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社会经济文献词语略考
敦煌经济文献纺织品词语汇释
敦煌经济文献纺织品词语汇释作者:黄英来源:《语文学刊》 2015年第6期黄英(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摘要]敦煌经济文献是唐五代敦煌地区重要的经济、贸易、生产、生活的记录,本文通过分类考察敦煌经济文献中出现的纺织品词汇及其释义入手,分类描述经济文献中出现的纺织品,从而进一步了解古敦煌纺织业的发展面貌。
[关键词]敦煌经济文献;纺织品;词语;释义[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6-0029-03[作者简介]黄英,女,黑龙江牡丹江人,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古及近代汉语、敦煌文献语言研究。
敦煌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经济贸易活动频繁。
从西汉中期的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长安至西域、中亚的贸易往来之路,再到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开发区的建立,使得古代敦煌地区,尤其是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畜牧业和商业得到快速的发展。
同时,古代敦煌地区是于阗、回鹘、吐蕃、粟特等少数民族和其他外来民族如波斯、印度等民族进行商贸往来的重要场所,商品生产,商品交换达到了国际化的水平,也随之出现了来自周边国家、中亚印度、甚至是属于古罗马等国家的商品。
敦煌经济文献作为唐五代敦煌地区重要的经济、贸易、生产、生活的记录,其中很多文献虽然没有详细描述敦煌地区的畜牧业、手工业、商业贸易的盛事景观,但是从文献中所使用一些相关语汇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斑。
古敦煌地区的纺织业非常发达,考察敦煌经济文献发现其中与纺织品相关的词语丰富多彩。
现对敦煌经济文献中较常见的纺织品词语,分类释义如下:一、绢类纺织品生绢未漂煮过的平纹丝织品,色泽不同,档次也不同。
斯766号背《甲申年五月二十二日曹延延贷绢契》:“甲申年五月廿二日立契,平康乡百姓曹延延伏缘家中龙勒乡百姓张万万面上,货白丝生绢一疋,长寸,其绢利头现限至来年。
”又如伯3212号《辛丑年五月三日惠深牒》:“……好作文书物色,得黄丝生绢一疋,长肆拾一尺。
敦煌历文俗语词考释
敦煌历文俗语词考释作者:于正安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3年第02期摘要:敦煌历文是敦煌出土社会经济文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语料。
本文对“涝篱、殍刺、鑺、覆、气”等俗语词进行考释,认为“涝篱”即“捞篱”,是一种厨具;“殍刺”即铲除、清理枯萎、凋零草木,“铲除”得义于“刺”;“鑺”为一种铲土农具;“覆”为“审核”“核查”义;“气”通“乞”,是一个反训词,“给予”义。
关键词:历文出土文献近代汉语敦煌历文是出土于莫高窟藏经洞有关会计的文书,多属吐蕃统治时期以及归义军统治时期,可分为“寺院、官衙、社邑”三类,其中尤以寺院文历数量最多,包括诸色入破历、常住什物点检历等方面。
敦煌历文在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宗教、中外交往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尤其在经济方面,更是研究唐五代时期我国经济制度以及寺院经济宝贵的第一手数据,历来受到中外经济史家的重视,研究成果也最为丰富。
实际上,从语言角度看,敦煌历文口语性强,方俗语词夹杂其中,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语料。
今选取敦煌历文中出现的几个词语试加考释,以就教于方家。
1.涝篱 Ch①九六九——七二号《唐(开元九年?)于阗某寺支出簿》:“出钱三拾文,买涝篱两个供厨用。
”“涝篱”,池田温释为“牢篱,篱栅、篱障之类”,误。
从文意看,“涝篱”是“供厨用”的,应为厨具。
“涝”通“捞”,《广韵》同为鲁刀切,音同可通。
“涝篱”即“捞篱”,“捞篱”即“笊篱”,指用竹篾或金属丝、柳条编成蛛网状供捞物沥水的器具。
盖“笊篱”的用途主要是捞东西,故又名“涝篱”。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饼法》:“拣取均者,熟蒸,曝干。
须即汤煮,笊篱漉出,别作臛浇。
”又作“洒篱”,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卷一九“笊篱”条:“洒篱,《传灯录》:…龎居士女灵照常制竹洒篱,卖以供朝夕。
‟按,洒篱即笊篱,用以捞物也。
”关于“笊篱”的起源,清陈元龙《格致镜源》卷五二“箕”条:“笊篱,《事物原始》:…黄帝命元妃西陵氏养蚕,制笊篱以捞蚕蛹,以竹为之‟;《开元遗事》…明皇赐安禄山什物有银丝笊篱‟。
《汉语大词典》引用敦煌曲子词书证商补十条
四川 辞 书 出版 社 、 崇文 书局 ,2 1 . O0
卷 改 。所 以 ,正确 的书 证 应 为 : “月下 然 ( )听 砧杵 愁
[】 6 冯贽. 四部丛刊续编子部:云仙 杂记 [】 上海:上海书店 ,1 8 M. 94 年影 印宋本原书.
悦 ” , 当是 。
作 《 敦煌 曲子词 ・苏莫遮》 , “ ”字删 去为好 ,要保 持 原 写 作 “ 父 ” 。从 全 词 意 思 来 看 , “ 五 曾 曾父 ”说 不 通 ,这
《 大词 典 》 引用 书 证 的体 例 一 致 性 ,前 已述 。且 标 点似 也有
里 当是 “ 女 ” ,属 于 形 误 , 《 编 》 注 , “ 女 ” 应 是 鲁 总 鲁 误 ,根据 《 莫遮 》词 牌格 调 , “ 听神 钟 ”后应 用 逗 号 隔 鲁 秋 胡 妻 , 当 是 。 另 ,根 据 《 归 云 》 词 牌 格 调 , “ 志 苏 或 凤 守 开 。所 以 , 此 书 证 的正 确 形 式 应 为 : 《 煌 曲子 词 ・ 莫 强 过 鲁 女 坚 贞 ” 处 当 断 为 两 个 四 字 句 , 所 以 ,正 确 的 书 证 敦 苏 应 为 《 煌 曲 子 词 ・ 归云 》 : “ 劳 公 子 肝 肠 断 , 谩 生 敦 风 徒 遮 》 : “ 眺遐 方 情 思悦 , 或听 神钟 ,感愧 捻 香 熟 。 ” 远
可 避 免 地 也 存 在 一 些 疏 漏 错 误 。本 人 收 集 了 《 词 典 》 收 妥 , 根 据 词 意 , “ 灼 期 ”后 面 当 断 为 句 号 。所 以 , 正 确 大 灼 录 敦 煌 诗 词 书 证 的 所 有 词 条 , 共 I 9 ,发 现 正 误 比 例 是 的 书 证 应 为 : 《 煌 曲子 词 ・ 曹 婆 》 : “ 本 祗 言 三 载 8个 敦 阿 当 113 :. 。本 文 对 敦 煌 诗 词 的考 证 均 是 建 立 在 核 对 原 卷 照 片 的 归,灼灼期 。朝暮啼多淹损眼,信 [ 音稀 ] 。” 基 础 上 。 再 借 鉴 和 参 考 前 辈 的 观 点 , 更 容 易 得 出 比 较 正 确 《 煌 曲 子 词 ・定 风 波 》 一 则 , 出 自伯 3 2 号 , 核 敦 8i 的 结 论 。 笔 者 希 望 通 过 自 己的 努 力 ,使 《 词 典 》 更 臻 于 查 原 卷 , 作 “ 主 虞 矩 皆 自别 , 当 本 便 知 儒 仕 定 波 ”, 联 大 霸 完 美 ,为 使 用 和 研 究 它 的 人 以 及 日后 的 修 订 再 版 提 供 一 个 系 到 此 卷 前 文 谈 及 到 项 羽 , “ ” 形 同 “ ” , 当 是 “ 矩 姬 虞
第六讲:敦煌文献
潘絜xié兹cí 先生和其他敦煌学专家写的 一些书,其中记述了王道士的日常生活。他 经常出去化缘,得到一些钱后,就找来一些 很不高明的当地工匠,先用草刷蘸上石灰把 精美的古代壁画刷白,再抡起铁锤把塑像打 毁,用泥巴堆起的灵官(道教的护法天神) 之类,因为他是道士。但他又想到这里毕竟 是佛教场所,于是再让那些工匠用石灰把下 寺的墙壁刷白,绘上唐代玄奘到西天取经的 故事。他四处打量,觉得一个个洞窟太憋气 了,便要工匠们把它们打通,大片的壁画很 快灰飞烟灭成了走道。做完这些事,他又去 化缘,准备继续刷,继续砸,继续堆,继续 画。
1900年,当古代文书刚搬出藏经洞时候
部分古代文书
王圆箓
王圆箓(约1850~ 1931),祖籍湖北麻城县。 他本人出生在陕西,因家 乡连年灾荒,生活所迫, 出外谋生,流落于酒泉。 在此期间入道修行,人们 称他为王道士。后云游敦 煌,登三危山,发现莫高 圣境,感慨万千,急呼 “西方极乐世界,乃在斯 乎”。所以他长期居留于 此地,奉献了他的后半生。
3、1368年元朝灭亡,莫高窟停建。(衰落) 3、1372年明朝设置嘉峪关,莫高窟遗忘。 5、1900年藏经洞发现。
藏经洞
藏经洞的发现
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是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 六日(公元1900年6月22日)被敦煌莫高窟主持王道士 (王圆箓)发现的,洞内藏有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4世纪 的各种历史文本、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些珍贵 文献用多种文字记载,有汉文、藏文、梵文、龟兹文、粟 特文、突厥文、回鹘文、 康居文等,简直是一个内容丰富 的古代博物馆。 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宗教、 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提供了数量 极其巨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珍贵资料。
敦煌文献介绍
百科全书式的敦煌文献作者:杨秀清据统计,国内外收藏的敦煌文献约5万余件。
这些文献几乎包括了中国中古时期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且由于它全部出自当时人之手,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原始记录,没有经过后人加工改造,是最能客观反映当时社会实际的第一手资料,因而被称为“中国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古代学术的海洋"。
敦煌文献中,大约百分之九十是佛教文献。
现存敦煌佛经中最早的写卷是日本中村不折所藏《譬喻经》,经末题记云:“甘露元年三月十七日于酒泉城内斋丛中写讫"。
“甘露元年”即前秦甘露元年,公元359年,这也是藏经洞敦煌文献的最早记年。
佛教经典中,经、律、论三类经典应有尽有,数量最多的是《大般若波罗密多经》、《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妙法莲花经》、《金光明最胜王经》、《维摩诘所说经》等,而最有价值的则是禅宗经典和三阶教经典。
禅宗自北魏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僧侣的改造,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自唐代起分为南北两宗,由于南宗慧能成为正统,早期禅宗历史及禅宗北宗历史渐被淹没,敦煌文献中却发现了许多与此有关的资料,如《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顿悟无生般若颂》、《南天竺国菩提达摩禅师观门》、《观心论》、《楞伽师资记》等,其中《楞伽师资记》明确记载了神秀——玄赜——慧安——普寂等禅宗北宗的世系,《观心论》则被认为是北宗创始人神秀的著作。
敦煌文献中还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六祖坛经》,对了慧能禅宗思想的形成十分重要,与宋代以后的《坛经》多有不同。
《顿悟大乘正理诀》是公元792—794年间由敦煌赴拉萨的大禅师摩诃衍等三人与印度僧人辩论的记录,对研究西藏的佛教史、尤其是禅宗传入西藏的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三界教是北周末年僧人信行(541—594)创立的佛教教派,武则天执政时一度兴盛,开元十三年(725)政府下令取缔三阶教,到北宋初年,此教已烟消云散,其经典也荡然无存。
敦煌文献中也保存了不少三阶教经典,如《三阶佛法》、《三阶佛法密记》、《佛说示所犯者法镜经》、《三界佛法发愿法》等,它的发现,为佛教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
敦煌写本异文词语甄选例释———以亡文为例
