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公开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包括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等。
(2)掌握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争霸过程和特点。
(3)了解孔子、墨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原因及影响。
(2)运用比较法,分析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异同。
(3)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积极探究的学习精神。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及其影响。
(2)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争霸过程和特点。
(3)孔子、墨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2. 教学难点:(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原因及影响。
(2)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争霸策略及其异同。
(3)孔子、墨子等思想家的思想内涵及其历史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通过展示图片、地图等,引起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引导学生关注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等关键信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争霸过程和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案例分析:(1)介绍孔子、墨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2)分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的历史价值。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及其影响。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整理笔记。
2. 结合教材,深入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准备下一节课的分享。
3. 选取一位思想家,深入了解其思想主张及其历史影响。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七年级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范文
七年级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商鞅变法等。
(2)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
(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如齐桓公、孔子、墨子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
(2)运用比较法,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
(3)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历史素养。
(2)引导学生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齐桓公称霸:了解齐桓公的统治政策,分析其成为春秋首霸的原因。
2. 晋楚争霸:掌握晋楚争霸的历史背景,了解晋文公、楚庄王等君主的政治军事成就。
3. 孔子与儒家思想:学习孔子的生平事迹,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4. 墨子与墨家思想:了解墨子的思想主张,分析墨家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影响。
5. 商鞅变法:深入剖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其对秦国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 教学难点:商鞅变法的深刻内涵及其对秦国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发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以及社会变革的原因。
4. 案例分析:选取商鞅变法作为案例,深入剖析其对秦国发展的影响。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历史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设计与实例
在当前这个时代,我们正在经历着一场大变革,无论是科技、教育、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在发生巨变。
而面对如此之大的变革,教师们如何设计课程、教学、和评价方式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更要引领学生进入这个时代。
本文将从教案设计与实例两个方面来探究如何帮助学生迎接大变革的时代。
一、教案设计1.背景引入:讲述本次课程的背景,包括主题、目标和意义。
教师必须明确本次课程的目的与意义以便于学生掌握。
例如:在讲述科技的时候,可以引入:“我们正处在两个世纪人类历史的交汇点上,这不仅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也是技术历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
在未来,机器智能将会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
没有人能够逃避这次变革的影响。
”2.概念明确:教师讲解重要概念,例如科技、科学、、大数据等等。
学生需要理解这些概念之间关联和作用。
3.案例分析:教师可以使用案例来说明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场景中,例如,利用来进行癌症研究等。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用进行科学研究,并讲解实际应用场景的优缺点。
4.小组讨论:教师设计小组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小组中进行思考和讨论。
例如,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进行城市规划等,从而加深对科技运用的理解和掌握。
5.作业: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作业,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本次课程的知识和概念。
例如,要求学生撰写一篇文章,分析未来各种行业中的运用前景。
这样可以让学生思考和探索未来科技对人类的影响。
二、教学实例1.讲解概念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课件讲解、大数据等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例如,的一个应用场景可能是自动驾驶技术,而大数据能够帮助不同领域的研究者更好地分析和研究数据,从而带来更多的收益。
2.案例演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演示一些的应用场景,例如、虚拟现实等。
学生可以从中更好地理解技术以及其将如何影响他们的未来。
3.小组活动教师可以设计更多的小组活动,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同时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时代中所扮演的角色。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7】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诸侯争霸,七雄并立, 社会动荡, 战争不断。在五
霸争雄, 七国并存的战场背后, 是社会经济的空前
繁荣。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
世
界闻名的都江堰是怎样修建的?那时的农业、 手工
业、商业有什么特点?
学生预习
二、对话:( 31~ 38 分钟。根据内容,时间可分多 段。)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在春秋战国以前,农业和手工业工具以什么为 主?
(三)商鞅变法 1、背景: 地主阶级的兴起以及要求发展封建经 济,确立封建统治。 春秋以来, 在奴隶制瓦解的过 程中,产生一对新的阶级,即地 主阶级和农民阶 级。最早的地主阶级是由奴隶主转化来的, 一些奴 隶主驱使奴隶开垦荒地, 开垦出来的荒地就成为他 们的私有土地, 所以新地主拥有很多土地, 他们也 有一定的权势, 有的甚至抓到统治权。 像“三家分 晋”的 韩、赵、魏三家, “田氏代齐”的田氏,都 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者。 但是,奴隶主贵族
随着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 战国时期的农业技 术也有一定的进步。 已经知道使用各种农家肥, 恰 当处理土壤的干、 松、 燥、湿, 因地制宜种植谷物 和桑麻。 他们还注意选种和适时播种。 人们的衣食 条件有了明 显进步。
(二)都江堰
学生阅读教材, 找出都江堰修建 的时间、地点、 人物以及作用是 怎样的?
