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哈萨克斯坦的主要民族之一。
他们有着丰富多样的风俗和传统文化,下面是一些哈萨克族的主要风俗和传统文化:
1.牧民文化:哈萨克族是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民族,
牧民文化在他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他们骑马、放牧、饲
养羊、马等动物,把草原作为家园,并根据季节的变化迁
徙。
2.骏马文化:哈萨克族以骏马闻名,骑马技艺是他们的传统
技能之一。
哈萨克族人热衷于马术表演和马球比赛,并视
马为自己的朋友、亲人和财富。
3.音乐和舞蹈:音乐和舞蹈在哈萨克族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
要地位。
他们善于演奏和制作各种乐器,如马头琴、揉镲、依普孜等。
民间舞蹈表演形式独特多样,如独舞、群舞等。
4.狩猎和射箭:作为一个民族传统,狩猎和射箭在哈萨克族
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们以射箭技艺闻名,举行射箭
比赛和狩猎活动以展示自己的技艺和勇气。
5.民族服饰:哈萨克族有着自己特色的民族服饰。
男子通常
穿着长袍短袖的夹克、马裤、高筒靴、以及环腰刀。
女子
则喜欢穿着色彩鲜艳的维吾尔族袍、长裙和高筒靴,头戴
斗笠和头巾,头饰丰富多样。
6.篝火晚会:哈萨克族喜欢在特定的日子举办篝火晚会,把
篝火点燃,围坐在一起,唱歌、跳舞、享受美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这些风俗和传统文化是哈萨克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独特的民族特色。
通过庆祝和传承这些传统,他们展示了自己的独特文化身份和传统价值观。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1.05.20
•【字号】伊州政办发[2011]63号
•【施行日期】2011.05.20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
正文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州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伊州政办发〔2011〕63号)
自治州直属各县市人民政府,州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直属机构:
经州人民政府研究,现将第二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69项)予以公布。
伊犁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化交融荟萃之地,蕴含着多民族丰厚的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的见证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附件:一、自治州第二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自治州第二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日附一
州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共59项)
附二
州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共10项)
二、民间音乐(3项)。
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近些年来产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
此片主要介绍了哈萨克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包括对哈萨克族的信仰、民俗民风和表演艺术的介绍。
其中都是选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两点来作详细的介绍,通过对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对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哈萨克族的文化。
【关键词】哈萨克族;信仰;表演一、哈萨克族的信仰1.1哈萨克族的图腾崇拜1.1.1自然崇拜——拜火乌孙,康居人是哈萨克族最主要的先民,早在他们生活的时代,就有拜火的习俗,火被认为是具有一种特殊力量的神,为人们所崇拜。
古时,他们认为火是太阳在地上的化身,是光明的象征,是驱除一切恶魔鬼怪的神。
随着私有制家庭的兴起,火神又具有了毡房保护神的职能。
因而,几千年来哈萨克族人结婚时,新郎新娘首先要举行拜火仪式。
新郎和新娘来到父母的毡房正式举行拜火仪式,毡房中间有一堆火,新娘入婆家门时,要向婆家的火弯腰请安。
另立家业的哈萨克青年在首次生火时,要杀羊献祭。
哈萨克人忌踏火堆,往火上倒水,吐痰,便溺等。
认为关节炎,腰腿疼等疾病都是由于不慎踩上故居火恢遗迹造成的,哈萨克妇女生小孩时,要往火里倒油,祈愿火神保佑,在照料婴儿时,要把摇篮放在靠近火的地方,以防邪气侵扰婴儿。
远方客人来到病人的毡房,必须在进门时跨过火堆,以免给病人带来不幸。
哈萨克人大部分疾病都是用火来除病驱邪的,当奶牛下了犊后,第一次做的酸奶子,要先倒一点在火里,敬火神和死去的祖先。
