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科学一年级下册1.2《谁轻谁重》教学设计 教科版

合集下载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1.2《谁轻谁重》教案2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1.2《谁轻谁重》教案2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1.2《谁轻谁重》教案2一. 教材分析《谁轻谁重》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的轻重的相对性。

本节课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相同体积的物体,密度不同,重量也不同;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相同体积、密度的物体,由于形状的不同,重量也会有所差异。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重量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一些物体的重量,如苹果、书包等。

但是,他们对于物体重量的相对性,以及影响物体重量的因素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物体重量的相对性,以及形状和密度对重量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的轻重的相对性。

2.让学生了解影响物体重量的因素,如形状和密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物体的轻重的相对性。

2.影响物体重量的因素,如形状和密度。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物体重量的相对性,以及形状和密度对重量的影响。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讨论法: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相同体积的不同密度的物体(如木块、铁块、塑料块等),相同体积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球体、长方体等),天平,电子秤。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苹果、书包、篮球等,让学生猜一猜它们的重量。

然后,教师拿出一个天平和一个电子秤,让学生亲自体验称重,感受物体重量的相对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形状和密度。

然后,教师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1:相同体积的不同密度的物体(如木块、铁块、塑料块等)实验2:相同体积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球体、长方体等)3.操练(15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取一个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操作。

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谁轻谁重》精品教案

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谁轻谁重》精品教案

(3)师:取走橡皮,再出示胶水。

让我们看看胶水和剪刀哪个重呢?(4)幼:胶水比剪刀重。

(记录在重的后面打勾)(5)师:剪刀、橡皮、胶水,三个东西哪个最重呢?(记录在重的后面打勾)7、总结:三个物体进行比较轻重时,先进行两者之间比较轻重,然后再拿重的物品和另一个物体进行比较。

小朋友们你们记住了吗?8、讨论:下面老师要来考考大家了,老师准备了一些积木和铁,请小朋友们来帮我称一下哪个重哪个轻好吗?9、请一位幼儿到前面演示,先各放一块积木和铁在天平的两端。

发现铁的一端重些,老师指导要怎样就能使两端一样重呢?在积木的一端不停的加积木,到两端平衡为止。

10、总结:看了积木和铁的称重,我们发现体积大的物体不一定就重,体积小的物体不一定就轻。

三、作业练习、小结讲评1、讲解作业练习上的要求。

根据图示,给右边最重的秤盘涂上红色,第二重的涂上黄色, 最轻的涂上蓝色,并按有重到轻的顺序标出1-3.2、组织小朋友进行作业练习。

3、进行作业讲评永远元气满满!教师寄语同学们,生活让人快乐,学习让人更快乐。

学习中有许许多多的快乐,如果你觉得不是,那就是你平时没有认真学习。

认真学习的话,你会发现学习中蕴涵着无穷的快乐。

认真学习使自己进步,只有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不断前行,做自己所能做的一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不要心存侥幸,避免贪婪心作怪。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

但总会苦一阵子,没有开始的苦,就尝不到后来的甜。

苦苦甜甜就像一部交响曲,汇成我们的一生。

拒绝“苦”就等于关上“甜”的门。

须知,攀登的越高,走过的荆棘就越多。

学习没有捷径,只有踏踏实实的学习,一步一个脚印,成功才会属于你。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谁轻谁重》优质课 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谁轻谁重》优质课 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谁轻谁重》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谁轻谁重》这一课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的轻重的相对性。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轻重与物体的体积、形状等因素有关,从而使学生初步理解轻重的概念。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于物体的轻重有一定的认知,但是还不能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轻重。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希望能够掌握判断物体轻重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的轻重的相对性。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理解轻重的概念,能够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轻重。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理解物体的轻重的相对性。

2.培养学生准确判断物体轻重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物体的轻重的相对性,培养学生思考和交流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不同体积、形状的物体,如球、盒子、书本等。

2.准备称重工具,如电子秤、天平等。

3.准备实验记录表格。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轻重吗?你们能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轻重吗?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准备好的不同体积、形状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尝试判断它们的轻重。

然后教师用称重工具验证学生的判断,让学生发现物体的轻重与体积、形状等因素有关。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称重工具测量不同体积、形状的物体的轻重,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格中。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上台演示如何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轻重,并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从而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体积、形状,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轻重?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物体的密度、材质等也会影响轻重。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2 谁轻谁重-教科版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2 谁轻谁重-教科版

