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在环境和灾害监测中
探究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探究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遥感技术是利用航天器或飞机等,通过对地球表面反射、发射和散射的电磁波进行探测、记录和解译,从而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手段。
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遥感技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全时空观测和监测,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一、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1. 植被遥感监测植被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覆盖状况、生长状态和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尤为重要。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植被的光谱信息、叶片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等数据,实现对植被生长状态和覆盖面积的监测和评估,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
3. 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土地利用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利用和管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至关重要。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变化等信息,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4. 生态环境灾害监测生态环境遭受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时,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灾害范围、灾情程度等信息,快速、准确地评估灾害影响,为灾后环境恢复和重建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二、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优势1. 全时空观测能力:遥感技术具有全时空观测能力,可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全面监测和评估,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支持。
2. 高精度数据获取:遥感技术可以获取高分辨率、高精度的地球表面信息,为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4. 多源数据融合:遥感技术可以将多源遥感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多角度、多维度的监测和评估,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多层次的数据支持。
三、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案例1. 水体富营养化监测通过遥感技术获取水体叶绿素浓度、透明度等信息,对水体富营养化进行监测和评估,为水质监测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森林覆盖状况监测通过遥感技术获取森林覆盖状况、植被生长状态等信息,对森林资源进行监测和评估,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作用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作用在当今时代,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被应用于环境监测领域,其中遥感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遥感技术,简单来说,就是一种不直接接触被观测物体,通过传感器接收来自物体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获取有关物体的特征和状况的技术。
它就像是我们的“千里眼”,能够从遥远的太空或者高空俯瞰大地,为我们提供大量的环境信息。
首先,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表现出色。
它可以监测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分布和变化情况。
例如,通过对气溶胶的遥感监测,我们能够了解空气中颗粒物的含量和分布,这对于评估空气质量、研究雾霾的形成和传播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遥感技术还能监测温室气体的浓度和分布,如二氧化碳、甲烷等。
这些数据对于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制定减排政策至关重要。
在水环境监测中,遥感技术同样大显身手。
它可以对大面积的水域进行快速监测,获取水体的温度、浊度、叶绿素浓度等参数。
通过对这些参数的分析,我们能够了解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污染状况以及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监测海洋中的油膜泄漏、赤潮等灾害性事件,为海洋环境保护和灾害应急处理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监测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能够快速获取大面积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信息,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的分布和变化情况。
这对于土地资源的规划和管理、生态保护以及城市发展规划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例如,通过对森林砍伐和植被破坏的监测,我们可以及时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对城市扩张的监测,我们可以合理规划城市发展,避免无序扩张带来的环境问题。
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遥感技术可以用于监测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
通过对植被类型和分布的监测,我们能够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变化;通过对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的监测,我们可以评估其生态服务功能和健康状况。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保护我们的环境,各种先进的技术应运而生,其中遥感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遥感技术就像是一双“千里眼”,能够让我们从遥远的地方获取大量关于环境的信息,为环境监测和保护提供有力的支持。
遥感技术,简单来说,就是不直接接触目标物体,而是通过传感器接收来自目标物体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从而对目标物体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
它具有大面积同步观测、时效性强、数据综合性和可比性等诸多优点,这些优点使得它在环境监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遥感技术可以对大气中的污染物进行监测和分析。
例如,通过卫星遥感可以获取大气中气溶胶、臭氧、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分布和浓度信息。
