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全面解读: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
温儒敏最全解析:“新高考”语文的7点变化及应对策略
温儒敏最全解析:“新高考”语文的7点变化及应对策略2018-10-24 21:55 历史/阅读/高考10月11日,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人教版语文教材及统编本(人教社)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以《“三新”与语文教学改革——新课标、新教材与新高考》为题,在深圳市作了专场讲座。
目前,高考变动已势不可挡,因势而动的新课标也对语文教学提出诸多要求,然而新高考究竟注重考查学生何种能力?又应当在实践中以何种科学方法应对为宜?希望本篇能助诸君在前行中涤清迷雾……“高考正在变动,一个是招生制度的改革,一个是考试内容的改革。
未来几年,全国高考主要是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科目上有大改革,招生制度的改革还是很谨慎,但其实招生制度改革才是根本性的。
高考改革,对高中老师来说,教学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我提一些建议,完全是个人学术研究的一种看法,而且这个看法可能还不全面。
”新高考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阅读量,越来越注重阅读速度。
五年前,高考语文试卷面大概是6000-7000字,现在已经到8000-10000字。
去年比前年,今年比去年,每年卷面的字数都会略增,基本上是3%-8%的幅度。
阅读量大,文字量很大。
如果学生总是刷题,阅读速度很慢,无法一目十行,这样是不行的。
那我们教高中语文,怎么办呢?教学中需要把精读略泛快读结合起来,也就是“1+X”(注:下文有详细说明)。
譬如说一篇古文用60%的时间去教,剩下的时间就要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古文。
我们也要教学生方法,如中轴线、不动唇、不指读等等。
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随着高考命题材料面拓展这一改革,一线教学需要调整思路,让课堂教学多往课外阅读延伸,多鼓励广泛读书,多关注社会,不能处处围绕考试只读那么一个小的范围。
题型将偏重检索和判断,老师和学生都需要扩大阅读视野,考试几乎没有鸡汤文,《读者》《意林》等不太有用。
今年高考还选入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我建议老师们多读《新华文摘》。
温儒敏教授解读2022语文新课标,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
温儒敏教授解读2022语文新课标,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一、破题本次讲座主题中的这三方面是彼此连带的,也是目前需要思考探究的共同话题。
新课标提出的概念的内涵是什么?理由是什么?逻辑是什么?在教学中实现的可能性是什么?试图化繁为简,把厚读薄,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用好课标和教材,调整心态,不要认死理,要朝积极的方面理解,更要实事求是。
现在的语文刷题太多,与考试的挂钩太紧密,但这不完全是我们教师的问题,而是跟整个教育的大环境有关。
所以不能只要求教师来改。
教师依据新课标教学时,要实事求是地面对国情、学情,既要考得好,又要让学生学得活。
这次新课标吸收了过去课改的经验,并非是颠覆性的彻底革命,而是改进,或称之为守正创新。
我们学习新课标的精神不是颠覆过去,不要搞一刀切,要尽量学习理解,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到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
二、对新课标的详细解读课标是课程的标准,是教学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对照两版课标,基本的内容没有变,即各个学段对语文基本知识、能力的要求的标准没有变。
语文是教无定法的,如何达到这个要求要靠老师的创造。
这些课标的要求已经在统编教材中有所体现,所以根据教材逐年推进,就能达到基本要求。
教师在解读课标时,注意力不要只放在提出的新概念上,要放在基本标准和要求上。
(1)育人价值概念的提出新课标提出了“立德树人”,站位高了,视野开阔了,定位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担任了文化积淀、传承的任务,语言是民族文化构成的主要部分或载体,文化的血脉、DNA都体现在语言方面,所以我们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是文化的铭记,是非常必要的。
在育人价值方面,新课标还强调了三观的养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这些都要在中小学阶段打好基础。
这次新课标还特别提到了“以文化人”,教师要关注到语文在育人方面有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
实践落实时应该做到四个字:润物无声。
不能是穿鞋戴帽的形式主义,应当做到适度教化。
温儒敏
• 要不要把“国学”当作课程?没有必要。
• 小学不要开设什么“读经”班。多读点优 秀的古诗文就挺好。
• 三、防止反复操练 不等于不要训练
• 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学知识体系被弱化,老 师不好把握教学知识点,不敢放手设置基 本能力的训练,教学梯度被打乱。
