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类生物学实验

合集下载

藻类生物学实验11海科

藻类生物学实验11海科

实验一大型海藻种类形态观察(4学时第八周)一、实验目的了解海洋藻类----大型海藻与微藻的形态与分类。

二、实验材料及用具1、实验材料:1)大型海藻标本(学院标本室);2)海带孢子体(可用干海带泡发),江篱(海洋学院附近打捞);(取一部分冻存于-20冰箱,作为叶绿素提取实验的材料)2、实验器材:显微镜、胶头滴管(每瓶藻一支)、盖玻片、载玻片、刀片(做海藻切片)。

4、试剂:70%乙醇(每组一瓶)三、实验步骤1、大型海藻标本观察;将标本馆的拉丁文名抄录下来,网上检索图片和分类。

2、海带的外部形态观察:藻体明显分为固着器、柄部和叶片,在叶片中央有两条平行纵走的浅沟,孢子体幼龄期叶面平滑,小海带期叶片出现凹凸现象,大海带期叶面则平直宽厚。

3、海带的内部构造:①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取一小块孢子体进行横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孢子体的柄和叶均分为表层、皮层和髓部。

②同样取一小块孢子体进行纵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表皮层由1-2层排列紧密的小细胞组成,外皮层细胞间分布1-2层粘液腔,其腔内有分泌细胞,髓丝细胞一端膨大为喇叭花,分生细胞位于叶片与柄之间。

4、江蓠的内部构造观察:①江蓠的纵切面。

②江蓠的横切面。

③江蓠囊果横切面。

5、紫菜的形态与构造:干紫菜先用水浸泡散开,再进行观察。

固着器:由根丝集合而成。

叶状体:由一层或两层细胞构成。

柄:叶状体基部与固着器之间的部分。

四、作业:1、绘制大型海藻图:选5个标本,注明拉丁文名,简要说明其生物学特性(利用拉丁文名进行网上检索)。

2、绘出海带和江篱的内部构造,紫菜的外形。

附1:江篱与海带的内部构造A.藻体横切面观;B.藻体纵切面观;1表皮;2髓部细胞3表皮细胞图2. 海带构造A.海带孢子体横切面;B.髓部,C.示喇叭丝;皮层部分横切面,示粘液腔道形成的时期;D.成体横切面,示粘液腔道;co皮层;e分泌细胞;hg藻丝;me髓部;m表面分生细胞;s分泌腔;v.b.f结合的喇叭丝实验二微型海藻形态观察和培养(4学时,第九周)一、实验目的观察几种重要经济微藻的形态特征,几种掌握单细胞微藻的实验室培养方法,细胞生长曲线观察。

实验4-小球藻

实验4-小球藻

实验四、环境生物小球藻、轮藻的镜检、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一、实验目的:通过显微镜玻片观察与绘图,结合课堂讲解和资料查询,对小球藻等藻类的形态结构特征、分类、生物学习性、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等进行深入的了解。

指导老师:王旭、邝春兰二、三、实验时间:20 周四、实验地点:环境生物学实验室五、实验人员:六、实验内容()概述一绿藻门,卵孢藻科。

藻体单细胞,球形或椭圆形,直径仅数微米。

无鞭毛,浮游生活。

叶绿体杯形,或为弯的板片状。

造粉核有或无,因种而异。

繁殖时,原生质体分裂数次,生成2、4、8 或16 个不动孢子;因孢子的形态与母细胞相似,故称“似亲孢子” 。

种类较多。

多生长于淡水中,少数生于海洋中;另有一些生活在动物细胞内或水螅等低等动物的内腔内。

性喜温暖,繁殖迅速,可大量培养。

富含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盐类和各种维生素,可作高蛋白质食物,是宇航中的理想食粮。

又可利用小球藻光合作用时释放氧、吸收二氧化碳,解决宇航中氧的供应。

因它繁殖快,又易于控制,为良好的研究材料。

(二)分类地位小球藻在分类上属于绿藻门,绿藻纲,绿球藻目,卵孢藻科,小球藻属。

常见的有蛋白核小球藻,其他有眼点小球藻,卵形小球藻,盐生小球藻和海生小球藻等。

(三)形态结构小球藻细胞球形或广椭圆形。

细胞内具有杯状(蛋白核小球藻)或呈边缘生板状(卵形小球藻)的色素体。

蛋白核小球藻的杯状色素体中含有一个球形的蛋白核。

细胞中央有一个细胞核。

细胞的大小依种类而有所不同,蛋白核小球藻直径一般为3—5微米,在人工培养的情况下,条件优良,小球藻会变小一点。

(五)繁殖方式以似亲抱子的方式行无性生殖,首先在细胞内部进行原生质分裂,把原生质分裂为2、4、8,,个抱子,然后这些抱子破母细胞而出,每个抱子长成一个新个体。

(六)生态条件1.盐度:不同种类的小球藻可以生活在自然的海水和淡水中,淡水种类较多,海水种对盐度的适应性很强,在河口,港湾,半咸水中都可以生存,也能移植到淡水中。