气溶胶是大气中悬浮的微小颗粒物,它们会影响大气的能见度和气候。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测量气溶胶对太阳光的散射和吸收来确定其浓度和分布。
对于臭氧这种重要的大气污染物,遥感技术能够监测其在大气层中的垂直分布和浓度变化,帮助我们了解臭氧层的状况以及臭氧污染的趋势。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用于监测沙尘暴等天气现象,为提前预警和应对提供重要依据。
在水环境监测中,遥感技术同样大显身手。
它可以对水体的水质参数进行监测,如叶绿素浓度、悬浮物浓度、透明度等。
叶绿素浓度是反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重要指标,通过遥感影像的光谱分析,可以估算出叶绿素的浓度,从而了解水体的营养状况。
悬浮物浓度会影响水体的浊度和光学特性,遥感技术能够根据水体反射光谱的变化来推算悬浮物的含量。
另外,遥感技术还可以监测水域的范围、水温和水流量等,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监测河流、湖泊的水位变化时,遥感技术能够提供大面积、连续的观测数据,帮助我们及时掌握水资源的动态变化,为防洪抗旱、水资源调配等决策提供支持。
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遥感技术能够对植被覆盖、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等进行监测。
植被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遥感技术可以通过测量植被的反射光谱特征来估算植被的类型、覆盖度和生长状况。
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自然灾害是人类不可避免面临的问题,对个人、社会、经济等方面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
如何及时有效地监测、预警和应对自然灾害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监测手段,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重点介绍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方向和优势。
一、遥感技术在火山与地震监测中的应用火山喷发和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比较常见的类型,对人类生命财产都有重要影响。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在地面不易靠近的火山活动区进行监测,以获取有效信息。
通过对多时相影像数据、热红外遥感数据等进行图像处理,可以识别出火山口喷出的烟雾、火山喷发热点等信息,从而进行火山喷发活动的预测。
同时,地震活动也可以通过遥感技术进行监测。
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和合成孔径雷达(SAR)等遥感观测技术,可以察觉到地震引起的地表裂缝、地面变形和地域地貌的异常变化等现象。
通过对变形数据的数学模型和计算分析,可以预测发震概率和危险程度。
此外,地震的遥感监测还可以用于地震后灾害的调查、监测和救灾, 为灾后处置和重建提供数据支撑。
二、遥感技术在洪涝灾害监测中的应用洪涝灾害是一种广泛影响人类的自然灾害,发生后会对社会、经济和环境带来巨大破坏。
遥感技术在洪涝调查和监测中具有优势,其数据可以有效测量和监测水体涨落和洪水泛滥的情况。
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可以精确定位洪涝灾害的受灾区域,综合利用多时相影像资料,可以得到洪水分布、水深、水面面积等综合信息。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通过地形和地貌因素对洪灾灾害的潜在危险区域进行监测和分析,以预测可能出现的灾情。
三、遥感技术在台风和风暴潮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台风和风暴潮灾害给沿海地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遥感技术在这些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风暴潮和海浪的实时监测,捕捉风暴前期信息,帮助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
此外,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可以对海岸线进行边界检测,并可以监测海岸进退变迁,对区域性海岸多年趋势变化进行深度分析,以保证海防工作的有效展开。
卫星遥感技术在地球环境监测和灾害预警中的应用
卫星遥感技术在地球环境监测和灾害预警中的应用随着人类对地球环境和自然灾害的认识逐步增强,监测和预警这两项工作愈发重要。
而卫星遥感技术便是其中一种重要手段,其可以获取大范围、多要素、高精度的遥感数据,可以为环境监测与灾害预警提供可靠的支持。
一、卫星遥感技术的概念及特点地球观测卫星是指用于在地球轨道上的遥感卫星,其通常由卫星平台、载荷及地面站组成。
卫星平台主要负责支撑载荷的工作,载荷则是指安装在卫星上用于探测地球表面信息的仪器装置,包括光学遥感、微波遥感、高光谱遥感等多种形式,其同时具有大面积覆盖、连续监测、多时相观测等特点。
二、卫星遥感技术在地球环境监测中的应用1、土地利用与覆被监测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获取环境中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植被类型、植被覆盖率等地面信息。
通过遥感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分析,可以评估土地覆被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监测不同自然环境下的土地覆盖状况,为决策者提供土地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决策依据。
2、水资源监测卫星遥感技术可监测水体的面积、体积、水位等水文信息,并可以根据不同的传感器获取水体的温度、色度、化学成分等参数。
通过这些监测,可进行地表水的污染状况特征分析,提供水体管理和利用的数据参考。
3、大气环境监测卫星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地球大气颗粒物分布情况、悬浮物、SO2、NO2、CO等污染物质浓度分布情况。
通过对大气环境的监测,可以评估大气环境污染的状态,有利于发布空气质量预测和预警等工作。
三、卫星遥感技术在灾害预警中的应用1、地震预警卫星遥感技术可监测地表变形、地表活动、地表残余应力分布,通过遥感数据分析,可以监测地震迹象,并在最早的时候提供预警,从而实现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2、洪涝灾害预警卫星遥感技术可通过监视洪水扩展状况等因素,提供洪涝灾害预警。
同时,可以利用遥感数据对灾区进行高精度、全面的空中观测,获得周边环境及地物信息,以及交通道路、建筑物等基础设施情况,从而为救援提供依据。
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灾害,减少损失,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和创新,遥感技术应运而生。
遥感技术就像是我们的“天眼”,能够从遥远的太空或者高空俯瞰地球,为我们提供有关自然灾害的宝贵信息,帮助我们提前预警、及时应对,从而降低灾害的影响。
遥感技术,简单来说,就是不直接接触目标物体,而是通过传感器接收来自目标物体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处理和分析,获取目标物体的特征和性质。
这项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获取信息速度快、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等优点,使其在自然灾害监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地震监测方面,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对地壳形变的监测来预测地震的发生。
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能够精确测量地表的微小形变。
当地壳运动导致地表发生微小的位移时,InSAR 可以敏锐地捕捉到这些变化。
通过对长时间序列的形变数据进行分析,科学家们可以发现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异常迹象,为地震预测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监测中,遥感技术更是大显身手。