• 有的课上得很“花哨”,可就是没有把得 住的“干货”。
• 精读课主要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 ,比较精,就是举例子,给方法,激发读 书的兴味;
• 而略读课主要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 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自己去试验、 体会,很多情况下,略读课就是自主性的 泛读。
• 课型不同,功能也不同,彼此配合进行, 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
• “部编本”语文教材很注意体现课程标准的原 则——认写分流,多认少写,为尽快过渡到 独立阅读阶段创造条件。认识字和学会写
• 语文新教材的几个特色。 • 使用新教材的几点建议。
• 一是多读书 会读书 读整本书。
• “部编本”教材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读”“快乐 读书吧”“名著导读”等多个版块,把课外阅 读也纳入教学体制。
• 配套出版的《语文素养读本》,提供了适 应不同年龄段孩子发展特点的一大批好的 作品。
• 搭建起“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 读教学机制。
• 课文选篇时倚重于4个标准:经典型、文质 兼美、适宜教学、兼顾时代性。
• 尚未沉淀的“时文”少了,一些经典又回 来了。
• 传统文化篇目比重大大增加。
• 古诗词教学,重让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 语之美,也许刚开始说不清美在哪里,但 却会慢慢积淀。
• 读古诗多让学生吟诵。古诗词教学,重让 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也许刚开 始说不清美在哪里,但却会慢慢积淀。
温儒敏:我理解的语文新课标
温儒敏:我理解的语文新课标温儒敏是中国语文教育家,他提出了“新课标”,推动了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
新课标强调学生活动,重视生活化、任务语言学习,努力提高学生的解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把学习中文语言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温儒敏曾说:“文字要博大精深,任务要实际生动;学习要有趣灵动,学习要有序全面,学习要有尽头有门径,学习要有手段有方法,学习要清新有感染力。
”一、新课标的理念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以个性化的生活语境捕捉和认知文学的真理”,它的主要内容有:综合能力的培养、活动性学习、文字认知、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以及文本和情境理解能力的培养等。
新课标着眼于以“文学研究”,而非以“语言学习”研究,以“学习中文”,而非以“学习语文”,以“文学认知”,而非以“字面认知”。
新课标注重活动性学习,提倡“以课文为媒介,以活动为形式”,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实践性的活动贯穿整个课程的各个阶段,把中文书面语言的学习和学生思维的发展深度联系起来。
二、学习中文应该从哪里开始学习中文应从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开始,它是新课标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学的基础。
基础知识涉及字词、语法、文字及其组合、书写、拼读、语言习得和理解等内容。
此外,新课标也强调能力培养,重视学生的能力发展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它重视把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能力整体结合起来,强调学生的自觉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能力发展。
三、新课标下学习中文的重要性学习中文是接受文化教育必不可少的过程,中文是人们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也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学习中文既是文化传承,又是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
新课标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要更加关注“字”和“文”,重视文字的认知、理解、比较和运用,以更加立体的视角审视文学作品,从中得到丰富的文化和生活体会,以及开阔视野,对语文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新课标如何改革现有的小学语文教育新课标的改革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点:1、在学生的发展和学习中更加重视语言的学习,加强学生的文字认知及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文学素养及思维能力的培养;2、新课标主张以活动性学习教育,贯穿课程的各个阶段,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3、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渠道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4、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不仅关注课程内容,更重视课程设计及学生活动思维、品行性格及学习能力的提高;5、提供多种媒介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文学欣赏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形成自身文化认知和发展技能。