以 石器和铜器 为主
教师出示 《战国时代的铁制农具》 图,边指图 边讲解: 在春秋后期, 我国劳动人民发明了生铁冶 炼技术。铁质工具开始在农业和手工业部门使用。 到了战国时期, 铁农具已经广泛使用。 在构成生产 力的诸因素中,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因 此,铁农具的经广泛使用就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 著提高。 由于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 就使得深耕细 作成为可能。 但仅靠人力耕作是相当费劲的, 所以 在农业生产上使用牛耕, 也就得到了大力推广。 而 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 ,更为农业生产的大发展提 供了有利条 件。
教学设计3: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情况。
2.掌握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构造和作用。
3.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能促进发展,改革能使社会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适应时代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一]同学们,前面我们讲春秋五霸时,提到有一种观点认为秦穆公应列为五霸之一。
历史上也提到过秦穆公时“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史记·秦本纪》)但它毕竟只是占据西北一隅的一个小国。
到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时,秦国的旧势力很大,国君权力较小,国力也远不如中原强国。
秦孝公为改变这种状况,下“求贤会”,招募人才。
商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受到重用实行变法的。
变法之前,商鞅知道,若想顺利推行新法,首先得取得百姓的信任。
于是想了个办法,在都城南门立了一根细木竿,并对围观者说:“谁能将此木扛至北门,赏金10两。
”众人不解,议论纷纷,这样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怎有如此丰厚的奖赏?所以没人响应。
这时商鞅又说:“有谁执行我的命令,赏金50两!”众人哗然,这时人群中一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把木杆扛到了北门。
商鞅当即命人赏金50两给此人。
这件事很快传遍全国,百姓都说商鞅是个讲信用的人。
商鞅因此很快提高了威信。
不久,商鞅在秦国开始变法。
商鞅为什么要在而且能在那个时期掀起变法运动呢?这要从生产的发展说起。
[导入语例示二]教师在讲完商鞅立木取信的故事后,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大变革时代”,这个大变革时代的到来,与生产力的发展有绝大的关系,下面我们就从生产的发展说起。
历史: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要求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李冰与都江堰的修建;手工业和商业的兴盛以及封建城市的兴起;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历史作用;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能力方面:通过讲述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变革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面:通过介绍大变革时期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名闻世界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以及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大变革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最终导致封建制代替奴隶制。
而相对优越的封建制度,反过来双促进了生产力的更快提高,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说明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
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通过对商鞅变法意义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实行了行之有效的变法改革,才使得原本并不十分富强的秦国强大富裕起来,为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农业的发展、都江堰的修建和商鞅变法。
教学难点:各国变法的历史背景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为主,结合阅读、讨论等方法。
【课前延伸】1.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A.齐桓公 B.晋文公C.楚庄王 D.秦穆公2.晋楚争霸时,楚国势力最北达到()A.长江流域B.渭水流域C.淮河流域D.黄河流域3.下列典故与春秋末年吴越争霸有关的是()A.尊王攘夷B.退避三舍C.卧薪尝胆D.纸上谈兵4.战国初年,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国家是()A.齐 B.晋C.楚 D.燕5.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史实,正确的是①管仲改革②城濮之战③勾践灭吴④葵丘会盟()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④①②D.①④②③【课内探究】1:自主学习(1)铁农具和牛耕产生和推广的时间。
七年级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范文
七年级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背景。
(2)掌握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主要事迹。
(3)了解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以及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的发明。
(4)认识大变革时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孔子、墨子、韩非子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原因。
(3)以案例分析法,探讨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4)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扮演孔子、墨子、韩非子等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古代思想文化的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历史、探究历史的兴趣。
(2)认识到大变革时代的社会进步与思想繁荣。
(3)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科学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背景。
(2)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主要事迹。
(3)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
(4)孔子、墨子、韩非子等历史人物的思想主张。
2. 教学难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原因。
(2)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3)孔子、墨子、韩非子等历史人物的思想主张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引发学生对大变革时代的兴趣。
(2)学生分享提前预习的心得体会,相互交流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主要事迹,了解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探讨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原因。
(2)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主要事迹,引导学生理解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教师阐述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在大变革时代背景下,孔子、墨子、韩非子等历史人物的思想主张。
七年级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商鞅变法等。
(2)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
(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如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商鞅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
(2)运用比较法,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3)运用史料分析法,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原因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引导学生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对后世的影响。
(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
