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班级 2013级⼟⽊⼀班指导⽼师蔡中奇姓名王东吉120130301011包⽂波120130301012乔晨光120130301046郑千元120130301041⽬录⼀、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 (1)(⼀)、陵墓的主要类型 (1)1.⽆陵⽆墓 (1)2.有陵墓 (1)3.有陵墓 (1)(⼆)、陵墓结构 (2)1.地下:墓室结构、墓道及墓室的绘画及其随葬品 (1)2.地上:封⼟、园陵建筑 (2)(三)、陵墓建筑的主要代表 (2)1.秦始陵 (3)2.唐乾陵 (5)3.明长陵 (6)(四)、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关系 (6)⼆、中国古代陵墓制度 (8)(⼀)、 (8)(⼆)、 (8)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摘要: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基于⼈死⽽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构筑。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的发展,产⽣了举世罕见的、庞⼤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发展,有不同的制度形成。
关键词:陵墓建筑,发展,制度⼀、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陵墓建筑最庞⼤的建筑群之⼀。
这些陵墓建筑,⼀般都是利⽤⾃然地形,靠⼭⽽建;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
中国陵园的布局⼤都是四周筑墙,四⾯开门,四⾓建造⾓楼。
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门阙⽯⼈、⽯兽雕像,陵园内松柏苍翠、树⽊森森,给⼈肃穆、宁静之感。
(⼀)、墓的主要类型1.⽆陵⽆墓⽆陵⽆墓指有天葬、⽔葬和悬棺习俗的少数民族。
2.有陵⽆墓地⾯上有祭奠⽤的建筑或墓碑,⽽地下没有墓⽳。
有陵⽆墓主要有两种情况。
⼀种情况如黄帝陵、炎帝陵。
另⼀种如成吉思汗陵。
3.有陵有墓即地下有灵柩,地上有祭祀性建筑。
(⼆)、陵墓结构1.地下:墓室结构、墓道及墓室的绘画及其随葬品墓室使⽤⽊、砖、⽯3种材料构造。
⼤型⽊椁墓室从殷商开始直到西汉达到⾼潮,出现了?黄肠题凑?的形式。
中国古代的皇家陵墓与帝王陵寝
中国古代的皇家陵墓与帝王陵寝中国古代皇家陵墓与帝王陵寝是中国古代帝王的安葬之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这些陵墓和陵寝不仅是古代王朝权力与荣耀的象征,也是考古学和历史研究的重要遗址。
本文将着重介绍中国古代皇家陵墓和帝王陵寝的特点和意义。
一、皇家陵墓的规制和布局中国古代皇家陵墓通常呈现出庞大而精密的规制和布局。
首先,陵墓的选址要求宜山宜水,以风水原理为基础,追求阴阳平衡,以保证皇帝的灵体得到永远的休息。
其次,陵园分为外围建筑和内部陵寝两部分,外部围绕陵墓的城墙、牌坊和大门等建筑,而内部则包括供奉神道和陵寝建筑。
陵寝建筑包括神道、牌坊、碑亭、配殿、祠堂等,形成了严谨而庄重的布局。
二、代表性的皇家陵墓中国历史上,有众多代表性的皇家陵墓,其中最知名的包括秦始皇陵、明十三陵和清东陵。
秦始皇陵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陵墓之一,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陵墓,其陵寝中还埋葬着秦始皇的兵马俑。
明十三陵是明朝帝王的陵墓,共有13座陵墓,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成祖朱棣的定陵。
清东陵是清朝帝王的陵墓,以乾隆皇帝的定陵最为壮观。
这些皇家陵墓都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在文化传承和考古研究上有着重要意义。
三、帝王陵寝的文化价值帝王陵寝除了作为帝王安葬之地外,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陵寝的建筑和陵园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建筑艺术的高度发展,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死者的尊贵与追思。
另外,陵墓中出土的文物和墓志铭等也对研究古代历史和宗教信仰有着极大帮助。
例如,明十三陵所出土的文物包括石刻、陶俑以及陪葬品等,为研究明朝社会、政治和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四、帝王陵寝的保护与研究由于帝王陵寝的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遗产地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对其的保护与研究。
一方面,加强陵墓的保护措施,包括加固陵墓建筑、完善监控体系和合理开发利用。
另一方面,积极进行考古研究,以深入了解古代帝王陵寝的规模、布局和文化特点。
通过保护和研究,希望能够更好地维护和传承中国古代皇家陵墓和帝王陵寝的珍贵遗产。
中外建筑史第11学时 中国陵墓建筑
3. 古代帝王陵墓地宫结构的演化
帝王墓穴及棺椁在汉初以前,多为石质。 西汉主要用特殊木材修造地宫,称“黄肠题凑”。 东汉以后,棺椁都用木质制作;地宫,除唐朝是直接在开凿的山洞中就地 营造外,都是用砖石发券垒建。 从明朝开始,地宫建筑发展到顶峰,用巨型条石建筑大型墓室。
4. 帝王陵墓的地面建筑
石牌坊
第11学时:中国陵墓建筑
一、陵墓建筑发展概况 1. 中国古代丧葬的主要方式和陵墓类型
中国古代丧葬的主要方式:由于不同地域自然条件差异,不同民族的观念 和传统习俗的差异,所以在我国历史上形成了多种处理已故亲属的丧葬方式。 主要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悬棺葬等。
陵墓类型:陵墓是安放故人遗体,祭奠故人的场所总称。若分开来讲,陵 一般指地上建筑,墓则是地下部分。因此陵墓可分为:无陵无墓、有陵无墓、 有陵有墓三类。
2. 陵墓建筑的发展
原始社会时期,常见的墓葬形式是土坑竖穴墓,是由地面垂直下挖而成。 殷商时期,墓葬中开始出现墓道、墓室、椁室以及祭祀杀殉坑等。其中最有代表 性的是武官村大墓和安阳市小屯妇好墓。
武官村大墓
小屯妇好墓
周代陵墓,地面之下的棺椁有等级规定:天子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二重。 而且地面开始出现封土。
明十三陵神路是由石 牌坊、大红门、碑楼、石 像生、龙凤门等组成的。
泰陵是清朝第三代皇帝雍正的陵墓,也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体 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坐落在永宁山下。整个陵寝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是门、 坊、碑、亭,后部分主要是殿宇和地下宫殿。