《谁轻谁重》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谁轻谁重》是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其隐含着这样的概念: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并且可以通过测量得到。

在一年级学生不需要掌握“质量”的概念,更无需准确测量物体的质量,只需要了解物体有轻重,能够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并能排序即可。

本课主要通过观察、预测、体验(手掂)、用简易天平测量等多种形式的比较活动,促使学生逐步建立起“物体有轻重”的认识。

学习内容图文并茂,形象直观,通俗易懂,非常适合低年级特点。

二、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们对于物体的轻重只是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而对于利用简易天平准确测量物体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需要引导学生。

让他们通过观察、简单统计等多种手段,完成对5种物体的轻重排序。

三、教学目标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结合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能力目标1、用掂一掂、称一称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2、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情感目标激发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进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一是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二是用掂一掂、称一称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教学难点: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五、教学过程基于以上分析,为更好的体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来进行本课的教学:(一)激趣导入我首先播放熊大和光头强的动画片,生动有趣的画面和故事情节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立刻就会被调动起来了。

然后我话峰一转,问学生:你知道他们谁轻谁重吗?学生肯定能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生活体验,说出:光头强轻,熊大重。

现在,你们猜一猜下面这些物体谁轻谁重。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1.2《谁轻谁重》教案3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1.2《谁轻谁重》教案3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1.2《谁轻谁重》教案3一. 教材分析《谁轻谁重》是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质量的概念,学会比较物体的轻重。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轻重有一定的感知。

但是,对于质量的概念和如何准确地比较物体的轻重还需要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来培养。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还需要在本节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质量的概念,学会比较物体的轻重。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质量的概念和轻重的比较。

2.如何准确地比较物体的轻重。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物质准备:称重仪器、各种物体(如石头、书本、玩具等)。

2.教室准备:座位排列以方便小组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质量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质量?质量与轻重有什么关系?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各种物体,让学生通过观察,尝试比较物体的轻重。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使用称重仪器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掌握比较轻重的方法。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比较轻重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同时,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实验演示,加深学生对轻重的理解。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与轻重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为什么飞机能飞上天?地球为什么不会掉到天上?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质量的概念和比较轻重的方法。

杭州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2.谁轻谁重》教案

杭州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2.谁轻谁重》教案

杭州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2.谁轻谁重》教案一. 教材分析《2.谁轻谁重》是杭州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重量的概念,学会比较物体的轻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但对于重量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验和直观的演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量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重量的概念,学会比较物体的轻重。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量的概念。

2.比较物体的轻重。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操作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实验材料:不同重量的物体、天平、秤砣等。

2.学生准备:记录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引入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重量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感受不同重量的物体。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天平和秤砣,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并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心得,巩固对重量和轻重的理解。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重量的物体会产生不同的压力?轻重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量的概念和比较物体重轻的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家里找一些物体,比较它们的轻重,并记录下来。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重量的概念和比较物体的轻重。

以上是针对《2.谁轻谁重》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进行教学。

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分析:一、教学情境在教学《2.谁轻谁重》这一课时,我创设了一个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以一个有趣的动画引入,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2谁轻谁重 教科版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2谁轻谁重  教科版

《谁轻谁重》教学实录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1.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2.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科学态度目标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2.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难点: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教学准备】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简易天平1台(含称量盘)、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每组3条记录单、班级记录单。

《谁轻谁重》 教案 教学设计

《谁轻谁重》 教案 教学设计

《谁轻谁重》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重量的概念,学会比较物体的轻重。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重量概念的引入: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重量现象,如称重、举重等。

2. 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使用天平、秤等工具,学会正确比较物体轻重。

3.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4. 总结规律:通过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发现物体重量的规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掌握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学会使用工具进行测量。

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物体重量的规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实践能力。

3. 采用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重量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重量概念。

2. 讲解与演示:讲解重量概念,演示如何使用天平、秤等工具比较物体轻重。

3.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动手机会,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发现物体重量的规律。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重点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问,评估学生对重量概念的理解程度。

3.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4.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报告中的数据分析能力、总结规律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工厂、体验称重等,丰富学生的实际体验。

一年级教科版科学《谁轻谁重》教案

一年级教科版科学《谁轻谁重》教案

一年级教科版科学《谁轻谁重》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认识到比较物体轻重可以用掂量、借助工具等方法。