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能够清晰地显示出山体的地形、地貌和植被覆盖情况。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影像,可以发现山体的变化,如滑坡体的位移、裂缝的扩展等。
同时,结合地形数据和气象信息,可以对可能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的区域进行风险评估,提前划定危险区域,为人员疏散和防范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洪涝灾害是另一个常见的自然灾害,遥感技术在洪涝监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卫星遥感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的地表水体信息,通过对水体面积和水位的监测,及时掌握洪涝灾害的发展态势。
此外,还可以利用遥感数据评估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为灾后救援和重建提供决策支持。
在森林火灾监测中,遥感技术能够实现对火灾的早期发现和实时监测。
热红外遥感可以探测到火灾产生的高温区域,迅速确定火灾的位置和范围。
多光谱遥感则可以获取火灾区域的植被信息,评估火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遥感技术在地震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地震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地震,作为一种破坏力巨大的自然灾害,常常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损失。
为了更有效地应对地震灾害,减少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和应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其中遥感技术在地震灾害监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遥感技术,简单来说,就是通过非接触的方式获取物体或者区域的信息。
它就像是给地球拍“大片”,只不过这些“大片”包含着丰富而又复杂的数据,等待着我们去解读和分析。
在地震灾害监测中,遥感技术主要通过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等方式来获取灾区的各种信息。
首先,遥感技术能够快速获取地震灾区的大范围图像。
当地震发生后,地面交通和通信往往会受到严重破坏,传统的实地调查手段难以迅速展开。
而遥感卫星可以在短时间内覆盖大面积的灾区,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让我们对地震造成的破坏情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比如,通过遥感图像可以清晰地看到房屋倒塌的范围、道路损坏的程度、山体滑坡的规模等,为救援工作的部署提供重要的依据。
其次,遥感技术有助于评估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
地震不仅会直接破坏建筑物和基础设施,还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次生地质灾害。
通过对遥感影像的分析,可以识别出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区域,提前采取防范措施,避免后续灾害的进一步扩大。
例如,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可以精确地测量地表的微小形变,从而监测到地震引起的地面沉降和山体位移,为地质灾害的预警提供关键信息。
再者,遥感技术能够监测地震后的环境变化。
地震可能会导致河流改道、湖泊干涸、水源污染等环境问题。
借助遥感技术中的多光谱和高光谱成像,可以对灾区的水体、植被等环境要素进行监测和分析,评估地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这对于制定灾后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遥感技术在地震灾情评估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不同时期遥感图像的对比分析,可以定量地评估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
同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可以将遥感数据与其他相关数据(如人口分布、建筑物类型等)进行整合和分析,为制定合理的救灾和重建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在地球表面上空获取数据并对其进行解释和分析的方法。
它可以从地上或者航空、卫星等高空平台获取各种光谱信息,并且具有广阔的应用领域。
其中,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非常重要。
本文以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为切入点,探讨了遥感技术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价值。
现状分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环境污染、自然灾害频发等问题日益严重,亟待解决。
传统监测方法效率低下:传统的环境监测方法通常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投入,时间周期较长,并且难以全面准确地了解环境状况。
遥感技术优势明显:遥感技术具有无需接触目标、高效快速获取信息、能够获取大范围数据等优势,成为解决环境监测问题的重要手段。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案例水体污染监测:利用遥感图像可以检测水体中的悬浮物含量、水质状态、富营养化程度等指标,为水体污染源追踪提供依据。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监测:通过对不同时间段遥感图像进行比较分析,可以了解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情况,辅助土地规划和资源管理。
植被监测:利用遥感数据可以获取植被覆盖度、植被类型、植物生长状态等信息,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林业资源管理提供支持。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通过对遥感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实时监测火灾、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挑战和展望数据处理与解释难度:遥感数据量庞大,处理和解释需要大量专业知识和技能支持,目前仍存在一定难度。
分辨率与精度问题:遥感图像分辨率对于环境监测精度具有直接影响,当前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分辨率以提升精度。
数据共享与合作问题:不同部门和机构间存在数据共享和合作的问题,需要加强合作力度以优化环境监测效果。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我们可以期待以下方向的发展:新型传感器技术:开发更为先进、精准的遥感传感器技术,并结合无人机和高卫星分辨率等手段提升数据采集效果。
多源数据融合及智能处理:将多种遥感数据进行智能融合与处理,以提升环境监测效能,并应用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自动化分析与解释。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环境监测作为了解和评估环境状况、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愈发显著。
遥感技术因其独特的观测优势,在环境监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析其优势、应用案例及未来发展方向。
遥感技术概述遥感技术是通过安装在飞机、卫星等载体上的传感器采集地表信息的一种技术。
它能够以非接触方式获取大范围的地表信息,并通过影像分析、数据处理等多种手段,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解读与分析。
