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媒介的受众)【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新闻学概论第五版

新闻学概论第五版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绪论※一、名词解释:1、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想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它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研究的内容是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业务。

2、新闻学的中心议题:客观世界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3、新闻主导理论:是各国新闻立法、制定新闻政策的理论依据,也是影响新闻人观念的一个决定理论主张。

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理论有四种: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党报理论。

二、简答1、新闻学和新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第一、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新闻工作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第二、新闻语言要求准确、简洁,让人一看(听)就懂;新闻工作设计到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历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是新闻工作最重要的素质。

2、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内涵和原则是什么?第一、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盛行于美国。

其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

第二、其主要内涵是:1)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

政府不得采取任何措施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唯一措施是保护新闻自由。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报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第四势力。

3)“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

让人民群众和各党派都利用报纸充分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

前提是给予人民各项事务的充分信息。

4)对事实的信念。

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

第三、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标准。

客观性报道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支配着西方报刊的不是理想的理性至上,而是利润至上、金钱至上。

后果是黄色新闻泛滥,多元意见难以表达,公民的权利被践踏,从而引起读者的不满。

资本主义社会里的资本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性的矛盾,在新闻事业中表现为报刊的拥有者与读者利益、社会利益不可调和的矛盾。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媒介的受众)【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媒介的受众)【圣才出品】

第十七章新闻媒介的受众1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受众是谁1.受众是学生(1)在媒介面前,受众是受教育对象。

媒介工作者的角色就像学校的教师,其职责是要确保媒介内容是严肃的、负责的。

(2)新闻传媒的确具备教育指导功能,特定的历史时期基于特定的社会发展需要,这种教育引导功能更为重要。

(3)媒介的本质属性是社会的耳目,是社会信息、交流沟通的工具,教育只是其附属功能。

因此,从长远和整体来看媒介不能只把受众当作学生。

2.受众是接受指挥的芸芸众生传媒俨然是不见面的指导员甚至司令员,传播的内容就是指示、命令。

受众被剥夺自尊、自由和权利。

例如二战期间法西斯主义的新闻理念,以及文革时期的中国新闻业。

3.受众是消费者(1)这是一切商业媒体最容易接受也最愿意信奉的受众观。

媒介等同于企业,执行利润最大化原则。

媒介高扬消费者至上的旗帜,满足受众需要,捍卫受众权利与满足消费者需要、保障消费者权益没有本质区别。

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争取消费者,争取广告,获取最终的利润。

娱乐化成为商业性媒介的共同趋向。

(2)对于商业性或具有商业化倾向的媒介,广告与市场是主宰,发行量、收视率等标志着受众群的量的指针,已成为生命线。

4.受众是公民这是国有或公营媒介的受众观。

把受众看成公民以维护公民权作为媒介责任和运营基础,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和市场经济内在运作机制在媒介观上的折射和反映。

二、受众是新闻媒介的参与者1.受众的定义受众是个特定的传播学意义上的概念,它由原始的演讲的听众、戏剧的观众一词演化而来,在传播学上,泛指媒介信息的接受者。

在大众传播领域里,受众是指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其中最主要的,是指三大新闻媒介即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

2.受众的作用(1)决定着新闻媒介内容的取舍新闻媒介内容的最后取舍权在受众,任何信息的发布必须从满足受众实际需要出发,任何宣传必须从受众能接受的实际程度出发。

(2)决定着新闻媒介的风格定位报纸风格的定位是报人从读者的心理定势和阅读习惯的实际出发的经验总结,读者的文化底蕴决定了报纸风格。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第一章~第三章【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第一章~第三章【圣才出品】

绪论0.1知识框架图0.2本章要点详解[视频讲解]一、新闻学1.定义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如都市报的兴起,网络新闻的特点;新闻事业和社会稳定的关系,新闻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报纸的消亡,媒介融合环境下记者的身份建构。

新闻事业和社会稳定的关系,新闻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报纸的消亡,媒介融合环境下记者的身份建构。

【案例分析】都市报的兴起90年代中期,大型中心城市,类似晚报代表媒体有:四川成都的《华西都市报》、湖南长沙的《三湘都市报》、陕西西安的《三秦都市报》等。

都市报的读者定位为市民,包括都市里社会各界、各个阶层的广义上的市民,也有的都市报把读者定位于“白领阶层”。

如《南方都市报》,就定位于18至45岁的大专以上的学历、年收入2万以上的广州市民。

因此,都市报又被称作“市民报”。

都市报在报道内容和报道形式、报道角度上比较注重贴近生活,努力追求可读性和亲近度。

新民晚报定位:飞入寻常百姓家!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报纸中刊登大量的广告。

自办发行为主,上门征订和送报。

【案例分析】记者微博使用特征与专业身份的建构(1)专业新闻记者利用微博发布新闻的数量和频率高于普通用户原因有两点,一是职业习惯使然,记者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对新闻信息更加敏感,他们习惯于主动寻找信息,并以合适的方式向外界散布他们认为重要的消息。

另一方面则因为微博客的特殊形态。

信息传播快速、简洁、直接,传播范围广泛。

(2)微博作为信息的集散地,它带给新闻记者的报偿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记者在微博上发布重要的、但是无法在传统媒体上刊发的新闻信息。