温儒敏:关于语文新课标的若干问题
温儒敏:关于学习语文新课标的若干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正式颁布,今年9月就要实施。
我想就老师们关心的九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新课标篇幅不大,涉及面宽,凡课程性质、理念、总目标与学段目标、教学内容、方法、评价、考试、教材编写,等等,都说到了,但多是一些很精练的原则性的表述,需要认真学习、体会和探讨。
最好能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对照课标的要求,看哪些符合标准,哪些还有差距,或者哪些一时很难做到,看有没有办法逐步达到要求。
和平时培训不同,课标学习不能只注重教学技巧模式的模仿,应侧重在教学理念、目标上的思考、对照与探究。
课标的学习,为老师们更新观念、全面提升教学水准提供了契机,也为继续推进课改提供了动力。
我虽然参与了课标修订,但这里的意见不是代表修订组的,是自己的思考,愿意和大家一起探讨。
本文篇幅较大,分几次连载。
一,课标的功能是什么?国家那么大,学校那么多,从管理上说总得要有一些基本的规范,课标就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
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都应当以课标为依据,以后相关部门对学校进行教学的检查评估,就要以课标为依据,不能另立标准。
中考、高考情况如何?升学率多少?都不应当作为检查评估的标准。
中考的考试大纲要以课标为依据。
课标是有一定的政策约束力的。
对老师来说,有了课标,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培养起码达到什么水平,也就有依据,做到心中有数。
应试教育仍在发挥其负面影响力,课标的功能就更加重要,它代表正面的力量,对不良倾向起着抑制、抵挡的作用,引导教学往健康的方向走。
课标实施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的枢纽。
10年前有过语文课标的实验稿,这个实验稿的推行,其实就是课改。
课标提出了一些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在10年课改中,我们已经接触和实践过,现在需要总结。
课标实施与课改推进是紧密联系的,学习新课标,也是为了深入课改。
有的老师阅读新课标,关注的是有哪些改动与自己的教学有关,有哪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时间如何安排,等等。
温儒敏新课标解读
温儒敏新课标解读新课标的出台,在教育教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其中,温儒敏新课标的推出更是备受关注。
温儒敏新课标以终身学习为目的,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推行素质教育,强调学科整合,多元评价等几个方面,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解读。
1.以学生为中心温儒敏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喜好等个性化需求,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2.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温儒敏新课标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
综合素质是指一个人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能和态度,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所需的能力和素质。
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学校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文化素养等方面的能力。
3.推行素质教育温儒敏新课标提出推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对学生智力、性格、道德、行为及美育、体育等方面进行全面素质的培养。
从温儒敏新课标的角度来看,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目标,要在学生的课程表上安排必修的素质教育课程,塑造学生全面的人格和良好的公民素质。
4.强调学科整合温儒敏新课标强调学科整合。
学科整合是将不同学科中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合、融合,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形成有机的知识网络。
学科整合的实施将大大促进学生跨学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教师也要有跨科育人的意识,积极实行与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跨学科教学、协同教学。
