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类的分离和培养

合集下载

藻类培养基

藻类培养基

一.编号
铜绿微囊藻(FACHB-912)、水华微囊藻(FACHB-1028)、螺旋藻(FACHB-901)
小球藻(FACHB-1028)
二.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1)螺旋藻采用Zarrouk培养基,
藻种纯化:在Zarrouk 培养基中加入 1.5%琼脂粉,制成固体培养基平板,再将待分离纯化的藻液通过划线方法接种在平板上,置于培养箱中,29℃、光照强度2000 Lux下培养7 d。

从平板上挑取单藻落接入250 mL三角瓶中(含100 mL Z氏培养基),于光照培养箱中静置培养,每天摇3 次,7 d 后作为实验备用藻种.
培养条件:温度30℃,光照4000 Lux,光暗比12:12。

(2)铜绿微囊藻、水华微囊藻、小球藻(绿藻)培养采用BG11培养基
培养条件:温度25℃,光照2000 Lux,光暗比12:12。

藻类生殖方式归纳.

藻类生殖方式归纳.

1.配子生殖
(1)同配生殖(isogamy):交配的配子在形态、大小和生理机能等方 面完全相同,无法分辨性的区别,它们之间的配合谓之同配生殖。 绿藻门中较多的物种都具有这种生殖方式。如衣藻属中大多数物种 的有性生殖是同配生殖。衣藻产生的配子其形态与母细胞相同。通 常把其他物种产生的、在形态上与衣藻的配子相似的配子通称为 “衣藻型”配子。这种生殖方式在黄藻门、褐藻门的物种中都有出 现.
1.配子生殖
(2)异配生殖(anisogamy):交配的配子在形态、大小和生理机能等 方面不相同,它们之间的配合谓之异配生殖。在异配生殖中有两种 情况,一种是配子的形态、大小相同,但有生理机能性的差别。如 石莼Ulva lactuca L.的配子,它们的形态、大小没有差别,但同一 个体产生的配子不能配合,只有不同个体产生的配子之间才能配合 (异宗配合)。这说明石莼的配子已出现生理机能上的差别,已发生了 “性”分化,可能是有性生殖“性”别差异的原始阶段的重现。另 一种是交配的配子在形态上相同,但有大小区别,亦有生理机能性 的差别,是一大一小两个配子之间的配合。通常把活动能力小的大 配子作为雌配子 (male gamete) ,活动能力强的小配子为雄配子 (female gamete)。刺海松Codium fragile (Sur.)Hariot的有性生 殖属于这种类型。雌、雄配子由藻体皮层的囊状体(utricles)侧面产 生配子囊,经减数分裂而产生。雌、雄配子来自不同的配子囊。这 说明刺海松产生的配子不仅有性别差异,而且已发生了“性”的形 态上的变化.
2.孢子生殖
孢子(spore),是藻体体细胞直接或经过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产生的 无性生殖细胞。由它直接萌发成单相配子体或双相孢子体。
由于各种海藻藻体结构复杂程度不同,产生孢子的方式、过程以及 孢子本身的性状等的差异,各种海藻在孢子生殖中所产生的孢子是 多样化的。

不同类型的细菌的分离

不同类型的细菌的分离

不同类型的细菌的分离
不同类型的细菌的分离方法可能有所不同,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分离方法:
1.平板划线分离培养法:适用于混有多种细菌的情况,通过划线分离和培养,使原来混杂在一起的细菌沿划线在琼脂平板表面分离,得到分散的单个菌落,以获得纯种。

2.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化法:对于一些无法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微生物,例如一些细胞大的细菌、许多原生动物和藻类等,需要使用液体培养基分离法。

常用的方法是稀释法,在同一个稀释度的许多平行试管中,大多数表现为不生长,以获得纯培养。

3.单细胞(孢子)分离法:在自然界中,很多微生物都是混杂在群体中的少数种类。

此时可以通过显微分离法从混杂群体中直接分离单个细胞或单个个体进行培养以获得纯培养。

这种方法的难度与细胞或个体的大小成反比,较大的微生物如藻类、原生动物较容易,个体很小的细菌则较难。

请注意,以上方法仅供参考,具体操作请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选择和调整。

蓝隐藻的培养及色素-蛋白复合物分离

蓝隐藻的培养及色素-蛋白复合物分离
中难 得 的材料 . 是 , 但 目前 国 内外对 隐藻光 合 系统 的报道 极 少 , 其 是 蓝 隐藻 . 彻 底 了 解 其 尤 要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1 蓝 隐藻 的培 养 . 蓝 隐藻 C r m n s lcie 1 承 中 国海 洋 ho o a aodaT o p 1
基金项 目:山东省优秀 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资助项 目(0 6 S2 1 )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资 助项 目(0 7 0 3 20 B 0 06 ; 4 9 68 ) 作者简介 : 王扬 (9 3 ) 男 , 18一 , 山东烟台人 , 硕士 , 研究方向 : 海洋生物学 ; 通讯联系人 : 陈敏 (hn cm 6 .o , cem l @13tm) 博 士, . 教授
大学 惠赠 , 采用 F 2培 养 基 在实 验 室 自行 培养 . 在
10m 0 L锥形瓶 中加人微 量元 素 、 维生 素和 N、 P营
养 盐 , 藻种 按 14的量 接 种 于 煮沸 灭 菌 后 的稀 将 :
释 海水 中 ( 水淡水 比 4 1 , 藻种 生长 起来 后 , 海 : )待 在 5 0mL锥 形瓶 中按 相 同比例进 行二 次 、 0 三次活 化 , 至生 长 稳定 . 用 日光 灯持 续 照 光 , 度为 直 采 照 10 0 0~10 x 温度 范 围 1 2 . 5 0L , 5~ 5 按 以上配方 分 别于 1L 2 L 5L瓶 中 以 1 藻 、 、 ( 种 ) 4 海水 ) :( 的量 进行 逐级 扩培 , 通气 培 养. E 在 — C IS s0 LP E T l0倒 置 显 微 镜 ( 日本 N k n公 司 ) io 下 观察 藻体并 拍照 .
物, 经光氧 化 活性测 定 , 步判 定 为捕 光 复合物 I、 光 复合物 Ⅱ以及 P Ⅱ颗粒 和 P 初 捕 S SI颗 粒. 实验 结果 为今 后进 一 步研 究蓝 隐藻光 合 系统结 构奠 定 了基 础. 关 类 色素 蛋 蔗糖 密度梯 度 离心

