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医学文献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考析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考析《伤寒论辨脉法》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学著作之一,由张仲景撰写,其内容涉及诊断临床的本质,是古代中国医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是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中重要的一份资料,由于敦煌石窟保存状况良好,且石窟敦煌石经储藏是典型的宋朝写本,其内容和以前版本相近,具有历史文献价值和古代中医鉴定研究价值。
首先,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的内容和历史文献重要性。
书中共包括五十四章,依次介绍病概,病理,病因,表证,脉证,分析,判断,处置及并发症等内容。
内容细致,涉及病理病因各个方面,是把古代中医诊疗实践和伤寒论学术思想完美结合,成为中医智慧和智慧的重要经典《伤寒论辨脉法》。
其次,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的文献价值和古代中医鉴定研究价值。
鉴于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对古代中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本文献为古代中医学研究者提供了获取古代医学信息的重要资料,其中记载的医学知识和技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已被广泛用在古代中医医学领域,因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此外,敦煌石经储藏是典型的宋朝写本,其内容和以前版本相近,可以被视为伤寒论文献的重要补充,可以用于研究历史文献的演变和其他历史表征,相比于其他版本,有着更丰富的历史文献价值。
最后,关于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的诊断临床的本质探讨。
《伤寒论辨脉法》从诊断临床的本质出发,提出了把脉因脉象分为四种的理论,即正常脉,虚弱脉,结节脉,表虚脉。
分析和解读脉象是根据脉象的位置,形态,语言表达,及其他特征,来判断病因。
根据此理论,《伤寒论辨脉法》指出,正确判断脉象对诊断疾病至关重要,是古代中国医学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是历史文献重要性、文献价值和古代中医鉴定研究价值以及诊断临床的本质的重要资料。
它为今后研究古代中医学和疾病治疗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和研究。
敦煌医药文书整理
是 文献 涉及 范 围广 、 内容繁 杂 , 不 易梳 理 头绪 。笔 者 以现 已公 布 出版 的英藏 、 法藏 、 俄藏 等敦 煌 文献为 底本 , 参考 马 继兴《 敦 煌 医药文献辑 校 》 , 并 融合 了丛春 雨 、 王淑 民等人 的研 究 , 对敦 煌 医 药文 书进 行 了梳理 , 分 类整 理 , 列成 目录 , 以便研 究者参 考 。
P . 2 1 1 5 V 。 五藏 论一 卷 ( 1 ~ 1 0 8行 ) 平脉 略 例一 卷
S . 6 2 4 5失名 疏释 ( 参S . 9 4 3 1 、 S . 9 4 4 3 ) ; S . 6 2 4 5 V五 藏 脉候 阴 阳相 乘 法 ( 1 — 3 1行 ) 、 占五
( 1 0 9 — 1 7 3 行) ( 《 敦煌 医药文献辑校》 定为“ 《 张仲景五 脏论》 甲本及 又一种残卷, 又有《 平脉略例》 乙本” ) ; P . 2 3 7 8 V 。 五藏论一卷 ( 《 敦煌 医药文献辑校》 定 名为“ 《 张仲景五脏论》 丁本” ) ; P . 2 7 5 5 V 。 张仲景五藏论 ( 《 敦煌医药文献辑校》
方等 ) ;
S . 5 6 1 4五脏 论一 卷 ( 1 ~ 8 3行 ) 、 平脉 略 例一 卷 甲
一
、
医理 类
本 ( 8 4 ~ 1 6 4行 ) 、五 藏 脉 候 阴 阳相 乘 法 ( 1 6 5 ~ 1 9 1 行) 、 占五藏声 色 源候 ( 1 9 2 ~ 1 9 5行 ) ;
第2 1 卷 第7 期( 2 0 1 6 )
甘 音高 . 坪 拒
V o 1 . 2 1 N o . 7 ( 2 0 1 6 )
敦煌 医药 文书整理
敦煌医学文献
敦煌医学文献medical manuscripts fromDunhuang以中国甘肃敦煌莫高窟所藏医学卷子本为主的一批出土的隋唐及其以前的医学文献。
1900年,在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4万余件手写本和少量的木刻本。
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整理研究,成果斐然,以至形成了新兴的国际显学——敦煌学。
医学文献只占敦煌文献的很小一部分。
自敦煌文献发现之后,又陆续在新疆、甘肃、青海、四川等地发现了许多古卷写本,其中也有少量医学文献。
现代学者一般将它们归入敦煌医学文献进行研究。
敦煌文献除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一万余卷之外,其余都为当时英、法、俄、日等国探险者所获,收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法国国立图书馆,以及德国、俄国、日本、美国、印度等国。
经调查研究,现存于国内外的敦煌医学卷子约有93种,其内容涉及医经、五脏、诊法、伤寒、医方、本草、针灸、养生等方面。
这些医学文献多撰成于六朝及其以前,也有部分系隋唐时期的医学文献。
这些文献中有许多长期失传的医药古籍,以及一些流传至今的古籍最早的传写本,最能反映早期医学文献原貌,因而对研究中国医药发展史、澄清医药文献的部分疑难问题,以及对校勘、补缺和探求宋以后的木刻本的源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20世纪,有关敦煌医学文献的研究日益增多并不断深化。
最初的研究集中在少数敦煌出土的医药专著。
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研究者们在原始资料的复制方面致力尤多。
随着世界敦煌学的发展和复制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国陆续影印出版敦煌出土文献,促进了敦煌文献的研究。
90年代以后,中国有关敦煌医学文献的系统研究蓬勃开展,出版了《敦煌古医籍考释》等多种学术专著。
敦煌医学文献的研究作为敦煌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向纵深发展。
敦煌医学之养生论
理论研究基金项目:敦煌医学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No DHYX1516-08,No DHYX18-08);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资助项目(GZK-2016-65)。
作者简介:孙雪(1994-),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敦煌医学文献研究。
E-mail:929988026@qq com通信作者:梁建庆(1976-),男,汉族,医学博士、博士后,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敦煌医学研究。
E-mail:1766424015@qq com敦煌医学之养生论孙 雪1 梁建庆1,2 李金田2,3 李 娟1 马利芳1 蔺兴遥2 安耀荣11 甘肃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 敦煌医学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3 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摘 要】 文章通过敦煌医学窥见古代敦煌先民的养生之道,从养生理论、食疗养生以及形象医学中修身养生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力求挖掘先民养生的本质,为中国传统养生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为养生思想的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 养生;食疗养生;修身养生;敦煌遗书;形象医学【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1)05-0001-03TheoryofHealthinDunhuangMedicineSUNXue1 LIANGJianqing1,2 LIJintian2,3 LIJuan1 MALifang1 LINXingyao2 ANYaorong11 SchoolofBasicMedicine,GansuUniversityofTCM,Lanzhou730000,China;2 TheKeyLaboratoryoftheMinistryofEducationofDunhuangmedicineandtransformation,Lanzhou730000,China;3 TheinstituteoftraditionalChineseclinicmedicineofGansu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Lanzhou730000,ChinaAbstract:ThisarticleprovidesaglimpseintothehealthofancientDunhuangancestorsthroughDunhuangmedicine.Itiscarriedoutfromthreeaspects:thetheoryofhealth,diettherapy,andimagemedicine.Providealineforthedevelopmentofhealth-careideas.Keywords:Health;DietaryHealth;Self-cultivation;DunhuangPosthumousWritings;ImageMedicine 敦煌学是敦煌卷子显世之后应用而兴起的一门新的学问,敦煌医学则是敦煌学中关于中医药的内容,在壁画、彩塑、图案、题记、书法及藏经洞大批遗书中都有大量记载和描绘[1-5]。