向众人起誓时,必须从两堆火中间走过,牲蓄赶场时也要生两堆篝火,有两个巴克思(巫师)站在火堆旁,口中念念有词阿拉斯,阿拉斯(火),祝我们平安,别让牲蓄受害,阿拉斯!”并让牲蓄从火堆中间过去,……除了按照古老的方式进行之外,又都要在两棵树之间,用一根绳子把《古兰经》高高挂在上面,每当牲蓄发生病疫时,则在畜圈周围燃起篝火,企图借助火的威力,驱赶“邪气”,哈萨克族父母在给孩子起名时有一种做法,既孩子出生后就用火镰掂着火绒在火石上打,一边打一边叫已经准备好的名字,以打着火念出来的名字给孩子定名,他们认为火象征光明,火镰打着火时叫出的名字就一定很吉祥,在一首哈萨克古老的民歌中甚至把火比做母亲,歌中唱到;“我们的火的母亲,使挨饿的人吃饱,使挨冻的人得到温暖”。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哈萨克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
在传统音乐方面,哈萨克族有一种独特的乐器叫做“冬不拉”,它是哈萨克族音乐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传承与发展的角度,探讨“冬不拉”的起源、传统演奏技巧以及现代发展等方面。
我们来看一下“冬不拉”的起源。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哈萨克族祖先生活在西亚的古代农业文明中,农牧交错的地带是他们生活的主要场所。
哈萨克族的祖先利用大地的资源,创造出了许多独特的文化。
乐器“冬不拉”就是哈萨克族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产物。
“冬不拉”是一种弦乐器,形状呈现长颈的琴状。
它的共鸣箱用整块木材雕刻而成,琴弓由马尾毛制成,琴弦由羊肠制成。
制作工艺独特,体现了哈萨克族民间艺术的精髓。
我们来看一下“冬不拉”的传统演奏技巧。
在传统演奏中,冬不拉的演奏者通常使用右手弹奏琴弦,左手按压琴弦,以此来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演奏者可以通过琴弦的状态和声音的变化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冬不拉”的音色柔美、深情,能够表达出哈萨克族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牛羊奔腾的豪情壮志。
乐器的演奏者在演奏时,会结合自己的情感和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给观众带来深深的触动。
随着现代音乐的发展和国际化的交流,传统乐器“冬不拉”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现代乐团和音乐家开始将“冬不拉”与其他乐器进行合奏,创作出了许多新颖的作品。
一些年轻的哈萨克族音乐家也开始尝试用冬不拉演奏一些流行的曲目,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针对冬不拉的传承和发展,哈萨克族政府和相关机构也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和支持。
在哈萨克族地区,冬不拉已成为音乐教育的一部分,学校也开设了冬不拉专业课程。
一些冬不拉团体和乐团也在国内外进行演出,将哈萨克族音乐文化推向世界舞台。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是哈萨克族民间文化的瑰宝,也是哈萨克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哈萨克族对自己音乐文化的重视与保护。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冬不拉”是一种弓弦乐器,它由弓、竿、弦、琴盒等组成。
琴盒上用动物皮革制成的面板与木构成共鳍式共鸣箱,其形状是半圆形或三角形,通常用松木或梁木制成。
冬不拉的琴弦一般有两根,由马尾毛或牛筋制成,琴弦与琴身交合的地方用马毛勒线固定,调音方法是拧曲弦钮并用手指甲弹弦时用力拉干净剩余长度。
“冬不拉”的音色悠扬,非常具有特色。
在演奏时,演奏家将弓抚过琴弦,弹出的音乐声就像是一条长长的凝固成型的音乐小溪,融入到浓郁的哈萨克族风情中。
哈萨克族文化中传承冬不拉的历史非常悠久。
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冬不拉就被广泛使用。
在中国不同地区,冬不拉也被称为“弦球”、“弦胡”、“哈古琴”等。
冬不拉不仅在哈萨克族人的婚礼、葬仪、宗教信仰等活动中广泛使用,而且在各种音乐比赛和演出中也倍受青睐。
冬不拉作为哈萨克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吸引着全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和文化爱好者的关注。
为了将这种独特的乐器传承下去,哈萨克族政府和民间组织在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广和保护这种传统文化遗产。
一方面,哈萨克族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对传统文化艺术进行深入挖掘、保护和弘扬,建立了一系列规模不等的文化艺术团队,开设了冬不拉音乐专业课程,让更多的哈萨克族青年能够学习和传承这种传统文化艺术。
另一方面,哈萨克族民间组织也积极参与到冬不拉的传承和发展中来。
他们通过举办各种艺术节、音乐会等活动,来加强大众对冬不拉的了解和认识。
他们还开设了一些业余的音乐学校和培训班,让更多的爱好者能够学习和演奏冬不拉。
总之,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和坚持的过程,需要政府、学者、艺术家和民间组织共同努力。