唐乾陵因山为陵的目的是以山的 高大雄伟气势和永恒来衬托皇帝的权 力至上和永垂不朽。
北宋永昭陵是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赵 祯的寝陵。位于河南省巩县境内,嵩山北麓 与洛河间丘陵和平地上。陵区以芝田镇为中 心,南北约15公里,东西约10公里。永昭陵 规模庞大,建筑雄伟, 虽历经千年风雨,饱 受战乱抢掠,但至今仍不失皇家陵园的恢宏 气势。整个陵园遵从封建的风水地形堪舆学 说,依地势而就,傍山依水,东南穹窿,西 北低垂,由“皇帝陵”、“皇后陵”和“下 宫”组成,神道两侧的石刻群形态逼真,雄 浑高大,栩栩如生,其中“瑞禽”和“角端 ” 更是雕刻史上的杰作,堪称世界绝品。
陵墓建筑
二、陵墓分类------封土(地上):
• 1.方上 是早期墓上封土坟头的一种形式。它在墓坑 上用土层夯筑,形成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因 其上部为一小方形平顶,如锥体截去掉顶部, 故名曰“方上”。秦始皇陵、汉代帝王都是 这种类型的坟头。
2、因山为陵
• 利用地形,以山峰作为陵 墓的坟头。利用山岳雄伟 的形势来体现帝王的至高 无上的权威和宏大的气魄, 而且还可以防止盗挖。 • 唐代帝王陵分布在西安北 山的14个山头上,尤其是 海拔1188m的九峻山的李世 民昭陵 • 海拔1048m的梁山的李治、 武则天的乾陵最为雄伟, 连秦始皇的封土坟头也难 相比。
诸 侯
贵 族
一、陵墓建筑的形制演变
3.两汉时期---陵体为人工夯筑帝陵都起方形锥体 陵台,称为“方上”,四面有门阙和陵墙墓前 设石享堂、石碑、石兽、石人、石柱等。 4、南北朝时期---提倡薄葬,帝陵规模与汉代贵族 差不多,不设享堂。 5、唐代—因山为陵,上下宫制,上庙下寝,神道 加长、石像生增多。 6、宋-----集中布置,便于保护,帝后分葬,各起 陵台,五音姓利(陵墓规模小,陵台低,排水 不利,缺乏气势,但诸陵集中,便于保护。 )。 7、明清----(传统)因山为陵,陵区集中,遍植 松柏;(创新)陵体和祭祀建筑串联在轴线上, 形成多进院落,突出了祭拜仪式的重要性。陵 体形制为方城明楼、宝城、宝顶。
司 马 神 道
以 山 为 双 阙
石柱
石 马
马在唐代有着特殊的功能,战争、运输、交通等பைடு நூலகம்离不 开它。立于陵墓前的石马要突出其仪仗的庄重感,所以 其造型都比较僵板。
(三 )明十三陵 (气象宏阔的肃穆陵群)
明初,营建南京孝陵、泗州祖陵、凤阳皇陵,已形成定制。 明代迁都北京后,在昌平天寿山形成集中陵区,称“十三陵”,其制度基 本遵循孝陵形制。 十三陵距北京约45公里,陵区的北、东、西三面山峦环抱. 十三陵沿山麓散布,各据岗峦,面向中心——长陵。 长陵(明成祖)据天寿山主峰前,其南6公里处,有崛起对峙的小山两座, 成为整个陵区的入口。 环抱的地形造成内敛的完整环境; 整个陵区,南北约9公里,东西约6公里,结合自然地形, 各陵彼此呼应,成为气象宏廓而肃穆的整体。
我国陵墓建筑的发展
陵墓建筑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是中国最著名的陵墓,建于2000多年前。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守卫这座陵墓的“部队”。
秦始皇兵马俑气势恢弘、雕塑和制作工艺高超,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曾这样评价:那些环绕在秦始皇陵墓周围的著名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都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陕西西安附近是中国帝王陵墓较为集中的地方,除了秦始皇陵外,还有西汉11个皇帝的陵墓,唐代18个皇帝的陵墓。
其中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是西汉皇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埋藏的宝物也最多;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陵园面积极大,园内还有17座功臣贵戚的陪葬墓,昭陵地上地下都是珍贵的文物,最负盛名的是唐代雕刻精品“六骏图”。
明清皇陵明清两代皇陵是中国帝王的陵墓中保存最为完整的。
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即十三陵,为明代定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群,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城北天寿山下一个三面环山、向南开口的小盆地内。
小盆地内的山坡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这些帝王的陵墓,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
陵区内共埋葬着13位帝王、23位皇后和众多的妃子、皇子、公主及丛葬的宫女等。
明十三陵规模宏伟壮丽,景色苍秀,气势雄阔,是国内现存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园建筑群。
其中规模最宏伟的是长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钧)。
经挖掘发现,定陵地宫的石拱结构坚实,四周排水设备良好,积水极少,石拱无一塌陷,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人建造地下建筑的高超技术。
中国现存陵墓建筑中规模最宏大、建筑体系最完整的皇家陵寝——清东陵占地78平方公里,其中埋葬着清朝5位皇帝,14位皇后,百余名嫔妃。
陵墓建筑的四个发展阶段
陵墓建筑的四个发展阶段陵墓建筑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基于历史和考古学研究,我们可以将其发展阶段总结为四个时期。
第一阶段是原始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永恒的存在与纪念,所以他们不建造真正的陵墓。
然而,在先民时代,他们会将死者埋葬在地下,并树立石头或某种纪念标志来纪念他们。
这些纪念标志通常是一些基于信仰或尊重死者的原始崇拜形式。
第二阶段是古代时期。
在人类文明迅速发展的时期,陵墓建筑的发展也在不断演变。
古代时期的墓葬通常由土葬或石葬形式的石室建造而成,具有比原始时期更加完备的防盗、防水和供奉功能。
此外,葬礼、祭祀等活动也成为了古代时期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陵墓也成为了权力和身份象征的标志。
第三阶段是中世纪到近代初期。
在这个时期,基督教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陵墓建筑的形式也开始发生变化。
庄严的教堂和宏伟的大教堂成为了中世纪的主要陵墓形式。
这种建筑趋势被广泛采用,从贵族领主到盛行的商业领袖均有其代表作品。
这种宗教式建筑的特点在于,它强调对永生的信仰,有着更为严格的礼仪、仪式,以及更为庄重、尊严的纪念形式。
