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货币创造的微观结构看我国货币乘数的稳定性

合集下载

我国货币乘数稳定性实证研究

我国货币乘数稳定性实证研究
析 ,并 采 用 国外 央 行 对 基 础 货 币 调 整 的方 法 剔 除 央 行
从 公 式 可 以看 出 ,决 定 货 币 乘 数 的 因 素 主 要 有 现 金 率 、存 款 准 备 金 率 、 定 期 存 款 比 率 和 储 蓄 存 款 比 率 。货 币 乘 数 取 决 于 法 定 存 款 准 备 金 率 、超 额 存 款 准 备 金 率 、现金 漏 损 率 等 因 素 的影 响 。 根 据 上 述 货 币乘
较低 。 从 货 币 乘 数 主 要 构 成 因 子 (见 图2)可 以 看 出 ,
I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R +C + (+ (+H +c , ) 1 )
鬲C +
(1)

现 金 比率 与 货 币 乘 数 呈 反 向变 动 ,随 着 我 国具 有 流 动
主 动 调 整 法 定 存 款 准 备 金 率 对 货 币 乘 数 的 影 响 后 ,通
过 计 量 方 法 ,对 我 国货 币 乘 数 的 稳 定 性 进 行 了实 证 分
析。


我 国 货 币 乘 数 影 响 因子 分析
( )货 币乘数 因子 构 成 。 一
在 一 个 较 高 水 平 ,这 时 货 币 乘 数 相 对 较 低 。 19 年 3 98
性 进 行 了实 证 研 究 。
关键词 :基础货 币;货 币乘数 ;协整检验 中图分 类号 :F 2 . 81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 0 12 0 (3一 0 3 0 0 7 9 4 — 0 8O)0 3 — 3
( )货 币 乘 数 影 响 因 子 分 析 。 二
月 2 日将 法 定 存 款 准 备 金 率 从 1 %下 调 到 8 ,1 9 年 1 3 % 99 1 月 21 由8 1 日 %下 调 到 6 ,2 0 年 9 2 % 0 3 月 1日由 6 %调 高 至 7 ,2 O 年 4 2 % O4 月 5日由 7 %提 高 到 75 , 每 一 次 调 .% 整 都 引 起 货 币 乘数 较 大 波 动 ,当 法 定 存 款 准 备 金 率 下 调 时 ,货 币 乘 数 提 高 ,当 法 定 存 款 准 备 金 率 上 调 时 , 货 币 乘 数 下 降 效 应 非 常 明 显 ,尤 其 是 2 0 年 9 2 日 03 月 1

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货币乘数的稳定性实证分析

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货币乘数的稳定性实证分析
及 自适 应 预 期模 型 ) 并 利 用 最小 二乘 法 进 行 了 ,
本文 将利 用 2 0 - 2 0 的月度 数据 , 近 0 5 0 8年 对
估计 , 研究 的结 果 表 明 中 国的货 币 乘 数是 可 以预
年 来货 币乘数 的变化 规律及 趋势进 行分 析 。尤其
测的且其预测精度很高 , 同模型及不同层次货 不 币乘数 的预 测 效 果 是 不 一 样 的_ 。陈 学 彬 对 货 2 J
的 稳 定 , 实 证 分 析 I 生
王海 民
( 东北财经大学 研究生院 ,辽宁 大连 16 2 ) 10 5

要 :由美国次贷危机 引发 的金 融危 机对世界 经济造成 了重大影响 ,我 国也 不例 外地 遭受冲
击。本 文 旨在探 讨金 融危机发 生后我 国货 币乘数 的变化趋势及稳 定性 ,并且进 一步分析 造成这
币乘数 的各个 比率 的影 响 因素 进行 分 析 , 利用 并 计量 的方法对 各 比例 分 别 进行 回归 , 然后 将 各 比 例 的预测值代 人 货 币乘 数 的公 式 中, 对货 币 乘数
将对 20 07年下半年以来 , 也即美国次贷危机引发
的全球金 融危 机对 中 国经济 影 响逐渐显 现 以来 的 货 币乘 数 进 行 深 入 研 究 。利 用计 量 经 济学 的方 法, 对金 融危 机爆 发 以来 货 币乘 数 的稳定 性 进行
实证分 析并且 进一步 研究造 成这 种变 动的原 因。
收稿 日期 :2 0 —2o 0 91 _ 3 作者简介 :王海民 (9 0一) 17 ,男 ,河北卢龙人 ,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投资经济学 、投融资理论与管理等方 面的研 究。E m i: - al

货币政策的稳定性与灵活性

货币政策的稳定性与灵活性

货币政策的稳定性与灵活性货币政策是指国家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等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稳定性和灵活性是衡量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稳定性指政策的连续性和延续性,而灵活性则强调政策的适应性和变通性。

一、货币政策的稳定性稳定性是货币政策的基础,它体现在政策的连续性和延续性上。

稳定性的实现需要确立长期的政策目标和机制,以保持经济运行的平稳。

首先,货币政策稳定性体现在长期目标的确定。

央行应该根据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和需求来确立基本的货币政策目标,如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等。

这些目标是为了确保货币政策的稳定性,使得政策能够长期坚持下去。

其次,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制定相应的政策规则和程序也十分重要。

这包括设立适当的政策法规,建立经济数据的监测和分析体系,确保货币政策的执行过程具有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最后,加强央行的独立性也是货币政策稳定性的重要保障。

