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

合集下载

登革热PPT

登革热PPT

中药治疗
根据中医理论,选用具有 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等功 效的中药进行治疗,如板 蓝根、金银花等。
预防措施与建议
控制传染源
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并隔离治疗 患者,减少病毒传播。
保护易感人群
加强个人防护,穿着长袖衣裤,避免 暴露皮肤;使用驱蚊液、花露水等防 止蚊虫叮咬。
切断传播途径
清除蚊虫孳生地,减少蚊虫数量;使 用蚊帐、蚊香等防蚊措施,避免蚊虫 叮咬。
实践
政府层面的防控措施
1 2
制定全面的防控计划
政府应制定针对登革热的全面防控计划,包括疫 情监测、病例管理、蚊媒控制等方面。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
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并报告登革 热病例,以便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3
开展公众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册、社区活动等多种渠道,向公 众普及登革热的预防知识,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 。
等情况应暂缓接种。
04
登革热并发症及危

常见并发症类型
出血
01
登革热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引发出血倾向,如鼻出血、牙龈
出血、皮肤瘀点等。
休克
02
严重登革热病例可出现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四肢湿冷、脉
搏细速等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03
登革热病毒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发头痛、呕吐、颈项强直
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脑炎、脑膜炎等并发症。
登革热病毒特点
01
02
03
病毒类型
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有4种血清型,不同血清 型病毒可引起不同临床表 现。
病毒抵抗力
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 灭活,但在4℃能存活数 周,-20℃可存活数年。
病毒变异

登革热总结

登革热总结

登革热总结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这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尤其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因此给当地居民的健康造成了重大威胁。

本文旨在对登革热进行总结,介绍其病因、症状、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登革热的病因是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的。

登革病毒属于黄热病毒科,有四种血浆型,分别为DEN-1、DEN-2、DEN-3和DEN-4。

这四种病毒通过伊蚊、埃及伊蚊等叮咬传播给人类。

当感染者的血液被这些叮咬者吸血时,病毒会进入叮咬者的体内,繁殖并在体内发育成熟。

然后,当该叮咬者再次叮咬健康人类时,病毒会通过蚊子的唾液进入人体,引发感染。

登革热的症状多样且常见,包括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痛、皮疹等。

一般情况下,感染后2-7天会出现以上症状。

有些人可能只表现出轻微的症状,而其他人可能会出现较为严重且持久的症状。

尤其是当病毒感染不同血浆型时,出现严重病症的可能性增加。

严重病症包括严重出血、器官衰竭和休克等,并且可能会危及生命。

预防登革热的关键在于减少与蚊子接触和传播。

首先,个人应该注意保持卫生环境的清洁,并定期清理和处理容易滋生蚊子的水源。

其次,个人应该避免蚊子叮咬,使用蚊帐、蚊香和防蚊剂等防护措施。

此外,社区和卫生部门也应加强蚊子的控制,采取相应的防疫措施。

当然,除了预防,登革热的治疗也不容忽视。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来直接抑制登革病毒的繁殖。

因此,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给予病人充分休息,并保持水分平衡。

针对严重病例,及时入院治疗也是必要的。

同时,研究人员也在努力寻找新的治疗方法,以提高登革热的治愈率。

登革热的爆发对于社会、个人以及公共卫生部门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它不仅仅是一种传染病,还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经济收入。

