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word教案1-地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来源于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该部分主要介绍了畜牧业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特点、形成条件以及畜牧业的主要类型和分布。
具体内容包括:畜牧业农业地域类型的定义、畜牧业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畜牧业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畜牧业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类型和分布。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已经学习了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和特点,对于农业地域类型的分类有一定的了解;其次,学生已经掌握了畜牧业的概念和特点,对于畜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认识;最后,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对于不同地域的农业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通过这些已有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畜牧业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和特点,掌握畜牧业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了解畜牧业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类型和分布。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不同地区的畜牧业农业地域类型,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畜牧业农业地域类型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农业地域类型的认识和尊重,激发学生对农业地理环境的兴趣和热爱。
4.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地区的畜牧业农业地域类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5. 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畜牧业农业地域类型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畜牧业农业地域类型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同时激发学生对农业地理环境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畜牧业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
解决方案:通过具体的实例讲解,如介绍内蒙古的畜牧业发展情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畜牧业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和特点。
人教版高一 必修二 地理第三章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课题:乳畜业和大牧场放牧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的的分布、特点,学会分析其形成条件。
2.结合图文,提升学生阅读、思考、交流、比较、分析、归纳、演讲、复习、解题等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引导观察图与视频,学生带着问题,在图中挖掘信息进行自主和合作学习。
2.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掌握同类问题的分析思路,进行知识迁移,举一反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课本,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地去分析思考国内的类似问题,关心国事。
教学方法:探究法,材料分析法教学过程:教师:复习引入。
我们食堂经常吃那些食物?我们以米面为主的饮食结构原因?今天请大家吃一顿西餐。
呈现PPT1,都叫啥?有谁吃过这些东西?我们经常吃吗?转入:看来,你们中间不缺乏吃货啊。
面包、牛奶等饮食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
牛排,羊排等饮食在国人的餐桌上也屡见不鲜。
但你知道这些食品是哪些国家的主要饮食结构吗?本节课,我们来一起寻找答案。
教师:投影PPT2。
先看一下学习目标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课本对本内容呈现有限。
仔细观察课本图3-1-5,找出乳畜业主要地区分布。
学生:观察与思考,尝试说出分布。
教师:点击PPT3,学生自查的回答情况,教师点评:有奶喝和奶制品吃的,都属于欧美发达国家啊。
我们今天的生活也在改善。
教师:结合下图和观察PPT4-5,以西欧为例,分析其发展乳畜业的条件。
学生:交流以下问题1.利用PPT4,分析该区域的位置和气候类型等自然条件2.利用PPT5,分析本区域人口、城市、工业等社会经济条件学生归纳:教师:播放PPT6,结合拓展材料1和4,引导学生思考乳畜业的特点。
学生:集约化程度高、商品率高教师:引发学生关注我国乳业安全质量问题。
转入:接下来,我们再看另一个乳畜业发达的地区--美国五大湖地区。
教师:我提供资料,同学们参阅上述方法,讨论完成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条件?呈现PPT7的四幅图,学生:带着下列问题交流1.该区域的位置和气候类型等自然条件2.本区域人口、城市、工业等社会经济条件3.本区域移民历史。
高一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优秀教学案例
2.结合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如地形、气候、水资源等因素对畜牧业的影响。
3.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寻找答案,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培养合作精神。
1.讲解畜牧业的基本概念,如畜牧业的发展历程、定义、分类等。
2.分析畜牧业在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提供肉类、乳制品等农产品,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等。
3.阐述畜牧业发展受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如高原、草原等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
4.介绍我国四大牧区的分布特点及其地理环境差异,如青藏高原牧区、内蒙古牧区等。
2.运用地图分析、数据处理等方法,培养学生地理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
3.开展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活动,提高学生合作交流、表达阐述的能力。
4.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究能力,如草原调查、畜牧业生产实践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求地理知识的热情。
2.增强学生对畜牧业发展及其地理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在案例设计中,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和实际需求,力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畜牧业的基本概念,了解畜牧业在我国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分布特点,认识畜牧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地理素养,为今后的生产生活和继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畜牧业的基本概念,掌握畜牧业在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我国四大牧区的分布特点及其地理环境差异,分析畜牧业发展受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4.学习方法: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部分学生在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方面仍需加强。
针对以上学情,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方面: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关注畜牧业地域类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畜牧业案例,分析其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制约因素,并探讨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求:小组合作完成,报告内容包括案例介绍、优势与制约因素分析、可持续发展建议等,字数在1000字左右。
3.完成以下练习题:
(1)根据地图,识别并描述以下地区的畜牧业地域类型:
A.我国东北地区
