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肾血流量的特点及其调节
2022考研西医综合大纲
2022考研西医综合大纲2022西医综合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一、生理学(一)绪论1.体液及其组成,体液的分隔和相互沟通;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2.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3.体内的控制系统: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1.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膜泡运输。
2.细胞的信号转导: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酶联型受体和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细胞的电活动: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兴奋性及其变化,局部电位4.肌细胞的收缩: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横纹肌兴奋-收缩耦联及其收缩机制,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三)血液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2.各类血细胞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3.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血液凝固和抗凝,纤维蛋白溶解。
4.红细胞血型:ABO血型和Rh血型,血量和输血原则。
(四)血液循环1.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音,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心泵功能储备,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功能的评价。
2.各类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3.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4.动脉血压:形成、测量、正常值和影响因素。
5.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6.微循环:组成、血流通路、血流阻力和血流量的调节。
7.组织液:生成和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8.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和血压的长期调节。
9.冠状动脉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五)呼吸1.肺通气原理:动力和阻力,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肺表面活性物质。
2.肺通气功能的评价:肺容积和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3.肺换气:基本原理、过程和影响因素。
4.02和C02在血液中的运输:存在和运输形式,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5.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六)消化和吸收1.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和电生理特性。
生理学泌尿系统侯英健老师笔记(一)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肾脏的内分泌功能肾素参与动脉血压的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红细胞的生成1,25-二羟维生素D3调节钙的吸收和血钙的水平激肽和前列腺素参与局部或全身血管活动的调节尿生成三步骤①血液经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形成超滤液(原尿,无细胞、蛋白质);②超滤液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选择性重吸收到血液;③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形成终尿。
第一节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一、肾的功能解剖(一)肾脏的功能单位—肾单位1.肾单位2.集合管集合管不属于肾单位,集合管在尿液的浓缩过程起了重要的作用。
3.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二)球旁器球旁器主要分布在皮质肾单位,因而皮质肾单位含肾素较多,而近髓肾单位几乎(三)滤过膜的形成滤过膜 内层 ①内层是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细胞上有很多小孔称为窗孔,表面有带负滤过膜的通透性不仅取决于滤过膜孔的大小,还取决于滤过膜所带的电荷。
•r>4.2nm,不能滤过•2.0<r<4.2nm,随半径的增大,滤过率逐渐降低•r 相同,右旋糖酐(+)易通过,右旋糖酐(-)难通过病例情况下,基底膜的负电荷减少或消失,血浆白蛋白可以滤过出现蛋白尿。
(四)肾脏的神经支配肾脏仅有交感神经支配,其节后纤维与肾动脉伴行,支配肾动脉、肾小管和球旁细胞。
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调节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的重吸收和肾素的释放。
多巴胺使得肾血管舒张。
(五)肾脏的血液供应与肾血流量二、肾血流量的特点及其调节肾脏是机体供血最丰富的器官,其中约94%的血液供应肾皮质,约5%供应外髓部,剩余不到1%供应内髓部。