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比较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比较物体轻重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描述比较的结果。

2.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两个不同大小的物体,如一个大苹果和一个小苹果,提问学生:哪个重哪个轻呢?引出课题。

2.用眼睛观察比较轻重分发一些不同大小的物体,让学生用眼睛观察,猜测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

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如物体的大小、颜色等。

教师总结:用眼睛观察可以初步判断物体的轻重,但不一定准确。

3.用手掂量比较轻重让学生用手掂量两个物体,感受它们的轻重。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手掂量的方法和感受,如哪个物体感觉更重一些。

教师强调:用手掂量时要轻轻拿起物体,感受它们的重量差异。

4.借助工具比较轻重介绍天平这个工具,让学生观察天平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分发一些物体和天平,让学生分组用天平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正确使用天平。

各小组汇报比较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

5.总结与拓展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提问学生: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呢?引导学生思考其他比较轻重的方法。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家里一些物体的轻重,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体验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谁轻谁重》教学设计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谁轻谁重》教学设计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谁轻谁重》教学设计1. 2、《谁轻谁重》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2课,其隐含的概念是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并且可以通过测量得到。

在一年级阶段学生不需要了解质量的概念,更无需准确测量物体的质量,只需要了解物体有轻重,能够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并排序即可。

本课通过观察、预测、手掂、用简易工具测量等多种比较活动,促使学生逐步建立对“物体有轻重”的认识。

【学生分析】在第一课的观察活动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并实践了一些观察、描述物体的方法,积累了一些关于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比如轻重、粗糙、光滑等,甚至他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不同物体的轻重可以用掂的方式来比较。

但是,这种简单的方式能否准确比较物体的轻重呢?学生会发现,对于两个物体轻重的比较,不同的人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结果,尤其是当两个物体的轻重差不多的时候,就很难用“感觉”的方法来判断。

这就引发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如何更为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轻重呢?针对一年级学生,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测量方法,即运用简易天平来称量,并通过观察、简单统计等多种手段来得到结果。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概念目标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1.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2.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科学态度目标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重点: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2.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难点: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器材准备】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简易天平1台(含称量盘)、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每组3条记录单、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聚焦概念展示上节课用到的各种物体(乒乓球、木块、橡皮……)的图片,提问:“看一看我们观察过的这些物体,我们怎样知道它们的轻重呢?”让学生说说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谁轻谁重》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谁轻谁重》教学设计
拓展延伸
常见的测量物体轻重用仪器
意识到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
巩固提升
谁轻谁重
出示幻灯,比一比谁轻谁重,谁最轻,谁最重
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谁轻谁重
轻重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可以被测量。
比较谁轻谁重可用预测、掂量、称量等方法。
称量比较科学
课程结束,与老师一起梳理本课知识点
总结本课所学
板书
谁轻谁重
预测 掂量 称量
6、如何做大家才能意见一致?需要请谁来帮忙?
7、师出示简易小天平及回形针。测量时一边放置被测物体,一边放置回形针。
释疑:回形针总重量=物体重量
1、通过观察初步了解两两比较法。
2、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课前的导入,部分同学可能会联想到用称来称一称的办法。
通过学生的描述来了解学生对物体的观察、比较为教师后面的教学调整提供借鉴。
呈现本课主要知识点,形成知识结构图
重点
能较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轻重特征。
难点
能用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法
演示、讲解
教学准备
师: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小橡皮、大橡皮、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简易天平1台(含称量盘)、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幻灯片:出示小熊量体重
提出问题:他们在做什么?小熊为什么要捂住自己的眼睛。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谁轻谁重》教学设计
课题
第2课 《谁轻谁重》
单元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物体
学科
小学科学
年级
一年级下册
学习
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教案《谁轻谁重》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教案《谁轻谁重》教学设计

[材料准备:大小相同且形状相同的不锈钢碗和塑料碗、乒乓球、大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块、大小不同的橡皮、学生活动手册]1.比较两个碗的轻重。

2.提问:这两只碗形状相似、大小相同,它们一样重吗?3.学生交流想法。

4.初步感知材质、大小对物体轻重的影响。

(1)观察五个物体的轻重结果,交流自己的发现。

提问:观察这五个物体的轻重比较结果,你还有什么发现?(2)初步感知:①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大小相同的情况下,质量不同。