央行应该独立于政府,以便更好地履行货币政策的职责。

只有保持独立性,央行才能在面对各种内外部冲击时保持政策的稳定性。

二、货币政策的灵活性货币政策的灵活性是指政策能够根据经济形势和需求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和变通。

灵活性是为了适应经济的变化,以达到政策目标和应对市场的需要。

首先,货币政策灵活性的体现在政策工具的多样性上。

央行可以通过调整货币供应、改变利率水平、实施定向降准等多种政策工具,来对经济进行调控。

政策工具的多样性使得央行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为适合的工具,提高政策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其次,货币政策的灵活性需要基于对经济的准确判断。

央行应该通过研究和分析经济数据,准确把握经济形势的演变和趋势,以确定政策的调整方向和力度。

只有在对经济形势有准确的认识的基础上,货币政策的灵活性才能够发挥出来。

最后,央行应该保持与市场的互动,及时获取市场的反馈信息。

通过与金融机构和市场参与者的沟通和交流,央行能够了解市场的需求和预期,及时调整政策,以维护市场的稳定。

货币政策的稳定性与灵活性

货币政策的稳定性与灵活性

货币政策的稳定性与灵活性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稳定性与灵活性是货币政策设计与执行的两个主要考量因素。

本文将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稳定性货币政策的稳定性意味着政策制定者应当追求货币价值的稳定。

货币稳定必须首先确保货币的购买力不受过度通胀或通缩的影响,使货币能够作为一种稳定的价值尺度。

货币价值稳定可以为市场提供确定性和预期,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

稳定的货币价值还有助于保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通胀率过高会导致物价上涨,进而削弱人民的消费能力,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通胀对固定收入人群打击较大,降低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并可能引发社会不满情绪。

因此,通过维持货币购买力稳定,可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灵活性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在于它应当能够根据经济状况和政策目标进行调整和变动。

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货币政策需要有相应的灵活性,以应对不同情况下的调控需求。

一方面,货币政策的灵活性需要反映在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上。

通过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政策制定者可以影响利率和货币的供求关系,以达到对经济的调控目标。

例如,在经济增长乏力时,政府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而在通胀压力较大时,政府则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来抑制通胀。

另一方面,货币政策的灵活性还需要体现在政策工具的多样性上。

除了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调整外,政府还可以采取其他手段,如定向降准、中期借贷便利等,以应对特定的经济问题和风险。

这样的灵活性有助于政府更好地实施货币政策,并应对经济运行中的各种挑战。

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平衡货币政策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

稳定性能够为经济提供持续发展的基础,而灵活性则使政府能够根据经济现状及时作出相应调整。

过度追求稳定性可能导致政策僵化,无法及时应对经济波动和风险。

相反,过度追求灵活性可能导致政策失去清晰性,市场预期无法形成,增加了经济风险。

因此,稳定性与灵活性之间需要取得平衡。

货币政策与经济运行的稳定性

货币政策与经济运行的稳定性

货币政策与经济运行的稳定性经济稳定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必须重视的问题,而货币政策则被视为实现经济稳定的重要手段之一。

货币政策的稳妥运行可以帮助经济保持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本文将探讨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稳定性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的核心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的一个重要工具。

通过货币政策,央行可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影响借贷市场,调整利率以及影响汇率等,以保持经济发展的平稳与合理。

通常,货币政策有两个目标:一是维护货币稳定,即通胀和汇率稳定;二是促进经济增长,即保持就业和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来实现这两个目标。

央行调整利率可以影响借贷市场,影响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

如果央行将利率提高,就会降低借贷市场中的贷款需求,从而抑制消费和投资,达到通货紧缩、合理增长的货币政策目标。

二、货币政策与经济运行的稳定性货币政策的稳定运行与经济稳定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全球范围内,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基本上,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同时支持经济增长。

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导向的变化会影响到货币市场的情况和金融机构运作,进而对就业、经济活动以及消费产生影响。

比如,在经济低迷时期,央行可能会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即降低利率,提高货币总量以刺激消费。

这样做有望给予经济增长带来一定刺激,从而帮助经济状况得以改善。

同时,货币政策的不稳定运行也会对经济运行产生不利的影响。

特别是在通胀水平飙升之时,央行可能会采取较高的公开市场利率以控制货币总量的增长,从而抑制经济活动,进而导致失业率的上升,影响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三、货币政策的实施对经济产生的影响货币政策相对于财政政策可以更快地对经济进行直接影响。

货币政策的实施通常采用传导机制来达到放松货币或紧缩货币两种情况的目的。

对于放松货币方面,央行可以采取降低利率、购买政府债券等措施来增加现金流量。

这些措施有助于刺激经济活动,鼓励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稳定性

货币政策稳定性

货币政策稳定性货币政策稳定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

稳定的货币政策有助于维持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保持物价稳定和金融体系的安全。

本文将探讨货币政策稳定性的重要性、实现稳定性的方法以及稳定性对经济的影响。

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的稳定性,中央银行通常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利率调整、外汇干预以及市场监管等。