敦煌医学
1,地域性
敦煌及丝绸之路属西北高原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少
雨。其民依山凌而居,外感邪气常为风寒湿邪。 敦煌医学注重就地取材,尊重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充 分体现了中医学“因地制宜”的思想。 同时,敦煌医学将流传至今的,敦煌地域的一些特殊 方法与技术运用于医学实践。 此外,敦煌医学中的一些方剂的命名也具有敦煌地域 特色。
1,李顺保,敦煌医学正名析 2,丛春雨,论敦煌中医学的内涵及其学术价值 3,王凤兰,敦煌医学资料研究概括 4,刘喜平,敦煌遗书的中医食疗学成就 5,刘喜平,敦煌医方理论与实践 6,刘喜平,敦煌遗书中的“挑擦法” 7,张侬,王文,西北民间挑擦放寒方法的渊源及发展 8,李应存,史正刚,魏迎春,王奉宣和尚神妙补心丸方深浅 9,丛春雨,敦煌中医学精粹发展 10,范新俊,从敦煌遗物看汉代医药文化之西传 11,张璋,全唐五代词 12,丛春雨,敦煌壁画“形象医学”的历史贡献 14,张侬,敦煌石窟秘方与针灸图 15,秦川,敦煌书法+中国书法的基因库
5,艺术性
严格来说,中医学是一门科学而不是艺术。艺术 是美学范畴,其终极目标是创造美,医学研究人体生 命,以维护健康为目的。敦煌医学文化的艺术性主要 表现在能将医疗技术与方法。医学思想和理念及医事 活动以艺术的手段进行表现并传承,这在其他医学中 绝无仅有。 众所周知,敦煌莫高窟的笔画中,涉及医学的壁画近 百幅之多。分三类:1,卫生清洁。2,医事活动3, 气功导引类。 针灸图谱具有艺术美感。 古代敦煌,古代艺术十分繁荣,为敦煌医学文化平添 了些艺术气息。
族,多种宗教的医药学知识与中原医药文化融合共生 发展。 敦煌医学文献的主题是以汉民族儒家文化为背景的中 医药学汉语言文献,其中多种语言类别医药文献,体 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个性和时代特征,促进了医学思 想的融合。 甚至用药的多种方式。
敦煌吐鲁番出土医药文献中著录出处的亡佚隋唐医方考
ʌ中医多学科研究ɔ敦煌吐鲁番出土医药文献中著录出处的亡佚隋唐医方考❋葛㊀政1,万㊀芳2ә(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㊀100700;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㊀100700)㊀㊀摘要:隋唐时期的医籍因科技不发达㊁战乱㊁年代久远等因素多已亡佚,敦煌与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医药文献极大地弥补了此空白㊂其所记载著录出处的亡佚隋唐医方计10首,涉及韦慈藏㊁张文仲㊁崔知悌医家3人及‘古今录验方“医书1部㊂本文将其与传世医书中的亡佚隋唐医方进行比对分析,探索后世流衍㊂考察敦煌吐鲁番出土医药文献中著录出处的亡佚隋唐医方对研究亡佚医籍㊁扩充隋唐时期医籍内容㊁校勘传世医籍㊁深化丰富传统中医理论㊁拓宽临床用药思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㊂㊀㊀关键词:敦煌医学;吐鲁番文书;出土文献;亡佚医方㊀㊀中图分类号:R222.19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6-3250(2021)04-0595-03Textual Research o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Lost Medical Prescriptions Markedwith Sources from Dunhuang and Turpan Unearthed Medical LiteratureGE Zheng 1,WAN Fang 2ә(1.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al and Medical Literiture,Beijing,100700,China;2.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Beijing,100700,China)㊀㊀Abstract :The medical books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had been ruined due to factors such as underdevelop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r ,and age.The medical literature unearthed from Dunhuang and Turpan has greatly compensated for this gap.It was recorded there were 10Sui and Tang Dynasties'lost medical prescriptions marked with sources involves WEI Ci-zang ,ZHANG Wen-zhong ,CUI Zhi-ti three doctors ,and one medical book of Gu Jin Lu Yan Fang .This article compares it with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lost medical prescriptions in the handed down medical books ,and explores the spread evolution in the descendants.The examination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lost medical prescriptions marked with sources from Dunhuang and Turpan unearthed medical literature has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for studying the lost medical books ,expanding the medical contents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collating the medical books ,deepening and enrich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and broadening the clinical drug ideas.㊀㊀Key words :Dunhuang medicine ;Turpan documents ;Unearthed documents ;Lost ancient chinese medical prescriptions❋基金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项目(ZZ110512)-‘万安方“和‘幼幼新书“亡佚古医籍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科研基本业务费自主选题(ZZ140522)-亡佚唐宋医籍学术源流研究作者简介:葛㊀政(1992-),女,北京人,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医医史文献研究㊂ә通讯作者:万㊀芳(1961-),女,北京人,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医史文献研究,Tel :010-********,E-mail :2038632360@ ㊂㊀㊀隋唐时期印刷术尚未广泛应用,限于写本的传播数量与方式,加之战乱㊁灾害㊁时间久远等因素,众多医籍亡佚是为憾事㊂19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与新疆吐鲁番地区古遗址㊁墓葬出土了大批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其中保存了部分医药文献,我们可将其合称为敦煌吐鲁番出土医药文献㊂敦煌吐鲁番出土医药文献主要记录南北朝㊁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发展,内容涉及医经医论㊁针灸㊁脉诊㊁本草㊁医方㊁佛道医药等多门类㊂据统计,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中的医方有1240余首[1],多为经效验方,其内容广泛,内㊁外㊁妇㊁儿㊁五官等各科皆有分布,还有部分佛道医方㊂敦煌吐鲁番出土的医药文献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隋唐时期的医籍空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㊂亡佚隋唐医方系指出自于亡佚的隋唐医方书(如唐㊃刘禹锡‘传信方“㊁唐㊃甄权‘古今录验方“等)中的中医方药,具体佚文内容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项目 马继兴古佚医籍基础文本手稿整理 ㊂目前已有学者对敦煌医方中署有医家姓名的医方进行了组方探讨[2-3]㊂本文是对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中著有出处的亡佚隋唐医方重点选取,计医方10首,涉及医家3人㊁医书1部,将其内容与传世医书中保存的亡佚隋唐医方进行比对分析,并通过爱如生‘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华医典“等数据库探索其佚文流衍,于此展开相关研究㊂5952021年4月第27卷第4期April 2021Vol.27.No.4㊀㊀㊀㊀㊀㊀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本文所引敦煌吐鲁番医籍原文参考马继兴著‘中国出土古医书考释与研究“(简称‘考释“,下同)㊁沈澍农著‘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新辑校“(简称‘新辑校“,下同)的校注,除 表示缺一字, 表示缺多字外,限于篇幅,其他如脱字㊁异体字等不再作标注说明㊂1㊀韦慈藏医方韦慈藏,唐代医学家,中宗景龙中历官光禄卿[4]407㊂史书㊁医籍中,未言其有著录医书传世㊂目前仅于‘外台秘要方“(简称‘外台“,下同)卷第三十二 头发秃落方一十九首 收录‘近效方“转引韦慈藏两首医方,分别是 近效韦慈氏疗头风发落并眼暗方 及又方 防风蔓荆子丸方 ,经比对此两方亦未见于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之中㊂表1示,敦煌卷子P.2565无标题㊁撰者,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卷中有武周新字,可证其为唐代武则天时写本[5]268㊂该卷收录韦慈藏两首养生补益方剂,是‘外台“所未见者㊂表1㊀敦煌卷子P.2565引韦慈藏医方2首方名韦慈藏医方佚文四时常服方菟丝子三升,酒浸茯神五两人参三两远志三两桂心二两右捣筛为散,以酒服之二方寸匕㊂日再服,服別渐加,至三匕㊂日忌大酢热面,余并无妨㊂韦慈藏常服补益方干地黄六两苁蓉三两牛膝三两菟丝子二升,酒浸七日,别捣巴戟天五两,去心远志二两桂心二两五味子五两右捣筛,蜜和为丸,丸如梧子㊂以酒服三十丸,日再度服,服别稍稍加至六七十丸,无所忌㊂韦慈藏㊀㊀通过方名㊁药物组成进行多方检索,上述 四时常服方 常服补益方 在其他传世医书中均未载㊂ 四时常服方 方名见于‘外台“卷第十二引‘广济方“及‘普济方“卷一百七十五,但药物组成相异,非同方㊂ 常服补益方 无同名方㊂虽然‘外台“中引韦慈藏医方仅两首,敦煌医书中对其记载亦仅有两首方剂,但在发现新的文献记载前,这两处内容可作为碎片线索存在,以期日后会有所补充㊂2㊀张文仲医方张文仲,唐代医学家,历任侍御医㊁尚药奉御等职[4]407㊂撰有‘疗风气诸方“‘四时常服及轻重大小诸方“十八首,‘随身备急方“三卷㊂后又有明㊃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载: ‘救急方“十三卷,唐张文仲著㊂[6] 以上四部医著均已散佚,目前在‘外台“‘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下同)‘医心方“‘证类本草“中可见其部分佚文㊂此外,‘外台“中有部分佚文注明为 张文仲 ,又称为‘张文仲方“,此部分方药中有疗风类方剂㊁有与 备急同 的方剂等,由此推断,‘张文仲方“应泛指张文仲所撰医书中的部分内容㊂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中载有张文仲医方的卷子有三种,分列于下㊂2.1㊀敦煌卷子P.2565载张文仲医方两首敦煌卷子P.2565(卷子介绍同上)收录张文仲医方两首,一首缺名,一首名石龙芮丸㊂此两首方剂未载于‘张文仲方“‘随身备急方“‘救急方“佚文,亦未见于其他传世医书,可作为辑佚张文仲医方的补充资料㊂限于篇幅,在此不列原文,详见‘考释“[5]271‘新辑校“[7]25㊂2.2㊀敦煌卷子P.2662载张文仲医方一首敦煌卷子P.2662无标题㊁撰者,馆藏情况㊁抄写时代同P.2565[7]31,卷中载张文仲医方一首如下㊂ 疗黄㊂身体黄,唯心下硬,方:右取萱草根捣取汁,一升五合,煎㊂又方:取栝蒌子中黄汁一小升,和暖水五合㊂又方:取蔓菁子一小升捣末,用水一大升和,每日平旦服一升,三日服尽,小便色㊂又方:服蔓菁子油一升,亦佳㊂张文仲 ㊂‘外台“卷第四 诸黄方一十三首 中载‘崔氏“疗黄兼主心腹方: 蔓荆子一大合拣令净㊂右一味,捣碎,熟研,以水一升更和,研,滤取汁,可得一大盏㊂顿服之,少顷自当转利,或亦自吐,腹中便宽,亦或得汗,便愈㊂‘备急“㊁文仲㊁‘深师“同,并出第一卷中㊂[8]66 此方为张文仲同方,内容与卷子P.2662中的又方内容有部分相似㊂又见‘外台“卷四 急黄方六首 中载‘近效“疗急黄方: 取蔓荆子油一盏,顿服之㊂临时无油,则以蔓荆子捣取汁,水和之吃亦得㊂候颜色黄或精神急,则是此病㊂[8]67 此方非张文仲同方,但其内容与卷子P.2662中的又方内容大致相似㊂检索其流衍,见‘证类本草“卷二十七载‘伤寒类要“治急黄 服蔓菁子油一盏 ,‘普济方“卷一百九十六载 治酒疸,黄色通身者 用萱草根捣绞汁,与上述内容相同,但二者未标注引自张文仲医方㊂卷子P.2662所载张文仲医方内容有缺字,不能完全确定是否还有其他医家内容,而‘外台“中收录两方内容与其相似,其中一方并未标注为张文仲医方㊂由此推论,该方内容或为多家医书引用,张文仲亦引之㊂2.3㊀吐鲁番卷子Ch1036V(TⅡT)载张文仲医方三首卷子Ch1036V(TⅡT)出土于新疆吐鲁番,现藏于德国普鲁士学士院㊂原卷子首尾均缺,无书名标题及撰者㊂‘考释“据该书内容所记 文仲 字样,属唐人选辑唐以前医方而成,称其为‘唐人选方第二种“[5]300㊂原卷载三方,两首全方一首残方,前者见于‘外台“卷第十四 张文仲疗诸风方九首 ,后者未见㊂表2示,‘考释“与‘新辑校“均据‘外台“内容对该卷进行了校注,为了更直观地进行比对,此处除异体字,其他如缺字㊁字序颠倒等情况不作改动(下同)㊂695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㊀㊀㊀㊀㊀㊀2021年4月第27卷第4期April2021Vol.27.No.4表2㊀吐鲁番卷子Ch1036V(TⅡT)与‘外台“引‘张文仲方“佚文吐鲁番卷子Ch1036V(TⅡT)‘外台“枝煎:疗一切风及偏风㊂不用全新嫩者右以水一大斗,煮取二大升,夏月井中沉,恐坏㊂每日空腹服一盏,尽㊂桑枝一大升切㊂并无所忌,常㊂桑枝煎:疗偏风及一切风方㊂桑枝(锉,一大升,不用全新嫩枝):右一味,以水一大斗,煎取二大升㊂夏月井中沉,恐酢坏㊂每日服一盏,空腹服尽㊂又煎服㊂若豫防风,能服一大升,终身不患偏风,无忌㊂疗一切风文仲四时服有效神方:防风六分羌活六分茯神六分桂心六分牛膝六分人参六分枳壳六分,炙五加皮六分芍药六分㊀丹参六分薏苡仁六分麦门冬六分松子仁六分㊀干地黄六分大黄六分青木香六分磁石十分,研㊀槟榔仁六分右捣筛为散,蜜和丸,丸梧子㊂空腹以清酒口服十五丸,日再,加至三十五丸,忌猪㊁鱼㊁油㊁酥㊂又文仲云ʒ四时俱服神方,十九味丸:防风,羌活,五加皮,芍药,人参,丹参,薏苡仁,玄参,麦门冬(去心),干地黄,大黄青木香各六分,松子仁,磁石各八分,研,槟榔子十分,枳实炙(八分),牛膝(八分),茯神八分,桂心(八分)㊂右十九味捣筛,蜜和为丸如梧子,以酒服十五丸㊂日再服,稍稍加至三十丸为度,忌猪肉㊁鱼㊁蒜㊁生葱㊁酢㊁芜荑㊂Ѳ镇心丸:疗人五藏风虚惊悸神四分当归四分人参四分赤药四分远志四分桔梗四分苁蓉三分巴戟天五分仲杜四分炮原缺㊀㊀吐鲁番卷子Ch1036V(TⅡT)中 桑枝煎 疗一切风 二方与‘外台“引 张文仲疗诸风方九首 佚文内容高度相似,二者对比,前者行文较后者明显简略,如 桑枝煎 的服用㊁ 疗一切风 的用药禁忌㊂再观其内容, 桑枝煎 较‘外台“有明显的字序颠倒㊂ 疗一切风 的方名较‘外台“少 十九味丸 四字,方药组成㊁用量也略有不同㊂如缺玄参一味;茯神㊁桂心㊁牛膝用量‘外台“为八分;枳壳(六分,炙)于‘外台“作枳实(炙,八分);用药三十五丸,后者作三十丸㊂检索二方的后世流衍, 桑枝煎 见‘证类本草“卷十三引‘外台“ 治偏风及一切风 ,但 桑枝煎 中的 不用全新嫩枝 在‘证类本草“作 用今年新嫩枝 ,疑为抄写错误㊂ 疗一切风 见‘普济方“卷一百十四 防风羌活丸 ,言其 宜四时常服,永无风疾之患 ,但未标注其文献来源㊂若以‘外台“引张文仲的医方为基准,以上吐鲁番卷子Ch1036V(TⅡT)内容情况或为行文简写,或抄录错误,不似为临床发挥㊂ 镇心丸 原卷残缺较多,就现有的文字进行检索,未见于传世医书㊂此方主治为 疗人五藏风虚惊悸 ,与前两首同属于 疗风方 ,虽于‘外台“中未见,但很有可能亦为 张文仲疗诸风方 的内容㊂3㊀‘古今录验方“医方敦煌卷子P.3596首尾均缺,无书名标题及撰者,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㊂‘新辑校“据避讳字认为,该卷抄写年代为五代[7]117㊂卷中载‘古今录验方“医方一首,‘旧唐书㊃经籍志“中载‘古今录验方“为甄权撰[4]157,‘旧唐书㊃甄权传“附‘甄立言传“则记载作者为甄立言[4]407㊂甄权与甄立言为兄弟,因母病而学医㊂高文铸[8]931-932通过考证‘外台“引‘古今录验方“佚文,初步认定该书的作者为甄权,其弟甄立言应该是协助编写或进行补充修订㊂‘古今录验方“已有谢盘根辑校的辑佚本,敦煌卷子P.3596载‘古今录验方“ 虎眼汤 未见于其辑佚本,可补充‘古今录验方“佚文㊂经检索,‘千金“卷十四载有 虎睛汤 ㊂二者相较,‘千金“ 虎睛汤 较敦煌卷子P.3596 虎眼汤 行文略简,组方缺当归一味,药量小异㊂‘千金“成书于公元652年,‘古今录验方“具体成书年月不可考,然其撰者甄权卒于公元642年,可知‘千金“成书晚于‘古今录验方“㊂此 虎眼汤 或原出于‘古今录验方“,后孙思邈引之(原文见表3)㊂表3㊀敦煌卷子P.3596 虎眼汤 与‘千金“ 虎睛汤 比对敦煌卷子P.3596 虎眼汤 ‘千金“ 虎睛汤虎眼汤㊂疗邪病暴发无常,跳踯大别,被头张眼,恒持臂杀人,有时大走,或投赴山涧,不避水火,凡此病悉主之方出‘古今录验“㊂虎眼一具,无新者,干亦得茯苓三两露蜂房一具,炙独活二两石长生Ѳ两飞鸱头并脑一两防风三两甘草三两桂心三两人参二两寄生五两天雄三两,火炮当归二两上十三味,以酒一斗二升,煮取三升㊂三服㊂日一,夜二度㊂虎睛汤㊂主狂邪发无常,被头大叫唤欲杀人,不避水火方:虎睛一具,茯苓㊁桂心㊁防风(各三两)鸱头一具,露蜂房一具,人参㊁甘草㊁天雄㊁独活(各一两),石长生(十分),枫上寄生五分上十二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㊂㊀㊀4㊀崔知悌医方崔知悌,唐代医学家,唐高宗时任中书侍郎[4]196㊁户部尚书[4]217㊂撰有医著‘崔氏纂要方“十卷㊁‘骨蒸病灸方“一卷㊁‘产图“一卷,其中‘崔氏纂要方“在‘旧唐书㊃经籍志“载著者为崔知悌[4]157,‘新唐书㊃艺文志“言著者为崔行功[4]583,新旧‘唐书“中均载崔行功传记,未言其通医理,或为传抄错讹㊂敦煌卷子P.3596(卷子介绍同上)中载崔知悌医方一首,‘新辑校“据‘外台“卷十五 五邪汤 校注该方[7]133,而‘千金“卷十四中亦载此方,故列表4以比对三者原文㊂(下转第649页)[J].山东化工,2017,46(18):59-60.[4]㊀李乃谦.探讨白芍的药理作用及现代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7,9(20):137-138.[5]㊀唐亚芳,杨岸新.中药川芎的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10):219-220.[6]㊀董庆海,吴福林,王涵,等.延胡索药学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9,38(1):48-53.[7]㊀杨豆,张卫波.甘草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J].湖南饲料,2017(3):21-23.[8]㊀陈志坚,胡璇,刘国道.香附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6):113-115.[9]㊀付国辉,杜鑫.地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5,5(15):39-41.[10]㊀董艳,姚魁武,王阶.辨姜及其炮制品药理和临床运用特点[J].中国中药杂志,2018,43(10):2020-2024.[11]㊀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8.[12]㊀薛轩.