(一)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在没有外来神经支配的情况下,肾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70~180mmHg)内变动时肾血流量能保持相对恒定的现象。
(1)肌源学说肾灌注压升高→入球小动脉紧张性升高→Ca2+进入胞内→平滑肌收缩→口径缩小→血流阻力增大;肾灌注压降低→入球小动脉紧张性降低→Ca2+流入胞外→平滑肌舒张→口径增大→血流阻力减小。
生理学重点
一)绪论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2. 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叫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叫内环境。
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3. 自身调节:心肌细胞的异长自身调节,肾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的自身调节,小动脉灌注压力增高时血流量并不增高的调节都是自身调节。
考生自己注意总结后面各章节学到自身调节。
4. 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调节形式,特点是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
5.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部位广泛。
6. 生理功能的反馈控制:负反馈调节的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是一种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钠通道的开放和钠内流互相促进等生理活动都是正反馈。
考生自己注意总结后面各章节学到的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1.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体镶嵌模型.基本内容①基架:液态脂质双分子层;②蛋白质:具有不同生理功能;③寡糖和多链糖.2.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⑴小分子脂溶性物质可以自由通过脂质双分子层,因此,可以在细胞两侧自由扩散,扩散的方向决定于两侧的浓度,它总是从浓度高一侧向浓度低一侧扩散,这种转运方式称单纯扩散。
正常体液因子中仅有O2、CO2、NH3以这种方式跨膜转运,另外,某些小分子药物可以通过单纯扩散转运。
⑵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浓度高向浓度低处转运时不需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转运,但转运依赖细胞膜上特殊结构的"帮助",因此,可以把易化扩散理解成"帮助扩散"。
什么结构发挥"帮助"作用呢?--细胞膜蛋白,它既可以作为载体将物质从浓度高处"背"向浓度低处,也可以作为通道,它开放时允许物质通过,它关闭时不允许物质通过。
肾脏的结构与血液循环特点
远球小管
袢升粗段 远曲小管
(renal corpuscle
)
(renal tubule)
(二)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肾小球分布 肾单位数量 肾小球体积
皮质肾单位
近髓肾单位
皮质外1/3~2/3 皮质内1/3
多(约占80%~90% 少(约占10%~15%
)
)
小
大
入、出球小动脉口径
入球小动脉>出球 小动脉
差异甚小
出球小动脉分支
形成肾小管周围毛 细血管网
形成肾小管周围毛 细血管网和U形 直小血管
髓袢长度 球旁器
短(只达外髓层) 长(达内髓)
有,肾素含量多
几乎无,肾素含量 少
(三)球旁器
• 球旁器又称近球小体,主要分布在皮 质肾单位,由近球细胞、致密斑和球 外系膜细胞组成。
– 近球细胞又称为球旁细胞,是位于入 球小动脉中膜内的肌上皮样细胞,内 含分泌颗粒,能分泌肾素。
– 当动脉血压在80~180mmHg(10.7~24.0kPa)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能 维持相对稳定。
– 这种肾血流量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作用,而在一定的动脉血压变动 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现象,称为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2.肾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 肾交感神经兴奋时,肾血管收缩,使肾血流量减少。
– 致密斑是位于远曲小管起始部的一小 块高柱状上皮细胞构成的组织。其功 能是感受小管液中NaCl含量的变化, 并将信息传递给近球细胞,调节肾素 的分泌。
– 球外系膜细胞是位于入球小动脉和出 球小动脉之间的一群细胞,具有吞噬 和收缩功能。
二、肾脏血液循环特点
(一)血流量大,主要分布在皮质
• 肾脏的血液供应很丰富。正常成人安静 时两肾血流量相当于心输出量的20~25%。
人体生理学习题-第八章肾脏的排泄
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学习要求1、熟悉肾脏的结构特征。
2、了解肾脏的排泄功能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作用;了解肾脏的内分泌功能。
3、了解肾脏的血液供应特点、肾血流量的调节机制及其生理意义。
4、掌握尿液生成的基本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5、熟悉尿液浓缩与稀释的基本原理。
6、掌握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
7、熟悉血浆清除率的概念;了解其检测方法及应用。
8、了解排尿反射。
各型试题一、填空题1、机体的排泄途径有(呼吸器官)、(大肠)、(皮肤)和(肾脏);其中重要的排泄途径为(肾脏)。
2、肾脏的主要功能是(排泄)功能,此外还具有(内分泌)功能。
3、肾脏的血流分配不均,其中皮质血流量(较多),髓质血流量(较少),而直小血管的血液来自(近髓)肾单位。
4、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为(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构成。
