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管理政策的发展史

合集下载

中国机床发展史

中国机床发展史

中国机床发展史
中国机床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清朝末年。

那时,西方国家的工业机床在中国开始得到引入和应用。

然而,由于战乱、民族分裂和政治动荡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机床发展进程相对较慢。

到了20世纪中叶,中国政府开始推动工业化进程,机床行业
也得到了重视。

在195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苏联和东欧等社
会主义国家的机床技术,并建立了一定的制造能力。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机床行业遭受了严重破坏
和停滞。

然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机床行业在
1980年代开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自1980年代末期到1990年代初期,中国机床行业获得了快速发展。

国内企业开始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床技术和设备,并积极进行吸收和创新。

同时,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机床行业发展的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

到了21世纪初,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床市场和生产国。

中国机床产品的品种和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能够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中国机床行业还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通过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提升自身竞争力。

目前,中国机床行业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随着智能制造、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兴起,中国机床行业正在进行转型升级,致力于打造更加智能、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床
产品。

同时,国内市场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中国机床企业正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加强国际合作,提升自身全球竞争力。

质量管理发展

质量管理发展
生理要求 安全感 归宿感 自尊 自我成就, 逐级上升,逐级满足,于是产生相应的动机。
§4 质量管理发展
目前,质量管理中广泛使用各种方法,传统统计方 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常用的质量管理方法有所谓的新 七种工具,具体包括因果图、排列图、直方图、柏拉图、 散布图、分层图、调查表;
§4 质量管理发展
除了以上方法外,还有很多方法,尤其是一些新方法近 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具体包括:质量功能展开、供应链 质理、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头脑风暴法、QC小组、 业务流程再造、六西格玛法(6σ)等。
是免费的”。他提出高质量将给企业带来高的经济回报。“质量不仅是 免费的,它还是一颗货真价实的摇钱树,由于工作没有做错,没有重做 白做而省下的每一分钱,都会在会计报表的最后一行变成半分钱。在这 个‘谁也不知道明天这一行会变成什么模样’的时代,改进获利能力的 方法并不多。如果你能集中精力于确定质量,很可能把获利提高至营业 额的5%~10%的程度。这么多的钱可以说是免费奉送的。” 中国、美 国、欧洲等设立国家质量奖 1987:ISO9000-1987问世(基于BS5750)
我试试……统计质量 控制,我看行!
§3 统计质量管理发展
三、但数理统计方法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原因是这些理 论提出时正处于经济萧条期,另外,战争中,军品不允许事后检验,美国标准协会 颁布了美国战时质量管理标准,使美国生产军品的公司得到巨额利润,于是战后被 广为流传。
3.2统计质量的演变 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许多美国民用生产的公司转入生产军用品,当时在欧 洲战场上的炮弹炸瞠事故层出不穷,影响士气及美国的声誊,美国军政部 门组织一批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于1941~1942年间先后制订并公布了Z1.1 《质量管理指南》、Z1.2《数据分析用控制图》、Z1.3《生产过程中质量 管理控制图法》。这三个标准以休哈特、道奇、罗米格的理论为基础,强 制生产武器弹药的厂商推行,并收到了显著效果。

2012至2022十年发展史

2012至2022十年发展史

2012至2022十年发展史2012年至2022年十年间,我国发生着多种多样的变化。

这十年里,不仅有经济发展,更有社会发展,改革开放阶段,让中国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2012年,中国继续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GDP增长8%,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这一年,中国发布第十三个五年计划,推出政策发展新能源,改善就业水平,并通过对外开放的策略拓宽经济结构,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同时,中国也实行党和政府的绩效考核制度,加强党的管治和社会管理。

2013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继续保持较强势头,GDP增长7.7%。

中国在教育和科技领域下达政策,推动了教育改革并加大科技投资,实现了教育、科技、文化和体育的综合发展。

同时,中国支持西部大开发,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实现财税体系改革,改善和谐社会的基础。