坤元是保[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46.[13]㊀万全.中医必读百部名著妇科卷㊃万氏妇人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234.[14]㊀王肯堂.女科证治准绳[M].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2012:38-39.[15]㊀龚居中.女科百效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63.[16]㊀叶其蓁.女科指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61.[17]㊀齐仲甫.女科百问[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7.[18]㊀吴谦.妇科心法要诀[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10.[19]㊀叶其蓁.女科指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62.[20]㊀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17.[21]㊀陈佳园.妇科秘书八种㊃妇科秘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4:99.[22]㊀神农本草经[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148.[23]㊀陶弘景.名医别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93.[24]㊀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西苑出版社,2010:156.[25]㊀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224.收稿日期:2020-06-17(上接第597页)表4㊀敦煌卷子P.3596㊁‘千金“‘外台“引崔知悌医方敦煌卷子P.3596‘千金“‘外台“邪气啼泣或歌哭方出崔知悌㊂禹余粮二两 口 防风桂心二两㊀芍药二两甘草二两远志皮二两㊀秦艽二两独活二两白术二两㊀人参二两石膏二两牡蛎二两㊀木防己二两菖蒲二两茯神二两㊀蛇蜕皮一尺,炙右,以上十六味捣,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再沸,去滓㊂服之,日再㊂五邪汤治邪气啼泣或歌或哭方禹余粮防风桂心芍药㊀远志独活甘草人参白术㊀石膏牡蛎秦艽各二两防己㊀菖蒲茯神雄黄深师作黄丹㊀蛇蜕皮各一两右十七味口父咀,以水二斗煮取四升,分四服,亦可如煮散法服之㊂‘古今录验“五邪汤,主治邪气啼泣或歌或哭禹余粮(研)㊁防风㊁桂心㊁芍药㊁远志(去心)㊁独活㊁甘草(炙)㊁人参㊁石膏(碎,绵裹)牡蛎(熬)秦艽各一两,白术㊁防己㊁菖蒲㊁雄黄(研)㊁茯神㊁蛇蜕皮(炙)各一两右十七味捣粗筛,以水一升半,纳三方寸匕,煮二沸,去滓服之,日四服㊂忌生葱海藻菘菜桃李雀肉饧醋等,深师用黄丹不用雄黄,余同㊂㊀㊀表4示,‘千金“与‘外台“所引 五邪汤 基本一致,应为同方㊂二者与敦煌卷子P.3596引崔知悌医方相比,行文略有差异,组方均多雄黄1味㊂敦煌卷子P.3596标注 邪气啼泣或歌哭方 出自崔知悌,‘千金“未注该方出处,而‘外台“则标注该方出自‘古今录验方“,该书作者为甄权㊂检索该方后世流衍,见‘普济方“ 禹余粮饮 ㊁‘古今医统大全“ 五邪汤 ㊁‘医学纲目“ 五邪汤 ㊁‘证治准绳㊃类方“ 五邪汤 ,前三者均标注引自‘千金“,未提及崔知悌或‘古今录验方“㊂见‘千金“‘外台“在雄黄下的小字,可知此方是深师(南北朝僧医)的同方,即此方在南北朝时期已见成方㊂又察崔知悌㊁甄权㊁孙思邈所处年代相近,为初唐时期,由此推论此方或为一方多书同引㊂5㊀结语敦煌吐鲁番出土医药文献十分丰富,保存着大量的经验医方,至今拥有着无可替代的学术及临床价值㊂其所记载著录出处的亡佚隋唐医方很好地完善了亡佚隋唐医方书的内容,也使我们进一步印证传世医书中亡佚隋唐医方的真实性㊂同时,传世医书中著录出处的亡佚隋唐医方为完善敦煌吐鲁番出土的残缺医籍提供了校勘线索,二者可互为补充印证㊂考查敦煌吐鲁番出土医药文献中著录出处的亡佚隋唐医方对研究亡佚医籍,校勘传世医籍,拓宽临床用药思路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㊂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化为中医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口,古老的亡佚隋唐医书会因科技的推动焕发出新的光辉㊂我们应进一步整理研究,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深入挖掘其理论价值与临床实践意义㊂参考文献:[1]㊀李欣瑶.让敦煌医学古为今用[N].甘肃日报,2016-8-2(9).[2]㊀李应存,柳长华.敦煌医方中署有医家姓名的医方析要[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第十五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中医药学会,2012:6.[3]㊀李应存.唐代著名道医韦慈藏及其敦煌医方考析[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年会论文集.中华中医药学会,2013:2.[4]㊀李学勤.二十六史(第三册)[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7.[5]㊀马继兴.中国出土古医书考释与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6]㊀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上)[M].崔仲平,王耀廷,主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56.[7]㊀沈澍农.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新辑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8]㊀王焘.外台秘要方(校注研究本)[M].高文铸,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收稿日期:2020-06-15。
敦煌吐鲁番古籍中医药文献英译
敦煌吐鲁番古籍中医药文献英译摘要:一、敦煌吐鲁番古籍简介1.敦煌吐鲁番地区的古籍发掘2.古籍内容丰富多样二、古籍中医药文献的价值1.古代医学知识的宝库2.对现代医学研究的启示三、英译的意义1.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2.促进国际间医学研究的合作四、英译过程中面临的挑战1.语言差异2.专业术语的准确性五、应对策略及建议1.加强译者团队的跨学科合作2.创新翻译方法与技术正文:敦煌吐鲁番古籍中医药文献英译的意义与挑战敦煌吐鲁番地区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宝库,古籍的发掘为我们揭示了古代社会的诸多方面。
在这些古籍中,有许多关于中医药的珍贵文献,它们为我们了解古代医学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将这些古籍中医药文献翻译成英文,对于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以及促进国际间医学研究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英译过程中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需要我们采取应对策略。
首先,敦煌吐鲁番古籍中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从药物研究到养生保健,涵盖了古代医学的各个方面。
这些文献为我们研究古代医学提供了珍贵的实证材料,同时也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启示。
通过英译,可以使更多国际学者了解并研究这些文献,进而推动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
然而,英译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首先,中英文之间存在巨大的语言差异,如何准确地表达中文古籍中的医学概念和术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专业术语的准确性也是英译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
任何细微的错误都可能导致医学实践中的误解,甚至带来严重的后果。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我们建议加强译者团队的跨学科合作,吸纳医学、语言学、翻译学等多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
此外,我们还需要创新翻译方法与技术,利用现代翻译工具和手段,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
总之,敦煌吐鲁番古籍中医药文献英译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俄罗斯藏敦煌医药文献释要》补释
( 2 页第 1 行 ) 第 9 4 按 : 文 为 俄 藏 编 号 ⅡX 0 1 的 第 l 行 。 上 0 6 3卷 0
十 七册 。全 称 《 俄罗 斯科 学 院东方 研究 所 圣 彼得堡
分所 藏敦煌 文献》 简称 《 , 俄藏敦 煌文献 》 。 《 藏 敦煌 文献 》 录俄 藏敦 煌 卷 子 约 一 万 九 俄 收 千多 卷 , 中俄藏 敦煌 医 学卷子 三 十余 种 。有学 者 其
释 文误
‘ ’ 读 Yi此 处 即 ‘ ’ 意 。 并 援 英 国 编号 刈 , , 割 之 ” S 4 7 中“ 人 收 菏 ” . 1卷 3 无 以佐 证之 。 龙 龛 手镜 》 《 中有 “ ” , 下 注 : 正 。五 盖 反 。 历 也 , 也 , 养 艾 字 字 “ 老 长
也 ; 草名 ; 又 又姓 。 上 文 中“ ” 释 作 “ 名 ” 也 ” 艾 字 草 义
因残 缺 文字 , 实难 理 解 , 国编号 S5 1 卷 、 国编 英 .6 4 法
号 P2 1 .1 5卷 有 与 此 相 近 内 容 , 与 之 互 校 。可