5、肾血流的自身调节发生在肾血管的(入球小动脉),当肾动脉血压变动在(10.7~24.0kPa或80~180mmHg)范围内均能发挥作用。
6、肾小球滤过膜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肾小囊上皮细胞)所组成。
7、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等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肾小囊内压)的代数和。
8、醛固酮作用于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产生(保钠、保水、排钾)作用,ADH与醛固酮的作用部位相同,使小管的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加。
9、安静情况下肾血流量主要通过(自身调节)维持相对稳定;应急时,主要由于(交感神经)兴奋,使肾血流量(减少),从而保证心脑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10、终尿中的Na+主要来自于(近曲)小管,而其中的K+主要来自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11、(近曲)小管重吸收Na+时可伴有H+的分泌,而(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Na+时伴有H+和K+的分泌。
12、酸中毒时(Na+-H+)交换增强,(Na+-K+)交换减弱,血中K+浓度(升高),同时尿中NH4Cl的排出量(增多)。
13、碱中毒时(Na+-H+)交换减弱,(Na+-K+)交换增强,血中K+浓度(降低),同时尿中NH4Cl的排出量(减少)。
生理学简答题
1.机体的内环境稳态有何生理意义?举例说明机体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态的。
内环境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稳态是维持细胞正常功能活动的重要条件,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的破坏,将影响细胞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
肾脏:参与酸碱平衡,水平衡,电解质平衡等。
肺脏:通过呼吸,维持机体的氧平衡和二氧化碳平衡。
血液:运输功能,缓冲功能等。
2.举例说明生理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及特点。
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精确而短暂。
如瞳孔对光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
体液调节的特点:缓慢,持久而弥散。
如甲状腺激素对代谢的调节,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
自身调节的特点:幅度小,范围小。
如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解。
3.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有哪些方式?各主要转运哪些物质?方式:单纯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经载体易化扩散、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
单纯扩散转运的物质有:O2、CO2等气体和水分子。
经通道易化扩散的物质有:Na+、K+、Ca++等。
经载体易化扩散:葡萄糖、氨基酸分子等。
原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有:Na+泵、钙泵、质子泵等。
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有:葡萄糖分子,氨基酸分子等。
4.红细胞生成必须哪些原料?当它们不足时,可能对红细胞生成产生哪些影响?红细胞生成的必须原料:蛋白质、铁、叶酸、维生素B12、氨基酸。
蛋白质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叶酸和维生素B12是红细胞成熟所必须的物质,是合成DBA所需的重要辅酶。
缺铁时会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时会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5.生理性止血包括哪些主要过程?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有何作用?生理性止血主要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血液凝固三个过程。
血小板主要通过发挥以下生理特性来参与生理止血:(1)黏附: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血小板即可黏附内皮下组织。
(2)聚集:血小板聚集成团,参与止血栓的形成。
(3)释放:血小板受刺激后,将储存在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进一步促进血小板的活化。
生理学知识点+考研真题解析 08尿的生成和排出
第八章尿的生成与排出考查内容:1. 肾的功能解剖特点,肾血流量及其调节。
2.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3.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4.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及其影响因素。
5. 尿生成的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尿生成调节的生理意义。
6. 肾清除率的概念及其意义。
7. 排尿反射。
知识点1:肾的生理功能和解剖一、肾的生理功能尿的生成: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分泌内分泌功能: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活化Vit D3;激肽;前列腺素A型题1.(1994)有关肾脏分泌的生理活性物质及其产生部位,下列哪项不正确:A 肾素-肾小球旁器B 促红细胞生成素-肾小球旁器C 前列腺素-肾皮质和髓质D 激肽释放酶-肾髓质E 1-羟化酶-肾脏间质答案:D 层次:记忆考点:肾脏的内分泌功能解析:肾脏分泌的活性物质包括激肽,而非激肽释放酶。