首先,利率的调整是影响货币供应和需求的主要手段之一。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利率来控制货币的供应量,以影响市场上货币的购买力和借款成本。

此举可以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

其次,外汇干预是一种应对外汇市场波动的常用方法。

当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出现大幅贬值或升值时,中央银行可以进行干预以维护国内外汇市场的稳定。

外汇储备的使用和管理可以减少外汇市场的剧烈波动,促进货币政策的稳定性。

另外,市场监管也是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的关键手段。

中央银行通过监管金融机构的运作和市场行为,确保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和透明度。

这样可以减少金融风险,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

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对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稳定的货币政策可以提高市场信心和稳定预期。

当市场参与者有信心时,他们更愿意进行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相反,如果货币政策不稳定,市场预期会受到影响,导致投资和消费的不确定性,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其次,稳定的货币政策有助于控制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有不利影响,会削弱货币的购买力,导致物价上涨。

通过采取稳定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可以控制通货膨胀水平,维持物价的稳定,提高消费者和企业的福利。

最后,稳定的货币政策对于金融体系的安全至关重要。

货币政策的不稳定会导致金融风险的加大,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和经济造成重大冲击。

因此,维护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可以保护金融体系的安全,维护经济的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利率调整、外汇干预和市场监管,可以实现货币政策的稳定性。

中国货币需求的稳定性

中国货币需求的稳定性

中国货币需求的稳定性货币需求包含了公众依据收入、财富等规模变量和替代资产预期收益率等机会成本变量进行资产组合的过程,货币需求函数也就体现为货币需求总量与规模变量、机会成本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也就是指上述变量关系的稳定性。

如果从描述各变量函数关系的货币需求函数角度来看,也即货币需求对规模、机会成本变量弹性系数的稳定性或者说函数结构的稳定性。

显然,如果能够在理论和实证中建立这种稳定的变量关系,则可以依据这一关系对货币需求总量做出预测,并相应调整货币供应量目标,从而可实现名义产出和通货膨胀目标。

正因为如此,自从中国人民银行确立货币供应量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以来,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这主要是因为,中央银行是事先根据特定的货币需求函数预测货币需求总量,在此基础上调整货币供应量目标,以实现产出目标和价格总水平稳定的目标。

如果货币需求函数不稳定,中央银行则难以准确预测上述变量的变动趋势,从而也就无法合理设定货币供应量目标。

从货币经济学的发展过程来看,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命题也是凯恩斯学派和货币主义学派争论的焦点之一。

如果像凯恩斯所设想的那样:货币需求不仅不稳定,而且具有不可预测性,那么,货币需求量就不可能像货币主义学派所认为的那样与总支出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货币政策机制中,就必须以利率而不是以货币量作为操作目标。

相反,如果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则说明以货币量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会优于利率目标,从而证明货币主义理论的正确性。

这说明,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问题事关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选择,事关国家经济政策的选择,事关货币经济学研究重点的确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本文的目的是,在明确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命题内涵的基础上,梳理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探索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一、货币需求的稳定性与“货币失踪”之谜凯恩斯学派认为,公众对货币的需求(即流动性偏好)源于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

论我国货币政策的稳健性

论我国货币政策的稳健性

论我国货币政策的稳健性我国货币政策的稳健性一直是金融监管机构颇为关注的问题。

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对外开放的不断加深,我国货币政策的稳健性也越来越成为一个关键的话题。

货币政策是指由央行制定和执行的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和汇率水平等一系列措施,以实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调节国内国际经济的目的。

而货币政策的稳健性是指央行管理国家货币政策的决策过程中所面对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的能力。

具有稳健性的货币政策将有助于保持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水平的稳定,避免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等不利的宏观经济问题。

在我国,央行负责监管货币政策,以保持价值稳定、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等为主要目标。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央行通过利率、货币供应量、汇率等手段来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力求使货币政策稳健。

同时,央行还通过一系列宏观经济调控措施,如经常项目管理、资本项目管理、货币政策信用调控等,来控制宏观经济运行状况。

我国货币政策的稳健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策目标明确。

央行明确设定了稳健的货币政策目标,即保持经济增长和价格稳定,促进金融体系稳定。

央行制定的货币政策要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调整和实施,确保偏离这三个目标的风险得到控制。

第二,货币政策的决策过程透明。

央行在货币政策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意见,尊重市场的反应和反馈,确保政策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第三,货币政策实施稳定。

央行通过适时干预和调整利率、货币供应量、汇率水平等政策手段,来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使市场参与者能够对未来的经济发展做出准确的预期。

第四,央行监管能力强。

在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央行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及时采取措施来稳定市场情况,确保货币政策能够顺利地执行下去。

尽管我国货币政策目前在稳定经济和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做得比较好,但是仍需要我们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货币政策也需要不断变化和适应,才能够更好地支持经济发展。

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与稳定性

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与稳定性

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与稳定性[正文]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旨在平衡经济增长与稳定的需求。

灵活性与稳定性被视为货币政策设计的两个核心目标,并常常面临着一定的矛盾与挑战。

本文将探讨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1. 灵活性与稳定性的定义货币政策的灵活性指的是政府或央行能够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来调整货币政策工具的能力。