第四阶段则是现代时期。
由于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陵墓建筑的形式也在不断演进。
在现代社会,陵墓建筑已不再受任何宗教或政治的控制,成为了个人表达永恒纪念的一种手段。
从简单墓地到豪华复杂的陵墓,从公共墓地到私人陵园,陵墓建筑的多样性也得以体现。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演变,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陵墓建筑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这些阶段反映了人类认知水平、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历史和文化的变迁。
5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 但是,帝王陵墓之外的一般坟丘,基本上都是圆锥形或 半圆形。但是帝王帝王陵墓封土经过了一系列的变化。
后来凡是埋葬死人的地方都泛称为墓。
梁山伯与祝英 台之墓
丘:土之高者叫丘。天坛的祭天坛叫圜丘。
林:圣贤的墓叫林。
孔 林
陵:古代大的土岗叫陵。到了汉代,陵是专指 皇帝的坟,成了皇帝坟墓的专称。
秦始皇陵墓
以山为陵
即利用山峰作为陵墓坟头,将墓穴修在山体中,以整座山体作为墓冢,气势宏大,雄伟壮观。 这样既能体现帝王的浩大气魄,又可防止盗挖和水土流失。唐乾陵、昭陵,就是这种封土形式。
➢“以山为陵”——盛行于唐代帝王陵墓,如:唐乾陵
唐 乾 陵 : 以 山 为 陵
宋代恢复“方上”的形式
宋朝由于常年经历战争,为节源,改变了汉唐预先营造 寿陵的制度,死后才开始创造,且必须在七个月内完成, 故其规模要比秦汉代小。
4、夏商西周和春秋前期。“不封不 树”“墓而不坟”。
殷墟王陵,虽然墓穴规模巨大, 最大的联通墓道面积超过700平方米, 但墓与地平。未见任何迹象表示曾筑 大坟。
• M260位于殷墟王陵遗址 东区。M260墓呈“甲” 字形,墓道在墓室南部,
呈坡状,墓室为一长方
形竖穴坑。墓室底有一
腰坑,内有一人一大玉
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为天子葬制。所谓“黄肠”, 是柏木黄心,即去皮后的柏木。(“黄肠”因 题凑用的木材都是剥去树皮的柏木枋(椽), 以木色淡黄而得名。“ )棺椁周围用木头垒起 一圈墙,上面盖上顶板,就像一间房子似的。 天子以下的诸侯、大夫、士也可用题凑。但一 般不能用柏木,而用松木及杂木等。但经天子 特许,诸侯王和重臣死后也可用黄肠题凑,如 汉霍光死,汉宣帝“赐给梓宫、便房、黄肠题 凑各一具”。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清 昭 陵
宝城宝顶侧面平
清东陵石牌坊
清东陵大红门
东陵神道
孝陵龙凤门
孝陵神道
孝陵七孔桥
孝陵碑亭
孝陵隆恩门
隆恩殿——享殿
西昌陵隆恩殿
隆 恩 殿 内 外
琉璃花门
过 金 水 桥 后 的 二 柱 门
方城明楼
石供台和石五供
宝城前影壁
清西陵慕陵(慈禧陵)宝顶
西昌陵宝顶, 周围的红墙即为回音壁
辟邪场预昂首,胸膛挺凸,阔口大张,长舌吐垂于外,贴于 胸前,目光犀利,注视前方,气势剽悍,咄咄逼人。腹部雕饰双 翼,圆阔舒展;四足交错上地,四爪锋利,尾长及地,尾端散作 四缕,如鱼尾状,造型别致。
麒 麟
辟 邪
唐永康陵天禄
大
石
牌上
坊为
的 基 座
麒 麟 下 为
云
龙
浮
雕
龟碑(赑屃)
南 京 明 孝 陵 四 方 城 内 巨 大 的 神 功 圣 德 碑
二、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发展特征
❖ ——仰韶文化史前社会时期,一般没有 专门的墓室建筑,用棺者也很少,亦 “不封不树”,“不作丘垅”,“与地 平齐”
❖ ——殷商时期,出现用棺椁的安葬制度 和“亚“字形地下墓室。殷商时期开始 的重葬意识和墓建文化,可视为中国古 代陵墓建筑的萌芽时期。
❖ 燧皇陵,又叫燧人氏陵,位于商丘古城 西南两公里处。
❖祭祀建筑区
主要建筑为祭殿,早期称为享殿、献殿、寝殿、陵殿等。
❖神道
❖护陵监
明十三陵地形和帝陵分布示意图
十三陵神道
长陵神道
江苏南京明孝陵神道
清东陵孝陵神道
明祖陵神道两旁的石雕像
明祖陵神道两旁的石兽和华表
第二节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西周以前,帝王墓葬多为木椁大墓, 地面不封不树。
❖秦始皇开创了陵寝制度,使丧葬文 化向祭祀文化转移
陵墓建筑组成部分
❖ 由陵、寝、神道及两旁石刻群和其它陵 园建筑
❖ 地下的称“地宫”,为木椁墓室 ❖ 棺椁、封土等级:天子棺椁七重,诸候
五重,大夫三重,士人一棺一椁 ❖ 中国陵墓建筑地面上有神道、翁仲、石
❖ 第三列是石碑。南朝神道石刻是中国石 雕艺术的奇葩
❖——隋、唐皇陵建制上改为“以山 为陵”,开凿地宫,修建陵园,陵 园营造有内、外两重城唐皇陵规制 不但规模宏大,且陪葬的礼制也达 到鼎盛。唐皇陵神道石刻,陵陵俱 有,形成了帝王陵墓建筑规制。
❖ ——五代十国时期,陵墓建筑显出小而 精确又不失皇陵规制。
兽及诸殿堂
清东陵平面图
明孝陵平面图
明长陵平面图
(二)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形制
❖ 历代陵墓建筑形式 1.方上
2.依山为陵
3.宝城宝顶
秦始皇陵模拟沙盘图
秦始皇陵施工情景设想图
秦始皇九层之台的陵上享堂复原图
贺兰山下的西夏王陵
开依山为陵先河的唐昭陵
唐昭陵
(三)中国古代陵园建筑布局
❖ ——宋代陵墓形制恢复方上形式,并发 展为筑园形砖城,在城内填土使之成一 园顶曰“宝顶”,城上设垛口女儿墙成 “宝城”。北宋皇陵的最显著特点是统 一化和规范化,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艺 术的成熟时期。
江 苏 江 宁 南 唐 李 煜 墓 内 景
李 璟 墓 的 地 宫
❖——辽金时期在陵墓建筑,陵墓建 筑颇具有民族特色。陵前建正方形 享殿,前置月台,两侧出回廊成院 落。
❖——元代皇帝因实行秘密埋葬,不 建地上陵墓,采用马踏葬坑埋土为 墓形式。
古代陵墓建筑结构概述
清陵形势分析
宝城宝顶式:明清多才用这种.清东 陵、明十三陵。
宝城宝顶:地下宫殿隆起圆形坟, 为宝顶。适应南方多雨气候便于雨水 下流不浸润墓穴,且用墙垣包绕,称 为宝城。
南侧建立方城明楼。
宝城宝顶式
方城明楼是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 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 庙谥碑。 此式始于安徽凤阳明皇陵。皇陵有内外三 重陵墙,中间一到陵墙四门如城楼,分别 称南北东西明楼,及至南京明孝陵,仅有 一座明楼,此后明清各帝陵均大致沿袭孝 陵方城明楼形制。(特例:道光皇帝未建 明楼)
其它国君陵园大多是将封 冢安置在回字形陵园的中部, 而秦始皇陵封冢位于内城南 半部。
有学者认为这是按照“以 西为上”的礼制安排的。从 陵园总体布局来看,始皇陵 封冢并不在西半部。 体现“树 草木以象山”的设计思想决定。 --龙盘虎踞之感。
4)墓穴结构
据考古勘探,秦始皇陵的朝 向为坐西向东。这是一个奇特的 布局。众所周知,中国古代以朝 南的位置为尊,历代帝王的陵墓 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 统一天下的秦始皇,却采取了坐 西向东的格局。
