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村居》
《村居》古诗词鉴赏
《村居》古诗词鉴赏《村居》古诗词鉴赏村居清代: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
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注释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杨柳拂堤: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散学:放学。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鸢:老鹰。
鉴赏首联写时间和自然景物。
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
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
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景物写活,使读者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读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颔联写村中的原野上的.杨柳,“拂”,“醉”,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
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
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
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
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颈联和尾联写人物活动。
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
孩子们放学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儿童的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放风筝,使春天更加生机勃勃,富有朝气。
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结尾两句由前两句的物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诗人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
全诗充满了生活情趣,诗情画意。
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
高鼎《村居》原文及赏析
村居[清] 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作品赏析这首描绘春天风光的小诗,是诗人闲居农村时的即景之作。
农历二三月间,正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万物欣欣向荣,遍地姹紫嫣红,而村野田间,尤能感受到这浪漫的春光之美。
诗的前两句,诗人以轻快活泼的笔调,选取了这美丽春景中最富有特征的几项景物进行了描绘,点染出了一派美不胜收的融融春光。
第一句“草长莺飞二月天”,化用了梁朝文学家丘迟《与陈伯之书》的句子“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仅将“三月”按诗作时间的需要改成了二月”,因二、三月的风景原本很是相似的。
诗人将丘迟所描写的那个优美的境界挪了过来,浓缩成七个字,既不失原句的风致神韵,又切合眼前风光,可谓妙于点化熔铸。
次句写长堤垂柳,这也是一件典型的春天风物。
成行的杨柳在堤岸上摇荡飘拂,它的修长柔美的枝条低低垂下,已经掠到堤岸了。
从远处望去,浓密的杨柳,仿佛笼上了一层淡淡的烟霭,是那么轻柔凄迷,骀荡多姿。
句中的“醉”字,即是在摹写柳枝因风舞弄的纤柔状态,也不妨看作是诗人自身对这浓郁春意的心理感受。
这两句的风景刻画,看似随手拈来,不费气力,实际上却很凝练概括,尽管诗中出现的仅是青草长、黄莺飞、杨柳春烟这些简单的事物,然而读来却使人似乎看到了一个生机蓬勃的春的世界,嗅到了花香袭人的春的气息。
春景既然如此动人,生活在这如画的春光中的人更是如此,诗的后两句,由景而及人,诗人饶有情致地写了一个群童放风筝的场面。
天气实在太好了,连平时爱在外贪玩的小学生们也一反常态,放学后早早地回到家,赶紧放起风筝来。
“散学归来”用一“早”字,说明连孩子们也让这风和日丽的气候给打动。
全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写人,前半部分基本上是写的静态,后半部分则添加了一个动态。
物态人事互相映衬,动态静态彼此补充,使全诗在村居所见的“春”景这一主题下,完美和谐地得到了统一。
村居(高鼎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村居清代: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标签写景、早教古诗100首、春天、古诗三百首、小学古诗、儿童、乡村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
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注释杨柳拂堤: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散学:放学。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鸢:老鹰。
赏析首联写时间和自然景物。
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
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
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景物写活,使读者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读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颔联写村中的原野上的杨柳,“拂”,“醉”,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
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
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
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
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颈联和尾联写人物活动。
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
孩子们放学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儿童的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放风筝,使春天更加生机勃勃,富有朝气。
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结尾两句由前两句的物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诗人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
全诗充满了生活情趣,诗情画意。
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
古诗《村居》译文及鉴赏
村居清代: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作者简介:高鼎,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是清代后期诗人.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其人无甚事迹,其诗也多不合那个时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村居》诗.著有《拙吾诗稿》.注释①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②杨柳拂堤: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③散学:放学。
④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鸢:老鹰。
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
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鉴赏首联写时间和自然景物。
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
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
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景物写活,使读者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读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颔联写村中的原野上的杨柳,“拂”,“醉”,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
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
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
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
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颈联和尾联写人物活动。
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
孩子们放学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儿童的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放风筝,使春天更加生机勃勃,富有朝气。
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高鼎《村居》原文+赏析
高鼎《村居》原文+赏析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注释】⑴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⑵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⑶散学:放学。
⑷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鸢:老鹰。
⑸东风:春风。
