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 第十四章 敦煌文献学概述教材

合集下载

【全】大学古典文献学重点知识精整

【全】大学古典文献学重点知识精整

古典文献学基础第一章:总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释义(1)“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之不足征也;殷商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佂之矣。

”(2)《礼记:礼运》篇有类似的文字:“言便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

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

《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可见孔子所谓“文献”,实际是基于“礼”而言。

(3)儒家的“礼”是囊括国家典章制度、历史文化乃至个人伦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庞大概念。

如果细分,则号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

如此广泛的内容,代代相承延续,显然既需要有成文的记录,还要有熟悉相关掌故和具体操作规程的贤才。

故郑玄注《论语·八佾》篇:“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就是以文章、贤才诠释“文献”。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3)清刘宝楠《论语正义》:“文谓典策,献谓秉礼之贤士大夫,子贡所谓‘贤者识大,不贤者识小’,皆谓献也。

”由此可见,文献的早期含义,包括历史典籍、档案等文字资料和博学多识、熟悉掌故的贤才两方面。

所谓贤才,主要是着眼于其文化记忆和口传议论,实际相当于活材料。

(4)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最早以“文献”题作书名。

该书自序阐释文献的意义云:“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与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与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产生、流传、整理、校勘、注释、编纂等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2. 校勘学:校勘学是古典文献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文献,纠正其文字错误和理解歧义,以恢复原文的本来面目。

3. 篆刻学:篆刻学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一个特殊领域,主要研究古代玺印、碑刻、铜器铭文等篆书艺术形式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4. 类书:类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型百科全书式的文献汇编,按照一定的分类体系,收录各种知识和资料,供读者查阅和参考。

5.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综合性丛书,由清朝乾隆年间编纂而成,共收书三千四百多种,近八万卷。

二、填空题1.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______、流传、整理、校勘、注释、编纂等问题。

答案:产生2.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字书之一,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解释。

答案:《说文解字》3.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答案:《史记》4.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词典之一,收录了大量的词语和成语,并提供了详细的解释和例句。

答案:《辞源》5.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诗文选集之一,收录了从先秦到唐五代的优秀诗文作品。

答案:《文选》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A. 古代文献的版本差异B. 古代文献的创作背景C. 古代文献的物理性质D. 古代文献的流传过程答案:C2. 下列哪一位学者被誉为“校勘学之父”?()A. 阮元B. 王念孙C. 章太炎D. 郑樵答案:B3. 下列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类书之一?()A. 《资治通鉴》B. 《太平御览》C. 《梦溪笔谈》D. 《春秋左传》答案:B4. 下列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小说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A. 《水浒传》B. 《西游记》C. 《红楼梦》D. 《三国演义》答案:C5. 下列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经典之一,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A. 《庄子》B. 《孟子》C. 《论语》D. 《周易》答案:D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古代文献的流传和保存?()A. 文献的物质载体B. 社会的变迁和动荡C. 政府的政策和干预D. 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答案:ABCD2. 下列哪些著作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献?()A. 《史记》B. 《汉书》C. 《后汉书》D. 《资治通鉴》答案:ABCD3.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古代文献的校勘结果?()A. 文献的版本差异B. 文献的作者意图C. 校勘者的学术水平D. 校勘者的主观倾向答案:ABCD4. 下列哪些著作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文献?()A. 《诗经》B. 《楚辞》C. 《文选》D. 《全唐诗》答案:ABCD5.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古代文献的解读和理解?()A. 文献的语言和文体B. 文献的文化和历史背景C. 读者的知识和经验D. 读者的价值观和立场答案:ABCD五、判断题1. 中国古典文献学只关注古代文献的文字内容,不关心其物质形态和流传过程。

