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高一年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高中历史教案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高中历史教案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高中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 使学生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五单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课题一: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课题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课题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课题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2. 教学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创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的意义和内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直观感受。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期的历史背景、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以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期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学习。

2. 讲解课题一: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详细介绍改革开放的背景、意义和主要措施,让学生理解改革开放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3. 讲解课题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让学生认识到这一道路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4. 讲解课题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

分析战略部署的意义和内涵,让学生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任务。

5. 讲解课题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案(高一历史)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案(高一历史)

【学习目标】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

难点——如何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学习过程】一、历史性的跨越——邓小平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可能性)1.背景:(1)国际:风云变幻——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剧变,解体;(2)国内: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政治经济低谷,信仰危机,外商撤资。

2.主要内容:党的不能动摇;胆子要大,敢于试验;判断的标准,应该看是否有利于发展,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计划还是,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

3.历史意义:冲破思想束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一)决策制定——中共十四大召开1.召开: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

2.内容: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搞上去。

3.意义: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标志着中国的步入一个新阶段。

(二)理论创新———十四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五大1.建立——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方针:1993年11月召开,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若干问题的决定。

(2)内容①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结合在一起的,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起基础作用。

②决定指出,必须坚持以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制度。

(3)意义①这个决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具体化。

②通过《决定》,推进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标志着国企改革转入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

2.完善——中共十五大(1)召开:年9月在北京召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高中历史教案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高中历史教案

单元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知识体系阶段特征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并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同时,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指引下,香港、澳门顺利回归中国。

重点难点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不仅限于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徘徊。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党中央和毛泽东一贯倡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为争取中国的工业化做了许多努力,得到很大成绩。

但是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在破除迷信、寻求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党内“左倾”指导思想反复出现,使党的正确指导思想和正确的努力方向受到严重冲击,直接酿成“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的十年。

“文化大革命”以后,应从根本上消除已由实践证明并对党和人民事业十分有害的“左”的指导思想及其一切表现,恢复党的优良传统。

两年徘徊期间没能做到这些,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到了。

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做为一个伟大转折点被载入党的历史。

2.改革的根本目标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其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时,生产力就会蓬勃发展、日新月异;反之,就会徘徊不前,甚至遭到破坏。

因此,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只有敏锐地把握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适应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社会主义阶段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而改革是惟一的出路。

我们的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

3.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高中历史教案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高中历史教案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高中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背景和特点;(2)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主要成就和经验;(3)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发展过程;(2)运用对比分析法,探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主要成就和经验;(3)采用案例分析法,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认同感;(2)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3)培养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第四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2)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成就;(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特点;(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意义。

2. 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过程;(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内容;(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和特点;(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成就;(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特点;(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过程;(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和特点。

2. 教学难点:(1)改革开放的意义;(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意义;(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背景、成就和历史意义;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过程和优势特点;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意义;4. 参观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考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典型地区,增强直观感受。

五、教学安排1. 第四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第1节: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2)第2节: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成就;(3)第3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特点;(4)第4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高中历史教案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高中历史教案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高中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期的主要成就和特点。

(3)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期的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期的历史背景。

(2)运用历史分析法,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期的主要成就和特点。

(3)以案例分析法,探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期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期的历史认同感。

(2)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树立积极向上、努力奋斗的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期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国际环境的改善,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求。

2. 主要成就和特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成就和特点。

3. 历史意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为全球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期的历史背景、主要成就和特点、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其在全球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图片,引发学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期的兴趣。

2. 导学:教师简要介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期的主要成就和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期的历史意义。

5. 总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期的成就和意义。

五、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深入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期的历史背景。

2. 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期的认识和体会。

3. 思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期在全球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9最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教案1

2019最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教案1

2019最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教案1课程标准1-1 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新成长的道路和经历的曲折1-2 列举实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教学要求1.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从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2.了解邓小平确定的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方针,感受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3.了解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尝试分析“一国两制”的重大意义。

4.回忆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认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5.回顾新成立以来,我国外交事业经历的几个阶段;通过具体事例,领会我国外交取得的重大突破,以及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所取得的成就。

结构分析从第一单元的主题看,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理解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从时间上看,教材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划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前后两个时期的标志。

