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数学第二单元备课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质数与合数》课时教学设计
生:两个整数相乘,整两个数都叫作积的因数。
生:展示1-20的全部因数。
生: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活动意图:
环节二:探究新知
教师活动:
师: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作质数(或素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作合数。
学生活动:
生:说发现。
生:说明分为几类,分类原因。
④交流与反思: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2.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
学习难点: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3.教学准备: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复习导入
教师活动:
师: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呢?
师:我们一起来找出1-20个数的全部因数。
师:那么根据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可以怎么分类呢?
(2)最小的质数是( ),最小的合数是( )。
(3)两个数都是质数的连续自然数是( )和( )。
学生活动:
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活动意图
通过练习,巩固质数和合数的含义,在习题中加深对质数和合数的理解与判断。
5.作业设计
完成数学书第16页练习四的第1~3题
6.板书设计
质数和合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作质数(或素数)。
生:说明原因。
2.运用的排除法(筛选法)
活动意图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将1-20的数分为三类,并找出分类规律,然后根据定义,将1-100的数中的质数找出,巩固学习的新知识。
环节三:巩固练习
通过刚才的学习解决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吗?还有什么疑问吗?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好,请看第一关:
小学数学冀教版五年级下第2单元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备课教案29页
第2单元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第1课时真分数与假分数【教学内容】教材第13~14页例1,例2及第15页练一练第1,2,3,4题。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图形和分苹果的事例,经历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过程。
2知道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定义,能用假分数和带分数表示涂色图形的面积和计算结果。
3感受假分数和带分数在数学学习和现实问题中的价值,增强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意义和特征。
【教学难点】假分数、带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圆形纸片若干、剪刀。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多元导入课件出示动画:唐僧师徒四人在去往西天取经的路上,一天他们走到荒野外,非常饿,师傅吩咐猪八戒去化缘。
不一会猪八戒便得到5张大小一样的圆饼,要分给四人吃,四个人怎么分才公平呢猪八戒犯难了,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2提出问题:5个饼怎么平均分给唐僧师徒四个人呢3出示课题:真分数与假分数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认识假分数。
1让学生观察例1中的1题,并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的面积。
2师生共同完成2题的前两个看图写分数。
重点指导中间的图,使学生了解,这幅图有两个圆,一个圆的涂色部分用表示,另一个圆中的涂色部分用表示,合起来是。
3让学生观察比较两组分数,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然后教师介绍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板书概念。
4让学生写出其他真分数和假分数,全班交流,还可以让学生举出分母相同的真分数、假分数。
2认识带分数。
1提出分苹果的问题,先让学生估计每人能分几个苹果。
再提出兔博士的要求,小组合作用5个圆片代替5个苹果,动手分一分组织学生小组合作。
2交流各组分的方法和结果,得出:每个人分到1个苹果和个苹果。
3启发学生根据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5÷4,接着,教师讲解:1个苹果和个苹果可以用一个分数表示——介绍1的写法和读法。
然后介绍带分数的概念和两部分的名称。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 长方体单元备课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一)单元备课一、教材分析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地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并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它们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点的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等。
本单元主要通过四个活动引导学生展开学习:“长方体的认识”“展开与折叠”“长方体的表面积”“露在外面的面”(探索活动)。
在本册的第四单元还将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与容积。
二、教学目的要求: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知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求它们表面积的方法。
3、通过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使学生受到“实践第一”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仔细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5、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四、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表面积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立体的空间观念。
五、教学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剪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教材中的附页1和附页2.六、课时安排:1、长方体的认识……………………………………………1课时2、展开与折叠……………………………………………… 2课时3、长方体的表面积………………………………………… 1课时4、露在外面的面…………………………………………… 1课时整理与复习……………………………………………… 2课时第一课时课题: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13到1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五下数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大单元集体备课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结构图及课时安排
1.因数和倍数的认识
4.3的倍数的特征
6.质数和合数的认识
7.复习课
二、元目标与重难点
单元目标
1.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建立概念、运用概念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数学的抽象能力与推理能力。
2.能够自主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学会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对整数特征合情推理的探索过程,渗透研究数学的科学方法(筛选法、归纳法、穷举法、猜想验证法等),培养学生乐于探究、敢于创新,乐学善学、勤于思考,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2022年版)》 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了解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素)数和合数”。
课标解读
(一)注重概念的建立。关注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概括、归纳过程本单元中概念的建立,多需要经历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只有将概念融入到具体的例子中,学生才能较为容易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的建立,首先是说出乘法算式里各部分名称,然后在已知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再结合具体的实例,表明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性。又如,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而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规律性的认识。这些过程,对于学生逐步形成抽象概括与归纳推理能力,都是有利的。
1.4、6、7、9的倍数的特征
2.为什么通过个位就可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的倍数,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各位上数的和?