在不断传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冬不拉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在哈萨克族文化中的独特价值,成为世界文化艺术遗产中的一份子,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文化贡献更多的灵魂和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萨克族刺绣》
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萨克族刺绣》
哈萨克族刺绣哈萨克族服饰中最有代表意义的一种装饰工艺,无论是哈萨克族的衣服,裙子,鞋帽,帕包,还是室内的装饰用品,都点缀着哈萨克族妇女的精湛绣品。
素以勤劳质朴著称的哈萨克族妇女,自古善长刺绣艺术,并将其用于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哈萨克族地毡,毡房内壁毯,饰帘的刺绣,以及用于连接各栏杆的彩带和马具的刺绣,真可谓一绝。
一件精美的哈萨克族刺绣,要花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工日才能完成。
他们在绸缎,皮草,毛毡上用挑,刺,绣,补,钩等工艺技术加工成的装饰图案,构思技巧,色彩艳丽。
用这种原料制作成的服装,鞋靴,被褥,壁毯华丽目,美观大方。
特别是以日月星,云水花草等形象装饰出的手工制品上的图案更是着色浓,对比鲜明。
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内容
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内容
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哈萨克族及其周边地区传统技艺、习俗、生活方式和文化表达方式等非物质文化成果的总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
1. 传统音乐和舞蹈:哈萨克族传统音乐和舞蹈深受大自然和历
史的影响,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例如,《卡尔梅克变奏曲》、《哈萨卡克舞曲》等传统乐曲是哈萨克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哈萨克族传统服饰:哈萨克族传统服饰以其独特设计和染色
技巧而著名,包括长袍、裤子、围巾、手套等。
这些服饰不仅是哈萨克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更是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体现。
3. 传统农业和畜牧业:哈萨克族是草原民族,其传统农业和畜牧业是其经济生活的基础。
传统农业包括种植小麦、土豆、葡萄等,而传统畜牧业则包括养牛、马、骆驼等。
这些传统技术和生活方式,不仅保证了哈萨克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更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哈萨克族刺绣:哈萨克族刺绣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手工艺,其图案包括动物、人物、花草等,反映了哈萨克族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5. 传统食品:哈萨克族传统食品丰富多彩,包括烤肉、煮面、奶茶、炖肉、奶酪等。
这些食品不仅符合哈萨克族人民的口味,更是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体现。
6. 传统婚礼和葬礼:哈萨克族传统婚礼和葬礼是其文化和宗教
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婚礼包括结婚誓言、新婚夫妇的仪式、新房的装饰等。
而传统葬礼则包括葬礼仪式、送葬者的传统服装、坟头的装饰等。
以上就是一些常见的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反映了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和价值观念,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萨克族人的手工艺有哪些
哈萨克族人的手工艺有哪些
哈萨克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他们的手工艺非常多样化,其中一些最著名的包括:
1. 刺绣:哈萨克族的刺绣工艺历史悠久,技术精湛。
他们使用各种颜色的线和不同的针法来刺绣图案,通常用于装饰服装、鞋子、帽子和家居用品等。
2. 编织:哈萨克族人擅长编织各种材料,如羊毛、马毛、牛毛和葡萄藤等。
他们用编织品制作各种物品,如毯子、席子、箱子、篮子和鞍具等。
3. 木雕:哈萨克族人善于雕刻木头,他们用木头制作各种物品,如家具、装饰品、乐器和工具等。
他们的木雕工艺精湛,常常运用细致的图案和纹路。
4. 银器:哈萨克族人擅长制作银器,他们用银制作各种装饰品、餐具和珠宝等。
他们的银器通常镶嵌着宝石或珍珠,并以复杂的图案和纹路装饰。
这些手工艺品不仅是哈萨克族人的传统文化遗产,也是他们的文化代表和骄傲。
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其中,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语言、习俗和艺术表达形式。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积极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法律法规保护中国政府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障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