因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卫生意识和防护意识非常重要。

此外,加强各国卫生部门之间的合作,共同应对登革热的蔓延也是必要的。

总之,登革热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世界各地都需要高度重视。

登革热及其防治

登革热及其防治

传播途径与高发期
传播途径
登革病毒主要通过伊蚊(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雌性伊蚊是主要 传播媒介。
高发期
登革热多发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每年5月至11月为高发季节,其中7月至9月 为高峰期。
易感人群与预防措施
易感人群
无特定易感人群,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能感染登革病毒。
预防措施
采取综合预防措施,主要包括灭蚊、防蚊和个体的防护。
登革热及其防治
2023-10-27
contents
目录
• 登革热概述 • 登革热病理生理 • 登革热防治措施 • 登革热案例分析 • 登革热对公共卫生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 登革热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01
登革热概述
定义与症状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通过蚊虫叮咬 在人群中传播。
主要症状包括突发高热、三痛征(头痛、眼痛、肌肉痛)、 皮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等。
社区现状
该社区存在一些卫生死角,如楼道堆积物、公共垃圾桶等,为蚊 虫滋生提供了条件。
防控措施
社区居委会组织志愿者定期清理卫生死角,开展灭蚊消杀活动, 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自我防护意识。
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社区环境明显改善,登革热病例明显减少 。
案例三:某医院登革热诊断与治疗体会
诊断经验
防止蚊子叮咬。
个人防护
提高个人防护意识,穿长袖衣服 、长裤,避免在蚊子活动高峰期 外出,如需外出,应使用有效的 防蚊用品。
社区合作
加强社区合作,进行集体灭蚊行动 ,清理积水等蚊子滋生地。
治疗措施
01
02
03
休息与饮食
保证充足的休息和饮食, 以增强免疫力。

登革热防治医务人员版

登革热防治医务人员版

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
根据患者发热、头痛、关节痛等症状 ,以及流行病学史(如是否在登革热 流行区居住或旅行),进行初步诊断 。ຫໍສະໝຸດ 实验室诊断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发热性疾病如疟疾、流感等 进行鉴别,以避免误诊。
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登革病毒特异 性抗体,或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可确 诊为登革热。
治疗原则
对症治疗
针对发热、头痛、关节痛等症状 ,给予适当的解热镇痛药、止痛
联合开展研究
通过国际合作,联合开展登革热防治相关的科学研究,探索更有 效的防治手段和技术。
加强技术交流
各国之间可以加强在登革热防治技术方面的交流,互相学习和借 鉴先进的防治技术。
THANKS
谢谢
在一些地区,医疗资源有限, 医务人员可能缺乏足够的培训 和设备来有效应对登革热疫情 。
公众认知不足
部分地区公众对登革热的认知 不足,可能导致疫情的扩散和 防控工作的困难。
国际交流与合作不足
在全球范围内,各国在登革热 防治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仍显不 足,未能形成有效的联防联控
机制。
防治工作的展望
加强医疗资源建设
加强病例报告和监测
医务人员应按照相关规定及时报告疑似和确诊登革热病例,并积极参与监测工作,了解疫 情动态,为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有效治疗与护理
1 2
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
针对不同病情的患者,医务人员应制定个性化的 治疗方案,包括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和并发症 处理等。
关注重症病例
对于病情严重或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医务人员应 加强护理和监测,采取积极措施防止病情恶化。
康复指导
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促进康复。
04

登革热

登革热

登革热(dengue fever)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白细胞减少和淋巴结肿大。

登革病毒对寒冷的抵抗力强,但不耐热,50℃、30min或100℃、2min 皆能使之灭活。

不耐酸、不耐醚。

用乙醚、紫外线或0.05%福尔马林可以灭活。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当人被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后,病毒会从蚊子的唾液进入人体血液而感染。

如果患者在刚发烧前至退烧期內(大约6~7日)被蚊叮咬,病毒就有可能传给蚊子继而传播开去,与患者接触是不会被传染的。

潜伏期:3~15日,常见为5~8日。

传播媒介我国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

人群易感性人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但青壮年居多,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染。

临床表现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分为典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3型。

主要临床特征:1、突然起病、迅速高热,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发热持续2~7天。

部分病人于病程第3~5天体温降至正常,1天后又再上升,称为双峰热或马鞍热。

2、三痛及疲乏等症状(剧烈的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3、三红征(颜面潮红、颈红、胸背红,酒醉貌)4、多样性皮疹:于病程3~6天出现,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疹、红斑疹或皮下出血点等。

