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心理咨询师综合辅导:浅谈心理咨询十大误区分析一
对心理咨询的十大误解分析
对心理咨询的十大误解分析一,我的心理没问题,没到什么严重地步,心理咨询和我无关。
分析:的确,心理咨询现在在我国还很不普及,很多人认为心理咨询和自己没多大关系,徐静蕾也声称过自己有情绪问题,但不需要心理咨询。
当人类面对外界压力时,往往需要动用精神力量来支撑和抗争,但是往往精神世界会陷入危机,变得脆弱甚至不堪一击。
其实就像都有过患“感冒”的经历一样,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曾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很多人都有过愤怒、郁闷、焦虑、烦躁、躲避、恐惧、厌食、失眠、注意力不集中、难以适应新环境等体验吧?往往自己认为是小毛病的地方,很可能便存在着心理问题。
很多人认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但仅仅依靠自己的意志力同心理问题抗争,结果往往越克服越厉害,越抗争越严重,还会引发躯体疾病,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心理咨询帮助的对象就是日常生活当中的常人,常人会遇到一些现实的问题,自己觉得很困惑或者痛苦,自己的个人努力好像一时无法排遣。
这时候就需要求助心理咨询。
那种认为只有负面情绪累积到“病”的境地才要咨询的看法是错误的,如果目前出现的问题开始无力解决,影响到工作和生活,就应该求助于心理咨询,如果发展到严重干扰生活的状态,那更应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
其实就算非常健康毫无心理问题的人士,也可以接受“心理发展”等方面的咨询辅导,比如职场生涯规划、亲子关系培养、儿童智力、情商培养等,可以进一步发挥个人的潜能。
如果你的经济能力较好,对心理咨询又很认可的话,原则上应该定期到心理咨询师那里进行咨询。
二,如果去接受心理咨询的话就代表自己不是正常的健康人了。
分析:首先心理问题与精神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精神病是医学概念,如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等,是最严重的心理疾病,它与一般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有很大区别,而轻度的心理问题或者心理人格障碍、认知障碍、心理困惑等几乎人人都有,完全不算“不正常”。
身体不适,我们要休息、锻炼和保健,心理不适也同样要休息、锻炼和保健。
心理咨询的几个误区
心理咨询的几个误区心理咨询是一种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和提升心理健康的专业服务。
然而,在进行心理咨询时,有时候会出现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影响到咨询的效果和质量。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心理咨询误区。
一、追求简单和快速解决问题有些人在进行心理咨询时,希望能够迅速解决自己的问题,他们希望咨询师能够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或方法。
然而,心理问题往往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通过一句话或一种方法来解决。
心理咨询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咨询师与当事人一起深入探讨问题的原因和背后的动机,才能找到最适合的解决方案。
二、将咨询师当作问题的解决者有些人在进行心理咨询时,会将咨询师当作问题的解决者,希望咨询师能够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或指导。
然而,心理咨询的目的是帮助当事人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而不是咨询师来解决问题。
咨询师的作用是引导和辅助当事人,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问题、情绪和行为,并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三、只关注表面问题而忽视潜在问题有些人在进行心理咨询时,只关注表面问题,而忽视了问题背后的潜在原因。
心理问题往往有很多层次,表面问题只是问题的外在表现,真正的原因可能隐藏在潜意识中。
心理咨询需要关注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和潜在需求,通过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四、不愿意接受自己的问题和情绪有些人在进行心理咨询时,不愿意接受自己的问题和情绪,或者试图将问题归咎于他人或外部环境。
然而,心理咨询的前提是当事人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和情绪,并愿意主动改变和成长。
咨询师会鼓励当事人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接受自己的问题和情绪,并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五、缺乏信任和合作在心理咨询中,建立良好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对于咨询的效果至关重要。