第二,记者在微博上寻找新闻线索,追踪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最新动态,为新闻报道提供及时、新鲜的素材。

(3)记者使用微博进行自我展现从而完成身份的建构将“记者”职业身份移植到微博上,表示博主要把微博作为社会职业的延伸,而非当作单纯的私人领域。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圣才出品】

第四章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4.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新闻与信息1.信息的定义(1)根据所指范围不同,信息可以分成三大类:①广义信息,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

②一般信息,指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③狭义信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2)在新闻学里,信息这一概念是指狭义信息。

2.信息的特点(1)信息最基本的特点信息必然包含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

(2)信息的其他特点①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

这是信息和物质的显著区别。

单一物质无法共享、同时占有。

正是由于信息的共享性,才使信息得以传播。

②扩缩性。

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压缩也可以扩展。

这一特点决定了信息开发具有多层次性,即任何一个新闻题材,可以写成简讯、短消息、短通讯、长通讯乃至几万字的报告文学,这都取决于信息传播者的愿望。

③组合性。

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信息的有机组合,可以产生出新的信息来。

对信息进行组合的能力,反映出每一位记者的水平。

一条信息和其他什么信息组合,是揭示新闻背后的新闻的关键所在。

④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

这是信息和物质的又一显著区别。

物质的使用属性在生产过程中已确定下来,但人们对信息的认识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也会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信息。

⑤相对性。

信息的相对性和人们对外界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密切相关。

这要求新闻工作者了解、熟悉受众的需要。

尤其在信息化时代,受众细分为各种群体,对信息的需求更趋多样。

3.信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1)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社会需要新闻媒介,首先就因为它们能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

一切宣传都必须建立在提供信息的基础上,因为信息是人们任何行为的先决条件。

(2)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新闻要回答人们所关心、所渴望了解的情况,每一条新闻至少不应该使读者产生新的疑惑。

(3)信息对新闻业务提出的新要求①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要点详解及考研真题解析(大众传媒与社会)【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要点详解及考研真题解析(大众传媒与社会)【圣才出品】

第九章大众传媒与社会9.1 知识框架图9.2 本章要点详解[视频讲解]一、大众传媒与社会系统1.媒介生态环境对媒介发展的意义媒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也是一种社会子系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与发展和其他子系统(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种关系的总和就是媒介的生态环境。

媒介环境学派:传播学的著名学派之一。

代表人物:马歇尔·麦克卢汉、哈罗德·伊尼斯、尼尔·波斯曼、保罗·莱文森。

特点:具有深厚的历史视野,关注技术、环境、媒介、知识、传播、文明的演进;主张泛技术论、泛环境论、泛媒介论,关注重点是媒介而不是狭隘的媒体;重视媒介长效而深层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影响;怀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和现实关怀。

从新闻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媒介生态环境对媒介发展的意义主要有:(1)决定媒介制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媒介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媒介所处的社会环境。

(2)决定媒介发展水平综观世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媒介整体水平都是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文明程度高、民主制度健全、经济发达、综合国力强的国家和地区,媒介的整体发展水平必然较高。

(3)决定媒介的改革方向和改革力度新闻媒介总处于不停的变革之中,因为社会在不停地变动,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社会变动加速,受众的兴趣要求在不断更新,媒介必须跟着变革。

媒介变革的成败是由社会生态环境所决定的。

(4)决定新闻媒介的运作模式和操作方式不同区域有不同的社会结构、不同的文化传统,即不同的社会生态环境,新闻媒介的运作模式和操作方法,包括受众定位、内容设计、版面安排、广告来源直到行文风格,都必须从当时当地特定环境出发。

(5)决定媒介的行业规范、职业理念和运作方式处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媒介,在基本的规范、理念及运作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2.媒介系统在社会系统中的作用(1)开发和利用社会信息资源这是媒介在社会总系统中的基本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环节:①收集信息。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八章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8.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1.沟通情况,提供信息(1)人们接触新闻媒介的首要目的是为获得有用的信息,信息是人们赖以决策的前提。

(2)新闻媒体沟通信息,是保持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的一个最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在社会处于危机状态时,新闻媒体信息沟通的作用越发重要。

(3)新闻媒体的信息沟通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4)新闻媒介向社会提供信息,最主要的是两方面:①世界的最新变动;②公众最关心的社会现象。

(5)评论也可以沟通情况、提供信息,原因是:①评论有时会夹带从未透露过的新闻。

②有些评论传达政党或政府的新观点、新精神。

③评论的措辞、语调显示出一个政党或政府对某个事件的态度变化。

2.进行宣传,整合社会(1)阐明国家发展的目标和社会理想,凝聚整个民族的力量,以实现共同目标和理想。

(2)分析政治、经济形势,解释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实行舆论导向,保证政令畅通。

(3)惩恶扬善、扶正祛邪,维护主流的价值系统,保证正常的社会秩序。

(4)沟通、协调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缓解社会冲突,消除矛盾。

3.实施舆论监督中国的新闻舆论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理应代表国家和人民利益来实施舆论监督。

监督的范围包括:(1)监督法律条文的制定和政府重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使其符合法定的程序。