人工夯筑的宏伟陵台
魏晋南北朝 提倡薄葬,墓制比较小。
唐宋元 唐代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殿阁高潮
时期。 陵园内设置祭享殿堂(上宫), 陵园外设置斋戒等用的下宫,陵区内设 置陪葬墓等。
元 平地埋葬,不设陵丘和地面 建筑。 明清
明代:放弃历来的正方形布局, 继承和发展了唐宋的墓前引导部分。
清代:布局和形制因袭明代,雕 饰风格更加华丽。
秦人起源于东方,秦人是上古 时代在齐鲁淮海一带的氏族部落, 发祥地在今山东境内的莱芜泰山 附近一带。对东方怀有特殊的感 情。秦朝历代王陵和秦始皇陵都 采取了坐西向东的葬式。
(3)汉武帝茂陵 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兴平市。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
四、发展过程
山顶洞人对待逝者
仰韶文化中出现公共墓地
西 安
• 公共墓地中无葬具
半
,只有一些陪葬品
坡
。
遗
址
平 面 示
• 居民区中有幼儿以 及“凶”死者的翁
意
棺葬。
图
• 翁棺葬葬具以翁为
北
主,另用盆或钵做
盖。
坟丘以及陵墓的出现
• 建造坟墓是 因为人们有 了想象力, 相信人死了 以后会进入 另一个空间 。
• 私人墓地的 出现
安阳殷墟“妇好墓”
秦朝——秦始皇陵
西汉
⒈西汉11个皇帝,其 中9个都葬在渭河北岸 咸阳塬上,今陕西高陵 县内。
九陵分布自西而东:
西汉诸陵位置图
武帝茂陵、邵帝平陵、成帝延陵、平帝康陵、元帝渭陵、哀帝
义陵、惠帝安陵、高祖长陵、景帝阳陵。
帝王陵墓-西汉
• 西汉开始,帝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墓除了掘地起坟之外, 还出现了一种“凿山为陵”的形制。这种 形制在当时的一些诸侯王墓中也普遍存在 。
一.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义
“墓,慕也,孝子思慕之处也。”
------《释名·释丧制》
· 桑祭之礼,所以教仁爱也,致思慕之地也
“墓,冢螢之地,孝子所思慕之处。”
------《周礼·墓大夫》
1.侍奉意义:“事死如事生”------《左传》, 原为实供,后改为石五供,布局按前朝后寝 设置(按活人看待)。
2.纪念意义:对死去的先帝的纪念,表达思念之情。
⒊西汉皇陵墓冢形制可分为三种形式:一种平地 起冢,呈覆斗行,上小下大,沉稳庄重;一种在 陵上中部内收成台。前者居多。一种“依山为陵 ”。
中国古代陵墓
乾陵是乾陵安梁山最高峰-北峰上。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 的合葬墓,是全国乃至世界上唯 一的一座夫妇皇帝合葬陵。在西 乾陵,以山为陵,以山为阙,以 山为穴。乾陵利用自然山势修建 ,陵园雄踞整个梁山山峦 气势雄伟,规模宏大。乾陵 是唐代帝王在陕西关中地区“十 八陵”中保存得比较完整的一座 ,也是唐陵中具有代表性的皇陵 。墓穴在最高的北峰南麓穿山开 凿而成,陵墓本来是一个圆锥形 石灰质的山峰,蔚为壮观。三峰 耸立,最高山峰为陵的主体,南 面二峰较低,东西对峙,形成乾 陵的天然门户,气势雄伟。 乾陵无论是地面上的建筑石刻,还是地下墓穴的施工,以及整个陵园的规划设想, 都充分显示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雕刻艺术的精湛技巧,代表了唐代高度的 文化与科学技术水平。乾陵地面上依山的形势,对称排列着精美的石刻群。其中就有武 则天为自己立的“无字碑”。
明定陵(万历)地宫前殿 明 十 三 陵 石 牌 坊 明 长 陵 ( 朱 棣 墓 ) 鸟 瞰
宝城 宝顶 明楼 方城
“尚天”思想 (3)虚实结合的中轴线
裬 恩 殿 裬 恩 门 陵 门
7.清陵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级别型制严格,集中经营,尺度相仿, 程式化。清陵形制一致,尺度相仿,所不同者唯在构造本身的用材、雕刻方面的差别。 形制延用明代的制度,不同之处在于,宝城采用椭圆形,在方城与宝顶之间形成一个院 落月牙城(哑吧院)。清清入关以后,共12个皇帝,除了溥仪没有帝陵外,其他11个皇 帝的帝陵分布在3个陵区,即沈阳的“盛京陵”、河北的遵化县的“清东陵”和河北易县 的“清西陵”。由于两个陵园各距北京市区东、西一百里,故称“清东陵”和“清西陵 ”。
4.唐陵墓
唐代皇陵最特出的特点是以山为陵,凿山为穴。以山为阙 ,不采用人工夯筑的封土方上,而开“山陵”之先河。气势恢 弘。另外的特点是,陵区内有很多殿宇楼阁组成的地面建筑; 功臣陪葬,皇亲从葬;有大量威武雄壮、富有时代感的陵墓石 刻。十八座唐陵中,仅献陵、庄陵、端陵位于平原,余均利用 天然山丘,建筑在山岭顶峰之下,居高临下,形成“南面为立 ,北面为朝”的形势。 唐代帝王陵分布在西安北山的14个山头上,尤其是海拔 1188m的嵕山的李世民昭陵和海拔1048m的梁山的李治、武则天 的乾陵最为雄伟,连秦始皇的封土坟头也难相比。典型实例有 太宗李世民的昭陵,高宗李治的乾陵 。
古代皇陵建设的演变与发展
古代皇陵建设的演变与发展古代皇陵建设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为自己安身之地而修建的墓地,其建设演变与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
从最早的简陋墓葬到后来的宏伟陵墓,每一座皇陵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规模大小以及建造技术等方面来探讨古代皇陵建设的演变与发展。
一、早期古代皇陵建设古代中国的皇陵建设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商代,最早期的皇陵以及贵族墓葬以山为墓葬形式,称为“山陵制”。
这一时期的陵墓建筑简朴,规模小巧,主要由土方建造而成,墓穴内陈设有各种贵重品和陪葬品。
二、秦始皇陵的奠基秦始皇陵,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也是最大规模的葬陵,标志着古代皇陵建设的重大突破。
秦始皇陵采用了严格的规划设计与建造技术,其墓室内设有壮观的兵马俑,反映了秦代社会的军事、政治、文化面貌。
三、汉代皇陵规模的扩大在西汉时期,随着集权帝国的发展,皇陵规模进一步扩大,并出现了一系列的陵墓建筑创新。
汉代的皇陵以雕塑艺术为主要特点,充满着浓厚的人文气息。
同时,汉代皇陵建设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规范和制度,如后世所称的“陵制”。
四、唐代墓葬的风靡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皇陵建设也达到了巅峰。
唐代皇陵以气势磅礴的建筑风格为主,常常选用有山势的地点进行修建,以增添陵墓的庄严和壮观。
同时,唐代的陵墓内设有丰富多样的陪葬品,包括金银珠宝、绘画、乐器等,展示了唐代社会的繁华和富饶。
五、明清皇陵的精细与继承明代以及清代的皇陵建设继承了前代的建筑风格与规模,但在细节上更加注重精细和华贵。
明清两代的皇陵除了规模庞大外,陵墓内的建筑装饰和陵园设计也更具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明清皇陵的建设更加讲究细节和工艺,以体现皇帝的威严和地位。