有些人可能因为过去的经历或个人特点而对咨询师缺乏信任,或者不愿意与咨询师合作。
然而,只有当事人能够与咨询师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和合作关系,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心理咨询,共同解决问题。
六、过度依赖咨询师有些人在进行心理咨询时,可能过度依赖咨询师,希望咨询师能够解决所有问题。
心理咨询的五大误区
心理咨询的五大误区心理咨询在当今社会已经逐渐被接受和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然而,在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很多人可能会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影响到咨询的效果,甚至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困扰。
因此,了解心理咨询中的误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心理咨询,达到预期的效果。
下面将介绍心理咨询中的五大误区,并提供相应的建议。
**误区一:心理咨询只适合有心理问题的人**很多人认为只有在遇到心理问题或者情绪困扰时才需要进行心理咨询,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心理咨询并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预防和促进个人的心理健康。
每个人都可能会面临压力、挫折、困惑等情绪问题,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提升应对问题的能力,增强心理韧性。
建议:不要等到问题严重才去寻求心理咨询,可以定期进行心理咨询,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保持心理健康。
**误区二:心理咨询就是找人倾诉**倾诉是心理咨询的一部分,但心理咨询远不止于此。
心理咨询师会通过专业的技术和方法,帮助个体认识自己的情绪、认知和行为模式,引导个体解决问题,提升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心理咨询是一种系统性的过程,需要咨询师和个体共同努力,达到预期的效果。
建议:在心理咨询中,要积极参与,配合咨询师的引导和建议,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不要只是 passively 接受倾诉。
**误区三:心理咨询就是给出解决方案**有些人认为心理咨询的作用就是让咨询师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心理咨询更多的是帮助个体自我发现和自我解决问题,咨询师更像是一个引导者和陪伴者,而不是问题的解决者。
通过心理咨询,个体可以学会更好地应对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议:在心理咨询中,要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探索,不要期待咨询师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要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误区四:心理咨询是一劳永逸的**有些人可能认为进行一次心理咨询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然而心理咨询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
心理辅导的误区
心理辅导的误区心理辅导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服务,旨在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然而,在进行心理辅导时,有时候会因为一些误区而导致效果不佳。
本文将探讨心理辅导中常见的误区,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一、过度干预在心理辅导中,一些辅导师可能会过度干预个体的决策和行为。
他们可能会过于主动地给出建议,而不真正倾听和理解个体的需求和问题。
这种过度干预会导致个体失去自主权,产生依赖心理,并可能造成辅导的效果不佳。
为了避免过度干预,心理辅导师应该注重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
他们应该尊重个体的自主权,倾听并理解个体的需求。
同时,辅导师可以采用开放性问题的方式,引导个体自我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增强个体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二、忽视身心整体性有时候,在心理辅导中,一些辅导师可能会过于关注个体的心理问题,而忽视了身体的影响。
事实上,身心是密切相关的,心理问题往往会表现在身体上,而身体问题也会对心理产生影响。
因此,忽视身心整体性会导致辅导的效果受限。
为了更好地应对身心整体性,心理辅导师应该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
他们应该帮助个体意识到身心的相互影响,并引导个体关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双重重要性。