②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大的比小的重。

A.B.C.D.4.称物体的重量时,用()做“砝码”最合适。

A.石块B.回形针C.沙D.碎纸片5.我们可以用()感知物体的轻重。

A.手B.鼻子C.耳朵D.舌头6.如果两个碗的轻重不同,说明物体的轻重与()有关。

A.大小 B.材质 C.形状 D.颜色7.想知道我们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可以用()。

A.天平 B.卷尺 C.体重秤 D.温度计8.()适合用手掂量比较出轻重。

A.两个气球 B.一个橘子和一个苹果 C.两个大木箱 D.两辆汽车9.下面物体中最轻的是()。

A.玻璃杯B.回形针C.木椅D.船二、判断题1.两个碗的形状、大小相同,它们的重量也一定相同。

( )2.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和铁球一样重。

( )3.有时我们可以通过掂量感觉出物体的轻重。

( ) 4.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篮球,不用称我就知道谁轻谁重。

( )5.比较物体轻重最好的办法是看大小。

( )参考答案:1.B 2.A 3.C 4.B 5.A6.B 7.C 8.B 9.B1.× 2.× 3.√ 4.√ 5.×。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科学1.2 谁轻谁重(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科学1.2 谁轻谁重(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下1.2《谁轻谁重》教案
容易,便无法掂量了。

3、秤一称
(1)认识简易天平的结构
(2)简易天平的使用方法。

(1)将天平放置在一个水平的桌面上。

(2)调节天平的平衡,把要称量的物体放入左边的托盘里。

(3)把回形针一枚一枚的放入右边的托盘里,直到天平平衡为止。

我们称量这些物体由轻到重的结果:
4、把三次排序的结果记录下来
教师点拨:
判断一些物体的轻重,利用我们的经验去预测或是用手的感觉去掂量可以帮助我们粗略地做出一些判断。

但是物体并不是体积越大就越重、体积越小就越轻,还与它们的材质(密度)有关。

使用天平称量可以让我们科学准确地比较出物体间质量的不同。

学习使用天平,
并使用天平测
量物体的重量。

认识简易天平。

学会简易天平的
使用方法。

通过结果的对
比,使学生明白
预测和掂量的方
法并不能准确的
测量物体的质
量,只有利用天
平称量的方法更
加科学、准确。

3. 交流研讨研讨一:我们三次排序的结果是怎样的?
教师点拨:
三次排序的结果不太一样,用预测与掂量的方法学生交流、讨论目的是让学生
发现,不同的人
预测的结果可
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
用身体感知物体的轻重 2.用测量仪器测量教科版。

教科版一下科学《谁轻谁重》教案

教科版一下科学《谁轻谁重》教案

教科版一下科学《谁轻谁重》教案一. 教材分析《谁轻谁重》这一课时,是教科版一下科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课时通过让学生比较不同物体的重量,让学生感知和理解重量这一物理概念。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于生活中的重量物体有了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有的学生对重量概念的理解较模糊,需要在教学中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判断物体的轻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2.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理解重量概念。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

2.操作性学习: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观察和比较。

3.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各种重量不同的物体,如书本、石头、玩具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重量不同的物品,用于比较。

3.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重量吗?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重物和轻物?”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各种重量不同的物体,如书本、石头、玩具等,让学生初步感知重量的差异。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知道这些物体的重量呢?”引导学生思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每组选择两个重量不同的物体进行比较。

学生可以采用直接比较、使用秤称重等方式,判断两个物体的轻重。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谁轻谁重》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谁轻谁重》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谁轻谁重》教学设计【理论指导】1.依据课程标准。

2.建构主义理论。

3.STEAM教育理念。

【教材简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2课,其隐含的概念是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并且可以通过测量得到。

在一年级阶段学生不需要了解质量的概念,更无需准确测量物体的质量,只需要了解物体有轻重,能够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并排序即可。

本课通过观察、预测、手掂、用简易工具测量等多种比较活动,促使学生逐步建立对“物体有轻重”的认识。

【学情分析】在第一课的观察活动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并实践了一些观察、描述物体的方法,积累了一些关于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比如轻重、粗糙、光滑等,甚至他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不同物体的轻重可以用掂的方式来比较。