(2)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
2. 教学难点:(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提问:“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引导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反映的问题。
(2)学生发表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特点。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的三个重要历史事件,并简要说明其意义。
2. 请学生思考: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七年级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认识这一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
2.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齐桓公称霸、战国七雄等。
3.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齐桓公称霸:了解齐桓公的改革措施,认识其成为春秋首霸的原因。
2.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与变革: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战争,如城濮之战、马陵之战等,理解战争对国家与社会的影响。
3. 战国七雄:掌握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其争霸历程。
4. 铁器的使用与牛耕的推广:了解铁器牛耕对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变革。
5. 百家争鸣:学习儒家、道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齐桓公称霸、战国七雄、铁器的使用与牛耕的推广、百家争鸣。
2. 教学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背景、铁器牛耕对社会变革的影响、诸子百家的思想及其比较。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原因及其影响。
2. 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及其争霸历程。
3.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分析诸子百家的思想特点及其差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大变革的时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背景。
3. 课堂讲解:讲解齐桓公称霸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对社会的影响。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战国七雄的特点及其争霸历程,引导学生运用地图进行分析。
5. 课堂展示:让学生展示对诸子百家的理解,比较各家思想的异同。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理解程度,包括变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 评价学生对齐桓公称霸、战国七雄、铁器牛耕和百家争鸣的掌握情况。
3. 考察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从清末到民国的历史背景,从而认识这一时期引发的一系列大变革。
2.了解维新运动的主要内容,认识维新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兴趣,树立历史意识,增强国家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清末民初的历史背景,理解这一时期引发的变革原因。
2.维新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维新运动所推行的新思想、新政策等对传统观念、传统政治体制的冲击。
2.让学生理解为什么维新运动具有开天辟地的历史意义和重要地位。
四、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
2.案例教学法。
3.讨论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1.导入(约5分钟)老师:同学们,历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关系到我们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树立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话题是关于“大变革的时代”这一话题。
请大家看一下这个时代的课题与我们了解的历史,它有哪些关系呢?2.讲授(约20分钟)1)历史背景清朝末年,政治腐败,农民起义泛滥,民众生活苦难。
为了摆脱危机,一些知识分子提出了维新的主张,试图挽救国家未来。
他们的思想不仅反映了社会变化,而且也是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深刻反思与发展。
2)维新运动维新运动是从1985年至1908年之间在中国发生的政治、思想、文化上的变革运动。
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启蒙性质的改革运动,旨在推翻封建专制体制,倡导民主、科学、民族主义和近代化。
维新运动从四个方面展开:政治、经济、文化及教育。
1.政治: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各级官员考试制度,实行举报腐败官员的制度等。
2.经济:提倡民族工商业,制定新的税收政策及银行法。
3.文化:推崇西方文化,并由此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4.教育:推动新式教育以及学派的建立,倡导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人们的管理水平。
维新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等。
3.挖掘(约30分钟)1)个案分析:曾国藩请同学们看一下这幅漫画,它展示了曾国藩的形象,让人们认识他的性格和作为官员的特点。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表现——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广泛推广的基本情况和意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和它的基本原理,知道它是造福后代的水利工程;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评价李冰和商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推广的历史事实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史实,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对都江堰水利工程图的介绍,培养学生看图学习的能力;通过对商鞅变法内容的讨论和讲解,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的能力和透过现象抓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变法作用的概况,锻炼学生归纳概况能力;通过对变法结局以及商鞅最终被杀的结局的分析讨论,使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事实的能力,以及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道理,使学生认识到改革的实质是为了变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道理;通过对李冰、商鞅等人事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古人的智慧,学习他们不畏艰难、勇于尝试的勇气,以及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为改革不惜牺牲生命的宝贵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三、教学方法讲述法、读图法、讨论法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五、课时一课时六、教学过程导课:今天,我们学习第七课,大家看看这节课的题目是什么?生:大变革的时代师:对,从本节课的题目当中我们可以得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段历史时期是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而且是大变革时代。
当时的社会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变化?人们为应对变化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又导致了怎样的结果?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来回答这些问题。
下面大家把书翻到36页。
先请大家预习一下这节课的内容。
(5分钟)师:我们首先来看今天的第一个大问题。
当时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师:PPT 讨论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师:首先来看第一目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师:板书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师:在学习夏商西周历史的时候我们学习了农业的发展状况,夏商西周时期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是什么?生:青铜农具。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通过分析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的原因,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创设情景、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利用课件进行图片和文字资料的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故事情境和问题情景,化难为易,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