遥感技术具有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频率、覆盖面广等特点,因此在环境监测中具有显著的优势。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优势广泛覆盖传统的环境监测方法通常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与设备,难以覆盖偏远和困难地区。
而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与航空平台,对大面积区域进行实时观测,大幅提高监测的覆盖率。
高效性遥感技术能够快速获取大量数据,相较于传统方法,其效率极高。
在短时间内便可获得丰厚的信息,为快速决策提供支持。
多时相监测遥感技术能够多时相、多角度地进行同一区域的监测,便于分析和研究环境变化的动态过程,捕捉环境事件的发生与发展规律。
数据丰富性遥感获取的数据不仅有影像信息,还可以通过多种传感器获取温度、湿度、气体浓度等多维度的数据,提供多样化的信息基础。
遥感技术在不同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系统是自然界中最为复杂的系统,而遥感技术可以有效地监测生态环境的变化。
例如,通过监测植被指数(如NDVI)可以评估植被健康状况和生长情况,并为森林保护和恢复提供依据。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用于对栖息地的破坏和变化进行追踪,帮助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
水资源监测水资源是生命之源,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水资源面临着严重威胁。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的实时监控,包括水位变化、水质评估等。
例如,通过分析水面温度和浊度,可以评估水体污染程度与趋势,为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中的作用
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中的作用自然资源的调查和环境监测是保护和管理地球上宝贵的资源和环境的关键。
传统的调查方法往往依赖于人工采样和实地调查,这种方法费时费力且成本高昂。
然而,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现在能够通过卫星、飞机和无人机等遥感设备收集大量的空间和光谱数据。
这些数据为自然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提供了宝贵的信息,改变了我们对地球的认知。
本文将探讨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中的作用。
首先,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调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的自然资源调查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而遥感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和广覆盖的地表特征信息,极大地减少了实地调查的工作量。
通过遥感技术,我们可以获取土地利用、森林覆盖、湿地变化、水资源分布等重要自然资源信息。
这些信息有助于制定有效的资源规划和管理策略,以实现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地球的自然资源。
其次,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
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大范围、实时的环境监测数据,帮助我们了解和评估环境污染程度、监测大气气体浓度、监测海洋表面温度和洋流等。
通过遥感技术,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和跟踪污染源,制定相应的污染治理措施。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监测植被覆盖和陆地退化等环境变化,为生态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遥感技术在灾害风险评估和应急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干旱等给人类社会和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
通过遥感技术,我们可以监测地表形变、河流水位变化等指标,及时预警和监测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
同时,遥感技术还可以提供受灾地区的影像数据,帮助灾区的救援和重建工作。
使用遥感技术,我们可以更加有效地评估和应对自然灾害,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最后,遥感技术在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中的平衡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关系,而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全面的资源和环境信息,帮助我们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与分析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与分析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遥感技术通过使用航空或卫星传感器,能够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为环境监测和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本文将探讨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潜在的挑战。
一、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1. 大气污染监测遥感技术能够实时监测和分析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颗粒物分布情况等。
通过卫星遥感图像和气象数据的结合,可以掌握大气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通过遥感技术来评估交通引起的大气污染程度,制定合理的道路设计和交通管理措施,提高城市空气质量。
2. 水质监测水环境是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水体的光谱信息和温度分布,从而实现对水质的监测和评估。
通过卫星遥感图像的分析,可以定量评估水体中的藻类浓度,掌握湖泊、河流水质的变化趋势,并及时发现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等问题,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保护措施。
3. 土地利用与覆盖监测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与覆盖监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利用卫星或航空影像,可以有效获取土地利用类型和变化情况。
这对于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政府能够通过遥感技术的数据支持,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保护林地和湿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 自然灾害监测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要。
利用卫星图像和雷达数据,可以实时监测地震、洪水、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影响范围。
这对于灾害预警和救援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优势1. 广覆盖性遥感技术能够覆盖广阔的地理范围,无论是陆地还是海洋,无论是山区还是沙漠,只要是可接收卫星信号的地方,都可以进行监测和分析。
因此,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全球范围的环境监测,为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2. 高时空分辨率卫星和航空影像的获取频率较高,能够提供较为准确和精细的数据。