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很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国防建设、民族团结、科技文化,然而限于篇幅,教材仅选取了对学生来说最重要、最必需的内容。

具体而言,教材从经济建设、统一大业和外交事业等几个方面展示了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与大地发生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的年代”──课文开篇点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新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会议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发展经济、实行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是这一政策的必然产物。

二十多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主要围绕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方针而展开。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

邓小平在“一国两制”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为缓和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一历史教案:《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人民版必修二

高一历史教案:《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人民版必修二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知识与能力]了解邓小平南方谈话重要作用,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识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其重要历史意义。

了解中共十五大关于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充分认识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抓住苏东剧变、中共十四大、上海浦东开发、中共十五大等历史重大事件,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艰巨性。

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组织学生搜集历史资料信息,学会社会调查,让学生完成调查报告。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20世纪最后十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认识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共十五大关于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业全面推向前进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分析◆20世纪最后十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经过10年的发展后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

◆本课内容分为三个目:[历史性的跨越]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是本节两个核心内容。

邓小平的讲话,对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随后召开的中共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并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作为主题。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高中历史教案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高中历史教案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高中历史教案第一章: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 教学目标: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策。

2.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的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策。

3. 教学难点: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人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

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 教学目标: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掌握其主要特点和意义。

2.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其主要特点和意义。

3.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传统计划经济的区别,其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在我国发展中的指导地位。

2. 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其在我国发展中的指导地位。

3. 教学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发展,其在国家政策制定中的作用。

第四章: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法治建设1. 教学目标:理解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因和过程,掌握民主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2. 教学重点: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因和过程,民主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3. 教学难点: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其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第五章:科学技术与教育事业的发展1. 教学目标:了解科学技术与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掌握其主要成就和影响。

2. 教学重点:科学技术与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其主要成就和影响。

3. 教学难点:科学技术与教育事业的创新与发展,其在国家进步中的作用。

第六章: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1. 教学目标: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目标,掌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

2. 教学重点: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目标,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

3. 教学难点: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远意义。

第七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进程1. 教学目标: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理解城镇化进程的现状与挑战。

教案人教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教案人教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南京市第十二中学薛冰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条件、重要决定和意义;改革开放的目的和内容;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内容;二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成就。

2.思想教育目标(1)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条件、重要决定和意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最重要和最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3)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是立国之本,必须长期坚持,决不动摇。

(4)通过对二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学习,使学生从实践上认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

3.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再认、再现能力。

(2)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方针的讲解分析,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对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

(4)通过阅读有关投影资料,培养学生阅读和处理材料的能力。

4.学法指导1.教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写出重点和难点。

2.对课文中涉及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主要史实,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记忆。

3.教师布置“从我们身边的变化看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的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500—800字的小论文。

教师指导学生①收集材料。

材料可以引用课本中的,可以到网上查找,可以到图书馆查找,也可以进行调查访问。

②对材料进行整理和加工,并形成观点。

③把观点和材料结合,撰写成文。

教学重难点重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难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设备投影仪和投影片。

第十单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十单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一组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学生互相批改,共同讨论答案,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4.教师针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巩固知识点。
(五)总结归纳(500字)
2.设计一道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论述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历史事件、政策、成就等方面进行论述,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3.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研究性学习,选择一个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相关的课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撰写一篇研究报告,字数不少于1000字。
4.布置一份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专题手抄报,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创意,将所学知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素养。
第十单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主要政策及其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2.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目标、战略部署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3.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
6.创设课后实践任务,如撰写历史小论文、制作专题手抄报等,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7.教学评价方面,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提高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教案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教案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教案一、教学背景我国正处于建设现代化社会的新时期,加快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在探索适应新时期的工作方法和技能,同时也需要有新的思想和知识的引领。

本教案旨在通过教学,了解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意义及其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其成为适应新时期要求的人才。

二、教学内容1. 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基本制度,其本质是什么?它发展的规律是什么?这些都是本次教学的重点内容。

学生需理解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含义,掌握社会主义本质以及其发展道路的可能性和限制性,了解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意义和价值。

2. 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建设的目标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学生应知道新时期是中国建设现代化社会的关键时期,理解新时期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了解新时期的主要发展战略,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具体举措。