2014年,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

实施政策,改革金融体系,实施赤字裁减,推进改革开放,实施科技改革,发展新能源,强调创新经济,取得了良好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发展的效果。

2015年,中国发展进入了转型期,GDP增长6.9%。

中国制定了脱贫攻坚计划,推动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实施了大力发展沿海地区的政策,改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的社会服务,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工作,改善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

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6.7%,进一步推动了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实施了互联网+改革,促进了政府和市场的联动,实施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了一带一路建设,大力发展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全面从严治党。

2017年到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稳中有升,GDP增长分别为6.9%和6.6%。

中国主攻智能制造、共享经济、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领域,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保障数字经济的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宏观调控、加强金融改革等方面的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

2019年,GDP增长6.1%,中国经济实现了“增量”和“质量”的趋同发展,实施了包括金融和社会保障改革、城乡完善改革等的政策,推动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管理学习题(含答案)思想发展史

管理学习题(含答案)思想发展史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习题(一)填充题1.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________和微观管理的_________。

2.中国历史上的“道”有多种含义,顺“道”中的“道”属于客观范畴,指的是____________。

3.“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_________,二是_________。

4.法约尔认为,要经营好一个企业,不仅要改善生产现场的管理,而且应当注意改善有关企业经营的六个方面的职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个员工在任何活动中只应接受一位上级的命令,这就是法约尔提出的_____________原则。

6.正式组织以_______为主要标准,非正式组织以________为主要标准。

12.系统理论认为企业是由六个要素构成的,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决策理论认为,企业中的决策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类。

(二)选择题1.“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是_________。

A.泰罗B.巴贝奇C.甘特D.福特2.梅奥通过霍桑试验得出,人是_____________。

A.经纪人B.社会人C.理性人D.复杂人3.下面哪些是人群关系学派的主要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

A.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B.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C.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D.人的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E.企业应采用新型的管理方法。

4.某地新建一日用化工厂,当人们问及该厂厂长如何经营时,该厂长毫不犹豫地说:“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只要作廉物美,还怕卖不出去?”对该厂长的讲话应作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A.“酒香不怕巷子深”,该厂长的话很有道理B.该厂长的话反映了他的生产导向性,最终会害了这个厂C.该厂长的话反映了他的营销导向性,最终会造福这个厂D.该厂长的话反映了他抓住了问题的要害5.某国有企业的管理部门每月均对工程师们的工作进行分等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与报酬挂钩。

中国质量发展战略思考_季昌仁

中国质量发展战略思考_季昌仁

1中国30年来质量工作取得可喜进展,是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最重要的基础性重大成就之一2008年8月8日,“中国长卷”在国家体育场——“鸟巢”徐徐拉开。

从那一刻起,世界用“好奇”感受着中国前进的步伐、开放的豪情;随着共和国的五星红旗100次冉冉升起,世人惊叹地感受到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历史进程中最辉煌的一页。

托起共和国伟大辉煌的是什么呢?我们可以说是民族精神,也可以说是政策路线;可以说是聪明才智,也可以是勇敢勤奋。

但是,质量,绝对是共和30年伟大辉煌的重要基石。

是质量,让共和国前进的步履踏实而坚定。

2008年8月8日,几十亿人同时看到了“鸟巢”的惊世骇俗与五彩缤当神州飞船在浩瀚的太空中一次又一次翱翔时,她那高可靠性、高“零缺陷”令世人啧啧称道。

神州系列产品堪称中国在大型实践据2007年的统计:中国机械工业主要产品中,约有35~40%的产品质量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77%的国际标准转化为中国标准。

机械装备品种自给率达到87%。

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油化工等主要原材料行业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一些重要产品的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基础元器件产品结构改善,技术创新取得较大进展,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高新技术产品发展取得突破,通信技术、核电设备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轻工纺织类消费品实物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在92%以上。

家电类大部分产品的安全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主要产品能效标准高或等同于国际先进标准,部分性能标准高于或等同于国外先进标准。