中国古典文献学 第十四章 敦煌文献学概述

中国古典文献学 第十四章 敦煌文献学概述

• 日本藏量不大而且比较分散。大谷大学图书馆藏34号, 龙谷大学和京都藤井氏有麟馆都有数量不等的收藏; 私人如中村不折、滨田德海等藏600余号,总计约千号。 • 奥尔登堡劫往俄国的敦煌遗书,现藏苏联科学院东方 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孟希柯夫《亚洲民族研究所 所藏敦煌汉文写本注记目录》第一、二册著录了2954 号。近年苏联公布的入藏总数已达 11375 号,但苏联 藏品多为碎片。
• 保罗〃伯希和(Paul Pelliot, 1878年5月28日-1945年10月26 日),世界著名的法国汉学家、探 险家。就学于巴黎大学,主修英语, 后入法国汉学中心学习汉语,继入 国立东方语言学校,专攻东方各国 语文历史。曾从师法国汉学家E.E 沙婉(1865-1918)等人学习,志力 于中国学研究。 • 1908年往中国敦煌石窟探险,购 买了大批敦煌文物,带回法国;今 藏法国国家图书馆博物馆。伯希和 是欧美公认的中国学领袖,其影响 遍及欧美日本及中国。然而伯希和 与中国学者交往,开始却并非友谊 佳话,而是以让炎黄子孙愤慨痛惜, 也令他本人蒙羞的敦煌盗宝为开端。
• 首批敦煌遗书被发现以后的最初几年尚未引起 轰动。1907年,英籍匈牙利人A.斯坦因在进行 第二次中亚探险时到达敦煌,在翻译蒋孝琬的 协助下,利用王道士的无知和对宗教信仰的虔 诚,采取欺骗手段,骗得敦煌遗书24箱,运回 英国。斯坦因的“收获”在西方立即引起震动, 盗宝者以“探险家”的名义纷至沓来 •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也到达敦煌,他以通晓 汉文的优势,尽量挑选有纪年和题识的遗书, 共得10余筐,辗转运回巴黎。
西方对伯希和的评价:
• “伯希和不但是法国的第一流汉学家,而且也是 所有西方的中国学专家的祖师爷。”“没有他, 汉学将像是一个失去父母的孤儿一样。”伯希和 与为数众多的中国几代主流学者的交往,很大程 度反映甚至代表了本世纪上半叶国际汉学正统与 中国国学主流的相互交汇,不仅推动欧美汉学界 加深了解认识中国学术文化及学者,更重要的是 对中国本土的学术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有人论及“百年来影响中国的六十洋客”,将伯 希和列于“七位华风西被的汉学家”的第二位。 而以学术造诣论,伯希和无疑位居首席。

古典文献学-文献学经典文献导读 教学大纲

古典文献学-文献学经典文献导读 教学大纲

古籍所 A古典文献学专业(B历史文献学专业)《文献学经典文献导读》课程大纲(The guide of classical ancient Literature)一、课程目标文献学经典文献,是中国文献学史上众多前贤先哲读书治学的思想精华,是文献学研究领域重要的研究成果,为当今的古文献研究、整理工作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借鉴。

因此,是文献学专业的研究生应该学习与参考的最基本文献。

本课程选取中国古文献学领域重要的八部经典著作进行讲授,内容涉及文献学研究中校勘、辑佚、辨伪、注释等多个领域。

课程讲授将实现以下目标:1.力求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各位文献学经典作家的治学思想,把握著作中有关文献学的理论体系和重要内容。

2.教授学生掌握文献学著作研读的基本方法,提高对经典文献的解读能力,以便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献学研究的已有成果。

3.引导学生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地运用文献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本课程共分8个专题,每一部经典文献为一个专题。

(讲授的经典著作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和要求进行调整)专题1:《竹书纪年》1.版本推介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补定》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2. 讲授要点《古本竹书纪年》的出土与流传《古本竹书纪年》的辑佚研究历代《古本竹书纪年》研究综述3.研讨主题《古本竹书纪年》与《今本竹书纪年》的比较。

4. 参考文献张心澄:《伪书通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

陈梦家:《六国纪年》,北京学习生活出版社1955年。

朱希祖:《汲冢书考》,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曹书杰:《<竹书纪年>综论》,历史文献研究2007年。