文。吃” 在原卷中为“ ” 。释要》 改 , 释 。 “ 字 噢 字 《 径 未 《 文 》 附 字 : 噢 , 也 。 《 龛手 镜 》 说 新 “ 食 ”龙 中有 “ ” 噢
未尝 不可 。 补 释
5小肠 肚 口脐 肋 脊 , 胁 项 孤 ( 缺 ) 第 3 页 . 背 后 ( 5 第3 ) 行
8 着食 中与妇 人吃 ( 6 页第 2 ) . 安 第 2 行
按 : 文为 俄 藏 编号 皿X 0 2 卷 第 4 上 0 94 行部 分 录
按 : 文 为 俄 藏 编 号 且X 12 V卷 的第 8 。 上 O 35 行
敦煌医学研究的历史述评
敦煌医学研究的历史述评摘要】从敦煌医学的推广情况;对敦煌医学的研究及展望;敦煌医学的涅槃重生路;敦煌医学在临床上的显著疗效;结合地域性,突出发展敦煌医学等方面进行述评。
关键词:敦煌医学的研究;推广;创新;“敦煌医学,主要是指1900年被道士王圆箓在不经意间打开藏经洞所发现的古籍中的医学文献。
在藏经洞出土的约5万卷遗书中经整理和统计得出保存的医药文献,约80余件。
国内外学者对敦煌文献和敦煌石窟争相研究,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敦煌学,并且成为上个世纪的学术新潮流”[1]。
一、敦煌医学的推广敦煌医学的研究自发现至今也有一百多年的时间了,但推广却极为困难。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由于国内对中医药的重视不够,一直处于冷淡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一大批中医药院校的建立为敦煌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敦煌医学的推广大致采取了以下三种方式:① 甘肃中医药大学把敦煌医学引进课堂,在国内首创把敦煌医学列入全国高校教学的先例。
② 创办《敦煌学期刊》《敦煌研究》《敦煌吐鲁番研究》等专业期刊并定期出版,为敦煌医学研究提供了平台。
③ 在国内一些医学院校采取知识竞赛、专家讲座的方式传播敦煌医学知识。
总的来说敦煌医学的推广情况并不是太好,推广的对象大多还是医学院校的学生、医务工作者或是对中医药有着浓厚兴趣的极少数人,社会上绝大多数不了解甚至不知道敦煌医学。
二、敦煌医学的研究及展望敦煌医学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研究历程中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是整理文献和原件的复制;20世纪80年代到2010年以前经过了系统整理后,敦煌医学的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研究专著和论文的出版形成了敦煌医学的黄金三十年;2010年至今敦煌医学的研究、开发遭遇停滞不前的困境,记者采访时李金田教授时他说,我们学院专业从事敦煌医学研究的人已经为数不多,近年来除了少量论文外,几乎很难看到一些大部头和有分量的著作。
“敦煌医学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研究,从对原始文献的收集、复制、编目和题跋,到对文献的辑校考释,敦煌医学的文物价值和文献价值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但是重于文本的整理,轻于学术本体和学术价值的研究”[2]。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考析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考析“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是中国古典医学史上重要的诊断及治疗方法之一,由汉末兴起的医家张仲景撰写。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是目前所见最完整的伤寒论的书目,它的作者是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书写时间也非常接近伤寒论的创始人张仲景。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是一部诊断文献,记录了伤寒论在早期中国医学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它更加注重了脉象和脉象的归类,是一部以诊断为突出特点的文献。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以古老的经典为基础,充分体现出中国医学家在古代的贡献,是一部以脉象及其归类作为诊断的重要文献,有助于推进医学的发展。
在《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中,对脉象的归类主要包括普遍脉象、特殊脉象以及其它脉象。
普遍脉象指一般健康人的脉象,而特殊脉象则指患者特有的脉象特征,这些特征可以用来判断病人的病情;其他脉象包括有沉痛,弦音,缓慢、疲弱等等。
根据脉象的变化,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可以针对性地指出治疗方案。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中还提出了具体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脉象和病情变化,结合大量的临床经验,提出适宜的治疗方案。
其中,外治方案分为中药熏治、灸刺方法,这些都属于中医的常用治疗方案。
此外,还对内治提出了调和消渴法、温凉法、解表汤等,这些也是中医治疗常用的方案。
在中国古老的医学史上,《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体现了伤寒论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也为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健康医学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它的内容丰富,书写细致,对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说这部书是中国医学史上的里程碑式的成果,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是中国古典医学史上重要的诊断及治疗方法之一,以古老的经典为基础,充分体现出中国医学家在古代的贡献,其中提出的脉象归类、治疗方案等,对中国医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部宝贵的文献。
敦煌《灸经图》
作者: 冀宏
作者机构: NULL
出版物刊名: 档案
页码: 36-36页
主题词: 《灸经图》;敦煌莫高窟;针灸医学;《内经》;古丝绸之路;唐代早期;灸法治疗;针灸研究;医学文献;地方医学
摘要: 英国伦敦的国家博物院图书档案馆内收藏着一部古老的医书《灸经图》。
这件原属于“华民族的珍贵资料出自古丝绸之路上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
当年被名为国际探险家,实为文物盗贼的英国人斯坦因(Siein)窃去,并以其姓氏编号为S.6168和S.62一2.已在异国他乡在了近百年。
敦煌《灸经留》是一部普及灸法治疗疾病、绘有赌穴图谱的针灸医学古庄,是我国现存较早的灸法专著,屯是在世最古的明堂国。
这部珍贵的墨线孔穴人形图,以残存的文字图示保存了古人记载的穴.点。
既有《内经》时代的针灸医学痕迹,屯具有唐代早期的灸法特点,更让人注目的是还融入了当时敦煌地方医学的内容。
不仅在治疗各种病症时取用不。
穴较之同类针。
敦煌出土的梵文于阗文双语医典_耆婆书_陈明
《中国科技史料》第22卷 第1期(2001年):77—90China Historica l Materia ls o 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22No .1(2001)敦煌出土的梵文于阗文双语医典《耆婆书》陈 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古史中心,北京100871) 摘要:《耆婆书》(J īvaka -pustaka )是出自敦煌藏经洞的梵文、于阗文双语医书,约抄写于公元11世纪之前。
它现存为4个部分,有医方精选集的特点,属于印度“生命吠陀”体系。
该医书中还有佛教影响的痕迹。
文章主要从其内容结构、双语文本比较、相同医方比较等方面,讨论了《耆婆书》的一些特色。
关键词:《耆婆书》;耆婆;印度古典医学;中印文化交流中图分类号:R79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798(2000)01-0077-14收稿日期:2000-12-16;修回日期:2001-02-08;作者简介:陈明(1968—),湖南衡阳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
基金项目:1999年度全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敦煌梵文于阗文医典〈耆婆书〉研究》中博基[1999]17成果之一。
① 数码44r1与47v4等,是贝利教授转写本对《耆婆书》原卷诗颂位置的编号。
以44r1为例,分别表示原卷中的叶数、正面/背面(正为r /背为v )、行数,即《耆婆书》原卷第44叶正面第1行。
下同。
而JP [1]、JP [4]、JP [47]、JP [74]则是恩默瑞克教授根据柯诺夫英译本对《耆婆书》药方的编号,如JP [4]表示《耆婆书》的第4条药方。
下同。
1 《耆婆书》的写本及其研究《耆婆书》(J īvaka -pustaka ,以下简称为JP )是斯坦因(A .S tein )从敦煌藏经洞盗去的于阗文和梵文的双语卷子,入藏英国伦敦的印度事务部图书馆(Indian Office Library ),馆藏编号为Ch .ii 003。
敦煌藏文文献P.T.2第一部分译注
敦煌藏文文献P.T.2第一部分译注敦煌藏文文献是指流传于中国甘肃省敦煌莫高窟中的藏文文献。
这些文献大多写于11至14世纪之间,内容涉及佛教经典、经史理论、医学、法律、诗歌以及日常用语等广泛领域。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人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敦煌地区的社会、文化和思想等方面信息。
P.T.2是敦煌藏文文献的分类之一,指的是敦煌莫高窟中的第二批藏文文献中的部分内容。
以下是这部分文献的译注中文概要:这部分文献内容主要涉及各种主题,包括佛教经典、医学、法律等。
