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技术本质的文化理解
自然辩证法-论技术的本质
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题目:论技术的本质时间:2014.12论技术的本质对于技术本质的研究,是技术哲学的一个基本而且重要的理论问题。
技术,从广义上讲,是按照某种有价值的实践目的来控制、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的全部活动中所应用的一切手段、方法和知识等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含三个方面:与物质性、经济性相关的技术;建立并规定社会关系和组织关系的技术;在专门的科学部门,如哲学、语言、艺术创作中用到的技术,即精神技术。
狭义上的技术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要而依靠自然规律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来创造、控制、应用和改进人工自然系统的手段和方法。
技术的存在取决于人们的需要,并满足其需要;早期人类创造及使用技术是为了解决其基本需求。
而现在的技术则是为了满足人们更广泛的需求和欲望,并需要一巨大的社会结构来支撑它。
理解技术的本质[1],需要先了解技术的范畴是活动过程,技术的目的是为了人类控制和掌握世界。
我认为从农民的耕种的方式的转变就能说明什么是技术的本质。
在我那里的人们都是靠自己的双手,通过辛勤劳动来种植庄稼。
很久以前,社会技术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家乡人们的种植经验都是祖祖辈辈在耕种过程中长期观察大自然,及农作物生长的条件而积累下来的。
才有了现在的我们知道在什么季节里种植什么样的作物,什么时候该对农作物进行修枝、除虫、除草等活动。
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聪慧的人们发明、创造了很多自动化、机械化的机器,这些机器帮助很多农民走向了机械化耕作作物的时代,大大减少了耕作的人力与物力。
从上面农民耕种的变化可以清晰地看出,技术的本质,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是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
其中技术理论是在科学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的中介。
技术与人是在矛盾中共同发展的,技术是由人开发的,技术的产生也是人类造成的,技术产生之后,人们会利用技术去生产一些产品以服务社会,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人们肯定会技术提出新的要求,这也会促使新技术的产生,所以技术离不开人,人也离不开技术。
技术本质的不同认识
技术本质的不同认识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对技术的认识有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下面我们分别对这两种认识进行介绍。
一、广义的技术定义随着人类发展到工业化社会,“技术”一词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但是对技术的理解却多种多样。
综合起来,人们对技术的理解有以下五种:1.对技术的五种理解(1)技术是一种能力即提出技术原理的能力,发明、设计的能力,操作的技能、技巧以及其他的技术实践的能力。
与这种理解相关的定义,比如,布罗诺夫斯基定义技术为“人类用以改变环境的各种不同技能的整体”。
日本的村田富二郎定义技术为“在生产现场中,直接或间接被充分利用的,只有经过特定训练的人所具备的特定能力”。
(2)技术是物质手段第二种是把技术理解为实现目的的物质手段的总和。
如原苏联C?B?苏赫尔金认为“技术一词应理解为人工制造的人们活动的手段的综合”。
这里所说的劳动手段、活动手段是指生产中的工具、机器、设备等有形的技术。
(3)技术是意志(will)第三种是把技术看作意志。
这里所说的意志含有欲望、需要、动机、意图、奋斗等含义。
如汤德尔的定义,“技术是人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意图为了改造世界而在他的活动中置于自身与客观世界之间的东西”。
人类的需求和意图是技术的最终目的。
(4)技术是过程或活动这是把技术当作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动态的过程由人的发明、设计、制作和使用技术产品等活动环节所组成。
(5)技术是知识第五种理解认为技术是知识。
如美国的西蒙(H.A.Simon)认为,“技术不是物体,而是知识”。
“技术是关于如何行事,如何实现人类目标的知识。
”1977年,邦格在《技术的丰富哲理》中,将技术定义为“为按照某种有价值的实践目的用来控制、改造和产生自然的事物、社会的事物和过程,并受科学方法制约的知识总和。
”我国也有类似的观点,如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中定义“技术是人类在争取征服自然力量、争取控制自然力量的斗争中,所积累的全部知识与经验”。
“技术是知识”这种对技术的理解表明了人类技术的理性发展。
技术的本质与时代的命运_海德格尔_技术的追问_的解读
德国哲学技术的本质与时代的命运———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的解读余在海/文提 要:《技术的追问》是海德格尔1953年11月18日在慕尼黑理工学院所做的演讲。
在这篇演讲中,海德格尔从存在之思的角度深思了技术之本质,并取得了3个方面的成果:11技术本质上并不是各种各样的技术因素,也不仅仅是人所制作的合乎目的的手段。
相反,它是一种解蔽方式。
21座架是现代技术的本质特征。
座架以及由之产生的进步强制规定并统治着当今的整个社会现实。
在座架这个吞噬一切的卡律布迪斯漩涡中,一切存在者都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性而沦为单纯的持存物,甚至连人自身也被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
不是人摆弄座架,而是座架摆弄人。
31座架是形而上学的最后形态,是存在之天命的最后形态。