光密度法测定微藻生物量

光密度法测定微藻生物量

光密度法测定微藻生物量沈萍萍,王朝晖,齐雨藻,谢隆处,王艳(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32)[摘要]目的:为准确而又快速的测量微藻生物量.方法:选用15种不同微藻,在实验室中分别测定其细胞密度及光密度并进行直线回归分析,同时采用吸光系数来估算浮游植物生物量.结果:得出了浮游植物吸光系数与细胞碳含量(即生物量)的回归方程:Ig (!)=-1.0465In (")+4.2551.结论:这是一种利用光密度法来测量微藻生物量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关键词]微藻;吸光系数;生物量;碳含量;光密度法[中图分类号]@9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965(2001)03-0115-05藻类的生物量测定是藻类生长、生理生化、生态等方面研究的必要手段,藻类生物量测定方法很多,常使用的有:计数细胞个体数,测干重,叶绿素法,浊度法,最大比生长速率法等[1].通常的显微直接计数法,光密度(OD )测量法,叶绿素测量法,COunter 电子显微计数法等各有优缺点.最后一种方法由于大多数微藻形状不规则,加之仪器本身昂贵,因此在一般实验室中应用并不普遍.而叶绿素法操作复杂且所需样品量较大,相比而言直接计数法和光密度法适用的范围就广泛的多.到目前为止,计数细胞个体数仍然是最准确,最令人满意的方法之一,可以获得最基本的种群信息[2].但对于微藻来说,大小相差很大,小的只有几个微米,大的可达几百微米,而且形态各异,有的是单细胞(运动或不运动),有的是群体,其体型也多种多样,有球形、椭圆形、锥形、链状、丝状等.因此微藻的直接计数法不但工作量大,不同种类间由此估算的生物量差异也较大.光密度法操作简单,需要样品量少,能够实现快速测定.因此我们在实验室培养中期望能找到一条简便有效的途径,准确而又快速的测量出微藻的生物量.!材料与方法!.!藻种实验选用了5种绿藻,4种甲藻,1种金藻,1种针胞藻,1种棕囊藻作为实验材料.均由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藻种室提供.其形态特征[3]及大小见表1.!."方法藻种培养于20C ,光照度4000Ix ,光暗比为1211121.待培养4~5c ,用754-UV 分光光度计在600~750nm 之间每隔10nm 进行波长扫描,绘制吸收曲线,确定最大吸收峰波长.然后将藻液稀释成浓度梯度,在最大吸收峰处测其OD 值,同时显微计数.小于10!m 的藻,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大于10!m 的藻用0.1mL 浮游植物计数框计数细胞密度(至少计数3次).以OD 值对细胞密度作图,求其吸光系数.[收稿日期]2000-11-15[作者简介]沈萍萍(1975~),女,山东青岛,98级硕士研究生.第22卷第3期2001年6月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I Of Jinan University (NaturaI Science )VOI.22NO.3Jun.2001表!微藻形态特征微藻名称(学名)形状特征大小是否群体扁藻(Platymonas elliptica)细胞卵圆型.具有两条鞭毛,20~24(11~16)!m X12~否游动活泼.15(11~14)!m X7~10!m绿微小小球藻和蛋白核小球藻单细胞,球形.否(Chlorella minutissima直径3~5!m和C.pyrenoidosa)直径3~10!m盐藻(两株)(Dunaliella salina Strain1)(Dunaliella salina Strain2)单细胞,梨形.无细胞壁,有两条鞭毛,游动活泼.Strain122!m X14!mStrain29!m X3!m否藻羊角月牙藻单细胞,呈镰刀形弓状,无8~12!m X5~6!m否(Selenastrum copricornutum)鞭毛,不能运动.异鞭藻微球藻(Nanochlorpsis Sp.)单细胞,圆形,无鞭毛.直径2~4!m否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单细胞,一侧较扁,另一侧圆弧形.具鞭毛,运动.30!m X20!m否甲锥状施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单细胞,细胞前端锥形,底端钝圆.有时聚集在一起.20!m X15!m否具有鞭毛,能够运动.塔玛亚历山大藻单细胞或少数几个细胞连接40!m X45!m否/是(Alexandrum tamarense)成链状.具鞭毛,能运动.藻红色裸甲藻单细胞,无细胞壁,具有30!m X20!m否(Gymnodinium sanguineum)鞭毛,游动.金藻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裸露的运动细胞,椭圆形.具有两条等长的鞭毛,运动缓慢.5~6!m X2~4!m X2.5~3!m否针胞藻赤潮异湾藻(Heterosigma akashiwo)单细胞,呈长椭圆形,具鞭毛,能游动.15!m X10!m否定鞭藻球形棕囊藻(两株)(Phaeocystis globosa)HK株ST株圆形或卵圆形单细胞及球形群体两种形态,群体有胶质囊.单细胞具有两条等长鞭毛,运动活跃.直径3~8!m是"结果与讨论".!吸收曲线与标准曲线由各种微藻的吸收曲线可以看出:藻类的吸收光谱曲线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最大吸收峰即光密度值位于670~680nm处.吸收峰与微藻色素种类组成及含量有关,从不同藻类吸收峰值来看,具有一致性,670~680nm之间的吸收峰,一般是细胞内色素的吸收峰.因为藻类都含有叶绿素a[3],差别只在于含量的多少,例如绿藻含有叶绿素a、D的含量高于其它藻类,金藻中胡萝卜素占细胞内色素总量的75%[4].所以选择合适的波长有利于藻类比色测定的准确度,结果具有可比性,便于种类间比较研究.出于实验目的,我们选择680nm作为测量波长[5].611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由标准曲线可以看出:不同生长期,尤其是对数期的微藻个体数与光密度值基本成正比.不同浓度的藻液与细胞密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较好.但较特殊的是细胞较小的藻种,如小球藻、微球藻等,可能因为藻细胞过小,密度过大,在显微镜下计数时容易出现较大的人为误差,同时当微藻的光密度测量值过高超过0.8(例如微球藻)或者过小低于0.05时(例如几种甲藻),对于微藻数量的测定也有很大的影响,将大大降低其准确度,相关性不显著.所以制作一条精确的标准曲线,必须同时考虑到细胞的密度与细胞本身的大小以及形态,对于提高微藻的计数准确度具有关键的作用.经回归分析,微藻的细胞密度与光密度之间呈直线关系,其吸光系数(即斜率K )各不相同,这与微藻本身的特性有关,例如:藻体体积大小、内容物的含量、颜色及分布或运动情况等.斜率K 与细胞大小(体积)有关,不同种微藻(例如微小小球藻、蛋白核小球藻、微球藻、棕囊藻等),细胞大小(体积)相近,其相关的吸光系数也比较接近.而细胞大小(体积)相差较大的同种微藻(盐藻)或不同种微藻,其吸光系数相差较大.可以看出,细胞体积越大,吸光系数越小;相反,细胞体积越小,其吸光系数越大.而且,形状越规则的细胞,光密度与细胞密度之间的相关性愈好.例如小球藻、微球藻、棕囊藻、球形等鞭金藻等,而如甲藻类细胞形状多样,且细胞体积较大,其相关性明显较差.!.!生物量与吸光系数的关系另外按照文献[6]中方法计算出微藻的体积,然后利用公式(lg (m )=0.94lg (V )-0.6其中m 为碳含量,V 为细胞体积)将体积转化为生物量[7],得出结果如表2所示.将生物量与吸光系数进行回归,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关系如下.回归方程:y =-l.0465ln (x )+4.255l 即:lg (m )=-l.0465ln (x )+4.255l 相关系数;R 2=0.77l 4(>0.388=R 20.0l ,I =l5),极显著.其中m 为生物量,x 为吸光系数.所以只要测得单种微藻或者混合藻类的吸光系数,就可以直接求得它们的生物量,从而大大简化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测定方法.微藻的形状多样,如球形,椭圆形及锥形、镰刀形等,又有单细胞、群体之分,其中有的具有鞭毛,能够游动,而有些不具备运动能力,因此使得显微计数方法相对复杂且结果不十分准确.同时细胞大小差别较大,因此用细胞个体数量来表达生物量很难取得一致,结果不够精确,没有可比性.相反,光密度法能够较好的处理以上缺点,并且操作简便,结果相对准确."结论这种光密度法在实际中具有应用价值,除了能够简化测定纯种培养中微藻生物量的方法外,在野外调查中,例如微型浮游植物大小一般小于20!m 大于2!m ,在通常生态研究中往往忽略,现在随着检测技术和方法的进步,实际上已经证明微型浮游植物在水域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能量流动种占有重要地位[8~l0].但是由于它们体积微小,在普通的观测方法中往往观察不到,利用光密度法测定它们的生物量,不仅可以使生态研究更精确,同时又简化测定程序.7l l 第3期沈萍萍等:光密度法测定微藻生物量表!各种微藻的细胞密度与光密度回归直线,相关系数!!及体积、生物量等比较微藻种名(学名)直线回归方程(R2)P值V/!m3生物量(lg m)吸光系数(斜率K)扁藻Y=406.24X<0.0l709.4l2.08406.240(Platymonas elliptica.)(0.9987)微小小球藻Y=3375.7X<0.0522.830.683375.700(Chlorella minutissima)(0.9622)蛋白核小球藻Y=3682.4X<0.05l9.860.623682.400(C.pyrenoidosa)(0.975l)盐藻l Y=l2l.2l X<0.05l537.942.40l2l.2l0(Dunaliella salina Strainl)(0.9328)盐藻2Y=l73.67X>0.0528.890.77l73.670(D.salin Strain2)(0.89l2)羊角月牙藻Y=994.45X<0.0l l78.30l.52994.450(Selenastrum copricornutum)(0.9877)微球藻Y=3266.6X<0.05l5.290.5l3266.600(Nanochlorpsis Sp)(0.9488)海洋原甲藻Y=28.92l X0.052996.002.6728.92l (Prorocentrum micans)(0.8357)锥状施氏藻Y=ll3.24X>0.05l270.602.32ll3.240(Scrippsiella trochoidea)(0.8764)塔玛亚历山大藻Y=25.243X>0.05l9702.273.4425.243(Alexandrum tamarense)(0.8903)红色裸甲藻Y=l5.242X>0.0532l0.002.70l5.242(Gymnodinium sanguineum)(0.8987)球形等鞭金藻Y=95l.59X<0.0l l6.480.5495l.590(Isochrysis galbana)(0.9897)赤潮异湾藻Y=l33.8l X<0.05428.00l.87l33.8l0(Heterosigmaakashiwo)(0.9779)球形棕囊藻HK Y=l l28X<0.0544.580.95l l28.00(Phaeocystis globosa HK)(0.9722)球形棕囊藻ST Y=l348.7X<0.0577.04l.l7l348.70(Phaeocystis globosa ST)(0.9787)当然,这种方法选择叶绿素活体吸收常数亦有限制因素,因为叶绿素含量与藻类的生长条件,尤其是光照强度及其它因子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不同地域生态研究中这一相关性具有不同的特点.野外条件下生长的微藻与实验室培养的藻细胞生长周期可能不同,大多数藻达不到同步生长,体内叶绿素含量有差别,因此应该在实验室中继续进行模拟野外条件下混合微藻的OD值与生物量之间的关系的研究.8l l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l年[参考文献][1]周永欣,章宗涉.水生生物毒理试验方法[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179.[2]STEIN J R.Dry weight ,volume and optical density.In :Stein J R.Handbook of Phycological Methods :CultureMethods and Growth Measurements [M ].New York :1973.21.[3]HAROLD C B ,MICHEAL J W.Introduction to the Algae ,Structure and Reproduction [M ].2nd ed.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c ,Englewood Cliffs ,1985.17~20.[4]郑重.海洋浮游生物学[M ].北京:海洋出版社,1984.17,120.[5]张志良.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78~88.[6]孙军,刘东艳,钱树本.浮游植物生物量研究I.浮游植物生物量细胞体积转化法[J ].海洋学报,1999,21(2):75~85.[7]EPPLY R W ,REID F M H ,STRICKLAND J D H.The ecology of the plankton off La Jolla ,California ,in the periodApril through September 1967Part !.Estimates of phytoplankton crop size ,growth rate and primary production [J ].Bull Scripps Inst Oceanogr ,1970,17:33~42.[8]孙书存,陆健健,张利华.流式细胞仪在微型浮游植物生态学中的应用[J ].生态学杂志,2000,19(1):72~78.[9]BURKILL P H.Biogeochemical cycling in the northwestern Indian Ocean :a brief overview [J ].Deep Sea ResearchII ,1993,40(3):59~62.