专题2:《尚书》1. 版本推介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宋蔡沈《书集传》清闫若璩《古文尚书疏证》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2. 讲授要点今古文尚书之争《尚书》的内容及价值《尚书》研究综述3. 研讨主题清华简的发现与《尚书》研究之新材料4. 参考文献(清)皮锡瑞撰《今文尚书考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顾颉刚编《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刘起釪著《尚书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89于省吾著《双剑簃尚书新证》北京:中华书局.2009蒋善国著《尚书综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专题3: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1.版本推介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上海书店,1983年2. 讲授要点陈登原其人与《古今典籍聚散考》的写作背景《古今典籍聚散考》关于中国历代书厄的成因的分析《古今典籍聚散考》一书的价值与影响3. 研讨主题《古今典籍聚散考》中关于古代图书聚散原因的探讨。

敦煌学笔记整理

敦煌学笔记整理

敦煌学笔记整理第一章敦煌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第一节敦煌学的基本概念①音译词少数民族语言②敦,大。

煌,盛。

1. 敦煌学的崛起1900年,以敦煌藏经洞17窟的发现为契机2. 敦煌学的提出陈寅恪1930年最先提出为陈垣《敦煌劫余录》序首次“遗书”江亮夫1983年《敦煌学之文书研究》研究范围包括石窟艺术、剪辑及周围的历史遗迹3. 敦煌学定义及其基本研究领域实际上是一门包括许多学科的群体性学问,如果从学科本身所研究的课题上看,敦煌学应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艺术、敦煌史地、敦煌简牍(4个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还包括敦煌一带遗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第二节敦煌文献的数量和收藏1. 文学分藏于世界上十余个国家①英国藏品由斯坦因由1907、1914两次从莫高窟劫来,总数约13300件左右,包括12种文字。

英国国家图书馆和国家博物馆②法国伯希和1908年劫来巴黎国家图书馆约6000件③俄罗斯奥登堡1914年劫来约19000件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约350件艾尔米塔什博物馆④日本1912年大谷光瑞探险队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633件⑤中国藏品主要为劫余部分国家图书馆馆藏约16000件中国收藏敦煌卷式文书总计约19000件,有吐蕃文9648页⑥美国不少于25件⑦丹麦哥本哈根国家图书馆收藏16件⑧德国3件2. 其它相关研究资料①吐鲁番文书总计约42400件,另有碑帖276块②塔里木盆地文书约6300件左右③河西走廊及周边地区所出简纸文书约89129余枚、件第二章中国历史上的敦煌第一节丝绸之路的开通与汉代敦煌的开拓一、史前时期的敦煌汉武帝统一河西之前,河西地区一直是少数民族的活动地带。

二、张骞“凿空”与丝绸之路的开通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张骞以汉使节的身份率团第一次出使西域。

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为了将匈奴彻底击溃)。

三、汉代对敦煌、河西的开拓经营1. 郡县设置设置武威、张掖、敦煌、酒泉四郡,统治匈奴,通西域2. 主要经营措施①移民实边、增加人口②积极在河西、敦煌地区实行屯田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敦煌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敦煌的历史状况和军事建制①公元227年??慈出任敦煌太守②西晋在河西设凉州刺史部十六国时期敦煌先后归属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和北凉五个政权统辖③442年,归属北魏统辖④孝昌元年(525),北魏派元荣任瓜州刺史,在其治理敦煌的近20年中,团结豪强大家、发展当地经济、并大修佛窟⑤北周时,仍设瓜州,任命于义继任瓜州刺史,大兴修窟造像第二节佛教活动的兴盛早在西汉末东汉初,佛教经由西域传入祖国内地,东汉明帝永平七年(前64年)佛教传入中国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的佛教以译经与讲经为主,同时石窟寺的开拓也兴盛起来。

中国古典文献学重点

中国古典文献学重点

古籍著作:1、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高似孙《子绝》为宋代三大私家目录,官修代表王尧臣《崇文总目》,宋王俭《宋元徽元年四部书目录》2、刘鹗《铁云藏龟》第一部甲骨文集3西汉刘歆《七略》4四分法代表:魏郑默《中经》—西晋荀勖《中经新薄》(官修),《文章叙录》—东晋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5 五分法:张之洞《书目答问》采取丛书和经史子集四部并列6阮孝绪《七录》,王俭《七志》这两部私人编制的综合性系统目录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目录著作7唐毋煚《古今书录》8宋洪迈考证笔记《容斋随笔》9朱彝尊《经义考》10钱曾《读书敏求记》11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记》12 最早的政书唐刘秩《政典》,杜佑扩为《通典》,后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称三书为三通。