空调压缩机的可靠准能达到国际先进水造业的榜首,此言一出,在国际上立即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有鉴于此,中国质量的发展处在新的历史关头,从“制造大国”向“质量大国”迈进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

中国质量发展战略思考文/季昌仁 叶柏林平;中国制造的空调器、电冰箱、洗衣机、彩电、微波炉等11类家电产品的产量均列世界首位,环保节能和总体质量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棉纺行业“三无一精”(无卷化、无结纱、无梭布、精纺纱)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挺起这一组组庞大数字的基础是什么?是质量!在中国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名牌战略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正式提出。

我国工程建设监理制度发展史

我国工程建设监理制度发展史

我国工程建设监理制度发展史中国的工程建设监理制度起始于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我国开始逐步推行工程建设监理制度。

以下是我国工程建设监理制度的发展史:一、试点阶段1988年,我国开始在工程建设领域试点引入监理制度。

这一阶段主要是学习国外工程建设监理的先进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监理模式。

建设部首先在建设工程的重点领域和个别省市进行了试点,总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后续全面推广工程建设监理制度奠定了基础。

二、稳步发展阶段1996年,原建设部发布了《关于培育发展工程监理和招标代理机构的通知》,标志着我国工程建设监理制度进入了稳步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监理制度的重点是在工程建设全过程中实施监理,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同时,监理队伍的规模和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监理的覆盖面也逐渐扩大。

三、全面推广阶段进入21世纪,我国工程建设监理制度进入了全面推广阶段。

2000年,原建设部出台了《建设工程监理规定》,对工程建设监理制度进行了全面规范。

这一阶段,监理制度逐渐覆盖了各类工程建设领域,包括房屋建筑、交通运输、水利工程等。

同时,监理的业务范围也逐渐扩展到工程管理、设计咨询等多个领域。

四、成熟提高阶段近年来,我国工程建设监理制度进入了成熟提高阶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不断创新,监理制度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在这个阶段,监理制度更加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监理工程师的素质和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监理制度逐渐与国际接轨,与国际标准接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工程建设监理的国际竞争力。

总的来说,我国工程建设监理制度经过多年的试点、稳步发展、全面推广和成熟提高阶段,已经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建设监理体系。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继续完善和提高工程建设监理制度,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中国贡献力量。

中国腾飞发展史

中国腾飞发展史

中国腾飞发展史中国腾飞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迈向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在此之前,中国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割据,国家的发展一度陷入停滞状态。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一段全新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腾飞发展始于计划经济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采取了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通过国家计划统筹安排资源,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这个阶段,中国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发展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

中国的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然而,在计划经济模式下,中国的发展也面临了一些问题。

由于资源配置不够灵活,经济发展的效率并不高。

此外,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企业管理体制也存在一些弊端。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措施。

改革开放是中国腾飞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1978年,中国决定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引入市场经济的元素,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

这一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中国经济的活力,推动了中国的腾飞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大幅提升,成为全球领先的创新大国。

中国的腾飞发展也带动了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经贸合作关系。

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机构,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腾飞发展也伴随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压力。

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同时,中国还面临着不平等的发展问题,需要进一步推动区域发展的均衡。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加大了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

中国还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im国内发展史

bim国内发展史

BIM国内发展史1. 引言建筑信息模型(BIM)是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的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方法,它以三维模型为核心,集成了建筑的几何、材料、构造和工程数据等多方面信息。

本文将详细介绍BIM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包括起源、发展阶段以及对建筑行业的影响。

2. 起源与初期发展BIM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建筑行业对效率提升的需求,BIM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然而,在中国,BIM的应用相对较晚。

直到21世纪初,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建筑行业亟需提高效率和质量,并降低成本。

3. BIM在中国的发展阶段3.1 初期推广阶段(2005-2010年)2005年,我国开始引入BIM概念,并逐渐推广应用。

当时主要集中在大型国有企业和高校等单位。

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和相关技术人才,BIM在这一阶段的应用还比较有限。

3.2 推广与标准化阶段(2010-2015年)随着国内建筑行业对BIM需求的增加,相关政策和标准也相继出台。

2011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BIM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