(2)监督国家法令和政府纲领的执行、实施。

(3)监督国家所有公务员遵纪守法、勤政廉政。

(4)监督市场运行的公开、公正、公平。

(5)监督社会的正常秩序,扶正祛邪,惩恶扬善。

4.传播知识,提供娱乐(1)传播知识新闻媒介所传播的知识,主要是和人们当前的生活、生产、工作有密切关系的,以及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创造,社会科学的新探索、新观点、新材料,使人们不断了解人类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

(2)提供娱乐新闻媒介传播许多奇闻异事、各地风土人情、文娱节目等趣味性内容,让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得到高尚情趣的享受,培养、提高人们的欣赏兴趣和水平,满足人们正当的好奇心理的追求,鼓励人们发明创造才能的发挥。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要点详解及考研真题解析(新闻媒介的运行体制与管理模式)【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要点详解及考研真题解析(新闻媒介的运行体制与管理模式)【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新闻媒介的运行体制与管理模式11.1 知识框架图11.2 本章要点详解[视频讲解]一、世界新闻媒介的三大运行体制1.以美国为代表的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完全商业化运作体制私营台名义上是独立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受政党、政府的控制;基本上依靠广告收入作为主要的财源。

这决定了它们运作的商业化特点。

(1)以赢利作为最终目标。

(2)以收视率作为节目制作、播出的直接目标。

(3)以迎合受众为节目策划的基本原则。

这必然使节目有媚俗、低级的倾向。

(4)垄断竞争是美国整个广播电视业运作的基本模式。

六大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美国广播公司(ABC)、全美广播公司(NBC)、福克斯广播公司(FBC)、派拉蒙广播公司(UPN)、时代华纳公司(WB)。

2.以西欧各国为代表公私并举的双轨制运作体制(1)公私兼顾的双轨制运作体制,主要在西欧和日本。

(2)欧洲各国允许甚至鼓励私营电视台的创办,同时继续保留、保护公营台的原因:①在政治上,旨在防止极少数人或少数集团垄断、控制全国舆论。

公私并存的双轨制有助于保护政治上的多元化,保护西方的民主制度。

②在经济上,公私并存,相互竞争,但“分灶吃饭”,从不同渠道获得收益,避免在有限的广告市场上恶性竞争,自相残杀。

③在文化上,旨在保护传承本民族文化传统,尤其是公营台的存在,对保护本民族文化、避免外来文化、低俗的商业文化冲击具有重要作用。

(3)实施双轨制的问题①私营台的商业化操作促使电视台的娱乐化倾向,从而“引狼入室”,使美国的电视片充塞西欧电视台。

②公营台在和私营台竞争中渐处下风。

3.以中国为代表的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运作体制(1)电视台的所有权完全属于国有。

(2)电视台是党和政府的宣传机构,即党和政府的喉舌。

电视台的主要领导人是由党和政府任命的;电视台的宣传报道方针必须和党的行动纲领、政府的施政纲领保持一致并经党和政府的批准。

(3)电视台义不容辞地承担着宣传党和政府的重大理论、方针、政策的职责。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互联网与新媒体)【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互联网与新媒体)【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五章互联网与新媒体5.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互联网与新媒体1.互联网发展史(1)互联网的含义Internet(直译因特网),又称互联网,是指将若干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播的计算机系统。

(2)互联网的发展①雏形。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于1968年启动阿帕网(ARPANET)。

②第一个分水岭。

1983年,网络开始成为面向大众的媒体;同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建立了基于TCP/IP协议的计算机网络NSFNET。

③第二个分水岭。

1990年6月,阿帕网被NSFNET取代,NSFNET使Internet从一个政治军事工具变成了一个社会服务平台。

④商业化。

1991年,万维网面世;1993年,马赛克浏览器被推出;1993年,克林顿政府向商务交通领域开放了互联网。

1995年4月30日,美国政府指定太平洋贝尔公司、美国科技公司和斯普林特三家企业来代替NSFNET,这标志着因特网彻底完成商业化。

2.新媒体的特点(1)即时新媒体的即时性,首先与互联网在传播技术上的优势相关,但更重要的是网民的积极参与,尤其是Web2.0时代下UGC(用户生成内容)的出现,进一步发挥了互联网在即时传播上的特色。

(2)海量面对海量信息,搜索引擎、云方式等针对海量信息管理的各种应用被开发出来。

(3)互动借助数字化技术,传、受双方可以随时进行角色置换。

在网上,人们不再是大众传媒的信宿,他们既可以自由选择信息来阅读、收听、收看,也可以自主创造、编辑、发布信息,还可以和其他人讨论互动。

(4)个人化网络的兼容性和多样性使得网络成为一个没有中心的世界,是一个分权的社会。

(5)融合①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互联网拥有几乎所有的传播形式,这种多媒体性极大地丰富了新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报道更为生动形象、直观具体。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党性原则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制度)【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党性原则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制度)【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党性原则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制度1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党性原则——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精髓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再到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邓小平等,他们的新闻宣传思想是十分丰富的。

(1)明确地、正式提出党报党性原则的是列宁。

列宁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办党报的准则,明确地把按照党的纲领、策略原则和党章办报规定为党报的党性原则。