这样的灵活性使得货币政策能够及时、适度地应对经济风险和不确定性。

而货币政策的稳定性意味着政策的实施要能够保持对经济的稳定性和长期收益的支持,以防止造成过度波动。

2. 灵活性与稳定性的平衡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与稳定性之间存在平衡关系。

灵活性可以提高政策的应变能力,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应对外部冲击和内部风险。

然而,过度的灵活性可能导致政策的不确定性,削弱市场预期和投资者信心。

相反地,过度追求稳定可能限制货币政策的调整能力,无法应对经济的不断变化。

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权衡灵活性与稳定性,并寻求平衡。

3. 影响货币政策灵活性与稳定性的因素(1)经济环境:国内外经济形势、市场需求和供给状况等都会影响货币政策的灵活性。

在经济繁荣时期,政策制定者可能会采取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支持该经济的增长。

而在经济衰退期,则可能会采取紧缩政策以抑制通胀。

(2)国际环境:全球金融市场的变化和国际产业竞争的加剧,也会对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与稳定性产生影响。

国际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特别是跨国资本流动的变动,会给货币政策带来挑战。

(3)制度环境: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对于货币政策起着决定性作用。

监管政策的透明度、稳定性以及制定流程的公正性,都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稳定性。

4. 提升货币政策灵活性与稳定性的措施为了平衡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与稳定性,政府和央行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1)加强国内金融体系建设:提高金融机构的监管能力、风险管理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建立健全的金融市场体系,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提供支持。

货币政策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

货币政策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

货币政策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货币政策是指国家央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和信贷政策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的一种政策工具。

可持续性与稳定性是货币政策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和平衡。

首先,货币政策的可持续性是指央行能够长期保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一个可持续的货币政策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第一,透明度。

透明度是货币政策的基础,它通过公开信息和政策预期来影响市场预期和行为。

央行应该及时、准确地向市场传递信息,使市场参与者能够理解央行的意图和政策目标,从而提高政策的执行效果。

第二,稳定性。

货币政策的稳定性是指央行在面对不同的经济风险和冲击时能够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稳定的货币政策有助于提升市场信心,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和稳定。

第三,经济目标的协调。

货币政策的可持续性需要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相协调。

央行应该密切协调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其他政策工具,以实现宏观经济的平衡和稳定。

其次,稳定性是货币政策的另一重要方面。

稳定性是指货币政策在经济周期和外部冲击下能够保持平稳和可预测性。

在实践中,稳定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最基本的目标之一。

稳定的物价水平有助于提高市场预期和消费者信心,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金融市场稳定。

金融市场的稳定对于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央行应该通过监管和风险管理来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防止金融风险的传导和蔓延。

第三,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稳定。

货币政策对就业和经济增长也具有重要影响。

稳定的货币政策有助于提高企业投资的预期和信心,促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然而,货币政策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平衡。

在追求可持续性的同时,央行还需要根据实际经济情况和外部环境来调整政策措施,以维护稳定的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

在具体实施货币政策时,央行需要密切关注经济周期的变化和风险因素的潜在影响。

央行可以通过监测和研究经济数据、市场预期和风险指标等,及时调整货币政策的方向和力度,以实现可持续性与稳定性的平衡。

从货币创造的微观结构看我国货币乘数的稳定性

从货币创造的微观结构看我国货币乘数的稳定性

等式 ( 1 0)表 明,非金融企业投资分 布在现金 、 存款 、 贷款 、 证券和保证金。假 定非金融企业不持现 金 、存款 、证券 、保
释 ,需要建立包含银行 如何 调整资产负债 表 ,进而影响货 币乘数 的模 型。
( 一 )传 统 货 币乘 数 理 论
等式( 3) 表明, 家庭、企业和政府 的 储 蓄存款形 成存 款货 币银 行 吸收的存款 ,
穗垒融投资
通货


— — — —

蓄 投裔A,
C _ 尸 C 四
赤字


C日 = j = ^ f C 0
款。 因为家庭 、 中
金也是存款 货币银行的资金来源 。银行能
从资金流 量账户的横向看 ,可 以得到
如下 几个 均衡 方程 :
△S =AI +A B ( 1)
够 在一定程 度上 支配这部 分资 金的使 用 ,
以应对外在 的冲击 。
从纵 向看 ,根据资金流量账户可 以得 到如下几个 等式 :
AS = L P 一 ( CP + D P + B P + I R P + B R ) ( 9) 等式 ( 9) 表 明, 家庭 的净储蓄 资金分 布在现金 、存款 、保险和证券保证金 、银 行贷款。 △I =( CB十 DB+l R B+BRB+ J SB ) 一
冲击。
J S B = J S H ( 8)
行 为交易 内容 ,列 为交易部 门 ,每一项交 易 的货 币量分 别以正负号同时计入对应交 易部 门,正号表示贷 ,负号表示借。因此 , 资金 流量 账户每行和每列 的交易量之和均
应 为零。具体编制 如表 1 所示。
等式 ( 8) 表明, 非金融企业 的结算 资

货币政策与经济稳定性

货币政策与经济稳定性

货币政策与经济稳定性当前,货币政策在实现经济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直接影响着物价、就业和经济增长等领域。

货币政策如何调控经济并保持稳定性是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探讨货币政策与经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并深入分析其内在机制。