5.多元评价温儒敏新课标提出多元评价。
多元评价是指通过多种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果和综合素质。
温儒敏新课标认为,单一的学科考试成绩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潜力,各种形式的多元评价能准确、科学地反映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多元评价的实施要注意评价方法和标准的制定,避免出现刻板的单一标准。
总之,温儒敏新课标是一份关注学生发展的课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对学校和教育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方向性指导,用以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温儒敏:改革后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走向
5.提倡整本书阅读。
为什么要提倡整本书阅读?因为现在多数人都读不完整本书,一是没有耐心, 二是碎片化阅读的影响。所以整本书阅读首先就是“养性”,涵养性情,让学生静 下心来读书,感受读书之美,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6.重视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相当一部分糟粕,只属于它过去那个时代,不可能转 化,也不可能支持当代文化生活。如传统文化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正 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以及仁爱、民本、 诚信、正义、大同等观念,都是精华的部分,可以继承和转化、吸收;而愚忠、愚 孝、封闭、自私、奴性、麻木,等等,都是糟粕,应当批判和抛弃。
新教材
读书为要
“统编本”语文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读书为要”。用一家媒体的 报道标题来说,就是“新教材专治不读书”。读书、熏染、积累是语文 不变的法宝。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培养读书的习惯是语文最重 要的宗旨。
激发读书兴趣,养成读书习惯,是教语文的最重要的办法。举一反 三(精读课)运用精读学来的方法来读其它书(略读课)。老师们赤手 空拳重读课文,才使备课有温度,自己的感知。
2. 自由阅读
名著导读的主要功夫依旧在课外,课内只是激发兴趣,提供建议,或者 排除难点。所以,教师在做名著导读课程设计的时候,应该注意“自由”这 两个字。哪怕学生完不成任务,或者任务完成得不好,也不要扼杀他的兴趣。
具体做法 名著导读要以目标管理为主,过程管理为辅。目标管理,就是要设立名
著导读的总体任务和要求;过程管理,则是把完成任务每一步需要做的பைடு நூலகம்情 都规定好,包括“要解决什么问题”“要消灭什么状态”“每天读多少页” 等。
比如《朝花夕拾》,它是鲁迅写给自己看的,是一个成年人的回忆, 是成年人很痛苦的时候靠小时候的生活(回忆)来安慰自己,并不能当 成故事来读。所以要给学生预先说明这本书理解起来有难度,告诉他你 能读最好,读不懂就查查资料,了解一些背景,想办法读完;实在理解 不了没关系,以后再说。同时也要告诉他方法——
2024秋季语文新教材变革——总主编温儒敏给语文老师们的五点建议
2024秋季语文新教材变革
——总主编温儒敏给语文老师们的五点建议在第三届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总主编温儒敏在会议上发表讲话,着重谈了以下五个话题:
1.减轻使用统编教材带来的压力
2.如何理解学习任务群
3.注重整本书阅读教学
4.单篇与群文是并存的
5.老师读书的三个圈层
就上述五点,做了以下简要梳理。
1. 应对统编教材更新的策略
面对统编教材的大幅度更新,教师们自然感到压力。
新的教材带来了许多新课文和新的教学方式,这确实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
但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这些变化并非彻底颠覆原有教学体系,而是基于传统基础上的改良和革新。
因此,通过逐渐适应和学习,是可以掌握这些新内容的。
在应用新教材时,建议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当地教学条件,有计划地实施改革,而不是盲目跟风或一刀切。
2. 理解并应用“学习任务群”
新课标强调以“学习任务群”作为单元教学的组织核心。
教师在备课时,。
高考语文新课标形式解读
分怎么拿?不得不说,高考语文变难了,因
•
为它不再只考课本和文学常识,而是在考学
生的阅读量和阅读能力!
不仅如此,语文在各学科间的重要程度
也已经凸显。
看看高考的变化、教材的变化和学科重要程度的变化, 还有这几年爆红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 面》《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类节目……所有的现象都在告 诉我们:
语文为王的时代已经到来:
不读名著行不通!
不积累古诗文行不通!
不会写作行不通!
轻视语文行不通!
谢谢对高考语文的关注!
全国卷I、卷II、卷III,单古诗文考察就占
34分;而北京卷文言文+古诗文的考察分数高
3.
不积累古诗文
达44分!也就是说在北京高考语文卷中, 【文言文+古诗文+名著】占到了54分的比例!