即在同一患者身上可同时看见不同形态的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或头面部。

多有痒感,大部分不脱屑。

皮疹持续约为3~4天。

5、白细胞明显下降或和血小板减少6、出血:约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皮下出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腹腔或胸腔出血等。

出血多发生于病程的5~8天。

治疗原则1、早发现、早隔离、早就地治疗2、对症支持治疗3、一般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中隔离至完全退热为止。

登革热防治知识ppt课件

登革热防治知识ppt课件

一、登革热概述
“登革”是一个译音,此词源于西班牙语, 意为装腔作势;英文为dandy,意思为纨 绔子弟。因为本病初起时因关节肌肉疼痛 而致步态不稳,有如公子哥儿走路时那装 腔作势的姿态,故得名。
一、登革热概述
登革热是当今人类中流行最广的虫媒病毒 病之一,登革病毒的主要媒介是伊蚊(花 斑蚊)。全世界每年大约有5千万到1亿登 革热病例发生,这其中有50万例进展成更 为严重的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
登革热防治知识
主要内容
登革热概述 流行特点 临床表现 传播媒介 解放后中国登革热流行简况
一、登革热概述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伊 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 骨骼 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 向和淋巴结肿大。
二、流行特点
登革热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的100多个国家 和地区(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美洲、地中海 东部和非洲等),其中以南美洲、东南亚和西太 平洋地区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 越南、缅甸、印度、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孟加拉等较为严重。
皮疹
皮疹
皮疹
皮下出血
四、传播媒介
1982 1983 1983
D3
1992 1993 1994 D2(D4)
2002 D1
2003 D1
2004 D1 D1 D1
1985 D1
1995 D1
2005
1986 D2 D2 D2
1996
2006 D1
1987 D3 D2
1997 D1
1990-2005中国登革热月份分布
7000
6406
1981
19543

登革热的防治

登革热的防治

登革热的防治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登革热简介•登革热的预防措施•登革热的治疗方法•登革热防治的国际合作•当遇到登革热时怎么办•登革热防治的未来展望01登革热简介1登革热的起源和传播23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蚊媒传染病,起源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登革病毒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给人类,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登革热在人群中广泛传播,无地域限制,全球范围内均可发生。

登革热的危害01登革热可导致发热、头痛、肌肉疼痛、关节疼痛、皮疹、出血等症状。

02登革热病情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如休克、呼吸衰竭、肾衰竭等。

03老年人、儿童、孕妇和有慢性病患者等人群易受登革热影响。

登革热对患者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均可造成严重影响。

登革热疫情的爆发和传播会对社会和经济造成一定影响,如医疗资源的消耗、旅游业的冲击等。

控制登革热疫情的传播和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对预防和治疗登革热至关重要。

登革热的影响02登革热的预防措施对疑似患者及时隔离,并对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控制病情的传播。

及时发现患者定期清理积水,消除蚊虫的滋生环境,特别是在疫情高发区。

消除蚊虫滋生地控制传染源防蚊灭蚊使用蚊帐、挂蚊帐、使用驱蚊剂等措施,避免蚊虫叮咬。

卫生习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乱扔垃圾等,减少病菌的传播。

切断传播途径提高免疫力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措施,提高自身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疫苗接种对于易感人群,可以接种登革热疫苗,预防疾病的发生。

保护易感人群03登革热的治疗方法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劳累,以免加重病情。

休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以补充失水。

饮食对患者及周围环境采取驱蚊防蚊措施,以免蚊虫叮咬传播病毒。

防蚊虫叮咬可采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两种方法,但需注意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类退热药,以免加重病情。

发热对于关节痛、肌肉痛等症状,可适当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

疼痛如出现脑炎、脊髓炎等神经系统病变,应尽早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

登革热

登革热

登革热夏天来了,短裤短袖穿起来,漂亮的裙子飘起来,饮料冰淇淋high起来,一切都是那么惬意……孰不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伊蚊立上头!伴随夏天而来的,还有蚊子叮叮叮……蚊子多起来了,登革热病例也会多起来,防治知识早知道,传染病咱也不怕滴!1.什么是登革热?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的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症状为突然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