在市场经济中,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的存在,对经济的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货币政策则是指以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为主要调控手段,通过对金融体系和经济状况的管理来影响货币的市场供求关系。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稳定,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是价格稳定和就业稳定。

首先,货币政策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对物价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物价稳定是宏观经济稳定的基础,对经济参与者的消费和投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通常来说,过高的通货膨胀会导致物价飞涨,增加企业成本和相关经济主体的不确定性,抑制人们的消费能力,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相反,通货紧缩则可能导致消费不振和产能利用率下降,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因此,货币政策需要维持相对稳定的通胀水平,以保持物价的可预见性和市场信心。

其次,货币政策对就业稳定也具有重要影响。

就业是一个经济体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对于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

货币政策通过对利率和信贷条件的调控,可以对投资需求和企业融资成本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对就业创造起到支持作用。

当货币政策宽松时,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促进了投资增长,激发了就业创造。

相反,当货币紧缩时,企业融资成本上升,可能导致投资的疲软和就业的下降。

因此,货币政策需要在维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关注就业稳定,以确保经济效益的均衡发展。

货币政策与经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由于经济结构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货币政策需要灵活、及时地调整,以适应不同的经济形势。

例如,在经济放缓时,货币政策可能会采取宽松措施来刺激需求和投资,以促进经济复苏;而在经济过热时,货币政策可能会收紧,以抑制通胀风险。

因此,货币政策制定者需要密切监测经济指标和市场情况,确保调控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与稳定性分析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与稳定性分析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与稳定性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人民币的汇率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人民币的汇率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会直接影响到中外企业的利益。

为了保持稳定并有规律地提升人民币的汇率,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析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与稳定性。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的汇率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和人民银行管理的调控中心共同决定的。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四个主要的因素。

1. 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外汇市场供求关系是决定人民币汇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简单地说,如果外国投资者需要更多的人民币购买中国货物,那么这将增加人民币的需求量,从而提高人民币的价值和汇率。

相反,如果外国投资者减少了对中国货物的需求,人民币的汇率将下降。

2. 利率的差异利率是另一个影响人民币汇率的重要因素。

如果中国的利率比外国更高,那么国外投资者将更有可能将他们的资本放在中国,以获得更高的收益。

这将增加对人民币的需求,从而提高汇率。

而如果中国的利率较低,将减少外国投资者对人民币的投资需求。

3. 国际贸易情况国际贸易是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另一个因素。

如果中国的出口量增加,人民币的需求将会增加,而汇率也将上涨。

相反,如果中国的出口量减少,则人民币的需求将下降,汇率也将下降。

4. 外国资本流入中国外国资本的流入也是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因素之一。

外资的投资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了对人民币的需求。

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分析中国政府非常关注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并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维持其稳定性。

这些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民银行干预外汇市场人民银行有权干预外汇市场以调整人民币汇率。

在一些情况下,人民银行将出售外汇储备来增加人民币的供应,从而降低人民币的价值。

反之,如果人民币过于贬值,人民银行将购买外汇来稳定人民币。

2. 限制外资流入中国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设定了一些限制外资流入的政策。

通过控制外资流入,可以减少人民币的减值和贬值风险。

3. 加强监管政策中国政府通过加强资本流动的监管来控制人民币汇率波动。

15727 中国货币政策与经济稳定性关系的实证研究

15727 中国货币政策与经济稳定性关系的实证研究

中国货币政策与经济稳定性关系的实证研究引言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工具之一,对于维护经济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其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一直备受关注。

因此,笔者将探讨中国货币政策与经济稳定性的关系,并对该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货币政策与经济稳定性关系的理论探讨在探讨中国货币政策与经济稳定性关系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货币政策与经济稳定性之间的理论联系。

货币政策是国家通过货币供给和利率调控来达到经济稳定和发展的一种方式。

而经济稳定性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它涵盖了通货膨胀、失业率和GDP等多个方面。

货币政策的松紧与经济波动密切相关。

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通常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或资产价格泡沫等问题,从而影响经济的稳定性。

因此,借助货币政策调控经济波动,对于提高经济稳定性至关重要。

中国货币政策与经济稳定性的关系中国货币政策与经济稳定性的关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1.中国货币政策对GDP的影响GDP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程度的重要指标。

从GDP的角度来看,货币政策需要适当松紧。

如果货币政策过松,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反之,则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通过对中国过去20年的货币政策和GDP的确实数据进行研究发现,货币政策对GDP有着明显的影响。

2.中国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如果通货膨胀过高,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导致经济不稳定。

货币政策是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方式。

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些严厉的反通货膨胀措施,例如加息和收紧货币政策等。

这种策略成功地降低了通货膨胀率,并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

3.中国货币政策对就业率的影响就业是经济稳定和民生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过去20年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这与中国政府实施的货币政策密切相关。

通常,政府会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措施来刺激就业市场,以保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稳定性的影响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稳定性的影响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稳定性的影响在当今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货币政策被视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货币政策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直接影响着经济运行的稳定性。

本文将探讨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理论视角与政策建议。

首先,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稳定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两个方面。

货币政策调控的一个核心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水平,保持物价稳定。

通货膨胀过高会导致资源配置失衡,社会福利减少,而通货紧缩则可能导致经济衰退和就业压力增加。

因此,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对维持宏观经济平衡至关重要。

其次,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稳定性的影响也体现在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平衡中。