藻类生殖方式归纳解析

藻类生殖方式归纳解析
绿藻门中丝藻目内的物种,丝体断裂是普遍的繁殖方式,每段丝体 可能只包含几个细胞,但都能生长成一新藻体。
(二)有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
有性生殖是生物体通过产生生殖细胞,由生殖细胞间融合、交配后 繁殖子代的一种生殖方式。如果在一定的时间内,生殖细胞之间不 能进行适合的融合或没有适合配偶交配,它们就会死亡。但基本上 可分为两种类型:配子生殖和卵式生殖。
1.配子生殖
(1)同配生殖(isogamy):交配的配子在形态、大小和生理机能等方 面完全相同,无法分辨性的区别,它们之间的配合谓之同配生殖。 绿藻门中较多的物种都具有这种生殖方式。如衣藻属中大多数物种 的有性生殖是同配生殖。衣藻产生的配子其形态与母细胞相同。通 常把其他物种产生的、在形态上与衣藻的配子相似的配子通称为 “衣藻型”配子。这种生殖方式在黄藻门、褐藻门的物种中都有出 现.
1.配子生殖
(2)异配生殖(anisogamy):交配的配子在形态、大小和生理机能等 方面不相同,它们之间的配合谓之异配生殖。在异配生殖中有两种 情况,一种是配子的形态、大小相同,但有生理机能性的差别。如 石莼Ulva lactuca L.的配子,它们的形态、大小没有差别,但同一 个体产生的配子不能配合,只有不同个体产生的配子之间才能配合 (异宗配合)。这说明石莼的配子已出现生理机能上的差别,已发生了 “性”分化,可能是有性生殖“性”别差异的原始阶段的重现。另 一种是交配的配子在形态上相同,但有大小区别,亦有生理机能性 的差别,是一大一小两个配子之间的配合。通常把活动能力小的大 配子作为雌配子 (male gamete) ,活动能力强的小配子为雄配子 (female gamete)。刺海松Codium fragile (Sur.)Hariot的有性生 殖属于这种类型。雌、雄配子由藻体皮层的囊状体(utricles)侧面产 生配子囊,经减数分裂而产生。雌、雄配子来自不同的配子囊。这 说明刺海松产生的配子不仅有性别差异,而且已发生了“性”的形 态上的变化.

雨生红球藻生产虾青素工艺流程

雨生红球藻生产虾青素工艺流程

雨生红球藻生产虾青素工艺流程雨生红球藻是一种微藻,属于藻类植物。

它具有生长快、产量高以及含有丰富的虾青素等特点,因此在虾青素的生产工艺中被广泛应用。

虾青素是一种重要的天然抗氧化剂,具有抗氧化、抗炎、促进免疫、抑制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品、食品及化妆品等行业。

雨生红球藻生产虾青素的工艺流程包括培养、分离、提取、制备等多个环节。

下面将详细介绍雨生红球藻生产虾青素的工艺流程。

一、雨生红球藻培养雨生红球藻培养是生产虾青素的第一步,培养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虾青素的产量和质量。

一般情况下,雨生红球藻的培养需要在光照、温度、PH值、养分等多方面进行控制。

在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对养分的投放比例、光照的控制以及温度的调节,确保雨生红球藻的正常生长。

二、雨生红球藻分离雨生红球藻分离是为了获得生长较快、产量高、含有丰富虾青素的雨生红球藻,一般情况下,通过离心、滤网等方式进行分离。

分离后的雨生红球藻需要进行培养并鉴定,对合格的雨生红球藻进行大规模培养。

三、雨生红球藻提取雨生红球藻提取是生产虾青素的关键步骤,一般情况下,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或超临界流体提取法进行提取。

在提取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提取工艺的温度、压力、溶剂种类等因素,确保虾青素的高纯度和高产率。

四、虾青素制备提取得到的虾青素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制备工艺,这个过程主要包括精制、结晶、干燥等环节。

在制备的过程中,需要对虾青素的纯度、结晶度以及干燥程度进行严格控制,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达到要求。

总的来说,雨生红球藻生产虾青素的工艺流程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需要在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严格控制,确保虾青素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科研人员还在不断探索新的生产工艺,努力提高虾青素的产量和降低生产成本,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雨生红球藻生产虾青素的工艺流程在未来还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相信在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下,虾青素将会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球藻培养方法

小球藻培养方法

小球藻培养方法小球藻是一种单细胞藻类,广泛存在于淡水和海水中。

它们具有较高的光合作用效率和快速生长速度,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燃料生产、生态环境修复等领域。

下面将介绍小球藻的培养方法。

1. 培养基的配制小球藻的培养基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配制,一般包含以下主要成分:无机盐、有机碳源、氮源、磷源、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其中,无机盐包括硝酸盐、磷酸盐、硫酸盐等;有机碳源可以选择葡萄糖、乳糖等;氮源可以选择硝酸盐、铵盐等;磷源可以选择磷酸盐等;微量元素可以选择铁、锰、锌、铜等;维生素可以选择硫胺素、核黄素等。