登革热在我国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多为输入性病例,个别地方还引发了当地病例的发生,甚至造成局部暴发。

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美洲、地中海东部和非洲等地区的一些国家为地方性流行,病情较为严重,前往这些国家需要注意防范登革热。

而我省的登革热病例大部分从东南亚国家输入,小部分来自非洲和其他地区,近年来也出现了个别病例从我国广东和云南省输入的情况。

2.蚊子和登革热的关系?在我国登革热的“罪魁祸首”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主要孳生在各种人工和植物容器积水中,如:室内外积水缸罐、竹林中的竹筒、树洞、椰子壳、废旧轮胎、腌菜陶瓷器皿等。

多在户外侵袭人体,吸血高峰在下午4时至5时,次高峰在上午9时至10时。

其中花斑蚊的活动飞行范围一般在孳生地附近50至100米范围,很少超过200米。

因此,在其活动高峰时段处于其孳生地周围100米范围内较易受到该种蚊子叮咬。

3.登革热的症状是什么?如果一个人出现持续2-7天的高烧(有时高达40℃),同时伴有以下症状中的两种——头痛、眼眶痛、肌肉与关节痛、恶心、呕吐、腺体肿大和皮疹,且近期去过登革热流行区工作、生活或旅游,在自己生活与活动社区、街道、甚至城市范围内有登革热发生,就应考虑自己可能感染了登革热,这时就应尽快到正规医院就医,并提醒大夫可能得了登革热,尽快得到诊治,并采取防蚊隔离,防止进一步扩散。

4.登革热会致命吗?有后遗症吗?登革热一般为自限性传染病,并发症较不常见,病死率较低,一般无后遗症。

登革热归纳总结

登革热归纳总结

登革热归纳总结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热带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

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并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将对登革热的病因、传播途径、临床特征、预防措施以及全球对抗登革热的进展进行综述。

一、登革热的病因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的急性病毒性感染病。

该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即DEN-1、DEN-2、DEN-3和DEN-4。

感染一种血清型后可获得相应的免疫力,但不具备交叉免疫力。

当人体再次感染其他血清型的登革热病毒时,可能出现更严重的症状,甚至引发登革热出血热和登革热伴重症(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and Dengue Shock Syndrome)。

二、传播途径登革热主要通过蚊子传播,主要是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

这两种蚊子常集中繁殖在水的容器中,如花瓶、轮胎、瓶盖等。

当感染登革热病毒的人被蚊子叮咬后,蚊子会成为病毒的媒介,进一步传播给其他人。

三、临床特征登革热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通常持续2至7天)、头痛、眼结膜充血、皮疹、肌肉酸痛、关节痛等。

少数病例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

在感染其他血清型病毒后,登革热可进一步发展为登革热出血热和登革热伴重症,表现为出血、血小板减少、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症状,并有生命危险。

四、预防措施预防登革热的关键措施主要包括减少蚊子滋生地以及个人防护措施。

减少蚊子滋生地的方法包括清除积水容器、戴蚊帽、使用蚊香等。

个人防护措施包括穿着长袖长裤,使用防蚊喷雾,睡在有蚊帐的床上等。

此外,科学家还在研究登革热的疫苗,以期通过疫苗接种来预防登革热的发生。

五、全球对抗登革热的进展全球范围内,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一直在致力于对抗登革热。