[10]LE BOUTEILLER.Siz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phytoplankton in the western Pacific :towards a generation for tropicalopen ocean [J ].Deep Sea Research ,1992,39:501~509.An optical density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microalgal biomassSHEN Ping -ping ,WANG Zhao -hui ,OI Yu -zao ,XIE Long -chu ,WANG Yan(Institute of Hydrobiology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China )[Abstract ]Aim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ptical density (OD )and the biomass of microalgae.Methods :15microalgal species were used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ll density and its related OD.Meanwhile ,the optical absorption coefficient ,namely the slope of the linear graph which show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ll density and OD ,was utilized to estimate the phytoplankton biomass.Results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e linear function :lg (!)=-0.4511ln (")+4.2422,in which #is the carbon content and "is the optical absorption co-efficient of microalgae.Conclusion :This is a useful and rapid OD method to measure the biomass of microalgae.[Key words ]microalgae ;optical absorption coefficient ;biomass ;carbon content ;OD911第3期沈萍萍等:光密度法测定微藻生物量光密度法测定微藻生物量作者:沈萍萍, 王朝晖, 齐雨藻, 谢隆处, 王艳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刊名: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AN UNIVERSITY年,卷(期):2001,22(3)被引用次数:49次1.周永欣;章宗涉水生生物毒性试验方法 19892.Stein J R Dry weight,volume and optical density 19733.HAROLD C B;MICHEAL J W Introduction to the Algae,Structure and Reproduction .2nd ed 19854.郑重海洋浮游生物学 19845.张志良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19906.孙军;刘东艳;钱树本浮游植物生物量研究I.浮游植物生物量细胞体积转化法 1999(02)7.EPPLY R W;REID F M H;STRICKLAND J D H The ecology of the plankton off LaJolla,California,in the period April through September 1967 Part Ⅲ.Estimates of phytoplankton crop size,growth rate and primary production 19708.孙书存;陆健健;张利华流式细胞仪在微型浮游植物生态学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生态学杂志2000(01)9.Burkill P H Biogeochemical cycling in the northwestern Indian Ocean:a brief overview 1993(03)10.LE BOUTEILLER Siz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phytoplankton in the westernPacific:towards a generation for tropical open ocean[外文期刊] 19921.董正臻.董振芳.丁德文快速测定藻类生物量的方法探讨[期刊论文]-海洋科学2004,28(11)2.梁瑜.王朝晖.LIANG Yu.WANG Zhao-hui应用叶绿素荧光法测定微藻生物量的方法[期刊论文]-生态科学2009,28(5)1.王金辉.蔡强.徐勤利基于微藻培养的OD在线检测系统[期刊论文]-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13(8)2.郑爱榕.陈敏.吕娥.杨俊鸿.程远月天然胶体对微藻生长的效应[期刊论文]-海洋与湖沼 2006(4)3.任永霞.徐宁.段舜山微藻叶绿素荧光值与传统生长指标的关联性研究[期刊论文]-生态科学2006(2)4.石瑛.王惠玲.李砧娘子关泉域周丛藻类春季生物量分布特征[期刊论文]-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4)5.梁瑜.王朝晖应用叶绿素荧光法测定微藻生物量的方法[期刊论文]-生态科学 2009(5)6.闵智.吴睿若.张琨.陈珊.王图锦.吉芳英草履虫对铜绿微囊藻的吞噬能力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给水排水 2011(13)7.窦明.李博酵母成分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期刊论文]-河南化工 2011(12)8.邵青几种国内生产的抗菌剂效果试验与评价[期刊论文]-工业水处理 2006(3)9.陈静.朱强.朱明.莫照兰.阎斌伦根瘤菌N1对扁藻生长影响的研究[期刊论文]-水产科学 2012(2)10.叶林超碳酸氢铵对小球藻生长影响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饲料 2009(16)11.江涛.江天久.李鹏.曾淼.孟建新湛江球形棕囊藻赤潮除藻试验[期刊论文]-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6(1)12.晏荣军.尹平河应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盐度对棕囊藻生长的影响[期刊论文]-海洋环境科学2006(1)13.郭献章.李琛.杨蕾.齐培宏利用WGD-3型组合式多功能光栅光谱仪研究温度和高浓度溶液对吸光度的影响规律[期刊论文]-物理实验 2013(9)14.曾玲.文菁.龙超.林伟源有毒甲藻生物量快速测定的比较研究[期刊论文]-广东农业科学2013(20)15.李盛.邱树毅.王晓丹.王树水不溶性季铵盐阳离子树脂杀菌剂的制备及应用[期刊论文]-工业用水与废水 2008(2)16.王志强.朱琳常用抗菌药对藻类的急性毒性效应研究[期刊论文]-中兽医医药杂志 2006(6)17.危蔚.江天久有害赤潮生物球形棕囊藻对卤虫的毒性研究[期刊论文]-生态科学 2005(1)18.付加雷.庞靖祥.聂晓艳.韩金祥栅藻延迟发光的初步研究[期刊论文]-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2015(1)19.郝聚敏.郑江.黎中宝.陆斌.林耀江.王博.周文虹3种微藻在特定波长下的光密度与其单位千重·细胞浓度间的关系研究[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11(28)20.李红丽.胡鸿钧.李夜光.欧阳叶新海产养殖饵料四爿藻的生长评价[期刊论文]-化学与生物工程2011(3)21.曾玲.龙丽娟.梁计林.龙超有毒甲藻细胞密度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期刊论文]-广东农业科学2012(21)22.蔡卓平.段舜山.朱红惠光密度法与计数法测定3种能源微藻细胞生长的相关性及其验证[期刊论文]-南方农业学报 2012(10)23.秦鹏.夏枫耿.明飞平.吴振强基于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小球藻生长模型的建立与应用[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11(10)24.陈坤.张前前.史海燕.苏荣国.杨汝君.王修林浮游植物计数方法比较研究[期刊论文]-海洋环境科学 2007(4)25.刘洁生.张珩.杨维东.高洁.柯琼Studies on Biquaternary Ammonium Salt Algaecide forRemoving Red Tide Algae[期刊论文]-海洋通报(英文版) 2004(1)26.蔡卓平.段舜山.朱红惠三角褐指藻在多波长下藻液吸光度与细胞密度的关系研究[期刊论文]-广东药学院学报 2012(6)27.焦媛媛.俞建中.潘克厚吲哚乙酸对微拟球藻生长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4)28.刘洁生.张珩.杨维东.高洁.柯琼特丁基三嗪对两种赤潮藻去除的实验研究[期刊论文]-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4(5)29.张珩.刘洁生.杨维东.高洁.李劲雄双季铵盐对两种赤潮藻的去除研究[期刊论文]-海洋环境科学2003(4)30.洪爱华.尹平河.赵玲.黄云峰.齐雨藻.谢隆初碘伏和异噻唑啉酮对球形棕囊藻去除的研究[期刊论文]-应用生态学报 2003(7)31.何珍珍.李军生.黄国霞.阎柳娟废丝废茧制备的氨基酸肥水剂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期刊论文]-广东农业科学 2013(5)32.王英娟.贺敬.李壮.罗海羽光密度法测定蛋白核小球藻生物量[期刊论文]-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1)33.黄美玲.何庆.黄夏子.黄建荣.黎祖福小球藻处理养殖污水及其资源化利用研究[期刊论文]-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z1)34.潘洁慧.陆开宏铜锈环棱螺对微囊藻的摄食及其毒素积累研究[期刊论文]-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8(4)35.郭婷婷.娄永江6种无机絮凝剂对布朗葡萄藻的絮凝效应[期刊论文]-生物学杂志 2014(2)36.黄美玲.何庆.黄建荣.黎祖福小球藻生物量的快速测定技术研究[期刊论文]-河北渔业 2010(4)37.王芳.朱广伟.许海.秦伯强太湖梅梁湾水体中胶体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促进效应[期刊论文]-中国环境科学 2009(5)38.刘洁生.杨维东.高洁.李诗盈稻、麦秸秆对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生长的抑制作用[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7(11)39.王明兹.施巧琴.陈必链.庄惠如.吴松刚紫球藻生长周期可见光吸收光谱与生化变化[期刊论文]-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3(4)40.向丽.邹华.黄亚元.张培培.朱燕稻秆对铜绿微囊藻抑制作用的研究[期刊论文]-环境工程学报2011(2)41.刘新颖.汪志平.于金鑫.吕蓓芬.马丽芳.陈子元布朗葡萄藻脂质含量的荧光光谱检测方法的改进[期刊论文]-生物工程学报 2013(3)42.于淑池.姜燕.邓红英.汪晓莹.李晶玮.童轶璇.韩志萍.赵明星芦苇秆浸出液对铜绿微囊藻抑制作用的研究[期刊论文]-淡水渔业 2013(2)43.刘洁生.杨维东.高洁.李诗盈稻、麦秸秆对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生长的抑制作用[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7(11)44.张珩.杨维东.高洁.刘洁生二氧化氯对球形棕囊藻的抑制和杀灭作用[期刊论文]-应用生态学报2003(7)45.陈玉成.杨志敏.李洪亮壳聚糖载铜灭藻剂对Chlorella pyrenoidosa的去除[期刊论文]-环境科学学报 2011(8)46.刘德启.李敏.朱成文.顾钧.江飞.由文辉模拟太湖底泥疏浚对氮磷营养物释放过程的影响研究[期刊论文]-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5(3)47.戴习林.臧维玲.马海娟.王永涛.丁福江罗氏沼虾育苗废水净化再利用技术研究[期刊论文]-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09(6)48.邓永强实验条件下TTPC对铜绿微囊藻的控制作用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49.刘德启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效果识别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50.晏荣军球形棕囊藻与溶藻细菌的关系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6引用本文格式:沈萍萍.王朝晖.齐雨藻.谢隆处.王艳光密度法测定微藻生物量[期刊论文]-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1(3)。