六、现代对古代皇陵的保护与研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古代皇陵的保护与研究也愈发重视。
各级政府多次出台法律法规,加强对古代皇陵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同时,一系列的考古发现也丰富了对古代皇陵的研究成果,为后人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皇陵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第五章陵墓建筑
秦始皇陵地宫透视图
秦始皇陵是一座建造在九层夯土之上 的中华土木大金字塔
中华土木大金字塔的外观是木构廊庑环绕的台榭形式
❖ 始皇陵据记载,秦始皇陵高120米,底边周长2167 米。不过始皇陵乃黄土堆积,经过2000多年来的风 雨剥蚀,高度已降到64米。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
计,大将章邯监工营建陵墓。因为陵墓地上的部分
并没有突出之处,可观的是秦陵四周分布的大量形
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 400多个。现已经过考古挖掘的兵马俑,叹为观止。 兵马俑陪葬坑位于秦始皇陵园东垣外1000米的地方,
是一组模拟军事序列,旨在拱卫地下皇城的“御林 军”。发现于1974年,先后发掘三处。
❖民间传说秦陵的地宫内有水银所制 的五湖四海,秦始皇躺在纯金打就 的棺材里,游荡在水银制成的江河 上,巡视着帝国的领地。
❖ 北魏皇陵规划出现了寺塔建筑物,南朝 皇陵最精湛的是神道两侧的石雕刻,其 分布基本为三列对称设置
❖ 最前面的是一列两侧相对而立的一对石 兽,或天禄、麒麟、辟邪;
❖ 第二列是神道石柱(墓阙或华表);
❖ 第三列是石碑。南朝神道石刻是中国石 雕艺术的奇葩
❖——隋、唐皇陵建制上改为“以山 为陵”,开凿地宫,修建陵园,陵 园营造有内、外两重城唐皇陵规制 不但规模宏大,且陪葬的礼制也达 到鼎盛。唐皇陵神道石刻,陵陵俱 有,形成了帝王陵墓建筑规制。
水葬用的木筏
湖中的水葬台
天葬
❖ 天葬是是蒙古、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 人死后把尸体拿到指定的地点让鹰(或者其他的鸟类、 兽类等)吞食,认为可以带到天堂。
❖ 属于佛教布施行为的一种特殊方式,死者将自己最后一 点东西———死亡了的肉体奉献给天葬台上的有形的秃 鹫和那些无形的神灵。藏族人向来对兀鹫十分敬仰,并 称其为“神鸟”,严禁捕猎。在天葬中人们借助兀鹫实 现了肉体的解脱,达到灵魂的升华。同时,把无用的尸 体施舍给秃鹫的结果,会使那些被秃鹫为食的虫食等其 他小生命少了一些伤害,多了一些生存的机会。因此用 自己无用的尸体去保护有用的小生命,被视为功德无量 的善业。藏族在天葬中具体地表达的是藏传佛教的“慈 悲”和“空”的理念。因此,虽然天葬源于印度,但是 在藏区却融入了藏族自己的理念与方式,成为一种富有 藏族本土特色的丧葬习俗。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是指古代帝王、贵族及其亲属的墓葬制度。
这一制度从夏朝开始,历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直至清朝灭亡。
古代陵寝制度主要包括陵墓的选址、布局、建筑、规格等方面的规定。
1. 选址:古代陵墓的选址非常讲究,一般会选择在风水宝地,即符合“龙、穴、砂、水、向”等风水要素的地方。
这些地方被认为是吉祥之地,可以保佑后世子孙繁荣昌盛。
2. 布局:古代陵墓的布局通常分为内外两部分。
外部有神道、石像生、牌坊等建筑,用以显示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内部为墓室,用来安放棺椁和随葬品。
3. 建筑:古代陵墓的建筑风格和规模因朝代和墓主人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帝王陵墓规模宏大,建筑精美,而贵族和普通百姓的墓葬则相对简朴。
4. 规格:古代陵墓的规格有严格的规定,以显示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例如,帝王陵墓通常位于山脉的主峰,而贵族和普通百姓的墓葬则位于较低的山丘上。
此外,帝王陵墓的墓室通常采用砖石结构,而贵族和普通百姓的墓葬则多为土坑木棺。
古代陵寝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各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点。
例如,秦汉时期实行山陵制度,陵墓多建在山中;唐代实行昭陵制度,陵墓周围有大量陪葬坑;宋代改变了预先营建寿陵的制度,实行皇帝死后建造陵墓;明清时期,陵墓建筑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宗教信仰和丧葬观念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陵寝制度
中国陵寝制度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和传统。
其中,陵寝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中国的陵寝制度。
1.陵墓选址在古代中国,陵墓的选址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皇家的陵墓都选址在距离皇宫不太远的地方,这样可以方便皇家子孙前来祭祀。
同时,陵墓的选址还要考虑地势、风水等因素。
一些风水师会根据地势、山形、水势等因素来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建筑规模古代中国是一个等级制度十分严格的国家,陵墓的建筑规模也是根据主人的地位来决定的。
一般来说,皇帝的陵墓规模要大于太子和皇后的陵墓,而大臣的陵墓规模则要小于他们。
建筑规模还包括了陵墓前的石人、石马、石碑等装饰物,这些装饰物的数量和大小也是根据主人的地位来决定的。
3.建筑形式中国陵寝建筑的样式十分丰富,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特点。
例如,秦汉时期的陵墓多为覆斗式或方锥式,唐代则出现了由两个山峰拱卫山门的神道门等新样式。
这些建筑形式不仅体现了当时的技术水平,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特点。
4.装饰风格陵墓的装饰风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陵墓的装饰包括雕刻、绘画、石刻等手法。
不同的朝代也有不同的装饰风格。
例如,秦汉时期的陵墓装饰比较简单,而唐代则比较繁复,运用了大量的石刻艺术。
5.陵墓祭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祀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古代,皇帝去世后,后代会定期前来祭祀。
祭祀活动包括献花、献果、献酒等仪式,以及表演一些与主人生前有关的戏曲等文艺活动。
此外,一些家族还会在春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前来祭拜祖先。