4.两数差的奇偶性,两数积的奇偶性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2、3、5的倍数特征》省级比赛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2、3、5的倍数特征》省级比赛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2、3、5的倍数特征,能够正确判断数字是否是2、3、5的倍数,并能进行快速计算。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逻辑。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动手实践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2、3、5的倍数的特征。
•培养学生的数字观察和推理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2、3、5的倍数特征进行深入理解。
•培养学生快速判断数字是否是2、3、5的倍数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教学内容1.2、3、5的倍数的特征及判断方法。
2.2、3、5的倍数特征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安排•第一课时:引入2、3、5的倍数的特征,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倍数的规律。
•第二课时:深入探讨2、3、5的倍数的特征,巩固学生的理解。
•第三课时:应用2、3、5的倍数特征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2、3、5的倍数的特征。
2.互动讨论法: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彼此交流思考,促进思维碰撞。
3.游戏化教学:设计趣味游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2、3、5的倍数特征。
2. 学习•介绍2、3、5的倍数规律,并通过示例帮助学生理解。
3. 练习•让学生在黑板上判断一系列数字是否是2、3、5的倍数,并进行讨论。
第二课时1. 复习•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的理解。
2. 学习•深入探讨2、3、5的倍数规律,让学生举例说明特征。
3. 练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创造性地设计一些数字,让其他组员判断是否是2、3、5的倍数。
第三课时1. 复习•复习2、3、5的倍数特征,进行快速回忆。
2. 实践•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2、3、5的倍数规律解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下第二单元《长方体的认识》案例数学教案设计
五下第二单元《长方体的认识》案例數學教案設計教案设计:五下第二单元《长方体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并掌握长方体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包括面的形状、边的关系、顶点的数量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和归纳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方体的定义2. 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3. 长方体的特性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展示或多媒体演示的方式,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长方体物体,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它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新知探究1. 让学生分组活动,每组发放一个长方体模型,让他们通过触摸、测量、对比等方式,观察和记录长方体的特点。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特性,包括六个面都是矩形、十二条棱可以分为四组相等的棱等。
3.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长方体的特性。
(三)巩固拓展1. 设计一些与长方体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长方体的理解。
2. 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模型,体验长方体的构造过程。
(四)课堂小结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在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再次强调长方体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本上的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长方体物体,记录它们的特点。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二单元《质数和合数》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二单元《质数和合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质数和合数的定义和性质。
2.掌握如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3.能够进行质数和合数的运算及应用。
二、教学重点1.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和区别。
2.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3.质数和合数的运算。
三、教学内容1. 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质数: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数。
•合数:除了1和自身外还能被其他数整除的数。
2. 区分质数和合数•判断质数的方法:除了1和本身外,不能被其他数整除即为质数。
•判断合数的方法:除了1和本身外,能被其他数整除即为合数。
3. 质数和合数的运算•质数与质数相乘得到质数。
•质数与合数相乘得到合数。
•合数与合数相乘得到合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举例引入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质数和合数的存在。
2. 学习质数和合数的定义及区分•介绍质数和合数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3. 进行质数和合数的运算•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通过计算加深对质数和合数运算规律的理解。
4. 总结•结合学生练习的结果,总结质数和合数的性质和运算规律,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五、课堂练习1.判断下列数是质数还是合数:13、20、37、42。
2.计算以下数的乘积:5×7、11×10、15×25。
六、课后作业1.完成《质数和合数》一节的课后习题。
2.查阅资料,了解质数和合数的应用领域。
七、教学反馈•收集学生课后作业,及时纠正错误,巩固学生对质数和合数的理解。
以上就是本节课《质数和合数》的教学教案,请同学们认真学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数学运用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因数与倍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这一单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以及理解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这些概念和方法。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逐步提高,但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在学习《因数与倍数》这一单元时,学生可能对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和关系有一定的困惑,需要教师耐心解答和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以及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应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练习题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和掌握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和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因数与倍数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操作,自主发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总结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知识讲解:教师对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和方法进行讲解,强调重点和难点。
4.练习巩固:学生进行练习题,巩固对因数与倍数的理解和掌握。
5.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因数与倍数的核心概念和方法。
小学数学五下第一、二单元教案
小学数学五下第一、二单元教案一、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
3.让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和形状。
【教学内容】1.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
2.物体的位置和形状描述。
【教学重点】1.掌握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
2.学会描述物体的位置和形状。
【教学难点】1.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2.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方向的物体和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的发现。