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与评估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与评估中的应用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对地球表面的遥远观测来获取地理信息的技术手段。
它利用卫星、飞机等平台搭载的传感器,通过测量不同电磁波段的辐射射线并对其进行分析处理,可以获取地面水体分布、植被状况、地形变化等大量的空间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灾害的监测与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洪涝灾害的监测中,遥感技术可以提供从卫星或者航空平台获取的大范围的地表水图像,通过对这些图像的分析,可以准确地判断出洪水的分布范围和深度,及时预警和指导救援工作。
在地震灾害的监测中,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对地表形变的测量来分析地壳活动的情况,从而预测地震的发生概率和震级,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遥感技术还可以在火灾监测、滑坡监测等方面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为灾害预防和救援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其次,遥感技术在灾害评估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地震灾害发生后,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地表形变的信息来评估地震对土地利用和建筑结构的影响,从而帮助相关部门制定恢复重建的计划。
在洪涝灾害发生后,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被淹没地区的影像信息,分析损失情况,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评估灾害对生态环境、农田和城市设施的损失程度,为灾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遥感技术还可以在土地退化、植被恢复等领域提供数据支撑,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除了以上应用,遥感技术还可以为灾害监测与评估提供多源数据融合的能力。
由于卫星和航空平台搭载的传感器具备不同的空间分辨率和观测能力,利用多源数据可以提高灾害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同时,遥感技术还可以与其他地球观测技术相结合,如全球定位系统、地震监测网络等,实现全面、多维度的灾害监测与评估。
然而,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与评估中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遥感数据的加工和分析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和解译能力,这对于一些资源匮乏和缺乏技术支持的地区来说是一个难题。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在环境监测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遥感技术能够快速、大面积地获取环境信息,为我们了解和保护地球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遥感技术,简单来说,就是通过非接触的方式获取目标物体的信息。
它利用传感器接收来自地面物体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得到关于目标物体的各种特征和数据。
在环境监测中,遥感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表现出色。
通过遥感手段,可以监测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分布和传输情况。
例如,利用卫星遥感可以获取大气中气溶胶、臭氧、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浓度和分布信息。
这些数据对于研究大气污染的形成机制、评估污染状况以及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都具有重要意义。
遥感技术在水环境监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对大面积的水域进行监测,包括河流、湖泊、海洋等。
通过对水体反射光谱的分析,可以了解水体的水质状况,如叶绿素浓度、悬浮物含量、透明度等。
此外,还能够监测水温和水位的变化,以及海洋中的赤潮、溢油等灾害事件。
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遥感技术更是大显身手。
它可以用于监测森林覆盖面积、植被生长状况、土地利用变化等。
通过对不同时期遥感图像的对比分析,可以及时发现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等生态问题的发展趋势,为生态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遥感技术还能够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预警。
例如,在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前,通过遥感图像可以发现地表的微小变形和异常;在洪涝灾害发生时,可以快速获取受灾区域的范围和程度,为救援和灾后重建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持。
与传统的环境监测方法相比,遥感技术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
首先,它能够实现大面积同步观测,大大提高了监测的效率和覆盖范围。
传统的监测方法往往需要在地面设置多个监测点,费时费力,而且难以获取大面积的连续数据。
而遥感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整个区域的信息,为我们提供更全面、更宏观的环境状况。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遥感技术,即利用卫星、航空器等远距离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已经在环境监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其高分辨率、高时效性以及对大范围地域的全面监测能力,使得遥感技术成为环境监测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以环境监测中常见的污染物监测、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和自然灾害预警三个方面,介绍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一、污染物监测方面污染物监测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之一,而遥感技术能够提供实时、准确的污染物监测数据,有助于及时发现、控制和应对环境污染事件。
首先,遥感技术可以通过监测大气遥感图像来实现对大气污染物的监测。
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的大气遥感图像可以直观地展示出不同区域的大气质量状况,如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浓度分布情况。
其次,遥感技术也可以通过监测水体遥感图像来实现对水体污染的监测。
通过利用不同频段的遥感数据,可以有效地识别出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营养物质等,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污染物的来源和扩散情况。
再次,遥感技术还可以通过监测土壤遥感图像来实现对土壤污染的监测。
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土壤遥感图像可以进行土壤养分、土壤含水量等指标的监测,通过分析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判断土壤质量和污染情况。