第35卷第2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35,N o .22019年3月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M a r .2019ʌ收稿日期ɔ2018G12G10ʌ基金项目ɔ教育部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 基于敦煌写本的儒释道丧俗比较研究 (18X J A Z H 00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5-11世纪中国文学写本整理与研究 (16Z D A 175)ʌ作者简介ɔ刘传启(1976-),山东临沂人,乐山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敦煌文献㊁古汉语语言研究.敦煌写本异文词语甄选例释以亡文为例刘传启(乐山师范学院,四川乐山㊀614000)ʌ摘要ɔ敦煌亡文中异文或近义语段的词语替换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有些替换我们可以认为是作者的再创作,但有些替换可能是由编写者或传抄者的音误㊁形误或者笔误所致,而对于这些替换前后的词语,我们一定要明辨是非,做好取舍.ʌ关键词ɔ敦煌;亡文;异文;词语甄选ʌ中图分类号ɔH 131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2095G7009(2019)02G0008G07W o r d s S e l e c t i o no fD i f f e r e n t T e x t s i nD u n h u a n g W r i t i n gs A C a s eS t u d y o fD e a d W r i t i n gs L I U C h u a n Gqi (L e s h a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L e s h a n 6140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W o r d s u b s t i t u t i o no f d i f f e r e n t o r s y n o n y m o u s p h r a s e s i nD u n h u a n gsd e a da r t i c l e s s h o u l db e p a i da t t e n t i o n t o .S o m e s u b s t i t u t i o n s c a nb e r e g a r d e da s t h e a u t h o r s r e Gc r e a t i o n ,b u t s o m e s u b s t i t u t i o n sm a y b e c a u s e db y t h e c o m pi l e r o r c o p i e r s e r r o r s i n s o u n d ,f o r mo rw r i t i n g .F o r t h ew o r d sb e f o r ea n da f t e r t h e s e s u b s t i t u t i o n s ,i t i s i m p o r t a n t t od i s t i n Gg u i s h r i g h t f r o m w r o n g an dm a k e g o o d c h o i c e s .K e y wo r d s :D u n h u a n g ;d e a d t e x t s ;d i f f e r e n t t e x t s ;w o r d s s e l e c t i o n ㊀㊀敦煌写本中存在着大量实用性非常强的斋愿文,这些斋愿文多以合集的形式出现,也有一些单篇独文,但不管是合集还是独文,从每篇斋愿文的内容和结构来看,模式化创作的迹象非常明显.据初步统计,每一类型的斋愿文,如亡文,都有至少3-5个母版,作者或传抄者即从这些母版中任意摘选一个甚至几个语段,再加入个人的创作而成.然而从这些看似批量生产的斋愿文文范中,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作者精心二次创作的情景,包括母版的选择㊁母版中语段的节选㊁几个母版的交叉使用㊁固定句式的微调㊁炼字炼词等等.斋愿文中大量的异文和近义语段就是其典型表现.而在这些异文和近义语段中,其中一些词语的替换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有些替换,显然可以认为是作者或传抄者的再创作,而对于替换前后的词语只有好坏或优劣之分,而无是非或正误之别.如S .5573«临旷(圹)文»中有这样一句: 遂能卜善地以安坟,选吉祥而置墓 ,异文S .6417«临旷(圹)文(一)»写作: 于是择胜地以安坟,选吉祥而至(置)墓 ,对比两文, 遂 替换成了 于是 , 卜 替换成了 择 , 善 替换成了 胜 ,而替换前后虽然表达效果上有细微差别,但基本属于同义或近义替换,也就是说,替换前后的词语均是正确的.但有一部分替换,却与再创作无关,是斋愿文范编写者或传抄者的音误㊁形误或者笔误所致,对于这些替换前后的词语,我们一定要明辨是非,做好取舍.下面就以敦煌亡文写本中的几组词语为例,谈谈亡文中异文或近义语段的词语甄选问题.亡文是敦煌庞大的斋愿文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类型.从广义上来讲,亡文是指在为亡人祭奠的8某一仪节上宣读的表达对亡者的哀思追福,同时也兼及对生者祈福的一类营斋追福文体.其敦煌写本多以亡某文㊁临圹文㊁行香文㊁脱服文㊁逆修文等为题,据统计,此类文献约有110多个卷号,近400篇,分藏于英㊁法㊁俄㊁北图㊁上博㊁上图㊁台北等各地馆藏中.目前辑录亡文最多的要属黄征㊁吴伟所编«敦煌愿文集»①,其校录了大量的亡文㊁临圹文㊁行香文㊁追念文等,后来编者对«敦煌愿文集»又有所补充和勘正.其他的一些学者陆续发表了对«愿文集»的校勘文章:黄征㊁曾良㊁洪玉双«敦煌愿文补校»(1997),吴新江«‹敦煌愿文集›校点献疑»(2001),张生汉«敦煌愿文校读札记»(2002),张小平«‹敦煌愿文集›校补»(2003),龚泽军«敦煌愿文校补五十例»(2005),赵鑫晔«‹敦煌愿文集›校勘札记»(2006)等.赵鑫晔«敦煌佛教愿文研究»(2009)对俄藏佛教愿文做了全面补录,其中涉及不少亡文.王叔庆在其«敦煌佛学 佛事篇»(1995)中校录了部分亡文㊁追福文㊁行香文.宁可㊁郝春文«敦煌社邑文书辑校»(1997)也校录了一些与社邑相关的亡文.郝春文编«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②亦校录了英藏中的一些亡文.不过,校书如扫落叶,问题很难一下完全扫清,敦煌亡文中仍有一些该出校而未出校,虽出校但校释有误的问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未能高度重视异文中词语的甄选问题而导致的.一㊁吉祥-吉晨在«临圹文»中, 卜/择善/胜地以安坟,选ˑˑ而置墓 是一惯用句式,共有11件不同写本使用了这种句式,而其中 ˑˑ 一词,出现了两种写法,一是 吉祥 ,二是 吉晨 .写为 吉祥 者,如S.5573«临旷(圹)文»: 遂能卜善地以安坟,选吉祥而置墓 ;S.6417«临旷(圹)文(一)»: 于是择胜地以安坟,选吉祥而至(置)墓 ,其他的如P.3765«临圹(圹)文»㊁Φ.263«临圹(圹)文»㊁P.2483«临旷(圹)文»㊁P.2991背«临旷(圹)追福»㊁P.4694背«临圹文»(拟)㊁Φ.263+Φ.326背«临圹文»(拟)㊁北图 藏 字026(7133)背«临旷闻(圹文)»等7件写本亦写为 吉祥 .写为 吉晨 者, S.5957«临旷(圹)文»㊁S.6417«临旷(圹)文(二)»两件均写作: 遂以卜胜地以安坟,选吉晨而置墓. 吉祥 吉晨 两种写法都正确,还是其中一种写法是错误的,必须要加以分辨.«敦煌愿文集»辑录了S.5573«临旷(圹)文»(794页)㊁北图 藏 字026(7133)背«临旷闻(圹文)»(796页),均照录 吉祥 ,而未出校.笔者认为, 吉祥 误, 吉晨 是. 吉祥 为并列式复合词,形容词; 吉晨 乃偏正词组,名词性短语. 选ˑˑ 是一述宾结构,显然,作为名词性短语的 吉晨 是正确的, 选吉晨 与上文 择胜地 卜善地 等表述文义㊁句法皆符,属对工整.敦煌写本中有另外3处近义语段亦写 吉晨 ,而非 吉祥 :1.侍(是)以蘭宅(揀择)良日,严价(驾)龙车;诠(选)此吉晨,于(依)墓所.S.6210«临圹文»2.是以谏释(拣择)良日,严驾龙车;选此吉晨,归依暮(墓)所.P.3172(甲)㊁P.3276背(乙)㊁S.6923背(丙)«临旷(圹)文一本»3.是以谏(拣)择良日,严驾龙车;选此吉晨,归依墓取(所).P.3351背«临圹文»显然以上3例是«临圹文»中表达同样意义的另一范本, 拣择良日 对举 选此吉晨 .可见 吉晨 无疑是正确的.但 晨 字与 祥 字,形音皆相去甚远,为何会变成了 祥 呢?从敦煌写本的抄写情形来看,有两种可能.第一, 祥 为 神 之笔误,而 神 乃 晨 之音误.敦煌愿文中 晨 或 辰 屡见写为 神 者,如P.2237«安散(伞)文»: 今烛(属)三春影月,四序初神(辰). 同卷«燃灯文»: 乃于新年启正之日,初春上月诸神(辰). P.2237背«亡兄苐(弟)» 故于此晨 之 晨 原卷即先误写为 神 ,后旁改为 晨 .盖抄手由 辰 而误为音近字 神 ,进而承 吉 而笔误为 祥 而已.第二, 祥 为 长 之音误,而 长 为 辰 之形误,即抄手误以辰为 长 ,进而受其前 吉 字之连累,写为音近误字 祥 . 祥 写为 长 者,如S.6417«燃灯文»(拟): 次为己躬宝寿延祥(长),合宅吉庆之福会也.二㊁戏处-喜处;娇车-摇车-灵车在«亡孩子文»中,有 父心切切,母意惶惶;看ˑ处以增悲,覩ˑ车而掩泣 的固定句式,计有5件写本使用了此种句式.其中 ˑ处 一词有两种写法:一是 戏处 ,二是 喜处 ; ˑ车 一词,亦有两种写法:一是 娇车 ,二是 摇车 .用例如下:1.遂使父心切切,母意惶惶;看戏处9以增悲,覩摇车而掩注(泣).(S.4992背«女姟(孩)子»)2.遂使父心切切,母意惶惶;看戏处以增悲,睹摇车而掩注(泣).(S.5637«姟(孩)子叹»)3.遂使父心切切,母意惶惶;看戏处以增悲,覩摇车而掩注(泣).(P.3518背«女孩子»)4.遂使父心切切,[母意惶惶];看戏处以增悲,睹ѲѲ而掩泣.(Дx.1200«亡孩子文»(拟))5.父心切切,母意惶惶;睹喜处以增悲,对娇车而洒泪.(S.343«亡尼文»(拟))以上写本, 戏处 出现4次, 喜处 出现1次, 摇车 出现3次, 娇车 出现1次.Дx.1200«亡孩子文»(拟)亦用了此种句式,但此卷 ˑ处 二字残缺,无法辨识.关于以上两组词语的校录,其中S.343«亡尼文»(拟)之 喜处 ,«英藏释录»(第二卷134页)校为 栖 ,«愿文集»(上册第9页)校为 嬉处 ; 娇车 一词,二文均照录,未出校.同样的问题, 摇车 娇车 孰是孰非,须考证.«愿文集»校为 嬉 是有道理的,但其并未参考相同句式的其他写本(S.4992背«女姟(孩)子»㊁S.5637«姟(孩)子叹»«愿文集»有录文,其照录 戏 ,而未出校),而出现前后校文不一致的情况.据行文, ˑˑ 一词与 戏处 对举,意义当有关联,联系上下句,此段文字当言孩子亡逝,父母睹其生前玩耍之地或遗物更增悲痛.因此, ˑˑ 一词应是与孩子生前所用之物有关,而由其中 车 字可推,此词盖类似于今天之婴儿车.«清稗类钞 舟车类 摇车»载: 宁古塔人之生子也,方弥月,即置之摇车.车以柳丝作圈,每端有两孔,以长皮条穿之,内外彩画,且有响铃.其中垫薄板,悬于梁,离地三四尺.带缚婴孩,使不得动,哭则乳之,乳之而犹哭,则摇之,口念 巴不力 三字,如吴江之念嗄喏喏也. «元朝秘史»卷一: 帖木真九岁时 帖木仑方在摇车中也. 李诩«戒庵老人漫笔 摇篮»引郭晟«家塾事亲»: 古人制小儿睡车,曰摇车,以儿摇即睡故也. 据此可知,写本中 摇车 的写法应是正确的.娇车,当为 摇车 之音误.据«广韵», 娇 与 摇 ,韵部相同,同为宵部;声母是 以 母与 见 母的区别.上古音中 以 见 二母相通的例子甚多[1],敦煌愿文中亦见 贵遗 冀翼 等 见 以 代用的例子[2].至此,前文所及Дx.1200«亡孩子文»(拟) 遂使父心切切,[母意惶惶];看戏处以增悲,睹ѲѲ而掩泣 中残缺之字可补为 摇车 了.除了前文所讲句式外,敦煌亡文中还有一例结构与之不同,但文义大致相同的语例:金(全)支切切,睹戏处以增悲;合郡惶惶,对霊车如(而)洒泪.(P.2058«亡小娘子文»)前文为骈文之四四六六句式,此文为四六四六句式; 父心 母意 换成了 全支 合郡 , 摇车 换成了 灵车 .显然此文当为前文之仿写,而 灵车 于此不宜改为 摇车 . 摇车 适用于亡逝之 女孩子 ,而此文亡逝对象为 小娘子 ,从称谓上即可知年龄有较大差距,故此文改 摇车 为 灵车 ,而文义表达亦未受影响.三、抚寒泉-俯寒泉在«亡考妣文»中,表达至孝之痛失慈亲,有两种惯用句式,一是 攀风树以缠哀,ˑ寒泉而永慕 ,二是 ˑ寒泉以穷哀,践霜露而增感 .使用第一种句式的有3个写本,分别是S.543背«亡文»㊁P.4963«亡考妣文»(拟)㊁北大D192«考»,其中 ˑ 字均写为 抚 ;使用第二种句式的有9个写本,其中S.1823«亡妣文»㊁S.5573«亡文一道小序»㊁P.3259«亡妣»(拟)㊁P.4062«妣»四个写本中的 ˑ 字写为 抚 ,S.6417«亡尼(一)»㊁P.3562背«亡考(一)»(拟)㊁P.3562背«亡考(二)»(拟)㊁北大D192«妣»等4个写本写为 俯 ,Φ.263+Φ.326背«亡尼文»(拟)写为 付 .如此一来, ˑ寒泉 中 ˑ 字有三写:抚㊁俯㊁付.可首先断定,仅有1个写本的 付 字当为 俯 之简笔音借字. 抚 俯 两种写法须予以取舍.«英藏释录»第三卷158页收录S.543背«亡文»,第八卷94页收录S.1823«亡妣文»,均照录 抚寒泉 ,而未出校.«愿文集»亦以 抚寒泉 为是,如S.5573«亡文一道小序»中录为 抚寒泉 (780页),S.6417«亡尼(一)»校 俯寒泉 为 抚寒泉 (757页).单从两种句式之结构分析, 抚寒泉 俯寒泉 与 攀风树 践霜露 均对仗工整,难以断定孰是孰非.