2.探索新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观察同一物体,从不同方向描述物体的形状和位置。
3.实践应用练习题: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完成一个关于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实践活动。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二、第二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分数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能够运用分数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同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
2.异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
【教学重点】1.掌握同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
2.学会通分和约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1.通分和约分的灵活运用。
2.异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分数加法和减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
2.探索新知同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同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律。
异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引导学生学习通分和约分的方法,掌握异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律。
3.实践应用练习题: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完成一个关于分数加法和减法的实践活动。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集体备课1、2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观察物体(三)五年级数学组一、教材分析观察物体是“空间与几何”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要求。
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第二学段,通过观察、拼摆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
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了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为之后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有关知识奠定感性认识和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而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观察和拼搭等活动,为自己和学生准备好教具与学具。
同时在进行观察和拼搭的活动中,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
因为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切不可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
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三、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从中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形状。
数学思考:能根据已有的图形,用各种方法拼搭相应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问题解决: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1.通过选取熟悉的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通过合作交流,养成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和表达能力。
四、课时划分:2课时观察物体……………………1课时练习一………………………1课时五、单元教学反思第二单元集体备课——因数与倍数五年级数学组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的认识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
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集体备课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共同明确备课目标:确定本次备课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例如掌握数字的读写和大小
比较、学习解决简单的整数加减法等。
2. 分工合作:根据备课内容的分工,可以分配不同的任务给不同的教师。
例如,一个
教师负责讲解数字的读写,另一个教师负责讲解大小比较等。
3. 教材分析:仔细研读教材,了解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
技能。
4. 教学方法选择: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资源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具,以及课堂组织形式。
5. 教学流程设计:根据教学目标和选择的教学方法,设计合适的教学流程和课堂活动。
可以包括教学导入、知识讲解、练习与巩固、课堂总结等环节。
6. 资源准备:根据教学流程设计,准备好所需的教具、教材、练习题、课件等教学资源。
7. 课堂演练:教师们根据自己的分工,在集体备课中进行课堂演练,模拟真实课堂环境,检验课堂流程和教学活动的可行性。
8. 课后反思:完成备课后,教师们可以进行集体反思和总结,讨论备课的优点和不足
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改进提供参考。
通过以上步骤的集体备课,可以提高备课效率,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面与准确,同时也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这将有助于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说课稿
2《因数和倍数》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因数和倍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重要内容之一。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十进制计数法,同时也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
本节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从心理特征来说,小学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还属于具体形象思维,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自己的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对数的运算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是对于因数和倍数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我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分析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又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
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理解因数和倍数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人教版五下数学】全册第二单元 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二单元说课稿《因数和倍数》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因数和倍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重要内容之一。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十进制计数法,同时也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
本节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从心理特征来说,小学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还属于具体形象思维,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自己的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对数的运算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是对于因数和倍数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我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分析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又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