根据文献的内容和语言特点,可以将其分类为不同的主题。
1. 佛教经典这部分文献主要是关于佛教经典的翻译和注释。
这些经典包括《金刚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
研究者根据敦煌版本的文献,进行了译注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佛教经典的内涵和教义。
2. 医学敦煌藏文文献中也有一些关于医学的文献。
这些文献主要涉及中医方面的知识,例如诊断、治疗方法和药物等。
研究者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总结出了一些古代医学的经验和治疗方法,对现代医学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 法律敦煌藏文文献中也有一些关于法律方面的内容。
这些文献主要涉及到诉讼程序、刑法和民法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古代敦煌地区的法律制度和司法程序。
4. 诗歌除了经典、医学和法律之外,敦煌藏文文献中还包含了一些诗歌作品。
这些诗歌主题多样,既有抒情诗也有叙事诗等。
通过对这些诗歌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古代敦煌地区的文学创作风貌。
5. 日常用语敦煌藏文文献中还包含了一些日常用语的记录。
这些用语可以反映古代敦煌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交流方式。
敦煌医学中针灸疗法研究概述
敦煌医学中针灸疗法研究概述作者:杜双桂李娟李金田梁建庆黄朝裕岳鹏超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21年第01期【摘要】敦煌所出土的文献中包含了珍贵的医学文献,其中针灸相关文献是研究针灸学史及发展的重要文献支持,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
文章从敦煌针灸现存文献概况、针刺疗法、灸疗法及针灸禁忌四个方面,将目前对敦煌针灸的研究进展内容进行梳理,以期为今后的研讨提供一定的文献依据。
【关键词】敦煌医学;针刺;灸疗;概述【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21)1-0073-04Overview on the Research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Dunhuang MedicineDU Shuanggui1 LI Juan2,3* LI Jintian1,2 LIANG Jianqing3 HUANG Chaoyu1 YUE Pengchao11.The Clinical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ansu University ofTCM,Lanzhou 730000,China;2.The Key Laboratory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Dunhuang medicine and transformation,Lanzhou 730000,China;3.School of Basic Medicine, Gansu University ofTCM,Lanzhou 730000,ChinaAbstract:The literature unearthed in Dunhuang contains precious medical literature, among which the documents related to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re important documents supporting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which have high academic value.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Dunhuang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f Dunhuang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cupuncture therapy, moxibustion therapy and contraindication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future research.Keywords:Dunhuang Medicine; Acupuncture; Moxibustion Therapy; Overview敦煌醫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及敦煌史地三大领域中记载的医学内容为主[1]。
敦煌吐鲁番古籍中医药文献英译
敦煌吐鲁番古籍中医药文献英译
敦煌吐鲁番是中国的两个重要古代城市,这两个地方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古籍文献,其中包括了一些关于中医药的文献。
以下是一些敦煌吐鲁番古籍中医药文献的英译:
1. 《黄帝内经》(The Yellow Emperor's Inner Canon)
这是一部古代著名的中医药经典,它包含了关于中医诊断、治疗、养生等方面的内容。
2. 《伤寒杂病论》(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and Miscellaneous Illnesses)
这部文献详细描述了各种热性疾病的病因、病程、诊断和治疗方法,被视为中医药诊疗实践的重要参考。
3. 《千金方》(Thousand Ducat Formulas)
这本文献是一部中医药方剂集,收录了大量古代方剂的配方和应用指导。
4. 《本草纲目》(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这是一本关于药物的规范及用途的文献,详细记录了中草药的性味、功效以及用法用量。
以上是一些敦煌吐鲁番古籍中医药文献的英译,它们对于研究中医药的历史和经典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
敦煌医学中神志病相关文献研究概述
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A pr .2024,V o l .32N o .8 җ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2B Y Y 038)通信作者:李应存,E -m a i l :1404746386@q q.c o m 第一作者:顾晓霞,E -m a i l :760772314@q q.c o m 敦煌医学中神志病相关文献研究概述җ顾晓霞,刘馨遥,田云梦,梁永瑞,王川,李应存(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20)ʌ摘要ɔ 笔者在敦煌医学文献研究过程中发现,存世的敦煌医学经卷中不仅对 怒 恐 悸 悲 狂 卒 烦 恍惚 不眠 等神志病症状的描述较多,而且也记载了很多治疗神志病的方法与方药,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㊂该文从医理类㊁本草类㊁医方类㊁针灸类㊁敦煌形象医学及其他有关敦煌医学神志病的记载6个方面对敦煌医学中神志病的相关内容进行梳理与总结,以期为后续敦煌医学中有关神志病的研讨提供一定的文献依据㊂ʌ关键词ɔ 神志病;敦煌医学;医理;本草;医方;针灸;敦煌形象医学中图分类号:R 259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4.0802 自敦煌经卷面世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敦煌医学卷子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为古医籍的校勘提供了依据,也为医史文献研究中长期存在争议的若干问题找到了答案㊂考古发现的敦煌经卷计5万卷左右,其中医学卷子约有130多种,在这些医学卷子中不仅对 怒 恐 悸 悲 狂 卒 烦 恍惚不眠 等神志病症状的描述较多,而且也记载了很多治疗神志病的方法与方药,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1-2]㊂神志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病证,临床中由于脑神经功能失调,或恶性情志刺激而导致的神志异常,主要包括如癫痫㊁抑郁和狂躁病等精神类疾病,以及在疾病发作过程中,其发病与神志变化有密切关系的其他系统疾病,均属于中医神志病的范畴[3]㊂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㊁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心理负荷不断增加,也导致神志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因此对神志病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㊂神志病不仅给患者身体上造成巨大的伤害,而且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4]㊂此外,现代使用的抗精神类药物对于现代医学中精神神经系统类疾病的治疗也具有局限性[5]㊂有关神志病的研究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关于神志病的临床报道也越来越多,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6]㊂基于目前发掘的敦煌医学文献,本文从医理类㊁本草类㊁医方类㊁针灸类㊁敦煌形象医学及其他有关敦煌医学神志病的记载6个方面对敦煌医学中神志病的相关内容进行梳理与总结,以期为今后敦煌医学中有关神志病的研讨提供一定的文献依据,使敦煌医学更好地服务于临床㊂1 