一方面,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控,可以提高金融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减少金融风险,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导致金融泡沫的形成,加剧金融风险,最终引发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因此,货币政策需要在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之间找到平衡,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性。

从理论视角来看,通过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稳定性的影响可以通过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节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来影响投资和消费水平,从而稳定经济波动。

在经济衰退时期,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可以提高投资和消费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缓解经济衰退。

而在经济过热时期,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抑制过度投资和消费,控制通货膨胀。

新古典经济学则着重强调货币政策对资源配置的影响,通过影响利率水平来影响资本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均衡和经济的稳定。

然而,实践中,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稳定性的影响并非完全可掌控。

首先,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确定性会导致政策的效果与预期相差较大。

货币政策在影响实体经济之前,需要经过银行、证券市场等金融机构的传导,而不同市场的结构与政策的影响可能存在偏差。

其次,经济周期的非线性特征使得货币政策的时点选择十分重要。

略论货币量的稳定机制

略论货币量的稳定机制

略论货币量的稳定机制货币是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的稳定量也直接关系到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性。

因此,货币量的稳定机制一直以来都是各个国家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下面我将略论货币量的稳定机制,旨在探讨如何确保货币量的稳定。

一、经济政策调控经济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

利用各种经济政策对货币的供给进行调控,从而达到货币量的稳定目的。

比如,通过货币政策的控制,对货币供应总量进行调控,控制通货膨胀的发展。

此外,财政政策也会对货币供给进行控制。

政府可以通过适当调整税收、减少赤字和增加税收收入来控制货币供给,保持物价的稳定。

二、央行控制货币发行央行是负责货币发行和货币政策制定的国家机构。

央行可以利用各种手段来控制货币量的稳定。

一般来说,货币发行量的大小决定了货币的供给量。

央行可以通过调整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央行票据和逆回购等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控货币供应总量。

央行可以通过这些工具控制货币供给的数量,确保货币供应量的稳定。

三、货币多元化和打击假币货币的多元化可以有效地防范假币的流通,从而促进货币的稳定。

货币多元化可以包括设置各种面额的纸币和硬币,采取多重的安全保障技术以防止假币的流通,以及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打击假币是确保货币供给总量稳定的一个必要措施。

四、对外开放和增加金融服务业的竞争对外开放和增加金融服务业的竞争可以促进货币的稳定。

对外开放可以增加市场竞争,增加投资人流动性,从而促进货币供应的稳定。

加强金融服务业的竞争可以增加金融市场的活力,加强监管,增加货币供应的透明度,从而促进货币的稳定。

综上可以看出,货币量的稳定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国家可以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央行控制货币发行、货币多元化和打击假币、对外开放和增加金融服务业的竞争等一系列手段,保证货币的供给量的稳定,并避免通货膨胀等不良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各国需要注重时效性和前瞻性,及时适应经济形势变化,不断完善和调整相应的制度和政策。

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研究

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研究

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研究姓名:张蕾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数量经济学指导教师:张宗成2011-05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指的是货币需求量与其影响因子(规模变量和机会成本变量)之间的稳定关系。

它表现为,当该函数稳定时,其影响因子的货币需求弹性值稳定。

货币需求量与相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不仅是货币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内容,在我国当前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情况下,货币需求的变动更直接影响到人民银行对货币供给的调控行为,进而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产生重要影响。

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能够使货币供给量对经济变量(国民收入、利率、物价水平等)产生可预期的影响。

反之,当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时,人民银行也能对经济变动引起的货币需求量变化作出准确的预期,从而使货币供给量和货币需求量保持均衡,保证物价稳定。

随着近年来经济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我国经济与金融更多地融入到全球化进程当中,由此带来的金融创新和金融资产多元化使货币需求的变动与决定机制日趋复杂。

这就引发了政策当局和学术界对我国货币需求相关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包括货币需求函数的估计、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的检验、经济改革和开放下的诸多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因素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等等。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分时间段研究了股市、预期通货膨胀率、汇率、房价和两次金融危机对货币需求函数的影响,并发现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影响因素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程度和效应是不同的。

而且,不同影响因素对不同的货币层次的影响也是不一样。

除此之外,通过对货币需求函数的非线性检验,我们发现即使是对货币需求最具影响力的规模因素:国民收入也会在不同的经济周期表现出不同的影响力,因此,本文最后给出的结论是:央行应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作用大小,有的放矢的给出货币政策,才能更准确、有效的控制物价,调节好内外部均衡,实现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

对我国货币乘数效应的分析

对我国货币乘数效应的分析

对我国货币乘数效应的分析摘要:本文分析了货币乘数的作用机制以及货币的供给机制。

货币的供给机制是一定时点上经济中所拥有的货币存量。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从而影响货币创造乘数,本文也分析了其对货币投放量的影响,以此来影响经济活动,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

【关键字】:货币乘数作用机制货币政策应对危机一货币乘数概述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

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客观存在着数倍扩张(或收缩)的效果或反应,这即所谓的乘数效应。

二对货币供给机制的分析(一)不同主体对货币供给的影响1.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在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上1)对货币乘数:a. 央行通过调整Rd(支票存款法定准备金率)和Rt(非交易存款法定准备金率),影响货币乘数的分母。