红藻种类鉴定

红藻种类鉴定

青岛沿海红藻物种的鉴定XXX,YYY,ZZZ(版权所有,仅限个人)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野生状态红藻的鉴定以及对红藻标本的鉴定,加强对红藻特征及分类的掌握。

二、实验器材:红藻标本、铅笔、工具书等。

三、实验内容:(一)标本鉴定:地点:实验楼植物生物学实验室时间:2011年4月27日下午15:30-18:00鉴定小组:7组组员:寇富华、孔令怡、李成博、王智、钟京帅、邹佳君(共6人)鉴定人:组员与教师(二)标本鉴定步骤:1.观察标本,把握其主要特征。

2.参照藻类鉴定工具书,对该标本进行细致的观察,区分相似种,确定唯一物种。

3.在标本空白处(一般为右下角)贴上标签,注明标本学名、拉丁名、采集地点、采集时间、采集人等信息。

四、实验结果:1.三叉仙菜Ceramium kondoi学名:三叉仙菜Ceramium kondoi分类:红藻门真红藻纲仙菜目仙菜科仙菜属三叉仙菜特征:1.藻体直立,红色;基部有一小的圆锥状扁圆形固着器固着基质;主轴上有许多小分枝;具明显的节与节间。

为一年生。

多生长于低潮带岩石或石沼上。

2.外形特征:藻体直立,红色,高5-30cm。

基部有一小的圆锥状扁圆形固着器固着基质。

主轴上有许多小分枝,两叉、三叉或四叉分枝,但主要为三叉分枝。

具明显的节与节间,各小枝由节间不同方向伸出,在分枝的顶端具钳形或直生的小分枝。

节与节间均具皮层细胞。

藻体中央为一列及顶的、无色的圆柱形中轴细胞组成,在每一分枝顶端有一圆顶形的顶端细胞,由它产生斜壁,形成围轴细胞,由其分生许多皮层细胞,包围中轴细胞。

皮层较厚,为多角形,内含粒状色素体。

藻体的横切面直径750-850μm,表面细胞1-2层,圆形、较小、排列紧密,具粒状色素体。

围轴细胞较大,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内含少量色素体。

3.生殖特征:四分孢子囊由节部皮层细胞形成,无柄,在节部排列成一圈,锥形分裂。

精子囊由皮层产生,一般在雄藻体分枝的上部节部排列成一圈。

成熟囊果侧生,无柄,生于雌性藻体分枝或小枝的次末端或生育枝的末端,单个或成列,具4-5个总苞,直径60-100μm,长140-650μm。

高中生物海藻实验教案模板

高中生物海藻实验教案模板

####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海藻的基本结构、生长环境及其分类。

-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会观察海藻细胞的结构。

- 理解海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海藻的结构特征、分类方法及显微镜的使用。

- 难点:海藻的分类和显微镜下细胞结构的观察。

#### 教学准备- 教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海藻样品、清水、吸水纸、镊子、滴管、酒精灯、显微镜使用指南等。

- 学具:学生自备显微镜、记录纸、笔。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海藻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海藻的特点。