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可以对培养基的成分进行调整。

2. 培养条件的控制小球藻的培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温度通常控制在20-30摄氏度之间,光照强度通常控制在4000-6000勒克斯。

此外,pH值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一般控制在7.5-9.5之间。

为了保持培养液的通气性,可以通过搅拌或通气装置来提供氧气。

3. 培养容器的选择小球藻的培养可以选择不同的容器,如培养瓶、培养槽等。

培养瓶通常用于小规模培养,而培养槽适用于大规模培养。

无论选择何种容器,都需要保证容器的密封性和光透性。

4. 培养种源的选择小球藻的种源可以选择已经纯化的培养物或者采集自自然环境中的藻细胞。

如果选择采集自自然环境的藻细胞,需要进行预处理,如过滤、清洗等,以去除杂质。

纯化的培养物可以通过分离培养和筛选获得。

5. 培养过程的操作将培养基倒入培养容器中,加入合适浓度的培养物,然后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培养。

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定期检测培养液中的生长状况,如细胞密度、生长速率等。

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和数量,并根据需要进行采样和分析。

6. 培养物的保持和传代为了保持小球藻的纯度和活力,需要定期进行传代。

传代时,可以选择将培养物移植到新的培养基中,或者分离出单个细胞进行单细胞培养。

传代后的培养物需要进行适当的保存,可以冷冻保存或制备培养物冻干粉。

小球藻的培养方法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严格控制培养条件和操作步骤。

提取和纯化海洋中的藻类和海草

提取和纯化海洋中的藻类和海草

提取和纯化海洋中的藻类和海草海洋中的藻类和海草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对海洋生物多样性起到支撑作用,还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然而,在研究和利用过程中,如何高效地提取和纯化海洋中的藻类和海草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将从提取方法和纯化技术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提取方法提取海洋中的藻类和海草是研究和利用它们的前提,合理选择提取方法可以提高提取效率。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提取方法。

1. 机械提取法机械提取法是一种简单、快速的提取方法,适用于一些体积较大的海藻和海草。

具体操作步骤为将样品与溶液混合后,通过振荡或研磨等机械方式将目标物质从样品中分离出来。

机械提取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但也存在着对目标物质的破坏和杂质的混入等缺点。

2. 化学提取法化学提取法是利用溶剂来提取目标物质,通过类似溶解、析出、共沉淀等化学方式将目标物质从样品中分离出来。

常用的溶剂有正己烷、乙酸乙酯、乙醇等。

化学提取法的优点在于可选择合适的溶剂对不同种类的藻类和海草进行提取,提取效果较好。

但需要注意的是,选择溶剂时要考虑其对样品的溶解性和选择性。

3. 超声提取法超声提取法是利用超声波的作用来破碎细胞壁,促进目标物质的溶出。

超声提取法操作简单、速度快,对样品的破坏较小,并可提高提取效率。

但超声提取法的功率、时间和温度等参数的选择需要根据不同的藻类和海草进行优化。

二、纯化技术提取藻类和海草后,往往需要对目标物质进行纯化,以获得更纯净的化合物。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纯化技术。

1. 薄层层析法薄层层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纯化技术,可通过不同物质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的差异来进行分离。

薄层层析法操作简单、快速,并具有较高的分离效率和纯化度。

但也存在着样品量较小、操作技巧要求较高等缺点。

2. 柱层析法柱层析法是利用固体填充物对混合溶液进行分离的一种方法,可分为凝胶柱层析、吸附柱层析和离子交换柱层析等多种类型。

绿藻栅藻培养

绿藻栅藻培养

绿藻栅藻培养藻类,特别是单细胞藻类的营养丰富,含有动物和人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自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各国学者都试图用藻类这一资源解决人类食物和动物饵料的缺乏问题。

另一方面,藻类可直接或间接的作为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饵料。

1 藻类的培养方式藻类的培养方式,以藻类培养的目的要求而各种各样。

但可分为密闭式培养和开放式培养两大类。

1.1 密闭式培养密闭式培养的目的是不使外界杂藻、菌类及其他有机体混入培养物中。

将培养液密封在与外界完全隔离的透明容器中,由此通气,搅拌,输送培养液及调节水温和取样等设备,也都要与外界隔离。

培养容器多为管状,也有池状,用有机玻璃或透明的聚乙烯所料做成水平管道,直立或斜立在地上,暴露阳光或人工光照下。

这种培养方式,成本高,好控制,产量亦稳定。

1.2 开放式培养将藻类培养于敞开的容器(如水泥池、管道、木盆等)中。

方法设备较简便,可进行小量或大面积的培养。

该法培养物中易发生敌害生物污染,但成本低,使用较普遍,也是今后藻类培养所应采取的方式。

开放式可分如下几种类型:(1) 开放循环培养:其特点式培养液借助循环水泵而不断循环流动。

培养物能循环,就可省却搅拌工作。

(2) 开放非循环培养:其特点是培养液不循环流动,而定时由小管通入CO2和空气到培养液中;同时也起搅拌作用。

此法在大面积培养中使用较普遍。

优点是设备简单,无需动力,水泵及大量的CO2 及通气设备。

(3) 半开放循环培养:半开放培养是指培养容器或池,槽等场所虽仍敞开,但有些部分密闭,或用塑料布覆盖。

这种培养方式,利用管道,依靠动力,使培养液流动和通入含二氧化碳的空气。

该方式设备复杂,但效果较好。

2 藻种的分离为了要进行某种藻类的科学研究活大量培养,有必要把某种藻类与其他生物分离。

分离培养藻种,可分为两大类,一为单种培养,即藻类虽只有一种,但还混杂细菌。

另一为纯培养,即不仅藻类只有一种,亦无其它任何生物。

纯培养比较困难,一般的分离培养往往只能做到单种培养。

单细胞藻种质分离、培养和应用的技术操作规范

单细胞藻种质分离、培养和应用的技术操作规范

单细胞藻种质分离、培养和应用的技术操作规范单细胞藻种质分离、培养和应用的技术操作规范第一章常见单细胞藻的生物学简介第一节绿藻一、扁藻扁藻属绿藻门,绿藻纲,团藻目,衣藻科,扁藻属。