13元马端临“用功二十余年”《文献通考》14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15南宋目录学家郑樵《通志》金石略,艺文略,校雠略。

郑樵《通志·艺文略》将图书分为十二类15、明代郎金奎《五雅丛书》专科训诂学五种名著16明胡应麟《四部整流》指出考覈之法有八种。

胡应麟《四部正讹》是最早的辨伪学著作16金石在宋代成为专门之学,欧阳修《集古录》十卷是金石学专著的开端。

赵明诚仿体例做《金碌》三十卷,南宋洪适《隶释》,清王昶《金石萃编》是集大成作。

17《隋书经籍志》确定了四部分类法,总序论述了隋之前中国目录学的发展情况,正式确立“吏部”名目18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是构建现代史学理论体系开山之作。

《古书真伪及其年代》《新学伪经考》,《西学书目表》提出新的图书分类法,分为学政杂三大类。

19、姚际恒《古今伪书考》,敢于质疑,振聋发聩。

20张心澄《伪书通考》历代古典文献的集大成之作21谢灵运《元嘉八年四部书目》22宋张攀《开皇四年四部目录》《中兴馆阁续书目》23明杨士奇《文渊阁书目》24解缙《永乐大典目录》25王应麟:南宋古文献学方面考据见长,著有《困学纪闻》26章学诚《文史通义》《校讎通义》27章炳麟著有《春秋左传读叙录》《文始》《小学答问》《国故论衡》28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名词解释:1、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中国古典文献学概论

中国古典文献学概论

中国古典⽂献学概论古典⽂献学1、传说中最古⽼的典籍:《三坟》《五典》《⼋索》《九丘》2、最早的传世⽂献:《易经》《诗经》《尚书》3、儒家早期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4、三⾗⼰亥5、汉成帝河平三年,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刘向领校中秘藏书,开始了中国古典⽂献学史上第⼀次由政府组织的⼤规模的有计划的⽂献整理⼯作。

6、叙录汇编成《别录》,起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巨⼤作⽤,开创中国古典⽬录解题的范式。

刘向、刘歆⽗⼦中国古典⽬录学、校勘学的奠基⼈。

7、《别录》《七略》散失,但分类思想基本内容保存在班固《汉书·艺⽂志》8、东汉定经书⽂字,“熹平⽯经”蔡邕⾪书东汉灵帝熹平四年,朝廷诏诸儒正定经书⽂字,校书官和书法家蔡邕亲⾃书写于碑,使⼯⽤汉⾪镌刻,⽴于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取正经⽂,史称“熹平⽯经”该⽯经六朝后渐散亡,现有残⽯存世。

9、三⽞《周易》《⽼⼦》《庄⼦》10、《汉书·艺⽂志》确⽴的六分法转变为经史⼦集四分法,史部是新增加的⼀⼤类别,四部分类法成为中国古典书⽬的主流。

11、三体⽯经:⼜称为正始⽯经。

魏废帝齐王芳在正始⼆年,安排⼈⽤古⽂、篆⽂、⾪书三种字体刊刻儒家经典,故称三体⽯经或三字⽯经。

完整刊⽴的有《尚书》,《春秋》,未刊全的《左传》12、唐代《史记》学上的代表⼈物是司马贞和张守节,分别著有《史记索隐》、《史记正义》,与南朝裴骃《史记集解》合称为“《史记》三家注”。

13、李善和五⾂的《⽂选》注本,研究《⽂选》在唐朝成为专门学问,号称“《⽂选》学”14、唐代的⽯经提议与⼤和元年,开雕于⼤和九年,雕成与开成⼆年,故称开成⽯经,其规模在唐前⽯经中是最⼤的。