【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的枝条轻拂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令人心醉。
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了。
他们趁着春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
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
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
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读了这首诗,读者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
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
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拂堤杨柳醉春烟”,村的原野上的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
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
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
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
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高鼎《村居》赏析
高鼎《村居》赏析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的一首佳作。
此诗以质朴清新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呈现出一幅春日农村的明媚景色。
首句“草长莺飞二月天”,起笔便以敏锐的观察和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春回大地的美好景象。
草绿鸟飞,这样的描写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给人一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感觉。
早春二月,小草开始发芽,黄莺在空中欢快地歌唱,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次句“拂堤杨柳醉春烟”,更进一步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这一描写富有诗意,让人感受到一种柔和的美感。
整首诗用简单的语言,将春天的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
不仅写出了春日农村的明媚景色,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读此诗,仿佛可以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气氛,也让读者的眼前涌动着春的脉搏。
总的来说,《村居》这首诗以清新、质朴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此诗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对我们理解清代的乡村生活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四年级下册古诗词村居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晚年归隐于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
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村居》原文如下: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仿佛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
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请注意,这是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中《村居》的内容。
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教材或教辅资料,以获取更详细和准确的信息。
七言绝句《村居》译文及赏析
七言绝句《村居》译文及赏析七言绝句《村居》译文及赏析《村居》是北宋诗人张舜民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心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言绝句《村居》译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原文】《村居》宋·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注释】陂田:山田。
榆钱:即榆荚,形如钱,色白成串,故俗称榆钱。
两两:成双成对。
【译文】流水环绕着水田,篱笆外种满了绿竹;榆钱已经落尽,槿花也变得稀疏。
夕阳西下,牛背上没有牧童骑卧,只带着成对的乌鸦,漫步在回村的.小路。
【赏析】此诗描写农村秋日黄昏之景。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两句,是对村庄的具体描写:农绿水环绕着田,绿竹绕篱笆而植,榆钱已经落尽,槿花也变得稀疏了。
通过对这些典型而又独特的景物描写,表现了农村和平静谧的气氛。
后两句“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则是从村外来描写村居。
这两句诗将薄暮笼罩下的农村景色作了高度的浓缩:夕阳西下,原野上呈现一片金黄色,村子也沐浴在夕照中,显得极其温馨美好。
这时一头牛慢悠悠地沿着小路回村,而牛背上并没有牧童,有的却是一双乌鸦,仿佛是老牛正把他们带回村庄。
“夕阳”二字包含了整个村子以及原野在暮色中呈现出的景色,属于全景镜头。
而老牛回村这一情景则属于一个特写镜头,作者通过对缓缓而归的老牛的刻画,表现出夕阳中的农村宁静和平的气氛,给人以恬淡温馨的享受。
在写作手法上,这两句写景,动中显静,和谐自然。
【拓展】张舜民的简介张舜民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画家。
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
邠州(今陕西彬县)人。
诗人陈师道之姊夫。
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为襄乐令。
元丰中,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密文字。
元祐初做过监察御史。
为人刚直敢言。
徽宗时升任右谏议大夫,任职七天,言事达60章,不久以龙图阁待制知定州。
后又改知同州。
曾因元祐党争事,牵连治罪,被贬为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
清·高鼎《村居》诗意
清·高鼎《村居》诗意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诗中第一、二句主要描写绿水、田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静景,第三、四句主要描写了行步迟迟的老牛,悄立牛背的寒鸦等动景,前后动静结合,烘托出了宁静平和的氛围。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全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写人,将自然景物与生活场景相结合,充满了生活情趣。
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闲适,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村居》这首诗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的乡村春景图,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村居高鼎原文、翻译及赏析
村居高鼎原文、翻译及赏析村居高鼎原文、翻译及赏析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村居高鼎原文、翻译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村居高鼎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
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村居》注释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散学:放学。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鸢:老鹰。
《村居》赏析这首描绘春天风光的小诗,是诗人闲居农村时的即景之作。
“草长莺飞二月天”写时间和自然景物。
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
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
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景物写活,使读者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读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拂堤杨柳醉春烟”写村中的原野上的杨柳,“拂”,“醉”,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
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
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
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
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主要写人物活动。
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
诗词鉴赏-清平乐-村居-辛弃疾-楷书
正织鸡笼。最喜小儿 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
译文; 茅屋矮小,溪边长 满了翠绿的小草。含
有醉意的吴地方音, 听起来温柔又美好, 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 的公婆父老?大儿子 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 草,二儿子正在家里
法描述了农村的乡土 风俗,呈现出一种清 新宁馨的格。
小学四年级必背古 诗词!!!
