应是悲壮的,十年艰苦作战,处处刀光剑影,死中求生全系于此。

《木兰诗》新课标》教案

《木兰诗》新课标》教案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互相尊重的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朗读与感悟:《木兰诗》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通过朗读、感悟,让学生体验古文的音韵魅力和木兰精神的内涵。
举例:《木兰诗》中的“十二年”、“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句子,通过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其节奏和韵律。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同学们对《木兰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他们在分享讨论成果时,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这让我深感欣慰,同时也证明了这个教学环节的成功。但在引导讨论时,我也发现自己在提问技巧上还有待提高,今后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更具启发性的问题。
总之,在这次《木兰诗》的教学中,我收获颇丰,但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文,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人物形象分析:木兰形象的塑造,以及作者通过对比、衬托等手法表现出的家国情怀和孝道精神。
举例:分析木兰形象,从“女子身份”到“英勇战士”的转变,理解其在家庭和国家责任之间的取舍。
(3)词汇与句式学习:《木兰诗》中的重点词汇、句式,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举例:学习“红颜弃捐”、“策勋十二转”等词汇,理解其在诗中的含义,学会运用到日常写作中。
新课讲授环节中,我尝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让同学们感受到《木兰诗》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和孝道精神。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的开展,使学生们在互动交流中加深了对诗歌内涵的理解。但我也发现,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为此,我将在下一次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人教版语文初中木兰诗教案范文

人教版语文初中木兰诗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木兰诗》;(2)理解《木兰诗》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3)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木兰诗》;(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人物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忠诚担当的家国情怀;(2)树立学生尊老爱幼、勤劳善良的道德观念;(3)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木兰诗》;(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3)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古代诗歌;(2)介绍《木兰诗》的背景及作者简介;(3)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吗?她是一个怎样的人物?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木兰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3)让学生思考:诗歌中木兰的形象具有哪些特点?她为什么能成为传奇英雄?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人物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家国情怀和道德观念;(3)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价值,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木兰诗》;3. 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解读。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引导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兰诗》导读助学案
班级姓名
一、课前预习: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木兰当户织()愿为市鞍马()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万里赴戎机()赏赐百千强()木兰不用尚书郎()
著我旧时裳()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
双兔傍地走()
2、讲讲“我”认识的木兰(结合诗歌内容)
例:我是木兰的小弟花雄,我的姐姐木兰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我依稀地记得,姐姐离家的时候娘把我抱在怀中呜呜咽咽的抽泣,爹拉着姐姐的手不让她离去。

我长大以后,有一次偷偷地询问爹姐姐的去向,父亲不肯说,后来,父亲喝醉了无意中向我透露:原来那年北方胡人入侵,天子发了皇榜招兵,爹被官府招去服兵役,可是爹年老多病,一旦上了战场,必是有去无回,姐姐心疼爹,毅然顶了爹的名字去军中服役。

想来姐姐这一走已有十多年了,音信全无,不知是死是活。

昨日,县上太爷忽然来我家对爹说:“皇上有旨,你家大儿木兰作战英勇,为国立下大功,特准回家省亲。

”父亲听完太爷的这番话,老泪纵横,抱着娘说“咱家的木兰还活着!”姐姐回来的那天家里个个欢天喜地,一家人终于团聚在一起了。

如果你是与木兰出生入死多年的战友,你该如何向人讲述木兰的故事?请你写一写。

我是木兰的战友刘大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木兰诗》相关资料
关于《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是古代管理音乐的机构也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后来把乐府的诗也叫乐府,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

南歌,即南朝民歌,注重抒情,语言浮华,用词细腻,风格委婉。

北歌,即北朝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由于北方各族统治者长期混战,反映战争的题材就要多些,有描写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苦难的,有歌颂剽悍的尚武精神的。

《木兰诗》与汉代乐府民歌中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关于《木兰诗》的背景和作者
列入《梁鼓角横吹曲》,亦题《木兰诗》,云是“古辞”,并引陈释智匠《古今乐录》说:“木兰,不知名。