2.(200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肾小球病性高血压发生机制的是:A 钠、水潴留B 血管内皮素分泌增多C 肾素分泌增多D 肾内激肽释放酶-激肽生成减少E 前列腺素生成减少答案:B 层次:应用考点:肾脏功能解析:肾小球性高血压主要是肾脏的尿生成功能(选项A正确)和内分泌功能(选项C、D、E正确)异常导致的血压升高。
而内皮素非肾脏合成的生物活性物质,不属于肾小球性高血压发生机制。
3.(2008)下列选项中,属于肾分泌的非血管活性激素是:A 红细胞生成素B 肾素C 前列腺素D 激肽类答案:A 层次:记忆考点:肾脏的内分泌功能解析:肾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包括红细胞生成素、肾素、前列腺素和激肽,其中红细胞生成素主要作用于骨髓晚期红系祖细胞,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属于非血管活性激素。
4.(2016)活性最高的1,25-二羟维生素D3的最终生成部位是:A 皮肤B 肠道C 肝脏D 肾脏答案:D 层次:记忆考点:维生素D3的活化解析:维生素D3的合成和活化依次发生于皮肤、肝脏和肾脏。
生理学简答题
1.机体的内环境稳态有何生理意义?举例说明机体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态的。
内环境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稳态是维持细胞正常功能活动的重要条件,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的破坏,将影响细胞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肾脏:参与酸碱平衡,水平衡,电解质平衡等。
肺脏:通过呼吸,维持机体的氧平衡和二氧化碳平衡。
血液:运输功能,缓冲功能等。
2.举例说明生理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及特点。
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精确而短暂。
如瞳孔对光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
体液调节的特点:缓慢,持久而弥散。
如甲状腺激素对代谢的调节,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
自身调节的特点:幅度小,范围小。
如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解。
3.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有哪些方式?各主要转运哪些物质?方式:单纯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经载体易化扩散、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
单纯扩散转运的物质有:O2、CO2等气体和水分子。
经通道易化扩散的物质有:Na+、K+、Ca++等.经载体易化扩散:葡萄糖、氨基酸分子等。
原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有:Na+泵、钙泵、质子泵等。
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有:葡萄糖分子,氨基酸分子等。
4。
红细胞生成必须哪些原料?当它们不足时,可能对红细胞生成产生哪些影响?红细胞生成的必须原料:蛋白质、铁、叶酸、维生素B12、氨基酸.蛋白质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叶酸和维生素B12是红细胞成熟所必须的物质,是合成DBA所需的重要辅酶。
缺铁时会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时会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5.生理性止血包括哪些主要过程?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有何作用?生理性止血主要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血液凝固三个过程.血小板主要通过发挥以下生理特性来参与生理止血:(1)黏附: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血小板即可黏附内皮下组织。
(2)聚集:血小板聚集成团,参与止血栓的形成。
(3)释放:血小板受刺激后,将储存在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进一步促进血小板的活化。
生理学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完美正规版
肾单位 肾小体 肾小囊
肾素:参与动脉血压调节 远端小管:升支粗段、远曲
肾小球 肾小囊 近端小管:近曲、近端小管
肾小管 髓袢细段:降、升支细段
远端小管:升支粗段、远曲
集合管
(二) 皮 质 肾
尿生成基本过程 肾小管和集合管选择性重吸收
肾小球的滤过
尿生成基本过程 肾小管和集合管选择性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第一节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②调节滤过率、重吸收
一、肾的功能解剖 第一节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肾素:参与动脉血压调节
肾交感神经
肾动脉
(一)肾单位和集合管 ①排出机体代谢产物和异物;
促红细胞生成素:参与骨髓RBC生成
肾小体 肾小管 髓袢细段:降、升支细段
生理学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肾脏的主要功能: ①排出机体代谢产物和异物;
②调节水和电解质平衡; ④调节体液渗透压、体液量和电解质浓度; ⑤调节酸碱平衡; ⑥内分泌功能:
A.肾素:参与动脉血压调节 B.促红细胞生成素:参与骨髓RBC生成 3在近端小管1-α羟化酶作用下转