首先,宪法中明确规定了中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保护少数民族的自由和权益。
其次,国家立法机关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遗产法》等,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投资基础设施为了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通过改善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有效地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为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教育培训教育是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保障少数民族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
同时,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培训,并鼓励传统文化的传授,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得以在学校中得到发扬和传承。
四、文化活动和节庆为了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中国政府积极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和节庆。
比如,在藏族地区举办藏历年节、郎巴节等传统活动,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了广泛宣传和传承;在维吾尔族地区组织和举办拜城花会、库车瓜果节等民俗活动,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维吾尔族文化;在哈萨克族地区举办纳乌拉尔节、舞动草原等传统节庆,使哈萨克族文化流传至今。
通过这些文化活动和节庆,不仅激发了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也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平台。
哈萨克族的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的传统节日也很有特色。纳吾肉孜节的时候,大家会穿上漂亮的衣服,互相拜访,一起庆祝春天的到来。
同学们,哈萨克族的传统文化》
同学们,咱们接着聊聊哈萨克族的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还有独特的驯鹰文化。猎人带着鹰在草原上狩猎,那场面真是既惊险又刺激。
同学们,哈萨克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它
《哈萨克族的传统文化》
同学们,今天咱们来了解一下哈萨克族的传统文化,可有趣啦!
哈萨克族的音乐特别好听。他们的乐器有冬不拉,弹奏起来声音清脆悦耳。我听说呀,在哈萨克族的聚会中,大家会围坐在一起,听着冬不拉的演奏,一起唱歌跳舞,那场面热闹极了。
哈萨克族的刺绣也很精美。他们会在衣服、帽子还有手帕上绣出各种漂亮的图案,有花朵、有动物,色彩鲜艳,特别好看。哈萨克族的姑娘们从小就学习刺绣,她们用自己的巧手,绣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哈萨克族的毡房特别有特色。这种房子搭建起来方便,而且很温暖。我想象着在一个寒冷的夜晚,一家人围坐在毡房里,烤着火,说着话,那感觉一定很温馨。
哈萨克族的婚礼也很热闹。新人们穿着漂亮的传统服装,在大家的祝福声中走进幸福的新生活。婚礼上有欢快的音乐和舞蹈,大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
他们对长辈非常尊重,晚辈见到长辈要行礼问候。这种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值得我们学习。
他们的马术更是厉害!哈萨克族的小伙子们在马背上英姿飒爽,骑马、射箭样样精通。据说在过去,马术可是他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技能呢。
哈萨克族还有很多有趣的民间故事。老人们会给孩子们讲述那些充满智慧和勇气的故事,让大家懂得做人的道理。
同学们,是不是对哈萨克族的传统文化更感兴趣啦?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三批自治州级非物质文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三批自治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自治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
目的通知
【法规类别】文物与古迹保护
【发文字号】伊州政发[2013]13号
【发布部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政府
【发布日期】2013.09.23