在病毒监测和防控方面,许多国家建立了登革热监测系统,并加强了蚊子的控制和灭蚊工作。

此外,科学家们也在不断研发新型的蚊子控制技术,如基因编辑等,以期更有效地控制蚊子数量。

登革热

登革热

有可能出现极度疲倦及抑郁症状,极少数病者会恶化至出血 性登革热,并进一步出血、休克。 严重时可引致死亡。
家居及个人预防登革热
一、清除伊蚊孳生地
防蚊、灭蚊的重要工作--清理积水,消除孳生地
伊蚊的生长周期15天,必须生活在水中
家居及个人预防登革热
一、清除伊蚊孳生地
1、防止积水,消除伊蚊孳生地,富 贵竹等阴生水养植物的花瓶。每 5 ~7天换水1次,并冲洗植物根部, 养有大型水生植物的,要在水中投 放灭蚊药物。 2、饮用水缸或其他饮用水容器要加 盖,每5~7天换水1次,不能定期 换水的可放养食蚊鱼等,水井要加 盖。 3、冰箱底部的水盘应每星期清理一 次。 4、浴室、卫生间储水桶、缸等每5~ 7天清理换水一次。
家居及个人预防登革热
一、清除伊蚊孳生地 5、花盆底盘要保持干爽。 6、贮水的水桶、陶瓮、排水槽等每5~ 7天清理换水一次,所有渠道要保持 畅通。 7、废轮胎要存放室内或避雨的场所, 如要堆放室外,要用防雨布严密遮 盖,不积雨水。必要时可用杀虫剂 喷杀成蚊,并在轮胎内施放马拉硫 磷、双硫磷等杀幼剂。 8、竹篱笆竹节顶端、树洞、竹洞要用 灰沙堵塞,或对留根的竹筒。采用 “十”字砍刀法,使其有裂缝不再 积水。
清理水槽
身边的废气的轮胎
家居及个人预防登革热
一、清除伊蚊孳生地
9、屋檐排水槽或反墚堵塞积水要定期 清理。 10、家禽、家畜与鸟类饮用水槽要每 天清理。
11、清除周围废弃的盆、罐、瓶等容 器,暂时闲置未用的应当逐一翻转 倒放。 12、将地面凹陷的地方全部填平,以 防积水。
暂时闲置未用的桶翻转倒放
家居及个人预防登革热
讲者:饶惠平
主要内容: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的病媒? 登革热传播途径? 典型病征? 如何预防登革热?

登革热

登革热

登革热病原学 (1)流行病学 (2)传染源 (2)传播媒介 (2)易感人群 (2)流行特征 (2)临床表现 (3)登革热治疗 (3)登革热的预防 (4)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依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骼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

本病于1779年在埃及开罗、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及美国费城发现,并据症状命名为关节热和骨折热。

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为登革热。

20世纪,登革热在世界各地发生过多次大流行,病例数百万计。

在东南亚一直呈地方性流行。

据记载,于40年代本病曾传入我国上海、福建、汉口、广东等地,并发生流行。

1978年本病在广东省佛山市发生流行,近十年来疫情在广东、海南省迅速蔓延,波及广西,全国累计病例60多万例。

由于登革热传播迅猛,发病率高,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的病死率较高。

不仅严重影响人民的健康而且严重影响当地为什么经济开发和旅游贸易事业的发展。

病原学登革热病毒属B组虫媒病毒,现在归入披盖病毒科(togaviridae)黄热病毒属(flavivirus)。

病毒颗粒呈哑铃状(700×20--40nm)、棒状或球形(直径为20--50nm)。

髓核为单股线状核糖核酸(RNA)。

病毒颗粒与乙型脑炎病毒相似,最外层为两种糖蛋白组成的包膜,包膜含有型和群特异性抗原,用中和试验可鉴定其型别。

登革病毒可分为4个血清型,与其他B组虫媒病毒如乙型脑炎病毒可交叉免疫反应。

登革病毒在1~3日龄新生小白鼠脑、猴肾细胞株、伊蚊胸肌及C6/36细胞株内生长良好,并产生恒定的细胞病变。

但接种猴子、猩猩和其他实验动物,不产生症状。

登革病毒对寒冷的抵抗力强,在人血清中贮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传染性数周,-70℃可存活8年之久;但不耐热,50℃、30min或100℃、2min皆能使之灭活;不耐酸、不耐醚。