通过图示演示的方法,学习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揭示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
通过“商鞅为变法献身值不值”课堂辩论等教学活动,充分认识改革的重要性。
3.通过学习生产工具的改进、闻名世界的都江堰,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着高度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并理解改革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战国时期变法运动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针对这一内容,通过创设历史场景,让学生换位思考,分别从农民、地主、旧贵族、国君、士兵等立场出发分析问题,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总结出商鞅变法的作用。
进而通过多媒体图示,简要概括总结,加深理解。
【教学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封建制度的产生、封建社会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它是社会本质的变化。
学生对这样的历史转变感到很抽象,理解有些困难。
为突破这一难点,创设故事情境,通过解决故事主人公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的过程。
再通过图示演示的方法,总结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产工具图片、牛耕图、都江堰的有关资料、图片。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案新人教版《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我们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是反映这个时代的最主要的特征。
这一次变法运动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的产生,是这一次社会变革的历史条件。
变法运动的兴起,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的分析,才能找出它的本质。
例如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就必须思考:商鞅变法采取怎样的措施?它有利于哪个阶级?对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或军队的战斗力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对增强整个国家的实力会产生怎样的作用?要指导学生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以便抓住商鞅变法的本质。
3.综合归纳。
在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之后,我们把“商鞅变法”“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著名的都江堰”综合起来分析,才能深化对变法的历史背景、战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的理解。
4.人物评价。
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应结合他们各自的活动和时代的需要,评价他们的历史功过。
在课堂活动和讨论时,要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与同学们一起讨论。
真理愈辩愈明。
通过讨论,就会知道什么看法是对的,什么看法不对,从中学到很多的东西。
复习巩固: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A.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B.牛耕的推广C.肥料的使用和适时耕种D.大兴水利工程2.我国古代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其地理位置处在战国时期的()A.齐国B.楚国C.赵国 D.秦国3.李冰修筑的都江堰在()A.黄河流域B.岷江流域C.淮河流域 D.辽河流域4.战国时期,推动各国国君变法的直接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B.称雄天下的欲望C.缓和阶级矛盾D.壮大新兴地主阶级力量5.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农耕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发展农业生产 B.限制商业活动C.增强秦国实力 D.废除旧贵族特权二、材料分析题6.“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七年级历史上册《大变革的时代》优秀教学案例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的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战国时期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引导学生理解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繁荣,认识到多元文化交融对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树立开放包容的价值观。
4.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命运、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五)作业小结
课后作业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我会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学习,撰写一篇关于战国时期历史变革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2.收集与战国时期相关的历史故事,与同学分享,增强对战国时期的了解。
3.思考战国时期的历史变革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结合实际生活,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五、案例亮点
1.创设生动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教学案例通过多媒体展示、故事讲述等方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动、真实的历史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关注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问题导向,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本案例以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战国时期的历史变革。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探讨中深入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围绕课程内容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例如,探讨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原因、分析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及其影响等。通过问题导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将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等特点,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引导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知识层次,理解能力都不强。
前面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的纷争”,学生对春秋战国的社会形势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知道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为争夺人口,土地和对别国的支配权不断地进行兼并战争,与此同时,纷纷进行改革,发展经济,强化军事,形成了社会大变革的趋势。
同时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本课设计的时候着重考虑了如何讲才能便于学生理解和尽可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问题。
【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1)了解铁农具与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2)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2.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与农耕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史实。