因此,只有凭借思之先导性护送,我们才能在对技术之本质的领会中开启一种新的可能性,即克服作为人类世界栖留的唯一尺度的技术-科学工业之特性。
关键词:技术之本质;解蔽;座架;进步强制;资本与技术中图分类号:B516154 文献标识码:A《技术的追问》是海德格尔1953年11月18日在慕尼黑理工学院最大教室里所做的演讲。
据萨弗兰斯基的记载,这也许是二战后海德格尔最为成功的讲演。
当他用“追问是思之虔诚”来结束演讲时,回应他的不是肃穆静默,而是全场起立与掌声。
人们把海德格尔的登台看做西洋美声咏叹调的演唱。
①这场演讲之所以会引起如此热烈的反响,在根基上与此种追问的双重性质有关。
首先,海德格尔从存在之思的角度深思了技术之本质。
在他看来,技术既不・351・①参见[德]萨弗兰斯基:《海德格尔传》,靳希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25-526页。
是某种合乎目的的手段,也不是某种中性的东西。
相反,技术在本质上是一种解蔽方式。
作为“完成了的形而上学”,现代技术以“座架”(D as Gestell )②的方式规定并统治着当今的整个社会现实。
其次,对海德格尔来说,此种追问并不是一种以对技术的认识为目标的问题,也不是一个致力于认识所谓“技术”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学问题。
探析马克思的技术本质思想
探析马克思的技术本质照相,B、婚张蓣一-车恩利z王华3(1大连理T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科技哲学专业。
辽宁大连116000;23沈阳药科大学I商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16)摘要:马克思对技术本质的认识始于对“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的研究。
他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等问题,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技术的本质。
关键词:马克思技术本质对技术本质的看法,在马克思的理论里几经变化,随着马克思对技术认识的不断加深。
对技术本质的理解也在不断变化着。
马克思最初探讨技术问题,是为了揭示“现代丰十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用马克思的概念来说,技术即工业或机器是现代社会的基础。
研究社会发展的规律,不能离开技术这个基础性因素。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等问题的同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技术的本质和技术发展的规律性。
一、马克思对技术概念的理解关于技术的概念表达.马克思往往不是从抽象的定义出发。
而是从历史和现实的过程出发,用“I艺学”等词作为技术的同义语加以使用,他主要是通过对劳动、机器、工艺等生产和经济过程的分析来认识技术的本质的。
马克思从分析人的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人手,把技术放到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中.放到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去研究技术。
在马克思的相关著作中虽然没有具体地谈到技术,而更多涉及的是劳动、实践、机器、发明、T业、劳动资料、分工、生产工具、自然科学的应用、技能、技巧等.从这一意义上。
马克思的技术是指工具、机器等人工制品客体,更具体地说.是指劳动手段的体系或人造的人类活动的物质资料总和,因为在劳动资料中首要的是生产工具.而生产工具又是技术的特定体现方式。
从工艺的角度看。
“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就是人对付自然的方式、方法,但技术的含意比工艺更广些。
马克思曾经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
”…作为技术(包括工艺在内)就是人所具有的,能够“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力、装备、方式和方法。
(完整word版)技术的本质(word文档良心出品)
关于技术的本质,一般有三种理解:一种是技术决定论,重视技术的内在逻辑,认为技术是自主并价值无涉的;一种是技术建构论,强调社会因素对技术的决定作用;还有一种是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认为技术的自主因素和社会因素都起作用,它们构成一个“无缝之网”。
(1)对技术的本质,你是怎么理解的呢?答:技术的本质:在技术本质上有多种观点:技能说,阐释的是技术是人经过训练的特殊技能;工具说,技术是工具,是生产手段;方法说,技术是做事的方法。
技术是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手段,是人对自然实践能动关系,是直接生产力。
从演化论角度理解,宇宙大爆炸以来,进行了四种演化态,人类出现的状态为常态,其他出现为非常态。
适合人的状态为常态,不适合人的状态为非常态。
人一方面不能进入非常态但也不能脱离非常态,所以人通过中介手段间接进入非常态。
技术是使人类间接进入非常态的技能、技能、方法和手段等。
从转化论角度理解,世界上,能量物质是不能创造的是守恒的,科学技术是转化财富的手段而不是创造财富。
技术是自然界一般存在物质能量状态转化为对特殊存在(对人类有益)的技能、工具、方法和手段等。
我的理解是,技术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所积累并演化出的可以再用到社会实践中去的一切理论、方法和工具的总称。
有了技术,我们可以实践中遇到的任何问题。
当然,任何技术都是与时俱进的,没有一劳永逸的技术,更没有可以万能的技术。
技术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重在怎么运用它。
(2)技术与人的关系是什么?答:技术本质上就是人们在从事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一点一滴积累并总结出来的用于更好的、更快的解决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一切理论、方法和工具的总体。