同时,各地开始组织培训和推广活动,加强对BIM技术人才的培养。

3.3 深度应用与创新发展阶段(2015年至今)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BIM在中国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BIM技术进行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

同时,一些创新型企业也开始探索将BIM与其他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结合,实现更高效、智能化的建筑过程。

4. BIM对建筑行业的影响4.1 提高效率与减少错误传统建筑设计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重复劳动等问题,容易导致错误和浪费。

而BIM技术通过集成各种信息,使得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减少了错误和重复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

4.2 优化资源利用与降低成本BIM技术可以模拟建筑施工过程,并进行优化调整,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

mba发展史

mba发展史

mba发展史【原创版】目录一、MBA 的起源与发展1.MBA 的定义与背景2.MBA 课程的设立与发展3.MBA 在全球的推广与影响二、MBA 在中国的发展历程1.MBA 在中国的引入与初期发展2.MBA 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与现状3.MBA 在中国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正文【一、MBA 的起源与发展】1.MBA 的定义与背景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硕士)是一种硕士研究生学位,主要针对商业和管理领域。

MBA 起源于 20 世纪 50 年代的美国,旨在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战略思维能力和领导才能的管理人才。

2.MBA 课程的设立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MBA 课程逐渐成为商业教育的核心。

MBA 课程涵盖了会计、金融、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领域,旨在培养具备综合管理能力的人才。

此外,MBA 课程还强调实践教学,如企业实习、创业大赛等,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MBA 在全球的推广与影响MBA 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广,世界各地众多知名高校纷纷设立MBA 课程。

MBA 已经成为国际商界和管理界的“通行证”,代表着一种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

【二、MBA 在中国的发展历程】1.MBA 在中国的引入与初期发展MBA 教育在中国的引入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80 年代。

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国内高校开始尝试引进 MBA 课程,并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 MBA 教育体系。

2.MBA 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与现状近年来,MBA 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开设 MBA 课程,招生规模逐年扩大。

据统计,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 MBA 市场。

此外,中国 MBA 教育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许多国内 MBA 项目在国际排名中表现优异。

3.MBA 在中国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面对未来,中国 MBA 教育将面临一系列发展趋势与挑战。

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经济发展,中国 MBA 教育将更加国际化、数字化和创新。

中国古代质量管理体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质量管理体制的演变
出 国内质量 管 理体 制 的缺 陷 , 中国制造 的“ 毒玩 具 ” 、 “ 毒 饺子 ” 、 “ 毒奶 粉” 等在 国际市 场上 风波 不断 , 导致
“ 中 国制造 ” 一度 在 西方成 为 “ 质 量低 下” 乃 至“ 危 险” 的代 名 词 , 与 中 国古 代尤 其是 盛 唐 时期 以产 品 质量
闻名 于世 的境况 形成 了巨大 反差 。不 仅 如此 , 一些 跨 国公 司 进入 中国市 场 后 也 出现 了频 繁 的行 为 失 范
现象 , 可见 质量 问题 不应 简单 地归 咎 于企业 自身 , 更 与 国家质 量 管理体 制这 一 大环境 密 切相关 。建 立健
全 的质 量管 理体 制是 解决 中国质 量 问题 的根本 途径 。
*黄 文 杰 , 武汉大学艺 术 学 系 , 邮 政 码 : 4 3 0 0 7 2 , 电 子 邮箱 : j e n — s p l e n d i d @ wh u . e d u . e F l 。 本 文 为 科 技 部 公 益 性 行 业 科 研 专 项 ( 2 O l 2 1 0 1 1 7 ) 的 阶 段 性 成 果 。 感 谢 匿 名 审稿 人 的 建设 性 意 见 , 文 责 自负 。 、
由于 质 量 管 理 体 制 的 发展 具 有 很 强 的历 史 延续 性 , 反 观 中 国古 代 质量 管 理 体 制 无 疑可 以 为 当前 质 量 管 理体 制 的建 设 与改 革 提 供 有益 的借 鉴 。 自二 十世 纪 八 九 十 年 代 以来 , 学 界 开始 有 意 识 地 关 注 古 代 质 量管 理 体 制 , 这 些 研 究 可 以归 为 以下 几种 : 其一 , 对 古代 手工 业 生 产 质 量 管 理 制 度 与 管 理 方 法 的研 究 , 邹依仁 ( 1 9 8 8 ) 以《 考工记》 《 武 经 总要 》 《 梦溪笔谈 》 《 天工开物》 等 文 献 为 依 据 评 述 了先 秦 、 宋 代、 明代 和 清 代 的质 量 管 理 方法 , 丘光明( 1 9 9 6 ) 对先 秦 诸 子 百 家 的质 量 管 理 思 想 、 保 证 手 工 产 品制 作