列宁同时强调发表意见的自由,提出了党内“行动一致,批评自由”的著名原则。

(2)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表述了党报的党性原则:①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②在报纸上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是党的工作中的一项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

(3)邓小平强调:“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

对党的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员当然有权利进行批评,但这种批评应该是建设性的批评,应该提出积极的改进意见。

”(4)江泽民反复强调党报的党性原则,坚持从马克思到邓小平一贯的基本主张:“坚持党性原则,就要新闻宣传在政治上必须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5)胡锦涛强调:“我们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一定要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营造昂扬向上、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

”(6)习近平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①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

②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

③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都要增强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都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李良荣 《新闻学概论》第五版 笔记

李良荣 《新闻学概论》第五版 笔记
二、 社会责任论 20 世纪 40 年代由美国一批学者正式构建,50 年代被西方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并逐渐取
代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成为西方大多数国家的主导性础仍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只不过对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做某些修正、修补,或者说社会责任论是嫁接在自由主义报刊理 论树干上的新枝而已。
倡导者:报刊自由委员会 总结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报刊》 5 项要求: 1、 就当日事件在赋予其意义的情景中的真实、全面和智慧的报道 (1) 新闻必须真实、全面 (2) 新闻报道必须理智,减少那种耸人听闻的煽情新闻,那些诲淫诲盗的细节描写 (3) 新闻要做出合乎真实的揭示,即把每一项重大事件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各种
第二节 新闻学与新闻工作
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而新闻工作却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新 闻学涉及多种学科,要广泛学习。
第三节 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
四种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或称发展传播学),党报理论
一、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至今却盛行于北美尤其美国 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主要内涵,并由此确立
第一节 新闻学
绪论
新闻学的中心议题是: 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新闻学内容: 新闻理论(理论),新闻史(历史),新闻业务(应用),媒介管理与经营(应用) 新闻学的形成: 世界的新闻学从 18 世纪开始发轫,到 19 世纪末初步形成。中国的新闻学在 20 世纪 20 年代 初步形成。
考新传,上传新网就 GO 了!新闻传播学专业考研资料热点,/
------------------------------------------------------------------------------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李良荣版新闻学概论)考研笔记(五)、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李良荣版新闻学概论)考研笔记(五)、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李良荣版新闻学概论)考研笔记(五)、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7.24)《新闻学概论》笔记第四章新闻事业的产生◎ 1、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口头、信号、书信、印刷、其他(露布、牌报、揭贴等)◎ 2、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山品经济的产物:报纸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3、报纸、广播、电视的产生:报纸产生的三个阶段、广播产生的历程、电视的几种制式◎ 4、近代汉字报纸产生的特殊性:邸报的内容、作用和对象,近代中国报纸的产生。

1、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及新闻传播工具的演变:(古代社会新闻年传播发展缓慢,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条件)第一、新闻传播工具的演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文明的发展。

原始社会主要以嘴巴作为传递工具;到了奴隶社会,已经形成了口头、文字、信号三者并存的新闻传播媒介。

同时新闻活动要依赖于交通、通讯工具和其他的物质手段。

第二、主要有以下几种传播方式:1)口头新闻。

特点:简便、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缺点:新闻保真性差、传递速度慢、覆盖面窄。

2)信号媒介。

最大的好处是迅速,但传递复杂的信号比较困难,一般只用来传递简单的信息。

3)书信媒介:远距离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4)印刷媒介:古代主要指邸报;5)其他传播方法:露布;牌报、旗报;悬书、揭贴2、古代新闻活动共同点:第一、古代社会始终没有停止过新闻活动,但没有产生过以收集和公开向社会发布新闻为职业的机构,所以古代只有新闻活动,没有新闻事业。

第二、古代社会的新闻活动规模小,新闻基本上是定向传播,及传播有明确的、具体的对象,而基本上没有无定向的大众传播。

第三、统治阶级内部的新闻活动在规模上大大超过被统治阶级。

3、西方报纸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第一、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产生出最早的新闻事业。

第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规模、社会变动、社会生产分工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在激增,需要信息的人在激增。

而古代社会狭小的新闻活动不能适应新变化和新要求。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章节题库(1-5章)【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章节题库(1-5章)【圣才出品】

绪论一、概念题1.党报理论核心(宁波大学2019年研)答:党报理论的核心是: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即宣传工具,必须无条件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规条令。

党报理论最早起源于前苏联,后来在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流行。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报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原则在新闻工作者中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行为准则,它要求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或主办的新闻舆论工具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贯彻和表达本党的思想意志、政治要求和组织原则。

2.发展新闻学(华南理工2018年研)答:发展新闻学主要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盛行,其核心内容是,国家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从、服务、促进国家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

从核心内容出发,发展中国家的新闻媒介都程度不一地和政府保持一致,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都十分注重新闻媒介的守望、整合、教育功能:①守望,指传播国内外重大信息,改变闭目塞听的落后观念,尤其把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重要的国家发展项目,使传统社会的人民把眼光放在将来以及现在的生活形态。

②整合,指缓和社会矛盾,妥善处理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利益冲突,保持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③教育,即强调教育大众遵纪守法,竭力促进人的现代化,推广新的技术。