同时,辅导师可以借助身体体验的方式,帮助个体减轻心理压力,提升身心健康。
三、缺乏文化敏感性在跨文化的心理辅导中,由于文化差异,一些辅导师可能会忽视个体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从而导致误解和冲突。
缺乏文化敏感性会使得心理辅导无法顺利进行,并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心理辅导师应该增强自身的跨文化能力。
他们应该尊重并理解个体的文化背景,积极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的心理特点,并灵活调整辅导的方法和技巧。
此外,辅导师还可以与其他专业人士合作,共同提供跨文化心理辅导服务。
四、短期追求效果在现实中,一些个体可能希望通过一两次的心理辅导就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一些辅导师也可能追求短期效果。
然而,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心理辅导需要时间和持续的努力。
心理咨询的误区
心理咨询的误区周非非很多求助者因为患有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或者社交恐惧症而痛苦不堪,寻求心理咨询来调整和治疗,但是在治疗的过程中,很多人陷入误区:误区一:治疗不及时,一拖再拖有人觉得如果是感冒发烧等生理疾病必须尽快治疗,即便没有钱也要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去医院,而心理问题看不见摸不着,自己的感觉而已,觉得无所谓,能拖就拖,以至于本来很轻微的心理困惑,最后拖到抑郁才寻求帮助,花钱更多,痛苦更大。
尤其是一些婚恋情感方面的问题,本来早点解决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但是有些夫妻或情侣却直到感情破裂才寻求心理帮助。
误区二:做心理咨询是一件丢人的事很多人做心理咨询都瞒着同事、朋友和家人,觉得这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其实不然。
我曾经说过“心理咨询是精神维生素!不要视为洪水猛兽。
在国外,人们遇到痛苦和困惑就自然而然地去找心理医生,寻求帮助或者宣泄不良情绪。
可是,我们国内有些人却觉得找心理医生是一件羞于启齿的事情,唯恐被人知道视为神经病,这是观念滞后啊!”“积极寻求外界帮助是一个人心智成熟的标志之一,内向羞怯而敏感脆弱的人,往往会遇到更多问题,也常常最不愿意主动求助他人,所以,心理扭曲的比率更高一些。
其实心理咨询并非针对病人,我们的生活中每一个都需要心理帮助,现在大家都在关注健康,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心理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误区三:心理咨询师应该解决我的所有问题心理咨询也不是万能的,譬如一粒种子,离开水、阳光和肥沃的土壤是不行的,但有了这些也未必会茁壮成长,一切都要靠你内在的力量,煮熟的种子发不了芽!如果你非要跳到痛苦的油锅里面饱受煎熬,再多的阳光和雨露都是徒然。
必须你自己去改变,咨询师不能替你去做,只能引导你找出问题的根源,并一步步成长,最终能够完善人格,幸福生活!误区四:频频更换咨询师在咨询一次之后,有人急于求成,企图一蹴而就,觉得效果不甚显著,就换了咨询师。
这是不太好的,因为咨询师在接诊的时候,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疾病表现、既往治疗情况及反应。
10种认知误区解读
一、思想意识的极端化——非此即彼的绝对思维不是白就是黑,绝无中间过渡部分。
这种走极端的错误想法是源于一种要求十全十美的至善论观点造成的。
它使你对自己任何小的失误或不完善,都能产生极大失望和恐慌。
一遇挫折,就有彻底失败的感觉,进而觉得自身已不具任何价值,活者没有意义,生不如死好。
这种感觉当然是不真实的,因为人在社会生活不免要遇到这方面或那方面的挫折,很难尽如人意。
任何人都不是绝顶聪明,也不是生来就是愚蠢,事情是相对比较而存在的,绝对的健康也是不存在的。
如果的感觉一旦陷入这种极端意识,那你就会对自己取得的一切进步都不满意,会觉得思想感情和客观世界格格不入。
使你不时的泛起一种幻灭感,失去自信的感受。
二、改变你的公式化——一成不变的唯心意识比如你某一天因为一件事,使你的情绪很坏以至抑郁了一段时间,以后就主观的认为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就一定要产生抑郁情绪。
事情只要发生一次,就认为以后还挥发生。
如果你知道"守株待兔"的故事,你就会意识自己多麽象那个待兔者啊!如果你遇到别人的拒绝或疏远就容易产生这种意识。
这时你就应该特别的注意,不能让它长期支配你的情绪。
即使是真的有人故意冒犯你、刁难你,你感到的烦恼也应是暂时的也不能让它长期支配你的情绪。
比如,你目前的女友,假如有一天她拒绝了你求爱,你也不能认为在今生今世在也没有爱上其她人的可能了。
你仔细的想一想,这种公式化----一成不变的思想意识也未免太想不开了吧!三、扔掉你的变色镜一般抑郁症患者遇到事往往只想事情消极的那一面,想来想去,似乎整个形式都对自己不利。
也就是说,人在情绪低落时,就象戴了一副滤色镜。
它滤掉了生活中所有的光明,使整个世界看起来全都暗淡无光。
这时外界事物进入你的脑海,当然也就显得消极压抑。
这种无益的心理状态,给你戴来了完全不必要的精神烦恼与心理痛苦。
四.妄自菲薄的消极意向这种意向可使你把本来很松弛的情绪,变的紧张起来,把正常愉快的心境变得惆怅失望。
对心理咨询认识的误区
对“心理咨询”认识的误区
包头晴语心理咨询师詹静
对去看“心理”,去做心理保健、心理美容,很多人会发出异样的眼光,做出怪异的模样,似乎在说“你精神病?”怎样,你也有如此认识吗?