简而言之,技术就是由人们发明的并由人们使用的工具。
人是技术的主体,技术是人的客体。
当然,任何技术都是与时俱进的,没有一劳永逸的技术,更没有可以万能的技术。
技术本身又是一把双刃剑,端在人之为用。
如果技术的使用符合社会的发展方向和人类的利益,那么就会极大地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相反,如果技术被滥用,则可能造成无法想象的灾难,轻则阻碍社会发展,重则生态破坏人类灭绝。
对于技术的理解
对于技术的理解
技术是指一种实现特定目标的方法、技巧和工具。
在现代社会中,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从生活中的家电、交通运输,到工业中的自动化生产、物流管理,再到信息领域中的网络通信、数据处理等,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技术的核心是创新,只有不断地创新和进步,才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
技术的理解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其中较常见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 技术是对自然规律的掌握和应用。
技术的实现需要依据自然规律进行设计和开发,比如机械运动、电磁波传播、化学反应等等。
技术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这些规律,以便创造出更加高效、精准的技术手段。
2. 技术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技术的本质是为了解决人们的需求和问题,比如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可靠性、改善环境质量等等。
通过技术手段,人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从而提升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水平。
3. 技术是一种文化和价值观念。
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密切相关,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会影响人们对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比如,在某些社会中,人们更注重技术的实用性和经济效益,而在另一些社会中,则更注重技术的人性化和环境友好性。
总的来说,技术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不断追求技术创新和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认真思考技术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减少负面影响,做到科技与人类的和谐共处。
技术的本质与发展
• 卡普进而把技术视为文化、道德和知 识的进步及人类“自我拯救”的手段。
– 因为,人类内在的进步意识导致技术进 步,工具和机器等技术产物都是人类在 现实世界中的能力的外化 (exteriorization),它们扩展、强化了 人体器官的各种技能,增强了人类控制 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 现代人类学家霍尔(Edward T. Hall)也提 出:
• 1981年,F.拉普在《技术哲学导论》一书 中强调:
– “技术是复杂的现象,它既是自然力的利用, 同时又是一种社会文化过程。”
– “工程师和技术史学家的科学倾向,使他们把 技术过程和技术系统看成是可以按其制造原理 和功能结构进行严格分析的孤立现象。他们大 都忽视通过自身的力量创造这些人造物的人, 忽视驱使人的动机,尤其忽视技术对社会、文 化和智力活动的影响。”
法国学术界
•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D.Diderot)在他主编的 《《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手工业详解辞典》 (1751-1780年)中,首次把“技术”列为百科全 书的条目,将技术定义为“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 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相结合的体系”。 • • 1954年,法国技术哲学家J.埃吕尔(Jacgues Ellul)所 著的《技术社会》一书把技术定义为:“在一切 人类活动领域中通过理性得到的具有绝对有效性 的各种方法的整体。”
半坡歌舞
技术的文化本质
• 技术不是外在于文化的,它本身也正是社 会发展中文化作用的要素。技术的文化本 质显示在两个方面:
– 物质的层面,例如甲骨和甲骨文、石头和石器、 粘土和陶器、铀矿和原子弹等等,这些事物不 像自然那样是“自己”形成的,而是由人制作 出来的。因此,说技术是文化,是说技术符合 文化的内涵和特质,在技术上凝结着人类物质 创造的成果。
技术的本质
关于技术的本质,一般有三种理解:一种是技术决定论,重视技术的内在逻辑,认为技术是自主并价值无涉的;一种是技术建构论,强调社会因素对技术的决定作用;还有一种是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认为技术的自主因素和社会因素都起作用,它们构成一个“无缝之网”。
(1)对技术的本质,你是怎么理解的呢?答:技术的本质:在技术本质上有多种观点:技能说,阐释的是技术是人经过训练的特殊技能;工具说,技术是工具,是生产手段;方法说,技术是做事的方法。
技术是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手段,是人对自然实践能动关系,是直接生产力。
从演化论角度理解,宇宙大爆炸以来,进行了四种演化态,人类出现的状态为常态,其他出现为非常态。
适合人的状态为常态,不适合人的状态为非常态。
人一方面不能进入非常态但也不能脱离非常态,所以人通过中介手段间接进入非常态。
技术是使人类间接进入非常态的技能、技能、方法和手段等。
从转化论角度理解,世界上,能虽物质是不能创造的是守恒的,科学技术是转化财富的手段而不是创造财富。