- 提问:海藻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海藻有哪些种类?##### 二、实验操作1. 观察海藻样品:- 学生分组,每组发放海藻样品。

- 学生用镊子取少量海藻,放入装有清水的培养皿中。

- 学生用滴管吸取少量海藻,滴在载玻片上,覆盖盖玻片。

- 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海藻细胞结构,记录观察结果。

2. 海藻分类:- 教师讲解海藻的分类方法,包括藻类、苔藓类、蕨类等。

- 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对海藻进行分类。

##### 三、讨论与分析-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海藻结构特点。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海藻的分类依据。

- 学生讨论海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四、实验总结- 教师总结实验内容,强调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 学生总结实验收获,提出问题或建议。

#### 课后作业- 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分析及结论。

- 收集有关海藻的资料,了解海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 教学反思-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反思教学效果。

- 分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

水生生物学实验-PowerPointPresentat

水生生物学实验-PowerPointPresentat

实验六
棘皮动物的形态观察
一、目的要求
1.通过对海盘车的解剖观察,了解棘皮动物门 的主要特征。
2.认识棘皮动物门的常见种类。
二、实验材料
1.海盘车(或砂海星)浸制标本。 2.棘皮动物门及其他小门动物代表种类标本。
三、实验器具与药品
显微镜、解剖镜或放大镜、解剖剪、眼科 剪、解剖针、便镊、尖头镊、蜡盘、烧杯、培 养皿、酒精灯、刀片、大头针、吸水纸、擦镜 纸、5%的氢氧化钾溶液等。
央有一圆孔,伪足由此伸出。 3.砂壳虫(Difflugia):具有椭圆形的壳,壳面附有许多细
沙,常可看到伪足自壳口伸出。 4.有孔虫(Foraminifera) (各种壳的装片):虫体具多室的石
灰质壳。 5.放射虫(Radiolaria) (各种壳的装片):虫体具矽质壳,均
属海产。
放射虫
有孔虫
(三)草履虫的形态结构与运动
1.草履虫临时装片的制备
为限制草履虫的迅速游动以便观察,先将少许
棉花纤维撕松放在载玻片中部; 再用滴管吸取草履虫培养液滴1滴在棉花纤维之
间,盖上盖玻片,在低倍镜下观察。 如果草履虫游动仍很快,则用吸水纸在盖玻片
的一侧吸去部分水(注意不要吸干),再进行 观察。
2.草履虫的外形与运动
由于同一种类的细胞大小可能有较大的差别,同 一属内的差别就更大了,因此必须实测每次水样中主 要种类(即优势种)的细胞大小并计算平均重量,其 他种类可以参考附表计算。
衣藻
海带
马尾藻
麒麟菜
思考题
1.藻类植物比绿色开花植物低等,为什么? 2.赤潮现象常引起鱼体大量死亡,为什么?
实验二
原生动物和轮虫的形态观察
3.内部构造
当草履虫穿过棉花纤维时,其体形可否改变,为什

藻类生物学试验

藻类生物学试验
掌握单细胞微藻的实验室培养(藻种培养)方法,细胞生长曲线观察。
二、实验材料及用具
1、实验材料:小球藻(500ml)、等鞭金藻、扁藻 2、实验仪器:可见分光光度计、显微镜(1部/组)、血球计数板(一个/
组)、电炉、灭菌锅、pH计、 500ml烧杯(1个/组)、胶头滴管(3支 /组)、 250ml锥形瓶(每组3个)、牛皮纸、细绵绳 3、试剂:蒸馏水、海水、碘化钾
碘液,常用的配方是:将6克的碘化钾溶于20毫升水中,待完全溶解后加入4克碘,摇 荡,待碘完全溶解后,加入80毫升蒸馏水,贮存在棕色试剂瓶内。)
5.E液 500 ml 1000倍
CuSO4.5H2O
0.0098 mg; ZnSO4.7H2O
0.022 mg
CaCl2.6H2O
0.01 mg; MgCl2.4H2O
0.180 mg
Na2MoO4.2H2O 0.0063 mg
A、B、D、E高压灭菌备用
(二)海水处理
沉淀 —— 砂池过滤 ——(抽滤)——灭菌(海水放于三角瓶 中,置于电炉上煮沸,可杀来一般细菌)
加入海泥抽出液20ml,效果更好。
硅藻培养液配方:
①艾伦-内尔森(Allen-Nelson)培养液{Allen,E.J.et al (1910)}:
A. KNO3
20.2g
纯水
100ml
B. Na2HPO4.12H2O 4.0g
CaCl.6H2O
4.0g
HCl(浓)
2.0ml
纯水
80ml
FeCl3(溶液) 2.0ml
K2HPO4
0.01g
Fe(SO4)3(1%溶液) 10滴
海水
1000ml
②亚心形扁藻培养液(湛江水产学院):

海洋生物学实验_海藻实验报告2

海洋生物学实验_海藻实验报告2

实验科目:海洋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青岛沿海主要大型海藻分类鉴定实验时间:周日3-4节上课组号:周日3-4节第4组一、实验目的通过对青岛潮间带海藻的采集与分类鉴定,使学生熟悉主要海藻,掌握形态分类的基本方法。

了解常见海藻的生态分布及基本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各种海藻不同的形态,结构特征。

三、实验材料及用品1.实验材料:采集新鲜海藻;2.实验器具:镊子,刀片,载玻片,盖玻片,滴管3.实验仪器:实体显微镜、光学显微镜4.鉴定参考资料:青岛沿岸主要大型海藻(PPT);《中国黄渤海海藻》等四、实验方法1.观察新鲜海藻的大小、叶状体、分枝、固着器等外部形态,叶状体上生殖器官(果孢子囊等)的有无等;2.切片观察海藻叶状体的横切面或纵切面细切片观察海藻叶状体的横切面或纵切面细胞结构,了解其内部结构;有繁殖孢子的观察孢子形态。

五、实验结果1. 蜈蚣藻Grateloupia filicina分类地位:红藻门真红藻纲隐丝藻目海膜科蜈蚣藻属蜈蚣藻主要特征:藻体直立,单尘或丛生,基部具小盘状固者器,紫红色,黏滑,主枝亚圆杆形或扁平,直径2-5mm,2-3次羽状分枝,下部分枝较长,上部的较短,小枝对生、互生或偏生,基部不溢缩,有的分枝在藻体表面生出,主枝不中空。

生态分布特性:生于外海及浪较大的中潮带岩石上或石沼中或大干潮线附近的岩礁上或低潮带石上和石沼中。

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2. 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分类地位:褐藻门圆子纲墨角藻目马尾藻科马尾藻属鼠尾藻主要特征:藻体黑褐色,形似鼠尾。