如果准备金率水平提高,使得货币乘数降低,就会冻结商业银行一部分流动性上交央行,无法参与货币创造,降低货币供给;如果准备金率水平下调,货币乘数增大,商业银行会获得一部分流动性可以用于信贷放款,从而增加货币供给。

b. 央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可以为市场利率的形成加以定位,从而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机会成本进行影响,最终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

具体的机制是:当再贴现率提高,市场利率在此引导下提高,增加银行资金的机会成本,从而降低超额准备金率,降低货币乘数分母,增大货币乘数,增加货币供给。

但牵马河边易,强马饮水难,主动性不是很强。

2)对基础货币:a. 央行通过再贴现、再贷款的投放数量,影响基础货币的增减。

当央行向商业银行注入流动性,增大贴现窗口放款,这就直接增加了基础货币的投放,使得这一部分新增的高能货币能够通过货币创造机制形成货币供给。

相反,就会回收基础货币,减少货币供给。

b. 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通过在债券市场上进行买卖国债、回购市场上进行回购交易、发行特别国债、发行央行票据等方式吞吐基础货币,从而影响货币供给的增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货币创造的微观结构看我国货币乘数的稳定性内容摘要:传统货币乘数理论由于简化了银行的行为,导致其对有关现象难以给出合理解释,本文通过借鉴Freixas和Rochet理论模型,构建了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五部门分析模型,并以中国2006-2011年的经济数据为基础,研究货币乘数与银行资产负债调整的关系。

研究表明,面对外部冲击,银行主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我国货币乘数基本稳定。

关键词:基础货币存款货币银行资产负债结构调整货币乘数传统货币乘数理论与五部门资金流量均衡分析传统货币乘数理论由于简化了银行的行为,导致其对有关现象难以给出合理解释,需要建立包含银行如何调整资产负债表,进而影响货币乘数的模型。

(一)传统货币乘数理论传统货币乘数理论认为,货币乘数m可表述为:m=1/α,α为法定存款准备金,0<α<1。

在考虑银行、存款人、企业行为的前提下,货币乘数表示为:m=c+f+t+s/c+(r+e)(f+t+s)。

这里c代表现金比率、f代表活期存款比率、t代表定期存款比率、s代表储蓄存款比率、r代表法定准备金比率、e代表超额准备金比率。

其中e代表超额准备金比率,反映了银行对货币乘数的影响,但并没有具体分析银行行为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无法对货币乘数的变动做出完全合理的解释。

(二)五部门资金流量均衡分析假定一国为封闭经济,经济部门分为五类:家庭、企业、政府、非金融企业、存款货币银行、中央银行,五个部门间存在广泛的资金往来,将不同部门的资金来源与运用编制成矩阵,构成了资金流量账户。

行为交易内容,列为交易部门,每一项交易的货币量分别以正负号同时计入对应交易部门,正号表示贷,负号表示借。

因此,资金流量账户每行和每列的交易量之和均应为零。

具体编制如表1所示。

从资金流量账户的横向看,可以得到如下几个均衡方程:△S=△I+△B (1)等式(1)表明,整个社会的资金来源于家庭储蓄,家庭储蓄转用于净投资、弥补财政赤字。

CP+CB+CG+CH=M0 (2)等式(2)表明,家庭、非金融企业、政府以及存款货币银行持有的通货都由中央银行提供。

DP+DB+DG=DH,R=α*DH (3)等式(3)表明,家庭、企业和政府的储蓄存款形成存款货币银行吸收的存款,其中一部分以准备金的形式上缴中央银行,形成了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LP+LB+LG=LH (4)等式(4)表明,存款货币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和从中央银行贷款,实现对外贷款。

因为家庭、中小企业、大型企业的现金漏损率不同,当面对外在冲击时,银行会将贷款从现金漏损率高的客户转移到现金漏损率低的客户,由此影响货币乘数。

BB+B+ZBJ=BP+CB+HB (5)等式(5)表明,非金融企业、政府、银行向家庭、存款货币银行融资。

中央银行买、卖债券,影响银行资产结构,同时银行也可以通过债券结构调整回避中央银行的冲击。

IRB+IRP=IRH (6)等式(6)表明,非金融企业和家庭的保险准备金是存款货币银行资金来源。

当银行面对外在冲击时,银行会对这部分资金的挤占或挪用,以应对外在的冲击。

BR+BRB=BRH (7)等式(7)表明,非金融企业和家庭的证券准备金构成了存款货币银行的存款,成为银行资金来源。

银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支配这部分资金的使用,以应对外在的冲击。

JSB=JSH (8)等式(8)表明,非金融企业的结算资金也是存款货币银行的资金来源。

银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支配这部分资金的使用,以应对外在的冲击。

从纵向看,根据资金流量账户可以得到如下几个等式:△S=LP-(CP+DP+BP+IRP+BR)(9)等式(9)表明,家庭的净储蓄资金分布在现金、存款、保险和证券保证金、银行贷款。

△I=(CB+DB+IRB+BRB+JSB)-(LB+BB)(10)等式(10)表明,非金融企业投资分布在现金、存款、贷款、证券和保证金。

假定非金融企业不持现金、存款、证券、保险保证金、结算资金,则企业投资资金都来源于银行贷款。

△B+(CG+DG)=(LG+B)(11)等式(11)为政府预算等式,表明政府通过从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取得资金,用于弥补财政赤字。