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方面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对于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而遥感技术能够提供大范围、高时效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对土地资源的监测和保护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首先,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城市扩张和农田利用变化的监测。
通过对城市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可以了解城市扩张的速度和方向,为城市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遥感技术也可以监测农田利用的变化,如耕地面积的变化、农作物类型的变化等,为农田规划和农业生产提供决策支持。
其次,遥感技术还可以监测森林破坏和植被覆盖变化。
通过对森林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可以评估森林覆盖率的变化情况,以及森林破坏的程度,为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指导意见。
遥感技术在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中的应用遥感技术是指利用航空器、卫星等远距离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技术。
它通过对地球表面的光谱、热辐射等物理量进行感知和分析,可以获取大范围、高精度、多样化的地理信息。
在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方面,遥感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
一、资源调查方面的应用1. 农业资源调查: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农田利用情况、作物生长状况、土壤水分状况等信息。
可以通过遥感图像的分析,实现对农田的分类、产量估计和病虫害监测,为农业生产提供数据支持。
2. 水资源调查: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水体分布、水质状况、水面蒸发蒸腾等信息。
通过监测水体的变化,可以进行水资源的评估和管理,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3. 矿产资源调查: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地下矿产资源的分布、类型、储量等信息。
通过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可以实现对矿藏的勘探和评估,为矿产资源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4. 森林资源调查:遥感技术可以获取森林覆盖面积、植被类型、植被质量等信息。
通过分析遥感图像,可以实现对森林资源的动态监测和评估,提供森林保护和管理的参考依据。
5. 城市资源调查: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城市土地利用、城市扩展情况等信息。
通过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可以实现对城市资源的空间布局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二、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1. 气候变化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气温度、湿度、云量等信息。
通过遥感图像的分析,可以监测气候变化的趋势和空间分布,为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2. 水质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水体的叶绿素含量、浊度等信息。
通过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可以实现对水质状况的动态监测和评估,为水环境管理和保护提供依据。
3. 土壤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土壤湿度、土壤养分含量等信息。
通过遥感图像的分析,可以实现对土壤状况的监测和评估,为土壤保护和农业生产提供数据支持。
4. 空气污染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气污染物浓度、气溶胶光学厚度等信息。
遥感技术在现代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现代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正逐渐成为环境监测与保护领域的重要手段。
它凭借着能够快速、大面积获取信息的优势,为我们深入了解和保护地球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遥感技术,简单来说,就是不直接接触目标物体,而是通过传感器接收来自目标物体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获取目标物体的特征和状态。
这项技术在环境监测与保护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遥感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监测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分布和传输情况。
例如,通过卫星遥感,可以获取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浓度信息,帮助我们了解大气污染的整体状况和变化趋势。
同时,遥感技术还能够监测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的含量和分布,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数据支持。
在水环境监测中,遥感技术同样表现出色。
它可以对大面积的水域进行监测,获取水质参数,如叶绿素浓度、悬浮物浓度、透明度等。
通过这些参数,我们能够评估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污染状况以及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监测河流、湖泊和海洋的水位、水温、水流量等动态变化,为水资源管理和水灾害预警提供重要依据。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监测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它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状况等信息。
这有助于我们合理规划土地资源,保护耕地和生态用地,防止土地退化和沙漠化。
同时,对于城市扩张和土地开发的监测,遥感技术可以为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在生态环境监测中,遥感技术更是大显身手。
它可以监测森林的生长状况、生物多样性、火灾风险等。
通过对植被指数的分析,我们能够了解森林的健康状况和生长趋势。
对于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遥感技术也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帮助我们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
在环境应急监测中,遥感技术的作用更是至关重要。
当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如化学品泄漏、油污染等,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污染的范围和程度,为应急救援和处置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遥感技术逐渐成为环境监测领域的重要工具。
