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 第十四章 敦煌文献学概述教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他当时率领一支探险队在我国新疆进行考古发掘,于1908年3 月赶抵敦煌。他说:“洞中卷本未经余目而弃置者,余敢说绝 其无有。” “不单接触了每一份文稿,而且还翻阅了每一张纸 片”。他纯熟的汉语基础和中国历史知识,使他选走藏经洞里 的全部精华。
• 他盗走的经卷是最有价值的。如有关道教经典的卷子几乎全被 伯希和盗走了,大约有六七十件全部收藏在巴黎。敦煌遗书最 大的价值是保存了许多古代学说,保存了古注。比如《论语》, 现在读的只有一种本子,即何晏注的本子。藏经洞发现了皇侃 注的本子,收录了两汉和魏晋之间所有人讲《论语》的要点, 都被伯希和盗走了
• 1908年往中国敦煌石窟探险,购 买了大批敦煌文物,带回法国;今 藏法国国家图书馆博物馆。伯希和 是欧美公认的中国学领袖,其影响 遍及欧美日本及中国。然而伯希和 与中国学者交往,开始却并非友谊 佳话,而是以让炎黄子孙愤慨痛惜, 也令他本人蒙羞的敦煌盗宝为开端。
• 利用流利的汉语和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伯希和1906-1908年曾活动于中国甘肃、新疆一带,对新疆的喀什地区和库 车图木舒克的脱库孜萨来以及甘肃的敦煌石窟,进行了广泛的 考察。
敦
古
煌第典
文 献
十 四
文
概章献
述
学பைடு நூலகம்
一、敦煌·敦煌石窟·莫高窟·藏经洞 • (一)敦煌 淹没在历史中的敦煌
敦煌的历史轨迹
(二)敦煌石窟
• 石窟外景
(三)莫高窟
(四)藏经洞
• 藏经洞局 部图片
莫高窟简介:
• 莫高窟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据唐《李克让重 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 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 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 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 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 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 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二、敦煌石室的发现及文献的流散
• (一)敦煌石室的发现 • 1900年,王圆禄, • 1944年发现的《王道士荐疏》, • 光绪三十二年四月立《重修千佛洞三层楼
功德碑记》 • 叶昌炽《缘督庐日记》
(二)藏经洞封闭时间和原因的推测
• 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的废弃说, • 法国人伯希和的避难说,
斯坦因和吐鲁番民工合影
• 保罗·伯希和(Paul Pelliot, 1878年5月28日-1945年10月26 日),世界著名的法国汉学家、探 险家。就学于巴黎大学,主修英语, 后入法国汉学中心学习汉语,继入 国立东方语言学校,专攻东方各国 语文历史。曾从师法国汉学家E.E 沙婉(1865-1918)等人学习,志力 于中国学研究。
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1862-1943),简 称斯坦因,文献中亦见“司代诺”、“司坦囊”等。原籍匈牙利, 是一名犹太人,1904年入英国籍。精通匈牙利语(马札尔语)、 德语、希腊语、拉丁语、法语和英语。世界著名考古学家、艺术 史家、语言学家、地理学家和探险家,国际敦煌学开山鼻祖之一。 他是今天英国与印度所藏敦煌与中亚文物的主要搜集者,也是最 早的研究者与公布者之一。他的许多著作至今仍是敦煌吐鲁番学 研究者的案边必备之书。曾经分别于1900-1901年、1906-1908 年、1913-1916年、1930-1931年进行了著名的四次中亚考察, 考察重点是中国的新疆和甘肃,所发现的敦煌吐鲁番文物及其他 中亚文物是今天国际敦煌学研究的重要资料。(翻译官蒋孝琬)
• 伯希和把斯坦因依靠翻译而忽略的更珍贵的经卷和语言学、考 古学上极有价值的6000多卷写本和一些画卷,装满10辆大车,
西方对伯希和的评价:
• “伯希和不但是法国的第一流汉学家,而且也是 所有西方的中国学专家的祖师爷。”“没有他, 汉学将像是一个失去父母的孤儿一样。”伯希和 与为数众多的中国几代主流学者的交往,很大程 度反映甚至代表了本世纪上半叶国际汉学正统与 中国国学主流的相互交汇,不仅推动欧美汉学界 加深了解认识中国学术文化及学者,更重要的是 对中国本土的学术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有人论及“百年来影响中国的六十洋客”,将伯 希和列于“七位华风西被的汉学家”的第二位。 而以学术造诣论,伯希和无疑位居首席。