二、简答题1.简述中国近代新闻学研究的先驱及其代表性著作。

(中传2015年研)相关试题:为什么说我国新闻学奠基于20世纪20年代?(南开大学2004年研)答:中国的新闻学奠基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因为徐宝璜的《新闻学》、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三本著作构筑了中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

(1)徐宝璜及其《新闻学》徐宝璜1912年赴美国留学,学习经济和新闻学;1916年回国,任北大教授;1920年起,先后在北京民国大学、朝阳大学、中国大学、平民大学等校任教,主讲新闻、经济方面的课程,在我国新闻教育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被誉为“新闻教育界第一位大师”和“新闻学界最初开山祖”。

传播学笔记李良荣

传播学笔记李良荣

第十章新闻媒介的受众本章重点:l受众是特定的传播学意义上的概念,泛指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在大众传播领域里,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

具体说就是读者、观众、听众。

l 受众对媒介的影响①决定着媒介内容的选择②决定着媒介的风格③决定着媒体改革的方向和进程l 受众的特点1、广泛性。

指受众成员组合和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

新闻媒介的高度开放决定了受众的广泛性。

2、混杂性。

因为新闻媒介的受众广泛地分布在全社会的各个角落,就相应造成了受众成员的混杂性特征。

3、隐蔽性。

受众对媒介是一种笼统的、隐蔽的存在。

l 受众新特点1、在急剧的社会变动和开放的社会联系面前,受众表现为旺盛的信息需求。

求新、求变之心表现尤为强烈。

(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比以往更旺盛)2、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主体增加,带来受众对硬性的决策参考性信息的需求增加。

(受众对决策参考性信息需求增加)3、受众群体分化趋势明显,新增群体涌现,造成受众需求的多元与分化。

(受众呈现出多元与分化)l 受众的细分六种分类方法:1、按照接触的媒介类别分,可以划分为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彼此交叉。

2、按照人口统计学原理,受众群体内部可以按照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教育水平等再划分为不同的次属群体。

3、按照接触媒介的频率,可以分为稳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

稳定受众是各个媒体的重点争取对象。

4、按照受众不同的信息需求,可以分为一般受众和特殊受众。

主要是依信息需求的指向性的清晰程度来划分的。

5、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分为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

凡是已经确定使用新闻媒介的受众称为现实受众。

凡是具备正常的媒介接触能力,但是还没有接触、使用媒介的受众称为潜在受众,即其具备成为媒介受众的可能性。

6、按照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可以分为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

第十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本章重点:l 我国新闻工作五项基本原则:真实性原则、指导性原则、群众性原则、战斗性原则、党性原则。

l 新闻真实性1、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中国的新闻改革)【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中国的新闻改革)【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七章中国的新闻改革17.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30年的四次跨越1.第一次跨越(1979—1982年):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1)主课题: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否定“阶级斗争工具”论,重新恢复报纸作为“新闻纸”的本来面目。

(2)基本成就①摒弃“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的性质说,重新肯定新闻事业是以刊登时事为主的、面向社会大众的传播机构;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是党、政府、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

②摒弃“假大空”,提倡“短快新”,尤其重新确立新闻真实性的权威。

在这段时期里,对新闻真实性的讨论占有各种新闻学刊物的最大篇幅。

③随着党的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经济工作上来,经济报道逐步成为新闻媒体的主体。

④纠正了历史错案,肯定了“读者需要论”、“社会需要论”是合理性的命题,并以此为立足点,重新确认新闻价值是选择新闻必不可少的标准。

2.第二次跨越(1983年开始):引进信息概念(1)学术上关于新闻与宣传关系的全国性大争论,先后提出三种对立的观念:①新闻就是宣传,或者说新闻是手段,宣传是目的。

②新闻与宣传是各不相同的现象,相互独立,且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对立。

③承认新闻和宣传是独立的社会现象,但它们往往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

(2)信息概念被新闻界普遍接受,引起中国新闻界的巨变:①媒介结构发生改变。

到1988年,中国形成三纵三横的媒介结构。

横看,报纸、广播、电视三足鼎立;纵看,中央、省(市)、地(市)三级新闻媒介网很完整。

②媒介内容构成发生变化。

纯信息的新闻逐步在各新闻媒介占重要地位。

③新闻报道样式更加丰富多彩。

3.第三次跨越(1992年以后):重新认定新闻事业性质(1)传统观点新闻事业属于上层建筑。

新闻媒介完全是宣传工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2)新共识新闻事业就其生产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来说,新闻事业属于上层建筑领域;但同时,就它为全社会提供经济活动和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知识和娱乐来说,属于第三产业即信息产业。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 闻)【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 闻)【圣才出品】

第二章新闻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新闻的基本特点1.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新鲜新闻与生俱来的基本特点有两个:一是真实,二是新鲜。