误区一:心理问题=精神病
在许多人眼里,看“心理”是件很丢脸的事,有精神病的人才去。
很多人宁愿饱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也不愿或不敢前来。
其实,心理问题与精神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每个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都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如同你会感冒、发烧一样。
若不能及时加以正确处理,则会产生持续的不良影响,甚至导致心理障碍。
误区二:心理咨询=聊天、谈话
有些人说“心理咨询不就是话疗吗?”其实心理咨询有着严谨的理论基础和助人技巧,它与普通谈话、聊天是有本质区别的,心理咨询是咨询师运用专门的理论和方法协助来访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
误区三:心理咨询=替人除难
心理咨询的目的不止于帮助人克服其当前的困难,还要使受助者学会独立决策和行动的自助能力。
助人自助是心理咨询的最终目标。
如果将心理咨询看作是简单的替人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则实在是误解了心理咨询的基本精神。
误区四:心理咨询师=救世主
一些来访者把心理咨询师当作“救世主”,将自己的所有心理包袱丢给咨询师,而自己无需努力。
其实,心理咨询师只能起到分析、引导、启发、支持、促进来访者改变和人格成长的作用,他无权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愿望强加给来访者,更不能替来访者改变或作决定。
真正的“救世主”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的。
只有改变自己、战胜自己,最终才能超越自我,达到理想目标。
心理咨询的五大误区必须知道的事实
心理咨询的五大误区必须知道的事实心理咨询对于人们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然而,许多人对心理咨询存在着一些误区。
这些误区可能导致人们对心理咨询抱有错误的认识,甚至不信任这一重要的服务。
本文将揭示心理咨询的五大误区,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心理咨询的真相。
1. 误区一:只有心理问题才需要心理咨询许多人误以为只有在面临严重心理问题时才需要寻求心理咨询。
然而,心理咨询旨在帮助人们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压力,无论其大小。
无论是工作压力、人际关系问题还是情绪困扰,心理咨询都可以提供帮助。
因此,不仅仅是心理问题,任何人都可以受益于心理咨询的支持和指导。
2. 误区二:心理咨询只是“诉苦”或聊天心理咨询远不止于简单的“诉苦”或聊天。
心理咨询师是经过专业培训和认证的专业人士,他们能够提供针对个人需求的恰当技术和策略。
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模式,探索问题的根源,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心理咨询的目标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并提高应对困难的能力。
3. 误区三:心理咨询是一种耗时耗费的过程有些人可能担心进行心理咨询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实际上,心理咨询是一个灵活的过程,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和可承受的经济负担来调整。
有些问题可能只需要数次咨询就能得到解决,而其他问题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持续咨询。
此外,很多医保计划和心理健康服务都提供心理咨询的经济支持,使其更加可负担。
4. 误区四:心理咨询没有科学依据有些人对心理咨询的有效性存在怀疑。
然而,心理咨询是基于广泛的研究和科学理论的实践。
心理咨询师接受系统的培训,掌握了各种心理学理论和治疗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况。
大量的研究表明,心理咨询对于改善心理健康和提升生活质量是有效的。
因此,心理咨询是一门科学且有根据的实践。
5. 误区五:心理咨询师能解决所有问题有些人可能期望心理咨询师能够为他们提供所有答案并解决所有问题。
然而,心理咨询师是协助人们解决问题的专家,而不是超人。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会与客户合作,帮助他们思考和探索问题,并引导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于心理学的十个误解
关于心理学的十个误解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类行为和思维的科学,但是在大众中存在许多误解。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中的十个误解,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
误解一:心理学等于心理咨询许多人认为心理学仅仅是关于咨询和治疗的学科,实际上,心理学包括多个领域,如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
误解二:心理学能读心心理学家并不能真正读懂他人的思想。
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行为和思维的规律,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推理和解释。
误解三:心理学只关注问题和疾病心理学不仅关注问题和疾病,也研究正常的心理过程。
心理学家致力于理解人类的幸福、创造力和积极心态等正面因素。
误解四:所有心理问题都可以通过药物解决药物可以帮助治疗某些心理问题,但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
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也是常见的治疗方式,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
误解五:人类行为由基因决定虽然基因对人类行为有一定影响,但环境和社会因素同样重要。
心理学强调了基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误解六:大脑的使用率只有10%这是一个常见的谬误,事实上,大脑的各个区域在不同任务中都会参与。
大脑是高度复杂而高效的器官。
误解七:催眠可以控制他人催眠并不能使人丧失意志和自主性,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注意力和意识状态。