=
这分数意味着什么?拿到它,大专变本
本科变高职
科、二本变重本、21பைடு நூலகம்变985。 但如果不读古诗文、不看名著,这几十
"题目太多、字数太多根本做不 完!"让很多考生叫惨连天。他们 正是温儒敏教授口中说的"15%的 人"。 1. 阅读能力差=做不完 今年的高考试卷,乍一看满满 都是文字!去年说的"高考变革" 已经实现,所有题目都在默默考 查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能力。阅 读不行卷子根本做不完
2. 不读名著=不会做
感受下2018北京高考卷 微作文题目(10分):
温儒敏还透露:"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 完!"他说: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 么类型的内容都有。
2015年考的阅读题是古代货币制度。之后他们做了一个调查, 99%的学生从来没有关心过,没有看过这个题目。
温儒敏:我理解的语文新课标
▋01教师要有改革愿望与主动权不是“被课改”首先心态上要自信,要有改革的愿望和主动性,不要“被改革”。
能否调动广大老师改革的愿望与主动性,是课标能否落实的关键。
很多老师可能认为课标太理想化,与自己的教学差距太大了,实施课标的要求,等于完全否定现有的教学,推倒重来。
我能理解一线老师的担忧。
现在是有这样的观点,认为以往和现今的语文教学全都是死记硬背的,是受到古代读经、讲经那种模式消极影响的,是知识点、能力点线性推进地训练的,新课标的实施,就是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
这种说法几乎完全否定以前的语文教学,并不符合事实。
他们看不到多年来课改已有的进步,以为提出新观念、新方法,就意味着颠覆过去,和现有的教学习惯一刀两断。
我也相信课标所作出的改革,包括教学观念与方法的改变,不会是也不应当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运动式的实施,不会再搞颠覆式的课改。
我们老师自己心中有数,对于过去和现有的语文教学状况,要有实事求是的分析,不要一笔抹杀,改革也是在原有基础上逐步去改。
当然,也要看到,现在的语文教学的确存在某些普遍性的问题,讲得“死”、刷题又太多、与考试挂钩太紧、学生缺少学习的兴趣与自主性。
这种语文教学是不利于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不利于人才培养的。
造成这种弊病不全是老师的问题,它跟整个应试的教育大环境有关。
光是要求老师改,很难。
所以尽可能让我们的学生考得好,又不把脑子搞“死”,还是要兼顾,要往素质教育靠拢。
中考和高考也在改进,新课标在考试和测评方面也提出一些新的设想,强化过程评价,我们希望这些设想能够逐步实施。
▋02新旧课标有衔接基本“标准”没有变新课标和前一版课标是衔接的,并非推倒重来,“标准”并没有变。
课标,就是课程的“标准”,其主要功能是给中小学语文教学制定一个“标准”,全国的中小学语文课,都必须达到这个“标准”。
教学、考试乃至教材编写都必须按照“标准”。
而在“标准”这方面,新课标并没有多少变化,基本上是顺着旧版课标的“标准”而来。
温儒敏 《新课标》四大核心素养
温儒敏《新课标》四大核心素养
一、素养的概念和重要性
素养是指一个人在知识、能力、情感和品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作为新课标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全面发展的素养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科学素养的培养
科学素养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科学素养的培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文化素养的培养
文化素养是培养学生在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修养。
通过文化素养的培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化的多样性,增强自身的审美能力和人文关怀。
四、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素养是培养学生获取、评估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时代,信息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信息素养的培养,学生可以更好地处理信息,提高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生活素养的培养
生活素养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和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生活素养的培养,学生可以更好地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自主生活和社交交往的能力。
温儒敏《新课标》明确了四大核心素养的培养,即科学素养、文化素养、信息素养和生活素养。
这些素养的培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素养,使学生在不同领域均得到全面发展,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学生也应主动积极地参与素养培养,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水平,成为有能力、有品质的新时代人才。
温儒敏 《新课标》四大核心素养