用乙醚、紫外线或0.05%福尔马林可以灭活。

登革热_精品文档

登革热_精品文档
肌肉骨关节痛及特征性皮疹者应尽快明确是否登革热
➢二次感染病例更易发展为重症登革热,治疗中应密切观 察,加强血小板、HCT等重要指标监测,重症病例的早 期识别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患者隔离治疗,无特效治疗药物,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 ➢尚无有效疫苗,防蚊灭蚊是预防登革热的关键
• 急起高热,可伴畏寒,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 部分病例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3 天后 再度上升,呈双峰或马鞍热型。
• 三痛:头痛、眼球后痛、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痛
• 皮疹:病程第 3~7 天出现,多有痒感
• 出血:可出现不同程度皮下出血、注射部位瘀点 瘀斑、牙龈出血、鼻衄等;束臂试验阳性。
培养特性
➢敏感动物及细胞
• 乳鼠 • 灵长类动物 • 白纹伊蚊C6/36细胞:CPE • 人单核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无明显CPE
➢抵抗力弱:耐寒不耐热
人单核细胞感染后无CPE
免疫特性 ➢同型病毒感染免疫力较为牢固 ➢体液免疫起主要作用:中和抗体
二、流行病学
全球登革热流行特点
高风险地区 低风险地区
病程天数
体温 可能的临床问题
脱水
出血 休克
器官损伤
重要检查指标变化 血细胞压积
病毒血症
血清学和病毒学变化
登革病程
急性发热期
极期
体液重吸收 静脉补液过量
血小板
恢复期
临床表现
➢登革热
• 急起高热,可伴畏寒,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 部分病例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3 天后 再度上升,呈双峰或马鞍热型。
非流行区
全球登革热风险分布图
➢全球每年新发登革热病例5千万-1亿人,死亡 约2万人 ➢全球一百多个国家或地区近半数人口生活在登 革热流行区,其中75%在亚太,并不断扩大 ➢与50年前相比全球登革热病例数增加了30倍

登革热及其防治PPT课件

登革热及其防治PPT课件

登革热目前没有特效药物,但疫苗可以 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根据世界卫生组 织的数据,全球已有超过20亿剂次的 登革热疫苗被接种,有效降低了全球范 围内的登革热发病率。然而,疫苗的保 护效果可能会随着病毒变异而减弱,因 此需要定期评估和更新疫苗。
THANK YOU
汇报人:XXX 20XX.XX.XX
Logo/Company
登革热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病原体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潜伏期短、 症状严重等特点。 治疗策略 目前,登革热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抗病毒药物和对症治疗。抗 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缩短病程。 预防措施 预防登革热的主要措施包括避免蚊虫叮咬、接种疫苗、加强环 境卫生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每年有数百万人因登革 热死亡,因此预防工作至关重要。
如何进行登革热的实验室检测
病原体检测 登革热的病原体是登革病毒,通过实验室检测可以快速识别和诊断该疾病。 治疗策略 针对登革热的治疗策略包括抗病毒药物、免疫球蛋白注射等,这些治疗方法能够 有效控制病情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实验室检测的重要性 实验室检测在登革热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提供准确的检 测结果,指导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登革病毒的分类
登革病毒的传播方式 登革病毒感染的症状
登革病毒的治疗策略
01
登革病毒分为四种血 清型,每种都可引起 不同病症。
02
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 播,也可能通过输血 或器官移植传播。
03
常见症状包括高热、 头痛和关节痛等,严 重时可引发出血性休 克。
04
目前尚无特效药,治 疗主要以缓解症状和 支持治疗为主。
如何管理和照顾登革热病人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传染 病,病毒通过蚊子叮咬传播。根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每年有 超过10万人感染登革热,其中约 50%的患者会死亡。