【实施日期】2013.09.2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三批自治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自治
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的通知
(伊州政发〔2013〕13号)
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自治州直属各县市人民政府,自治州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都拉塔口岸管委会:
第三批自治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21项)和自治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共计7项)已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现予公布。
2013年9月23日
第三批自治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21项)
一、民间文学(5项)
二、传统音乐(2项)
三、传统舞蹈(暂缺)
四、传统戏剧(1项)
五、曲艺(暂缺)。
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萨克刀具》
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萨克刀具》
生活在阜康市上户沟,三工河,水磨沟等地的哈萨克族牧民由于长期的游牧生活,男子差不多都有一把小刀。
小刀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工具。
宰杀牲,制作木制工艺品,打猎等都离不开小刀。
哈萨克族刀具分30多厘米长的长刀和小折刀。
哈萨克族刀具式样繁多,如剑式,嘴式等,刀把用金属,牛角,塑料面及条,宝石,彩石做点缀,使刀子显得十分华丽。
刀的制作也讲究淬火,沾水,占油等工艺。
小刀的钢材选择也十分注意,大都用弹簧钢板做刀的原料,使刀锋利而坚硬牢固,能经得住长期使用。
克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克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克州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克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手工艺、民间传说等。
1. 阿克苏套曲:阿克苏套曲是克州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流传于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等民族中。
曲调悠扬、优美,演奏器乐多以弦乐为主。
阿克苏套曲通常由多个乐章组成,表达了克州人民对自然美和生活情感的热爱。
2. 哈萨克族民间舞蹈:哈萨克族是克州的重要民族之一,他们的民间舞蹈独具特色。
哈萨克族舞蹈动作优美、舞姿翩翩起舞,以描绘自然景色和生活场景为主题。
舞蹈常常伴随着哈萨克族的传统音乐演奏,给人以愉悦和活力的感觉。
3. 克州香木雕刻:克州地区盛产檀香等香木,克州的香木雕刻工艺享有盛名。
克州的香木雕刻常常以动物、神话人物、花卉等为主题,作品精致细腻,富有传统与现代元素的结合。
4. 《《玉山传说》:这是克州著名的人间地狱故事之一。
据说,在克尔克拜克(克尔克拜克是玉山的前传)的指引下,英雄玉山与神秘的婴儿展开了一系列的冒险和战斗,最终克尔克拜克自愿牺牲,让玉山获得了宝藏。
这个故事以其充满想象力和动感的情节,吸引了各个民族的人们。
克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丰富了克
州地区的文化遗产,也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扇了解克州民族文化的窗口。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新疆位于中国西部,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信仰的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代表着新疆各民族的历史、传统、信仰、生活方式和艺术特色,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1.维吾尔族传统艺术维吾尔族是新疆最大的民族之一,其传统艺术形式包括音乐、舞蹈、绘画、织布、革制、木雕等。
其中,维吾尔族舞蹈和音乐是最为著名的艺术表现形式。
维吾尔族舞蹈以明快、热情、大气为特点。
其中,代表性舞蹈有《帕米尔舞》、《古尔巴格舞》等。
维吾尔族音乐主要是以塔什干派为主要流派,代表性歌曲有《玛依拉》、《阿依拉汗》等。
2.哈萨克族传统民族体育哈萨克族是新疆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民族体育以马术运动为主要形式,包括赛马、赛羊、赛鹰和摔跤等。
其中,赛马是哈萨克族传统民族体育的代表形式。
哈萨克族赛马分为比赛和表演两种形式,比赛时分为马拉松和短距离两种类型。
3.撒拉族传统歌舞撒拉族是新疆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歌舞以舞蹈、歌曲、乐器为主要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音乐特色和舞蹈风格。
代表性歌曲有《草原之夜》、《拉不拉多》等,代表性舞蹈有《活动筷子舞》、《群山边的花》等。
4.维吾尔族传统手艺维吾尔族的传统手艺包括织布、革制、木雕、金属工艺等。