总之,中国陵寝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技术水平和社会文化特点,也反映了人类对于死亡和灵魂的看法。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班级指导老师姓名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薛航中文摘要:本论文将主要从陵墓的构造、布局以及发展来介绍陵墓建筑,并且会通过一些陵墓建筑的实例来表现陵墓建筑的特点以及发展过程。
关键词:陵园墓室秦皇陵明陵陵墓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建筑物。
历代朝廷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使用当时最成熟的技术和艺术来营建陵墓。
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个时期的建筑成就。
同时,陵墓可以反映一个帝王的政治性。
下面我从几方面来介绍一下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
一古陵墓构成陵墓构成包括陵墓建筑、陵墓建筑上的绘画雕刻等文化艺术和随葬品三部分。
我国现存古代陵墓景观有两种展示方式:第一种,地面和地下建筑规模都很庞大,在严格保护的情况下就地开放;第二种,地下规模与布局不适于人流行动,多集中、复制展示,如洛阳的中国第一座古墓博物馆。
二古陵墓类型古墓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可分为3类:1.帝王陵寝:规模大,随葬品丰富。
主要有秦始皇陵、汉高祖长陵、汉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乾陵、河南巩义宋陵、宁夏西夏王陵、内蒙古成吉思汗陵、南京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河北清东陵和清西陵等。
2.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名人墓地:除个别著名人物外,一般规模不大,墓中随葬物微薄稀少。
如孔林、司马迁墓、岳飞墓等。
3.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墓葬:主要有辽宁辽阳汉魏壁画墓、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吉林集安高句丽古墓群、麻浩崖墓等。
三、古陵墓结构古墓葬一般分为两部分,即地下部分和地面部分。
地下部分包括墓室结构和随葬品,地面部分包括封土和其他陵园建筑。
(一)地下部分墓室使用木、砖、石3种材料构造。
大型木椁墓室从殷商开始直到西汉达到高潮,出现了“黄肠题凑”的形式。
砖筑墓室始于战国末年,此后砖的种类越来越多:空心砖、画像砖等。
西汉晚期开始出现石室墓,五代时已经盛行,从明朝开始地宫建筑发展到顶峰,用巨型条石建造大型拱券墓室。
墓室中雕刻画像,故称“画像石墓”,从打开的墓穴看,五代前蜀王建与清代乾隆墓穴地宫都有石像雕刻。
中国古代建筑:陵墓历史沿革
封土的类型
(三)“宝城宝顶”——明清时期 特点:在地宫上砌筑高大的砖城,城内填土,砖城即宝城,城中的土高
出城墙成一圆顶,称宝顶。 著名陵墓: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
封土的类型
清东陵宝城
清西陵宝顶
顶状封土
封土的类型
(一)“方上” 秦汉时期。特点:在地宫之上用黄土层层夯筑而成上小下大的立方梯形,
象征帝王死后也能独霸天下。著名陵墓:秦代秦始皇陵;汉代帝王陵墓—— 汉茂陵。
封土
封土的类型
(二)“以山为陵”——唐朝 特点:利用天然山体,气势恢宏,可防止过度地劳民伤财与盗墓。 著名陵墓:唐乾陵。
唐乾陵
中国古代建筑
陵墓历史沿革
课件提纲
一、陵墓建筑简介 二、封土的沿革 三、封土的类型
陵墓建筑简介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这些陵墓建筑, 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墓穴上方堆土成丘的形状和规模的制度。大约从周代开 始,出现“封土为坟”的做法。封土的大小是按照官吏级别大小来决定的。天子、 诸侯的陵墓封土是最大的。
中国古代皇陵建设的历史演变与特点
中国古代皇陵建设的历史演变与特点古代中国的皇陵是帝王陵墓的统称,是帝王们在位期间着手筹建的、用来安葬自己身躯的巨大工程。
皇陵的建设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状况,还体现了古代中国皇陵的建筑特点与葬礼仪式的演变。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和特点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皇陵建设。
1. 历史演变虽然中国古代皇陵建设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但皇陵的规模与建筑风格在不同朝代有所不同。
1.1 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皇陵的规模较小,常常是一个丘陵,其设计借鉴了堡垒的结构风格。
一个代表性的例子是周朝的洛阳东王陵,它是中国最早的皇陵之一。
1.2 秦汉时期在秦汉时期,皇陵的规模开始呈现出巨大的特点。
秦始皇陵是中国古代皇陵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庞大的陵墓之一。
秦始皇陵的建设以骨架法为主,采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形成了巨大的陵园。
1.3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的皇陵建设更加注重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唐太宗的陵墓——昭陵,以其特殊的建筑风格而闻名。
它的陵墓规模宏大,宫殿、墓场、祭祀用途的建筑群体,完整地展示了皇陵的重要元素。
1.4 宋明清时期在宋、明、清三个朝代,皇陵规模有所缩小,建筑的风格更趋于简约。
其中,明代在陵墓建设上能够看出明显的特点。
明皇陵常常选址在山丘上,利用山体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同时,明皇陵还注重陵墓的环境布置,将陵墓融入自然景观之中。
2. 特点中国古代皇陵建设具有多个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了古代帝王对陵墓建设的追求和他们对自身地位的认知。
2.1 按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建设古代中国皇陵建设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下进行的,如“山川秀丽”、“气象万里”等,皇陵建设中讲究起伏有度,形势恢宏,以体现帝王统治者的荣耀与威严。
2.2 选址注意风水在古代中国,选址是皇陵建设的重要环节,注重选址的风水理论。
风水学认为,地势的形状和方位决定了人们的命运和风水的流动。