登革热治知识科普登革热症状及治疗方法护理课件

登革热治知识科普登革热症状及治疗方法护理课件

切断传播途径
减少户外活动
避免在清晨和黄昏时分进行户外活动,此时蚊 子最为活跃。
穿着防护服
在户外活动时,穿着长袖长裤,减少暴露的皮 肤面积,避免蚊虫叮咬。
注意环境卫生
保持居住和工作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积水等蚊虫滋生地。
提高免疫力
均衡饮食
01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CHAPTER 02
登革热的症状
登革热的早期症状
头痛
头部剧烈疼痛,尤其是后脑勺 部位。
皮疹
部分患者会出现红色皮疹,通 常在发热后出现。
发热
突然高热,可持续5-7天,体 温一般在39°C左右。
肌肉和关节疼痛
全身肌肉酸痛,关节疼痛,尤 其是膝关节、踝关节等下肢关 节。
恶心和呕吐
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症 状。
发热处理
对于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以缓解不适。
疼痛处理
对于关节疼痛、肌肉疼痛等症状,可适当给予止痛药。
特殊治疗
抗病毒治疗
在发病早期,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达 菲等进行治疗,以缩短病程和减轻症 状。
预防并发症
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和身体虚弱 的人来说,需要特别关注,及时发现 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肺炎、 心脏疾病等。
个人防护
提高个人防护意识,避免在蚊子活动高峰期到户外活 动。
CHAPTER 05
登革热的预防措施
控制传播源
防蚊灭蚊
定期清理居住环境,消除蚊虫滋生地,使用蚊帐、防蚊液等措施 防止蚊虫叮咬。
及时就医
一旦发现有登革热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旅行史和 接触史。
隔离治疗
对于已经确诊的登革热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以防止病毒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表现
• 出血倾向 皮疹 • 登革热 登革热出血热 登革热休克综合征 • 典型 轻型 重型 • 登革热出血热 1.登革热无休克型 2.登革热休克综合征
典型
• 发热:起病快,畏寒、寒战,高热、24-36h达39-40C,多数表现稽留热或弛张热,大部 分治疗5-7天后体温逐渐降低正常水平。少数发热3-5天降到正常,1天后再度上升,称 双峰热或马鞍热。常伴有眼眶痛、肌肉、头痛、骨关节痛。极度乏力,可有恶心呕吐, 腹痛腹泻,或便秘等胃肠症状。患者发热期呼吸、脉搏加快,早期体征有颜面、颈、 胸皮肤潮红,眼结合膜充血及浅表淋巴结肿大,恢复期常因显著衰竭而需数周才能完 全恢复正常。儿童病例恢复较慢,毒血症状较轻,恢复也较快。
病理病因发病机制
• 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中的黄 病毒属(Flavivirus)。病粒呈哑铃状、棒状或 球形,直径为40~50nm。基因组为单股正 链RNA,长约11kb,编码3个结构蛋白和7 个非结构蛋白,基因组与核蛋白一起装配 成二十面对称的病毒颗粒。其外部有一层 由脂蛋白组成的包膜。包膜含有具型和群 特异性的抗原


预防护理
• 1.控制传染源 在地方性流行区或可能流行地区要做好登 革热疫情监测预报工作,早发现、早诊断、及时隔离与治 疗患者。同时,对可疑病例应尽快进行特异性实验室检查, 识别轻型患者。加强国境卫生检疫。 • 2.切断传播途径 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改 善卫生环境,消灭伊蚊滋生地,清理积水。喷洒杀蚊剂消 灭成蚊。 • 3.提高人群抗病力 注意饮食均衡营养,劳逸结合,适当 锻炼,增强体质。登革疫苗仍处于研制、试验阶段,已研 制出登革病毒1型和2型的蛋白和DNA基因疫苗,正在进行 动物试验,但尚未能在人群中推广应用。由于低滴度的抗 登革病毒1型抗体有可能成为促进型抗体,诱发登革出血 热的发生,因而增加了疫苗研制、应用的难度。
。4.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患者血清中登
革病毒RNA,其敏感性高于病毒分离,
治疗
• • • • 早发现、早隔离、早就地治疗。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病原治疗药物 1.一般及支持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给予清淡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防蚊 隔离至病程的第7天。对典型和重型病例应加强护理,注意口腔和皮肤清洁, 保持每日有一定的尿量和大便通畅。 2.对症治疗 (1)降低体温:对高热患者宜先用物理降温,如冰敷、酒精拭浴,慎用止痛退 热药物,以免在G6PD缺陷患者中诱发急性血管内溶血或因大量出汗而引起 虚脱。对高热不退及毒血症状严重者,可短期应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 如口服泼尼松(prednisone)5mg,3次/d。 (2)补液:对出汗多、腹泻者,先作口服补液,注意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 必要时应采用静脉补液,纠正脱水、低血钾和代谢性酸中毒,但应时刻警惕 诱发脑水肿、颅内高压症、脑疝的可能性。 (3)降低颅内压:对剧烈头痛、出现颅内高压症的病例应及时应用20%甘露醇 注射液250~500ml快速静脉滴注,必要时于6~8h后重复应用。同时静脉滴 注地塞米松,10~40mg/d,有助于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对呼吸中枢受 抑制的患者,应及时应用人工呼吸机治疗,并作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 和血液酸碱度监测。