编织鸡笼。最喜欢的 顽皮的小儿子,他正 横卧在溪头草丛,剥 着刚摘下的莲蓬。
简析; 这首词描绘了农村
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 环境和情景,借此表 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 趣。作者把这家老小 的不同面貌、情态, 以及他们美好的农家
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 ,惟妙惟肖,活灵活 现,具有浓厚的生活 气息,表现出作者对 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 喜爱。全词以白描手
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
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清平乐·村居》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平乐·村居宋朝·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同:无)《清平乐·村居》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
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清平乐·村居》注释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
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ǎo):老翁、老妇。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卧:趴。
《清平乐·村居》赏析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望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
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
“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村。
”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望条件并不很好。
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望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
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村。
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
《村居》全诗翻译赏析
《村居》全诗翻译赏析《村居》全诗翻译赏析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译文] 夕阳西下老牛归来时,牛背上不见有人卧,却驮着个寒鸦,老牛与寒鸦一起回来。
[出自] 北宋张舜民《村居》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注释:陂(音“悲”)田:积水塘附近的田地。
榆钱:即榆荚,形如钱,色白成串,故俗称榆钱。
槿花:又称木槿,夏秋之交开花,花冠为紫红色或白色。
乡村多以之为篱,花早开晚落。
两两:成双成对。
两两归:指牛驮着乌鸦一同回村。
译文:村居的远处是流水潺潺,环绕着山坡的田地。
住宅外的小园,青竹绕篱,绿水映陂,一派田园风光。
槿花稀疏,一树榆钱早就随风而去了。
暮色朦胧,老牛缓缓归来。
牛背上并不是短笛横吹的牧牛郎,而是伫立的寒鸦。
赏析:这首诗以淡墨写生的手法描绘了一幅静谧清寂的山村晚归图,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
“水绕陂田竹绕篱”,远处,淙淙溪水环绕着山坡上的层层梯田;近处,摇曳的翠竹环绕着短短的篱笆。
由远及近写来,竹、篱之内的茅舍宛然在目。
首句写景中已点了“村居”之题。
两个“绕”字用得妙,把水、陂田、竹、篱非常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音韵流美,情味悠长。
“榆钱落尽槿花稀”,那篱边榆树枝头的串串榆钱早已落光,篱上的木槿花也只残存稀疏的几朵了。
笔触由篱外转到篱内,写出山村农家庭院内的风光。
这句景物描写中已表现了季节特征。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夕阳西下,在暮色苍茫中,一头牛缓缓归来。
牛背上没有短笛横吹的牧童,只立着两两悠闲自在的寒鸦。
“寒”字,点出这是深秋季节。
夕阳牛归,这是前人诗中多次出现过的景象。
《诗经王同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来。
”王维《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这些诗句都描写了这种田园风光,而且都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以得得的牛蹄声衬出山村的静谧。
此诗在牛背上点出两两寒鸦,就更富诗情画意了。
同时期的'几位诗人都写过这种景象。
例如苏迈的断句说:“叶随流水归何处?牛带寒鸦向远村。
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
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鉴赏这首写的是农村秋日黄昏的小,前两句是具体描写村居,后两句是从村居以外来描写村居,意象非常丰富。
农家的情况,见诸于诗的已经不计其数,很难写出新意来。
这首诗采用远近交替的写法,重在对场景气象的渲染烘托,以大特写的手法,提供带有暗示性的画面,所以后来者居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诗前两句采用当句对,以便于把很广泛的题材浓缩成集中的平面。
诗说水田环绕的人家,篱笆外种满了竹子,院落里的榆树钱已经落尽,槿也都稀疏了。
写出晚秋季节里斜阳照耀着的农舍,水竹清华,落木萧萧的景色,充满了和平静穆的气氛。
诗仅写了村居外围,而村居本身即可由此想象,成功地避开了熟见的茅檐、白门、蓬窗、桑圃等词,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同样,诗没有写人,而通过环境,也可表现住在村居里的人的品藻趣味。
三、四句是传颂的名句。
诗将薄暮景色作了高度浓缩。
夕阳西下,照着原野,也照着上面所说的村居、水田,诗在这儿仅以夕阳二字,回照上文,增加前两句的形象。
而在整个村野中,诗只捕捉住回村的老牛这一中心写,说牛背上没有牧童,牛儿在夕阳中不慌不忙地自己沿着归路,往村里走来;在牛背上,双双乌鸦伫立着,悠闲自在,仿佛是老牛正把它们带回村庄。
整个画面没有一个人,虽然是写动,但节奏很缓慢,表现出大自然宁静和平的气氛,给人以恬淡温馨的享受,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审美观。
读着这诗,很自然地令人想到《》所写的日既夕矣,羊牛下来那幅原始的自然美的光来。
全诗虽然写的是一组小景,由于本身是个画家,所以很具有画意。
诗所选的景物,都有典型性,描绘了村居的特征及季节的特点,用的都是深色调,与夕阳暮霭相统一。
在写作手法上,前两句直接写静,后两句是动中显静,在同一画面上配合得很和谐。
牛背上站着乌鸦的情况,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同时人诗中也有,如苏迈诗叶随流水归何处,牛带寒鸦过别村,贺铸诗水牯负鸲鹆。
由于张舜民把这一景象与整诗所表现的境界融成一片,所以更为成功。
古诗词《村居》的原文翻译及赏析(一年级)
古诗词《村居》的原文翻译及赏析(一年级)古诗词《村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篇诗作。
下面是《村居》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南村北麦苗绿,天畔竹林眠鸟声。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这首诗以描写村居景色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乡村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倾诉内心情感的愿望。