但从文义看, 抚寒泉 与 俯寒泉 却有较大不同, 抚 字一般用于可轻触之物前,而 俯01仅指远望而不可触,从这一点来看, 俯寒泉 当为正确写法.敦煌亡文中与上述两种句式近似的另外几个写本证实了我们这个想法,如:1.ѲѲѲ(至孝等)孝诚亏感,早隔尊颜;攀风树而不亭(停),望寒泉而永别.S .1441背(甲卷)㊁P .3819(乙卷)«亡父母文»2.至孝孝诚亏感,早隔尊颜.攀风树而不停,望寒泉而永别.S .1823«亡文»3.至孝自云:孝成(诚)无敢(感),早鬲(隔)慈颜.攀风树而不亭(停),望寒泉而永慕.S .6417«亡考文»4.至孝自云:孝成(诚)无感,旱(早)隔慈颜;攀风树而不亭(停),望寒泉而永隔.P .2226背«亡文»5.至孝自云:孝诚无感,严训早违,攀风树以缠哀,望寒泉而永慕.P .3601«亡夫人文»这5个写本中与 攀风树 相对的是 望寒泉 , 望寒泉 与 俯寒泉 义同.P .4053«亡夫人文»(拟)有至孝顾寒泉而永感,苦灌心霊;望悲树以长号,哀缠骨髓 句,与 望悲树 相对的是 顾寒泉 , 顾 亦有 看 义,与 俯 义近.S .343(甲)㊁P .2915(乙)«亡妣文»中有 望龙(垄)树以增悲,附寒泉而泣血 句,与 望垄树 相对的是 附寒泉 ( 附 字当为 俯 之形近误字)③,即本卷与俯 对举的正是 望 字.由以上用例可知,前文两种句式中的 ˑ寒泉 当是 俯寒泉 无疑,而 抚 乃 俯 之音近误字.依«广韵», 抚 俯 韵同,均为麌; 抚 声纽为 敷 , 俯 声纽为 非.邵荣芬据敦煌变文研究发现,唐五代西北方音已经出现非敷代用的现象[3].敦煌愿文中亦有 丰写为 封 («愿文集»150页), 赴 写为 富 («愿文集»787页)者,均是非敷代用的例子.四、轩驾-献驾-显驾龙轜ˑ驾,送霊识于荒郊;素盖飞空,列凶仪于亘道 亦是«临圹文»中的一种惯用句式,计有11件写本使用了此句式,其中 ˑ字共有3种写法:轩㊁献㊁肝.写为 轩 者,有S .5573«临旷(圹)文»㊁S .5957(甲)«临旷(圹)文»㊁P .3765«临圹(圹)文»㊁Φ.263«临圹(圹)文»㊁S .6417«[临圹文](二)»㊁P .2483«临旷(圹)文»㊁P .4694背«临圹文»(拟)等7件写本,其中P .3765«临圹(圹)文»与Φ.263(乙)«临圹(圹)文»为异文;写为 献 者,有S .6417«临旷(圹)文(一)»㊁P .2991背«临旷(圹)追福»㊁P .3541«临圹文»㊁北图 藏 字026(7133)背«临旷闻(圹文)»等4件写本;写为 肝 者,有P .2178背«临圹文»(拟)1件写本.除了肝 与 轩 有形近之处,或为 轩 之形误外,其余2种写法有语音上的近似关系.«愿文集»以 轩驾 为是,详见该书789页㊁791页㊁794页㊁799页.笔者认为«愿文集»有误, 献驾 是, 轩驾 当为 献驾 之音误,原因有三:第一, 轩驾 即车驾,属名词, 龙轜轩驾 之句法结构与对文 素盖飞空 不对称.而 献驾 与飞空 同为谓词性之述宾结构,对仗较工.第二,从文意看, 献驾 正洽.这11件写本所使用的这个句式虽然词性㊁句法结构对仗较工,但由于 ˑ驾前之主语 龙轜 与 飞空 前之主语 素盖 虽同属名词,但并非同一事类,其谓语 ˑ驾 与 飞空 亦无密切联系,故仅据对文无法很好地理解 ˑ驾 之义.敦煌写本中与上述句式近义的另一版本的«临圹文一本»给我们解答了这个疑惑.此«临旷(圹)文一本»存三个写卷,分别是P .3172(甲)㊁P .3276背(乙)㊁S .6923背(丙),从抄写情况来看,甲卷音误字非常之多,乙卷㊁丙卷明显好于甲卷,甲卷写为 献 ,乙卷㊁丙卷均写作 显:1.于是龙轜献驾,送霊只(识)以(于)荒郊;奉选(凤轩)前行,送金颜于野(夜)室.(P .3172(甲)«临旷(圹)文一本»)2.于是龙轜显驾,送霊只(识)以(于)荒郊;风旋(凤轩)前行,送金颜于野(夜)室.(P .3276背(乙)㊁S .6923背(丙)«临旷(圹)文一本»)此版本中上下两句形成了工对, 龙轜 对 凤轩 , 献驾 对 前行 ,意义顿时为之显豁.第三, 轩 显 当为 献 之音近误字.依«广韵», 轩 为晓母元韵, 献 为晓母愿韵,前者为虚言切,后者为许建切,可见二字音近.今山东多地方言中即有把行酒敬酒称为 宣酒 者, 宣酒 即 献酒. 显 为晓母铣韵,敦煌愿文中 显 献 互代屡见,如S .5589«散食文一本»: 弟子某甲济割己记,抽舍钱财,显(献)佛及僧,广崇福品. S .1924«回向发愿»中 幽显神祇 之 显 ,其异文写本P .3332写为献 .11五㊁契福-庆福-启福«亡考妣文»中,表达 再不能尽侍奉之礼,只能设斋追福 之义有一惯用句式: 色养之礼,攀拱木而无追;乳哺/顾复之恩,伫禅林而ˑ福 ,计有7件写本使用了此种句式.其中 ˑ字有两写: 契 和 庆 .如S .5573«亡文一道小序»㊁S .6417«亡尼(一)»㊁P .3259«亡妣»(拟)㊁P .4963«亡考妣文»(拟)㊁北大D 192«妣»等5件写本写为 契 ,Φ.263+Φ.326背«亡尼文»(拟)㊁P .3566背«亡尼»等2件写本写为 庆 .«愿文集»(780页)录S .5573«亡文一道小序»为 契 ,而未出校;赵鑫晔«敦煌佛教愿文研究»(50页)录P .3566背«亡尼»为 庆 ,而未出校.但置 契 或 庆 于 伫禅林而ˑ福 句中,文义均难通.表达同样意思的另外一惯用格式 色养之礼,攀拱木而无追;顾复之恩,仰慈尊而ˑ福 为我们提供了答案:1.色养之礼,攀栱(拱)木而无追;顾复(复)之恩,仰慈尊而启福.(P .3562背«亡考(一)»(拟))2.色养之礼,举(攀)拱木而无追,顾复(复)之恩,伫(仰)慈尊而启福.(P .3562背«亡考(二)»(拟))P .3562背的两件«亡考»,均写的是 启福 .启福,即求福义.如S .2832«亡妻»: 忽思痛切,心骨俱摧.目泪将收,焚香启福. 因此,据文意,契 庆 均为 启 之音误.首先看 启 音误为 契 的情况.S .6417«亡僧(一)»有这样一句: 惟愿从福至福,永超生死之源;从明入明,常启菩提之路. S .2854«亡考文»中亦抄有这句话,其中的 启 写成了 契 .据«广韵», 契 为溪母霁韵, 启 为溪母荠韵,二者音近,故 启 就写成了 契.再看 启 音误为 庆 的情况. 启 读为 庆应是当时的敦煌方音,如P .2237«患文»: 从名(明)入名(明),速庆菩提之路. 其中的 庆 显然是 启 之音误字.敦煌文献中有阴阳对转的情况,即在西北方言中有阴声韵读成阳声韵的,也有阳声韵读成阴声韵的.如«开蒙要训»中梗摄字与阴声韵互注的例子:梯-听;荠-精;鼎-帝;憩-庆;提-亭[4].又如P .3906«菩萨蛮»: 满口歌扬,情唱快活年,不谏(拣)老少尽咸欢. 情唱 ,即 齐唱.敦煌«五更转»的 五更夜月交,帝释度金刀.毁形落发绀青毫,鹊顶巢 中 顶 ,乙本又写作 帝 .今天敦煌部分地区方言中无后鼻音韵尾的情形也可推知唐宋之际敦煌方音中后鼻音韵尾脱落的现象.六㊁知诣-聚生-趣生冥冥去识,ˑ诣何方?寂寂幽,ˑ生何路? 亦是亡孩子文中的惯用句式,计有6件写本使用了此种句式.其中 ˑ诣 之 ˑ 字写为 知 者,有S .343«亡尼文»(拟)㊁S .4992背«女姟(孩)子»㊁S .5637«姟(孩)子叹»㊁P .3518背«女孩子»㊁Дx .1200«亡孩子文»(拟)等5件;写为 诸 者有P .2058«河西节度使为亡小娘子追福文»(拟)1件.在这6件写本中, ˑ生 之 ˑ 字仅S .343«亡尼文»(拟)写为 聚 者,余者皆写为 趣 .如此一来,上述惯用句式,有两组不同的写法:知诣-诸诣㊁聚生-趣生.«愿文集»均照录原文,未加区分;«英藏释录»第二卷135页释录S .343«亡尼文»,亦照录原文,而未出校.知诣 一词令人费解.笔者认为 知诣 诸诣 当为 之诣 之误, 聚生 当为 趣生 之误.知㊁诸,当为 之 之音近误字.之 写为 知 者,敦煌文献屡见,如S .5573(甲)㊁S .5638(乙)«佛堂内开光明文»的 于家有情训之仪,奉国竭忠贞之节 中第二个 之 字,乙卷作 知 .S .5957(甲)㊁P .2837(乙)㊁P .3765(丙)«转经文»: 如斯广会,谁之作焉? 其中 之 字,甲㊁乙卷作 知 ,丙卷作 之 . 之 写为 诸 者,仅据敦煌愿文异文就发现有17例之多④.之,去往;诣,前往. 之 诣 ,同义语素连用,犹 之如 之往 等词,意为前往,与下文 趣生 对举.趣,前往;趣生,即往生.聚,当为 趣 之音近误字. 聚 趣 皆从取,声纽仅为清从之别,且同为齿音.敦煌«亡僧尼舍施文»中用 往生 者,亦不在少数.如S .6417«僧亡»: 奉为厶阇梨自掩世已来,不知霊识往生何界. S .5957(甲)㊁P .3765(乙)㊁俄Φ.263(丙)«亡僧尼舍施文(一)»: 厥今坐前施主舍施所申意者,奉为某阇梨自舍化已来,不知识神往生何路. S .6417«僧亡»: 奉为厶阇梨自掩世已来,不知霊识往生何界. 亦有用 往诣 者,如S .2832«律»: 先用奉资和尚霊识:栏楯华碧,引向西方;足步金绳,魂游宝地.千叶莲座,拥入天宫;五色采(彩)云,往诣仏国.21七㊁業厓-蘭閨北大D 192«妣»中有这样一句: 岂期灾入業厓,奄钟芳蘂. 其中 業厓 一词令人费解.白化文㊁李鼎霞«‹诸文要集›残卷校录»[5],王三庆«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诸文要集›一卷研究»⑤均录为 業崖 ;赵和平«敦煌表状笺启书仪辑校»[6]录为 業聖 ;赵鑫晔«敦煌写本‹诸文要集›校勘札记»录为 業厓(芽) ,并言 業芽 成词,乃佛教词语,以可以生长的幼芽比喻人所造诸业.按,以上录文校释均有误.P .4963«亡考妣文»中有近义语段 岂期灾入蘭閨,奄钟芳袂 , 蘭閨 对举 芳袂 ,意洽.故知 業厓 为 蘭閨 之形误. 蘭 误为 業 , 閨 误为 厓 ,均与 門 之草书俗写有关. 門 字草书有近写为 者,唐孙过庭«景福殿赋»中 閨 字即写为[7].本卷书手习惯将 門 部写为 ,此种写法应是从 门 之草书写法 俗化而来.八㊁峻息-那容S .6417«僧亡»中有 峻息无停,掩(奄)从物化 句,其中 峻息 一词,«愿文集»录为 峻皃 ,并云: 峻貌,义未明,俟考. 峻息 一词还见于P .2058«僧亡文»: 但以金鸟西转,渌水飞波;峻息那容,掩(奄)从物化. 是 峻息 ,抑或 峻皃 ?意义又是如何?据文义及敦煌愿文表达此义之类似语句判断, 峻皃 是.峻皃,与 那(娜)容 恰对举,指年轻容颜. 峻皃无停 意近青春不会永驻. 皃 息 二字当因形近而致误.九㊁祸-福S .343«亡兄弟文»中有这样一句: 福分金药(蘂?),哀伤四鸟之悲;妖(夭)折玉芳,哽噎三荆之痛. «愿文集»28页校 福 为 祸 ;«英藏释录»第二卷157-158页录为福 ,并未出校.按:«愿文集»是.据文义, 福 当为 祸 之误. 福 字敦煌文献行书多写作 ,与 祸 之行书字形近,故二字易混, 祸分 与下文 妖(夭)折 对举.祸 误写为 福 者多出现在敦煌亡文写本一惯用句式当中,这个惯用句式是 ˑ愆霊佑,舋隔慈襟 ,其中 ˑ 字写为 祸 者,如S .5573«亡文一道小序»㊁P .3259«亡妣»㊁P .4062«妣»㊁P .4963«亡考妣文»等;写为 福 者,如S .6417«亡尼(一)»㊁P .3562背«亡考(一)»(拟)㊁P .3562背«亡考(二)»(拟)㊁北大D 192«妣»等.据文义,显然 祸 是.十㊁百味-百和百味 一词,是敦煌亡文常见词,多用在亡文之 道场 部分,如S .343«亡尼文»: 于是幡花布地,梵向陵天,炉焚六殊(铢),飡茨(资)百味. S .2832«阇梨»: 钟梵共玄音而双美,百味与明德而斊馨. S .4642«逆修»: 梵[呗]寥亮,香气氛氲;百味珎羞,一时供养. :S .4992背«亡妻文»: 遂乃奯开玉相,广竖幢幡;转念焚香,且荣(营)百味. S .5637«忧(优)婆夷»: 厨营百味,炉焚浄土之香;梵呗盈场,供列香积之馔. P .3765«亡阇梨文»: 于是庭罗百味,远皎暎于天厨;炉散六铢,近分方(芬芳)于绮席. P .2058㊁S .4507«愿斋文»: 于是庭罗百味,远皎暎于天厨;炉散六铢,近芬芳于绮席. 其意义亦十分明确,盖指各种食品和滋味.然在一些亡文写本中,我们却发现, 百味 一词出现的语境发生了巨大变化:1.S .1441«亡文第五 亡女»: 是日也,宏敷弟(第)宅,僧会十方,馔列七珎,炉焚百味.2.S .1823«亡文»: 厨供香积之饍筵,炉焚浄土之百味. 3.S .5573«亡斋文一道小序»: 幡花匼匝,炉焚百味之香;厨馔七珍,何异纯陀之供.4.P .3259«亡妣»: 幡华匼匝,卢(炉)焚百味之香;厨馔七珎,何殊纯陁之供. 其他一些敦煌愿文亦有此种情形,如6.S .5637«诸杂篇弟六 入宅»: 香然百味,院起初烟;梵吼三天,经连四室. P .2838«入宅文»: 香然百味,院起初烟;梵吼三天,经连四室.关于以上诸例,«敦煌愿文集»(65页㊁241页㊁653页㊁753页㊁780页)均径录原文 百味 ,而未出校.根据语境可知,以上诸例中的 百味 显然非指各种食品和滋味,而是指由各种香料和成的香.因此 百味 当为 百和 之误.百和,又称百和香,由各种香料和成的香.S .5957«亡妣文»: 香焚百和,花散四天;梵吐一音,响流三界. P .3722背«死亡文»: 供列七珎,香积百和. S .1441背(甲卷)㊁P .3819(乙卷)«亡父母文»: 炉焚百和之香,31厨馔七珎之味. 南朝梁吴均«行路难»诗之四: 博山炉中百和香,郁金苏合及都梁.百和 何以误为 百味 ?P.T.1104«为亡兄太保追福文»告诉了我们答案,此文云: 转十二部经,邀千僧之座;香梵(焚)百咊,供馔七珍;舍施设斎,陈其愿者,为谁施作? 咊 即 和 之异体,故知写本中众多误 和 为 味 者,乃 和 之异体 咊 与 味 形体近似所致.加之,敦煌愿文 百味 一词出现频率极高,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写本中既有滋味之 味 ,又有香料之 味 ,«敦煌愿文集»亦受其蒙蔽,未能辨出个中滋味.十一㊁尧境-光影S.2832«公»中有这样一句: 岂期积善无征,奄同风烛!但以逝水东注,尧境西沉;日诸月居,某七俄届. 其中 尧境 意晦,二字或有误.