3.病毒分离:将急性发热期患者的血清接种于乳鼠脑内或培养的C6/36细胞系,经饲 养或培养后可分离出登革病毒。目前,较常应用C6/36细胞系作登革病毒分离,其分离 阳性率随病程的延长而降低。发病3天内多可分离出登革病毒,但第1天的分离阳性率 最高,可达70%~85%,第2天为40%~65%,第3天为20%~35%。少数患者于病程 的第5天仍可分离出登革病毒
饮食保健
• 急性期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如米汤,菜汤,藕粉,蛋花汤,面片等。 • 宜吃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如瘦肉、鱼虾、 动物血、动物肝肾、蛋黄、豆制品以及大 枣、绿叶菜、芝麻酱等。 • 给予高维生素、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如新 鲜蔬菜、牛奶、肉汤、鸡汤等。
并发症
• • • • • • 急性血管内溶血 精神异常 心肌炎 尿毒症 肝功能损害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预后
• 登革热是一种具自限性倾向的传染病,无 并发症患者的病程约为10天。本病通常预 后良好,病死率约为3/10万。死亡病例多为 重型患者,主要致死原因为中枢性呼吸衰 竭。
检查方法
• .常规检查 外周血液白细胞总数减少,发病第2天开始下降,第4~5天降至最低点,可 低至2×109/L,分类显示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相对增多。绝大多数 病例出现血小板减少,低于100×109/L。血液血细胞比容增加20%以上,可达60%~ 70% 2.血清学检查 单份血清补体结合试验滴度超过1∶32,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滴度超过1∶1280有诊断意义。双份血清,恢复期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 或更高增长者,可作为明确诊断依据。
• 健康教育培训
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热培训
攸县第三人民医院 医务科 苏斌
内容
●现状 ●病理病因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并发症预后 ●检查方法 ● 治疗 ●预防护理 ●饮食保健
现状
2014年广州登革热疫情,指的是2014年6 月份,广州爆发的感染登革热病例的疫情, 此次登革热疫情犹在广州受灾特别重。随 后疫情在各地发展。截至2014年10月21日 零时,2014年广东全省共有20个地级市累 计报告登革热病例38753例,其中重症病例 20例,死亡病例6例。在例病例中99.1%都 是轻症病。
登革热出血热非休克型
• 开始表现为典型登革热。但其腰痛、肌肉、骨不明显。而鼻出血呕血咯血、尿血等症 状严重,常有两个器官大量出血,出血量大于100ml 血浓缩、红细胞压积增加20%以 上,血小板低于10万有的病例出血量小,但出血部位位于脑、心脏、肾上腺等重要脏 器而危及生命。
登革热出血热休克型
• 具有典型登革热症状,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会突然加 重,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表现皮肤湿泠,脉 快而弱,脉压差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侧不得,昏 睡,昏迷,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救,可4-6H内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