化成1,25二羟VD3,调节钙的吸收和血 钙水平 D.激肽、前列腺素:参与局部或全身血管 活动调节
(Hale Waihona Puke )斑球 旁 器(四)肾的神经支配
肾交感神经 NE 肾动脉
肾小管 球旁细胞 ①调节肾血流量; ②调节滤过率、重吸收 ③调节肾素的释放
谢谢观看!
谢谢观看
单 ①调节肾血流量;
肾素:参与动脉血压调节
位 ①调节肾血流量;
肾素:参与动脉血压调节
和 肾小管 髓袢细段:降、升支细段
肾脏生理学肾脏功能、结构、血液循环和调节
钠泵
肾单位中钠泵 活性最高
钠泵
滤过+重吸收
滤过+分泌
同向转运
生电性转运
电中性转运
45 mmHg 10 mmHg
221页,图8-5
25 mmHg
35 mmHg
45 mmHg
10 mmHg
毛细血管血压 肾小囊胶体渗透压
肾小囊内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
↑毛
↑肾
细
小
血
囊
管
内
血
压
压
↑血
↑肾
浆
小
胶
囊
体
胶
渗
体
透
渗
压
透
压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
肾血流量↓
交感神经兴奋
↓ 释放NE
↓ 血管平滑肌α受体
↓ 肾血管收缩
↓ 肾血流量↓
↑ 排钾保钠保水
↑ 醛固酮
↑ Angiotensin Ⅱ
↑ 肾素 ↑ 近球细胞β受体 ↑ 释放NE ↑ 交感神经兴奋
四、尿生成的过程
㈠ 肾小球滤过
1、定 义 2、研究方法:微穿刺+微量化学分析 3、结构基础——滤过膜 4、滤过动力——有效滤过压 5、衡量指标 6、影响因素
如:Cl―-甲酸根交换,Na+-H+交换 伴有电荷增减的物质转运过程。
如:葡萄糖/Na+,氨基酸/Na+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各种物质转运
重吸收物
机制
部位
1)NaCl
2)水
随Na+被动重吸收
近曲小管占67%,不受ADH调节。 远曲小管占20%~30%,受ADH调节
生理学┃肾血流量的特点及其调节
生理学┃肾血流量的特点及其调节(一)肾血流量的特点在安静状态下,健康成年人两肾的血液灌注量,即肾血流量(renal blood flow,RBF)约为1200ml/min,相当于心输出量的20%~25%,而肾脏仅占体重的0.5%左右,因此肾脏是机体供血量最丰富的器官。
肾脏在尿生成过程中虽然需要大量能量供应,但仅占机体基础氧耗量的10%左右,可见肾血流量远超过其代谢需要。
肾血流量的另一特点是不同部位的供血不均,约94%的血流供应肾皮质,约5%供应外髓质部,剩余不到1%供应内髓质部。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与出球小动脉连接,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压较高,有利于肾小球毛细血管中血浆的滤过。
皮质肾单位的出球小动脉分支形成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包绕在肾小管的外面,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压力低,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高,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
近髓肾单位的出球小动脉进一步分支形成两种小血管,一种为网状小血管,缠绕于邻近的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周围;另一种是细而长的呈U形的直小血管与髓袢并行。
直小血管的血流对髓质高渗状态的维持起重要作用。
(二)肾血流量的调节肾血流量在不同状态下有很大变化,安静时可保持相对稳定,紧急状态时则急剧减少。
1、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肾血流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肾血管的阻力,包括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和叶间小动脉的阻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入球小动脉的阻力。
在安静时,当肾动脉灌注压在某一范围内(80~160mmHg)变动时,肾血流量却基本保持不变,即使在离体实验中也是如此(图8-5)。
这是因为,肾动脉灌注压在此范围内降低时,肾血管阻力将相应降低,而肾动脉灌注压在此范围内升高时,肾血管阻力也相应增加,因而肾血流量能保持相对恒定。
在没有外来神经、体液影响的情况下,当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能保持恒定的现象,称为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肾血流量经自身调节而保持相对稳定,也使得肾小球滤过率在此血压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故肾脏对钠、水和其他物质的排泄不会因血压的波动而发生较大的变化,这对肾的尿生成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肾血循环的特点
肾血循环与肾的泌尿功能密切相关,其特点是:1、动脉直接起于腹主动脉,短而粗,血流量大,约占心输出量的1/4;2、肾小球的毛细血管两端皆为微动脉,入球微动脉管径比出球微动脉粗,出球微动脉的平滑肌收缩又可主动调节肾小球内的血压,这样使肾小球内血流量大,血压高,有利于过滤;3、肾内血管通路中出现两次毛细血管,即肾小球毛细血管和球后毛细血管网,血流经肾小球时大量水分被滤出,故球后毛细血管内血的胶体渗透压很高,有利于肾血管上皮重吸收;4、髓质内直小血管袢伴行,有利于肾小管、集合小管的重吸收和尿液的浓缩。
生理学肾血流量的特点及其调节(二)2024
生理学肾血流量的特点及其调节(二)引言概述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之一,其功能主要在于维持体内的水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
肾脏中的肾小球通过调节肾血流量来保证肾小管能够有效地排泄废物和吸收有用物质。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探讨肾血流量的特点及其调节。