world),由伯希和与英国中国学家慕阿德(Arthur Christopher Moule,1873~1957) 合著,共两卷,在1938年出版〔1957年又由慕阿德单独出版了《行在所(杭州)考,附马 可·波罗游记校注补》(英文Quinsai;with other Notes on Marco Polo)一书〕。 • 《元朝秘史》(法文标题为Histoire secrète de mongols),1949年出版。 • 《成吉思汗战役史》(法文标题Histoire des campagnes de Gengis Khan),1951年版。 • 《伯希和西域探险记》,(法)伯希和等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 《伯希和库车地区考古笔记》,(法)伯希和著,《新疆社会科学情报》1987年第5期。 • 《圣武亲征录》译注本,与韩百诗联袂署名,这是对元代佚名著作《圣武亲征录》的法文译 注本,第一卷, 1951年版。 • 《真腊风土记》译注本,1951年版,这是对元人周达观《真腊风土记》的译注本。 • 《金帐汗国史札记》,这是对前苏联格列科夫和雅库鲍夫斯基出版的《金帐汗国史》一书所 作的补充,纠误与评论,1953年版。 • 《中国印刷术的起源》,1953年版。 • 《卡尔梅克史评注》,两卷本,1960年版。 • 《马可·波罗游记注释》,三卷本,分别于1959、1963和1973年出版。 • 《中亚和远东的基督教研究》,两卷本,1973和1986年版。 • 《西安府景教碑》,1996年版。 • 《唐代吐鲁番地区的道路》,2002年版。
• 它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 西夏、元等十个朝代,是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 合性佛教艺术宝库。现尚存492 个洞窟,保存了世界上 最好最完整的佛教艺术。伯希和曾说过:“千佛洞(莫高 窟) 是中亚及东亚古文化整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敦煌处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汇合的前沿阵地,因此它使得 亚洲古代诸文明与远东贯通, 正是通过这块绿洲,昔日 最伟大的旅行家横穿东西……”
伯希和的著作:
• 《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法)伯希和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 《卡尔梅克史评注》(法国外交部资助项目),(法)伯希和著,中华书局1994年版。 • 《敦煌千佛洞》(法文Les grottes de Touen-houang),共6卷,1920~1926年间出版。 • 《马可·波罗游记校注》(用英文写成,英文标题为Marco Polo,the description of the
• 他盗走的经卷是最有价值的。如有关道教经典的卷子几乎全被 伯希和盗走了,大约有六七十件全部收藏在巴黎。敦煌遗书最 大的价值是保存了许多古代学说,保存了古注。比如《论语》, 现在读的只有一种本子,即何晏注的本子。藏经洞发现了皇侃 注的本子,收录了两汉和魏晋之间所有人讲《论语》的要点, 都被伯希和盗走了
• 1908年往中国敦煌石窟探险,购 买了大批敦煌文物,带回法国;今 藏法国国家图书馆博物馆。伯希和 是欧美公认的中国学领袖,其影响 遍及欧美日本及中国。然而伯希和 与中国学者交往,开始却并非友谊 佳话,而是以让炎黄子孙愤慨痛惜, 也令他本人蒙羞的敦煌盗宝为开端。
• 利用流利的汉语和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伯希和1906-1908年曾活动于中国甘肃、新疆一带,对新疆的喀什地区和库 车图木舒克的脱库孜萨来以及甘肃的敦煌石窟,进行了广泛的 考察。
敦
古
煌第典
文 献
十 四
文
概章献
述
学பைடு நூலகம்
一、敦煌·敦煌石窟·莫高窟·藏经洞 • (一)敦煌 淹没在历史中的敦煌
敦煌的历史轨迹
(二)敦煌石窟
• 石窟外景
(三)莫高窟
(四)藏经洞
• 藏经洞局 部图片
莫高窟简介:
• 莫高窟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据唐《李克让重 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 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 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 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 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 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 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二、敦煌石室的发现及文献的流散
• (一)敦煌石室的发现 • 1900年,王圆禄, • 1944年发现的《王道士荐疏》, • 光绪三十二年四月立《重修千佛洞三层楼
功德碑记》 • 叶昌炽《缘督庐日记》