3. 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中国的基本制度,其内涵和发展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

学生需要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内容,掌握其重要发展和优势,理解其不同于西方模式的意义和价值。

4. 具体实践案例通过探究新时期中国的具体实践案例,让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和价值有更深刻的理解。

包括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城市发展等各方面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实践案例背后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本课程主要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道路和实践案例,了解新时期中国取得的显著成果以及面临的挑战。

重点是理念的掌握,主要包含社会主义本质、新时期中国建设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2. 教学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难点主要包括深入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道路,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内容,同时结合具体实践案例进行深入探讨。

2019-2020年高三历史 第十六单元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教案 人民版

2019-2020年高三历史 第十六单元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教案 人民版

2019-2020年高三历史第十六单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教案人民版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伟大的历史转折:(1)在徘徊中前进(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1)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2)全方位的对外开放(3)改革开放的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 “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的构想(2)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的交流; 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和新时期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2.解析:“文革”结束后,经过两年的徘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经济体制改革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局面,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仍然是至关重要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从而实现了民族大团结。

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指引下,香港、澳门顺利回祖国。

与此同时放眼世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两极格局结束,正在向着多极化格局发展。

面对纷繁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根据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开展积极的外交工作,外交事业取得辉煌的成就。

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为世界和平、正义与进步事业做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

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1).伟大的历史转折,(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5).“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6).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和新时期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2.解析:本单元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教育意义,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

考点主要有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及其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时期的外交等。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学设计

三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学习目标]一、历史性的跨越1.邓小平南方谈话(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2)内容 ①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②改革胆略: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③判断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④调节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⑤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⑥发展才是硬道理。

(3)意义: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中共十四大(1)时间:1992年10月。

(2)内容①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要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3)意义: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时间:1993年11月。

(2)内容: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①目的: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②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③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3)意义①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②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2.中共十五大(1)时间:1997年9月。

(2)内容①指导思想: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②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公有制地位: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④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⑤非公有制地位: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意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了解国家制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理解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掌握文章中的核心概念,如“小康社会”、“基本路线”、“改革开放”、“工业化”等。

1.2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难点:理解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1.3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路径;2.“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及实施;3.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1.4 教学方法1.知识讲授法:通过课件和教师讲解的方式,传授知识点和文本内容。

2.课堂讨论法:通过讨论、问答的方式,激发学生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Group Work: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在学生之间形成小小的团队,共同完成任务。

1.5 教学评价1.讨论评价:由教师组织学生之间的讨论,通过学生的表现评价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作业评价:通过课后布置的习题和作业,分析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教学过程2.1 导入(5分钟)教师简单地介绍了中国历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之前的阶段。

2.2 学习(30-40分钟)1.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路径(10分钟)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主要建设项目,如修建铁路、公路、机场等。

2.“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及实施(15分钟)介绍了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三步走”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3.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10分钟)介绍了中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3 练习(15分钟)1.问答游戏(10分钟)像学生们提问,让他们在游戏中轻松巩固所学的知识点。

2.课后小组练习(5分钟)给出小组任务,让学生通过讨论,巩固课程的内容。

高中历史 3.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学案 新人民版选修2

高中历史 3.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学案 新人民版选修2

高中历史 3.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学案新人民版选修2【学习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决策及其意义【知识链接】1、1973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外商广告“西铁城——星辰表”。

这反映出A .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愿望B 国外普遍赞赏中国开放政策C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D 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2、分析右图可知,导致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贸易额持续增长②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经济迅速发展③中美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间贸易的发展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得以加强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基础过关】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和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____ 。

1993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1997年,中共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自主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中共十七大报告材料二 1998—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一一摘编自国家统计局网站材料三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挂牌仪式材料四 2007年,我国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住房、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六大民主领域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案.doc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案.doc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案名师说课课标分析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C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通过十几年的努力,这种新的经济体制己初步建立,这是前无古人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屮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在初屮主要涉及基本的史实,对一些内容,特别是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没有展开论述,这一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牛不易理解。

因此在授课时应在对比“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联系教材内容,作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牛对市场经济体制有较系统的认识。