常用种类有青岛大扁藻和亚心形扁藻。

形态特征:亚心形扁藻的藻体一般扁压,细胞前面观广卵形,前端较宽阔,顶端前部凹陷。

鞭毛4条由凹陷处生出。

细胞内有一个大型、杯状、绿色的色素体,后端有一个呈内上开口的杯状蛋白核,有一个到数个红色眼点比较稳定地位于蛋白核附近、细胞中间略前。

原生质体里有一个细胞核。

细胞外有一层薄薄的纤维质细胞壁。

细胞长11~16微米,宽7~9微米,厚3.5~5微米。

能快速活泼游动。

繁殖方式:无性繁殖,细胞纵分裂形成2个(少数情况下4个)子细胞,环境不良时形成休眠孢子。

生态条件:1、盐度亚心形扁藻为广盐性,在8‰~80‰盐度的水中均能生长繁殖。

最适盐度在30‰~40‰之间。

2、温度亚心形扁藻为广温性,在7~30℃的范围内均能生长繁殖,最适范围在20~28℃之间。

3、光照亚心形扁藻在光照强度为1000~20000勒克斯范围内都能生长繁殖,最适光照强度约在5000~10000勒克斯之间。

4、酸碱度一般在pH6~9的范围内均能生长繁殖,最适范围约在pH7.5~8.5之间。

绿藻门的藻类在含有机质丰富的水中生长良好。

二、盐藻盐藻属绿藻门,绿藻纲,团藻目,盐藻科,盐藻属。

主要培养种类是盐藻,又称杜氏藻。

形态特征:盐藻没有细胞壁,细胞外只有一层弹性膜,所以体形变化很大,有梨形、椭圆形、长颈形和纺锤形等。

细胞内有一个杯状的色素体,色素体内的色素主要是叶绿素,生活条件不良时产生血红素,藻体呈红色。

在色素体内靠近基部有一个大的蛋白核,有一个红色眼点位于细胞上部。

原生质体中央有一个细胞核。

前端生出两条等长的鞭毛,鞭毛比细胞长约1/3。

细胞长16~24微米,宽10~13微米。

繁殖方式:无性繁殖,细胞纵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环境不良时行有性生殖。

淡水藻类的分离纯化方法探索

淡水藻类的分离纯化方法探索

近年来 ,对淡水藻与水体污染之间的关系的
研 究有 很 大 发 展 ,不 仅 补 充 了 水 质 化 学 分 析 的 不 足 ,而 且 被 广 泛 用 于评 价 、监 测 和 预 报 水 质 的 情 况 。某 些 藻类 在 环境 保 护 中作 为 水 质 监 测 的 指
鲁哥氏碘液 ;中性红 ;梅氏苏木色素等。
1 . 1 . 2培养基
静置培养。 1 . 3 藻 类分 离方 法
1 . 3 . 1 培养 基筛选 法 根 据不 同藻 类对 营养 物 、离 子等需 求不 同而选 出不 同 的培养基 ,利 用这 些培养 基对 藻类进 行初 步 富集 筛选 。
H G Z培养基 J :用 于大多数藻类 的培养 ,蓝
验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业经济的发展 ,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大量营养物质和 有毒物质排入水域 ,造成水库、湖? 白 的水体污染。 由于藻毒素的危害性 比较大,目前对藻毒素的研究 越来越重视。研究藻类毒素首先要分离产毒藻种。
1 材料 与方 法
1 . 2 . 2 培养方 法
1 . 1 实验 材料 1 . 1 . 1水样
液体培养 :在三 角瓶 中培养 ,接种 比例为 V
培 养基 : V水 样 =1 : 2 。
( 1 ) 自来 水水 样 取样 地点 :河 北联合 大学 。 取样 时 间 :2 0 1 1 年 3月 ~2 0 1 2年 3月 。
( 2 )水 源水水 样
固体培养 :液体培养基 中加 入 1 . 5 % 的琼脂 ,
个试管 中加藻类 混合液 l ~ 2 滴 ,充分振荡 ,使
收稿 日期 : 2 0 1 2—0 8— 2 9 基金项 目:唐 山市重点资助项 目 ( 1 2 1 3 0 2 1 1 A ) 。 作者简介 :王梅梅 ( 1 9 8 0 一) ,女 ,衡水人 。河北联 合大学讲

藻种培养方法

藻种培养方法

藻种培养方法一、藻种的两种培养类型一般来说藻种的培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长期保存所需要的培养方法,一种是以实验为目的,短期内保藏藻种的培养方法。

长期培养最主要的问题是选择一种合适的培养基,可以在3个月到一年的时间内连续培养藻种。

最适合长期培养藻种的培养基是agar(固体琼脂培养基),但是使用agar有一个弊端,即培养物保持无菌的问题;我们可以加一层蒸馏水(咸水的藻类可以加灭菌过人工的海水)在agar上,这种做法可以保证在长期保种的过程中减少agar水分和营养的流失。

长期保种使用的培养基,不要选择营养过于丰富的,因为多数的藻,尤其是丝状藻,在营养丰富的环境生长,会发生形态结构上的变化,如果要做生理生态方面研究,实验材料的形态结构是不能异常的。