由此而延伸出新闻报道上迅速及时的要求。

这两点是新闻最为基本、最为核心的规律。

新闻以真实、迅速作为区别于其他学科最为明显、最为独特的标识,向人们传递世界的最新变化。

2.新闻真实、迅速的意义(1)新闻真实、迅速的要求决定了新闻工作的方向新闻媒介归根到底是依靠新闻的真实和迅捷来吸引受众。

在新闻报道的速度上,新闻媒介之间的竞争是以分、秒甚至零点几秒来计算的,这正是新闻特征的表现。

(2)塑造了新闻媒介以及新闻工作者的品格保证新闻的真实和迅速对新闻工作者素质的要求:①必须诚实、公正和严谨;②必须有敏锐的反应和判断能力。

(3)决定了媒介的形式和技术的采用人类对于传播工具的选择归根到底是由新闻的特性所决定的。

一切适合新闻特性的传播工具都可被人们采用并且可以经久不衰。

二、两种新闻定义(1)定义①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②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2)共同点:都概括或反映了新闻的“真”和“新”这两个基本特点。

(3)区别:定义①中新闻是(一种)报道,表达出新闻的形式;定义②中新闻是(一种)信息,表达出新闻的实质。

(4)报道、分析、判断三个概念的区别①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

“可以查证的事实”是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有根有据。

②分析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对事实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所作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所作的预测。

③判断是对某一事件利与弊、是与非、对与错、得与失、善与恶、荣与辱所作的结论。

这种结论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有鲜明的价值取向。

三、新闻本源1.新闻本源的含义新闻的本源是事实,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2.新闻来源(1)新闻来源是指新闻从何处获得,又称新闻出处。

(2)在新闻报道中,西方国家的新闻媒介都明文规定:所有新闻都要交代新闻来源;在中国,也已有相当一部分,尤其重要新闻都要交代新闻来源。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活动)【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活动)【圣才出品】

第一章新闻活动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1)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总称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称为大众传播媒介(简称大众传媒)或新闻媒介。

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读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人们通过这些传播工具来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事件。

(2)了解和传播新闻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从广义上说,新闻活动不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也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3)在当今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任何阶级、任何行业,每天都需要获取一定的新闻,才能在社会中求得生存,求得发展。

在信息时代,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地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求信息,为沟通信息所进行的新闻活动也比以往任何年代更加频繁,也更加复杂多样。

二、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1.原始社会的新闻活动(1)形式:用火作信号、用图画传递信息或口头语言。

(2)人类的新闻活动起源于原始社会,新闻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

(3)在原始社会,新闻活动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

(4)结论:①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

②人类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需要。

③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2.奴隶社会的新闻活动(1)社会条件①产生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出现了日益庞大的国家统治机器。

②出现了社会分工:农业与牧业,农业与手工业、商业,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

(2)发展原因①社会关系比原始社会复杂,奴隶主阶级的统治集团为了运转国家机器,上下左右就需要互通消息,使各部门协调一致,维护统治。

②社会分工产生后,从事不同产业的人们出于交换产品的需要,就得彼此了解,尤其是商业活动,更需要大量的信息。

③奴隶社会的生产比过去发展了,社会有了剩余产品,就有余力来养活一批采集、传递新闻(情报)的专职人员(首先是在军事上,以后用在政治、经济上)。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五版笔记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五版笔记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绪论新闻学1、定义: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的一门专业学科2、中心议题:客观世界诸条件对人类社会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3、研究内容:理论、历史、应用(业务、媒介经营管理)1)新闻理论:总结、阐明人类新闻活动主要是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2)新闻史:评述和研究有史以来人类的新闻活动的历史,重点是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3)新闻业务:总结、研究各种新闻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技巧,包括采写编、摄影、报刊发行等4)媒介管理与经营:研究国家的新闻法规、政策及国家对媒体的宏观调控;媒介内部的管理机制、受众市场及经营方针、策略等4、《新闻学概论》:主要是介绍新闻学的基本知识、概念、观点,为今后进一步探索新闻理论、研究历史、掌握业务和媒介经营管理打下基础5、中国新闻学基础框架:由徐宝璜1922《新闻学大纲》、邵飘萍1923《实际应用新闻学》、戈公振1929《中国报学史》构筑新闻学和新闻工作1、新闻学给了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善于发现、发掘新闻,给了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基本技能、技巧2、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而新闻工作却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3、分析、判断能力是新闻工作最重要的素质,然而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基本的新闻学专业知识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4、新闻语言要求准确简洁,让人一看(听)就懂新闻主导理论:各国新闻立法、制定新闻政策的理论依据,影响新闻人观念的一个决定理论主张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理论1、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至今盛行于北美尤其美国主要内涵: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核心:反对政府对报刊活动的任何干预目的:为了确立、维护和发展资产阶级的新闻自由,力图以理论形式阐述、论证新闻自由的合理性、必然性主要观点:1)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干涉:政府不得采取任何措施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唯一职责是采取措施来保护新闻自由,为媒介的采访、发布新闻提供方便2)报刊对政府有监督权: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第四种势力或第四种权利。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媒介的性质)【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媒介的性质)【圣才出品】

第九章新闻媒介的性质9.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新闻媒介的共性、特性、个性1.新闻媒介的共性(1)新闻媒介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机构和立法、司法、行政机构一样,同属上层建筑,在社会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2)新闻媒介是真实地、及时地反映世界新近变动的大众传播工具,和其他传播意识形态的机构、载体的区别在于:①新闻媒介是反映现实变动的,这使它区别于一切历史作品和教科书。