15、李昉、徐铉《太平御览》(综合性类书)《太平⼴记》(专科性类书),《⽂苑英华》(诗⽂总集)上续⽂选,王钦若、杨亿《历代君⾂事迹》称为宋代四⼤书。

16、⾦⽯考据学,欧阳修《集古录》,⾦⽯学著作赵明诚《⾦⽯录》吕⼤临《考古图》17、公私⽬录学。

(2021年整理)中国古典文献学

(2021年整理)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的全部内容。

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编辑整理:张嬗雒老师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我们任然希望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

印刷型与非印刷型的出版物,诸如图书、期刊、报纸与特种文献.中国古典文献,一般是指记录中国“五四”运动以前各种知识信息的印刷品与非印刷品。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我国古代文献及有关的文献工作的一门学科,主要涉及文献阅读、整理、研究和利用。

1.古代无文献学,称校雠学.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广集诸本,施以校雠,编定目类,撰写叙录,开创了独特的学术门类。

校:本义是犯人带的木枷。

引申为比堪核对。

雠: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校雠。

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郑樵《通志·校雠略》、章学诚《校雠通义》均沿用了校雠之名。

2。

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中文世界第一部以文献学命名的著作:“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

古典文献学基本知识 ppt课件

古典文献学基本知识 ppt课件
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 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
2、目录的内容
书名、篇卷、时代、著者、提 要、大小序(《师说》)
3、目录学发展简史
第一、创始:汉代刘向刘歆父 子及其班子的“六分法”
《汉书》:“刘向司籍,九流 以别,爰著目录,略述鸿烈”。
《汉书·艺文志序》:歆于是总 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 略》,有《六艺略》,有《诸子 略》,有《诗赋略》,有《兵书 略》,有《术数略》,有《方技 略》。
“文献”指原始记载、官府典 籍,也可引申为书籍,通常泛指具 有一定价值的文章和图书。
2、文献学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 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3、古典文献学的传统类目
目录学 版本学 校雠学(校勘 学)
二、目录学
研究目录工 作形成和发展的 一般规律的科学。
1、目录学的价值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 榷》:
经折装
约产生于 唐代后期,以 卷子长幅改作 折叠,成为书 本形式,前后 粘以书面。 Nhomakorabea 蝴蝶装
蝴蝶装大约出现在唐代后期,盛 行于宋朝,是把书页依照中缝,将印 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对折起来,再以 中缝为准,将全书各页对齐,用浆糊 粘附在另一包装纸上,最后裁齐成册 的装订形式。用”蝴蝶装”装订成册 的书籍,翻阅起来如蝴蝶两翼翻飞、 飘舞,故名之为”蝴蝶装”。
1、文献错讹的类型 第一、讹:文字错误,如《吕氏 春秋》云:子夏之晋,过卫,有 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过 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 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 似。”显然原文中的“三豕”是 “己亥”之误。因为二者字形相 近。
• 曾纮所书陶渊明《读山海经》诗云:形夭 无千岁,猛志固常在,疑其中有误,所以 取《山海经》参校,则云:“刑天,兽名 也,口中好衔干戚而舞”,于是知道是 “刑天舞干戚”。

中国古典文献学 (2)精选全文

中国古典文献学 (2)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中国古典文献学古典文献学1、文献: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2、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1)甲骨:所谓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是古典文献载体的一种。

具体地说,甲,指龟甲的腹板;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或腹骨,也有猪和羊的肩胛骨。

人们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文献是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又称甲骨文。

2)金石:金,指青铜器,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

金文又称为“铭文”“铭辞”,铭辞被赋予了有意识进行历史记载的性质,其文献性质也得到加强。

《后汉书·蔡邕传》称:“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熹平石经”。

魏废帝齐王芳正始二年,又用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刻儒家经典于石上,世称“正始三体石经”。