适合长期保种的贫营养的培养基有这些:Bold’s基础培养基,以及该培养基加上蛋白胨或者琼脂制成的a gar,适合长期培养绿藻;Allen及其改良后的配方可以长期培养一般常见的蓝藻和绿藻;土水培养基和它的一个改良的系列也实用培养多数藻种。

对于我库提供的藻种,由于藻种长期习惯的原因,建议使用我们提供的原配方来培养,在长期培养的时候,可以适当稀释原培养基,在藻种培养过程中,生长速率会变慢,可以保持其形态结构不变。

另外,长期培养的时候,除了选择适当的培养基,还可以降低温度5~8C(降温的过程最好能循序渐进,突然改变环境温度,可能会导致藻种不适应而死亡)。

光照强度可以减小为原先的一半。

在实验之前3到4周,将长期培养的藻种接种到我们提供的培养基中(培养基必须灭菌),按照我们给予的培养条件培养,在实验前6天左右,再次接种。

短期培养则可以直接按照我们提供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培养。

由于试验的需要,常常要求在短期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培养物,我们可以采用通气培养和摇床培养。

通气培养可以通CO2或洁净的空气,视培养物的多少来决定通气泵的大小,在通气的硅胶管中设置一个缓冲瓶,塞上灭菌后的脱脂棉,帮助净化空气,如果对通气有更高的要求,可以在通气管中加上一层滤膜。

微藻培养的工艺流程

微藻培养的工艺流程

微藻培养的工艺流程1. 微藻筛选和培养基的准备:首先从野外采集到微藻样本,经过筛选和鉴定,选择出目标微藻菌株。

同时准备好适合微藻生长的培养基,培养基种类繁多,可以根据微藻的特性来选择合适的培养基。

2. 微藻的预培养:将筛选出的微藻菌株接种到培养基中,进行初步培养。

在恒温恒光条件下,待微藻生长适应培养基后,可进入正式的扩大培养阶段。

3. 微藻的扩大培养:将预培养好的微藻菌株转移到更大容器中,以促进微藻生长和增殖。

在此阶段需要不断监测微藻的生长情况,确保培养基中养分的充足和良好的生长环境。

4. 微藻的收获和提取:当微藻生长到一定密度时,可以进行收获和提取微藻的操作。

通常采用离心或超声波破碎等方法将微藻从培养基中分离出来,并提取出目标物质。

5. 微藻的寿命管理:在微藻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微藻的寿命问题,避免微藻培养中的老化和死亡现象,并及时进行传代培养,保持微藻群体的生机和充足的生长能力。

通过以上工艺流程,可以有效地培养出大量的微藻菌株,并获得目标物质,为微藻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微藻是一类微小的藻类植物,它们具有高效的光合作用能力,可以将阳光能转化为有机物质,并且生长速度较快。

微藻不仅是生物圈中重要的一环,也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因为它们可以产生多种有益物质,包括蛋白质、藻类油、色素、多糖等,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生物能源等领域。

微藻培养工艺的优化和改进,对于生产高品质微藻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6. 微藻的培养条件控制:在微藻培养过程中,光照、温度和pH值是影响微藻生长的重要因素。

需要根据微藻的种类和特性,合理控制这些培养条件,以保证微藻的正常生长和充分利用光合作用能力。

在实际操作中,通常采用光照培养箱和恒温恒湿培养箱等设备,对培养环境进行精确控制。

7. 微藻的生物反应器培养:除了传统的培养方式外,还可以采用生物反应器进行大规模微藻培养。

生物反应器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不同类型和规模,包括批式反应器、连续流反应器、循环式反应器等。

绿水的培养

绿水的培养

绿水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藻种的取得,这个就要看个人所需来培养了,一般来说,藻类可以分淡水以及海水,通常淡水以绿藻以及蓝绿藻最多,培养方式如下:1.采集:可以利用10 Micro的浮游生物网,或者是筛网等来捞取采集,也可以使用马达来抽水过滤。

2.分离并纯化藻种:纯化藻种就是把单一的藻类分离出来。

可以在大量稀释后用毛细管来挑选所需的藻种做纯化培养,也可以先培养在洋菜培养基上来挑选所需的藻种做纯化培养。

3。

培养:(1)必须先从小量培养开始,所谓的小量培养,就是在纯化藻种后先以小烧杯做培养,等到培养到一定数量时,再依次放到更大的容器培养.(2)培养时必须添加营养盐,营养盐可以用鸡粪、猪粪等等发酵后使用,另外有一种比较卫生的方法,就是用台肥加黑糖经过发酵后使用。

(3)照光:每日应固定时间照光约10~12个小时.(4)控制温度:温度应该控制在26度C上下.(5)定期抽换一半的绿水,并且添加营养盐.还有一种更简单的培养方式,但培养出来的藻种会不纯,方法如下:1。

将饲料洒在水中;2.添加硝化菌类以增加水中的营养盐;3。

照太阳光;4。

其它的条件如同第一个方法所示。

经过一段时间后,就可以看到水中已经出现绿藻了。

老绿水又称“肥水”,水质不透明,能见度仅为3~4Cm,初形成时呈鲜艳绿色,看上去油绿油绿的十分舒服,一段时间后变为黄绿色,水中藻类异常丰富,发展到了顶峰阶段,但到达顶峰的同时水质败坏的过程也已经开始,此时必须加大换水量防止崩溃“返青”(水突然变的清澈透底,绿藻变绿藻渣子,透着腥味,这时就该大量换水了).透明的嫩绿水在春夏秋三季很容易转化为老绿水,如果已经转化,通过大量换水是难以使水变回清澈的,只能维持不“返青”即可。