让学生认识到先进生产技术的作用。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通过了解掌握秦国商鞅变法的过程,认识到封建生产关系比奴隶制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认识变法的作用以及给后人的启示。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情景再现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融入到课文当中去,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通过换位思考,化难为易地掌握变法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操。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甚至要有牺牲精神,要勇于战胜挫折,同时也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大胆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本课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创设情境法、启发诱导、问题导向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学生阅读课本导入框“立木为信”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生答)师设疑:商鞅为什么能在那个时期掀起变法运动?通过第6课的内容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是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成功?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去探究这些问题。
(设计思路:小故事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理解力和概括力)(一)、整体阅读,统揽全文: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本找出本课大变革的“变”主要体现在
哪些方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设计思路:先从整体上对本课的大变革有清醒认识,形成整体观)
(二)探究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大屏幕展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的生产工具
(设计思路:回顾前面所学知识,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为下一步比较这些生产工具的优劣做好铺垫)
2、看材料获取信息:
提问: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设计思路:史料分析是历史的一项重要的能力,将史料引入课堂教学以逐步锻炼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大屏幕展示《北京人的石器》、《河姆渡人的骨耜》、《西周的青铜农具》、《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北京人的石器河姆渡人的骨耜西周的青铜农具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提问1:如果给你一块实验田,让你亲手种,你会选用哪种工具?为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明确了铁农具的优点。
提问2: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学生阅读课文,思考答案。
)
(设计思路:创设情境,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问题导向,让学生在参与中有思考,在思考中理解,有助于记忆。
)
材料一:《管子》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
地。
在湖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曾发掘出一批铁农具。
材料二: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上记载的铁矿山,
达三十多处。
战国时期规模大的冶铁厂,工匠多达数百人。
材料1:吕氏春秋上有一个故事,说:大力士乌获将牛尾巴
都拉断了,牛却纹丝不动。
一个小孩牵着牛鼻环,
牛倒乖乖地跟他走了。
材料2:孔子有个弟子叫冉耕,字伯牛;另一个学生名叫
司马耕,字子牛。
晋国有个大夫姓牛,字子耕。
材料3:右图是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战国墓葬中发掘出来的牛尊。
2、展示材料:
提问: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信息?
(设计思路:引入史料,使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锻炼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
3、师引导学生总结思考: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对当时的社会生产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
4、师过渡: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得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各国都注意兴修水利工程。
(三)、探究著名的都江堰
1、(大屏幕展示《都江堰现状全景图》)作为背景,并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 位置: 修建时间: 主持修建者:
都江堰的功能: 都江堰的功劳: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设计思路:问题导向,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自学的能力。
)
2、(大屏幕展示图片及问题)
提问:“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设计思路:知识的灵活运用,前后知识的对比联系。
)
(四)探究商鞅变法
师:新的生产工具和新耕作方法牛耕的出现以及都江堰的修建使得大量荒地北开垦出来农业发展,这导致了什么新现象的出现呢?
生同桌讨论后回答。
通过交流,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奴隶主——出租土地——地主;奴隶——租种土地——农民)新阶级的出现和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设计思路:本课难点是封建社会的形成,通过这个环节,让学
纪念李冰父子治水的庙宇
生了解各国的变法及封建社会的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
2、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商鞅变法的每条内容及产生的作用
教师利用大屏幕逐条展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归纳识记。
3、师:商鞅使秦国兵强国富,但商鞅却被秦国守旧贵族以“谋反罪”车裂而死。
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学生从“对国家”、“对个人”两个方面的影响去小组讨论,展示交流)
拓展思维:
4、商鞅变法的成功对于正处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我们有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回答)
(设计思路:关于内容的设计一是为了突出重点,而是重点内容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进而便于掌握。
“启示”属于发散思维,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
随堂练习 (设计思路:当堂检测学生掌握情况以便发现状况及时处理。
)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比较突出。
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也比较容易。
难在前两部分与后一部分的联系。
商鞅变法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
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没有商鞅变法。
铁农具和牛耕是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现。
另一方面,变法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秦国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在理解这些问题时都问题不大。
但如何理解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是难点。
这就需要对学生适当补充一点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的知识,这些知识比较抽象,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难度,所以没讲。
本课在做这一点时有欠缺,所以导致部分学生的理解不到位。
1、填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有( )
( ) 和 ( ) 的推广,还有李冰主持修建成的 ( )。
2、被称为我国农业发展史的一 次革命的是( )
A 、磨制石器的出现
B 、青铜农具的出现
C 、铁制农具的出现
D 、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3、商鞅书“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其表述的思想是( )
A 、因循守旧
B 、消极倒退
C 、锐意改革
D 、全盘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