”按《旧唐书·韦元甫传》载,韦曾任浙西观察使、淮南节度使等职(黄庭坚谓韦任朔方节度使,误)。

又据《旧唐书·音乐志》所载,可知梁代和北朝乐府歌曲中都存有“燕、魏之际鲜卑歌”,且多“可汗之辞”。

因此,《木兰诗》原先也可能是一首鲜卑
歌。

流传江南,译为汉语,曾入梁代乐府,后又散落民间,而到唐代为韦元甫重新发现,并
拟作《木兰歌》一首(《文苑英华》)。

至于“朔气”二句这样的对偶诗句,齐、梁诗中已经习见,自是文人加工痕迹。

所以现代学者大多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

关于中国古代女子的地位
中国古代女性地位一直不高(母系社会时期除外)。

女子除了受封建伦理纲常的束缚之外,还要承担“相夫教子”的责任,古代社会提倡“男耕女织”的一种自然经济形态,女子的叛逆行为是无法受到社会的认可的。

关于诗中出现的“可汗”、“天子”
大多数学者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魏,北魏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少数民族呼其首领为“汗”,“天子”则是汉民族的称呼。

“南北朝时代是我国古代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民族之间交流频繁,《木兰诗》中“可汗”、“天子”的错用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民族风貌。

关于诗中所反映出的古代征兵制度
《木兰诗》中所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府兵制”。

府兵平时务农,战时为兵,一旦国家有战事,官府征调府兵服役,府兵须自备粮食、兵器、马匹等战具。

“府兵制”实行以来,府兵的负担十分沉重,在战争中几乎是九死一生,所以府兵常常逃亡。

国家对逃亡的兵士有着严厉的制裁措施,一般情况下,一户兵户逃亡,全家为奴。

二、课堂教学:
1、人物形象分析
2、揭示诗歌的主题
三、课后练习: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晰,鬓鬓颇有须。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生字词字音
隅(yú )敷(fū)笼系(jì)倭(wō)堕(duî)
髻(jì)缃(xiǎng)绮(qǐ)襦(rú)捋(lǚ)
髭(zī)须著帩头(zhuï qiào)踟蹰(chí chú)姝(shū)
宁可(nìng)千余骑(jì)骊(lì)鬑鬑(lían)
字词解释
〔东南隅(yú)〕:指东方偏南。

隅,方位、角落。

我国在北半球,夏至以后日渐偏南,所以说日出东南隅。

〔善蚕桑〕:很会养蚕采桑。

善,有的本子作“喜”。

〔青丝为笼系〕:用黑色的丝做篮子上的络绳。

笼,篮子。

系,络绳(缠绕篮子的绳子)。

〔笼钩〕:一种工具。

采桑用来钩桑枝,行时用来挑竹筐。

〔倭堕(wōduî)髻〕:发髻名。

其髻像云堆叠,歪在头部的一侧。

倭堕,叠韵字。

〔耳中明月珠〕: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

明月,宝珠名。

〔缃绮〕: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织品。

〔襦(rú)〕:短袄。

〔下担捋髭(lǚīzī)须〕:放下担子,抚摩胡子(和下接诗句都是形容看得出神)。

捋,手握着东西,顺着向下移动。

髭,嘴上边的胡子。

〔脱帽著(qiào)头〕:把帽子脱下,只戴着纱巾。

古代男子戴帽,先用头巾把发束好,然后戴帽。

著,戴。

头,包头的纱巾。

〔坐〕:因为,由于。

〔使君〕:汉代对太守、刺史的通称。

〔五马〕:指(使君)所乘的五匹马拉的车。

汉朝太守出行用五匹马拉车。

〔踟蹰(chíchú)〕:徘徊,停滞不进的样子。

又作“踟躇”。

〔姝(shù)〕:美丽的女子。

〔谢〕:这里是“请问”的意思。

〔宁可〕:愿意。

〔一何〕:怎么这样。

〔东方〕:指夫婿当官的地方。

〔千余骑〕:泛指跟随夫婿的人。

〔居上头〕:在前列。

意思是地位高,受人尊重。

〔何用〕:用什么(标记)。

〔骊(lí)驹〕:黑色的小马。

这里指马。

〔黄金络马头〕: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

络,这里指用网状物兜住。

〔鹿卢剑〕:剑把用丝绦缠绕起来,像鹿卢的样子。

鹿卢,即辘轳,井上汲水的用具。

〔千万余〕:上千上万(钱)。

〔小吏〕:太守府的小官。

有的本子作“小史”。

〔盈盈〕:仪态端庄美好。

(冉冉):走路缓慢。

〔公府步〕:摆官派,踱方步。

〔殊〕:出色,与众不同。

1、请对这首歌中主人公“罗敷”这一个形象作简要的分析。

(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