其中,维吾尔族的织布工艺以地毯和绣花为代表。
维吾尔族的地毯以手工编织而成,图案多样,线条清晰,色彩鲜艳。
维吾尔族的绣花工艺主要以大草原上的绣花为代表,具有清新自然、富有民族气息的特点。
5.回族传统饮食回族是新疆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饮食以清真菜为代表,如羊肉泡馍、大盘鸡、胡辣汤等。
这些菜肴以肉类为主要食材,调味精细,口味浓郁,深受新疆人民的喜爱。
此外,回族还有自己的糕点和甜品,如马蹄糕、姜汁糖等。
总之,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代表着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手段。
我们要珍惜这些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好它们,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到新疆民族文化的魅力。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是哈萨克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和传承的一种独特的民族乐器,通过代代相传,已经成为哈萨克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冬不拉是一种弓弦乐器,形状像小提琴,由琴颈、琴台、琴弓和琴弦组成。
琴颈和琴台呈锯齿形,反映了发源于蒙古草原上的哈萨克族人生活的特点。
琴弓则用马尾制成,琴弦则用马肠或者牛肠制成,自然的材料赋予了冬不拉独特的声音和共鸣。
冬不拉可以通过拉扯琴弦和弓弦,发出细腻而富有情感的音乐。
哈萨克族人民经过数十代的努力和创造,已经形成了丰富的冬不拉演奏技巧和风格。
冬不拉的演奏方式有弹奏、拨奏、拉弦等多种形式,演奏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技巧和手法,创造出不同的音色和音乐效果。
冬不拉的音乐风格主要表达了哈萨克族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情感。
冬不拉音乐以其深情而激昂的旋律和宽广的音域,传达了哈萨克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对亲情、爱情和友情的真挚表达。
由于社会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冬不拉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也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困境。
很多年轻人对冬不拉的认识和了解不足,加之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冬不拉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濒临失传的危险。
为了将冬不拉这一重要的民族乐器传承下去,哈萨克族人们付出了很多努力。
首先是加强对冬不拉的普及和宣传,通过举办演奏会、比赛和培训班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冬不拉。
其次是培养和挖掘冬不拉的演奏和制作人才,传承传统的技艺和手艺。
也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平台,将冬不拉融入到现代音乐中,使之更具现代感和吸引力。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冬不拉的传承和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哈萨克族传统音乐学校成立,并开办了冬不拉专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冬不拉演奏家和制作师傅。
一些著名的冬不拉演奏家和乐团也在国内外进行巡回演出,推动了冬不拉的国际传播。
冬不拉这一传统乐器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哈萨克族人民文化传统的延续,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
通过加强冬不拉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优秀的传统乐器,不仅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有助于丰富和发展人类的音乐艺术。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哈萨克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作为哈萨克族传统音乐的一部分,冬不拉在哈萨克族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是一种弹拨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冬不拉最早起源于哈萨克族的游牧生活。
在长期的马背生活中,哈萨克族人民发展了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冬不拉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外形和悦耳动人的音乐,成为了哈萨克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冬不拉的传承主要通过口传和师徒传承的方式进行。