3)竹木:竹,指竹简;木,指木牍,合称简牍。

简牍作为文献载体的使用,据说早在殷商时就出现了,但从出土文献考察,主要集中在战国至汉晋这一段时期。

东晋以后,纸张使用取代了简牍。

4)缣帛:缣帛即丝织品,类似的织物还有“素”,即白绢等.丝织品作为文献的载体的出现,有其自身的优点,平整易于舒卷,长短便于裁剪。

5)纸张6)电子文献3、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刻写:甲骨时代—金石时代—简牍时代书写:简牍时代—缣帛时代—纸张时代1)*刻写:是最原始的自然方式。

古人在甲骨、青铜器、石头、玉器等坚硬物体上传抄文献只能采取刻写(刀刻或铸刻)的方式。

2)*书写:即用笔在各种材料上写,是迄今为止的有文字以来的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传抄方式。

与简牍、缣帛、纸张有关。

4、古典文献的类型1)总集: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总集是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编的《文选》2)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敦煌文献概述

敦煌文献概述

敦煌文献概述一、敦煌石窟、莫高窟、藏经洞几个概念汉河西四郡,(河,特指黄河,一般的叫水)霍去病开的。

武威,旧为凉州,张掖旧叫甘州,酒泉旧叫肃州(甘肃名称就这么来的),安西即瓜州,敦煌沙州。

瓜沙二州离得不远。

安史之乱以后,被西藏吞并,吐蕃。

当时把边关的重要军事力量调回内地平息安史之乱,顾不上边关了,就被吐蕃包围了。

包围了十年之久,敦煌投降了。

所以敦煌里的西藏文物比较多。

晚唐,敦煌大族张议潮起义,把吐蕃赶走了。

派出使者到长安,说归顺唐中央。

行政单位叫归义军。

归义军时期很长,敦煌很多的文物如壁画都是这个阶段的。

很重要的一个阶段。

敦煌石窟:指敦煌地区的多处石窟,如西千佛洞,榆林窟(榆林河峡谷,安西县西南)等。

不光指莫高窟。

旅游的话到不了榆林窟,不开放。

莫高窟也只是开放有限的洞窟。

敦煌城南就是一座山,鸣沙山。

鸣沙山月牙泉,汉朝就有了。

鸣沙山往东有条河,把山冲断,出现了崖壁,朝东。

莫高窟就开在这些崖壁上。

河对岸就是三危山。

(台)苏莹辉《敦煌学概要》莫高窟740多个石窟,时间最早的是前秦,最晚的是,千年之久。

16号窟,有耳洞,编为十七号,藏经洞,长宽高各3米左右。

耳洞地面高一点,要上两三级台阶。

把经卷都搁里边,包袱皮包上,像是有计划似的。

放得满满,把洞口封上,抹平,画上壁画,谁能看出来这还有个洞啊。

就这样,静静的,五百余年后被发现。

研究洞窟里的壁画,塑像,经卷形成了敦煌学。

二、藏经洞的发现光绪二十六年(1900),甲子纪年是“庚子”。

八国联军进北京。

8月,慈禧携光绪逃到西安来了,西狩,来西安打猎来了。

就在这个时候,藏经洞发现了,肯定顾不上了。

道士,不是和尚,王圆禄发现的。

(敦煌是丝路的交汇。

出了敦煌,分两路。

南路到龟兹——于阗,翻过雪山——伊拉克叙利亚,过地中海,到欧洲了。

北路到吐鲁番——喀什——翻过大雪山即,葱岭(帕米尔高原)。

东西文化交汇三岔路口,壁画很有异域特色。

敦煌萧条是因为西夏的占领。

不让你往外运了。

中国古典文献学(全套课件990P)

中国古典文献学(全套课件990P)

三、学习方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冬夜读书示子聿(yù)》) 勤动手、广阅读、细考究
四、推荐教材和参考书目
1、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华中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7 2、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 2008 3、王欣夫《文献学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4、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本节内容
绪论
一、文献释义
二、古代文献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三、中国古代文献学发展概况 重点:“文献”的由来,“文献”
含义的演
变。 难点: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一、文献释义
(一)“文献”含义之演变 1、“文献”一词,现存最早见 于《论语· 八佾(yì )》 子曰:“夏礼,吾能言 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 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 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 矣。”
(三)中国古典文献学
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所开创、又为历代学者不 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 、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 通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我们所讲授的主要为古典文献学。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范围
目录、版本、校勘、(典藏)
辨伪、辑佚、标点、注释、翻译、检索、出