温儒敏《新课标》四大核心素养摘要:一、引言- 介绍温儒敏以及他的《新课标》四大核心素养理论二、核心素养的定义- 解释四大核心素养的含义三、语言能力- 说明语言能力在核心素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四、文化意识- 说明文化意识在核心素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五、思维品质- 说明思维品质在核心素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六、学习能力- 说明学习能力在核心素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七、总结- 概括四大核心素养的关系及在教育中的作用正文:温儒敏在《新课标》中提出了四大核心素养,分别为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这四大核心素养旨在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具竞争力。
一、引言温儒敏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他的《新课标》四大核心素养理论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文将对这四大核心素养进行详细解读,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二、核心素养的定义四大核心素养分别具有不同的含义。
语言能力是指学生应具备扎实的母语运用能力,能够有效地进行沟通交流;文化意识是指学生要具备对本国和世界的文化认知,以增强跨文化沟通的能力;思维品质是指学生应具备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学习能力是指学生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善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三、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四大核心素养中的基础,学生应具备扎实的母语运用能力,以便在学习和生活中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教育工作者应关注以下几点:首先,要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通过阅读、写作等途径不断锻炼语言表达;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在不同场合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最后,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让他们能准确理解他人的语言表达。
四、文化意识文化意识是四大核心素养中关乎学生对文化认知的部分,它有助于学生增强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温儒敏:改革后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走向共21页文档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三新”背景下的教师业务水平提升》 ——温儒敏(1)(1)
《“三新”背景下的教师业务水平提升》——温儒敏时间:2019年10月18日上午地点:北京主讲人: 温儒敏声明: 由于现场同步记录,所以错误和遗漏之处会有很多,仅供个人参考,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断章取义,责任自负!温儒敏:谢谢能与大家愉快地交流,我就不做PPT了吧,你们手机拍拍PPT,估计一辈子都不会再看!首先祝贺新的一届中语会领导班子成立,希望新的理事长王本华,代领大家研究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
一、要给老师减压。
新教材改动很大,体例教法都新,特别新教师,感觉压力更大,老教师呢,觉得改来改去,觉得还是那一套。
新教材新在哪里?不是颠覆性的,是守正创新,是大家努力都能跟得上的创新,所以大家拿到新教材,不要焦虑。
高中改革幅度很大,反响很大。
使用高中教材要实事求是,步子要稳。
我不喜欢,一讲新教学,就把过去说的一无是处,这不符合事实。
即使吕叔湘批判语文“少慢差费”,也没有全部颠覆。
在西南联大时期,那里写了很多的文章,也在批判那时的语文教学。
这有着很深的社会性。
我们要看到问题,但不要说一说创新就把过去说的一无是处。
要尊重事实,有所继承,有所发展。
使用新教材,要立足于学情。
要在你学校班级原有的基础上创新。
关键在教师,这是需要时间的,我不赞成在语文教学中搞运动,一刀切。
办学好的改革步子可以快一点,不是太好的可以慢一点,要根据实际。
领导要体谅老师,可以一步一步改革,一步一步更新,积累了好的经验,再一步步推开。
不要一刀切,要给学校、老师一定的选择权。
使用新教材主要是教学观念的变化。
你们集体备课时,不仅要看新教材,要看新课标。
你们要认真研究2017版的新课标。
据我的了解,有的高中老师现在还没有看,没关系,等教材出来,再一步步结合起来对应来看。
看教材在哪些方面创新,创新的根据是什么,这样,就会有新的站位和思考。
研究新教材,不要走偏路。
我讲一下我的观点,纯属个人观点。
①学习任务群,整合教材,目的是通过单篇碎片式的教学,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建构语言。
新课标新在何处?——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新旧课程标准对比