现在用玻璃缸在室内养鱼的鱼友越来越多,要求水质清澈,故老绿水多用于露天渔场、庭院、阳台养鱼的场合。

老绿水是传统养法的最佳用水之一,但这种水具有两面性。

如果你的水已经成为或有可能成为老绿水,劝你了解一下.老绿水的优点这种水中的藻类含量很多,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并分解粪便等污物,形成良性循环,作用类似于西方养鱼理论中的硝化菌。

藻类多糖的提取分离方法

藻类多糖的提取分离方法

藻类多糖的提取分离方法
藻类多糖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多糖物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因此,其提取分离方法备受关注。

目前,常用的提取分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热水提取法:将藻类样品加入适量的热水中,经过一定时间的加热,使多糖物质释放到水中,再通过分离、除杂等步骤得到纯净的多糖。

2. 酸碱法:将藻类样品加入酸性或碱性溶液中,通过调节pH值使多糖分子断裂,然后用乙醇等溶剂沉淀提取,最终得到纯净的多糖。

3.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将藻类样品加入适量的溶剂中,在超声波作用下破坏细胞壁,促进多糖物质的释放,然后通过离心等步骤分离出多糖。

4. 酶解法:利用特定的酶类对藻类样品进行酶解,使多糖分子断裂,然后通过分离、除杂等步骤得到纯净的多糖。

以上提取分离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操作。

同时,还可以结合其他技术手段,如色谱分离、电泳分离等,进一步提高多糖的纯度和分离效率。

- 1 -。

藻类总蛋白的提取方法

藻类总蛋白的提取方法

IEEE802协议集介绍(802.1~802.21)TCP(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IP(Internetworking Protocol) 网间网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用户数据报协议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互联网控制信息协议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 Protocol)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 文件传输协议ARP(Address Resolation Protocol) 地址解析协议1980年2月成立IEEE802委员会(IEEE -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lectronics Engineers INC,即电器和电子工程师协会)。

该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局域网标准,称为IEEE802标准。

按IEEE802标准,局域网体系结构由物理层、介质访问控制子层(MAC-Media Access Control)和逻辑链路子层LLC(Logical Link Control)组成。

IEEE委员会为局域网制定了一系列标准,统称为IEEE802标准。

IEEE802.1 —局域网概述、体系结构、网络管理和网络互联IEEE802.2 —逻辑链路控制 LLCIEEE802.3—CSMA/CD访问方法和物理层规范,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标准:IEEE802.3 — CSMA/CD介质访问控制标准和物理层规范:定义了四种不同介质10Mbps以太网规范:10BASE2、10BASE5、10BASET、10BASEFIEEE802.3u — 100Mbps快速以太网标准,现已合并到802.3中IEEE802.3z —光纤介质千兆以太网标准规范IEEE802.3ab —传输距离为100米的5类无屏蔽双绞线介质千兆以太网标准规范IEEE802.4—Token Passing BUS(令牌总线)IEEE802.5—Token Ring(令牌环)访问方法和物理层规范IEEE802.6—城域网访问方法和物理层规范IEEE802.7—宽带技术咨询和物理层课题与建议实施IEEE802.8—光纤技术咨询和物理层课题IEEE802.9—综合声音/数据服务的访问方法和物理层规范IEEE802.10 —安全与加密访问方法和物理层规范IEEE802.11 —无线局域网访问方法和物理层规范,包括:IEEE802.11a、IEEE802.11b、 IEEE802.11c 和IEEE802.11q标准。

藻类分离鉴定培养技术专题培训

藻类分离鉴定培养技术专题培训

藻类分离鉴定培养技术专题培训嘿,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一个有点“神秘”的话题——藻类分离鉴定培养技术!别看它名字一听就让人觉得很高大上,其实说白了就是怎么从水里、泥土里、海洋里找出各种各样的小藻类,再对它们进行一番详细的“体检”,看看它们到底是啥玩意儿,能不能培养,怎么培养。

这东西,听上去是不是有点像在进行一场科学实验,但实际上,背后可是有不少有趣的故事和技术含量呢!首先说说藻类吧!你有没有想过,你身边的水面上,那些漂浮着的绿色小点点,可能就是藻类的身影。

你站在湖边,远远看去,水面上可能就像铺了一层绿油油的“地毯”,如果你走近一点,仔细一看,哎呀,居然是一片片微小的绿藻在水里欢快地游泳,简直就是自然界的小小奇迹!说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问了:“这些小藻类有什么用?是不是就像那些飘在水面的水草一样无聊?”其实不是哦!藻类在生态系统中可是大有用途的,不管是用来净化水质,还是做为动物的食物,甚至现在科学家们还发现了它们在新能源领域的巨大潜力。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家伙,可是大有来头。

我们就进入了今天的重点——藻类分离鉴定培养技术。

要想了解这些藻类到底是哪一类,长什么样子,可得先用上一点“技术”。

这个过程就像是做一场“侦探调查”,要通过显微镜观察它们的外貌特征,看看它们是不是同一种藻类,或者是两个“长得差不多”的家伙。

在显微镜下,藻类就像变魔术一样,展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

有的可能是像小小的球状体,像一颗颗绿色的珍珠;有的可能是长得像小小的枝条,弯弯曲曲的;甚至有的藻类,看上去就像一根细丝,漂浮在水中。

你一不小心,还真认不出来它们是同一种藻类。

这个时候,分离鉴定技术就派上用场了,它帮助我们通过各种方法将不同的藻类分开,让我们能够清楚地知道它们分别是哪些种类。

分离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

咱们不是单纯地用手捞上来一把水草就能分离藻类。

哦不,这可得借助一些“高科技”手段,比如,培养基、过滤、离心机这些都得拿出来用。

培养基就像是藻类的小食堂,里面为它们提供了生长需要的“营养”,让它们能够在合适的环境下繁衍生息。

藻类的分离和培养

藻类的分离和培养

藻类的分离和培养微型藻类的分离和培养方法基本上与菌类的方法相似,但还需加上光照条件,并以液体培养为主。

在大量培养时,可不必考虑无菌条件。

一、目的学习藻类的分离和培养方法二、药品、材料和用具水生生物培养槽,玻璃片(面积稍大于培养槽),橡皮管,显微镜,三角烧瓶,试管,筛绢,棉塞,微吸管,凹玻片,灭菌锅,载玻片,吸管,培养皿,人工光源,木盆(或小型实验池),充二氧化碳气钢瓶,抽气泵,离心机。