②新闻媒介用真实的事实反映现实变动,这使它区别于电影、戏剧、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

③新闻媒介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变动,这使它区别于书籍、杂志和文学艺术。

④新闻媒介传播的新闻是面向社会大众的,这使它区别于书信、内部简报、军事情报等。

(3)新闻媒体与生俱来的公共性要求媒体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以公众的公共利益为优先目标,即公共利益至上是新闻媒体的第一诉求。

新闻媒体公共利益至上原则包括以下要求:①保障法律所保护的公众私人利益不受传媒侵犯,这主要是对公众的隐私权以及青少年的保护,不伤害社会公德,不扰乱社会公共秩序。

②满足公民的知情权。

③普遍服务原则。

不分民族、不分种族、不分地域、不分性别,不论贫富、不论地位,都应该享受传媒业同等的服务。

尤其是,无论是强者还是弱者,都应该在媒体上有平等表达机会。

2.新闻媒介的特性新闻媒介的特性是分层次展现的,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描述。

(1)从所有制方面看①私营新闻媒介。

除极个别独资外,绝大多数新闻媒介是通过公开或内部股份制方式创办。

②公营新闻媒介。

由社会公众所共同拥有的新闻媒介。

③国营新闻媒介。

由国家直接控制或国家控股的新闻媒介。

(2)从与政府或执政党关系看①独立的新闻媒介。

政治上标榜客观中立,只以国家(民族)、公众利益作为是非标准,在经济上完全依靠自己,不接受任何方面津贴。

②官方新闻媒介。

代表政府(或执政党)立场,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一般依靠政府(或政党)的财政津贴来维持日常运作。

世界各国几乎所有的对外广播都是官方的新闻媒介。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要点详解及考研真题解析(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要点详解及考研真题解析(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14.1 知识框架图14.2 本章要点详解[视频讲解]一、新闻真实性1.新闻真实性的含义和要求(1)含义新闻真实性是指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

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情(what)、原因(why)和经过(how)都经得起核对。

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新闻必须真实,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

(2)新闻真实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事物的产生、发展、消亡都是在相互联系中展开的。

新闻报道要真实地反映一个事件,必须注意它的各种联系。

要求新闻工作者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中去抽取事实,而不是带着固定的观点到现实中找例子,或者孤零零地表现一个事件。

(3)单个真实和整体真实(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新闻真实性,不但要求每篇新闻都真实,而且通过连续不断的新闻报道反映出整个现实的真实。

要求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媒介的负责人从整个现实出发,审时度势,决不漏报、瞒报重大新闻事件;力图做到新闻报道的平衡。

(4)新闻真实和本质真实“本质真实”不能成为新闻真实性的衡量标准。

新闻报道的真与假只有一个标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

(5)真实与真相报道真实的新闻不易,揭示事情的真相更难,“离我们最近的是真实,离我们最远的是真相”。

记者应记住这句话,在报道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2.坚持新闻真实性的极端重要性(1)坚持真实,才有助于党和人民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2)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坚持真理,宣传报道才会有力量,人民才会跟着共产党走。

(3)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切实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才能使人民和党心连心。

(4)只有坚持真实,才能使新闻事业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尊敬和信任。

(5)只有坚持真实,才能“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营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良好国际氛围。

3.新闻失实主要表现(1)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第十三章新闻媒介的受众
13.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受众是谁
1.受众是学生
(1)在媒介面前,受众是受教育对象。

媒介工作者的角色就像学校的教师,其职责是要确保媒介内容是严肃的、负责的。

(2)新闻传媒的确具备教育指导功能,特定的历史时期基于特定的社会发展需要,这种教育引导功能更为重要。

(3)媒介的本质属性是社会的耳目,是社会信息、交流沟通的工具,教育只是其附属功能。

因此,从长远和整体来看媒介不能只把受众当作学生。

2.受众是接受指挥的芸芸众生
传媒俨然是不见面的指导员甚至司令员,传播的内容就是指示、命令。

受众被剥夺自尊、自由和权利。

例如二战期间法西斯主义的新闻理念,以及文革时期的中国新闻业。

3.受众是消费者
(1)这是一切商业媒体最容易接受也最愿意信奉的受众观。

媒介等同于企业,执行利润最大化原则。

媒介高扬消费者至上的旗帜,满足受众需要,捍卫受众权利与满足消费者需要。

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争取消费者,争取广告,获取最终的利润。

娱乐化成为商业性媒介的共同取向。

(2)对于商业性或具有商业化倾向的媒介,广告与市场是主宰,发行量、收视率等标志着受众群的量的指针,已成为生命线。

4.受众是公民
这是国有或公营媒介的受众观。

把受众看成公民以维护公民权作为媒介责任和运营基础,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和市场经济内在运作机制在媒介观上的折射和反映。

二、受众是新闻媒介的参与者
1.受众的定义
受众是个特定的传播学意义上的概念,它由原始的演讲的听众、戏剧的观众一词演化而来,在传播学上,泛指媒介信息的接受者。

在大众传播领域里,受众是指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其中最主要的,是指三大新闻媒介即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