我国工程建设监理制度发展史

我国工程建设监理制度发展史

我国工程建设监理制度发展史
我国工程建设监理制度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54年。

这一年,中国工程建设监理制度开始建立,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监督国家重点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随着建设活动的扩大和复杂化,监理制度逐渐形成并完善。

1958年,中国成立了第一个专门的工程监理机构——中国建筑工程监理公司,为工程建设提供监理服务。

此后,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监理制度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完善。

1978年,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政策引入,工程建设规模迅速扩大。

在这一时期,国家开始实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和工程建设项目监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工程建设质量的监督和管理。

1990年,我国出台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明确了工程监理的职责和义务,并对监理人员的资质要求进行了规定。

此后,监理制度在我国工程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001年,我国修订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进一步明确了监理人员的资质要求和职责。

同时,监理机构也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和管理,监理制度逐渐趋于规范化和专业化。

至今,我国的工程建设监理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监理机构不断增多,监理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

监理制度在工程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监督和保障作用,对于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制造发展史历程

中国制造发展史历程

中国制造发展史历程一、中国制造的起步阶段(1949年-1978年)建国初期,中国经济基础薄弱,工业生产水平低下。

在这个时期,中国制造业主要是以国营企业为主,国家对于工业化的支持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如钢铁、煤炭、机械等。

同时,由于长期封闭的国家政策,中国制造业缺乏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也难以与国际接轨。

二、改革开放与中国制造业的崛起(1978年-2000年)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这标志着中国制造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改革开放为中国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和先进技术,为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奠定了基础。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制造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为主,以低成本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要发展方向。

中国制造业迅速崛起,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一环。

同时,中国制造业也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逐步提升了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三、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全球制造业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制造业需要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高自身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另一方面,中国国内市场的快速发展为中国制造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国制造业开始加大对国内市场的开拓力度。

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技术创新:中国制造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推动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提升。

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国制造业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如高铁、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领域。

2. 产业升级:中国制造业逐渐从低端制造业向中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

在汽车、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中国制造业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同时,中国制造业也开始注重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3. 品牌建设:中国制造业开始注重品牌建设和品牌价值的提升。

一些中国制造企业通过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逐步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如华为、小米、海尔等。

改革开放40年我国质量发展历程与变革

改革开放40年我国质量发展历程与变革

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生产力的巨大解放,带动我国质量工作的战略调整和不断变革,促进质量水平不断提升,推动质量发展走出一条阶梯式进步的路子。

总的来看,大致可分为3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70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属于质量萌芽时期。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物质需求快速增长,各类商品供不应求,解决“有没有”问题成为主要矛盾,老百姓的质量意识严重缺失,质量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落后,加强质量管理迫在眉睫。

一是先从工业领域入手,解决严重的质量问题。

党和国家首先从工业系统开展包括班子、制度、管理等方面的整顿,1978年4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加快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简称工业三十条,其中对改善产品质量、品种、规格和标准等提出要求。

当年12月,国务院《关于不合格品不计算产量产值的通知》提出,各工业企业生产不改革开放40年我国质量发展历程与变革文 冯军开栏的话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红色记忆——我国市场监管历程”专栏本期起开办。