医理类相关内容记载‘五脏论“‘明堂五脏论“‘伤寒论㊃伤寒例“‘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五脏脉候阴阳相乘法“‘占五脏声色源候“中均有关于神志病相关内容的记载[7]㊂建立在五行学说基础上的神志是神志理论的中心㊂五神是指神㊁意㊁魂㊁魄㊁志,五志是指喜㊁怒㊁思㊁悲㊁恐,五神和五志均由七情转化而来㊂五神和五志基本涵盖了人的情感㊁情绪㊁意志和认知等方面,主要与情感活动相关,是精神障碍和心理障碍的整合体㊂借助五行学说,可以将五神㊁五志与五脏进行联系,进而衍生出各种心理结构和人格结构,由此构建中医心理学的理论体系[8]㊂五神外候五志(七情),五神活动不仅影响人格㊁意识㊁思维的形成,而且影响情志的表达和调节,其中魂㊁魄偏于对情志活动的感应与释放,意㊁志偏于对情志活动的调节与制约[9]㊂五脏-五神-五志的和谐统一是身心健康的标志㊂在病理上,五志过用则内伤五神㊁五脏,五神失调则损及脏腑形体㊂如在敦煌卷子‘五脏论“中记载: 戏言者心病,多欠者肾邪,啼哭者损肺,呻吟者脾疾 心风者则好忘,脾虚则喜饥,肾冷则腰疼,肝实则多怒㊂ [10]不仅解释神志病发生的病因病机,还说4 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4月第32卷第8期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A pr .2024,V o l .32N o .8明神志病的临床表现㊂‘明堂五脏论“记载: 胆为贯也,决曹使孙,能怒能喜,能罡(刚)能属 故知胆热,昼夜多睡;胆冷,无睡多闷;胆风,口吐清水㊂ 表明脏腑对人体神志活动有重要的影响[10]㊂‘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记载的 肝虚则恐,实则怒 心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 等内容表明脏腑对神志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各脏腑的寒热虚实变化也会进一步引起情志意识活动的改变,导致神志疾病的发生㊂2 本草类相关内容记载中药在治疗神志病方面有独特的优势㊂敦煌卷子‘五脏论“记载: 故本草云:灵瑞之草,然则长生;钟乳饵之,令人愉悦㊂犀角有抵触之义,故能趁疰祛邪;牛黄怀沉香之功,是以安神定魄㊂蓝田玉屑,镇压精神;中台麝香,差除妖魅 泽泻㊁茱萸,能使耳目聪明;远志㊁人参,巧含开心益智㊂ ‘新修本草“记载桔梗㊁莨菪子㊁白蔹㊁梅实等具有治疗神志疾病的作用,其中桔梗可治疗惊恐悸气;莨菪子可治疗癫狂风痫㊁颠倒拘挛,多食可令人狂走,久服轻身;白蔹可散结气,治疗小儿惊痫;梅实即乌梅,可除烦安神㊂‘食疗本草“亦记载有治疗神志疾病的药物,如胡桃可除风;软枣可镇心,久服令人轻健,悦人颜色;榆荚可治疗痫疾;葡萄可益脏气,强志;冬瓜主益气耐劳,除心胸气满;猕猴桃可祛烦热;杨梅可调脾胃,除烦溃,消恶气;藕可养神益气,除百病,常服还可生肌肉,令人喜悦;芡实可益精,使人耳目聪明㊂‘本草经集注第一㊃序录“分类记载治疗心烦㊁惊邪㊁癫痫㊁瘿瘤㊁失眠㊁多寐等神志疾病的药物[11]㊂魏丹丹等[12]研究认为,敦煌香药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㊁镇静安定㊁调节胃平滑肌㊁利胆㊁增加血流量㊁调节微循环㊁抗炎㊁抗菌等多种药理作用,应用于热病㊁心脑血管㊁骨科㊁外科㊁妇科等疾病的治疗中,还明确提到敦煌香药可以治疗中风㊁昏迷等神志病证,为运用敦煌医药治疗神志疾病提供更多的依据㊂3 医方类相关内容记载在现存的1200多首敦煌医方中,记载有较多治疗喜㊁怒㊁忧㊁思㊁悲㊁恐㊁惊等情志病变及癫狂㊁昏迷㊁健忘㊁多寐等神志病证的方药[13]㊂如‘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的五脏病证文并方可治疗相应脏腑的神志疾病,救诸病误治泻方中如泻肝汤可治疗惊烦不宁,泻肺汤可治疗神志迷妄如痴症状,泻肾汤可治疗心中悸动不安,调中补心汤可治疗心老脉极㊁心中烦悸㊁神志恍惚等症,P .2565中记载的四时常服方㊁令人醒睡方㊁常服补益方,P .1467和P .1467-2中记载的安神定志方(又名丹雄鸡汤)㊁茯神汤㊁鸡心汤㊁治百病鳖鱼甲汤方㊁定志丸㊁九物牛黄丸方,P .2882中记载的四时常服三等丸方,P .3930中记载的昏迷方,佛教医方有P .5598中记载的毗沙门天王丰宣和尚神妙补心丸及P .3230中记载的金光明最胜王经香浴方,道教医方有P .4038中记载的补益壮身方和八公神散等方药[14]㊂4 针灸类相关内容记载在‘火灸疗法“(P .T 127㊁P .T 1044)㊁‘灸法图“(S .6168㊁S .6262)㊁‘新集备急灸经“(P .2675)均记载有神志疾病的治疗方法[15-16]㊂如‘火灸疗法“(P .T 127)记载 中风部歪斜浮肿,上牙风症和虫蛀,致使神志昏迷,于腮骨如卵石处,火灸五壮,即可治愈 及 头晕昏沉,中风眼花,头脑迷乱,颈筋僵直,于耳背软骨突起处的外侧,下压有卵石状处,火灸七壮即可治愈 ,描述运用火灸疗法治疗中风昏迷[16]㊂‘灸法图“(S .6168)记载: 灸人杂癫,当灸两玄角,灸鼻柱,灸两乳头,胃管,关元,两手小指头,足两小趾头,凡十一处,两边各灸五百壮㊂其鼻柱及小指头各一百壮,余五百壮㊂ 有针灸治疗癫狂的记载[15]㊂‘新集备急灸经“(P .2675)记载 患癫风,心狂乱,加兼卒不语良久,取鼻孔下名人中穴,灸七壮,立差 及 患头眩,暗风,兼生头疼,白屑,头心上灸百会穴二七壮 ,均是关于中风㊁神志疾患㊁情绪改变的灸法治疗㊂5 敦煌形象医学丛春雨在‘论敦煌石窟艺术<经变画>中的情志因素与形象医学“一文中提到敦煌形象医学及其包含的情志因素,通过对石窟中记载的经变画㊁佛像画㊁飞天㊁供养人㊁装饰图案的研究观察,以及当时社会各阶层㊁各种人物在生产㊁生活中的喜㊁忧㊁思㊁悲㊁恐㊁惊等情志因素的变化观察,了解当时人们生㊁老㊁病㊁残等生命运动现象[17]㊂如通过对治病救人(隋开皇302窟‘福田经变“)㊁子病请医(盛唐217窟‘得医图“)㊁讲究卫生(盛唐159窟‘弥勒经变“)等图画的分析,生动地体现了中医理论中关于生理变化㊁心理变化与病理变化等相关内容一致的辨证统一理念㊂敦煌石窟艺术不仅是独具匠心的佛教艺术系列群体之佳作,还是一部珍贵的形象医学史料㊂5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4月第32卷第8期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A p r.2024,V o l.32N o.86其他有关敦煌医学神志病的记载此外,对于心理精神疾病的治疗,还提出运用佛家哲理㊁气功㊁运动等方法㊂在佛教养心方(P.3777㊁P.3244)中就提到 息世缘㊁离贪爱㊁制情欲㊁亲善友㊁乐正法㊁勤观察㊁广慈悲㊁普恭敬㊁深惭愧㊁大欢喜㊁常精进㊁顺轨仪㊁巧方便 的精神和心理治疗方法[18]㊂翟奎凤等[19]还提出静坐和坐禅,要求思想内敛㊁凝心守意㊁以静坐为主的功法,从而调身㊁调息㊁调心(调神),以求达到修性以保神㊁安心以健形的目的㊂吴新凤等[20]通过脉诊法判断和治疗疾病,运用敦煌遗书中记载的脉象特征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及其临床表现与内在特征,可提高临床疾病的诊断率㊂在敦煌医学脉象特征的记载中亦有关于神志病内容的记载,如‘伤寒论㊃辨脉法“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此为解 ,表明通过观察人体脉象及外在神志活动,可以进一步了解疾病的转归㊂7敦煌医学神志病相关内容研究述评敦煌医学是伴随敦煌莫高窟的发现而逐渐形成的一门地域性显学[21]㊂敦煌医学的研究与整理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㊂在文献研究方面,不仅包括文字整理㊁校勘㊁医理医方阐述等内容,而且还正在向数字化阶段迈进;在实验药理研究方面,敦煌医方的药理作用机制正在逐步揭示,不少医家依托敦煌医方进行加减配伍,将其运用于实验药理学研究中,研究并揭示其治病机制;在临床研究方面,越来越多的敦煌医方被运用到临床诊疗中[22]㊂敦煌医学包括中医药学㊁藏医学㊁印度医学㊁西域医学㊁壁画医学及佛教医学,其中对于神志病的记载也较丰富㊂神志病基本涵盖了现代医学中的各种独立的精神疾病,也包括各科疾病病变波及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疾病所致的精神异常症状㊂神志病与当今人们的工作㊁生活密切相关,其他疾病的发生也与神志病有重要的关系,笔者希望通过对敦煌医学神志病相关内容的挖掘与整理,丰富敦煌医学的研究内容,为今后敦煌医学神志病的研讨提供文献依据㊂参考文献[1]王曌滢.敦煌遗书抗衰老方剂文献学研究概述[J].亚太传统医药,2013,9(3):48-49.[2]吴新凤,李应存,李鑫浩,等.敦煌遗书中脉诊文献研究综述[J].中医文献杂志,2021,39(1):89-92.[3]熊媛霞.中医神志病的现状与发展思路[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23):9-10.[4]赵永厚,蔡定芳.中医神志病学[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9.[5]王坤.我国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经济运行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6]贾竑晓,尹冬青.中医神志病学教材编写应注意的问题及建议[J].医学教育管理,2016,2(S2):197-200,196. [7]丛春雨.敦煌中医药全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8]杨振宁.中医藏象神志学说的心理学意义辨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9]夏梦幻,王庆其.五神脏理论钩玄[J].中医杂志,2019,60(3): 186-189,194.[10]李应存.实用敦煌医学[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1]于业礼.敦煌‘本草经集注“残卷(龙530)研究[D].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2017.[12]魏丹丹,郭盛,宿树兰,等.敦煌香药在我国大健康产业中的应用进展[J].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4(2):109-115. [13]王雅平.敦煌中医药文献医方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14]李应存,史正刚.敦煌医学卷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概况与医方释要[J].中医药通报,2007,6(3):38-41. [15]邢家铭,严兴科,赵中亭,等.敦煌遗书中灸法研究与应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6,23(8):132-136.[16]魏玉婷,王觉,马重兵,等.敦煌藏医文献中针灸腧穴与疗法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25(11):1562-1565,1638.[17]丛春雨.论敦煌石窟艺术‘经变画“中的情志因素与形象医学[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0,7(4):5-9. [18]李应存,史正刚,魏迎春.敦煌佛书P.3777‘五辛文书“中之修身养生方录释[J].甘肃中医,2007,20(7):28-29. [19]翟奎凤,卢金名.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 神 道养生学论纲[J].现代哲学,2021,37(2):120-128. [20]吴新凤,季文达,章天明,等.敦煌遗书脉象描述特点分析[J].中医杂志,2020,61(24):2136-2139. [21]杨晓轶.敦煌医学学派形成与发展初步研究[D].兰州:甘肃中医学院,2012.[22]梁建庆,安耀荣,贾育新,等.敦煌医学卷子医方类的研究述评[J].西部中医药,2019,32(6):28-29.(收稿日期:2023-01-17)[编辑:白晓晖]6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4月第32卷第8期。