技术是自然界一般存在物质能虽状态转化为对特殊存在(对人类有益)的技能、工具、方法和手段等。
我的理解是,技术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所积累并演化出的可以再用到社会实践中去的一切理论、方法和工具的总称。
有了技术,我们可以实践中遇到的任何问题。
当然,任何技术都是与时俱进的,没有一劳永逸的技术,更没有可以万能的技术。
技术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重在怎么运用它。
(2) 技术与人的关系是什么?答:技术本质上就是人们在从事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一点一滴积累并总结出来的用于更好的、更快的解决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一切理论、方法和工具的总体。
简而言之,技术就是由人们发明的并由人们使用的工具。
人是技术的主体,技术是人的客体。
当然,任何技术都是与时俱进的,没有一劳永逸的技术,更没有可以万能的技术。
技术本身乂是一把双刃剑,端在人之为用。
如果技术的使用符合社会的发展方向和人类的利益,那么就会极大地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相反,如果技术被滥用,则可能造成无法想象的灾难,轻则阻碍社会发展,重则生态破坏人类灭绝。
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1. 引言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不仅推动着社会发展,还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然而,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在学术界一直备受争议。
本文将就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进行深度研究,探讨其中的关键问题和争议,并分享本文作者对这个主题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2. 本体论:科学技术的本质和存在方式本体论关注科学技术的本质和存在方式。
科学技术是一种人类活动,是通过一系列方法和标准来获取、解释和应用知识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来看,科学技术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受个体意识和主观想法的影响。
然而,科学技术的本质是否仅仅局限于客观存在,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一些学者认为,科学技术内在地与社会和文化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整体。
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应该考虑到社会和文化的因素,将科学技术看作一种与个体和社会共同发展的现象。
3. 认识论:科学技术的认识过程和方法论认识论关注科学技术的认识过程和方法论。
科学技术的认识过程可以分为观察、实验、归纳和演绎等步骤。
这些步骤是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的基础。
其中,实验是科学技术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实验可以验证理论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然而,科学技术的认识论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争议。
科学技术的认识过程是否完全客观和中立,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一些学者认为,科学技术的认识过程受到个体主体性和社会背景的影响,是一种主观活动。
科学技术的认识过程应该包括对个体主观性和社会因素的考虑。
4. 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关系:科学技术的意义和价值本体论和认识论是科学技术研究中紧密相关的两个领域。
本体论研究科学技术的本质和存在方式,认识论研究科学技术的认识过程和方法论。
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科学技术研究的理论体系。
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科学技术的意义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不仅为人类带来生活改善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技术的本质pdf
技术的本质一、技术的本质是什么?1、技术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有目的的编程我们现知的所有技术归纳起来都可以用这句话概括,首先,技术总是指向某个目的,用来解决某个问题,这既可能来源于人类的生存需求,比如健康、穿衣、娱乐,也可能产生于某些技术自身,如当汽车制造技术出现后,就产生了对加油站、道路系统的需求。
其次,技术解决的思想都来源于对自然现象的捕捉,从最早的木头摩擦生火,到随后深层的化学、电力学等,再到更深次一些的隐蔽现象,如核磁共振的量子效应,这些构成了技术赖以产生的源泉,所有的技术,无论简单或者复杂,都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在应用了一种或几种现象之后打扮出来的。
比如,汽车的发明便是来源于两种现象的组合:化学物质燃烧会转化为动能,以及圆形的东西摩擦力比方形小,发动机加上四个圆形车轮便构成了汽车技术的最核心组件。
当然,技术的出现并不是和现象如影随行,如何将发现的现象整合、转化为具体的技术,同样需要具备足够的知识和战略组合能力,但是离开了现象,技术便不会存在,这构成技术最本质之所在。
2、科学与技术我们经常把科学技术连到一起使用,然而二者并非等同,最早期的技术都是人类经验的产物,其实与科学毫无关系,只是到近代科学革命后,科学由于其严肃系统的实验方法,具备对深层现象不断发掘的能力,如量子效应、生物遗传等的发现,技术才开始了大规模地向科学借鉴。