主干短粗,上长数条主枝。

主枝圆柱形,数条纵走浅沟。

轮生短小分枝,叶丝状,短小,全缘或有粗锯齿。

气囊小,纺锤形,顶尖,有细柄。

鼠尾藻的生活史类型属于二倍体单相世代,没有一般藻类植物的世代交替,缺少配子体阶段。

雌雄异株,自然繁殖方式有有性繁殖和营养繁殖两种。

生态分布特性:生长在中潮带岩石上或石沼中。

全年可见,生长盛期3—7月。

(生物饵料培养学)实验资料

(生物饵料培养学)实验资料
YOUR SITE HERE
【注意事项】
1.用加热法消毒培养用水时,三角瓶内的水量不能超过瓶子的 2/3,瓶外面不能有水珠,瓶口用纸盖住,不要绑紧。
2.洗液在瓶子内转动时,注意瓶口不能对着自己,也不能对着 他人。
3.干热灭菌过程中,实验者不能离开,严防恒温调节的自动控 制失灵而造成安全事故。
4.烘箱内的温度需冷却至60℃以下,才能打开烘箱门取出工具、 容器。
【注意事项】
1.血球计数板计数时,藻液不能溢出盖玻片上方,若有溢出,需冲 洗干净,重新取样,注意控制藻液流入量,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 应充满计数板的部分,不能有气泡。 2.应注意摇匀后,再取样进行测定或计数。 3.如果藻细胞浓度太大,应稀释后才计数,计数结果应乘以稀释倍 数。 4.运动的藻类,应杀死后才能计数。(建议:稀释液中含有固定液)
YOUR SITE HERE
【实验用品】
一、实验器材
电子天平、电炉、容量瓶、烧杯、搅拌棒、试剂瓶、100ml量筒、吸管、10ml 移液管、耳球、微量注射器。 二、药品 NaNO3、(NH2)2CO、KH2PO4、FeSO4.7H2O、MnSO4、 EDTA-Na2、VB1、VB12、Na2SiO3 。
量。
【作业与思考】
1.单细胞藻类培养液配制的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2.单细胞藻类的全培养液配方应包含哪些成分? 3.试述该配方中的N、P比是多少?
YOUR SITE HERE
Thank you!
YOUR SITE HERE
实验四 单细胞藻一级培养
【实验目的】
掌握单细胞藻一级培养的基本操作与管理,从而有可能做到有计划地培 养足够数量的符合质量的单细胞藻。
1ml水体的藻类细胞数目=计数平均值×稀释倍数×10000个(简记:万个 /ml)

《实验2藻类鉴定》课件

《实验2藻类鉴定》课件

藻类的生物化学分类学原理
生物化学分类学原理是根据藻类 细胞的生物化学特性进行分类的
方法。
生物化学分类学原理包括对藻类 细胞中的色素、脂肪酸、氨基酸 等生物化学成分的分析和比较。
生物化学分类学原理可以更深入 地揭示藻类之间的亲缘关系和演
化历程。
藻类的分子生物学分类学原理
分子生物学分类学原理是基于对藻类细胞中DNA、RNA等核酸分子的结 构和序列进行分析和比较进行分类的方法。
藻类生物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生物化学成分分析是通过分析藻类细胞 内的化学物质,如色素、脂肪酸、氨基 酸等,来推断藻类的种类和属性的方法

在实验中,我们采用了色谱分析、光谱 分析和质谱分析等技术,对藻类样品进
行了生物化学成分的提取和测定。
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藻类具有不 同的生物化学成分组成,这有助于我们 进一步了解它们的生物特性和生态功能

藻类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分子生物学鉴定是通过分析藻类基因组的DNA序列信息,来进行藻类分类和鉴定的方法。
在实验中,我们采用了PCR扩增和DNA测序等技术,对藻类样品进行了基因组的DNA提取 和测序。
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藻类具有不同的DNA序列特征,这为我们提供了更准确、可靠 的分类依据。
综合分析结果与鉴定结论
育地位。
04
实验结果与分析
藻类形态特征分析结果
藻类形态特征分析是利用显微镜观察藻类细胞和组织的形态、大小、排列等特征, 从而对藻类进行分类和鉴定的方法。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了不同种类的藻类,包括蓝藻、绿藻、红藻等,记录了它们的 形态特征,如细胞壁的厚度、细胞内色素的颜色和分布等。
通过比较不同藻类的形态特征,我们能够初步判断它们的种类和亲缘关系。

藻类生物学实验海科

藻类生物学实验海科

实验一大型海藻种类形态观察<4学时第八周)一、实验目的了解海洋藻类----大型海藻与微藻的形态与分类。

二、实验材料及用具1、实验材料:1)大型海藻标本<学院标本室);2)海带孢子体<可用干海带泡发),江篱<海洋学院附近打捞);<取一部分冻存于-20冰箱,作为叶绿素提取实验的材料)b5E2RGbCAP2、实验器材:显微镜、胶头滴管<每瓶藻一支)、盖玻片、载玻片、刀片<做海藻切片)。

4、试剂:70%乙醇<每组一瓶)三、实验步骤1、大型海藻标本观察;将标本馆的拉丁文名抄录下来,网上检索图片和分类。

2、海带的外部形态观察:藻体明显分为固着器、柄部和叶片,在叶片中央有两条平行纵走的浅沟,孢子体幼龄期叶面平滑,小海带期叶片出现凹凸现象,大海带期叶面则平直宽厚。

p1EanqFDPw3、海带的内部构造:①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取一小块孢子体进行横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孢子体的柄和叶均分为表层、皮层和髓部。

②同样取一小块孢子体进行纵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表皮层由1-2层排列紧密的小细胞组成,外皮层细胞间分布1-2层粘液腔,其腔内有分泌细胞,髓丝细胞一端膨大为喇叭花,分生细胞位于叶片与柄之间。

DXDiTa9E3d4、江蓠的内部构造观察:①江蓠的纵切面。

②江蓠的横切面。

③江蓠囊果横切面。

5、紫菜的形态与构造:干紫菜先用水浸泡散开,再进行观察。

固着器:由根丝集合而成。

叶状体:由一层或两层细胞构成。

柄:叶状体基部与固着器之间的部分。

四、作业:1、绘制大型海藻图:选5个标本,注明拉丁文名,简要说明其生物学特性<利用拉丁文名进行网上检索)。

2、绘出海带和江篱的内部构造,紫菜的外形。

附1:江篱与海带的内部构造图1. 江篱藻体的内部构造A.藻体横切面观;B.藻体纵切面观;1表皮;2髓部细胞 3表皮细胞图2. 海带构造A.海带孢子体横切面;B.髓部,C.示喇叭丝;皮层部分横切面,示粘液腔道形成的时期;D.成体横切面,示粘液腔道;co皮层;e分泌细胞;hg藻丝;me髓部;m表面分生细胞;s分泌腔;v.b.f结合的喇叭丝RTCrpUDGiT实验二微型海藻形态观察和培养<4学时,第九周)一、实验目的观察几种重要经济微藻的形态特征,几种掌握单细胞微藻的实验室培养方法,细胞生长曲线观察。

海洋浮游生物学实验指导2008

海洋浮游生物学实验指导2008

海洋浮游生物学实验指导实验室规则和显微镜的镜检方法 (1)实验一藻类细胞的观察与计数 (2)实验二藻类细胞大小的测定 (4)实验三微藻的分离培养 (6)实验四浮游动物的观察1 (12)实验五浮游动物的观察2 (13)实验六浮游动物的观察3 (16)附录水生生物的基本调查方法 (17)实验室规则1.实验课前必须预习实验内容,实验课不得无故迟到、早退、旷课。

2.实验时做到细致,认真,避免吸烟,随地吐痰,大声喧哗。

3.爱护公物,不随便动用实验室的仪器,标本。

若损坏器材,立即向老师登记,若要借用实验器材,须征得老师同意。

4.每次实验后,须交实验报告,将所用器材擦洗干净,放回原处,值日生要负责清洁工作。

显微镜的镜检方法显微镜的使用在基础课已经熟悉,不必赘述,观察浮游生物标本,镜检方法如下: 1.制片(1)在制片前先将盖玻片、载玻片擦干净,用吸管吸取器皿中的标本液,滴一滴于载玻片上,然后用镊子将盖破片沿着水珠的边缘慢慢放下,若发现标本液溢出或盖玻片内有气泡时,应将标本液吸回到器皿中,擦净载玻片和盖玻片,重新制片,直至水滴恰好在盖玻片内,并无气泡出现为止。