敦煌医药文书《平脉略例》文献学研究
敦煌医药文书《平脉略例》文献学研究
沈澍农
【期刊名称】《中医药文化》
【年(卷),期】2019(14)6
【摘要】介绍敦煌医药文书《平脉略例》的基本情况,分析其应有的内容要素,从而提出有些原被认为属《平脉略例》的卷子应当排除,另新增后发现的《平脉略例》卷子,确认该种文献有6个卷号,可缀合为5个传本。
并提出《平脉略例》与其所在卷子的文献属性当是医药集成式教本。
分析了该文献形成与传抄情况。
最后附论该类卷子研究当遵原卷原貌完整校录,而非按内含章节、语段分拆整理。
【总页数】11页(P44-54)
【作者】沈澍农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敦煌文献《平脉略例》、《玄感脉经》考论三则
2.古文书整理的学术标准——以敦煌文书、徽州文书、清水江文书整理为例
3.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的新成果——《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二集)评介
4.俄藏脉法文献《平脉略例》残卷考释
5.范行准先生敦煌医药文书研究述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敦煌医学文化与敦煌272腹带
论敦煌医学文化与敦煌272腹带
楚惠媛;王芝意
【期刊名称】《兰州科技情报》
【年(卷),期】1997(000)001
【摘要】甘肃中医学院副主任医师张弘强在敦煌莫高窟272窟烃10年探秘,挖掘古老中医学成果,研制出“敦煌272腹带”,对消化、呼吸、泌尿、妇科、男性病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总页数】3页(P9-11)
【作者】楚惠媛;王芝意
【作者单位】甘肃中医学院兰州敦煌科技信息实业开发公司730000;甘肃中医学院兰州敦煌科技信息实业开发公司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2
【相关文献】
1.敦煌医学宝藏奇葩——敦煌医学的学术和研究价值探析 [J], 李金田;朱向东;李应存;戴恩来;金华
2.敦煌272腹带(前列腺型)治疗慢性前列腺疾病36例疗效观察 [J], 王芝意;何天有
3.敦煌272腹带治疗29例胃肠疾病临床观察 [J], 许治时
4.敦煌272腹带临床应用病种及疗效分析 [J], 许治时
5.敦煌272腹带(男科型)治疗阳痿32例临床疗效观察 [J], 王芝意;何天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献鲜见敦煌写本医籍中的几则药名
文献鲜见敦煌写本医籍中的几则药名
王亚丽
【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
【年(卷),期】2015(028)008
【摘要】就敦煌写本医籍药中尚未被《中华药海》《中医大辞典》《汉语大词典》收录,但敦煌写本中已交代其为何物的药名青龙实中仁,玄中津,桪梨,柳脉,法豆,以及
部分未收之药文献可考的药名白酨浆,阿摩罗,缦绯,缦青,萁豆,白珂,狼跋,雀萑草进行考释。
【总页数】3页(P26-28)
【作者】王亚丽
【作者单位】[1]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2]甘肃中医药大学敦煌医学文献与应用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
【相关文献】
1.论古典医籍知识产权在中医文献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 [J], 杨旭杰;周计春;支政;
张弘;沈慧
2.历代中医医籍中肺癌相关文献概述 [J], 苏婉;徐振晔
3.文献鲜见敦煌写本医籍中的几则药名 [J], 王亚丽
4.中古民俗文化管窥——以敦煌写本医籍为中心 [J], 王亚丽
5.简帛医籍动植物类疑难药名例考 [J], 周祖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敦煌及古代医籍中麦门冬汤用药配伍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
敦煌及古代医籍中麦门冬汤用药配伍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李廷保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科技》
【年(卷),期】2017(024)001
【摘要】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敦煌及古代医籍中麦门冬汤用药配伍规律的文献研究.方法:将敦煌及古代医籍中麦门冬汤方药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自清以前古医籍中,仅西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七代共54部涉及有关麦门冬汤方剂155首.其中34部出现正名麦门冬汤111首,29部出现异名麦门冬汤44首.复方涉及中药115味,药物分为16类,单味用药总次数803次.结论:通过分析研究古代麦门冬汤组成可知:①核心药物为麦门冬、甘草、人参、生姜、黄芩、茯苓、大枣、生地黄、石膏、升麻等.②核心药类为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等.③敦煌古医方麦门冬汤恰由频数最高的麦门冬、甘草、人参三味药配伍而成.
【总页数】3页(P125-126,封3)
【作者】李廷保
【作者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敦煌医学文献整理与应用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敦煌及古代医籍中牛黄丸用药配伍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
2.敦煌及古代医籍中柴胡汤用药配伍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
3.敦煌及古代医籍中乌梅丸用药配伍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
4.基于数据挖掘对敦煌及古代医籍中麻黄汤用药配伍规律研究
5.基于敦煌遗书及古代医籍中同名雄黄丸用药配伍规律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医学文献
以甘肃敦煌莫高窟所藏医学卷子本为主的一批出土的隋唐及其以前的医学文献。
以甘肃敦煌莫高窟所藏医学卷子本为主的一批出土的隋唐及其以前的医学文献。
1900年,在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40 000余件手写本和少量的木刻本。
国内外学者视这批文献为珍宝,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整理研究,成果斐然,以致形成了新兴的国际显学——敦煌学。
医学文献只占敦煌文献的很小一部分。
自敦煌文献发现之后,我国又陆续在新疆、甘肃、青海、四川等地发现了许多古卷子写本,其中也有少量的医学文献。
现代学者一般将它们归入敦煌医学文献进行研究。
目前敦煌文献除北京图书馆藏有一万余卷之外,其余都为当时英、法、俄、日等国探险者所获,收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法国国立图书馆,以及德国、俄国、日本、美国、印度等国。
据马继兴研究,现存于国内外的敦煌医学卷子约有93种,其内容涉及医经、五脏、诊法、伤寒、医方、本草、针灸、养生等方面。
这些医学文献的年代多撰成于六朝及其以前,也有部分系隋唐时期的医学文献。
这些文献中有许多长期失传的医药古籍,以及一些流传至今的古籍最早的传写本。
它们最能反映早期医学文献原貌,因而对研究中国医药发展史,澄清医药文献的部分疑难问题,以及对校勘、补缺和探求宋以后木刻本的源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例如“五脏论”一类的文献在《汉书·艺文志》中就已著录多种,但宋以后已罕见原书。
因此,后世对这类以讨论脏腑学说为中心的古代医书原貌知之甚少。
敦煌出土的《张仲景五脏论》、《明堂五脏论》、《耆婆五脏论》等,使古代脏腑理论研究有了新的依据。
医方本草是敦煌医学文献的主要部分。
出土的张仲景的<伤寒论>卷子残卷,其文字内容更接近原始原貌,可以用来校正宋代以后通行的各种《伤寒论》刊本之疏误和遗漏。
敦煌出土的卷子本草类著作有9种之多,其中《本草经集注》残卷保留了将《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用朱、墨分书的原始形态。
唐代政府组织编撰的<新修本草>,以及唐代孟诜《食疗本草》的残卷,为现代辑佚复原这些本草名著提供了珍贵材料。
此外,20余种医方残卷记载了丰富的病种和所用药方,可以充分反映唐以前医家宝贵的临床经验。
20世纪有关敦煌医学文献的研究日益增多并不断深化。
最初的研究集中在少数敦煌出土的医药专著。
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研究者们在原始资料的复制方面致力尤多。
随着世界敦煌学的发展和复制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国对敦煌出土文献陆续影印出版,从而促进了敦煌文献的研究。
90年代以来,中国有关敦煌医学文献的系统研究蓬勃开展,出版了《敦煌古医籍考释》等多种学术专著。
目前,敦煌医学文献的研究作为敦煌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