借助科学的方法,大量现象得以被捕捉,而这些被发现的新现象有帮助了深化理解和对新现象的发现,最后便呈现出一个个现象簇,如光学、力学、化学、生物学等,其体系得以不断深入和完善,这些科学实验下现象(或者自然原理)的发现,给了技术增长以巨大的源动力,西欧国家工业革命后技术上长期领先,原因便在此,即便到当下,科学研究之重要性同样为各国政府所重视。
在很大程度上,未来一个国家希望能引领先进技术,需要的并不是投资更多工业园等,而是要建立其基础科学,而且不带任何商业目的。
国内华为公司的发展便是非常典型的例子,经过多年的技术跟随,其利用自身的成本和产品优势走向了领头羊的位置,而面对未来的技术不特定性,任何一种新发现都可以颠覆现有体系,因此要保证持续的领先,华为唯有引进多领域人才,在科学上不断投入,包括引进各领域的科学家,与外部科研机构合作,爆炸可能发生在任何领域,无人能预测,但一定来源于科学的发现,这个层面上已经不仅是某个公司战略,更是一种国家层面的科技战略。
技术的含义和作用
技术的作用与含义技术是指人类在生产、劳动、科研等方面所应用的知识和技能的总称。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本篇将详细介绍技术的含义与作用。
一、技术的含义技术是指在生产、劳动、科研等方面所应用的知识和技能。
它包括人类在各个领域中所掌握的科学、工艺、技术方法和手段,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
技术的本质是一种知识,它需要经过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
技术的学习和实践不仅包括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巧,还包括对技术的方法、原理、规律等的认识和理解。
只有掌握了技术的本质,才能真正地应用技术,推动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二、技术的作用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它对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技术的主要作用:1. 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技术是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
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例如,在现代工业中,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使得生产过程更加高效、精确,产品质量也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2. 改善劳动条件和提高劳动力素质技术是改善劳动条件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现代社会,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可以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使劳动力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
例如,在现代制造业中,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可以替代人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需要劳动者具备更高的技能和素质。
3. 促进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技术是促进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以带来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对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例如,在现代社会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广泛,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水平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4. 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技术是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伯格曼技术本质观-装置范式论
伯格曼技术本质观-装置范式论伯格曼技术本质观-装置范式论指的是伯格曼对技术的本质以及技术演变的认识和解释。
伯格曼认为技术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创造性的文化行为,它在适应社会和环境变化的过程中,不断演变和变革,并且其演变过程中有一个核心的稳定性:装置范式。
装置范式是指技术发展的基本形式,是技术创新的基础,也是技术发展的核心内容。
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装置范例,即技术的基础结构,如机器、工具、仪器等;二是装置范式,即技术的运作方式和操作方法。
伯格曼认为,技术在创新过程中,不断突破和改变装置范例,从而推动了技术的演变。
但是虽然装置范例的改变是技术演变的一个核心内容,但是装置范式的基本结构和运作方式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因为技术的单一目的导致了技术的演变是具有依托性和方向性的,技术的演进也是按照一定的轨迹进行的。
伯格曼的技术本质观-装置范式论表明,技术发展的本质是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创造,同时更深刻地反映了技术对人类自身的改变和塑造。
这种改造和塑造是通过技术内在的规律和机制实现的。