一、肾血流量的基本特点1. 肾血流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肾血流量的量值及分布情况3. 肾血流量的血流动力学特点4. 肾血流量与肾小球滤过率之间的关系5. 肾血流量的变化对肾脏功能的影响二、调节肾血流量的神经因素1. 交感神经对肾血流量的调节2. 交感神经反射对肾血流量的影响3. 压力感受器与肾血流量的关联4. 肾前动脉压力及其对肾血流量的调控5.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肾血流量的调节三、调节肾血流量的体液因素1. 血容量与肾血流量的关系2. 血浆胶体渗透压对肾血流量的调节3. 血红蛋白浓度与肾血流量的关联4. 前列腺素及其对肾血流量的影响5. 其他体液因素对肾血流量的调节四、调节肾血流量的局部机制1. 肾小球滤过率对肾血流量的自动调节2. 肾小管重吸收调节肾血流量的机制3. 肾小管分泌及负荷调节肾血流量的作用4. 肾小球旁细胞的调节作用5. 肌糖原酶激活蛋白(AMPK)对肾血流量的影响五、其他影响肾血流量的因素1. 年龄对肾血流量的影响2. 性别对肾血流量的差异3. 其他代谢性因素及激素对肾血流量的调节4. 药物对肾血流量的影响5. 疾病对肾血流量的改变及其影响总结肾血流量是维持肾脏正常功能的重要指标,其特点及调节涉及多种因素的复杂作用。
神经、体液、局部机制等因素均对肾血流量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了解和研究这些调节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一些与肾血流量相关的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021临床医学 肾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
第八章肾的排泄功能第一节肾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1知识点:排泄的概念、肾单位和集合管、球旁器、肾血液循环的特点、肾血流量的调节2导学:掌握排泄的概念、肾血液循环的特点;熟悉肾单位的分类、肾素;了解肾血流量的调节。
3思考题:试述皮质肾单位与近髓肾单位的异同。
排泄:机体将物质代谢的终产物、进入体内的异物及体内过剩的物质,经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途径:肾--尿;肺--气体;消化器官--粪便;皮肤--汗液肾的功能: 1、排泄功能2、维持内环境稳定3、内分泌功能(促红细胞生成素、肾素)一、肾的结构特点(一)肾单位和集合管两种肾单位比较:皮质肾单位近髓肾单位肾小体分布肾皮质的外、中层肾皮质的近髓层数量 85~90% 10~15%肾小球体积较小较大入、出球小动脉口径入>出差别很小入球小动脉分支形成肾小管周围形成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网及U型直小血管髓袢短,只达外髓层长,深入内髓层球旁器有,肾素含量多几乎无(二)球旁器1球旁细胞:入球小A中膜内的肌上皮样细胞,内含分泌颗粒--肾素;对牵张刺激敏感≈感受器;肾交感N支配。
2.致密斑:入球A与远曲小管联接处,位于远曲小管起始部的呈高柱状的上皮细胞;对远曲小管中的敏感,并将信息传递至近球细胞,调节肾素的释放。
二、肾血液循环的特点及调节一肾血液循环的特点1血流量大:两肾重占体重的%,血流量占心输出量的202125%;血液分布不匀:皮质∶外髓∶内髓 = ∶∶2两套毛细血管网的血压差异大: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高→有利于肾小球滤过;肾小管毛细血管血压低→有利于重吸收。
二肾血流量的调节1自身调节:利于尿生成肾动脉灌注压在80-180mmHg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保持相对稳定。
自身调节机制:肌源学说肌源学说:当A血压↑→入球A管壁平滑肌紧张性↑而收缩→血流阻力↑→有效灌注压不变→肾血流量保持稳定;2神经和体液调节:使体内血液重分布,保证机体功能活动正常进行。
肾脏生理2北大医学部医实医检生理
形成渗透压梯度,尿浓缩
2.髓袢升枝粗段的重吸收
重吸收25% Na+,Na+愈多重吸收也愈多
Na+-K+-2Cl-共转运体,动力来源于Na+的细胞内 外梯度和Na+泵
Cl-随Na+泵出到血;K+部分到血,部分回到小管, 造 成管腔为正电荷, 进一步驱动Na+泵出
对水不通透, 利于尿液的稀释.
Peritubular capillary
生理意义 既能有效排出代谢终产物、体内过剩的物质或异物;又能
尽可能地避免营养物质的流失。
Reabsorbed = Filtered-Excreted Secreted = Excreted - Filtered
小管上皮细胞
Tight junction Luminal cell membrane
小管内,NH3 + Na+ → NH4+ +Cl- → NH4Cl,尿液排出 意义:有利于泌H+;促进HCO3- 的重吸收。
K+ 的 分 泌
是机体主要排K+的途径。 主要部位在远端小管和集合管被动性分泌 机制:远端小管中K+浓度<细胞内K+浓度,被动扩散
Na+的重吸收→ 管内负电位,K+ 分泌至管腔 Na+-K+交换:与 Na+-H+ 交换竞争性抑制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肾血流量在动脉血压80-180mmHg范围内自身调节 在无神经支配情况下,离体肾脏,血流量的自动调节
定义?生理意义? 机理 不清
Question: 其它器官如心肌、脑 血流量及其调节
肌源学说– VSMC膜上机械门控的钙通道开放 -Ca++内流
生理学肾血流量的特点及其调节(一)2024
生理学肾血流量的特点及其调节(一)引言概述: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肾血流量的调节对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至关重要。
肾血流量的特点与其调节机制在生理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五个大点进行分析和阐述:1.肾血流量的测定方法;2.肾血流量的特点;3.肾血流量的调节机制;4.肾血流量与体液调节的关系;5.肾血流量在疾病中的改变。
一、肾血流量的测定方法:1.尿液标记物法;2.静脉注射物质法;3.放射性同位素法;4.超声多普勒技术;5.电子介质羊胎红细胞法。
二、肾血流量的特点:1.肾血流量在人体中所占比例;2.双肾间血流量的差异;3.血流速度和流量的关系;4.肾皮质和髓质的血流差异;5.肾血流量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变化。
三、肾血流量的调节机制:1.肾自体调节机制;2.神经调节机制;3.体液调节机制;4.激素调节机制;5.局部调节机制。