催眠效果因人而异,对某些人有效,对其他人无效。
误解八:人类行为是确定性的人类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不仅仅是确定性的结果。
人类有自主选择的能力,行为是复杂的、多样的。
误解九:心理学是主观的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是其基础。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研究人类行为,尽力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
误解十:心理学是一门现代学科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印度等古代文明。
虽然现代心理学在19世纪末才正式建立,但心理学的研究历史悠久。
通过纠正这些常见误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的真正内容和目标。
心理学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己和他人,还可以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供指导。
心理辅导(咨询)的误区
心理辅导(咨询)的误区当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得人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而心理咨询这个行业也越来越成为一种实髦的“行当”,很多人为了社会效益而投身其中,大捞特捞,尤其是大量非专业人员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这项工作作为其挣钱的买卖,给心理咨询领域带来了很大的混乱。
而实际上,就是在专业人员的工作中,也存在着太多的误区。
下面,我仅从学校心理辅导(咨询)的角度,分析一下常见的误区,来帮助有志于心理辅导工作的同仁们,正确认识这份工作,切不可为了一些小利而沾污了这个行业。
误区一“问题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这里的“问题学生",是指那些让教师感到很难管理的学生,比如他们常常是学习成绩差、组织纪律性差、人际交往不良等。
诚然,这些学生,在学生中间容易成为教师的“关注”对象,也很容易进入我们的视野。
因此,教师也习惯在工作中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他们身上,进行说服教育,甚至严厉的批评,可往往收效甚微,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又故剧重演,甚至“变本加厉”,再出现问题。
所以,这些学生也就始终成了“问题学生"。
.实际上,问题就出现在,教师对于大多数学生没去多关注,“问题学生”始终生活在他们固有的环境中,批评教育只是使他们虽然表面上有所收敛,心里却仍然“我行我素"。
事实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工作,而决非是个体性工作,我们虽然不能否认个别工作的作用,但一个班级或一个社区的集体环境,永远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土壤,没有它的变化,个别教育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可见,上述表面文章的出现就不足为怪了。
误区二心理健康教育是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与建议这是一个较大的误区,很多人都认为,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或建议,所以,当他们会见寻求心理帮助的同学时,会尽心尽力地试图为当事人提供详尽的指导,可实际上,却对学生毫无帮助,或者是解了燃眉之急,但却治标不治本:1.建议代替辅导对于不清楚心理治疗本质的人,很可能有这样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心理辅导就是给当事人以具体的建议。
人们对心理咨询的九大误解
对心理咨询的九大误解误解 1、心理咨询师知道你在想什么大多数心理咨询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周围人得知了你的专业时,他们会马上好奇的发问:“你是学心理学的?那么你能不能告诉我正在想什么?”人们总是以为学过心理就应该能透视眼前人的所思所想。
其实心理活动它具有广泛的含义,包括人的感觉、知觉、思维、情绪和意志等,并不只是人在某种情境下的所思所想。
误解2、有病的人才会去心理咨询很多人都说他们走进心理咨询室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可能还有过思想斗争:“去还是不去?人家会不会认为我是精神病?朋友知道了会怎么看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很多人对心理学的看法:去心理咨询的人都是“心理有病”的人,然而事实上寻求心理咨询的人绝大部分都是心理健康的正常人。
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问题、职业选择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正常人生活的一部分,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是他们寻求心理咨询的主要动机。
那些极少数的具有问题的患者,如有强迫症、恐怖症、性心理障碍的患者,则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
因此,寻求心理咨询的人是正常人,而需要心理治疗的人才是心理有问题的人。
需要注意的是,那些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往往不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而不会去寻求心理咨询或治疗。
误解3、心理咨询师会催眠在很多人眼中,催眠术是一种很玄妙的技术。
而知道催眠术的人,又往往把它和心理工作者的工作联系起来。
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一是因为弗洛伊德的知名度,二是和几部深有影响的“心理电影”有关。
然而催眠术只是精神分析学家在心理治疗中使用的一种方法,并非心理工作者的“招牌本领”,而且大多数心理工作者的工作并不涉及催眠术,他们更喜欢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如实验和行为观察。
误解4、心理学是骗人的东西还有一种让心理学者感到伤心的看法,有些人认为心理学是“伪科学”,是骗人的东西。
为什么会有这种评价呢?一是对心理学科学性的怀疑。
二是有些人对心理咨询的“失望”。
心理咨询误区分析