新课标新在何处?——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新旧课程标准对比新课标新在何处?——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新旧课程标准对比2018年10月11日,温儒敏先生以《“三新”与语文教学改革——新课标、新教材与新高考》为题,在深圳市作了专场讲座。
“三新”的说法因此流传开来。
“新课标”是“三新”的灵魂,教育部曾于2003年和2017年分别出台了两个版本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两个版本分别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部分第二小节是“关于学科课程标准”,指出新课标之“新”在于:1、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
2、更新了教学内容。
3、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4、增强了指导性。
除了以上四个方面以外,它们还有哪些具体的不同呢?一、指导思想表述不同。
二、根本任务表述不同。
17版本明确提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03版本没有相关表述。
三、课程性质表述不同。
03版本的表述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7版中表述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将第一处“语文”改为“语言文字”,按照03版本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最重要是对什么而言的?新课标加入了“人类社会”的限定,另外,按此理解,语文是工具,则其具有的人文性特点很可能被误解或忽视。
总之,17版的表述更加严谨。
四、课程理念不同。
03版的表述是“(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儒敏全面解读:新课标、新教材、
新高考
语文报社
10月11日,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人教版语文教材及统编本(人教社)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以《“三新”与语文教学改革——新课标、新教材与新高考》为题,在深圳市作了专场讲座。
目前,高考变动已势不可挡,因势而动的新课标也对语文教学提出诸多要求,然而新高考究竟注重考查学生何种能力?又应当在实践中以何种科学方法应对为宜?希望本篇能助你在前行中涤清迷雾……
◆新高考◆
一、命题将更加注重阅读量及阅读速度,题量会增大。
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阅读量,越来越注重阅读速度。
五年前,高考语文试卷面大概是6000-7000字,现在已经到8000-10000字。
去年比前年,今年比去年,每年卷面的字数都会略增,基本上是3%-8%的幅度。
阅读量大,文字量很大。
如果学生总是刷题,阅读速度很慢,无法一目十行,这样是不行的。
二、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
随着高考命题材料面拓展这一改革,课堂教学要多往课外阅读延伸,多鼓励广泛读书,多关注社会,不能处处围绕考试只读那么一个小的范围。
题型将偏重检索和判断,老师和学生都需要扩大阅读视野,考试几乎没有鸡汤文,《读者》《意林》等不太有用。
今年高考还选入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我建议老师们多读《新华文摘》。
三、更加注重信息筛选处理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
为什么现在那么重视检索能力的训练?因为现在是信息社会,有太多信息需要去辨认。
这些年高考语文在强化检索能力的考查,这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
所以在教学中,老师们需要引进检索阅读。
备考高三,还需要对检索阅读进行训练。
考查检索能力通常看你在阅读过程中能不能排除概念干扰,能不能提取新的信息。
尤其在实用文阅读中,基本都含有概念干扰这一特点。
另一个变化就是考逻辑思辨。
这也是我们传统语文所缺少的,新课标也会注入。
未来,高中语文也专门有逻辑思维这块内容。
20世纪50年代是要学逻辑的,但后来没有了,现在重新重视起来,是因为当今社会太不讲逻辑了,网上掐架的人打了半天都不知道对象是谁,完全没有逻辑。
四、有意识考查读书的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
例如《堂•吉诃德》《红楼梦》《乡土中国》等整本书的阅读推进,这部分的分值还会提升,现在还在研究中。
五、文言文考试变化最大。
现在古诗文在新教材里面变化最大,小学古诗文占比到30%,但是真正考的没那么多;初中占40%,实打实。
高中占50%,实际上超过50%。
现在我们尽量不要超过,为什么?我知道,老师们教文言文,花费的时间最多,如果一本教材里面60%、70%都是文言文,那基本上是文言文的天下。
我主张文言文也要1+X,教一篇古文,然后配上四、五篇课外古文,让学生似懂非懂地泛读,能基本上读下去就读下去。
没有这个量,他就语感出不来,现在文言文的考试很注重考情景下的使用,就是语感。
断句和翻译是最能够考查文言文阅读水平,平时需要多练习,多看古书。
虚词、动词知识性的考查,相对减少。
我们要很重视断句,这是文言文占分最重,也是最难的部分。
此外,这两年高考语文还增加了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未来也将会持续下去。
这方面需要依靠学生自己见多识广,老师自己讲不过来的。
这些题目难度也不大,但就靠平时积累,这些题目正好是拉分项。
六、题型和各类题搭配的改革,更注重综合性。