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质数和合数》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质数和合数》教案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是数学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质数和合数》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质数和合数》教案1一、学情分析:《质数和合数》这一课内容比较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另外,到本节课为止,已经出现了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有些概念学生容易混淆,如学生往往把质数和奇数,合数和偶数的概念弄混,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辨析这些概念。
二、教学目标: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2、能熟练判断质数与合数,能够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发展过程,进一步完善学生对自然数的分类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质数、合数的含义,能正确快速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难点:能运用一定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判断、感悟质数合数。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找出1~20各数的因数。
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1只有1个因数,其余的数都有2个以上因数;2,3,5,7,11,13,17,19这些数的因数都只有1和它本身;……)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有关。
[设计意图说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1~20各数因数的特点,通过观察学生虽然没有质数与合数的概念,但对这些数已经有了自己的分类与认识,为之后的分类与概念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新授探究一:认识质数和合数师:请同学们按照因数的个数,将这些数分分类。
(学生可能回答:将1,2,3,5,7,11,13,17,19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都是1和它自己本身,其余的数分为一类;将1,4,9,16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是奇数个,其余的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是偶数个;……)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请打开课本翻到第14页,请你按照它的方法分一分。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2、3、5的倍数特征 教案
教学评一体化学历案课题2、5的倍数特征课型新授课时年级班级授课教师设计时间授课时间目标确立依据课标分析1、知道2、3、5的倍数特征。
2、了解奇数和偶数。
3、能找出10以内所有自然数的倍数。
教材分析1、通过自主探索找出并掌握2、3、5的倍数特征。
2、能准确判断2、3、5的倍数,促进数感发展。
学情分析上节课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求倍数的方法,本节课中利用倍数的方法寻找2、3、5的倍数特征。
教学重点掌握2、3、5的倍数特征。
教学难点准确判断出2、3、5的倍数。
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探索找出并掌握2、3、5的倍数特征。
2、能准确判断2、3、5的倍数。
评价任务评价任务一指向目标一评价任务二指向目标二教学过程活动环节教学活动环节一复习导入一、写出5个2的倍数。
二、在下面的数中找到4的倍数。
24 35 18 16 32 40 84 8 100三、揭示课题师;本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因数和倍数。
(板书课题;2、3、5的倍数特征) 环节二教学例1一:出示百数表(一)、把表中5的倍数圈起来,看看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二)、把表中2的倍数圈起来,看看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1、请名学生上台板演。
2、观察并总结特征。
(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得出结论)3、小结:个位上是0、2、4、6或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4、举例说明:500 222 372500÷2=250222÷2=111372÷2=186师:500、222、372都能被2整除,所以500、222、372都是2的倍数。
如: 350 785 255 125 750350÷5=70785÷5=157125÷5=25750÷5=150师:350 785 255 125 750都能被5整除,所以350 785 255 125 750都是5的倍数。
二、奇数和偶数。
整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叫奇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3课时 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3课时苏教版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长方形的定义;
2.能够画出长方形;
3.对长方形的面积有初步认识。
教学重点
1.长方形的定义;
2.如何画出长方形。
教学难点
1.长方形面积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1.定义长方形;
2.观察长方形的特点,探讨如何画出长方形;
3.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教学步骤
步骤一:复习巩固
教师先出长方形的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回答,并提醒学生长方形的定义。
步骤二:观察长方形特点,讨论如何画出长方形
教师出示长方形图形,引导学生通过长和宽的特点,画出长方形,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在草稿纸上尝试画出。
步骤三: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教师以数字的形式出现长方形的长和宽,鼓励学生自己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并检查对错。
步骤四:练习
教师为学生出示一些长方形的图形,让学生自己画出,并计算它们的面积。
板书设计
章节课时主题
第二单元第3课时长方
形
授课目标1.掌握长方形的定义;2.能够画出长方形; 3.对长方形面积有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1.定义长方形;2.观察长方形特点,探讨如何画出长方形; 3.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教学方
法
讲授、操练、思路导引法。
板书长方形
教学反思
本课程的难点在于让学生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并理解什么是长方形。
教师可以适当增加生动的图形、动画和互动游戏等,使得课程更加生动有趣。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质数和合数》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质数和合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质数和合数的定义及特征;2.掌握判断质数和合数的方法;3.能够进行简单的质因数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1.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和判断方法;2.质因数分解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1.1 学生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复习素数概念。
1.2 教师新知介绍向学生介绍今天的新课——《质数和合数》。
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质数和合数的定义及特征,以加深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质数:一般地,指大于1的整数,它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没有其他的因数。
比如:2、3、5、7、11等是质数。
•合数:一般地,指大于1的整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其他的因数。
比如:4、6、8、9等都是合数。
1.3 学生思考老师引入质数和合数的定义后,让学生自己思考一下如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2. 质数和合数的判断2.1 数字试除法数字试除法判断方法:将可能的质因数依次从小到大地除过去,如果都无法整除,则该数是质数,否则是合数。
让学生自己试着用这个方法判断一下一些数是不是质数或合数。
比如:7、11、15、22等。
2.2 作业巩固将作业整理在一个表格里,让学生自己逐个判断作业中的数是不是质数或合数。
3. 质因数分解3.1 概念介绍引导学生了解质因数分解的定义,及两个重要概念——素因子和指数。
•质因数分解:把一个合数分解成几个质数的积的形式。
•素因子:指一种素数。
一个合数可以有若干个素因子。
•指数:用来表示一个素数在质因数分解中出现的次数。
例如:24=2×2×2×3,可以将24分解为2的3次方×3,2和3就是素因子,3是2的指数。
3.2 示例讲解以一个具体的例子为引导,进行质因数分解的演示。
比如分解12,我们可以先将其分解为一个素数2和一个5的积,即12=2×6,然后再将6分解为2和3的积,即12=2×2×3,因此12的质因数分解式为:12=2×2×3。
五年级数学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3、练习:(先分小组小说,再全班统一回答。)
①说出5个2的倍数。(要求:两位数。)
②说出3个不是2的倍数的三位数。
③说出15~35以内的偶数。
④50以内的偶数有多少个?奇数有多少个?
(二)5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集合圈,然后提出要求:你们能不能用与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的相同方法,找出5的倍数的特征?