心理咨询误区分析1、心理咨询不是社交谈话对心理咨询理解误区之一,就是将心理咨询视为朋友之间的谈话,其实远非如此。
心理咨询确实是通过谈话来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谈话也确实是主要的交流方式之一,但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谈话是一种专业的谈话,它一定要在正式的心理咨询室进行。
心理谈话有着非常明确的目的,以咨询目标为线索,把握各种原则,采用各种技术,最终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心理咨询的谈话是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的融合,而朋友之间的社交谈话是随意的,可以是漫无目的的,也不必遵循什么原则。
2、心理咨询不是逻辑分析有些求助者前来进行心理咨询目的就是请懂得心理学知识的咨询师帮助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些求助者直截了当地说:“我脑子很乱,你帮我分析分析。
”有的女性求助者说“你帮我分析分析,我丈夫到底是怎么想的"咨询师对此的理解应该是通过心理咨询促使其心理成长,直己帮助自己解决自身的心理。
而不是仅仅靠咨询师的逻辑分析。
3、心理咨询不是交朋觅友心理咨询师具有良好的职业理念,善于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咨询师本人可能具有良好的品质,因此常常吸引求助者,有些求助者主动的要求咨询师建立朋友关系。
有些求助者身居要职,可能使咨询师产生与之建立某种联系的愿望。
但心理咨询正确的理念是避免与求助者建立双重关系。
一旦求助者主动地要求.咨询师应讲明心理咨询的职业规范,婉言谢绝,咨询师自己应该自觉严格地遵循职业的要求。
不与求助者建立咨询以外的关系。
心理咨询也需要有“距离美”,咨询师应该区别心理咨询与友谊的关系。
4、心理咨询不是开导、安慰咨询中,求助者可能存在许多让人伤感的负性情绪,而对这些情绪.有些咨询师总有前去安慰的冲动。
其实咨询师务必理解,安慰求助者不是心理咨询的目标,而是通过促进求助者的心成长,促使求助者有意识的调整、控制、改变自己的情绪,实施自我安慰才是其目标。
或许可以准确地说,安慰求助者只是咨旬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咨询的目标。
5、心理咨询不是替求助者消灾解难有些求助者认为,我既然交了咨询费,,而你咨询师就应该帮助我解决困难。
心理健康辅导的常见误区
心理健康辅导的常见误区心理健康是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而心理健康辅导则是一种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的手段。
然而,在实施心理健康辅导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对辅导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心理健康辅导中的常见误区,并提供解决方案以期提高辅导的效果。
误区一:一刀切的辅导方法在心理健康辅导过程中,有些辅导者会采用一种通用的辅导方法,而不针对不同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这种一刀切的辅导方法无法充分考虑到个体的特点和需求,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辅导效果。
解决方案:针对个体化辅导需求为了克服这个误区,辅导者应该充分了解每个个体的具体情况,包括他们的性格特点、成长背景、经历等,并根据这些信息制定个体化的辅导方案。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被辅导者的需求,提高辅导效果。
误区二:过分依赖辅导者在心理健康辅导中,有些被辅导者往往过分依赖辅导者,认为只有辅导者的指导才能解决问题。
这种依赖心理使得被辅导者无法独立解决问题,并可能导致辅导过程的延长。
解决方案:培养被辅导者的自主能力辅导者需要引导被辅导者认识到自身的潜力和能力,并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辅导者可以通过提供必要的知识和工具,帮助被辅导者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他们在辅导结束后能够独立面对和解决心理困境。
误区三:忽视情绪表达有些辅导者在心理健康辅导中,往往过于注重对问题的解决,而忽视了对被辅导者情绪的关注和理解。
这种做法可能让被辅导者觉得无法被理解和接纳,从而对辅导失去了信任感。
解决方案:关注情绪表达并提供支持辅导者应该倾听被辅导者的情绪表达,尊重他们的感受,并试图理解和接纳他们。
辅导者可以通过积极表达同理心和理解来建立被辅导者的信任,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误区四:缺乏专业背景知识一些非专业人士在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时,可能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这种情况下,辅导者无法提供准确和科学的帮助,可能导致辅导效果不佳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解决方案:寻求专业辅导者的帮助被辅导者应该优先选择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资质的心理健康辅导者。
心理咨询的好处和相关误区
心理咨询的好处和相关误区心理咨询作为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服务,近几年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重视。
然而,对于心理咨询的理解和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误区。
这篇文章将全面阐述心理咨询的好处,以及常见的误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一资源。
心理咨询的好处促进自我认识心理咨询提供了一个安全和私密的环境,使个体能够深入探讨自己的感受、想法和行为。
通过与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对话,个体能够获得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更清晰理解。
这种自我认识不仅有助于调节情绪,还能够推动个人成长和发展。
解决情感问题许多人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情感困扰,如焦虑、抑郁或人际关系问题。
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个体识别这些困惑的根源,并提供相应的解决策略。
专业心理咨询师通过倾听、引导和反馈,使个体能够意识到问题的本质,并学习如何有效应对。