«愿文集»87页㊁«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十四卷257页均照录原文,而未出校.S.5573«亡斋文一道小序»有与之近义语句: 是以誓(逝)川东注,洪波之朗(浪)难回;光影西山,孰制(知)危峯之日. 故知 尧境 或为 光影 之误. 尧 光 二字之草书形近, 境 影 二字属音近而误.通过以上诸例的解读,关于敦煌写本的释录我们可以作几点总结:第一,要尽量找到并核对全部的异文.掌握异文的多少,可能会影响到文本校释的质量.以上所举的一些误字误词,未能出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未能见到更多的异本.如上举例四 献驾 轩驾 两词的取舍,若没有P.3172(甲)㊁P.3276背(乙)㊁S.6923背(丙)«临旷(圹)文一本»的对照,是很难确定的.第二,敦煌写本提供了丰富的语料,异文如果无法找到答案,我们再去求助于写本中的近义语段,近义语段的参考,对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至关重要.若仍未解决问题,再查找传统文献相关记载.如P.3282«临圹文»: 素盖飞空,列凶仪而亘道. 句中 飞空 一语,S.5573«临圹文»㊁S.6417«临圹文(二)»写为 绯红 ,S.6417«临圹文(一)»写为 纷红 ,北图 藏 字26(7133)«临圹文»写为 分行 等等,为证明 飞空 之确,赵鑫晔以唐释智升«开元释教録»卷八下 故于亡后,重迭降恩,求之古人,无以加也.于是素盖素幢,浮空云合;哀笳哀梵,氛遏人神 句,云 素盖素幢,浮空云合 与 素盖飞空 义同.赵说甚是[8].赵文用传统文献语例来求证敦煌写本的方法无可厚非,其实在敦煌的其他临圹文中亦有类似表达而与 飞空 正合.如S.4474«叹圹»云: 是日,轜车飐飐,送玉质于荒郊;素盖翩翩,饯凶仪而亘道. 素盖翩翩 与 素盖飞空 义近.P.2341背«临旷(圹)文»云: 轜轩皎雪,宝铎振而风悲;素盖荣(萦)空,珠佩摇而露泣.凶仪亘道,翳源野而云愁;哀响盈衢,咽荒郊而雨泪 [8]. 素盖萦空 与 素盖飞空 亦义近.第三,勿以某一词语出现数量的多寡,决定词语的取舍.异文中使用次数或频率较多的词语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写法.写本中以讹传讹,鲁鱼亥豕的情况屡见不鲜.第四,写本中音借现象(包括音误别字和通假字)非常普遍,其数量远远超过了形近误字和笔误字,这与此类敦煌写本的传抄习惯(可能以听写㊁默写居多,誊写相对为少)有关,也正因如此,我们也看到唐五代敦煌方音与别字异文的密切关系.ʌ注释ɔ①岳麓书社,1995年,以下简称«愿文集».②1-15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2017年.以下简称«英藏释录».③郝春文编著«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二册134页)照录 附寒泉 ,而未出校.④据«愿文集»统计.⑤载于«庆祝吴其昱先生八秩华诞敦煌学特刊»,第157-178页.ʌ参考文献ɔ[1]叶玉英.古文字构形与上古音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2]李海玲.敦煌愿文别字异文材料所反映的语音问题[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55.[3]邵荣芬.敦煌俗文学中的别字异文和唐五代西北方音[J].中国语文,1963,(3):193G217.[4]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M].北平: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4:98G99.[5]白化文,李鼎霞.«诸文要集»残卷校录[J].中国文化,1990,(1):20G26.[6]赵和平.敦煌表状笺启书仪辑校[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424G451.[7]草书大字典[K].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288.[8]赵鑫晔.敦煌佛教愿文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222.[责任编辑:王敬儒]41。
关于敦煌文化的文献
关于敦煌文化的文献敦煌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是中国古代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的重要表现。
敦煌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许多学者对该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相关论文中提到了一些重要的参考文献。
1. 《敦煌文献学概要》该书是对敦煌文化的综合研究,主要包括敦煌文献的发现、保存、研究方法、文献学原理、文献学的理论基础以及相关领域的问题等方面,是了解敦煌文献的必备参考书。
2. 《永乐大典图像研究》该书是敦煌文献研究中的一篇重要著作,作者梁启超通过对敦煌石窟中所发现的图像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出了永乐大典的编纂和刊刻等方面的问题,为敦煌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3. 《敦煌写本搜微》该书是清代学者沈德潜所撰写的一本关于敦煌文化的著作,涉及到敦煌文献、图片、雕塑、壁画等多个方面。
该书内容详实,考证精准,被誉为是研究敦煌文化的一部经典之作。
4. 《敦煌艺术史》该书是研究敦煌文化的另一本重要素材,主要介绍了敦煌文献所反映的艺术史,包括敦煌艺术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和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等等,全面地展现了敦煌文化的艺术特色。
5. 《敦煌本科技与生物科技》该书是对敦煌文化的一种全新解读,主要探讨了敦煌文献中所描绘的一些技术手段和生物科技的应用,如植物种植、药物配制、疾病治疗等,为敦煌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6. 《敦煌艺术与文化》该书的重点在于敦煌文化的艺术与文化,对敦煌文献中所描绘的艺术形式、文化背景、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挖掘,旨在全面深入地了解敦煌艺术的思想内涵和特点所在。
7. 《敦煌学论叢》该书是一本由多位学者合辑所写的敦煌文献研究著作,涉及到敦煌的历史、文献、艺术等多个方面,内容繁多且学术性强,是进一步深入研究敦煌文化的好素材。
结束语:综上所述,敦煌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各位学者进一步研究和阐释这一文化,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博大精深性提供了有力支撑。
《敦煌汉简》词语通释
《敦煌汉简》词语通释【摘要】:《敦煌漢簡》包括斯坦因第二次、第三次中亞探險時在敦煌地區發現的漢簡,以及1979年甘肅省文物工作隊在敦煌馬圈灣烽燧遗址挖掘的漢簡共近三千枚,其中一部分最完整的簡牘,為王莽派往西域的五威將王駿的幕府檔案。
敦煌漢簡殘損的不是太厲害,其語料價值較高,本身字數達五萬多字。
《敦煌漢簡》自出土以來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在疑難詞義的訓釋方面也有不少成果面世。
但是,全面地調查研究《敦煌漢簡》的詞語,在通過建立語料庫窮盡搜集全書詞語用法的基礎上,對《敦煌漢簡》作詞語通釋,從而把《敦煌漢簡》詞語的全貌呈現給學術界,為漢語詞彙史的研究提供直接資證,這項工作至今尚未見到有人完成。
《敦煌漢簡》大部分是當時的邊塞屯戍檔案,也有一部分是私人來往信件、曆譜等等,其口語化的程度比較高。
尤其是一些信件更能反映出當時較下層階級的用語。
它更貼近當時的實際語言,是我們研究漢代辭彙,尤其是與屯戍有關的辭彙的珍貴語料。
論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概述,對《敦煌漢簡》的出土及整理情況、已有的研究概況、本課题的選題意義、研究目標以及研究方法作了概要的說明。
第二章為詞語通釋,是本論文的主體。
筆者在依托《敦煌漢簡》已發表釋文和參考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作為語料的《敦煌漢簡》、重新核對,加以斷句標點,並為輪入語料庫作必要的屬性標注。
然後借助語料庫離析《敦煌漢簡》的全部詞語,窮盡調查其語境和義項,查證工具書和傳世文獻書證,完成每個詞頭下的意義通釋。
據調查,《敦煌漢簡》共包括單音詞1673個,複音詞1986個。
限於時間和篇幅,再除去由於簡牘殘斷無法確定其意義用法的部分對象,本論文所完成的部分包括單音詞278個,複音詞(含詞組)214個。
在調查中,筆者發現《敦煌漢簡》中不見於《漢語大詞典》的義項有12個,可以提前《漢語大詞典》始見書證用例的有29例。
第三章為餘論,主要討論了《敦煌漢簡》的幾組異體字以及《敦煌漢簡》中謙敬詞的使用情況。
全唐五代词·敦煌词
全唐五代词·敦煌词敦煌曲子词,原为唐五代宋初写本,大约在北宋前期,与其他写卷、文书等一起被封藏于敦煌莫高窟石室内。
二十世纪初敦煌藏经洞被偶然打开后,洞中所藏写本曲子词连同其它写本书籍等先后流散于世界各地,又陆续被抄写、摄影、影印回国,公诸于世。
其中斯坦因所得者,今藏于伦敦英国图书馆;伯希和所得者,今藏于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俄国人奥里敦保等所得者,今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此外还有少量敦煌写卷流散于日本等国,所余部分写卷收藏于我国北京图书馆。
在这些敦煌写卷中,有现存最早之曲子词集《云谣集杂曲子》,还有一些抄写相对集中的曲子词作品,多数作品则杂抄散见于各种写卷之中。
本编敦煌曲子词,以已经发现、公布和著录之敦煌写本原卷为底本;见诸多种写卷者,则选取一种原卷为底本;原卷失传或未予公布者,则选取今人较早之著录本为底本。
首先校录《云谣集杂曲子》,共三十首,前十八首以斯一四四一卷(斯坦因编号之写卷,简称斯卷)为底本,后十二首以伯二八三八卷(伯希和编号之写卷,简称伯卷)为底本;然后校录其它写卷作品,以斯卷为先,伯卷其次,皆依斯、伯二氏原编号为序;最后校录圣彼得堡等所藏其它写卷。
包括《云谣集杂曲子》三十首在内,凡据斯卷校录九十一首,据伯卷校录八十四首,据列一四六五号(孟列夫等《苏联科学院亚洲民族研究所藏敦煌汉文写本注记目录》编号)校录一首;另外,据王国维《敦煌发见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简称王校)校录三首,据罗振玉《贞松堂藏西陲秘籍丛残》影印图片(贞松堂藏本)校录一首,据罗振玉《敦煌零拾》(罗书)校录四首,据赵尊岳《唐人写本曲子》(赵本)校录二首,据周绍良《补敦煌曲子词》(周校)校录十三首,总计一百九十九首。
【云谣集杂曲子】○凤归云(闺怨)征夫数载,萍寄他邦。
去便无消息,累换星霜。
月下愁听砧杵,拟塞雁行。
孤眠莺帐里,枉劳魂梦,夜夜飞颺。
想君薄行,更不思量。
谁为传书与,表妾衷肠。
倚牖无言垂血泪,闍祝三光。
万般无那处,一炉香尽,又更添香。
考研复试敦煌知识点总结
考研复试敦煌知识点总结敦煌研究是中国考古学家的一项长期任务。
自公元20世纪初以来,敦煌研究已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重点。
在中国文化史、宗教史、语言学、古代文学、古代艺术等领域的研究中,敦煌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考研复试中,敦煌相关知识点也常常是考查的重点之一。
因此,复试考生应该熟悉敦煌文化的基本知识,以便能够应对复试考题。
本文将从敦煌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文化遗产、研究现状等方面对敦煌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一、地理位置敦煌,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文化旅游胜地。
敦煌地处沙漠边缘,气候干燥,但因河流灌溉,敦煌平原上有水草丰美,在古代曾是西北地区的重要农业基地。
敦煌因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而著名,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敦煌地处丝绸之路沿线,曾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也是中国与中亚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二、历史沿革敦煌始建于公元前111年的西汉初年,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敦煌最初为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小村庄,后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形成,敦煌逐渐成为了一座重要的商业、文化中心。