4.引导学生关注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学生热爱农村、服务农民的情感。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实际案例为载体,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地理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5.创设互动交流平台,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共同探讨畜牧业地域类型的相关问题,形成共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6.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设计课堂问答、小组汇报、实践活动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4.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汇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树立正确的地理观。
人教版必修二《3.3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两篇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
2.通过学习大牧场放牧业,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3.掌握大牧场放牧业在经营方式、商品化、专业化、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特点。
4.解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学会归纳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2.把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作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自然条件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天人合一。
2.人文条件也越来越大地影响到农业的区位选择,事物是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1.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类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
2.利用图表资料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
【教学难点】西欧乳畜业与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的比较。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与讲议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
在世界上有些地方,由于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原因,人们并不从事种植业,那么他们到底从事哪一种农业劳动呢?下面我们先看一段录像,请大家认真观看,录像里反映的是什么农业类型。
教师提问:以上录像内容反映了什么农业类型?生:畜牧业。
师:很好。
在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中,我们就将认识两种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
板书: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大牧场放牧业讲述: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
师:上述国家在放牧牲畜的种类上有什么差别呢?生:美国、阿根廷以牧牛为主;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牧羊为主。
提问: 1、为什么这些国家可以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呢?2、大牧场放牧业有什么特点?3、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条件是什么?(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案例4回答以上三个问题,及学案【知识梳理】一、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牧牛业的区位因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word教案1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
课标分析:“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
”高中阶段学习的农业问题,将集中在农业的区位问题上。
通过考察农业区位问题,学会用正确的地理思想思考农业问题。
农业地域类型是指不同地区利用各自的特有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间进行商品交换,是农业生产社会分工在地域上的体现。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并对这些农业地域类型进行区位因素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主要描述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特点、区位和发展措施,以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为例,介绍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思路和方法;结合乳畜业产品的种类和地区分布,分析其区位特点, 以西欧乳畜业为例,总结分析西欧乳畜业区位因素的思路和分析内容,通过这节书的学习,意在借鉴外国经验,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我国的乳畜业。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
2、通过学习大牧场放牧业,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3、掌握大牧场放牧业在经营方式、商品化、专业化、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特点。
4、了解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学会归纳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2、把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作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自然条件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天人合一。
2、人文条件也越来越大地影响到农业区位的选择,事务是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1、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
2、利用图表资料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
【教学难点】西欧乳畜业与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的比较。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联系实际、问题拓展等多媒体教学。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
2.通过学习大牧场放牧业,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3.掌握大牧场放牧业在经营方式、商品化、专业化、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特点。
4.了解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学会归纳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2.把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作比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自然条件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天人合一。
2.人文条件也越来越大地影响到农业的区位选择,事物是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
四、教学重点1.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类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
2.利用图表资料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
五、教学难点西欧乳畜业与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的比较。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七、课时安排建议用时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有关草原的景观和乳牛场的景观,让学生对两种畜牧业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然后设置相关思考题,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牛的“天堂”牛的“地狱”阿根廷潘帕斯草原,面积约76万平方千米,东临大西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7月平均气温在0 ℃以上)。