因此,皇陵的选址常常与山脉、水流等元素有关,以追求帝王气象的完美结合。
中国旅游文化:中国古代陵墓
第四节 中国古代陵墓
3.陵园建筑
(1)祭祀建筑区主要建筑是祭殿,是供帝王祭祀之用。两旁是配殿、 廊庑等。
陵园祭祀建筑——清永陵
3.陵园建筑
(2)神道,是通向祭祀区和墓区的大道。
明孝陵神道
3.陵园建筑
(3)墓阙,为高台建筑,用于登高远眺。
图为东汉四川雅安高颐墓阙
3.陵园建筑
(4)护陵监
是专门保护和管理陵园的机构。监外有城墙保护,内有衙署、 市衙、住宅等机构,好像一座小城。
中国古代陵墓
一、中国古代陵墓概述
在战国时,人们将高大的坟丘称为“陵”。所谓“寝”,是指皇陵上
的宫殿建筑,它是由前朝后寝的宫殿建筑布局形式发展而来的。
二、中国古代陵寝制度
1.陵墓形制
形制即封土形式,封土就是指墓上堆筑的土丘,有三种形式: (1)覆斗方上式 (2)皇陵
即利用山峰作为陵墓坟头,这样能体现帝王的浩大气魄, 又可以防止盗挖和水土流失。
中国古代陵墓
2.墓室结构
(1)木椁墓室 早期为井干式结构, 即用大木纵横交搭 构成。从殷代开始 一直到西汉时期, 往往都采用此种结 构。
井干式结构
(2)砖筑墓室
砖筑墓室分为空心砖砌筑和型砖砌筑两类
(3)石筑墓室
多采用拱券结构,五代时 期的前蜀王建墓的墓室是 由多道半圆形拱券组成。 前朝后寝,地下宫殿
清西陵
清西陵 位于易 县永宁 山下,有 雍正、 嘉庆、 道光、 光绪四 位皇帝 陵。
感谢您认真聆听这堂 微课!
方上,是早期的陵墓封土形式,就是在地宫之上 用黄土层层夯筑而成,成为一个上小下大的锥体。
宝城宝顶——慈禧陵墓
这是明清时期所采用的一种封土形式。在地宫砌筑高大的砖城, 在砖城内填土,使之高出城墙成一个园顶。城墙上设垛口和女 儿墙,犹如一座城,称为“宝城”;高出的园顶,称为“宝 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班级 2013级土木一班指导老师蔡中奇姓名王东吉120130301011包文波120130301012乔晨光120130301046郑千元120130301041目录一、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 (1)(一)、陵墓的主要类型 (1)1.无陵无墓 (1)2.有陵墓 (1)3.有陵墓 (1)(二)、陵墓结构 (2)1.地下:墓室结构、墓道及墓室的绘画及其随葬品 (1)2.地上:封土、园陵建筑 (2)(三)、陵墓建筑的主要代表 (2)1.秦始陵 (3)2.唐乾陵 (5)3.明长陵 (6)(四)、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关系 (6)二、中国古代陵墓制度 (8)(一)、 (8)(二)、 (8)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摘要: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发展,有不同的制度形成。
关键词:陵墓建筑,发展,制度一、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陵墓建筑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
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
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
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门阙石人、石兽雕像,陵园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宁静之感。
(一)、墓的主要类型1.无陵无墓无陵无墓指有天葬、水葬和悬棺习俗的少数民族。
2.有陵无墓地面上有祭奠用的建筑或墓碑,而地下没有墓穴。
有陵无墓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如黄帝陵、炎帝陵。
另一种如成吉思汗陵。
3.有陵有墓即地下有灵柩,地上有祭祀性建筑。
(二)、陵墓结构1.地下:墓室结构、墓道及墓室的绘画及其随葬品墓室使用木、砖、石3种材料构造。
大型木椁墓室从殷商开始直到西汉达到高潮,出现了“黄肠题凑”的形式。
砖筑墓室始于战国末年,此后砖的种类越来越多:空心砖、画像砖等。
西汉晚期开始出现石室墓,五代时已经盛行,从明朝开始地宫建筑发展到顶峰,用巨型条石建造大型拱券墓室。
墓室中雕刻画像,故称“画像石墓”,从打开的墓穴看,五代前蜀王建与清代乾隆墓穴地宫都有石像雕刻。
2.地上:封土、园陵建筑封土:大约殷末周初,墓上开始出现封土坟头。
春秋战国后,坟头封土愈来愈大,特别是帝王陵墓更为高大。
封土形制,是帝王墓穴上方堆土成丘的形状和规模的制度。
帝王陵墓封土形制自周朝以来,经历了“覆斗方上”式、“因山为陵”式和“宝城宝顶”式的演化过程。
“覆斗方上”是在地宫上方用黄土堆成逐渐收缩的方形夯土台,形状像倒扣的斗,形成下大、上小的正方形台体。
因其上部是一方形平顶,好似锥体截去顶部,故称方上。
这种封土形制沿用朝代最多,自周朝一直延续到隋朝,后来又被宋朝选用,秦始皇陵墓的陵冢形体最大。
“因山为陵”是将墓穴修在山体之中,以整座山体作为陵墓的陵冢,既体现帝王浩大气魄,又可防盗。
唐代帝王陵大多采用此形式,如唐昭陵、乾陵等。
因山为陵制度,源自汉文帝霸陵。
东晋诸帝亦多因山为陵。
南朝诸帝也多仿照。
“宝城宝顶”是在地宫上方,砌成圆形或椭圆形围墙,内填黄土夯实,顶部做成穹隆状。
圆形围墙称宝城,高出城墙的穹隆状圆顶称宝顶。
在宝城之前,有一向前突出的方形城台,台上建方形明楼,称“方城明楼”。
明清多采用宝城宝顶形式。
陵园建筑:帝王陵园的地面建筑,除上述封土外,主要有3个部分。
祭祀建筑区,建在陵冢前方,是封闭的多进庭院建筑群,供祭祀之用。
早期称“享殿”、“献殿”、“寝殿”、“陵殿”等。
秦始皇陵北部设有寝殿,开创帝陵设寝先例。
明代帝王陵园祭祀建筑区由棱恩门、棱恩殿、配殿、廊庑、祭坛、朝房、值房等建筑组成。
清代改棱恩门、祓恩殿为隆恩门、隆恩殿。
神道是从陵园大门直达棱恩门的大道,又称“御路”、“甬路”。
唐以前神道并不长,在道旁置少量石刻,在神道入口设阙门。
唐朝陵前神道石刻增多,形成大型“石像生”石刻群。
明清,帝王陵神道发展达到高峰,明十三陵神道长7千米,清东陵神道长5千米。
护陵监是专门保护和管理陵园的机构,是为帝王守护陵墓的官吏值守居住的地方。
为防止盗掘和破坏,每个皇帝陵均有护陵监。
护陵监外有城墙围绕,里面有衙署、市街、住宅等建筑。
(三)、陵墓建筑的主要代表泱泱大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历代帝王的陵墓无不壮观,而这些陵墓恰恰表现了陵墓建筑的发展。
1.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南依层层叠嶂、山林葱郁的骊山,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在渭水之滨。
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
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故宫的大小)。
陵上封土原高约115米,现仍高达76米,陵园内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10米。