隋唐时期,敦煌更是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佛教的重要传播地之一。
唐代是敦煌最辉煌的时期,那时的敦煌有丰富的经济资源和文化底蕴,是当时中国西部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唐代敦煌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文化遗产敦煌以莫高窟而著称于世。
莫高窟位于敦煌,是世界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也是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历经千年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莫高窟共有735个窟龛、亭堂、宝塔,其中有洞窟492个,壁画四万余平方米,雕塑万余尊。
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中彩塑、壁画和石窟雕刻的集中体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敦煌除了莫高窟外,还有许多其它文化遗产,比如敦煌文书、敦煌文献、敦煌风俗等。
敦煌契约文书词语考释
上折雇 价立 本驼 。 ( 二六 五二背 , 35 伯 P1) 以上诸 例 “ ” 为“ 立 均 赔偿 、 赔付 ” 。如例 ( ) 赤 , 义 2 是 t乡百姓 郭安定 向同乡 高兴达 雇驴 , l 约定如 果 郭
价 值 。契约 文书 中有 一些词 语各 类辞 书 未予 收录或 虽 收 录但 释义 不完 善 , 文 试 图 对这 些 词 语 略加 考 本 释, 祈请 方家 指正 。 【 当】祗当) 桓 ( () 1 如后 有人怯 护 , f 弟齐 兴清 祖 当 。 ( 三 六 四三 , 3 1 ( 号 内后 项 是 沙 知 《 煌 契 约 文 书 -r o 伯 P2 ) 括 敦
按 : 翅换 ” “ 博 ” “ “ 、翅 、 博换 ” 义 相 近 , 因为 “ ” “ ” “ ” 义 相通 , 有 “ 易 、 取 ” 词 是 博 、 翅 、换 词 都 更 换 的意
义 。《 语大 词典 》 收录 了“ ” 改易 、 汉 就 迥 的“ 转变 ” 这一 义项 , 北 史 ・ 如《 骨仪 传 》 “ : 开皇 初 , 为御 史 , 法 处 平 当 , 为势利所 迥 。 又如 唐代刘 铼 《 不 ” 隋唐嘉 话》 中 :梁 公夫 人 至 ……夫 人 执心 不 迥 。 《 卷 “ ” 汉语 大 词典 》 也收 录 了“ ” 以贸易方式 换取 ” 博 的“ 这一 义项 。如唐 代卢 仝 《 若雪 寄 退之 》 : 市头 博米 不 用物 , 诗 “
也 以理 解为 “自由” 为好 。
《 语 大词典 》 宽 闲” 两义 , 汉 “ 有 一为宽 阔僻静 ; 为从容 , 一 闲暇 。 ‘ 自由、 受 限制 ” “ 容 、 不 与 从 闲暇 ” 意义相 关 , 显然 不 同。《 但 敦煌 变文 集 ・ 叶净 能诗》:况且 道士美 貌 清 畅 , 伤 ( ) 闲 。 “ 闲 ” “ 情 肠 宽 ”宽 释为
敦煌邈真赞词汇选释
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假”的生产及其逻辑——对“华南虎事件”的分析
姓名:张斌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社会学
指导教师:吴毅
20080603
摘要
“华南虎事件”是2007年公众关注的焦点,本研究起始于这样一个疑问:“华南虎事件”中陕西省有关方面为何要造假?
本研究以故事的形式将事件较为完整地呈现出来,通过对事件的参与者陕西省林业厅、地方政府、评审专家、周正龙、官僚系统、网络、傅德志、新闻媒体、国家林业局等在事件中的表现的描述,揭示了他们背后的结构性力量,并由此逐渐呈现出了整个事件的逻辑。本研究最终将这一逻辑用“体制性造假”来概括。
3参见新华社10月12日报导“最新照片证实野生华南虎再现陕西巴山腹地”;
2007年10月13日《北京晨报》报导“绝迹24年华南虎重现陕西村民冒险拍下照片”.
4见新华社(北京)报导2007年10月12日“最新照片证实野生华南虎再现陕西巴山腹地”.
5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12条规定.
常紧急,争取直接申请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体制性造假是受到体制逼迫的产物,是地方政府在面临体制的困境时不得不为的选择,而为了达到体制性造假的目的,地方政府又充分利用其所掌握的体制资源和力量来造假,“华南虎事件”讲述的也就是地方政府在体制困境之下如何“趋利避害”的故事。
敦煌文献概况及其重要价值
敦煌文献概况及其重要价值摘要:敦煌石窟是我国历史悠久,塑像、壁画与写经卷子图书最为珍贵、丰富的佛教石窟。
其敦煌文献内容丰富,包括横跨几个世纪的数目众多的佛像和壁画,展示出佛教经典的流布和造像艺术随社会的变革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演变。
其写经卷子除大量佛经外,还有地方志、儒家文献、经济文书、农书、医术等珍贵资料。
敦煌文献是古代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
关键词:敦煌文献;写经卷子;佛经;自东汉以来,印度佛教传入中土,中外僧侣跨过高山大河,穿越沙漠,不畏艰险克服万难,携带经、像往来传播佛教,建寺度僧,凿窟造像。
从魏晋至唐宋大规模译经和凿石窟造像,先后开凿敦煌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天龙山、响堂山,以及大足石窟。
隋代至明代在河北唐山,历时千余年开凿藏经洞,在一万四千二百七十八块石板上刻佛经一千余部”。
[1]为了广泛深入传播佛教,在经书中配有插图,大量刻印通俗读物,一册佛经中图画与经文对照,可移动携带的纸本、木雕、铸铜的佛像,进入千家万户。
图书史学者认为: “图书是一个随时代发展而发展的概念,古今图书的概念是不同的。
古代图书的概念相当于古代文献。
”[2]“凡是有目的地用文字记载知识、积累经验,有一定的裁体形式并用以传播,起到社会作用的材料,即具有图书的功能”[3]以上佛教造像,其目的都是为了宣讲佛经义理,使人们解脱人世的烦恼和痛苦,观看图像和经文,感受到佛和菩萨的大慈大悲,拔苦施乐而信仰佛教。
有的造像上还刻有发愿文,表明造像的年代,施舍钱财造像人的身份和解除痛苦的愿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
它与纸本图书和虚无的电子图书同样具有传播知识、感动人心的功能。
在我国古代佛教石窟造像中,历史悠久,塑像、壁画与写经卷子图书最为丰富、珍贵的莫过于敦煌石窟。
一、敦煌历史文献敦煌在春秋时是秦国的属地,汉代设置敦煌郡。
西通西域和天竺,东经河西走廊到长安、洛阳,或经柴达木盆地沿黄河南进入四川,再由成都北上长安,南下滇、藏,东去江浙往南海诸国。
敦煌写本《俗务要名林》字词笺释(一)
敦煌写本《俗务要名林》字词笺释(一)张小艳(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200433)《俗务要名林》,顾名思义,就是将日常生活中通俗常用的语词汇聚成“林”,便于人们翻检查用。
敦煌文献中,可以确认为《俗务要名林》且保存较为完好的写卷有P.2609、S.617两卷。
P.2609,首缺尾完,尾题“俗务要名林一卷”。
S.617,首尾俱缺,存215行,从第74行起,内容与P.2609相同,故知其亦为“俗务要名林”。
从内容及体例看,该写本其实是一部分类辑录当时日常用语并加以注释的通俗字书。
其中所收语词按义类分部,并标明部类,如田农部、养蚕及机杼部、女工部、彩帛及绢布部、珍宝部、香部、彩色部、数部、度部、量部、秤部、市部、菓子部、菜蔬部、酒部、肉食部、饮食部、聚会部、杂畜部、兽部、鸟部、虫部、鱼鳖部、木部、竹部、车部、火部、水部等。
部内每条语词下或标反切,或注直音,有的还兼注词义。
“书中多俗字,往往不见于通常的字书和韵书,这同写书目的——为俗务要名而作,应是一致的。
所以,它无疑是唐代社会,尤其是敦煌地区的社会生活的写真,可以从中考见当时的语言情况和社会情况。
”1作为一部专门收录唐代日用俗语的字书,《俗务要名林》中的语词真实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大致面貌,是人们研究当时语言文字及社会民俗的不可多得的宝贵材料。
2因此,自敦煌文献发现以来,该写本即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热切关注。
1925年刘复《敦煌掇琐》第三辑首次刊布了P.2609的录文;31976年日本学者庆谷寿信重新校录写本,整理成《敦煌出土の〈俗务要名林〉(资料篇)》(下简称庆谷文),1978年庆谷氏又著《〈俗务要名林〉反切声韵考》,着重考察其中反切体现的语音特点;41993年朱凤玉《敦煌写本〈俗务要名林〉研究》对写本的性质、体式、时代及与后代同类字书的关系等进行了综合的研究;51996年洪艺芳《论〈俗务要名林〉所反映的唐代西北方音》对写本中的注音资料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发现其中不少材料反映了唐代西北方音的特色。
敦煌文献名词解释(一)
敦煌文献名词解释(一)敦煌文献敦煌文献是指在敦煌莫高窟及其周边地区发现的大量古代文书和经卷,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藏匿文物集合,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文献类别敦煌文献主要包括:•佛教文献:这是敦煌文献中最为重要的一类。
佛教文献包括经卷、论著、经注、释文等,内容涵盖佛教的教义、仪轨、禅修方法等。
•社会文献:社会文献主要记录了敦煌地区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袁楠文书、边塞期刊等。
•文化文献:文化文献主要包括文史类书籍、绘画、音乐、舞蹈等方面的资料。
例如,《舞曲集谱》、《古群英传》等。
文献形式敦煌文献以莫高窟壁画、纸质文书和木牍为主要形式。
莫高窟壁画莫高窟壁画是指在莫高窟中绘制的壁画。
这些壁画以佛教题材为主,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佛陀传记、佛教经典故事、仪轨等。
莫高窟壁画的绘制技法独特,色彩鲜艳,艺术价值极高。
纸质文书纸质文书是敦煌文献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
这些文书用丝绸纸等材料制成,内容涵盖佛教经典、经疏、注释、日记等。
纸质文书保存状况较好,有助于研究古代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木牍木牍是敦煌文献中另一种常见的形式。
这些木牍是以木材为材料,刻写上文字的一种形式。
木牍多用于官方文书、财税记录等,对于研究古代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文献保护与传承面对时间和环境的侵蚀,敦煌文献的保护与传承面临巨大挑战。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相关机构和研究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数字化保护、修复与翻译等,以确保这些文献的长期保存和广泛传播。
以上是对敦煌文献的相关名词的解释和说明。
敦煌文献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持续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希望通过对敦煌文献的保护和传承,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目的论视域下的敦煌文化术语翻译
目的论视域下的敦煌文化术语翻译敦煌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之一,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敦煌文化的文献、音乐、绘画、壁画、雕塑等都是独具特色的,是中华文化的杰作。
然而,许多敦煌文化术语在国际传播上面临翻译的挑战。
本文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总结了目前敦煌文化中一些重要术语的翻译方法及其特殊含义,旨在为敦煌文化跨语言沟通提供参考。
一、敦煌的翻译敦煌文化的起源地是敦煌,敦煌原本是指敦煌县,但后来逐渐扩大到泛指莫高窟文化区域。
早期的研究者将敦煌翻译为英文Dunhuang或Tunhuang,在法语和德语中分别为Dounhong和Tunkhoung。
当前已普遍接受的翻译是Dunhuang,但在俄语和日语中翻译为Dunhuang和Tonkou。
需要注意的是,敦煌在中文中既指境内的具体地理位置,也指所在地区的文化。
二、莫高窟的翻译莫高窟是以佛教文物、壁画和经卷著称的世界文化遗产,是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文中的“莫高窟”一词直接翻译为英文“Mogao Caves”,而在其他语言中则不尽相同。