它通过传感器收集地球表面的信息,并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为环境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遥感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环境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适应了快速变化的环境需求。
遥感技术概述遥感技术是利用传感器从远处(如航空器、高空卫星等)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手段。
这些传感器可以安装在飞机、卫星、无人机等飞行器上,通过光学、雷达、激光等多种方式收集不同波段的数据。
遥感图像经过解析与处理后,可以为水文、土壤、植被、城市发展及大气污染等多个领域提供准确的信息。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重要性高效性:传统的地面监测方法往往耗时耗力,无法全面覆盖大范围区域。
遥感技术能够快速获取大面积环境数据,显著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
实时性:随着卫星技术的发展,实时遥感图像的获取已经成为可能。
这对于监控突发环境事件(如自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及时为决策提供依据。
多样性: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多种类型的信息,包括光学影像、热红外数据及雷达影像等,这使得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分析环境问题。
长期监测:通过对比历年数据,遥感技术能够帮助研究者观察并分析环境变化趋势,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支撑。
遥感技术在各类环境监测中的具体应用水资源监测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其有效管理至关重要。
通过遥感技术,我们可以实现对水体的实时监测:水质监测:利用遥感影像可以分析水体的色彩变化,从而判断水质的状况,例如藻类繁殖情况。
水量监测:通过分析水体面积变化,可以推算出水量的变化,并及时发现干旱及洪涝等极端情况。
河流流域管理:遥感数据可用于流域管理和规划,帮助政府在水资源方面做出合理决策和分配。
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监测人类活动引发了土地利用结构和覆盖类型的显著改变。
遥感技术能够助力土地利用的详尽监测:城市扩展:通过时间序列遥感影像,可以观察城市扩展速度及其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中的应用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中的应用,真是个让人惊叹的主题。
大家可能会想,遥感技术是什么?其实就是通过卫星、飞机或者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
简单来说,就是让“眼睛”更大,看到更远的地方。
想象一下,平时咱们出门都要看看天气预报,有没有阴雨天,是吧?而遥感技术就像一个超级天气预报员,不仅能告诉你天气,还能分析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
说到自然灾害,那可是让人谈之色变的话题。
地震、洪水、台风,哪一个不让人心头一紧呢?这时候,遥感技术就像个“隐形的超人”,发挥它的作用。
它能从高空拍下大片地球的照片,透过这些图像,科学家们能够了解地面上发生了什么,比如土壤的湿度、植被的情况,甚至是水体的变化。
这样一来,面对即将来临的洪水,咱们就能提前做好准备,逃得了灾。
想象一下,当一个台风正向某个地方逼近,遥感卫星在天上忙着“瞭望”,它能迅速捕捉到风速、降雨量等信息。
然后,这些数据就像是从天而降的“天书”,为气象学家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嘿,真是太酷了,简直就是给人一种“天降神兵”的感觉!有了这些数据,大家就能提前做好准备,提前疏散,减少损失,真是及时雨啊。
遥感技术可不仅仅是用在灾前预测上。
发生灾害后,救援工作也能依靠它来更有效地展开。
比如,地震发生后,卫星能快速提供受灾区域的详细影像,帮助救援人员找到被困的人。
这种高科技真是救人于水火之中的利器啊!在那一刻,遥感技术仿佛变成了救命稻草,给人以希望。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方面也是一把好手。
想想看,森林火灾、海洋污染,这些都是让人心疼的问题。
通过遥感技术,咱们可以实时监控这些情况。
比如,一旦发现某个地方的温度异常上升,立马就能推测出是不是有火灾发生。
这样一来,及时扑灭火源,减少损失,简直就是“火中取栗”的高招。
遥感技术还能帮助我们分析长时间的数据,看看这些自然灾害有没有规律可循。
科学家们通过多年积累的数据,找出潜在的危险区域,提前发布预警。
就像是给我们打了个“预防针”,让我们能在关键时刻,拥有更多的选择和应对的办法。
解析遥感技术对环境监测与灾害预警的重要性
解析遥感技术对环境监测与灾害预警的重要性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获取并分析地球表面物体的电磁辐射信息,来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手段。
它通过载荷设备将信号传感器通过卫星发射上天,收集和记录地球表面的各种信息,包括陆地、海洋和大气等。
这些数据可以为环境监测和灾害预警提供重要的支持。
本文将解析遥感技术对环境监测与灾害预警的重要性,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首先,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遥感技术,我们可以实时获取地球表面的各类环境数据,如地表温度、水质、植被覆盖度等。
这些数据对于环境监测和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遥感技术监测城市的热岛效应,从而提醒政府和公众采取措施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
另外,遥感技术还可以监测水域的水质,通过对水质的实时监测,我们可以及时发现水体污染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其次,遥感技术在灾害预警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灾害频发是我们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如地震、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以及人为因素引发的火灾、工业事故等。
通过遥感技术,我们可以实时获取地震、洪水等灾害事件的相关信息,迅速准确地预警和应对灾害。
例如,在地震发生前,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对地表形变等数据进行分析,提供预警信息,帮助人们采取紧急疏散措施,减少人员伤亡。
同样地,遥感技术也可以帮助监测水位变化,及时预警可能发生的洪水,提前做好防范工作。
最后,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
遥感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对全球范围内的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等数据进行监测和分析,从而提供科学依据,指导森林保护、土地规划等工作。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帮助监测大气中的污染物,如工业废气、车辆排放等,提供环境保护部门有效治理的参考依据。
总的来说,遥感技术通过提供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数据,帮助我们理解和保护地球的自然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先进技术,提供更为精确的数据分析和空间定位,以支持环境监测和灾害预警工作的进一步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方法监测沙尘暴
沙暴影响高度 分析CH4(10.5-11.3μm)沙暴云顶相当黑体温 度(TBB)分布发现云顶温度分布也是不均匀的, 边缘部分为-12℃,往里,温度下降,在中间有 一带状的低于-15℃等温线形成的低温区。这一 特点证明,云系的中间高度要比周围高。利用湿 度对数压力图法计算表明,-15℃相当于600百 帕高度上的大气环境温度,故可算出,此次沙暴 影响高度在4000米左右。
1998年8月1日早晨6时前 的SAR与TM融合影像
1998年8月1日晚8时后 SAR与TM的融合影像
遥感方法快速监测洪涝灾情 遥感方法监测沙尘暴 遥感在森林火灾监测中的应用 卫星遥感监测南极冰川流速 遥感方法观测海洋赤潮
遥感方法监测沙尘暴