在哈萨克族社区中,冬不拉的演奏技巧和曲目是由有经验的老艺人传授给年轻一代的。
通常,年轻人会选择一个有经验的冬不拉演奏家作为自己的老师,并跟随其学习演奏技巧和曲目。
通过这种传承方式,冬不拉的传统艺术才能得以延续和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冬不拉的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
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忙碌,年轻一代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冬不拉。
受到现代音乐的冲击,冬不拉在年轻一代中的兴趣逐渐减少。
为了保护和传承冬不拉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一些措施已经被采取。
政府和社会组织加大了对冬不拉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通过举办冬不拉表演和比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冬不拉。
还有一些学校和艺术机构开始提供冬不拉的教学,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冬不拉的学习中。
一些冬不拉演奏家也积极探索创新和跨界发展的方式。
他们将冬不拉与其他乐器结合,创作出新的音乐作品,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一些冬不拉演奏家还利用新媒体和互联网的力量,将冬不拉的演奏视频上传到网络上,让更多的人可以欣赏到他们的演奏。
冬不拉作为哈萨克族传统乐器的代表,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保护和传承冬不拉,不仅是保护和传承哈萨克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保护和传承世界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通过加大对冬不拉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以及创新发展的方式,相信冬不拉这一宝贵的音乐艺术能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萨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能够为哈 萨克集体提供认 同感的精神财富。随着西部 大开 哈 发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传统文化正在经受极大冲击,如何 有效地保护哈 萨克非物质文化遗产 , 从 而保持哈 萨克文化发展 的延续性 , 是我们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保护哈 萨克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 仅是政府行为 ,它需要社会各界 的参与,尤其 需要切 实发挥专 家、学者的作用。 关键 词 :哈 萨克 ;非 物质 文化 遗 产 ;保 护
遗产类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全面、深入的普查。 此外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启动了 ‘ 中国民间文化 遗产抢救工程= 》 ,中国艺术研究院启动了 ‘ 抢救和 保 护 中 国人类 口头 和 非 物质 文 化遗 产 工 程 = 05 》 。2 0 年 3月,国务院办公厅提 出了 ‘ 关于加强我国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工 作的意见= 》 ,以及作为该文件 附 件的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申报评定暂行 办 法= } ,建 立起 “ 物质 文 化遗 产 保护 工 作 部 际联 非 席会 议制 度 0 5年 1 , 化 部 向社会 公示 第 。20 2月 文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 目名单。 我 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有条不紊地展开。国 际社会 的普遍关注, 特别是我国政府为保护文化遗
的 、非物 质文 化 的遗产 是人 们 生活 的一 部分 ,是 大
作 者简介 :毕 椅 。男。中央 民族 大学教 授。
维普资讯 2 Fra bibliotek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20 0 6年
量存在的,却又极容易被忽视 ,它们是极脆弱的。 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就
的 国际文 件 。20 0 3年 1 0月 1 7日, 合 国教科 文组 联 织又 通 过 了 ‘ 护 非物 质文 化 遗 产 公约 > 保 ,进 一步
遗产 保 护工 程= 》 ,并 于 2 0 05年 至 2 0 08年 按 照 ‘ 保 护 非物 质文化 遗 产公 约》中规定 的所 有非 物 质文化
通常人们常提到的哈萨克民间乐器是冬布拉其实哈萨克民间乐器也是相当丰富的如拉弦乐器阔布孜吹奏乐器瑟尔奈塔嘶塔呜克于司克尔克埙萨孜瑟尔奈兽角瑟尔奈吹管乐器鹿笛或唤鹿哨阿德尔呐竖笛司卜孜哦呜镧即铜号柯尔奈打击乐器达卜勒鼓当哈拉带响环的手鼓阿萨塔亚克司德尔玛克马蹄音牛角木鱼等等
维普资讯
明确 提 出:“ 虑到 非 物质 文 化遗 产 与 物质 文 化遗 考