这里的草类生长茂盛,质量好,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一年四季都可放牧,不需建防寒防冻的圈棚。
阿根廷每年牛的存栏数为5 550万头,从这个意义上说,潘帕斯草原是牛的“天堂”。
阿根廷每年要宰杀1 000万头牛,除供国内食用外,还大量冷藏出口,阿根廷牛肉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这里似乎又是牛的“地狱”。
【思考】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为何成为牛的“天堂”?西欧的地形和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为什么西欧不发展大牧场放牧业,而乳畜业发达?1.识记: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的分布和特点。
2.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的区位条件。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4.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发表见解,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5.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形成以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农业地域类型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和责任感;
3.教师讲解畜牧业生产中的环境、资源、技术等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在畜牧业中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研究一种畜牧业地域类型,结合教材和实际案例,分析其特点、分类及影响因素。
2.各小组进行讨论,整理分析结果,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3.学生互相交流答案,共同进步。
(五)总结归纳
1.教师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研究成果,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2.教师针对学生讨论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3.教师强调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醒学生关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4.学生反馈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内容,观察身边的畜牧业现象,如养殖场、畜牧产品市场等,撰写一篇观察报告。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包括畜牧业地域类型、生产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2.选择一种世界主要畜牧业生产国,分析其畜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和潜力。要求:不少于800字,运用地图、统计图表等工具,结合教材和课外资料,进行深入分析。
5.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应设计难易适度的教学活动,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1
1.结合教材和课堂笔记,整理畜牧业地域类型的分类、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形成一份知识结构图或思维导图。
2.选择一个具体的畜牧业地域类型,分析其发展条件和存在的问题,撰写一篇分析报告,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3.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畜牧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特征,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4.通过实践活动,如参观养殖场、开展养殖技能培训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畜牧业的生产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一份关于畜牧业的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饲养技术等方面,旨在了解社会公众对畜牧业发展的认知和态度。
4.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畜牧业地域类型的相关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5.鼓励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查找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功案例,与同学分享,并进行课堂交流。
6.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参观当地养殖场、开展养殖技能培训等,亲身体验畜牧业生产过程,撰写实践活动报告。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畜牧业地域类型的定义、分类及特点,重点分析草原牧区、山地牧区、农耕区畜牧业等类型。
2.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数据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畜牧业地域类型的内涵。
3.教学重点:讲解影响畜牧业地域类型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市场需求、政策支持等。
1.多元化教学策略运用
-设想:结合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GIS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强学生对畜牧业地域类型的直观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单元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3)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如GIS、遥感等,开展空间分析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交流表达能力。
2.教学组织: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分析畜牧业地域类型形成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掌握相关的基本原理;
4.掌握畜牧业生产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的知识;
5.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对畜牧业地域类型进行空间分析和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通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畜牧业地域类型的实际情况;
3.地图绘制:请学生在地图上标注出我国的主要畜牧业地区,并简要介绍这些地区的特点。要求地图清晰、标注准确,能够直观地反映畜牧业地域类型的分布情况。
4.小组讨论作业: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以下问题:
a.畜牧业发展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措施;
b.如何发挥畜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c.畜牧业地域类型在不同地区的适应性和发展潜力。
2.在分析实际问题、联系实际案例方面,学生的能力有待提高;
3.学生在团队合作、交流分享方面的经验不足,需要加强引导和培养;
4.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的认识有待加强。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三单元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共1课时)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畜牧业的概念、特点和分类,引导学生了解畜牧业在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地位和作用。
2.讲解世界主要畜牧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结合地图展示,使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4.培养学生具备开放、包容的胸怀,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
二、学情分析
针对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的学情分析如下:
1.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能够理解畜牧业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但对畜牧业地域类型的认识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梳理和深化。