如法语中翻译为“Les Grottes de Mogaoku”,德语中翻译为“Moghau-Höhlen”,而俄语中则为“Могаогской пещерный монастырь”和“Гроты Могау”。
三、壁画的翻译四、丝绸之路的翻译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商路和交通要道,将中原的文化和物质财富带到了古代世界。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其独具特色的文化是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丝绸之路的英文翻译为Silk Road,法语为Route de la soie,德语为Seidenstraße,西班牙语为Ruta de la Seda。
需要注意的是,英语中的“Silk”是指蚕丝,而在西班牙语中则是指“seda”,它既可以用来表示蚕丝,也可以用来表示其它丝绸制品。
五、佛教艺术的翻译佛教是莫高窟文化的主流思想和信仰系统。
敦煌文书s.2214及相关问题再探究
第41卷㊀第6期2019年11月㊀㊀㊀㊀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Q i n g h a i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P h i l o s o p h y an d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㊀㊀㊀㊀V o l .41,N o .6N o v .2019①学界对行人部落存在时间的争议,详见下文.②«敦煌遗书总目索引»将其定名为«黄麻地亩等杂账»(商务印书馆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461页).«敦煌宝藏»辑有该文书图片并定名«薛贤贤等地籍(黄麻地亩数目)»(黄永武:«敦煌宝藏:第17册:斯2169 2276号»,新文丰出版公司1981年版,第286-287页).«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有录文且名为«年代不明纳支黄麻地子历»(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二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第421-422页).«英藏敦煌文献»也有图片,定名«官府杂帐(名籍㊁黄麻㊁地亩㊁地子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英藏敦煌文献(卷4)»,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5-46页).«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再次录文,亦定为«官府杂帐(名籍㊁黄麻㊁地亩㊁地子等)»(郝春文等编:«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卷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32-336页).③关于«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对S .2214的漏录㊁误录及未能释读等情况,«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在校记中均一一指明(郝春文等编:«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卷11,第334-336页).笔者在此基础上,对文书正面第6行 张讷兄 (郝春文等录作 张讷儿 )㊁第16行唐善敦 (郝春文等录作 唐孝敦 )商榷于方家.收稿日期:2019G08G23作者简介:崔靖娟(1991G),女,汉族,河南安阳人,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隋唐五代史.敦煌文书S .2214及相关问题再探究崔靖娟(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350)摘㊀要:敦煌文书S .2214记录了大中十二年(858年)至咸通二年(861年)张议潮收复凉州时敦煌的官府杂帐. 凉州行 是唐书写者对参与归义军东征凉州的敦煌行人部落成员的讳言,这些人当是吐蕃化的汉人或其他民族成员,且行人部落至少应存至归义军收复凉州之时.文书中 定 表示取整㊁非实数, 足 为纳足.关键词:敦煌;归义军;行人部落;S .2214中图分类号:K 207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0-5102-(2019)06-0074-06㊀㊀敦煌文书S .2214首缺尾全,正背面均有文字,为一整体.文书书法流畅工整,涉及名籍㊁地亩㊁黄麻收支㊁地子纳入和借贷等,多为学者引用.刘进宝估计S .2214属张氏归义军早期文书,并对其所记地子进行研究.[1]雷绍锋论述了S .2214民户交税情况,指出文书正面第2行 见在凉州行 之 行 为二十五人之 行列㊁队列 ,断定该件为张氏归义军时期.[2]郑炳林认为 凉州行 为吐蕃时期敦煌所设,其成员当是吐蕃人,此为吐蕃时期文书[3];后又解释 凉州行 为归义军时期商业行会,有吐蕃居民和粟特人.[4]杨铭则将生活在凉州行的人看作已被 吐蕃化 的汉人或其他民族成员,却未有充足论据.[5]由此可见,学者对S .2214的年限㊁凉州行 含义㊁属 凉州行 之人的民族成分等问题意见不一.文书中 凉州行 所言地点㊁ 定 和 足 的运用等,也需进一步澄清.另外,学界对行人部落的存在时间亦有不同看法①,此卷正可提供极好佐证.故笔者不揣浅陋,在前贤时彦的基础上,试对S .2214及相关问题再做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一学界虽对S .2214已作释录②,但个别之处值得商榷③.为方便讨论,今据缩微胶片,再次录文于下:(前缺)471.黄麻官计十一驮半二斗,外支设司一驮.2.见在凉州行:高贤贤㊁李保藏㊁刘佛奴㊁郝张进通已上㊁桥元3.(前缺)父㊁安粉粉㊁任骨仑㊁曹安子㊁张师奴㊁令狐弁弁㊁康4.(前缺)Ѳ猎㊁唐孝义㊁张里六㊁秦骨仑㊁张奴奴㊁李国子5.张寺加㊁贺丑丑㊁米山山㊁阴贵晊㊁李宜来㊁石再兴6.张讷兄㊁陈咄咄.7.十月十八日黄麻叁斗,廿二日黄麻两驮,廿三日已前零8.纳①黄麻壹驮半,廿四日黄麻壹驮,廿六日纳黄麻壹驮,9.廿七日黄麻壹驮,廿八日纳黄麻壹驮,廿九日黄麻半驮.10.闰十月三日黄麻壹驮,九日黄麻两驮,十一日黄麻肆斗.11.官计十一驮半定,廿四日黄麻贰斗.十一月十六日外支黄12.麻壹驮,分付长史.13.薛贤贤五亩㊀张郎朗八十亩纳在本户脚下②.14.张匿(?)卅亩纳粟一石四斗五升.郝章仵卅亩再照纳麦壹石三斗,粟壹硕柒斗,足.15.孟什德卅亩在当户脚下纳了㊀孟安安卅亩纳粟壹硕六斗,在当户脚下.16.唐善敦廿亩白游弈粟两石㊀曹三郎廿七亩王虞侯纳粟一石四斗.17.索力力廿亩,索诸儿种纳粟壹石玖斗.18.计二倾③七十二亩.19.官地灌进上口张文胜十亩.20.上口北府阴信君地卌九亩㊀阴怀志廿五亩张法律种,吴里三六十亩.21.计一倾卅四亩.④22.东河阴禄儿(?)卌亩,张加晟六十亩,王吉奴六十亩.23.李白虎(?)卅亩,张文休五十亩,计二倾卌亩.背面1.十月廿八日贷便粟四驮,入地子数内四人.2.付信(?)通通㊁郝苟苟粟两石二斗.3.吕判官吕安吉地子三驮,贷便半驮.汜仓曹地子一驮,贷便一驮.⑤4.高师两驮,吕判官㊁田悉地子一驮,贷便一驮.关于该文书的时期认定,学界观点不大相同.刘进宝指出设司是归义军的机构, 白游弈 王虞侯 张法律 石判官 吴判官 等也为归义军时官职,认为该文书可能属张氏归义军早期.⑥雷绍锋亦判断此件为张氏归义军时期,上限起于张议潮,下限止于张淮深,并逐条枚举论据.[6]郑炳林则指出, 吐蕃时期敦煌设有凉州行 从凉州行的张寺加得知是吐蕃时期文书 ;[7]而在其另一篇文章中却云: 归义军时期作为商业行会的凉州行中也有吐蕃居民田悉等和粟特人安粉粉等. [8]需要注意的是,郑先生两篇文章所述文书时期并不相同.文书P.3249v记载: 将龙光颜队下二十三人:龙海润㊁马黑黑㊁王屯屯㊁李阿金㊁李篇篇 任骨仑㊁任佛奴 姚兴清. [9]P.3249v可能是克复凉州后,前线将领上报给张议潮的除阵亡将士之外的残剩军士名单.⑦又,S.2214有任骨仑,与P.3249v 所列将龙光颜队下的任骨仑应为同一人[10].所以,敦煌文书S.2214 凉州行 后的任骨仑等人也应参与了张议潮收复凉州的战斗.另外,张议潮在大中十二年(858年)开始东征凉州,到咸通二年(861年)一举攻克.[11]杨际平等人将S.2214定为«寅年前后57 ①②③④⑤⑥⑦零纳:零碎收纳.脚下:名字下,名下(黑维强:«敦煌㊁吐鲁番社会经济文献词汇研究»,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第474-475页).«康熙字典»记 倾 又通作 顷 ([清]张玉书等编纂:«康熙字典»,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15页).计算有错,当为一顷卌四亩.此乃文书本身错误,前人录文未有指出者.另,此行下有一红色椭圆形印章.背面第二㊁三行之间写有 黄麻地亩数目 ,郝春文等人指出其为蒋孝琬所书(郝春文等编:«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卷11,第334页).这几字上还有似 仁敦 的红字,然不知所云.刘进宝:«从敦煌文书谈晚唐五代的 地子 »,«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第174页. 石判官 吴判官 当均为 吕判官 ,可能为一人,此系录文问题.冯培红:«P.3249背‹军籍残卷›与归义军初期的僧兵武装»,«敦煌研究»1998年第2期,第143页.荣新江谈到: (郝春文)引证冯培红先生新作«P.3249背‹军籍残卷›与归义军初期的僧兵武装»(«敦煌研究»1998年第2期)所考P.3249背为归义军时期有僧兵的证据,但此件各个僧兵均属某一 将 ,这是典型的吐蕃制度 冯氏的咸通二年(861)说没有充分的根据. (荣新江:«敦煌学新论»,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40页.)其以杨铭«吐蕃时期敦煌部落设置考 兼及部落的内部组织»为一论据.杨先生此文指出: 百户,在敦煌汉文卷子中称作 将 将 是敦煌百姓交纳赋税㊁承担杂役的基本单位 与唐朝五百户为乡㊁百户为里的制度比较, 将 正相当于里. («西北史地»,1987年第2期,第39页)由上可知,荣先生把P.3249v 将 看作里,冯先生以其为将领.二人理解有异,时期判断亦不同.而P.3249v 将 后全是人名,似非杨铭所诠释 里 ,冯先生判断应更合理.纳黄麻地子历»①,858年正是寅年.文书第10行 闰十月三日黄麻壹驮 ,查«二十史朔闰表»[12]860年恰好闰十月.②文书背面所说十月应为次年,即861年.该文书所记正是858 861年间张议潮收复凉州时敦煌的官府杂帐,故笔者将S.2214定名为«858 861年间敦煌官府杂帐(名籍㊁黄麻㊁地亩㊁地子㊁贷便等)残卷».二S.2214正面第2行 见在凉州行 ,雷绍锋指出: 行,行列㊁队列.«左传»隐公十一年, 郑伯使卒出豭,行出犬鸡,以诅射颍考叔者. 注: 百人为卒,二十五人为行,行亦卒之行列. 屈原«九歌 国殇»: 凌余阵矣躐余行. 一行25人,与此文书第2 6行所列名单人数正好相符. [13]郑炳林引用S.2214时,介绍 凉州行 是吐蕃时期敦煌所设[14];之后又将 凉州行 阐释为归义军时期的商业行会[15].二位学者对凉州行解释不同,一曰25人之行列,一曰商业行会且设在敦煌.雷绍锋认为 行,行列㊁队列 ,一行25人.关于唐朝军队编制,«通典»卷二九«职官十一 武官下» 折冲府 条载: 卫士以三百人为团,团有校尉;五十人为队,队有正;十人为火,火有长. «新唐书»载: 十人为火,五火为团,皆有首长. [16]按史料记载,唐代军制基本十人一火,五十人一队,三百人一团或五火一团,尚未见到二十五人为一行.又,雷绍锋将该文书断定为归义军时期,那么归义军时是否有二十五人为一行的军队编制呢?归义军武职军将部分有都押衙㊁都知兵马使㊁都虞候㊁都教练使㊁都防御使㊁团练使及军使㊁镇遏使㊁游弈使㊁都牢(防)城使㊁排阵使㊁十将㊁队头等官职.[17]归义军时期有队头,并无行头.雷绍锋阐释 行 用春秋战国史料,去唐朝甚远,似略显牵强.退一步说,即便归义军时有25人一行之制,不妨数下文书中 凉州行 后的人,并非可确定就是25人.若 桥元 承第3行缺文为一人, 康 接第4行残失为一人,才共25人.然细看文书缩微胶片,第3行似缺三个字,与 桥元 连起来共五个字,不能说五字人名没有,但和其他人名相比显然太过另类,此处亦有可能桥元为一人,残缺三字为一人. 康 接第4行缺失文字,至少也为四个字,同理不能说无四字之名③,但亦可能为两人,每人各两字.故因文书缺损,不能确定25人,雷绍锋25人之行列的说法有待商榷.郑炳林判断 凉州行 为商业行会,从文书整体看,讲得是名籍㊁黄麻㊁地亩㊁地子㊁贷便等,商业行会似较唐突,故其说也难以令人信服.笔者认为 行 指的应是 行人部落 .在简牍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属某一部落,且部落名习惯置于人名之前.[18]S.2214第2行 凉州行 后亦是人名,据此特点可初步揣测 行 指部落. 