历史是人们寻求正义与真理的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风雨历程,正是这样不断追求正义与真理的长征。

市场监管总局负责市场综合监督管理,工作职责涉及社会经济生活方方面面。

市场监管工作也是在党领导下,风雨兼程,砥砺前行,不断发展壮大的。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及市场监管总局组建一周年之际,《中国质量技术监督》杂志特别开办这个栏目,以期记录我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个时期的市场监管和质量工作的点点滴滴,把那些格外重要的时刻再次引入人们脑海,为记录新中国成立70周年那值得赞叹的历史装点色彩。

合格产品,一律不得计算产量和产值。

1980年3月,国家经委颁布《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暂行办法》,推动工业企业实施规范化、制度化质量管理,提高质量控制能力。

1985年实行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制度,对质量水平开始进行量化评价。

浅谈中国项目管理的历史与发展

浅谈中国项目管理的历史与发展

浅谈中国项目管理的发展——————历史、现状、趋向知识经济的到来,网络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企业必须以项目为中心,提高自身参与竞争的能力。

项目管理的组织形式已经为企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扩展形式,21世纪企业的生产与运作将更多的采用以项目为主的发展模式。

本文对中国项目管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回顾,并对当前项目管理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向进行了简要的综述。

一、中国悠久的项目史与项目管理的产生(1)中国悠久的项目史项目作为国民经济及企业发展的基本元素,一直在人类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实际上,自从有组织的人类活动出现到当今,人类就一直执行着各种规模的“项目”。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历史上有许多举世曙目的项目,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长城进行的修筑、战国时期李冰父子设计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北宋真宗年间皇城修复的“丁渭工程”、河北的赵州桥、北京的故宫等等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运作大型复杂项目的范例,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些项目都堪称是极其复杂的大型项目。

对于这些项目的管理,如果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要取得成功也是非常困难的。

(2)项目管理的产生有项目,就有项目管理问题。

因此西方人提出,人类最早的项目管理是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当时人们完成项目的主要想法是完成任务,这就是潜意识的项目管理。

但是,直到本世纪初,项目管理还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计划和方法,没有科学的管理手段,没有明确的操作技术标准。

因而,对项目的管理还只是凭个别人的经验、智慧和直觉,依靠个别人的才能和天赋,根本谈不上科学性。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需要新式武器、探测需要雷达设备等,这些从未做过的项目接踵而至,不但技术复杂,参与的人员众多,时间又非常紧迫,经费上也有很大的限制,因此,人们开始关注如何有效地实行项目管理来实现既定的目标。

“项目管理”这个词就是从这时才开始被认识的。

随着现代项目规模越来越大,投资越来越高,涉及专业越来越广泛,项目内部关系越来越复杂,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运作好一个项目的需要,于是产生了对项目进行管理的模式,并逐步发展成为主要的管理手段之一。

论我国的经济法发展史

论我国的经济法发展史

论我国的经济法发展史改革开放以來,随着中国大门的打开,中国的经济发展发生了空前的变化,经济实现了腾飞,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商品流通不断扩大,中国也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模式也出现了众多不同,在经济发的发展史上,其他发达国家法制更完善、更健全。

但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经济法问题分析,浅析中国经济发的发展历程。

标签:经济法;经济法的发展历程;发展方向一、经济法1、经济法的含义对于经济法的定义,当今世界上各个国家对经济法有不同的看法,对经济法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因此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法律概念。

我自己个人认为经济法应当包涵一下几个方面:首先应当确定经济发的调整的对象,经济法应当是调整经济的相关法律,这应当是区别于其他的法律的根本条件。

其次,经济法的调整具体应当包括对经济的进行宏观调控的调整、对财政经济调控的法律的调整、对税收调控的的调整、对金融调控的调整、对计划调控的调整、对市场规制进行的调整、对反垄断的调整、对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管调整、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调整、对产品的质量、产品的价格、产品宣传的广告的调整和一些特别的市场规制的相关调整等几个方面。

根据上面提到的几个方面,我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在现代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1]。