因此,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现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基础,也是文化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伯格曼的技术本质观-装置范式论对技术的认识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它强调了技术演变的规律和机制,指出了技术发展的核心内容和趋势,也引导了我们对技术的合理使用和发展。
技术的本质是人类有意识地为了改变自然和社会而进行的行为,因此,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自我约束,关注技术的人本性,将技术的创新与人类的整体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避免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的需要之间出现脱节。
总之,伯格曼技术本质观-装置范式论对于技术的认识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强调了技术的核心和演变规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理解方式,为人们探索技术发展的路径提供了指引,同时也引导了我们区分技术演变的正确方向,推动技术发展与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从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看技术的文化本质——以中国古代青铜技术为例
段 . 是维 系社 会 价 值体 系 和秩 序 的知 又
识 网 络 技 术 既 是 转 变 社 会 经 济 的 物 质
理 、 术手 段 、 术 工艺 和 技术 产 品 , 技 技 这 些 只是 构成 技术 的要 素 . 而不 是 技术 的 整体 而 只有 当这些 要素 与技 术 的主体
一
1 技 术 文 化 本 质 的 理解
从 不 同 的 角 度 和 不 同 的 历 史 形 态
代 技术 是 “ 具 和人 的行 为 ” 现 代 技 工 而
术 的 本 质 是 “ 架 ” 指 出 人 和 自然 被 技 座 . 术 异 化 着 重 强 调 了 现 代 技 术 的 非 人 性
对 技术 本质 有不 同 的理 解 古代 技术 的 典 型 特 征 就 是 与 艺 术 紧 密相 联 不 分 彼 此 如 赫 里拉 就认 为 技 术是 “ 工艺 与 技 艺 的科学 ” 工 业革 命之 后 . 技术 变革 促 进 了生 产 力 的飞 跃 发展 . 技术 革命 引 发 产 业革 命 带来 丰 厚 的经 济 和政 治利 益 . 因而 出现技 术是 生产力 的观 点 尤其 是
化 本质 。
关 键 词 : 术 与 社 会 ; 铜 技 术 : 术 本 质 技 青 技
中图分 类号 :0 N9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技 术 不 是 单 纯 的 技 术 目的 、 术 原 技
前 苏 联 和 东 欧 国 家 更 是 把 技 术 看 作 是 物 质 生 产 手 段 或 活 动 手 段 . 为 技 术 是 认
“ 人类 创造 的人们 活动 手段 的总 和 ” 接 着伴 随 第二 次 和第 三 次科 技革 命 . 人们 愈 发 认 识 到人 才 在技 术 创 新 中 的重 要
论技术创新的文化本质
大和创新竞争的加剧 , 技术 创新已不再 是某些 人的天 才玄想所 能完成 文化 因素在技术创新 中所占 的比重越来 越大。从 社会文化 的视角 技术的产生和人类社会 的出现 是同步 的, 但技 术的发 展从来 就不 的, 技术创新是社会文化 的积 累和 创新。因为任 何技术创 新都有 其社 是一蹴而就的 , 它是 人类文明整体演进的结果 , 因而是一种历 史发展的 看 , 有其社会精神文化的基础 , 都被打上 了特定社会文 产物 , 是多种文化共生所 形成的 。同时 , 术也 同生物进化 一样 , 技 其发 会物质文化的源泉 , 展是一种不断演变和进化的过程。技术创新作为一 种创造新技 术的过 化的烙印。 程, 其无不依 赖于一 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生产力发展 水平 , 因此也绝 不 技术创新都有其社会物质文 化的源泉 , 是现代 技术 进化理论 的 这
一
、
而不 同的文化状况也从各个方面制约着技术创新及其 成果 。 从 哲学角度看 , 技术创新可以理解 为是一种在人与 自然、 自然与 自 文化根源 , 然、 人与人之间展开的由技术 设想到技 术物品的 创新性 社会 活动价 值 二 、 术创 新是 社 会 文 化 的积 累 和创 新 技 技术 创新思想经历 了古代 的神 造发 明观 , 近代的 技术创 造英雄观 系统 。其性质是技术与社会相互 的创造性 塑造 ; 内容 是创新 性技术 其 随着 科学技 术日新 月异的发 实践 , 认识和评价的统一 ; 其价值 是技术价 值 , 社会 价值 和自然 生态价 和现时代 的技术进 化观 。而在当今 时代 ,
和 精 神 文 化 的 积 累和创 新 的结 果 。本 文探 本 溯 源 论 证 了只 有 社 会 文 化 的 发 展 、 想 的 解 放 , 有 创 新 思 想 的 确 立 , 以技 术 创 新 是 社 会 文 化 思 才 所
“技术—文化”论——一种对技术与文化关系的新阐释
“技术—文化”论——一种对技术与文化关系的新阐释作者:张明国发布时间:2004-3-25 15:06:30 点击数:3103[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技术与文化的关系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年轻的研究课题。
迄今为止,人们不断地研究它并形成了许多成果。
本文通过以下论证,试图对该论题进行新的阐释。
1 已有的研究综述在西方,早在古希腊尤其是18世纪,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就把技术看作是人类文化领域之一对其展开研究,并且自斯诺关于“两种文化”的讲演之后,技术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倍受人们关注,美国技术史学会还出版了《技术与文化》刊物,以此倡导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然而,从严格的意义来说,该论题大多是在技术哲学领域中展开的。
其中,不管是以德索尔(F·Dessauer,1881—1963)为代表的研究学派,还是以埃吕尔(J·Ellul,1912—)为代表的研究学派,他们大都围绕技术与哲学、技术与社会、技术与政治、技术与伦理等若干专题进行了研究。