敦煌卷子中既然有右二将㊁左三将,可能还有右一将㊁右三将,直至右十将以及左一将㊁左二将,直至左十将.这种编组是在敦煌推行部落制以后出现的. [19]P.2162v«左三将纳丑年突田历»讲了左三将28④户百姓交纳丑年 突田 的情况,据左三将可知该文书讲的是部落.又P.2162v文书中记有张寺加,与S.2214的张寺加为同一人⑤,可推S.2214 行 亦为部落.换言之, 我们很难相信在当时的敦煌民间帐簿中将退浑部落在书写时一定要带上 部落 二字 当时民间记帐的方式较为灵活,并不完全讲求书写上的严格 [20].官府记帐虽较民间严格,但有时也应有简写情况.吐蕃时期敦煌设有行人部落, 行 应为 行人部落 省写.S.5824«经坊供菜关系牒»记:应经坊合请菜蕃汉判官等 行人部落供 昨奉处分,当头供者,具名如后:行人大卿㊁小卿㊁乞结夕㊁遁论磨㊁判罗悉鸡㊁张荣奴㊁张夹子㊁索广弈㊁索文奴㊁阴兴定㊁宋六六㊁尹齐兴㊁蔡殿殿㊁康进建㊁冯宰荣㊁宋再集㊁安国子㊁田用用㊁王专,已上人,每日得三十二束.[21]按:S.5824明确记录了吐蕃时期敦煌行人部落名单,从姓名看,与S.2214 凉州行 后的人极为相似.由此而论, 行 指的也应为 行人部落 .除 凉州行 后记载的人在行人部落,文书中其他人亦应如此.郑炳林认为: 凉州行有郝㊁任骨伦㊁秦骨伦㊁张讷儿㊁陈咄咄㊁田悉. ⑥ 凉州行 后并无田悉,而在文书背面第4行出现,可见其将文书后之人与 凉州行 人视为一体.杨际平等学者认为S.2214所载张67①②③④⑤⑥杨际平等:«五 十世纪敦煌的家庭与家族关系»,岳麓书社1997年版,第145页.然,未见其论述寅年是何年.雷绍锋认为许在879年,当不太合理(雷绍锋:«归义军赋役制度初探»,第52页).郑炳林在«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的胡姓居民与聚落»指出: 据S.2214«年代不明纳支黄麻地子历»记载凉州行有康口志猎,康口志猎是粟特人应当没有什么疑义 (收入氏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三编»,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597页),就将其看作一人.有学者说29或25户,应为28户.S.2214卷中 张寺加 又见于吐蕃管辖敦煌时期的伯二一六二背«左三将纳丑年突田历»(郝春文等编:«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卷11,第334页).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的吐蕃居民初探»,«中国藏学»2005年第2期,第41页.引文中 张讷儿 应为 张讷兄 .匿(?)在行人部落①,反过来亦可证 凉州行 之 行 为 行人部落 .关于行人部落存在的时间,陆离认为: 行人部落与丝绵部落是790 820年间吐蕃在敦煌设置的两个非独立的汉人部落. [22]由上知S.2214讲得当是 行人部落 ,P.2162v与S.2214均有 张寺加 ,推P.2162v讲的也应是行人部落.②而学者将P.2162v«吐蕃寅年沙州左三将纳丑年突田历»丑年定为821年,寅年定为822年.③若陆先生研究无误,790 820年间有两个丑寅年,分别为797㊁798年和809㊁810年,那么P.2162v应在这两个丑寅年中选一个才合乎逻辑,但显然二者冲突.荣新江认为,吐蕃占领敦煌后,于790年将沙州百姓按职业编成 丝绵部落 行人部落 僧尼部落 道门亲表部落 .820年前后,增置阿骨萨㊁悉董萨部落.824年,又增置通颊军部落.[23]其仅言820年后增置部落,并未说明820年前的部落是否存续.而日本学者山口瑞凤指出, 行人部落 前后时期都理应存在.[24]行人部落究竟存于何时?其实,由上述文书的时期论证可知,这些人经历了吐蕃和归义军两个政权统治.故行人部落至少应存至归义军收复凉州之时④,恰好印证了山口瑞凤的推测,然未见其论述具体时间.对于S.2214第2行 凉州行 后面人的民族成分,学界亦有争论.郑炳林指出: 凉州行有郝㊁任骨伦㊁秦骨伦㊁张讷儿㊁陈咄咄㊁田悉,从凉州行的张寺加得知是吐蕃时期文书,那么这些应当是吐蕃时期生活在凉州行的吐蕃人. [25]杨铭反其道而言,把这些生活在凉州行的人划归已经 吐蕃化 的汉人或其他民族的成员,然未有充足的证据.[26]上文指出 凉州行 后的这些人支持归义军的反吐蕃战争⑤,推测其应不是汉化的吐蕃人,而更可能为吐蕃化的汉人或其他民族成员.又,唐代西北地区的何㊁安㊁史㊁康等姓,多为中亚粟特(或称康居)移民[27],文书中康姓和安姓居民应是粟特人,郑炳林就指出康Ѳ志猎为粟特人[28].吐蕃占领沙州后,大部分粟特人都受吐蕃贵族驱使[29],故粟特人参与反吐蕃战争亦在情理之中.另外, 凉州行 后的人究竟在凉州还是敦煌?有学者在引用P.2162v时将其定名为«寅年沙州左三将纳丑年突田历»⑥,认为是沙州左三将,由相同人物张寺加可判断S.2214 凉州行 亦在沙州,说明这些人在敦煌.吐蕃占领时期曾在敦煌实行 突税 , 突税 又被称为 突田 ,是一种赋税.[30]P.2162v记录了左三将28户百姓交纳丑年 突田 ,据 突田 可知是言敦煌,同样根据张寺加这条线索,推 凉州行 后的人在敦煌.S.2214第22行提到 东河 ,查敦煌遗书之言及敦煌县水渠,屡见 东河 之名及其位置,因该河在州城以东,故称 东河 ,其为敦煌县之东流干渠.[31]由 东河 可确定此文书写敦煌.然为何言凉州呢?由上述冯培红研究可推测,这批人当参加了归义军战斗.⑦荣新江指出归义军政权在沙州起义成功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对巩固其统治起了重大作用,在蕃汉兵的支持下张议潮克复凉州.[32]可见,归义军在沙州的措施得到了敦煌百姓的支持,他们积极参与凉州收复与此亦分不开.此文书应是唐政权执掌者碍于和归义军不同,不愿公开说支持归义军政权,故写得委婉隐晦了.⑧日本学者藤枝晃研究: 唐代宽26厘米左右的纸是常例,而吐蕃时期使用宽31 33厘米㊁外观77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杨际平等:«五 十世纪敦煌的家庭与家族关系»,第143页.郝春文㊁唐耕耦㊁杨际平等人对 张匿(?) 录文不一,但均指一人.杨际平等人认为S.2214与S.1475所载 张匿(?) 为同一人,而S.1475«酉年行人部落百姓张乜奴便麦契»明确表明 张匿(?) 为行人部落之人(唐耕耦㊁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二辑,第84页),故S.2214为行人部落当问题不大.P.2162v«吐蕃寅年沙州左三将纳丑年突田历»为行人部落,且有 左三将 ,证明了杨际平等人的推论: 其他诸部落有关文书未见左右将反映,但可由丝棉㊁曷骨萨二部落的情况推知,当也是有将的编制的. (杨际平等:«五 十世纪敦煌的家庭与家族关系»,第143-144页)另,有学者因P.2162v记有蚕坊而认为其是丝绵部落,当缺乏足够说服力,行人部落有蚕坊亦非不可能.池田温著,龚泽铣译:«中国古代籍帐研究»,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78页;杨际平:«吐蕃时期沙州社会经济研究»,韩国磐主编:«敦煌吐鲁番出土经济文书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80页;陈永胜:«敦煌吐鲁番法制文书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页;雷绍锋:«归义军赋役制度初探»,第162页;杨铭:«唐代吐蕃与西北民族关系史研究»,第219页.归义军时期,部落制尚存,张议潮及其继承人在管理一些蕃化较深的民族时,吸收了吐蕃王国行之有效的部落制度(荣新江:«归义军及其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初探»,«敦煌学辑刊»1986年第2期,第27页).这说明其受吐蕃统治,而吐蕃时期实行的也确为部落制,亦可证 行 为部落.雷绍锋:«归义军赋役制度初探»,第205页.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的吐蕃居民初探»,«中国藏学»2005年第2期,第41页;陆离:«敦煌的吐蕃时代»,第177页;陈大为:«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寺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245页.收复后的凉州有由沙州派遣的兵士驻守,因此,高贤贤等人大约属于戍卒 (雷绍锋:«归义军赋役制度初探»,第52页). 见在凉州行 , 见在 之意是尚存,正印证了P.3249v文书中的幸存者.又因该文书讲得是敦煌,言他们参加归义军战争比驻守凉州应更合理.唐朝并不希望归义军的势力过分膨胀,和其明争暗斗,且欲夺取凉州的控制权.(荣新江:«归义军及其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初探»,«敦煌学辑刊»1986年第2期,第27-29页.)粗糙的大型纸,后者或许是敦煌所产 由于这种型号的纸归义军时期也使用,尚无决定性的区别标准,但至少可说与唐制不同. [33]S.2214文书宽度为27.5厘米①,正说明此文书由唐政权抄写整理.综上可知, 凉州行 后所说百姓为敦煌之人,而非凉州,只是书写者较为隐讳地表达这些人参加了归义军克复凉州的行动.三刘进宝指出: 本件文书中所记五户交纳 地子 的种类,只有一户是麦㊁粟并纳,其余四户都是只纳粟,没有麦,更没有麻.其纳税率,每亩纳麦约4.3升,每亩纳粟大都在5升上下,只有一户较高,每亩9.5升. [34]9.5升应不太准确,似非由 索力力廿亩,索诸儿种.纳粟壹石玖斗 得出9.5升为最高,还有 唐善敦廿亩白游弈粟两石 ,可能唐善敦二十亩地由白游弈耕种并纳粟两石,得出最高应为10升.从S.2214第13行后半句到17行应均为交纳地子,一共当记有8户.虽然张郎朗㊁孟什德未详载交纳物资数量,白游弈只记粟两石,未写 纳 字,但这三处不应被舍去而言 本件文书中所记五户交纳 地子 .另,文书所载不同的人占有田地亩数差距也很大,从五亩到八十亩不等.此外,驮和斗均是计量单位,关于二者的换算, 驮被用作计算谷类的计量单位,10斗(1石)为半驮㊁2石(20斗)为一驮 ②.文书第7到第10行相加为11驮7斗,第11行却计为11驮半定③.难道7斗等于半驮?1驮等于20斗有误?S.5822«杨庆界寅年地子历»云:2.青麦肆驮半玖斗,小麦肆拾驮贰斗,粟柒驮伍斗,3.两驮,豆肆驮半伍斗,计伍拾玖驮壹斗.第2㊁第3行相加为58驮21斗,文书记59驮1斗,证明1驮确为20斗.那么,11驮7斗与11驮半定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定 又是何意? 定 假借为整[35], 整 有 凡数无奇零曰整 [36]之意.«文献通考»记: 旧尝取蹙(奇)零,如米不及十合而收为升,绢不满十分而收为寸之类. [37] 定 在此将7斗 整 作10斗,不写11驮7斗,而写11驮半,与此例意同,表示取整㊁非实数.这正可验证池田温的观点: 为了与吐蕃的20进制的升相协调,在驮与斗之间并用半驮,使之与唐朝的10进制的升对应. ④又,S.2214第14行记载: 郝章仵卅亩,再照纳麦壹石三斗,粟壹硕柒斗,足. 照, 文凭可验曰照 [38], 再照 表示再为凭证.经济契约文书中, 为记 为验 为凭 为后验 为后凭 等词频频出现[39],都为恐人无信㊁立此为证之义.文书S.2214前缺,应有如上字词,故此处记 再照 .所以, 足 当为纳足,言郝章仵 纳麦壹石三斗,粟壹硕柒斗 ,均已交齐㊁没有缺欠,立文为照.综上所述,敦煌文书S.2214记录了858 861年间张议潮收复凉州时敦煌的官府杂帐,展现了这一地区归义军政权与吐蕃统治交替之际的历史,较为隐晦地论述归义军收复失地时敦煌与凉州的关系. 凉州行 是唐执笔者对参与归义军东征凉州的敦煌行人部落成员的隐语,这些人当为吐蕃化的汉人或其他民族成员.文书将行人部落的延续时间至少确定在归义军收复凉州之时,为学界探讨行人部落提供了重要参考.然目前学者在使用S.2214时,更多地关注其经济文献价值,少有人意识到此卷与行人部落相关,理应引起足够重视.另,文书中 定 表示取整㊁非实数, 足 为纳足.这些问题的澄清,对我们认识该文书及相关问题都是有意义和必要的.87①②③④S.2214文书数据来自I D P网站.土肥義和:«唐 北宋の間,敦煌の杜家親情社追補社條(S.8160R,V)について»,«唐代史研究»1998年6月,第16页.此文承王力平教授提示.唐耕耦同志曾指出,对于不同的谷物,驮与石㊁斗的关系有时不尽相同(杨际平:«吐蕃时期沙州社会经济研究»,韩国磐主编:«敦煌吐鲁番出土经济文书研究»,第383页).定 在文书中清晰可见,然其含义未有阐释者.池田温:«敦煌における土地税役制をめぐって 九世紀を中心として»,«東アジア古文書の史的研究»唐代史研究会報告Ⅳ,刀水書房,1990年,第52-53页.转引自:土肥義和:«唐?北宋の間,敦煌の杜家親情社追補社條(S.8160R,V)について»,«唐代史研究»1998年6月,第16页.参考文献:[1][34]刘进宝.从敦煌文书谈晚唐五代的 地子 [J].历史研究,1996,(3):174-175.[2][6][13]雷绍锋.归义军赋役制度初探[M].台北:中华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㊁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48-53,51-53,52.[3][7][14][25]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的吐蕃居民初探[J].中国藏学,2005,(2):41.[4][8][15]郑炳林.