增强应对能力生活中总会面临多种压力源,比如工作压力、学业压力、家庭责任等。
心理咨询不仅帮助个体认识这些压力,还能提供实际的应对技巧,提高个人的韧性和适应能力。
这种增强后的应对能力可以降低未来在面对生活挑战时的焦虑。
改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心理咨询能帮助人们理解与他人的互动模式,识别不健康的沟通方式,改善人际关系。
通过学习更有效的沟通技巧和解决冲突的方法,个体能够建立更为和谐的人际联系。
提高生活质量经过心理咨询后,许多人报告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他们不仅在情感上感到更为充实,也在生活中体验到了更多的愉悦感。
随着自我认识的提升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增强,个体往往能够更加积极地面对日常生活,提高整体幸福感。
心理咨询的常见误区尽管心理咨询有诸多好处,但对它存在的一些误区也可能影响人们寻求帮助的意愿和决策。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咨询误区,以及相应的澄清。
误区一:只有精神病患者需要心理咨询很多人认为只有精神疾病患者才有必要接受心理咨询,这其实是一个严重的误解。
实际上,心理咨询并不仅仅适用于有精神障碍的人。
任何人都可以在遇到情绪困难、人生转折或关系问题时寻求专业支持。
心理健康问题中的常见误区解析
心理健康问题中的常见误区解析1. 引言1.1 概述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认知的不断加深,我们逐渐意识到了心理健康问题中存在许多常见误区。
这些误区包括对心理疾病的误解、社会对心理健康的看法误区以及涉及心理健康的谣言和传闻等。
这使得我们亟需深入了解这些误区,并提供正确的信息和教育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处理心理健康问题。
1.2 研究背景目前,大多数人对于心理健康问题仍存在许多错误的认识和观念。
许多人将心理疾病与“精神错乱”、“弱智”等负面标签联系在一起,导致患者受到歧视和不公平对待。
同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刻板印象和误解,往往把其视为个体能力不足或者是社会化问题的产物。
此外,众多流传于社交媒体的谣言和传闻也给人们的思维带来了混乱,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了更大的困扰。
1.3 目的和重要性为了消除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中的常见误区,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全面解析和分析。
本文的目标就是深入探讨这些误区产生背后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策略来帮助人们正确看待心理健康问题。
通过推广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教育、促进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更加负责任地处理精神卫生事件和信息发布以及强调个人自我意识和患者权益保护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这些误区的存在,并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心理支持与关怀。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具体介绍心理健康问题中常见误区的内容,并深入探讨影响这些误区形成的因素。
最后,我们将提出一些建议来帮助我们正确看待心理健康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解析与分析,我们有望在未来改善公众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水平,并建立一个更加包容和关爱的社会环境。
2. 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见误区在社会中存在着许多关于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见误区。
这些误区往往导致对心理疾病的错误理解,对心理健康的看法不准确,并产生各种心理健康谣言和传闻。
下面将重点解析这些常见误区。
2.1 对心理疾病的误解许多人对心理疾病存在着严重的误解。
常见的心理咨询误区
常见的心理咨询误区错误一:心理问题就是精神病精神病是一个医学概念,如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等,是最严重的一种心理疾病。
它与一般的心理问题和轻度心理障碍有很大区别。
身体不适不意味着就是生病,心理问题也不等于就是精神病。
身体不适,我们要休息、锻炼和注意保健,心理不适也同样要注意休息、锻炼和保健。
心理咨询师就如同运动教练和身体保健师,是人的心灵运动和保健的指导者.错误二:心理咨询应该立竿见影不敢去心理咨询是一种错误的观点,而把一切心理问题都付诸心理咨询并期望"手到病除""豁然开朗" 则是对于心理咨询的另一种错误理解。
实际上,心理咨询是一个连续的、艰难的改变过程。
心理问题常与来访者的个性及生活经历有关,就像一座冰山,积封已久,没有强烈的求助、改变的动机,没有恒久的决心与之抗衡,是难以冰消雪融的,所以来访者需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错误三:心理咨询师就是算命先生来访者往往对心理咨询师期望过高,以为通过三言两语就可以让心理咨询师洞悉一切,妙手回春。
实际上,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来访者提供的一定信息进行讨论和分析,并进行咨询与治疗。
它要求来访者详尽地提供有关情况,才能帮助双方共同找到问题的症结,利于心理咨询师作出正确的诊断并进行恰当的治疗。
因此,不要将心理咨询师当作算命先生看待,以为心理咨询师不能一眼猜中自己的心事就是水平不高。
错误四:来访者与心理咨询师的关系就是被动的医患关系多年来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是,病人看病,医生诊断、开药、治疗,患者常常习惯被置于被动的医患关系中。
因此来访者自然而然地把这种旧的医学模式带进心理咨询,将自己的所有心理包袱丢给心理咨询师,期待心理咨询师解决一切。
然而,心理咨询师只能起到分析、引导、启发、支持、促进来访者改变和人格成长的作用,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来访者本人主观能动意志和改变成长的努力。
错误五:心理咨询就是思想教育工作有些人认为心理咨询没多大用处,无非是讲些道理、做做思想工作,因而忽视或未意识到心理问题是需要治疗的。
心理辅导认识的几个误区及原因分析