但是,这种简单的方式能否准确比较物体的轻重呢?学生会发现,对于两个物体轻重的比较,不同的人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结果,尤其是当两个物体的轻重差不多的时候,就很难用“感觉”的方法来判断。

这就引发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如何更为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轻重呢?针对一年级学生,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测量方法,即运用简易天平来称量,并通过观察、简单统计等多种手段来得到结果。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指导学生通过活动认识到物体有轻重,并且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测量比较;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3.情感态度综合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大胆质疑、严谨操作的科学精神,初步养成团结协作、共同研究的学习品质,同时培养良好的探究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轻重是物体的基本特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科学比较物体轻重。

难点:使用简易天平测量物体轻重。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简易天平1台(含称量盘)、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每组3条记录单、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聚焦概念【设计意图:调查学生对比轻重方法的原有认知水平,了解学习前的概念掌握程度,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谁轻谁重》|教科版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谁轻谁重》|教科版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大家积极参与,热烈讨论,能够围绕物体质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在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方面,我觉得还可以做得更好。今后,我将注重提出更有针对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物体质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1.创设更多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质量的轻重,加深对质量概念的理解。
2.加强实验操作的指导,提高学生使用天平的准确性,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在讨论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物体质量的的基本概念。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它是衡量物体轻重的重要指标。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比案例展示了质量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4.探索生活中物体的轻重现象,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5.结合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谁轻谁重》|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学科核心素养:
1.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不同物体的轻重,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谁轻谁重》教案

《谁轻谁重》教案

《谁轻谁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量的概念,知道比较物体重量的大小。

2. 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判断物体谁轻谁重。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比较物体重量的大小,能够判断物体谁轻谁重。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判断物体谁轻谁重。

三、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掌握比较物体重量的大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称重仪器、不同重量的物体(如苹果、书本、玩具等)。

2. 学具准备: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定数量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熊过生日”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涉及到的重量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 教师出示不同重量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感知重量的大小。

2. 学生尝试用语言描述物体的重量,教师指导并总结比较的方法。

3.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称重仪器比较组内物体的重量,判断谁轻谁重。

3. 巩固练习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如:“哪个物体最重?哪个物体最轻?”、“将这些物体按照重量从小到大排列。

”等,让学生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完成。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比较物体重量的大小方法,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

5.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如:“回家后,与家人一起找一些物体,比较谁轻谁重。

”、“观察生活中哪些场景涉及到重量问题?”等,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是否掌握了比较物体重量的大小方法。

2. 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在家庭中的实践情况和思考程度。

3. 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需求。

七、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难度。

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需要尝试新的教学策略。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谁轻谁重》教学设计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谁轻谁重》教学设计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谁轻谁重》教学设计教科版一年级下册《谁轻谁重》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本课主要面向一年级下册的学生,他们在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比较和测量的基础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并对物体的形状、大小等有初步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本课将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定1、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轻与重的概念,掌握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学内容安排1、引入: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注意到物体的轻重差异,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探究: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实践活动,包括观察、比较、称量等,以探究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3、巩固:通过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4、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选择1、直观教学:通过实物展示和学生的亲手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物体的轻重。

2、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3、教师引导: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五、教学流程设计1、引入:通过出示不同重量的两个物品,让学生感受到物体的轻重差异,并引出本课的主题。

2、探究: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称量等活动,探究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

3、巩固:通过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4、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可以让学生比较自己和同学的体重,或者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等。

5、总结:对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点,加深学生的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轻谁重》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2课,其隐含的概念是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并且可以通过测量得到。

在一年级阶段学生不需要了解质量的概念,更无需准确测量物体的质量,只需要了解物体有轻重,能够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并排序即可。

本课通过观察、预测、手掂、用简易工具测量等多种比较活动,促使学生逐步建立对“物体有轻重”的认识。

【学生分析】
在第一课的观察活动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并实践了一些观察、描述物体的方法,积累了一些关于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比如轻重、粗糙、光滑等,甚至他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不同物体的轻重可以用掂的方式来比较。

但是,这种简单的方式能否准确比较物体的轻重呢?学生会发现,对于两个物体轻重的比较,不同的人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结果,尤其是当两个物体的轻重差不多的时候,就很难用“感觉”的方法来判断。