古文献整理的内容与方法
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
标点、注译、检索利用
一、课程基本情况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选修课

学 时:32 (1-16周) 学 分 :2
一、课程基本情况
3、课程目的: 了解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一般要求) 提高古代文献的阅读能力 掌握整理古代文献的基本方法 利用古代文献进行考据、研究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学著述考》略释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学著述考》略释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学著述考》略释
《敦煌学著述考》是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的重要文献,该书由汪德时等人于1963年出版,全书共22卷,30万字,呈现出20世纪前期敦煌学理论和著述的研究成果,是现代敦煌学研
究的重要参考书。

这本《敦煌学著述考》着重研究了敦煌学理论与著述的发展情况、在历史上的影响以及产生的影响。

书中涉及的内容包括:敦煌学的历史发展、影响和足迹;现代敦煌学的概念和定义;敦煌学的各个分支;敦煌学的学术研究:包括传统敦煌学与新敦煌学;敦煌学著述考察;以及
敦煌学的总结与展望。

本书系统性地研究了敦煌学的历史发展、学术研究、著述考察等内容,
是目前国内著名的敦煌学专著,现已成为今天研究敦煌学理论和著述的重要参考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保罗·伯希和(Paul Pelliot, 1878年5月28日-1945年10月26 日),世界著名的法国汉学家、探 险家。就学于巴黎大学,主修英语, 后入法国汉学中心学习汉语,继入 国立东方语言学校,专攻东方各国 语文历史。曾从师法国汉学家E.E 沙婉(1865-1918)等人学习,志力 于中国学研究。
• 他当时率领一支探险队在我国新疆进行考古发掘,于1908年3 月赶抵敦煌。他说:“洞中卷本未经余目而弃置者,余敢说绝 其无有。” “不单接触了每一份文稿,而且还翻阅了每一张纸 片”。他纯熟的汉语基础和中国历史知识,使他选走藏经洞里 的全部精华。
• 他盗走的经卷是最有价值的。如有关道教经典的卷子几乎全被 伯希和盗走了,大约有六七十件全部收藏在巴黎。敦煌遗书最 大的价值是保存了许多古代学说,保存了古注。比如《论语》, 现在读的只有一种本子,即何晏注的本子。藏经洞发现了皇侃 注的本子,收录了两汉和魏晋之间所有人讲《论语》的要点, 都被伯希和盗走了
world),由伯希和与英国中国学家慕阿德(Arthur Christopher Moule,1873~1957) 合著,共两卷,在1938年出版〔1957年又由慕阿德单独出版了《行在所(杭州)考,附马 可·波罗游记校注补》(英文Quinsai;with other Notes on Marco Polo)一书〕。 • 《元朝秘史》(法文标题为Histoire secrète de mongols),1949年出版。 • 《成吉思汗战役史》(法文标题Histoire des campagnes de Gengis Khan),1951年版。 • 《伯希和西域探险记》,(法)伯希和等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 《伯希和库车地区考古笔记》,(法)伯希和著,《新疆社会科学情报》1987年第5期。 • 《圣武亲征录》译注本,与韩百诗联袂署名,这是对元代佚名著作《圣武亲征录》的法文译 注本,第一卷, 1951年版。 • 《真腊风土记》译注本,1951年版,这是对元人周达观《真腊风土记》的译注本。 • 《金帐汗国史札记》,这是对前苏联格列科夫和雅库鲍夫斯基出版的《金帐汗国史》一书所 作的补充,纠误与评论,1953年版。 • 《中国印刷术的起源》,1953年版。 • 《卡尔梅克史评注》,两卷本,1960年版。 • 《马可·波罗游记注释》,三卷本,分别于1959、1963和1973年出版。 • 《中亚和远东的基督教研究》,两卷本,1973和1986年版。 • 《西安府景教碑》,1996年版。 • 《唐代吐鲁番地区的道路》,2002年版。
• 1908年往中国敦煌石窟探险,购 买了大批敦煌文物,带回法国;今 藏法国国家图书馆博物馆。伯希和 是欧美公认的中国学领袖,其影响 遍及欧美日本及中国。然而伯希和 与中国学者交往,开始却并非友谊 佳话,而是以让炎黄子孙愤慨痛惜, 也令他本人蒙羞的敦煌盗宝为开端。
• 利用流利的汉语和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伯希和1906-1908年曾活动于中国甘肃、新疆一带,对新疆的喀什地区和库 车图木舒克的脱库孜萨来以及甘肃的敦煌石窟,进行了广泛的 考察。