教学方法1.通过展示图片、文字、视频等相关资料,使学牛了解邓小平“南方谈话” 的背景及其内容,认识到这次谈话对推进丿11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2.教师通过设置情境、设疑引思,重点帮学牛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

在教学屮引导学牛自主探究,归纳小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过程。

学习方法1.通过到图书馆、网络上搜集资料,弄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这两个概念:2.通过自主学习、问题探究的方法,归纳本课知识要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背景。

2.了解屮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识其在小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屮的重耍地位。

3.了解屮共十五大关于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策, 认识其意义。

4.探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1.通过问题设计,组织课堂讨论.启发学牛思维,掌握解答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2.教师结合吋代背景,抓住十四大、十五大等重大历史事件,引导学牛认识屮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艰巨性。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历史]教学设计_0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历史]教学设计_0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历史]教学设计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教学设计示例.导入的过程提问:十年“xxx”给中国带来了哪些损失?设想一下当时人民最大的希望是什么?教师小结后导入新课。

2.新课知识内容的学习指导和“探究”过程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伟大历史意义。

教师首先放一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录像,让学生先从直观上感受这次隆重的会议,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概括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

之后教师出示xxx所带来的危害。

领域危害性政治党的组织和国家政权遭到极大削弱,大批干部惨遭迫害,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

经济国民经济损失近5000亿元。

教育教学无法正常进行文化历史文化遗产遭到巨大破坏思想极端个人主义、宗派主义等严重泛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遭严重毁弃。

通过xxx的危害,对比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于我党我国人民来说是多么的及时与必要,理解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历史性转折的的伟大历史意义。

最后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展开讨论: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改革的过程和的结果重点从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和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两个方面的措施分析说明。

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教师重点说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难度和改革的重点。

最后教师要求学生以身边的事实说明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

关于改革开放的成就。

教师应分为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部分进行讲述。

对内改革应着重于目的和在农村和在城市的具体措施。

3.归纳总结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整理本课知识体系。

4.课后学生活动的提示农村学校可以通过家乡的变化,来谈一谈改革开放对农村的影响。

城市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父母进行采访,请他们谈谈改革开发前后家中生活的变化,从而通过切身体会,加深对改革开放伟大历史意义的了解。

高中历史(人民版)教学资料精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案(1)

高中历史(人民版)教学资料精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案(1)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课标要求: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邓小平南方谈话及其重要作用,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②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识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③了解中共十五大关于建设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充分认识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①多方面收集有关苏东剧变、中共十四大、上海浦东开发、中共十五大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材料(图书馆、网络等等),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判断、整理和分析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艰巨性。

②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回顾和综合,培养和提高分析认识当代一些重大问题的能力以及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趋向的能力和动态历史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而中共十五大则是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业全面推向前进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知道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③引领学生建立一种开放、包容和与时俱进的心态,树立向伟人学习的志向和为中华民族进一步发展做贡献的决心。

重点难点重点: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共十四大;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共十五大难点:如何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准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仍然会遇到一些障碍,你认为会有哪些障碍?应如何突破这些障碍?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背景。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一、历史性的跨越1、邓小平南方谈话(1)背景: 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9: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知识网络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探索历程: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订基本路线及三步走十三届四中全会:清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十四大:提出90年代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十六大:小康社会2、改革开放和辉煌成就: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先城市、后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政企分开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辉煌成就:农业、工业、外贸、其它二、统一战线的发展建国初期:1949年政协会议召开,初步建立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统一战线发展到新阶段“文革”时期:统一战线遭到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82年提出建立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一国两制”构想三、民族关系的加强建国后:实行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原则及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实行民主改革和土地改革,1958年后先后进入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发展民族经济四、外交成就建国初期:与一大批国家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70年代:恢复联合国席位;与美日关系正常化;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90年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关系,为建立国际新秩序而斗争五、国防建设建国初期:军队整编,实行义务兵役制和军衔制1956年以后:重点发展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尖端武器研制取得突出成就80年代以来:加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建成多兵种的合成部队,构成立体防御体系[重点阐释]1、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工作重心的三次转移第一次是在1927年“八七”会议后,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第二次是在1947年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进入城市领导农村的建国时期。