在我国,无论是春秋时代的《考工记》、道家文化的技术人类学思想,还是明代的《天工开物》等,都阐述了技术与文化的关系;在日本,关于技术与文化关系的思想,大都在他们的“技术论”(亦即技术哲学)中体现出来。
其中,相川春喜的《现代技术论》、三木清的《技术哲学》等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
总之,关于技术与文化关系问题的研究,论者颇多,论著亦颇丰。
其主要观点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认为技术与文化是相互对立的。
这种观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存在,当时的文化论者和技术工匠互相轻视,互不通婚。
〔1〕。
这种对立态势到了近代日趋加剧。
例如,技术哲学家阿诺德·格伦就认为,“技术基本上是一种生物和本能的现象,而不是理论的或文化的成就”〔2〕,技术与文化是没有关系的。
这种观点在西方近代工业化时代很盛行,它对技术实践的影响后果是:在促进技术、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因忽视文化对技术发展的宏观控制而致使技术极端化发展,以带来环境污染和危机为表征,给自然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芬伯格的技术本质观——一种文化情境中的技术
芬伯格的技术本质观——一种文化情境中的技术芬伯格的技术本质观,是指在技术领域中,技术的本质是一种文化情境中的技术。
意思是,技术不单单是一种机械化的工具或者产品,而是被社会和文化所塑造,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社会实践。
芬伯格的观点与我们对于技术的认知方法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常常把技术当作是科学、工程和制造业的产物,而忽略了技术背后的文化因素。
芬伯格的技术本质观正是以这种文化情境作为分析技术发展的基点,来探讨技术本质的本质。
在芬伯格的技术本质观中,技术是被文化所塑造的一种客观实践和意义符号,它备受人们追捧和推崇,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和人的生活方式。
技术在芬伯格的义定上是与文化密不可分的,技术具有人文性。
这样理解技术,不仅可以为技术的评价提供更为全面的视角,更能在不同的技术应用上,发现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及其对于技术本身的影响。
芬伯格在他的著作《技术决定论:机器服务于人类,还是人类服务于机器?》中,详细讲述了技术背后的文化原因或者文化因素是历史、经济、政治、人际关系、文化与习惯等方面都有所涉及。
他指出我们需要考虑技术的意义和目标是否适应了不同文化和语境的需求,以及技术实践与社会正确对齐的必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的快速发展与日俱增。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技术工具正有力地塑造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福利以及个人身份的构建。
但是,在技术的驱动下,我们也面临了众多挑战。
其中包括技术因素对社会经济、环境、政治文化等方面多样的影响,以及技术发展引起的资源消耗、安全问题、价值冲突、伦理道德考验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考虑和权衡。
通过芬伯格的技术本质观,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技的本质和意义,即科技为被社会和文化所控制和影响的一种文化符号和社会实践。
无论技术对于社会和人类的影响到底是善良的还是恶劣的,都有着影响技术应用和发展的本质因素。
因此,我们应该始终把生态文化平衡和社会利益放在首位,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推动技术的良性应用和发展,共同探索人性化、健康、安全、环保的科技未来。
数字化时代的领导者:技术与人才管理
数字化时代的领导者:技术与人才管理引言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
在这个时代,领导者的角色不仅仅是进行战略决策和组织管理,更需要具备深刻的技术理解和人才管理能力。
而且,好的领导者不仅仅需要理解技术的本质,还需要掌握与人才相关的各种管理技巧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数字化时代下领导者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有效管理技术和人才。
数字化时代的挑战技术的快速发展:理解技术的本质在数字化时代,技术的发展速度前所未有地快。
新的技术和工具不断涌现,对组织和领导者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仅仅掌握技术的皮毛还不够,领导者需要深入了解技术的本质,以便更好地应对各种技术问题和挑战。
例如,当人工智能技术出现在工作场所时,领导者需要理解其原理和应用,以便在组织中合理利用这项技术。
人才的需求与管理: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数字化时代,优秀的人才对组织的成功至关重要。
然而,市场上优秀的技术人才是有限的资源,各个组织都在争夺这些人才。
在这种情况下,领导者需要通过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的方式来保证组织的竞争力。
领导者需要将自己的组织定位为吸引人才的理想选择,并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计划,以留住优秀人才。
技术管理:理解技术的本质深入了解技术趋势和挑战领导者需要密切关注技术领域的趋势和挑战,并且及时调整组织的战略和方向。
与技术相关的各种潮流,如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都会对组织的运营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领导者需要保持敏感度,通过持续学习和关注,与技术的发展保持同步。