诗的第一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描绘了二月天气温暖,草木繁茂,莺鸟飞舞的景象。
这一句以自然景色的变化为出发点,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接着,诗中描述了“拂堤杨柳醉春烟”。
这句意味着春天的美丽景色:河堤上的杨柳在微风中摇曳,仿佛被春天的烟雾所陶醉。
这里的“醉春烟”形容了春天的气息和美感,使人感受到了春天的浪漫和繁华。
下一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描绘了村落中孩子们放学回家的情景。
这句表达了村居生活的自由与快乐:孩子们抓住放学的时间,迎风放飞自制的纸鸢,享受着自然和游戏的乐趣。
接下来,“村南村北麦苗绿,天畔竹林眠鸟声”。
这句描述了村庄的景色。
诗人描绘了村南村北郁郁葱葱的麦苗,天边的竹林中传来鸟儿悠扬的鸣唱。
这里的景色给人以宁静和安详的感觉,展现了农村的宜居环境。
最后两句“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则描绘了农村的宁静与随意。
整个乡村显得非常宁静,空旷的篱落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蛱蝶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这一句通过对乡村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心中宁静祥和的理想乡村生活,也寄托了诗人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追求。
这首诗以朴实、自然的描写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和自然景色的深深喜爱。
通过对春天景色、纸鸢放飞、麦苗绿色和蜻蜓蛱蝶飞舞等细节的描绘,诗人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宁静美丽的村庄形象,给读者带来了一种超越现实的感受。
同时,通过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美好乡村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使这首诗更加丰富和具有深刻的意义。
通过对《村居》的原文翻译及赏析,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也可以从中领略到宁静美丽的乡村风光。
村居古诗鉴赏
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注释⑴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⑵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⑶散学:放学。
⑷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鸢:老鹰。
⑸东风:春风。
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的枝条轻拂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令人心醉。
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了。
他们趁着春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
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
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
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读了这首诗,读者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
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
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拂堤杨柳醉春烟”,村的原野上的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
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
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
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
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
古诗《村居》赏析
古诗《村居》赏析村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后,忙趁东风放纸鸢。
【赏析】:这是清朝文人高鼎写的一首风筝诗,诗如一幅美丽的通俗画——春光明媚,丽日和风,儿童沐浴着春光,呼吸着新鲜空气,奔跑着放飞风筝。
转瞬间严冬已逝,春天已悄悄地来到人间。
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是充满诗情的季节;春天,又意味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开始。
自古以来,诗人喜爱春天,赞美春天,是因为春天景色宜人,处处皆可入诗。
漫步古诗百花园,只见咏春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随意采撷几朵,慢慢品读,不知不觉已陶醉其中。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一、二句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二月里,春光明丽,草长莺飞,杨柳以长长的枝条轻拂堤岸,好像被美好的春色陶醉了。
三、四句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
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
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
这首诗写雨后春景。
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
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
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
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
”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
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
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
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
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
村居高鼎赏析
《村居高鼎赏析》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古诗,叫《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
诗的开头呀,说的是二月里,小草长出来啦,黄莺欢快地飞着,多美的春天呀!河边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堤岸,就好像陶醉在春天的烟雾里。
你们想想,那长长的柳枝在风中飘来飘去,是不是像在跳舞?