土壤抽出液,青霉素,链霉素,琼脂,硝酸钙,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钾,过磷酸钙,硫酸镁,氯化钾,碳酸钠,三氯化铁,硅酸钠,葡萄糖,蛋白胨,硫酸铵,硝酸铵,氯化钙,碳酸氢钠,钼酸,氯化钠,柠檬酸铁,硫酸锰,人尿,海泥抽出液,食盐。

三、操作生长在静水或水流缓慢河流中的藻类,培养比较容易。

取到实验室后,要立刻从材料瓶中移到宽大的水生生物培养槽内。

为了培养大的丝状藻,要利用宽的、不高的容器。

这些容器要用玻片盖住,以防止培养物受灰尘沾污。

倒入容器的水要达到容器高度的一半,或稍多些,使水面上还有充分空气。

在容器边缘,要用一小块纵切橡皮管垫住,可使玻片不致紧贴容器,空气才能进入容器中。

细微的藻类如团藻目、硅藻门能很好地生活于培养皿中。

很多藻类如颤藻属、水绵属的若干种、轮藻属等可在实验室中保存很多年。

在迅速流动水中生长的藻如丝藻属、毛枝藻属等比较难于培养,因为它们要求经常输入氧气。

在水层较高水中,在高容器中,这些藻类迅速地死亡。

为了把这些藻类保存到实验时,应当把它们分成一些小部分,放在水层较薄的、宽的容器内,并须常常换水,把空气吹入水中。

还可以用橡皮管把水生生物培养槽和水龙头连结起来,建立有流水的水生生物培养槽。

在水生生物培养槽中培养藻类时,应尽可能创造和保持藻类天然生存条件。

把藻类培养在从采集藻类那一水域取来的水中,或其他天然水(尤其不能用自来水,因其中含很多氯气,必要的话,也须置较长时间,或加以煮开),或在水中加入混合养料,这些养料是由制造有机物质所必需的矿质盐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藻类的分离和培养微型藻类的分离和培养方法基本上与菌类的方法相似,但还需加上光照条件,并以液体培养为主。

在大量培养时,可不必考虑无菌条件。

一、目的学习藻类的分离和培养方法二、药品、材料和用具水生生物培养槽,玻璃片(面积稍大于培养槽),橡皮管,显微镜,三角烧瓶,试管,筛绢,棉塞,微吸管,凹玻片,灭菌锅,载玻片,吸管,培养皿,人工光源,木盆(或小型实验池),充二氧化碳气钢瓶,抽气泵,离心机。

土壤抽出液,青霉素,链霉素,琼脂,硝酸钙,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钾,过磷酸钙,硫酸镁,氯化钾,碳酸钠,三氯化铁,硅酸钠,葡萄糖,蛋白胨,硫酸铵,硝酸铵,氯化钙,碳酸氢钠,钼酸,氯化钠,柠檬酸铁,硫酸锰,人尿,海泥抽出液,食盐。

三、操作生长在静水或水流缓慢河流中的藻类,培养比较容易。

取到实验室后,要立刻从材料瓶中移到宽大的水生生物培养槽内。

为了培养大的丝状藻,要利用宽的、不高的容器。

这些容器要用玻片盖住,以防止培养物受灰尘沾污。

倒入容器的水要达到容器高度的一半,或稍多些,使水面上还有充分空气。

在容器边缘,要用一小块纵切橡皮管垫住,可使玻片不致紧贴容器,空气才能进入容器中。

细微的藻类如团藻目、硅藻门能很好地生活于培养皿中。

很多藻类如颤藻属、水绵属的若干种、轮藻属等可在实验室中保存很多年。

在迅速流动水中生长的藻如丝藻属、毛枝藻属等比较难于培养,因为它们要求经常输入氧气。

在水层较高水中,在高容器中,这些藻类迅速地死亡。

为了把这些藻类保存到实验时,应当把它们分成一些小部分,放在水层较薄的、宽的容器内,并须常常换水,把空气吹入水中。

还可以用橡皮管把水生生物培养槽和水龙头连结起来,建立有流水的水生生物培养槽。

在水生生物培养槽中培养藻类时,应尽可能创造和保持藻类天然生存条件。

把藻类培养在从采集藻类那一水域取来的水中,或其他天然水(尤其不能用自来水,因其中含很多氯气,必要的话,也须置较长时间,或加以煮开),或在水中加入混合养料,这些养料是由制造有机物质所必需的矿质盐构成。

在夏季,不要把藻类培养物放在直射太阳光下,而要放在凉爽的场所,例如向北窗台上。

在秋、冬季节,如希望藻类保持积极生活活动状态,就要把培养物移到有人工光照处。

以上是一般藻类粗放的培养、保存方法。

如要作较深入实验,需注意以下问题:1.藻种的分离藻类培养首先要有藻种。

从天然水域的混杂生物群中,用一定方法把所需藻类个体分离出来,而获纯种培养。

这种方法称为藻种分离和纯化,又称纯培养法。

真正的“纯种培养”是指在排除包括细菌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条件下进行的培养。

这是进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技术,而在生产性培养中不排除细菌的称之为“单种培养”。