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和变革领导者不仅需要了解技术,还需要推动技术创新和变革。
领导者应该鼓励员工提出新的想法和创新,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以推动组织的技术创新。
同时,领导者应该对技术变革保持开放的心态,善于接受新的技术和方法,以不断改进组织的运营和管理方式。
人才管理: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建立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计划在数字化时代,优秀的技术人才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为了留住这些人才,领导者需要建立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 问题 。 体 说 , 须 对 以 下 六 组 涉 及 技 术 本 质 的 问 具 必
研究 不能 只 限于经济 学 、 治学 、 理 学等 方面 , 政 伦 应 该 从 多 角 度 分 析 。实 际 情 况 是 : 方 面 , 们 没 有 弄 一 我 清 这 些 问 题 究 竟 是 技 术 造 成 的 还 是 其 它 因 素 造 成
的 ; 一 方 面 , 们 对 于 技 术 的理 解 还 存 在 观 念 上 的 另 我 失 范 。 些 情 况 表 明 , 于 技 术 本 质 进 行 深 入 研 究 是 这 对
维普资讯
20 0 2年 第 5期 第 2 6卷 ( 第 1 3期 ) 总 1 沈阳 师范 学 院学 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J u n lo e y n r lUnv ri Soi lS in eEdi 0 o r a f Sh n a g No ma iest y( ca ce c t ) i
从 文 化 的 角 度 分 析 技 术 的 本 质 有 特 别 的 意 义 , 必 须 区 别 文 化 和 文 化 存 在 。技 术 作 为 文 化 的 一 个 亚 系 统 对 于 文 化 但
的性质 和构 成会 产 生 重要 影 响 , 术 的构 成 因素表 现 出文化 的特 征 , 术是 理解 和透 视 文化 的 重要 方 面。 技 技
技 术 本 质 研 究 的 前 提 是 确 立 一 种 研 究 的基 点 。 从 不 同 的基 点 出 发 会 有 不 同 的 技 术 本 质 论 。 以 文 化 为 基 点 , 于 技 术 的本 质 进 行 分 析 , 以展 现 技 术 的 对 可
文化本质 。
技 术 哲 学 的 发 展 要 求 对 于 技 术 的本 质 进 行 深 入 的 学 理 探 讨 。学 者 们 虽 然 对 于 技 术 的本 质 进 行 了 多 方 面 的研 究 , 在 很 多 场 合 没 有 达成 共 识 。 可 以 看 但 这 成 是 讨 论 技 术 本 质 问题 意 义 的 一 个 方 面 。 一 方 面 , 另 人 类 的 生 产 和 生 活 实 践 中 遇 到 了大 量 的技 术 有 关 的 重 大 问题 , 环 境 恶 化 , 因疾 病 , 污 染 , 特 网 , 如 基 核 因 技 术 帝 国等 现 象 和 麻 烦 。对 于 现 实 技 术相 关 问 题 的
N95, 002 _ 2
V o1 .26 G en a , 1 er l № 13
对 技 术 本 质 的 文 化 理 解
倪 钢
( 阳师 范大 学 政 治 经济 系, 宁 沈 阳 10 3) 沈 辽 1 0 4
[ 摘 要 ] 研 究 技 术 本 质 问 题 , 提 是 必 须 确 立 研 究 的 基 点 , 为 从 不 同 的 基 点 出发 会 有 不 同 的 技 术 本 质 论 。 前 因
不 是 技 术 ? 否 有 物 的技 术 , 术 物 体 的 概 念 能 否 成 是 技 立 ?怎 样 界 定 技 术 的一 般 概 念 ?怎 样 理 解 高新 技 术 ? 对 于 涉 及 技 术 本 质 的 这 六 个 方 面 问 题 的 回答 , 引 能 导 我 们 比较 全 面 地 理 解 技 术 本 质 。 般 地 说 , 种 研 一 这 究 思 路 主要 是 以 人 与 自然 关 系 为 基 点 的 。 以文化 为基 点讨论 技术 的本 质也是 一种 思路 。
很 必要 的。
就 进 入 了 一 个 逻 辑 怪 圈 。 们 不 可 能 只 用 人 类 在 亿 我
万 年 生 物 进 化 和 社 会 进 化 过 程 中形 成 的 思 维 能 力 搞 清 一 个 概 念 。 类 的 理 性 不 是 解 决 技 术 本 质 的 充 人 分 条件 。 但 是 , 于 技 术 的定 义 进 行 分 析 可 以 展 现 技 术 对பைடு நூலகம்的 文 化 本 质 。技 术 可 以被 定 义 为 下 面 几 种 事 物 。这 些 事 物 可 以是 自然 的 , 可 以 是 人 的对 象 性 的 存 在 也
[ 键 词 ] 技 术 本 质 ; 化 ; 术 哲 学 关 文 技 [ 图 分 类 号 ] B 2 [ 献 标 识 码 ] A 中 02 文 [ 章 编 号 ] 1 0 — 2 6 2 0 ) 50 6 —4 文 0 05 2 ( 0 2 0 — 0 6 0
一
、
技 术 本 质 研 究 的 基 点
美 国 的 “ 术 与 哲 学 学 会 ” 刊 《 c n 》 有 一 篇 技 会 Teh e 上
文 章 对 于 技 术 的本 质 作 了文 化 学 的 理 解 , 认 为技 它 术 是 一 种 亚 文 化 , 文 化 系 统 的一 个 子 系 统 C3 是 2。 上 面 两 种 具 有 代 表 性 的 主 张 表 明 , 方 面 我 们 一
但 是 , 论 技 术 的本 质 首 先 也 面 临思 想 的 出 发 讨 点 问 题 。对 于技 术 而 言 , 者 见 仁 , 者 见 智 的情 况 仁 智 很 明 显 。 们 需 要 一 个 研 究 的 出 发点 。 从 总 体 上 看 , 我 “
技 术 哲 学 研 究必 须 回答 人 与 自然 的 关 系 这 个 根 本 性
还 没 有 关 于 技 术 本 质 问 题 的 共 同 答 案 , 方 面 我 们 一
能 够 寻 着 不 同 的研 究 基 点 来 理 解 技 术 的本 质 。 在 研 究 技 术 本 质 的 问 题 时 , 先 遇 到 的 问题 是 首 什 么 是 技 术 ?即 给 技 术 下 定 义 。但 如 何 给 技 术 下 定 义 又 取 决 于 我 们 对 于 技 术 的 概 念 理 解 。这 样 , 们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