产得 以存在和发展的依托和材料。 哈萨克传统 的生 产技术和经验 、传统的生活方式和 内容 、传统 的知 识和技能、传统的本领和工艺技巧是靠记忆保存 , 通过言传身教而一代一代传承、弘扬和发展 的;离 开哈萨克语,哈萨克传统将成为不可能。保护哈萨 克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保护哈萨克语。通常,人 们说到语言保护,大 多强调保护、抢救面临母语危 机 的语言。这无疑是必要的和迫切的。然而,从现 代化进程和市场经济飞速发展 ,以及 民族交往 日益 频繁这样 的背景出发, 从我 国包括汉语在 内的各民 族 语 言 分布 实 际、语言 使用 状况和 使 用功 能现 实 出 发,从保护哈萨克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标出发,哈萨 克语言的保护仍然是不可 以忽视的。 保护哈萨克语 的核心是要充分发挥哈萨克语的使用功能, 要充分 体现 出它 的使 用 价值 。 哈萨克 民间文学 ,包括神话、民间传说、民间 故 事 、民 间歌谣 、英 雄叙 事诗 、婚 姻爱 情叙 事 诗 、 民间谚语、民间谜语等是哈萨克传统 的口头语 言艺 术成 果 ,是所 谓 “口头传 统和 表现 形式 ”最核 心 的 部 分 。其 中 ,阿肯 对 唱 已经 被列 入 日前颁 布 的 国家 级 非物质 文 化遗 产名 录推 荐项 目名 单 。但是 ,被列 入 保 护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名 录 只 是保 护 非 物 质 文 化 遗产 的一个实际步骤 ,根本在于如何切实地保护 , 如何保护它 的本来形态。同时,作为哈萨克 “ 口头 传统 和 表现 形式 ”之一 的大 量 民间叙 事诗 蕴涵 着丰 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尤其具有表达 民族认 同的文化 功 能 ,其 中的哈萨 克英 雄叙 事诗 在 阿尔泰 语系 诸 民 族史诗发展链条上是重要的一环, 而它们 目 前所遭 遇 的现 代化 冲击 则是 有 目共 睹 的。由于 当代文 化 生 活的丰富和 多样化,由于现代化传媒的严重挑战, 许多活态 的民间叙事诗正在失去生存的环境 , 甚至 面临着 “ 死亡” 、失传 的危 险。最突 出的例子是, 由柯尔克孜族 ‘ 玛纳斯》大师居素甫 ・ 玛玛依所演
中图分 类号 :K 9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 10- 17 (0 6 2 0 0— 0 82 0 9 - 06 2 0 )0— 0 1 5
哈萨克文化遗产是 哈萨 克先人对所处 生存环 境适应的成果, 是哈萨克先人在历史上留给后世的 精神 、物质财富,它为后世哈萨克人提供着持续发 展 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经验。当前,现代化进程在加 速向前发展,哈萨克文化遗产不可避免地经受着现 代化进程 的冲击和历史考验, 如何有效地保护哈萨 克文化遗产,从而保持哈萨克文化发展的延续性, 是 我们 所 面 临 的重大 课题 。 目前,保护文化遗产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 目标 , 我国政府也在为保护文化遗产做着积极的努 力。1 7 年 1 月,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 ‘ 92 1 保 护世 界文 化 和 自然 遗 产公 约 。 通过 缔约 的 形式 , 它 推动各国对 自 然和文化遗产 的保护。至 2 0 05年 8 月 ,全 世 界 已有 1 1 缔约 国。 自 ‘ 8个 保护 世界文 化 和 自然遗 产 公约 = 过 以后 ,又 形成 了一 系列 重要 》通
一
完善 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我国政府 自 18 95 年加入 ‘ 保护世界文化和 自然遗产公约= 》 ,成为缔 约方 以来 , 在保护文化和 自然遗产方面做 了大量工 作。至 2 0 年 8月,我国已有 3 处 ( )列入世 05 1 项 界遗 产名 录 。2 0 00年 ,文化 部 、国家 民委联 合 发布 ‘ 关于进 一步加强少数 民族文化工作 的意见》 ,文 化部和国家版权局 已经起草了 ‘ 民间艺术作 品保护 条例= 》 ,文化部正在组织实施 ‘ 中国民族 民间文化
收稿 日期:2 0 —0 —0 06 2 8
产正在进行的积极努力,为哈萨克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提供 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这 一概 念 ,是联 合 国 教科文 组 织为完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而提 出的。 它是 同 作为与物质性、遗址性、建筑性文化遗产相对应、 对称的概念。诸如哈萨克的毡房、马鞍具等哈萨克 居住地 区大量古代文化遗存,都是保护的对象 。 但 是这些有形的、物质的文化成果 ,以及作为哈萨克 赖 以生存的草原、山川、河流虽然要大力保护,却 是有限的, 相对来说也是人们容易注意的; 而无形
20 0 6年 6月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J u n l fI r a i e s t o r a No m l o Li Un v r i y
J n2 0 u .0 6
No 2 .
第 2期
哈 萨 克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及 其 保 护
毕
柯
( 中央民族 大学 少数 民族语 言文学学 院,北京 1 08 ) 0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