2.深入了解家乡的畜牧业发展状况,采访当地农民或相关部门,了解畜牧业在当地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撰写一篇采访报告,要求不少于1000字,以提高学生关注农业、关注农村发展的意识。
3.查阅资料,了解世界其他地区的畜牧业发展情况,选取一个具有特色的畜牧业地域类型,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要求字数在600字左右,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4.结合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考如何为家乡的畜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撰写一篇心得体会,字数在500字左右,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个人成长相结合。
5.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4.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培养学生关注农业、关注农村发展的责任感。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优秀教学案例1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共同分析畜牧业发展的问题。
2.制定小组合作规则,明确分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合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
3.教师要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4.小组合作成果展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反思与评价
2.运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畜牧业的发展状况。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对畜牧业发展进行空间分析,提高他们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调查,加深他们对畜牧业发展实际情况的认识、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他们的地理国情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发挥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同时,注重教学评价,让学生在反思中不断成长,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我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为他们的地理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2.引导学生关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他们的生态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敢于担当、积极参与的精神风貌,鼓励他们为家乡的畜牧业发展贡献智慧。
4.通过对畜牧业发展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2
5.结合课堂练习,布置适量的课后习题,涵盖畜牧业地域类型的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6.鼓励学生关注国内外畜牧业领域的最新动态,如政策法规、技术创新等,并进行分享和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和整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畜牧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的相互关系。
2.学生对地理图表、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尤其是对畜牧业地域类型分布规律的理解。
3.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的认识和分析。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畜牧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现象,教师适时总结:这些图片展示了畜牧业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和发展状况,今天我们将学习《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3.提出问题:什么是畜牧业地域类型?它有哪些特点和影响因素?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是如何分布的?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结合教材,讲解畜牧业地域类型的定义、特点及其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的相互关系。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高一下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2《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为依据,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人文关怀。以下为具体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案例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畜牧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和特点。
2.知识讲解:详细讲解畜牧业地域类型的影响因素、分布规律等内容,结合图表、数据等资料进行分析。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2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word教学设计
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一、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掌握影响大牧场放牧业及乳畜业分布的区位因素2、学会分析并掌握促进放牧业、乳畜业发展的方法有哪些(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对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归纳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2、通过读图分析西欧气候条件对乳畜业的影响及西欧经济发展对乳畜业的影响(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畜牧业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农业的发展既要自然条件的支持又要人文条件的辅助,提高学生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主要涉及的是对大牧场放牧业与畜牧业的区位条件的考察,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1、重点(1)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的分布、成因、特点(2)影响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的区位因素2、难点影响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的区位因素三、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一)课程导入(3′)前面我们学习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分析了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对种植业区位条件的影响。
大家也知道世界上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所以也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种水稻,那么不同地区都适合发展什么农业呢?为什么适合发展那些农业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进行畜牧业的学习。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可以学会分析畜牧业的区位条件。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1-54的内容,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 12′)1、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等国的、气候区。
其特点是、。
2、根据书本P51案例4,概括潘帕斯草原放牧业的区位优势有哪些?阿根廷为保障其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3、乳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主要是、、、、等地的周围,其生产对象主要是:,产品是、。
4、完成书本P52页活动题。