四、肾血流量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肾血流量对体液容量的影响;2.肾血流量对血压的调节作用;3.肾血流量与钠的排泄关系;4.肾血流量对酸碱平衡的影响;5.肾血流量与氮质代谢的关系。
五、肾血流量在疾病中的改变:1.肾功能衰竭与肾血流量的关系;2.高血压和肾血流量的关系;3.糖尿病肾病与肾血流量的异常;4.肾动脉狭窄与肾血流量的改变;5.其他疾病的影响及相关治疗措施。
总结:肾血流量的特点及其调节机制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至关重要。
通过测定肾血流量的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肾脏功能,从而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进一步研究肾血流量的调节机制有助于深入了解肾脏疾病的发生机制,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06稳态——水盐调节_02肾脏的结构和血流特点
稳态——水盐调节肾脏的结构和血流特点肾脏的结构不能再生,40岁以后,功能性肾单位每10年大约减少10%。
肾小体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近端小管髓袢细段远端小管髓袢升支细段髓袢升支粗段远曲小管髓袢降支粗段近曲小管髓袢降支细段皮质肾单位与近髓肾单位的区别皮质肾单位近髓肾单位数量多(85%~90%)少(10%~15%)体积较小较大髓袢长度短长动脉口径A入:A出=2:1A入:A出=1:1出球小动脉形成小血管管周毛细血管管周毛细血管+直小血管远曲小管与集合管相连接,集合管不在肾单位内。
8~10个皮质集合管→髓质集合管→大的集合管→经肾乳头→肾盂。
每个肾脏大约有250个很大的集合管,每个大的集合管收集大约4000个肾单位来的尿液。
球旁器球旁器主要分布在皮质肾单位,由三个部分组成。
1.球旁细胞入球小动脉管壁中一些特殊分化的平滑肌细胞,细胞内有分泌颗粒,合成、储存和释放肾素,也称颗粒细胞。
2.致密斑位于远曲小管起始部。
感受小管液中NaCl含量的变化,将信息传递至球旁细胞,调节肾素分泌,从而调节尿量的生成。
这个调节过程称为管-球反馈。
3.球外系膜细胞是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之间的一群具有吞噬和收缩功能的细胞。
肾脏血流特点1.血液供应丰富但分布不匀,约为1200ml/min,相当于心输出量的20%~25%。
肾脏皮质——94%左右;肾脏外髓——5%~6%;肾脏内髓——1%2.血液流经两次小动脉和两套毛细血管网入球小动脉→肾小球毛细血管网,滤过压较高,有利于肾小球滤过。
出球小动脉→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胶体渗透压高,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
腹主动脉→肾动脉→叶间动脉→弓形动脉→小叶间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毛细血管→出球小动脉→肾小管管周毛细血管→小叶间静脉→弓形静脉→叶间静脉→肾静脉两套毛细血管网Thank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肾血流量的特点及其调节
(一)肾血流量的特点
在安静状态下,健康成年人两肾的血液灌注量,即肾血流量(renal blood flow,RBF)约为1200ml/min,相当于心输出量的20%~25%,而肾脏仅占体重的0.5%左右,因此肾脏是机体供血量最丰富的器官。
肾脏在尿生成过程中虽然需要大量能量供应,但仅占机体基础氧耗量的10%左右,可见肾血流量远超过其代谢需要。
肾血流量的另一特点是不同部位的供血不均,约94%的血流供应肾皮质,约5%供应外髓质部,剩余不到1%供应内髓质部。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与出球小动脉连接,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压较高,有利于肾小球毛细血管中血浆的滤过。
皮质肾单位的出球小动脉分支形成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包绕在肾小管的外面,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压力低,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高,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
近髓肾单位的出球小动脉进一步分支形成两种小血管,一种为网状小血管,缠绕于邻近的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周围;另一种是细而长的呈U形的直小血管与髓袢并行。
直小血管的血流对髓质高渗状态的维持起重要作用。
(二)肾血流量的调节
肾血流量在不同状态下有很大变化,安静时可保持相对稳定,紧急状态时则急剧减少。
1、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肾血流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肾血管的阻力,包括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和叶间小动脉的阻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入球小动脉的阻力。
在安静时,当肾动脉灌注压在某一范围内(80~160mmHg)变动时,肾血流量却基本保持不变,即使在离体实验中也是如此(图8-5)。
这是因为,肾动脉灌注压在此范围内降低时,肾血管阻力将相应降低,而肾动脉灌注压在此范围内升高时,肾血管阻力也相应增加,因而肾血流量能保持相对恒定。
在没有外来神经、体液影响的情况下,当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能
保持恒定的现象,称为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肾血流量经自身调节而保持相对稳定,也使得肾小球滤过率在此血压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故肾脏对钠、水和其他物质的排泄不会因血压的波动而发生较大的变化,这对肾的尿生成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肾血流量自身调节的机制有肌源性机制和管-球反馈两种学说。