第三次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为纲逐步转入到经济建设上来。

2、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第三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进入新时期,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3、历次统一战线概况表4、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了邓小平理论酝酿:1975年全面整顿产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发展: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中共“十二大”是其逐步发展时期实践:1982年“十二大”到1987年“十三大”是在实践上全面展开时期成熟:1987年“十三大”到1992年“十四大”“邓小平理论”与1945年“七大”提出的“毛泽东思想”的共同点:①都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结合的产物②都是坚持实事求是,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产生的③实践的具体道路上都是先农村,后城市,都注重统一战线的作用④都从根本上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随着实践的发展都要不断发展⑤都是党在革命和建设中集体领导的结晶⑥从根本上都是历史的飞跃和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革命和建设事业5、新中国的外交50年代:①革命性:“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不承认”[帝国主义]、“一边倒”;②内向性:外交决策受国内政治的制约和影响;③过渡性: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

60年代:“两只拳头回击”[苏联推行霸权主义,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发动侵越战争,威胁中国,中国为捍卫国家主权,坚决反对两个超级大国。

]70年代:①由于中国的发展壮大和第三世界的兴起斗争,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②由于美苏争霸形势的恶化和两大阵营内部分化,中美、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③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中国积极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外交关系,从而形成了“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突破。

80年代以来:中国在外交上“无敌国”,只有“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始终不渝地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单元9: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练习题一、选择题1、[1999·全国·23]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其本质含义是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D.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2、[1999·全国·24]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A.1949年《共同纲领》中宣布的原则B.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1955年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D.70年代形成的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3、[1999·上海·30]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在此之前,葡萄牙已占据澳门A.150多年B.近400年C.400多年D.500多年4、[2000·春季·25]70年代末,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针对A.“文化大革命”评价问题B.平反冤假错案问题C.“两个凡是”问题D.“以阶级斗争为纲”问题5、[2000·全国·2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并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开始于A.1949年秋B.1954年秋C.1956年底D.1978年底6、[2000·全国·22]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第26届联合国大会D.第六届联大特别会议7、[2000·广东·24]新时期我国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要作用是①政治协商②民主监督③参政议政④维护统一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8、[2000·上海·30]20世纪7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主要有①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②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③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中日友好条约》签订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9、[2000·广东·22]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为它A.全面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B.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C.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D.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000·文综·21—22]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求同存异”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据此回答10—11题。

10、当时提出“求同存异”原则的背景主要是A.亚非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B.亚非国家间宗教信仰不同C.一些亚非国家存在着严重的边界冲突D.一些国家的代表在会议中提出“反对共产主义”问题11、“求同存异”原则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处理外交关系时A.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亲疏、好恶B.不以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否来决定亲疏、好恶C.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观点、求得一致的意见D.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利益、在妥协的基础上求得一致利益12、[2001·全国·17]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根本依据是A.民主党派帮助过共产党B.民主党派已变成代表一部分劳动者的政党C.共产党信任民主党派D.共产党需要民主党派13、[2001·全国·18]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次双边谈判中?A.中印谈判B.中缅谈判C.中苏谈判D.中美谈判14、[2001·全国·20]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拥有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更大的自治权,这主要是指A.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B.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C.外国资本不动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15、[2001·全国文综·22]改革开放初期,“真理标准”讨论所否定的错误观点是A.“两个凡是”论B.“党内新生资产阶级”论C.“以阶级斗争为纲”论D.“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论16、[2001·江西·20]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提出是在A.中共十二大B.中共十三大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17、[2001·粤豫·18]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是①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④中苏关系开始正常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8、[2001·粤豫·1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包括①集体经济②个体经济③私营经济④外资经济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9、[2001·粤豫·2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是①专业化②商品化③集体化④社会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0、[2001·上海·27]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幅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

”此联创作当不早于A.1949年B.1956年C.1966年D.1978年21、[2002·全国文综·18]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2、[2002·广东·20]中共十三大提出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其中第二步所要达到的目标是A.人民生活摆脱贫困B.人民生活实现温饱C.人民生活达到小康D.人民生活比较富裕二、问答题23、[1999·上海·42]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它为社会主义服务,说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一位同学学习时说: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市场”和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计划”(即国家干预)都有取得成效的实例。

请你举出三个实例(各一例)予以说明。

24、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