晚唐五代河西地区的居民结构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1.[5][26]杨铭.唐代吐蕃与西北民族关系史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2:211.[9]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四辑[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521.[10]陈菊霞编.敦煌翟氏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76.[11]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52.[12]陈垣.二十史朔闰表[M].北京:中华书局,1962:107.[16]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327.[17]冯培红.晚唐五代宋初归义军武职军将研究[C]//郑炳林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97.[18]张云.唐代吐蕃统治西域的各项制度[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4):82.[19]王尧,陈践.敦煌藏文写卷P.T.1083㊁1085号研究 吐蕃占有敦煌时期的民族关系探索[J].历史研究,1984,(5):174.[20]冯培红.归义军时期敦煌县诸乡置废申论[J].敦煌研究,2000,(3):98-99.[21][39]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二辑[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412.[22][30]陆离.敦煌的吐蕃时代[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3:32,177.[23]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6.[24]山口瑞凤著,杨铭译,王丽君校.敦煌的历史:吐蕃统治时期[C]//杨铭编.国外敦煌学㊁藏学研究翻译与评述.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2:182.[27]杨铭.通颊考[J].敦煌学辑刊,1987,(1):115.[28]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的胡姓居民与聚落[C]//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三编.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597.[29][32]荣新江.归义军及其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初探[J].敦煌学辑刊,1986,(2):26,26-27.[31]李正宇.古本敦煌乡土志八种笺证[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73.[33]藤枝晃著,刘豫川译,杨铭校.吐蕃统治下的敦煌[C]//杨铭编.国外敦煌学㊁藏学研究㊁翻译与评述.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2:87.[35]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864.[36]刘淇著,章锡琛校注.助字辨略[M].北京:中华书局,1954:172.[37]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2011:101.[38]中华书局编辑部.中华大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1978:931.T h eF u r t h e rE x p l o r a t i o no fD u n h u a n g D o c u m e n t S.2214a n dR e l a t e d I s s u e sC U I J i n gGj u a n(F a c u l t y o f H i s t o r y,N a n k a i U n i v e r s i t y,T i a n j i n,30035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D o c u m e n tS.2214r e c o r d st h eo f f i c i a l m i s c e l l a n e o u sa c c o u n t so f D u n h u a n g w h e n Z h a n g Y i c h a o r e o c c u p i e dL i a n g z h o ub e t w e e nA D858a n d861.T h e p e o p l e o fR g o dk y i s d e i nD u n h u a n g t o o k p a r t o f t h ew a rw h e nG u i-y i-j u n c o n q u e r e dL i a n g z h o u.H o w e v e r,t h e c l e r i c a l s t a f f i n t h eT a n g D y n a s t y w h o w e r e i n c h a r g e o f a r r a n g i n g a n d c o p y i n g o f f i c i a l d o c u m e n t s a v o i d e dm e n t i o n i n g t h a t t h e p e o p l e o fR g o dk y i s d e j o i n e d t h i s s u b j u g a t i o n,s o t h e y c a l l e d t h i s c a s e"L i a n g z h o uX i n g".T h e s e p e o p l e s h o u l db eH a n p e o p l e w h oc o n v e r t e d i n t oT i b e t a n o r o t h e r e t h n i c g r o u p s,a n dR g o d k y i s d e s h o u l d b e e x i s t a t l e a s t u n t i l t h e t i m e w h e nG u i-y i-j u n r e c o n q u e r e dL i a n g z h o u.I n t h i s d o c u m e n t,t h e 定 r e f e r s t o t h e r o u n d i n g n u m b e r a n d t h e 足 m e a n s p a y i n g t h e t a x i n f u l l.K e y w o r d s:D u n h u a n g;G u i-y i-j u n;R g o dk y i s d e;S.2214(责任编辑:戴㊀燕)9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语文研究62002年第3期(总第84期)
敦煌社会经济文献词语略考
董志翘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敦煌文献面广量大,内容极为丰富。
近年来关于敦煌文献词语考释的论著也层出不穷,然最多的还是围绕敦煌变文的词语研究。
由唐耕耦、陆宏基编辑的5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61-5辑¹,出版已经十多年了,虽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校录中存在着一些讹误,但它收录了地志、氏族志、传记、帐籍及各类公私文书等34类文献,/可以说是迄今敦煌研究中收录历史资料最多的一部录文集0º。
其中有不少词语,各类辞书均未收录,蒋礼鸿先生的5敦煌变文字义通释6»5敦煌文献语言词典6¼也未曾言及,现选取数例,参照有关传世文献及方言材料,略加考释,聊表芹献之意。
关键词:敦煌;社会经济;文献;词语;略考
中图分类号:H1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979(2002)03-0019-05
=射>=侵射>=占射>=请射>见。
言/侵射0者如:5全唐文6卷一百十后唐明宗5禁
申请,要求占有0之义。
这在5全唐文6½中触处可静之处,舍宇无多,不堪人承买者,便仰毁拆,其材木
#
#
19
给付本僧,田地任人请射。
0卷一百十五后晋高祖5招骗,冀鲁官话。
1929年河北5雄县志6:-5清波杂志6
西忻州-一个闪门计就把他哄出来两。
.0/=闪赚>哄½右伏以文彻侄男胡子,去载没贼,遂有肃州人#
20
#
阴潘子收赎在手。
昨押衙张文信等般次将阴潘子书缘边州镇储蓄军粮事宜状6:/况江淮转输,般次不
续当支遣。
0卷四七三,陆贽5请减京东水运收脚价于处皆是,如第二辑/六二、大历十六年1公元781年2
#
21
#
杨三娘举钱契0(大谷8047号):/杨三娘(为要)钱月都头知悬泉镇遏使安进通状,伯2814号,p1493)
(第四辑,二四、后唐天成三年戊子1公元928年2二本篇叙述诸天、帝释、天龙等到园去听如来说法, #
22
#
凡八批,每一批去都以此二句作结。
盖每一批听众欲其折折尔。
0郑玄注:/纵纵,趋事貌。
纵读如
领
纵,众也。
05礼记#檀弓上6:/丧事欲其纵纵尔,吉事(责任编辑 沈慧云)
(上接第8页)
[8]凌远征主编.胡乔木谈语言文字[M].人民出版社,1990.[9]鲁迅.且介亭杂文[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10]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11]吕叔湘.汉字和拼音字的比较[A].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
论文集[C].语文出版社,1988.
[12]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秘书处.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
[M ].语文出版社,1987.
[13]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王宁.论汉字简化的必然趋势及其优化的原则[J].语文
建设,1991,(2).
[15]王凤阳.汉字的演进与规范[J].语文建设,1992,(4).[16]王开扬.汉字优越诸说献疑[J].语文建设,1992,(4).[17]文字改革杂志编辑部.建国以来文字改革工作记事
[M].文字改革出版社,1985.
[18]吴玉章.文字改革文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19]徐通锵.语言论)))语义型语言的结构原理和研究方法
[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0]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1]许长安.语文现代化运动的先驱卢戆章[J].语文建设,
1992,(11).
[22]赵元任.谈谈汉语这个符号系统[A].中国现代语言学的
开拓和发展)))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C].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23]赵元任.汉语词的概念及其结构和节奏[A].中国现代语
言学的开拓和发展)))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C].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2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汉字问题学术讨
论会论文集[C].语文出版社,1988.
[25]周恩来.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M].人民出版社,1958.[26]周有光.世界字母简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7]朱德熙.在/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0开幕式上的发言[A ].
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语文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 吴建生)
#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