(三)小组讨论( 8′)1、自然因素及人文社会因素如何影响畜牧业的发展?2、对比大牧场放牧业与乳畜业区位条件的异同?(四)展示交流( 12′)展示时应合理划分问题,避免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包揽所有题目,另外,尽量保证机会均等,每个小组一节课就回答一次问题为好,对于特别积极的小组予以表扬,但要向其提议把机会让给其他还没有回答问题的小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设计: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模式介绍主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指从问题出发,紧紧抓住问题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处,引导学生进入探究式学习程序,创造性地、有效地解决问题,并且用引发出新的开发性、发散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结果。
探究式教学的课程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二、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三、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四、达成目标,形成能力设计思路说明课堂教学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协作学习以及活动探究,小组交流观点,组间质疑,教师及时给出各种案例,适时点拨引导,使学生讨论问题层层递进逐步深入。
各小组派代表总结讨论生成的主要观点,教师对于学生的各组给予评价,对于正确的方面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错误的问题及时纠正并给予鼓励。
课堂最后教师呈现形成性评价试题,检验目标是否达成。
教材分析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采用了先总后分的编写方法,第三节为分论部分,具体介绍了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和特点,与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并列关系。
本节主要叙述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的生产对象、产品、影响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以及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分布的地区等。
而大牧场放牧业中,教材重点分析了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乳畜业则重点分析了西欧乳畜业发达的原因。
希望通过这两个例子,让学生学会分析一个地区区位条件的方法,已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
2.通过学习大牧场放牧业,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3.掌握大牧场放牧业在经营方式、商品化、专业化、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特点。
4.了解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学会归纳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2.比较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异同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自然条件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人类须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天人合一。
人教版必修2 地理:3.3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教案设计设计
教材点批及特别提示与建议《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题:(1)什么是大牧场放牧业,关键词是“面向市场”;(2)为什么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这些地区,主要区位条件是气候和植被等;(3)生产经营有什么特点(生产规模、专业化程度)从中总结出分析其它同类地理事物的思路——应该从“是什么、为什么和主要特点”来入手。
案例对潘帕斯草原详细的描述是对概述内容的具体化和深化,本案例侧重描述了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两个基本情况,一是区位条件,二是主要特征。
与正文部分相互呼应。
通过对图文内容的阅读和分析要理解和归纳出大牧场放牧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人文经济因素、科学技术、交通因素等),生产方式是从粗放的、自给自足的游牧业向密集型、商品化的大牧场放牧业转化。
分析图3.15,应该重点把握住该区域的海陆位置、地形、发达的铁路运输和便捷的海运条件等几个重要信息。
特别提示和建议:1、可以展示一幅世界地形图,把正文中提到的具有这类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国家圈点出来。
从中选择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作为分析的案例,这样把正文和案例很好地结合起来(点面结合)很自然的过渡。
2、对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相关分析不要孤立的看待,自然因素是基础,人文经济因素是条件,科技进步(包括交通状况的改善)是“催化剂”。
3、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国家的畜牧景观或视频片段,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
从而学会对景观图从是什么(what)、在哪里(where)、什么时间(when)、为什么(why)、活动1、2可以结合在对案例的分析过程中进行,最终要落实在两个点位上(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活动3通过对案例的学习,结合我国新疆、内蒙古的具体情况加以比较。
关键应从区位因素入手与潘帕斯草原对应分析。
明确生产模式的采用是有一定条件的。
对乳畜业概念的掌握,注意与大牧场放牧业的区别,乳畜业的发展与城市是密不可分的,可以再举些例子来说明。
特别提示和建议:1、用多媒体展示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国家畜牧景观,同时展示我国新疆、内蒙古畜牧业景观,可采用辩论会、研讨会、分组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完成活动3。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大牧场放牧业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及特点;2、掌握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及发展措施;3、用所学知识对比分析我国内蒙古、新疆等畜牧业状况。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的分析和学习,可以归纳出大牧场放牧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2、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学习,应该掌握大牧场放牧业在经营方式、商品化、专业化、经济效益、科技应用等方面有什么样的特点;3、学生应该进行知识能力迁移,比较以及探索我国的内蒙古等地的牧场放牧业是否可以采用潘帕斯式的生产模式;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发散思维的思考方式;2、通过交流和探讨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思维,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热情;重点:1、案例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条件以及区位特点; 2、读图分析潘帕斯草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难点:1、对比分析美国和阿根廷的放牧业的区位条件和特点;2、理解潘帕斯草原式的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形成条件【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二模块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第三节的教学内容,与第二节内容相似,是对第一节理论内容的具体解释和运用,属于案例分析的内容。
本节共分为2部分内容“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使用2课时完成教学。
两部分内容都以案例的形式开展。
大牧场放牧业以潘帕斯草原为例,乳畜业以西欧地区为例,重点通过读图分析,掌握两类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区位因素,再结合具体的文字阐述,明确促进其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
教学中应注意对农业区位因素相关分析的联系看待,自然因素是基础,社会经济因素是条件,科技进步(包括优良畜种的培育、交通状况和草场条件的改善等)是“催化剂”。
【教学设计思路】:以新课程标准的为依据,激励学生参与教学,拓宽学生的思维。
从4个方面组织和展开教学,其相互联系和思路图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世界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课标要求与分析】
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
课标分析:“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
”高中阶段学习的农业问题,将集中在农业的区位问题上。
通过考察农业区位问题,学会用正确的地理思想思考
农业问题。