(二)藏经洞封闭时间和原因的推测
• 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的废弃说, • 法国人伯希和的避难说,
斯坦因和吐鲁番民工合影
• 保罗·伯希和(Paul Pelliot, 1878年5月28日-1945年10月26 日),世界著名的法国汉学家、探 险家。就学于巴黎大学,主修英语, 后入法国汉学中心学习汉语,继入 国立东方语言学校,专攻东方各国 语文历史。曾从师法国汉学家E.E 沙婉(1865-1918)等人学习,志力 于中国学研究。
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1862-1943),简 称斯坦因,文献中亦见“司代诺”、“司坦囊”等。原籍匈牙利, 是一名犹太人,1904年入英国籍。精通匈牙利语(马札尔语)、 德语、希腊语、拉丁语、法语和英语。世界著名考古学家、艺术 史家、语言学家、地理学家和探险家,国际敦煌学开山鼻祖之一。 他是今天英国与印度所藏敦煌与中亚文物的主要搜集者,也是最 早的研究者与公布者之一。他的许多著作至今仍是敦煌吐鲁番学 研究者的案边必备之书。曾经分别于1900-1901年、1906-1908 年、1913-1916年、1930-1931年进行了著名的四次中亚考察, 考察重点是中国的新疆和甘肃,所发现的敦煌吐鲁番文物及其他 中亚文物是今天国际敦煌学研究的重要资料。(翻译官蒋孝琬)
• 伯希和把斯坦因依靠翻译而忽略的更珍贵的经卷和语言学、考 古学上极有价值的6000多卷写本和一些画卷,装满10辆大车,
西方对伯希和的评价:
• “伯希和不但是法国的第一流汉学家,而且也是 所有西方的中国学专家的祖师爷。”“没有他, 汉学将像是一个失去父母的孤儿一样。”伯希和 与为数众多的中国几代主流学者的交往,很大程 度反映甚至代表了本世纪上半叶国际汉学正统与 中国国学主流的相互交汇,不仅推动欧美汉学界 加深了解认识中国学术文化及学者,更重要的是 对中国本土的学术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有人论及“百年来影响中国的六十洋客”,将伯 希和列于“七位华风西被的汉学家”的第二位。 而以学术造诣论,伯希和无疑位居首席。
world),由伯希和与英国中国学家慕阿德(Arthur Christopher Moule,1873~1957) 合著,共两卷,在1938年出版〔1957年又由慕阿德单独出版了《行在所(杭州)考,附马 可·波罗游记校注补》(英文Quinsai;with other Notes on Marco Polo)一书〕。 • 《元朝秘史》(法文标题为Histoire secrète de mongols),1949年出版。 • 《成吉思汗战役史》(法文标题Histoire des campagnes de Gengis Khan),1951年版。 • 《伯希和西域探险记》,(法)伯希和等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 《伯希和库车地区考古笔记》,(法)伯希和著,《新疆社会科学情报》1987年第5期。 • 《圣武亲征录》译注本,与韩百诗联袂署名,这是对元代佚名著作《圣武亲征录》的法文译 注本,第一卷, 1951年版。 • 《真腊风土记》译注本,1951年版,这是对元人周达观《真腊风土记》的译注本。 • 《金帐汗国史札记》,这是对前苏联格列科夫和雅库鲍夫斯基出版的《金帐汗国史》一书所 作的补充,纠误与评论,1953年版。 • 《中国印刷术的起源》,1953年版。 • 《卡尔梅克史评注》,两卷本,1960年版。 • 《马可·波罗游记注释》,三卷本,分别于1959、1963和1973年出版。 • 《中亚和远东的基督教研究》,两卷本,1973和1986年版。 • 《西安府景教碑》,1996年版。 • 《唐代吐鲁番地区的道路》,2002年版。
• 它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 西夏、元等十个朝代,是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 合性佛教艺术宝库。现尚存492 个洞窟,保存了世界上 最好最完整的佛教艺术。伯希和曾说过:“千佛洞(莫高 窟) 是中亚及东亚古文化整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敦煌处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汇合的前沿阵地,因此它使得 亚洲古代诸文明与远东贯通, 正是通过这块绿洲,昔日 最伟大的旅行家横穿东西……”
伯希和的著作:
• 《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法)伯希和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 《卡尔梅克史评注》(法国外交部资助项目),(法)伯希和著,中华书局1994年版。 • 《敦煌千佛洞》(法文Les grottes de Touen-houang),共6卷,1920~1926年间出版。 • 《马可·波罗游记校注》(用英文写成,英文标题为Marco Polo,the description of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