今年高考的语言文字运用题,题型和赋分和往常差不多,但它出现新变化——随文设点。
随文设点,考语境中的对错,训练语感。
不是单句考成语、病句,而是随文设点,要求从文章自然段中来看成语、病句是否存在,逻辑有没有问题,这个难度增加了。
实际上也给一线教学提出新的思路:注重
情景化。
考的是语境中的对错,是需要语感来判断的。
七、高考作文,作文要重视议论文,但不能放弃叙事文,还要“防止套题”。
今年的上海作文题好,有思辨力。
作文题要有一些平衡,既照顾到体现时代性,又要充分考虑命题的科学性,要有适当的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的考量。
现在这种作文题很难达到这几个“度”的调试统一。
2018年全国卷的作文题受到批评很多,明年应该有所改变。
现在高考作文命题围剿套题,所以不要放弃记叙文。
如果学生都写小社论,是不行的。
记叙文才是最能训练人的语言能力。
多读书,适当练习写作,学会模仿不同体式的文章,这样写作才能基本过关。
语文作文的重头戏是阅读,依然要扩大阅读面。
高一放开写,充分抒发个性,让写作练脑,成为有趣好玩的事情;高二收拢一点,按照文体、一般写作技能或者主题来分专题训练。
应当特别注重议论文学习,如前面说的,往理性思辨靠拢;高三主要是应考,可以有些技巧,包括如何避免常见的写作弊病。
◆新课标◆
“学习任务群”将颠覆传统
新课标指出一个概念,叫“语文核心素养”,这是新课标
的一个亮点,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宗旨性概念,统领整个课标。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
这四方面内容相互融合,不能分开。
同时,“语言建构与运用”又是语文学科独有的内容,是其它三个方面的基础。
我们的语文教学其实已经久违了“情趣”,很少顾及和尊重学生个人的“情趣”,新课标给一线教学提了个醒:“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培养,也是语文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而“鉴赏品位”这个说法的提出,在这个过分物质化的浮躁且低俗的环境中,是有针对性的。
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关注当代文化,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
这样明确的概括和提示,也是第一次。
任务群的设置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在教学中强调的不是以课文为纲,也不求知识的完备与系统,训练也不再是纯技巧的分解,而是任务群驱动下的多文本学习,主体是学生,教师则是教学的组织者,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有三个问题,要平衡兼顾一下,不走极端:
一是任务驱动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
二是防止任务驱动下的多文本学习造成浅阅读的弊端。
三是任务驱动下的学习活动应适当。
近年来,语文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太热闹,太浮躁了。
我们缺少的是沉浸式的学习,自由式的阅读。
◆新教材◆
读书为要
“统编本”语文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读书为要”。
用一家媒体的报道标题来说,就是“新教材专治不读书”。
读书、熏染、积累是语文不变的法宝。
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培养读书的习惯是语文最重要的宗旨。
1.精读+泛读
精读课主要是老师教。
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
功能是什么?举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趣,就是精读课。
略读课呢?主要是学生自己读。
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去,而且主要是泛读,要快浏览。
2.采用“1+X”方法拓展阅读
1就是课文,指精读课,X就是泛读,可以似懂非懂地阅读。
一个学期只学15篇作文能够提高学生水平吗?不能,应该将这15篇文章X4、X5用。
3.授之以渔,要教读书方法。
一堂课下来,有把握得住的“干货”。
读书方法就是“干货”。
跳、猜、默、速(教泛读略读速读的方法)。
现在我们教得比较多的是精读、细读,分析做题。
其实还应该教快读、默读、跳读、猜读。
我看不懂这个,我猜读;
我对这个不感兴趣,我跳读。
像西游记第一回,最难读,写得非常啰嗦,谁能够精读下去?所以小时候我们看西游记都是跳读,看到不懂的字也不停下,一页页翻着很快,看到风景、诗词就翻,看到妖怪才多看几眼。
先生看到就会批评,不读书,读书不求甚解,这些字都不认识,怎么可以往下读。
但其实这样也有好处,读完西游记,就读三侠五义、封神榜,读得多了,水平就上来了。
所以要教给学生各种各样读书的方法,这就是我们说的干货。
4.提倡整本书阅读。
为什么要提倡整本书阅读?因为现在多数人都读不完整本书,一是没有耐心,二是碎片化阅读的影响。
所以整本书阅读首先就是“养性”,涵养性情,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感受读书之美,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5.重视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相当一部分糟粕,只属于它过去那个时代,不可能转化,也不可能支持当代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