沙尘现象(扬沙、沙暴、浮尘)是灾害性天 气。对农业、牧业、工业及交通运输均可造 成不良影响。下表列出了1985—1990年北京 地区沙尘日数。
所用卫星影像获取日期、分辨率、 波段和波长
遥感卫星和传 感器名称
Landsat-1 MSS Landsat-4 TM Radarsat SAR 获取日期
分辨 率
选用 波 段
波长(范 围)
0.8-1.1μ 0.760.90μ 5.6cm
1973年2月 80m MSS7 4日 1990年1月 30m 20日 TM4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总计
次数 4
3
8
29
16
1
1
0
0
1
5
1
69
遥感方法监测沙尘暴
从表可以看出,北京地区沙尘主要发生在 春季3-5月份,尤以4月为多,6年间出现 29次,平均每年4.8次。例如,1990年4月 25日的沙尘暴天气为多年来罕见,致使北 京地区白天的水平能见度仅达数百米。这 里以气象卫星资料为主,半定量的分析了 上述过程的某些特征。
遥感方法监测沙尘暴
沙暴面积计算 地球本身是一个椭球体。这里计算的面积 实际上是求算各个经纬度范围内代表沙尘 暴的像元面积之和。即: S=ΣΔSi(α)≈63.773(km)2 (9-24) ΔSi(α)是沙暴区每个像元面积,它是纬度(α) 的函数。具体算法如下:
遥感方法监测沙尘暴
(1)每个像元长度=每个纬度间隔长度/显示屏上 一列像素/(显示屏上最大纬度值-最小纬度值)
1997年9月 50m C波段 14日
卫星遥感监测南极冰川流速
为了正确地量测冰川移动距离,对影像必须作出纠 正,并在不同影像间作精确配准。TM分辨力最高, 粗加工后的影像内部相对位置精度较高,因此将 TM用实测的控制点进行精纠正,考虑到MSS和 Radarsat影像分辨力较低,重采样用50×50m的 象元。 影像配准应考虑影像的几何特性来选择配准模型, 由MSS配准到TM时可采用一次项拟合法:
遥感技术在环境和灾害监 测中的应用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地球环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并且在不断变 化的系统;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本身演变的原因,使 地球环境产生急剧地,甚至发生一些灾难 性的变化。 如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海洋赤 潮、洪涝和旱灾、臭氧空洞、沙尘暴、南 北极和珠峰的冰雪线退化等。 遥感是监测这些环境现象的方法之一
卫星遥感监测南极冰川流速
在将SAR影像配准到TM影像时,考虑到SAR在 脉冲发射方向由于斜距投影造成的比例尺非线 性变形,应采用二次项拟合。
卫星遥感监测南极冰川流速
除了纠正和配准外,还应对影像作反差调 正和边缘增强,使冰川与海冰及陆地雪盖 区分明显,并且使冰川的纹理结构也十分 清晰。
卫星遥感监测南极冰川流速
遥感方法监测沙尘暴
沙暴云系特征 在NOAA卫星图片上,由沙尘形成的云系为 盾状,呈西北至东南走向,基本与中低空 急流走向一致。上游较窄,下游较宽,分 析卫星图片得知,本次过程发源于二连至 锡林之间的沙漠地带,在移动过程中沙暴 区前沿迅速向周围扩展和加强。
遥感方法监测沙尘暴
云顶反照率分析 在CH1(0.56-0.68μm)密度分割后卫星 图片上沙暴云系边缘部分反照率为10%- 15%。绿-黄色调;中间部分的反照率大 于20%,黑至红色调,可以推测,其密度 分布不是均匀的,在云系中间存在着一条 呈带状分布的高浓度区。
遥感方法快速监测洪涝灾情
由于水灾期间往往阴雨连绵,常规遥感方法已无 法探测,而雷达图像能穿云过雾,因此是监测洪 涝灾害的有效手段。 为了监测水情,还须将现时的雷达影像与原先的 TM图像进行精确准后作融合处理,在融合影像上 先清楚地显示出清水、浊水、新淹没积水区,地 表无明水但土壤为水份饱和的内涝滞水区、植物 正常生长的无灾区及城镇居民点等。 见下图为1998年8月1日6时前武汉地区融合影像, 品红色区为淹没区,绿色区为未淹没的植物复盖 区,这时簰州湾尚未被淹。8月1日晚8时簰洲湾 溃口,从8月1日以后的SAR与TM融合的影像上 看,簰洲湾已被品红色(新淹没区)和蓝色(水 区)所覆盖。
遥感在森林火灾监测中的应用
1987年5月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发生特大火灾。 火灾发生首先由气象卫星热红外图像发现 高温火点区,但火势很快扩展,在抗灾的 同时,利用Landsat卫星上的TM专题制图 仪,接收87年5月23日、5月30日、6月50 日的图像。镶嵌成过火区的彩色卫星影像。
黑龙江大兴安岭森林火灾过火范围
图(a)是1973年2月4日的MSS影像,极 纪录冰川是连续伸展的,伸入普里兹湾中 约50多公里,被托浮在海面上。随着冰川 不断往外流去,海面承受不起巨大冰川的 重量,再加上洋流和波浪的影响,在1990 年前发生大崩裂,崩裂下来的SUN冰山有 三个武汉市区那么大,经碰撞碎裂一部分, 在图(c)97年9月14日的SAR影像上还有 二个武汉市区那么大的面积。
重度灾区的影像特征,显示了本次火灾的 严重后果。绝大部份地区为淡棕色,这是 裸露地面的特征。部份山地和坡地也显示 了淡绿色的植被特征,但与灾前TM图像相 比,这些地区的一部份是无林区或林木稀 疏地区。地面主要生长的是草、灌,灾后, 草、灌仍得到很好发育。另一部份是林木 被完全烧死的地区,过火木被砍代后新萌 生的草灌植被。冰川流速测量过程来自卫星遥感监测南极冰川流速
97年SAR影像上的SUN冰山前缘虽然与73年 MSS影像上前缘形状不同(因碰撞而离散),但 纹理仍能看出是一致的,并且能找到73年冰川前 缘冰裂叉的顶点,说明从73年至97年只发生过一 次冰崩事件。90年TM影像图(b)与97年SAR影 像上都有相同形状的冰山,断裂后的冰川前部形 状相同,在冰山和冰川间没有其它小冰山,97年 相对90年冰川延伸6公里多,而73年冰川伸入海 中50多公里,说明这7年中也未发生过冰崩,可 以用来量算极纪录冰川的流速。
因此,依据重度灾区的影像特征,应用寒温带地 区森林群落的生态关系演替规律,可以得出,重 度灾区大面积森林被烧死烧光,连土壤中的种子 也被烧死,针叶树失去种源,无法天然更新。这 些裸露的火烧迹地,将会被先锋树种白桦(山杨) 所占据。在大兴安岭北部,因立地质量太差,绝 大部份白桦不能形成大径材而失去经济价值。同 时,大范围的裸露,森林环境丧失殆尽,将使干 旱阳坡更为干旱,并促进了水土流失。水湿地则 趋向沼泽化,恶化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更增加 了落叶松林恢复的困难。
卫星遥感监测南极冰川流速
目前测定冰川流速的方法有用传统测量方 法或GPS的实地施测法,航空摄影测量法、 航空激光测高仪、合成孔经天线相干雷达 (INSAR)测量法,以及卫星多时相、多 波段影像的测量法等。用卫星多时相影像 测定冰川流速,快速、准确、直观、经济。 例如在东南极伊丽沙白公主地、英格里 特· 克里斯泰森海岸采用三个不同时间不同 遥感传感卫星影像测定冰川流速就取得很 好的效果。
遥感在森林火灾监测中的应用
从影像上可清楚地看到过火区南北100多公 里,东西达200多公里,到接收日还有明火 在燃烧,但周围已挖好隔离带,火势已被 控制。经对影像分析建立重度、中度和轻 度灾区的判读标志,并据此解译出此次火 灾的灾情分布。灾情等级的划分原则为:
遥感在森林火灾监测中的应用
重度灾区,为树冠火,地面火,地下火(地面植被 及可燃堆积物内)通过地区。火焰温度高,全部立 木及幼树、草、灌均烧死,图像上的特征显示为褐 色连片区域。TM图像上清晰的形迹表明,重度灾区 基本是火灾初期,由三个起火点因七、八级大风所 造成的火旋风及狂燃阶段所通过的区域。 中度灾区,主要是地面火及树冠火通过的区域。图 像显示为在褐色背景上分布细碎绿色区。表明林中 下木、地被植物及部份树冠被烧,幼树及部份立木 被烧死。 轻度灾区,主要是地面火通过区域,立木基本未受 损害。图像中显示为与未过火区相似的色调,但稍 暗,与中度灾区相比,这种绿色区连片较大。
而每个纬度间隔长度
其中
遥感方法监测沙尘暴
(2)每个像元宽度=每个经度间隔长度/显示屏 上一行像素个数/(显示屏上最大经度值-最小 经度值)
而每个经度间隔长度
其中a为地球赤道半径 c为地球极地半轴经,α为纬度。 由于每条纬度线的周长都不相等,所以每个像元面积 是纬度的函数。
遥感方法快速监测洪涝灾情 遥感方法监测沙尘暴 遥感在森林火灾监测中的应用 卫星遥感监测南极冰川流速 遥感方法观测海洋赤潮
遥感方法快速监测洪涝灾情 遥感方法监测沙尘暴 遥感在森林火灾监测中的应用 卫星遥感监测南极冰川流速 遥感方法观测海洋赤潮
遥感方法快速监测洪涝灾情
1998年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我国长江 中游从宜昌至南京全线突破警戒水位,7月 份中、下旬川、黔、湘、鄂、赣再次下大 到暴雨,沿江各省告急,尤其是湖北省簰 州湾发生决口,侵吞了簰州湾合镇岭,造 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
遥感方法监测沙尘暴
NOAA卫星AVHRR有五个光谱通道,分别 位于可见光,近红外和热红外波段。可见 光通道接收下垫面反射的太阳辐射,用来 推算反照率;热红外通道接收来自下垫面 的热辐射,由此得到下垫面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