观察丝状藻类时,先用镊子取3-5根藻丝放置于载玻片上,用解剖针将藻拨弄均匀,然后吸一滴水,盖上盖玻片即可观察。

(2)每次使用显微镜之前,首先检查镜子的各机械部分和镜头是否有毛病,如发现有毛病立即向老师报告,及时进行处理。

(3)在使用显微镜之前、之后必须按显微镜的保养方法把它擦干净。

2.镜检步骤将做好的片子置于载物台上,用物镜的低倍、中倍、高倍依次检查。

注意:在用高倍镜头观察时,只需用微调旋钮,以免镜头压坏盖玻片而粘水,引起镜头发霉以至影响使用效果和寿命。

实验一藻类细胞的观察与计数(一)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显微镜下观察并识别几种常见海洋微藻的主要形态特征,识别常见种类。

了解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原理,掌握血球计数板的计数方法。

(二)原理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进行测定。

绿藻观察实验报告

绿藻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观察绿藻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其作为光合作用重要参与者的生物学特性。

2.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提高观察和实验技能。

3. 深入理解绿藻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实验原理绿藻是一类广泛分布于水生和陆生环境中的单细胞或多细胞藻类植物。

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为自身和生态系统提供能量来源。

绿藻细胞具有叶绿体,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

本实验旨在观察绿藻的细胞结构、叶绿体形态和分布,以及光合作用的相关现象。

三、实验材料与用具1. 实验材料:新鲜绿藻、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刀片、培养皿、铅笔。

2. 实验用具:显微镜、显微镜载物台、显微镜光源、显微镜目镜、显微镜物镜。

四、实验步骤1. 制作绿藻临时装片(1)取少量新鲜绿藻,用镊子轻轻夹取,放入载玻片中。

(2)用滴管向载玻片上的绿藻滴加适量的蒸馏水,使绿藻细胞充分展开。

(3)用盖玻片轻轻盖在载玻片上,确保盖玻片与载玻片之间无气泡。

2. 观察绿藻细胞结构(1)将载玻片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调整光源,使视野明亮。

(2)使用低倍物镜,观察绿藻细胞的整体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等。

(3)使用高倍物镜,进一步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的细节。

3. 观察叶绿体形态和分布(1)调整显微镜,使叶绿体位于视野中央。

(2)观察叶绿体的形状、大小、分布情况,以及叶绿体内叶绿素的分布。

(3)比较不同绿藻的叶绿体形态和分布差异。

4. 观察光合作用现象(1)将载玻片置于光照条件下,观察绿藻细胞质中气泡的产生情况。

(2)调整显微镜,观察气泡的形状、大小、产生速度等特征。

(3)比较不同绿藻光合作用现象的差异。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绿藻细胞结构实验观察到绿藻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等基本结构。

细胞壁为绿色,具有保护细胞和维持细胞形态的作用;细胞质内含有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负责细胞的遗传信息传递。

藻类生物学实验室新生培训手册

藻类生物学实验室新生培训手册

藻类光生物学实验室新生培训手册欢迎各位新生来到藻类光生物学实验室, 在这里你们将度过你们的研究生生涯。

为了使你们尽快融入实验室这个大家庭, 为了使你们此后可以更好的进行科学研究, 本实验室将对所有来到这里的新生进行为期2周的培训, 希望大家可以积极参与, enjoy it!【培训内容】●了解实验室规章制度及研究生须知●掌握基本实验技术●培训总结一了解实验室规章制度及研究生须知为了使实验室可以高效、有序的运转, 藻类光生物学实验室制定了自己实验室的规章制度, 每位在这个实验室学习工作的人员都必须遵守这些规章制度, 同时, 各位研究生还需要遵守研究生守则, 以保证自己可以顺利毕业。

培训方式: 誊录并熟知相关规则。

培训时间: 入学第一周第一天二掌握基本实验技术为了可以进行科学研究, 一些基本实验技术的掌握是必须的, 新生将在实验室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对实验技术进行纯熟操作、掌握。

以下是藻类光生物学实验室必须掌握的实验技术, 新生在进行实际操作前, 必须先对实验原理及环节进行预习。

培训时间: 开学第一、二周1.海水二氧化碳系统各分量的计算:气态CO2溶入海水后, 一方面服从亨利定律(在一定温度下, 气体在液体中的饱和浓度与液面上该气体的平衡分压成正比):CO2(g)←→CO2(aq), 因此CO2的平衡溶解度[CO2]与CO2的平衡分压pCO2之间的线性关系可表达为[CO2](aq)= KH*pCO2, KH是海水中二氧化碳的溶解度系数与温度、盐度和压力有关;另一方面, CO2还和水反映生成碳酸, CO2+H2O ←→H2CO3, 然后, H2CO3分两步电离H2CO3←K1’→H++HCO3--←K2’→CO32-+2H+K1’= a H+[HCO3-]/[H2CO3] (1)K2’= a H+[CO32-]/[HCO3-] (2)K1’、K2’、分别是碳酸的第1.第2表观解离常数,其中[HCO3-] +2 [CO32-]=Ac (3)Ac为碳酸盐总碱度,它跟海水总碱度(AT )有如下关系: Ac=AT - 2.206 ×10-5×Cl‰×KB’/(KB’+ aH+)= A T– BCl‰是海水氯度, KB’是硼酸的解离常数当海水温度、盐度拟定期, KH、K1’、 K2’、 B值都可查表得到, 这样通过测定海水的pH 和总碱度, 按下列方程即可计算碳酸盐体系各组分(HCO3-、CO32-、CO2*、∑CO2)的浓度和pCO2。

正稿淡水藻类植物的采集鉴定和水质分析实验报告

正稿淡水藻类植物的采集鉴定和水质分析实验报告

正稿淡⽔藻类植物的采集鉴定和⽔质分析实验报告淡⽔藻类植物的采集鉴定和⽔质分析实验报告实验⼈员:2014级⽣物科学⼆班张智勇摘要:藻类为低等植物,藻类形态结构⾮常简单,是天然⽔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维持⽔⽣态系统的平衡、净化⽔质、吸收营养盐、拦截污染物和保护⽣物多样性等多⽅⾯起着⾮常重要的作⽤。

整个有机体都能吸收营养制造有机物,其繁殖⽅式简单,通常以细胞分裂为主,当环境条件适宜、营养物质丰富时,藻类个体数的增长⾮常快。

⽔污染引起⽔体各种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这种改变直接影响到⽣活在⽔中的浮游藻类及其他⽣物。

由于藻类对⽔质环境变化敏感,其群落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现存量等指标在不同营养⽔平的⽔环境中各异,因⽽能够及时准确、综合反映⽔域⽣态环境状况。

有些则有较⼤的忍耐⼒,还有些只⽣活在污⽔中,因⽽藻类作为⽣物学监测指标在⽔环境评价中得到了⼴泛的应⽤。

我们通过本次实验旨在掌握藻类采集及鉴定、群落分析⽅法,调查萃英⼭下⾼尔夫球场⼩池塘、榆中县兴隆⼭东⼭脚下云龙桥仙客休闲茶园前溪流的藻类,展开定性和定量实验,并根据浮游藻类的种类和数量及群落特征推测其⽔质状况,并对两处的⽔样进⾏分析⽐较。