(1)肌源性学说:该学说认为,当灌注压升高时,肾入球小动脉血管平滑肌因压力升高而受牵张刺激加大,有更多的Ca2+从胞外进入胞内,使平滑肌的收缩加强,血管口径变小,血流阻力加大。
反之,当动脉血压降低时,肾入球小动脉平滑肌受牵张刺激减小,血管平滑肌舒张,血管口径增大,血流阻力减小。
当动脉血压低于80mmHg时,平滑肌舒张达到极限;而当动脉血压高于160mmHg,平滑肌达收缩极限,故肾血流量随血压改变而变化。
用罂粟碱、水合氯醛或氰化钠等药物抑制血管平滑肌活动后,自身调节即消失。
(2)管-球反馈:实验证明,当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时,小管液在髓袢的流速变慢,使NaCl在髓袢升支的重吸收增加,结果导致流经致密斑处的NaCl浓度降低,致密斑感受NaCl浓度降低的信号
引起两个效应:一是降低入球小动脉阻力,升高肾小球毛细血管静水压;二是增加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的颗粒细胞释放肾素,然后通过血管紧张素家族的相继激活而生成血管紧张素Ⅱ(AngⅡ),AngⅡ能选择性地使出球小动脉收缩,也使肾小球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
这两方面的效应都能使降低了的肾小球滤过压恢复正常(由于血管紧张素系统对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调节十分重要,临床上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使用AngⅡ的受体阻断剂时应特别慎重,如用AngⅡ的受体阻断剂治疗肾动脉狭窄引起的高血压时,可严重降低肾小球滤过率,最终可使肾小球滤过率严重降低而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相反,当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时,到达远曲小管致密斑的小管液的流量增加,Na+、K+、Cl-的转运速率也增加,致密斑将信息反馈至肾小球,使入球小动脉收缩,结果是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相应减少而恢复正常。
这种小管液流量变化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的现象称为管-球反馈(tubuloglomerular feedback,TGF)。
有关管-球反馈的详细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肾脏局部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等系统有关;肾脏局部产生的腺苷、NO和前列腺素等也可能参与管-球反馈的调节过程。
有人认为,腺苷可能作为一种重要的介质,对TGF产生作用。
流经致密斑的小管液中NaCl量增加时,Na+-K+-2Cl-同向转运体的转运活动增加,该转运体的活动依赖ATP的水解,产生大量腺苷一磷酸(AMP),AMP经5'-核苷酸酶脱去磷酸,生成腺苷;或经质膜中的ecto-5'-核苷酸酶脱磷酸生成腺苷。
腺苷通过核苷转运体(nucleoside transporter)转运至球外系膜细胞间隙,与球外系膜细胞膜中的腺苷A1受体结合,使球外系膜细胞内的Ca2+浓度增加,缝隙连接又将球外系膜细胞内Ca2+浓度的瞬变传递给入球小动脉的靶细胞,其结果是抑制近球细胞释放肾素和入球小动脉平滑肌收缩。
最近,又有人提出ATP也可能成为对TGF产生作用的一种介质(见网络增值服务)。
2、肾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的血管平滑肌受肾交感神经支配。
安静时,肾交感神经的紧张性活动使血管
平滑肌保持一定程度的收缩。
肾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引起肾血管强烈收缩,肾血流量减少。
体液因素中,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血管紧张素Ⅱ和内皮素等,均可引起血管收缩,使肾血流量减少。
肾组织中生成的PCI2、PGE2、NO和缓激肽等,可引起肾血管舒张,使肾血流量增加;而腺苷则引起入球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减少。
总之,在正常血压情况下,肾主要通过自身调节来保持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对稳定,以维持正常的尿生成。
但在紧急情况下,则通过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激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使全身血量重新分配,减少肾血流量,以确保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所以,肾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主要在于使肾血流量与全身循环血量相配合。
例如,在循环血量减少、强烈的伤害性刺激或情绪激动以及剧烈运动时,全身多数交感神经活动加强,肾血流量减少;反之,当循环血量增多时,交感活动减弱,肾血流量增加。
3、其他因素对肾血流量的调节:虽然肾血流量在正常情况下能维持相对稳定,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发生显著的变化。
高蛋白摄入后1~2小时内可使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约20%~30%。
糖尿病严重高血糖也能使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高蛋白摄入和严重高血糖增加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可能的解释是,高蛋白摄入使血中氨基酸浓度增加,肾小球的滤过进入近端小管的氨基酸量也增加,近端小管氨基酸的重吸收也增加,而氨基酸吸收需要Na+,结果是进入致密斑的Na+减少,通过上述管-球反馈使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该机制也同样使严重高血糖患者的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因葡萄糖的重吸收也伴随Na+的重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