再看后面,小朋友们放学回来得早,赶忙趁着东风去放风筝。
他们跑着、笑着,多开心呀!
就好像咱们下课了,跑到操场上玩耍一样。
这首诗把春天的美景和小朋友们的快乐都写出来啦。
《村居高鼎赏析》
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欣赏《村居》。
你们看,“草长莺飞二月天”,这让我们好像看到了一片绿绿的草地,听到了黄莺好听的叫声。
“拂堤杨柳醉春烟”,那杨柳就像一个个温柔的大姐姐,在微风中轻轻摆动。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小朋友们一放学,就迫不及待地去放风筝。
风筝在天上飞呀飞,小朋友们在地上跑呀跑。
这让我们感受到春天不仅景色美,大家也都很快乐。
就像咱们春游的时候,到处都是笑声和欢乐。
《村居高鼎赏析》
小朋友们,咱们再仔细品一品《村居》。
二月的春天,草儿使劲长,黄莺欢快叫,多热闹呀!杨柳被烟雾围绕着,好像都陶醉啦。
放学的小朋友们,那叫一个高兴,赶紧去放风筝。
想象一下,风筝高高地飞在天上,小朋友们拉着线,小脸红红的,充满了期待。
这首诗就像一幅画,把春天的美好和小朋友们的快乐都画进去了。
咱们读这首诗,就好像走进了那个美丽的春天,和诗里的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鉴赏《村居》村居
宋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译文
村居的远处是流水潺潺,环绕着山坡的田地。
住宅外的小园,青竹绕篱,绿水映陂,一派田园风光。
槿花稀疏,一树榆钱早就随风而去了。
暮色朦胧,老牛缓缓归来。
牛背上并不是短笛横吹的牧牛郎,而是伫立的寒鸦。
译文二
流水环绕着水田,篱笆外种满了绿竹;榆钱已经落尽,槿花也变得稀疏。
夕阳西下,牛背上没有牧童骑卧,只带着成对的乌鸦,漫步在回村的小路。
注释二
陂田:山田。
榆钱:即榆荚,形如钱,色白成串,故俗称榆钱。
两两:成双成对。
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农村秋日黄昏的小景,前两句是具体描写村居,后两句是从村居以外来描写村居,意象非常丰富。
农家的情况,见诸于诗的已经不计其数,很难写出新意来。
这首诗采用远近交替的写法,重在对场景气象的渲染烘托,以大特写的手法,提供带有暗示性的画面,所以后来者居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诗前两句采用当句对,以便于把很广泛的题材浓缩成集中的平面。
诗说水田环绕的人家,篱笆外种满了竹子,院落里的榆树钱已经落尽,槿花也都稀疏了。
写出晚秋季节里斜阳照耀着的农舍,水竹清华,落木萧萧的景色,充满了和平静穆的气氛。
诗仅写了村居外围,而村居本身即可由此想象,成功地避开了熟见的茅檐、白门、蓬窗、桑圃等词,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同样,诗没有写人,而通过环境,也可表现住在村居里的人的品藻趣味。
三、四句是传颂的名句。
诗将薄暮景色作了高度浓缩。
夕阳西下,照着原野,也照着上面所说的村居、水田,诗在这儿仅以“夕阳”二
字,回照上文,增加前两句的形象。
而在整个村野中,诗只捕捉住回村的老牛这一中心写,说牛背上没有牧童,牛儿在夕阳中不慌不忙地自己沿着归路,往村里走来;在牛背上,双双乌鸦伫立着,悠闲自在,仿佛是老牛正把它们带回村庄。
整个画面没有一个人,虽然是写动,但节奏很缓慢,表现出大自然宁静和平的气氛,给人以恬淡温馨的享受,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审美观。
读着这诗,很自然地令人想到《诗经》所写的“日既夕矣,羊牛下来”那幅原始的自然美的风光来。
全诗虽然写的是一组小景,由于诗人本身是个画家,所以很具有画意。
诗所选的景物,都有典型性,描绘了村居的特征及季节的特点,用的都是深色调,与夕阳暮霭相统一。
在写作手法上,前两句直接写静,后两句是动中显静,在同一画面上配合得很和谐。
牛背上站着乌鸦的情况,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同时人诗中也有,如苏迈诗“叶随流水归何处,牛带寒鸦过别村”,贺铸诗“水牯负鸲鹆”。
由于张舜民把这一景象与整诗所表现的境界融成一片,所以更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