③(投影片)从下面的数中挑出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12,25,40,80,275,320,694,720,886,3100,3125,3004。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个位数字是0。
④教师随口说出数,请立即说出这个数是2的倍数还是5的倍数,或者同时是2和5的倍数,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师:请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3的倍数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同桌交流后,再组织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10以内的数只有3、6、9是3的倍数。
生2:我发现不管横的看或竖的看,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
生3:我全部看了一下,刚才前面这位同学的猜想是不对的,3的倍数个位上0~9这十个数字都有可能。
五年级数学(下)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1)
主备:周健明审核:周健明、夏任华、周红梅、陈志萍
课 题
因数和倍数
个性批注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材分析
重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小学数学五下二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
约分:12/18,50/75
(三)复习通分
1、什么叫通分?什么叫公倍数,最大公倍数?举例说明通分的过程?
2、练习。
通分:1/3和1/4 1/5和3/20 4/9和5/12
独立思考、填写、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四)复习分数与小数
1、举例说说分数怎样化成小数?
2、举例说说小数怎样化成分数?
3、练习。
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二)
学生齐读课题
二、
预学效
果检测
在小组内交流、完善、派代表汇报。
小老师展示题目,其余学生完成,评议。
三、
探究新知 精准释难
一)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1、什么叫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最重要的地方是哪些?
2、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对一些分数做什么?
(二)复习约分
1、什么叫约分?什么叫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互质数、最简分数?举例说明约分的过程?
第二单:预学效果检测单
约分:12/18,50/75
通分:1/3和1/4 1/5和3/20 4/9和5/12
比较大小。
8/15和11/20 2/3和7/9 7/12和9/16
0.187和5/24 0.75和3/5 13/15和0.8
第三单:课堂巩固训练单
1、把一条钢筋截成6段,每段占生长的1/6。 ( )
第四单课后作业单
通过交流明白:
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化方法。
四、
精准练习
(一)判断题。
1、把一条钢筋截成6段,每段占生长的1/6。 ( )
2、45分=45/100时=9/20时 ( )
3、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叫最简分数。 ( )
4、因为13/9比7/8大,所以13/9的分数单位也比7/8的大。( )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学计划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1.因数与倍数的概念;2.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3、质数和合数。
通过四年多的数学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认识、整数四则运算),本单元让学生在前面所学的整数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
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
因此,本套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在本册教材中,由于允许学生采用多样的方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分解质因数也失去了其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是为了减少这一单元的理论概念,教材不再把它作为正式教学内容,而是作为一个补充知识,安排在“你知道吗?”中进行介绍。
由于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进行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在过去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忽视概念的本质,而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概念或结论,学生无法理清各概念间的前后承接关系,达不到融会贯通的程度。
再加上有些教师在考核时使用一些偏题、难题,导致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觉得枯燥乏味,体会不到初等数论的抽象性、严密性和逻辑性,感受不到数学的魅力。
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两点:(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2)由于本单元知识特有的抽象性,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单元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 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单元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含义。
教学难点:从本质上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单元课时安排:6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
业
设
计
课堂作业:练习三的第1、2题
教
学
反
思
二、新课
1、教学例2.师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再让学生观察被除数与除数有什么特点?(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
问:“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商会出现什么情况?我们在竖式中应该怎样写商?请同学们互相说一说。(在被除数个位的上面,也就是商的个位上写“0”,用0来占位。)
请同学们试着做一做。
学生做完后,教师问:在什么情况下,小数除法中商的最高位是0?
课前
准备
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145÷15=416÷32=1380÷15=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科书16~17页的例2、例3和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四的第4~8题.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复习题:
(1)22.4÷4(2)21.45÷15
教师先提问:“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课题
小数除以整数(二)
备课人
吴结琴
课时
第2课时
使用人
五年级数学组
上课
时间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学会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跟整数除法之间的关系,促进学习的迁移.
教学
重点
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பைடு நூலகம்。
教学
难点
掌握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需补“0”继续除和商的个位不够商1需用“0”占位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教学例3。师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再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当学生计算到12除6时,教师提问:接下来怎么除?请同学们想一想。
引导学生说出:12除6可以根据小数末尾添上0以后小数大小不变的性质,在6的右面添上0看成60个十分之一再除。
请同学们自己动笔试试。
3、做教科书第17页的做一做。
4、教师:想一想,前面几例小数除以整数是怎样计算的?引导学生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要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教师:怎样验算上面的小数除法呢?(用乘法验算)自己试一试。
5、做教科书第18页的做一做。
三、课堂小结(略)
四、课堂作业:
课后反思:较上节课有点难度,对于“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商1要用0占位”,学生能说明其中的原由,也能说出算法,大多数的学生能准确运用。但个别落后生还是需要个别指导。
板
书
设
计
小数除以整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