内外城廓有高约8—10米的城墙,内城里面修建了堂皇的地下宫殿,顶上有用明珠做的日月星辰,地下布置了用水银做的江河湖海。
今尚残留遗址。
墓葬区在南,寝殿和便殿建筑群在北。
1974年1月29日,在秦始皇陵坟丘东侧1.5公里处,当地农民打井无意中挖出一个陶制武士头。
后经国家有关组织的挖掘,终于发现了使全世界都为之震惊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现代考古证明,秦始皇陵地宫完整的保存在封土堆下,几千年来未被盗掘。
(1)墓室面积地宫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皇陵建筑的核心。
有关秦陵地宫位置问题,历来众说纷纭。
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
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
“旁行三百丈”一说让秦陵地宫位置更是扑朔迷离。
民间曾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里,骊山和秦陵之间还有一条地下通道,每到阴天下雨的时候,地下通道里就过“阴兵”,人欢马叫,非常热闹。
据悉,考古学家根据这个传说曾作过很多考察,但却一直找不到这个传说中的地下通道。
“我们用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别进行了探测,其实地宫就在封土堆下。
”段清波介绍,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
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
中煤航测遥感局遥感应用研究院环境所工程师周小虎给记者讲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今年元月初,秦始皇陵区气温降至零下12℃,封土堆上的石榴树正常开花结果,而在封土堆南墙外的石榴树却冻害严重,不能正常开花结果,差别特别明显。
“墙外的土壤未经扰动,而封土堆土壤的结构和含水量则已发生改变,又因为墙内地下存有地宫,才使得土壤相对温度较高,从而造成植物长势的差异。
”周小虎解释说。
(2)特殊宫墙在这次勘探中,研究人员发现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围存在着一圈很厚的细夯土墙,即所谓的宫墙。
经验证,宫墙东西长约168米,南北141米,南墙宽16米,北墙宽22米。
“在修建宫墙的施工中,为了检测用泥土夯实的宫墙是否坚硬,施工人员会站在远处用弓箭射墙,若箭能插进墙体,修好的宫墙必须推倒重建。
”段清波说,宫墙都是用多层细土夯实而成,每层大约有5-6厘米厚,相当精致和坚固。
“超出我们预想的是,宫墙顶面甚至高出了当时秦代的地面很多,向下直至现封土下33米,整个墙的高度约30米,非常壮观!”在土墙内侧,研究人员又发现了一道石质宫墙。
段清波说,根据探测,发现墓室内没有进水,而且整个墓室也没有坍塌。
“关中地区历史上曾遭受过8级以上的大地震,而秦始皇陵墓室却完好无损,这与宫墙的坚固程度密切相关!”“这种宫墙是前所未有的发现!这种崭新的墓葬形式可以称为‘秦陵式’。
秦陵式宫墙对中国古代陵墓制度的研究能起多大的推动作用,现在还无法预知。
”段清波说。
(3)防水大坝除了宫墙,研究人员发现在秦陵周围地下存在规模巨大的阻排水渠。
段清波说,长约千米的阻排水渠其实是堵墙,底部由厚达17米的防水性强的青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宽的黄土夯成,规模之大让人难以想象。
“阻排水渠设计相当巧妙。
秦始皇陵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落差达85米,而阻排水渠正好挡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渗透,有效保护了墓室不遭水浸。
”段清波说,《史记》中记载的“穿三泉”中,“三”其实是个概数,其实应该是指在施工中遇到了水淹,所以才修建了阻排水渠。
段清波风趣地说:“秦人太聪明了,正在修建的北京国家大剧院,也是按照这套办法来解决水浸问题的。
”宫殿群最新考古勘探与研究表明,秦始皇帝陵园内沉默着一处庞大的宫殿建筑群,其十进式院落建筑和一处台基式主体建筑浑然一体,犹如紫禁城。
2010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园的内城西北部勘探发现了一处长方形的十进式院落的庞大建筑群,总体上南北长690米左右、东西宽约250米,面积达17万平方米。
2.唐乾陵乾陵营建时,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
唐初,太宗李世民汲取从古至今,没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的历史教训,从他与长孙皇后的昭陵起,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由当时著名的艺术大师阎立德、阎立本兄弟主持设计,陵墓由建筑群与雕刻群相结合,参差布置于有“龙盘凤翥”之势的山峦之上。
唐高宗与武则天的乾陵,发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轴线长达4.9公里。
文献记载,乾陵陵园“周八十里”,原有城垣两重,内城置四门,东曰青龙门,南曰朱雀门,西曰白虎门,北曰玄武门。
经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园内城约为正方形,其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
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狄仁杰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多处。
“安史之乱”后,乾陵历经1300多年的风雨沧桑,乾陵地面的宏丽建筑已荡然无存。
《唐会要》记载,贞元十四年(798年),乾陵修葺时曾造屋378间。
此后,置的120余件精美绝伦的大型石刻群,成为盛唐社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让人感受到它所体现的盛唐时代精神。
从梁山南二峰的天然双阙起,往北依次对称排列。
端立首位的是1对高达8米有余的八棱柱石华表,这是帝王陵墓的标志,其造型昭示着生命长存的理念和古代先民对人类生殖行为的崇拜。
接着是1对昂首挺胸、浑圆壮观的石刻翼马,马身两翼雕以卷云纹,似有腾飞之势。
翼马之北是1对优美的高浮雕鸵鸟,它是唐王朝同西域人民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象征。
紧接鸵鸟的是5对配有驭手的石仗马和10对高4米左右的石翁仲(或称直阁将军)。
传说翁仲姓阮,是秦朝镇守临洮的大将,威震夷狄。
秦始皇树翁仲像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后世的帝王以翁仲石像守卫陵园。
翁仲之北是两通石碑,西边的一通是唐高宗的金字“述圣纪”碑,它是女皇武则天为高宗歌功颂德而立的纪念碑,碑高6.30米,宽1.86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