二、敦煌石室的发现及文献的流散
• (一)敦煌石室的发现 • 1900年,王圆禄, • 1944年发现的《王道士荐疏》, • 光绪三十二年四月立《重修千佛洞三层楼
功德碑记》 • 叶昌炽《缘督庐日记》
(二)藏经洞封闭时间和原因的推测
• 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的废弃说, • 法国人伯希和的避难说,
斯坦因和吐鲁番民工合影
• 它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 西夏、元等十个朝代,是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 合性佛教艺术宝库。现尚存492 个洞窟,保存了世界上 最好最完整的佛教艺术。伯希和曾说过:“千佛洞(莫高 窟) 是中亚及东亚古文化整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敦煌处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汇合的前沿阵地,因此它使得 亚洲古代诸文明与远东贯通, 正是通过这块绿洲,昔日 最伟大的旅行家横穿东西……”
• 伯希和把斯坦因依靠翻译而忽略的更珍贵的经卷和语言学、考 古学上极有价值的6000多卷写本和一些画卷,装满10辆大车,
西方对伯希和的评价:
• “伯希和不但是法国的第一流汉学家,而且也是 所有西方的中国学专家的祖师爷。”“没有他, 汉学将像是一个失去父母的孤儿一样。”伯希和 与为数众多的中国几代主流学者的交往,很大程 度反映甚至代表了本世纪上半叶国际汉学正统与 中国国学主流的相互交汇,不仅推动欧美汉学界 加深了解认识中国学术文化及学者,更重要的是 对中国本土的学术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有人论及“百年来影响中国的六十洋客”,将伯 希和列于“七位华风西被的汉学家”的第二位。 而以学术造诣论,伯希和无疑位居首席。
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1862-1943),简 称斯坦因,文献中亦见“司代诺”、“司坦囊”等。原籍匈牙利, 是一名犹太人,1904年入英国籍。精通匈牙利语(马札尔语)、 德语、希腊语、拉丁语、法语和英语。世界著名考古学家、艺术 史家、语言学家、地理学家和探险家,国际敦煌学开山鼻祖之一。 他是今天英国与印度所藏敦煌与中亚文物的主要搜集者,也是最 早的研究者与公布者之一。他的许多著作至今仍是敦煌吐鲁番学 研究者的案边必备之书。曾经分别于1900-1901年、1906-1908 年、1913-1916年、1930-1931年进行了著名的四次中亚考察, 考察重点是中国的新疆和甘肃,所发现的敦煌吐鲁番文物及其他 中亚文物是今天国际敦煌学研究的重要资料。(翻译官蒋孝琬)


煌第典文 献十来自四文概章献述

一、敦煌·敦煌石窟·莫高窟·藏经洞 • (一)敦煌 淹没在历史中的敦煌
敦煌的历史轨迹
(二)敦煌石窟
• 石窟外景
(三)莫高窟
(四)藏经洞
• 藏经洞局 部图片
莫高窟简介:
• 莫高窟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据唐《李克让重 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 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 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 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 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 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 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伯希和的著作:
• 《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法)伯希和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 《卡尔梅克史评注》(法国外交部资助项目),(法)伯希和著,中华书局1994年版。 • 《敦煌千佛洞》(法文Les grottes de Touen-houang),共6卷,1920~1926年间出版。 • 《马可·波罗游记校注》(用英文写成,英文标题为Marco Polo,the description of th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