也就是说,经济法的概念应当是调整调制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经济法的发展历程经济法的发展历程,包括外国的经济法的发展历程和中国的经济发的发展历程两部分构成,本次仅侧重于中国的经济法的发展过程。

1、中国的经济法的发展过程。

在任何的社会时期,经济都是国家的命脉,关乎到国家的安危。

在早先的自然经济时期,也有国家进行管理的经济,也有一些国家对经济进行管理的手段,如对经济纳税的税法制度、国家对一些行业的管控专营(如盐铁专营等专营制度)。

但是此时的国家社会形态大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国家对经济法的调整多表现为诸多的刑法事宜,如《秦律》、《唐律》等,普遍具有严重的禁止性和严厉的惩罚行。

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发展史内容心得体会

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发展史内容心得体会

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发展史内容心得体会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漫长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就,也面临了许多复杂的挑战。

通过对新中国改革开放史和社会发展史的研究,我有了以下的一些体会和心得。

首先,新中国改革开放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积极吸收外部经验。

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非常复杂,社会主义建设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为了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国不得不吸取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外部经验和先进技术。

然而,中国始终保持了独立性和自主权,坚决保护国家利益和国民利益。

通过吸收外部经验,中国成功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长期以来的发展目标。

其次,中国改革开放史表明,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和进行调整。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政策和措施,有些成功,有些失败。

然而,中国政府和人民没有因为失败而放弃改革的信念,而是不断地调整措施,总结经验,推动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这种不懈努力使得中国能够不断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势头。

第三,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人民是最重要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一直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福祉。

通过推行各种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中国有效地减少了贫困和不平等现象,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同时,中国政府还致力于教育、卫生、就业等方面的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机会。

这种人民至上的理念使得中国的社会发展更加健康、平衡和可持续。

第四,中国改革开放史和社会发展史给世界带来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中国的成功经验有助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高速经济增长模式,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经验。

中国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也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参照。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中国不仅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支持与认可,也为世界共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地方工业发展史与经济环境

地方工业发展史与经济环境

地方工业发展史与经济环境地方工业发展史与经济环境地方工业是指在地方经济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一种产业,它是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中国,地方工业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提出了“大力发展地方工业,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方针。

在这个方针的引导下,地方工业得以蓬勃发展,成为了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方工业发展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此时地方工业处于起步阶段。

那个时代,中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很弱,国家经济发展的任务是以国有企业为主向重工业和集中式大型企业的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开始建立以地方特色产业为依托的地方工业。

这个时期,地方工业技术含量低,规模小,生产方式不够现代化,产品质量和效益低下,但却给地方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在这个时期,很多工业企业都是由地方政府建立和支持,作为土地收入、投资吸纳和就业促进的一种方式。

第二阶段是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此期间地方工业发展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是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支持地方工业加快发展。

这些措施包括自贸区的设立,引进外资,国家在税务、贷款、技术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等。

地方工业在这个时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经济效益得到了明显提高。

在这一时期,很多地方政府依托地方特色产业,对企业进行了深度优化,土地收入、投资吸纳和就业促进的作用更加明显,经济发展成果更加明显。

第三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此时期地方工业发展进入一个高速增长期。

这一时期全国工业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和转型,硬件设施和管理机制都得到了一定的改革和升级,为地方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这一时期,地方政府也不断加强自身的职能调整和管理创新,加强转型升级,为地方工业的发展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地方工业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许多地方企业在硬件和软件上升级,更加现代化的生产模式和高质量的产品在市场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应用文-中国古代质量管理体制的演变

应用文-中国古代质量管理体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质量管理体制的演变'一、问题的提出\xa0质量管理体制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它可以有效地促进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更体现在它能够创造推动质量长期稳步提升的良性质量。

中国当前面临的严峻的质量问题使得质量管理体制的建设更具紧迫性。

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品的质量水平总体上呈稳定上升趋势,但各行各业(食品、药品、、家电、家具、汽车、电子、等等)的质量事件频发,甚至一些知名品牌和国家免检产品也屡屡曝出质量缺陷,危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生命安全。