2.受众的作用
(1)决定着新闻媒介内容的取舍
新闻媒介内容的最后取舍权在受众,任何信息的发布必须从满足受众实际需要出发,任何宣传必须从受众能接受的实际程度出发。

(2)决定着新闻媒介的风格定位
报纸风格的定位是报人从读者的心理定势和阅读习惯的实际出发的经验总结,读者的文化底蕴决定了报纸风格。

(3)决定着新闻媒介变革的方向和进程
媒介变革的依据是受众的新需求。

受众迫使新闻媒介不断变更,并按照其需要进行变革。

(4)受众是传媒财富之源,传媒权力之源
追逐利润是传媒的基本宗旨和终极目标。

重视受众是一切新闻媒介兴旺发达的起点。

三、受众的特点
1.新闻媒介受众的特征
(1)广泛性
这是指受众成员组合和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

从广义上讲,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是新闻媒体现实或潜在的受众。

(2)混杂性
新闻媒介受众广泛分布在全社会的各个角落,造就了受众群体成员的混杂性。

他们同为传媒受众,但他们彼此之间又存在着许多明显的个体差异。

(3)隐蔽性
在总体上,受众对于新闻媒介而言是一种笼统的、隐蔽的存在。

新闻媒介与分散的受众成员很难进行直接的双向交流,只能依赖受众调查,通过受众反馈把握受众总体特性及其相关要求。

2.当代中国受众的群体信息需求变化
(1)在急剧的社会变动和开放的社会联系面前,受众表现出旺盛的信息需求,求新、求变之心表现得尤为强烈。

(2)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主体增加,带来受众对硬性的决策参考性信息的需求增加。

(3)受众群体分化趋势明显,新增群体涌现,造成受众信息需求的多元与分化。

四、受众的细分
(1)按照接触的媒介类别可分为: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

这三类受众并非截然分开的,很可能是彼此交叉的。

(2)按照人口统计学原理,受众群体内部可按照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教育水平等再划分成不同的次属群体。

不同次属群体有相似特性,会形成特殊的兴趣和特殊信息需求。

(3)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频率可分为:
①稳定受众,指比较习惯地、固定地接触和使用一定媒介的受众。

稳定受众群数量的多少是衡量媒介传播内容效果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

②不稳定受众,指没有固定习惯,只是偶尔接触媒介的受众。

(4)按照受众不同的信息需求可分为:
①一般受众。

剔除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地域等方面的特性差异和兴趣区别,对于新闻媒介的各种传播内容抱有一致的共同需求。

②特殊受众。

基于年龄、性别、职业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不同的兴趣,对某类或某几类信
息产生兴趣和相应信息需求。

(5)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可分为:
①现实受众。

已经确实接触、使用新闻媒介的受众。

②潜在受众。

具备正常的媒介接触能力,但还没有接触、使用媒介的受众,其具备成为媒介受众的可能性。

(6)按照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可分为:
①核心受众。

传播内容和风格针对并满足某些相对比较固定、明确的传播对象。

②边缘受众。

核心受众群体之外的受众。

五、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
1.定义
(1)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是指确定媒介整体和所设栏目的明确的传播对象,解决向谁传播、为谁服务的问题。

(2)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主要包括一家媒体的整体受众定位和媒体的各个分设栏目、频道等方面的特定受众定位两部分内容。

(3)媒介清晰、准确的受众定位有着认真、细致的筹划、设计过程,最关键的步骤是在正确的定位原则指导下确定核心受众群。

受众定位的总体指导原则是宽窄适度,范围适中。

2.确立核心受众的要素
(1)受众区域定位
就各个单独的媒介而言,其传播范围一般总是特定的、有限的,因此媒介需要确定一定区域内的受众作为主要传播对象,以后根据特定地域内核心受众的兴趣偏好和信息需求指导自己的内容选择和风格定位。

(2)受众职业和身份定位
同一个地区的受众,身份不同,职业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甚至同一个受众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处于不同社会角色上,其需求都会有很大的差别。

不同的媒介要注意以不同职业和身份的受众作为其核心受众。

(3)受众的年龄定位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处于不同的环境和地位,有不同的理解力,就会有不同的需求偏好。

媒介在受众定位时,一定要顾及年龄因素。

(4)受众文化教育程度定位
受众的文化教育水平也决定了其对媒介传播内容的偏好和理解力。

媒介在受众定位时,一定要将其作为一个重要参考系数。

一般讲,大型综合性日报内容严肃而有深度,应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受众为主;晚报、都市报面向广大市民,要顾及市民间巨大的文化教育水平差异,起点不宜过高。

六、受众的权利
1.知情权
(1)知情权又称获知权、知晓权、知悉权、知的权利等,是指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具体可包括政治知情权、司法知情权、社会知情权和个人信息知情权。

(2)新闻传播领域的知情权,特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取上述信息特别是公共生活信息的权利。

知情权是现代媒介的核心问题,也是新闻传播学所要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

(3)包括媒介在内的公民知情权并不是无限的,在涉及国家安全、国防机密、公民隐私等方面,各国都有较翔实的法律限定。

2.表达权
(1)一般意义上的表达权又称表达自由,是指“公民通过口头或书面以及特定行为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