农业地域类型是指不同地区利用各自的特有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间进行商品交换,是农业生产社会分工在地域上的体现。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并对这些农业地域类型进行区位因素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主要描述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特点、区位和发展措施,以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为例,介绍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思路和方法;结合乳畜业产品的种类和地区分布,分析其
区位特点, 以西欧乳畜业为例,总结分析西欧乳畜业区位因素的思路和分析内容,通过这节书的学习,意在借鉴外国经验,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我国的乳畜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
2、通过学习大牧场放牧业,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3、掌握大牧场放牧业在经营方式、商品化、专业化、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特点。
4、了解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学会归纳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2、把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作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自然条件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天人合一。
2、人文条件也越来越大地影响到农业区位的选择,事务是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1、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
2、利用图表资料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
【教学难点】西欧乳畜业与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的比较。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联系实际、问题拓展等多媒体教学。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前节课我们学习了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这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
【板书】一、大牧场放牧业
1
2、典型代表——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牧牛业:
(案例与活动探究)请同学们自主探究P51“案例4: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并完成P52“活动”的问题:1、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例子,归纳大牧场放牧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质优良;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廉,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距海港近,促进了牧场的商品经营。
)2、大牧场放牧业在经营方式、商品化、专业化、经济效益、科技应用等方面有什么特点?(如下表)3、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区能否采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我国内蒙古、新疆地区地广人稀、草场质量好,如果能够加强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讲解、分析、归纳) 【板书】
(1)有利的区位条件:
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
②地广人稀,而且土地租金低,为牧场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性;
③距海港近的区位优势,促进了牧场的商品经营。
(2)发展过程:印第安人自由自在的放牧业(粗放的自给游牧业)到欧洲人密集的商品牧牛业。
(3)发展措施:
①铁路的贯通,便于把肉牛运到港口城市屠宰加工后外运;
②采取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和牧草生长用水等措施,使牧场不退化;
③饲养良种牛,加强对良种牛的培育,以及对牛群病害的研究;
④阿根廷地广人稀,所产牛肉主要出口。
海上冷冻船的发明,使潘帕斯牛肉的市场扩展到欧洲。
(过渡)随着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在某些地区形成了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的畜牧业地域类型——乳畜业。
【板书】二、乳畜业
1、概况:
(1)概念: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的畜牧业地域类型,其生产对象是奶牛,产品是牛奶及其制品。
(引导学生读P52图3.18“法国某奶牛场”、图3.19“市场上出售的奶酪”)
(2)分布:主要是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也发展了乳畜业。
(3)区位要求:由于牛奶及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且运输不便,故乳畜业的分布地区多紧邻消费市场。
(4)区位特点:多分布于大城市的郊区。
2、西欧的乳畜业:
(活动探究)请同学们自主探究P52—P53“活动”,并完成其中的相关问题:
1、分析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
(1)饲料因素:为什么西欧有适于养牛业需要的多汁牧草? (提示: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分析。
)(点拨:图3.19和3.20反映出西欧具有广阔的平原和凉爽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参考答案: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地形平坦,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这种气候条件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适宜发展奶牛饲养业,形成了欧洲人以肉奶等高脂肪、高热量食品为主的饮食习惯。
)
(2)市场因素:为什么西欧对乳畜产品有很大的需求量?(点拨:表3.1反映了西欧城市化水平高,说明市场因素对乳畜业的重要影响。
右下图说明了西欧饮食习惯对乳畜业形成的影响。
)(参考答案:随着经济发展,欧洲的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居民的奶类消费需求大。
此外,牛奶及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乳畜业就更需要近市场分布。
)
2、用下列材料论证你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并进一步提炼出西欧乳畜业的分布和生产经营等方面的特点。
(点拨:通过材料的阅读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教师归纳总结。
)(参考答案:西欧乳畜业商品率、机械化程度高。
大城市周边以生产牛奶为主,离城市较远的地区以生产乳制品为主。
)
3、把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条件,与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作一比较。
(点
肉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讲解、分析、归纳) 【板书】
区位优势:
(2)生产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经济效益高。
【板书】三、西欧乳畜业与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比较: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分析了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和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
同时把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进行了对比分析。
通过以上几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是和自然条件密不可分的,同时也深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科技的进步、城市的发展、对自然条件的改造,都会使农业区位因素发生改变,因此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农业地域类型的产生和发展变化。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一、大牧场放牧业
1
2、典型代表——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牧牛业:
(1)有利的区位条件:
(2)发展过程:
(3)发展措施:
二、乳畜业
1、概况:
(1)概念:
(2)分布:
(3)区位要求:
(4)区位特点:
2、西欧的乳畜业:
区位因素
(2)生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