关键词:藻类鉴定与分类、⽔质分析及⽐较前⾔:⼀、材料与⽅法(1)仪器、材料与试剂:浮游⽣物⽹,饮料瓶两个,50mL取样管两个,标签,记录本,鲁哥⽒液,显微镜,电⼦⽬镜,笔记本电脑, 250mL烧杯⼀个,1L敞⼝塑料杯,滴管,载玻⽚,盖玻⽚,长颈漏⽃,浮游⽣物计数框(计数框10mm×10mm,底部均匀100正⽅格)移液枪,橡⽪管,洗⽿球,3%的甲醛溶液(2)⽅法:选择采样地点为萃英⼭下⾼尔夫球场⼩池塘,并测得当时的⽔温为℃,⽇温为℃;榆中县兴隆⼭东⼭脚下云龙桥仙客休闲茶园前溪流,并测得当时的⽔温为~6℃,⽇温为17℃。

定性分析:⽔⽣藻类的采集使⽤浮游⽣物⽹,选择中上层⽔位,以“∞”字型来回捞取三分钟,将取得的40ml⽔样装⼊50ml带盖采集管内,捞取⼯作重复三次,并加⼊10ml3%的甲醛溶液进⾏固定,编号。

简述色球藻属的观察实验

简述色球藻属的观察实验

简述色球藻属的观察实验色球藻属是一类单细胞的真核藻类,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和教学实验中。

色球藻属的观察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它们的生长、分裂、光合作用等基本生物学特性。

首先,我们可以观察色球藻属的生长特征。

将色球藻属的细胞悬浮液放置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我们会发现色球藻属的细胞呈现球形,直径约为10-50微米。

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色球藻属细胞会迅速繁殖,形成大量的细胞。

接下来,我们可以观察色球藻属的分裂过程。

色球藻属的细胞通过二分裂的方式繁殖。

在显微镜下观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细胞逐渐分裂成两个相同大小的子细胞。

在分裂过程中,可见细胞质分裂鞘沿着细胞周边形成,在细胞核分裂后,鞘逐渐合拢并最终将细胞分为两半。

这样的观察实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色球藻属生殖的基本特征。

除了生长和分裂,我们还可以观察色球藻属的光合作用过程。

将色球藻属细胞培养在适宜的培养基中,并放置在适当的光照条件下。

在观察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色球藻属细胞内的叶绿体,以及其在光照下的运动。

色球藻属细胞中的叶绿体会吸收光能,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以供细胞使用。

观察色球藻属的光合作用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光合作用的机制以及藻类作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光合有机物生产者的作用。

此外,我们还可以进行一系列的实验以研究色球藻属对不同环境因素的响应。

例如,可以改变培养基的酸碱度、温度、盐度等参数,观察色球藻属细胞的生长和代谢活性的变化。

此外,还可以加入不同浓度的光合色素抑制剂,如苯酚红、曙红B等,来研究色球藻属的光合色素合成和光合作用的抑制效果。

总之,通过对色球藻属的观察实验,我们可以认识到色球藻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包括生长、分裂和光合作用等过程。

这些实验不仅可以为我们深入了解藻类生物学提供重要的实验数据,也为生物学教学实验提供了一个便捷、直观的样本。

海洋生物学实验_海藻实验报告3

海洋生物学实验_海藻实验报告3

实验科目:海洋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微藻形态结构观察与玻片制作实验时间:周日3-4节上课时间:周日3-4节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硅藻、甲藻、裸藻等微藻代表种的实验观察,掌握各门的主要特征。

2.学习硅藻玻片制作技术。

3.了解微藻的分离纯化技术。

二、实验原理各种微藻不同的形态,结构特征。

三、实验材料,用品,方法(一)、硅藻,甲藻及甲藻代表种的观察1. 实验材料:裸藻、硅藻的小环藻、舟形藻、扁形藻、羽纹藻及直链藻装片;活体或鲁格试剂固定样品。

2. 实验内容: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并照相。

(二)、硅藻玻片的制作1. 实验材料:采集的新鲜海水及表层底质样品,福尔马林溶液,碘-碘化钾2. 实验内容:(1).用吸管吸取少量样品置于载玻片中央,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2).硅藻永久片的制作学习:冲洗、离心,去除上层液,收集藻类与管底,加H2SO4或洗涤剂处理以去除细胞内有机物,清洗使成为白色硅藻粉末。

取含白色硅藻粉末的液体一滴滴在盖玻片上,烘干后,有藻的一面向下覆盖在载玻片上,制成玻片,以pleurax封片,或用硅藻胶处理制成硅藻永久装片。

(3).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拍照。

(三)、微藻的分离纯化1. 实验材料:采集的新鲜海水及表层底质样品:F/2海水培养液及培养基2. 实验内容:(1).稀释分离法:应用24孔板/离心管,倍数法稀释样品液3-5次,取最后3-5次稀释液滴入溶解的琼脂培养基中,充分混匀,一起凝固,待单藻落出现,直到得到单一种;或镜检最后稀释液吸取单胞藻至液体培养基中培养。

(2).平板分离法:取样品液,均匀涂布在平板培养基表面,封口培养,单藻落出现时分离,得均匀种。

(3).毛细管吸取分离法(4).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法(5).抗生素或其他生物抑制剂分离法五、实验结果1. 螺旋藻属Spirulina主要特征:藻体为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的圆柱形螺旋状的丝状体,单生或集群聚生,螺旋数2-7个。

藻体可以颤动和旋转运动,常像围绕着一个纵轴似地很快旋转,向前爬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藻类生物学实验
藻类是一种特殊的生物群体,它们具有广泛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在生物科技的发展中,藻类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成为了一个热门
的研究领域。

而藻类的生物学实验也是藻类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
部分。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藻类实验以及这些实验的研究意义。

1、细胞培养实验
细胞培养实验是一种最基础的藻类实验,主要用于观察藻类在
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繁殖情况,如光照、温度、营养物质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该实验研究藻类的生长动力学、生命周期等。

在细胞培养实验中,我们通常会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控制:培
养基的配方、pH值的调整、温度的维持、光照的控制、空气的通
畅等。

通过这些控制条件,可以使藻类在培养瓶或培养罐中快速
繁殖,得到足够的细胞量,方便后续的实验操作。

2、光合作用实验
光合作用是藻类生物学中最重要的基础过程,其研究可以为我们理解藻类的营养物质的来源提供依据。

在光合作用实验中,我们主要关注藻类对不同波长和光强度的光照的响应。

可以利用光度计、荧光测定仪等工具对光合作用的速率进行测定。

有趣的是,一些藻类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光合作用反应,这也是可以通过实验进行研究的一部分。

3、种群生态实验
种群生态实验主要研究藻类群体在相互作用及媒介介绍下的各种变化。

这种实验通常涉及到多种不同种类藻类的集成实验,通过实验控制各种参数,可以模拟不同生态条件下的藻类群体。

这种实验可以对不同类型藻类的生态环境适应能力和竞争力进行研究。

4、生物质生产实验
生物质生产实验是近年来十分热门的一类实验。

这种实验统计各种生产参数,对不同的藻类进行筛选及适应性研究,以便可以更加高效地生产可再生能源、环保产品等。

通过合理的光照控制、培养基、pH值及温度等因素的调节,可以使藻种达到最理想的生长状态。

通过密闭式的生物反应器,藻种可以在最完美的生态环境下进行生长和繁殖,从而达到最高产量。

藻类生物学实验有着广泛的研究领域,可以探究藻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及其特性。

这些实验的意义在于生态学、工业、环保。

从学术研究到产业应用都有广阔的前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