这就引发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如何更为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轻重呢?针对一年级学生,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测量方法,即运用简易天平来称量,并通过观察、简单统计等多种手段来得到结果。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2.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2.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难点: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器材准备】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简易天平1台(含称量盘)、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每组3条记录单、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聚焦概念
展示上节课用到的各种物体(乒乓球、木块、橡皮……)的图片,提问:“看一看我们观察过的这些物体,我们怎样知道它们的轻重呢?”让学生说说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

设计意图:调查学生对比较轻重方法的原有认知水平,了解学习前的概念掌握程度,为认识并实践科学的比较方法奠定基础,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二、围绕概念,实践探究
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个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1.预测物体的重量。

(1)出示5个物体: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

在预测轻重之前,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物体的形状及大小。

(其中,木块和塑料块的大小一样,两个橡皮的材质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的且比木块大)
(2)安排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

排序方法采用先提问“我们怎样记录排列的顺序呢”,引导学生讨论记录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讨论的方法统一为一种,比如用数字表示轻重,数字越小,表示越轻,即学生认为最轻的物体,就用1表示,认为第二轻的,用2表示,最重的,用5
表示。

准备一张记录单发给每个小组,填好预测结果后贴在黑板上(这样便于对比较的结果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说说预测的理由
(3)对每组的排序进行比较,将学生的讨论聚焦在“对于两块橡皮,你们是如何预测的?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你们又是如何预测的?”这类问题上,
以引发他们的进一步思考。

适当时,做简要的小结,说明预测有可能不准,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轻重,比如,掂量和称量。

设计意图:借此活动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

比如,对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现状但大小不同的橡皮,它们轻重学生是如何判断的。

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继续指导、落实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2.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

(1)掂重。

学生亲自动手掂量5个物体,感受5个物体的轻重,这时需再次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提醒学生统一用数字来表示轻重)。

分发给学生一条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2)掂重后,先小组研讨,再围绕数据全班研讨。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对比,使学生认识到掂重的方法并不完全准确。

3.称量物体的重量。

(1)首先要确定标准物。

教师通过多媒体屏幕呈现几个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该选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准物呢?“比较重的物体可以吗?比如玻璃珠。

”“比较大的物体可以吗?比如乒乓球。

”通过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应该选择比较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子中的物体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证明,回形针的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

(2)说明称重方法。

将一个物体放在简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个放入回形针(虽然这里不强调“左物右码”,但仍建议给学生养成“左物右码”的习惯),直到天平平衡。

数出放入的回形针数量,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称量结果。

称量后,学生要根据回形针的个数来给5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

(3)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4)学生用称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

设计意图:让小组把称量的结果呈现在黑板上,为后续的集体研讨做准备。

通过自己动手称量物体重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记录数据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究习惯和态度
三、研讨数据,获得概念
1.班级汇总完成后,要先组织学生分别查看三次排序的结果,小组内讨论
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将小组的数据向全班同学汇报。

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小组三次结果可能都不一样,其他小组三次排序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2.接下来,小组内要先讨论三种比较轻重的方法中,“哪种方法的排序结果更准确”,从而转入对不同测量方法准确程度的探讨。

预测是猜的,不太准确;不同的人感觉可能不同,掂量也不准;掂量次数多了,容易乱;用简易天平称量是比较准确、比较科学的方法。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不同的人预测的结果可能不同,甚至差异会比较大,因此预测是不可靠的。

第二种方法是根据掂量的方法判断轻重,这种方法需要两两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掂量的方法仍然是依靠人的感觉,当物体的轻重差不多时,会出现不同的判断结果;而且这种方法的操作次数比较多,当有更多的物体时,操作会更麻烦,结果会更不准确。

第三种方法是用同样大小的回形针作为标准物测量,测量后记录回形针的个数,这样得出的结果不仅比较精确,而且适合测量更多的物体
四、应用概念,拓展延伸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发现了大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块,轻重是不一样的。

以此为基础给出问题情境:相同大小的瓷碗和金属碗一样重吗?学生先相互交流,再发表自己的观点。

引导学生联系之前的实验结果说出判断的理由,再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如不同材料做成的椅子轻重可能不同等。

设计意图:问题指向核心概念“大小相同材质不同的物体,轻重可能不同”,比较出“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大小相同的碗,它们的轻重有可能不同”。

五、小结
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回想一下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在班级记录单上做记录。

设计意图:对一整节课进行归纳总结,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