心理辅导认识的几个误区及原因分析心理辅导认识的几个误区及原因分析麻章区第一中学郑文清现代人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有很多意识到自己有疾患的人会主动求助于心理医生。
但是,也有很多人对心理健康、心理辅导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包括在校园里面。
很多学生想走进心理辅导室跟老师聊一聊自己的烦恼,但是又怕别取笑是神经病、心理有问题。
通过两天C证的培训,我深深地领悟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本质,但我觉得心理辅导仍存在几大误区:一、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才需要心理辅导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人的精神正常与否看作是黑白分明的事情:要么是正常人,无论他的行为多么变态和异常;要么是疯子,无论他的疾患有多大的好转。
这种认识将人的精神正常与否看作简单的质差,而忽视了正常人与精神病患者之间存在着巨大量差的事实,人的精神正常与不正常并无明确的界限,它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
具体地说,如果将人的精神正常比作白色,精神不正常比做黑色,那么白色与黑色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缓冲区域——灰色区,灰色区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浅灰色与深灰色两区域,浅灰色区的人只有心理冲突而无人格变态,深灰色区的人则患有种种异常人格和精神症,浅灰色与深灰色区之间也没有明确的界限,后者往往包含了前者。
心理辅导的主要对象,即处于白色与深灰色区的绝大多数仍属于正常发展的学生,辅导人员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关系,心理辅导是以发展性目标为主,防治目标为辅,面向全体学生的。
二、心理辅导就是生活辅导心理辅导不同于生活辅导,具体表现为:其一,由于心理辅导人员一般都具有严格的职业要求与素养,凡是到过心理辅导机构的人都会对心理辅导员留下深刻印象,就会对心理辅导员过分依赖,不愿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甚至凡事求助于辅导员。
其二,希望心理辅导老师能一次解决所有问题,对心理辅导员设计的辅导步骤不理解,认为是辅导员在敷衍自己。
罗杰斯曾指出:心理辅导是一个过程,期间辅导人员与来访者的关系可以给后者提供安全感,使其可以充分地开放自我,正视自己过去不快的经验,将他们融合于已经转变了的自我中去,作出新的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咨询在中国已经有二三十年历史,许多人依然不了解,甚至还有不少误解。
我在这里讨论心理咨询“不是什么”,从而帮助人们认识它是什么。
简单地提建议
一般认为,一个人在生活中遇到困扰,不知道该怎么办,因而才寻求心理咨询。
但是,心理咨询并不是简单告诉对方该怎么办。
我在咨询经验中发现,父母最普遍的问题是,不管孩子遇到什么问题,立刻就提供建议,告诉孩子该怎么办。
这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孩子接受了太多的建议,难以长出自己的主见,在生活中四处向别人讨主意。
父母感到纳闷:孩子怎么就长不大呢?
心理咨询要慎提建议。
轻易提建议,会掩盖问题,使问题的本质与根源得不到真正的探索,使来访者对问题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
如果咨询师太多提建议,不能帮助来访者建立自信,反而会养成依赖。
初出茅庐的咨询师会急于把“真相”或“真理”告诉对方,会提太多建议。
成熟的咨询师则会跟来访者建立关系,跟他一起探索,并且有意识地让来访者自己去发现真相。
替来访者解决问题
在心理咨询中,我发现一个普遍的问题:父母对孩子包办代替。
家长把所有的家务都做了,本来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家长也全部包办代替,只把学习留给孩子,让孩子只做作业。
这造成的普遍结果是,孩子成绩好,却没有生活能力。
最近,一篇报道引起许多中国人的注意: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些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对波士顿地区456名少年儿童所作的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爱做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做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爱做家务的孩子长大后的平均收入比不做家务的孩子要高出20%,而离婚率、心理疾病患病率却低很多。
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协助来访者解决问题,而不是“替”他解决问题。
心理咨询是一场合作,不是咨询师单干就可以完成。
整个咨询过程中,来访者需要自身做出努力,发展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生是一个过程,问题是在一个过程中形成的,解决问题也需要一个过程。
来访者跟咨询师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他成长的过程。
让来访者依赖
按照发展心理学,人出生之后,需要跟父母建立紧密的依恋关系,才能存活和成长。
但是,父母教养孩子要有一个明确的意识,就是慢慢让孩子摆脱对自己的依赖,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个体——不仅在身体上独立行走,在心理、情感、智能、道德、社会适应、精神等方面都具备独立的人格。
但许多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对世界有各种担心,对孩子总是不放心,也不敢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
结果,孩子对父母有强烈的依赖,同时,又对父母表现出各种反叛的情绪和行为。
一个人前来寻求心理咨询,他的内心可能或多或少有依赖,咨询师需要去处理这种依赖倾向,全力促成他成长。
可惜的是,在现在的心理治疗中,单一诊断与用药的治疗模式,很容易在来访者身上养成依赖,甚至可能导致当事人终身吃药,也就是终身依赖。
心理咨询不是培养来访者的依赖,而是支持他变得更加独立。
心理咨询与商业活动不同。
商业的目标是试图用商品的质量培养永远的消费者,而心理咨询的目标,却是要用专业的服务把来访者变成不再需要心理咨询的人。
当来访者觉得心理咨询对他不再必要,心理咨询的任务就基本完成了。
咨询关系结束,咨询师与当事人各自保留着一种秘而不宣的温暖感觉。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