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后面临的压力进一步暴露出国内质量管理体制的缺陷,中国制造的“毒玩具”、“毒饺子”、“毒奶粉”等在国际市场上风波不断,导致“中国制造”一度在西方成为“质量低下”乃至“危险”的代名词,与中国古代尤其是盛唐时期以产品质量闻名于世的境况形成了巨大反差。

不仅如此,一些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后也出现了频繁的行为失范现象,可见质量问题不应简单地归咎于企业自身,更与国家质量管理体制这一大环境密切相关。

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制是解决中国质量问题的根本途径。

\xa0 [JP+1]由于质量管理体制的具有很强的历史延续性,反观中国古代质量管理体制无疑可以为当前质量管理体制的建设与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学界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古代质量管理体制,这些研究可以归为以下几种:其一,对古代手工业生产质量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的研究,邹依仁(1988)以《考工记》《武经总要》《梦溪笔谈》《天工开物》等文献为依据评述了先秦、宋代、明代和清代的质量管理方法,丘光明(1996)对先秦诸子百家的质量管理思想、保证手工产品制作质量的具体管理措施和质量管理法规进行了逐一分析;其二,对古代市场质量管理体制的研究,周明星(1995)以《周礼正义》为据考察了先秦市场管理中的各级职官设置,蒋铁初(2005)对唐代市场管理法律关系的主体、市场管理的内容及其为我国完善市场管理制度带来的启示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田璐(2007)以政策规定、行政管理及其实施背景为维度对唐宋市场管理政策进行了探讨,凌蕊苹(2008)考察了明朝律典中的市场管理法制;其三,对于古代质量管理体制的宏观性观照,宋京军(1989)通过追溯古代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对古代质量管理制度的内容与特点进行了分析和。

质量管理发展的再思考——写于我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三十年之际

质量管理发展的再思考——写于我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三十年之际

质量管理发展的再思考——写于我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三十
年之际
邢文英
【期刊名称】《中国质量》
【年(卷),期】2009(000)003
【摘要】@@ 10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全面质量管理:回顾与思考>(载于<人民日报>2000年9月14日第11版),是为纪念推行全面质量管理20周年,也是我国改革开放20周而作.又过了10年,受命于杂志主编,提笔续写再思考,与大家切磋.【总页数】3页(P17-19)
【作者】邢文英
【作者单位】(Missing)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相关文献】
1.高举全面质量管理大旗努力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在纪念我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暨中国质量协会成立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J], 陈邦柱
2.继往开来,齐心协力,努力推动我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到质量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在第十二届中国质量论坛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2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J], 陈邦柱
3.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十年-——中国质量管理协会理事长宋季文在全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十年总结大会上的报告(摘要) [J], 宋季文
4.对我国工业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认识与思考 [J], 浦京柱
5.当前我国面粉加工产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发展方向研究 [J], 胡天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质量管理政策的发展史
中国的质量管理政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

以下是中国质量管理政策发展的主要里程碑:
1. 1953年至1958年:质量管理的起步阶段。

中国成立了第一个质量管理机构——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开始组织和推动质量检验工作,并制定了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

2. 1959年至1978年:质量管理的深化阶段。

中国在这一时期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TQM),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

3. 1979年至1992年:质量管理的市场化进程。

中国在这一时期进行了改革开放,引进了市场经济体制,质量管理开始向市场导向转变。

中国成立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现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负责监管和推动质量管理工作。

4. 1993年至2000年:质量管理的国际化进程。

中国在这一时期加入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开始积极参与国际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推广。

5. 2001年至今: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与创新。

中国在这一时期继续推动质量管理工作的创新和改革,注重质量标准的提高和质量监管的加强。

中国也成立了国家质量奖,鼓励和表彰优秀的质量管理企业和组织。

总的来说,中国质量管理政策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深化阶段,
再到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国质量管理政策的发展与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市场化进程密切相关,对于促进中国企业和产品的质量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