假定政府财政赤字只能通过发行债券来弥补,财政赤字的多少就是发行国债的多少。

LH+BH+CH=(DH-R)+IRH+BRH+JSH+LCG+ZBJ (12)等式(12)表明,存款货币银行的资金来自家庭存款、客户的保险和证券保证金、结算资金、资本金、中央银行贷款。

银行可能挤占或挪用对这部分资金,对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影响。

M0+R=CB+LCG (13)等式(13)表明,中央银行是基础货币的唯一提供者,它通过购买或出售国债以及对存款货币银行发放信用贷款向社会提供货币。

从五部门资金流量账户等式可以看出,面对中央银行的冲击,如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等,银行为了利益最大化,会调整资产、负债,对冲中央银行的冲击,进而影响货币乘数。

(三)资金流量分析与货币乘数我国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即M0、M1和M2,M0是流通中现金M1=M0+家庭、非金融企业活期存款+政府财政存款,M2=M1+家庭、非金融企业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各种保证金,货币乘数是M1和M2与基础货币之比。

基础货币HB包括通货和准备金(包括定期存款准备金和活期存款准备金),从式(2)可知:HB=R+CP+CB+CH+CG (14)(三)导师制的作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是否有必要?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我院04、05级93人中,有79%的学生认为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对于本科生培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82%的教师认为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增进师生友谊。

可见,绝大多数师生对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四)结论通过调查和比较分析,我院本科生导师制在实行过程中仍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本科生导师制形式化程度较浓厚,活动方式比较单一,师生比例不协调,师生间沟通交流较少,本科生导师制难于真正发挥作用。

二是导师制指导内容不够规范。

导师对自身职责和工作目标不够明确,部分导师难于做到尽职尽责。

三是导师制考评机制缺乏科学性,且与之配套的制度不健全和不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及导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对策和建议(一)结合实际,加强针对性指导指导方式应结合我院师资条件、教学科研状况、学生素质、班主任和辅导员制度等实际,选择不同类型。

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基本上分为综合导师制、年级导师制、英才导师制等不同类型。

由于我院班主任和辅导员制度的存在,与综合导师制必然产生职能上的重复,难于协调两种制度的职能,加之生师比问题突出,因而不适宜采用。

而英才导师制由于其覆盖面过小,闲置和浪费了导师资源,因而也不适宜采用。

相对而言,年级导师制由于主要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大学生活适应、学习方法、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的指导,可以有效地克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加之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自主能力,就不再需要配备导师了,因而比较适宜。

同时,为求得导师制的良好效果,应加强指导的针对性和多样性,如利用电话相互联系或网上交流、导师经常下寝室、学生经常登门请教等加强学生与导师间的交流与了解,为导师制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导师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学习兴趣和个性特征,制订并实施具体计划,通过导师论坛、专题讲座、谈心交流、学业辅导等形式,采取集中和个别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经常性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此外,在指导要求上,既要倡导导师找学生,也要要求学生主动找导师,发挥两方面的积极性,形成良性互动,以增强指导实效。

(二)强化导师队伍,明确导师职责在进行导师筛选的过程中,挑选专业业务好、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老师担当本科生的导师是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近几年,随着我校扩大招生,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但与此相对应的师资队伍建设却严重滞后,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本科生导师的数量不能适应本科生导师制发展的要求。

为此,我们认为一方面应严格控制学生规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以稳定导师队伍,激发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适当招收部分在读研究生来充实导师队伍,使师生比保持在理想状态。

此外,应明确导师职责,这既是加强导师工作管理的必要手段。

也是衡量和考评导师工作的客观依据。

具体而言,本科生导师的职责大概分为以下几项:一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计划,对学生的专业学习、选课过程给予指导。

二是定期组织学习讨论,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情况,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三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充分地发展。

(三)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考评体系一是学院应建立导师培训制度,提供有关信息,使导师懂得如何去导。

如为保证导师能有效地指导学生选课,教学管理部门可利用课余时间让导师集中学习学分制的有关管理规定,使导师了解学分制的管理模式、选课过程的操作;学院和各系可组织导师学习,使其了解本专业培养计划,熟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与选修课等课程的安排情况;学院可为导师提供所指导学生的有关信息,如学习、奖惩、家庭情况,以便于导师因材施教;学工部门应向导师发布毕业生就业行情及市场信息,以方便导师为学生就业出谋划策。

二是完善导师岗位目标责任制和具体考评办法,对导师在任期内的德、能、勤、绩定期进行考核并记入档案,对导师的考核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要把考核结果与教师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晋升、岗位聘任和奖酬金结合起来。

学校可设立本科生导师奖励基金,对工作突出的优秀导师进行表彰奖励,对不认真履行导师职责、考核不合格的导师加强教育管理,甚至取消其导师资格。

三是建立健全监督体制,采取灵活多样的监督方式,如在学工或教科办设立意见箱,向广大学生做定期导师成果调查,接受学生提出的建议和批评;加强监督网络,拓宽监督渠道,保障言路畅通等。

[参考文献][1]李达轩,曾凡东.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N].光明日报,2003-06-06.[2]周萍,樊如放.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研究,200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