(1)采样和预备培养:首先要采集有需要分离藻类的水样,采回后在显微镜下检查。

如发现需要分离的藻类数量较多时,可立即分离。

若数量很少,最好先进行预备培养,待其增多后,再分离。

用作预备培养的培养液,各种藻类是不同的,对一些难以培养的藻类一般加入土壤抽出液较好。

预备培养液营养成分浓度应小些,一般只有原配方的1/4~1/2。

如水样中藻类种类较多,就应使用几种不同的培养液,使藻类在适合于自己繁殖的培养液中繁殖起来。

可用三角烧瓶或试管作培养容器,加入容量1/4~1/3培养液。

然后把经筛绢过滤除去大型浮游生物的水样接种进去,放在合适温度下或室内靠北窗口下培养。

在培养附着藻类时,容器可静止不动;而培养浮游藻类时,应该每天摇动一次。

有的藻类在普通培养液中完全不能繁殖,有的繁殖非常困难。

此时需改变培养液浓度,加入葡萄糖、蛋白胨等有机物,补充微量元素和辅助生长物质,加入土壤抽出液,就有可能获较好效果。

土壤抽出液制作方法:先在试管底部,加入高约1cm土壤(采用腐殖化的农田和庭院土)。

再加入水使达5cm,塞上棉塞,采用蒸气间隙灭菌,每天灭菌1小时,连续二天。

由于气泡上升,棉塞可能弄脏。

因此,最好先在水中煮一段时间,使气泡跑掉后,再加棉塞进行灭菌。

(2)分离方法:常用下列四种。

1)微吸管(毛细管)分离选直径较细(约5毫米)玻管,在火焰上加热,待快熔时,快速拉成口径极细的微吸管。

将稀释适度藻液水样,置浅凹载玻片上,镜检。

用微吸管挑选要分离的藻体,认真仔细地吸出,放入另一浅凹载片上,镜检这一滴水中是否达到纯分离的目的。

如不成功,应反复几次,直至达到分离目的为止。

然后移入经灭菌的培养液中培养,一般在每个培养皿中接20~30个个体。

从分离出少量细胞扩大培养到200毫升的培养量,如硅藻一般需20天以上。

为了较长时期保存藻种,可将分离到的藻种用青霉素(1000~5000单位或链霉素(20ppm)处理后,获得较纯藻种。

此法操作技术要求高,要细心。

往往吸取一个细胞,要反复几次才能成功,且适于分离个体较大藻类。

2)水滴分离法用微吸管吸取稀释适度藻液,滴到消毒过载片上,水滴尽可能滴小些,要求在低倍镜视野中能看到水滴全部或大部分。

一个载片上滴2~4滴,间隔一定距离,作直线排列。

如一滴水中只有几个所需同种藻类个体,无其他生物混杂,即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把这滴水冲入装有培养液并经灭菌试管或小三角瓶中去。

如未成功,需反复重做,直到达到目的。

此法简便易行,尤其适宜于分离已在培养液中占优势种类。

分离受少量生物污染培养液中的藻类多用此法。

操作时同样要求细致、认真,使用工具及培养液经严格消毒。

3)稀释分离法把含有需要分离的藻类而又混杂有其他生物的水样,取其一定量,用培养液稀释。

通过稀释到适宜程度的方法,达到把原混杂生物单个分离培养的目的。

首先把水样稀释到每一滴含有一个左右的生物细胞(也可能一个都没有,也可能有两个),在稀释过程中配合显微镜检查,调节稀释度,然后准备装有1/4容量培养液的试管20支,每一试管加入稀释适宜水样一滴,摇匀,进行培养。

待藻类生长繁殖达一定浓度时,再检查是否达到分离目的,若未达到,再重复做。

此法操作简单易行,但有一定程度盲目性,比不上水滴分离法效果好。

4)平板分离法这个方法的培养基制备和分离方法,与菌类的平板分离法基本相同,只是培养基配方不同。

也可将稀释藻液装入消毒过的小型喷雾器中(可使用医用喉头喷雾器),打开培养皿盖,把藻液喷射在培养基平面上,形成分布均匀的薄层水珠。

接种后,盖上盖,放在适宜的光、温条件下培养。

一般经过十余天,就可在培养基上发生互相隔离的藻类群落,通过显微镜检查,寻找需要的纯藻群落,然后用消毒过的接种环移植到另一平板培养基培养,也可直接移植到装有培养液并经过灭菌的试管或小三角烧瓶中,加消毒棉花塞子,进行培养。

此法较繁,但难度不大,而且可看到是否污染杂菌,对于分离已污染杂菌培养液的藻类更合适。

5)底栖藻的分离在显微镜或放大镜下挑取个体,一般可接种在固体培养基平板上,反复挑选、培养。

6)分离浮游蓝藻可利用其浮力大,易浮起在水面的特性;分离硅藻则可利用其易沉淀的特性。

用以上各种方法分离到藻种,需放在适宜光照条件下(靠南或北窗口附近光线充足处,但严防阳光直射)培养,有条件的可控制温度和利用人工光源。

培养时,每天轻轻摇动1~2次,但需注意勿把培养液沾湿棉塞,避免杂菌污染。

经一段时间后,培养物颜色逐渐变深。

再经一次显微镜检查,如无其他混杂生物,才达到单种培养目的。

2.藻种的培养获得单种培养后,一方面扩大培养,另一方面可把藻种作较长时间保存,需要时随时取出使用。

藻种培养要求比较严格,培养容器可用各种不同大小的三角烧瓶,容量有100、300、500、1000毫升,适于逐渐扩大培养。

培养容器和工具需经煮沸灭菌或使用化学药品灭菌后,用煮沸水冲洗,培养液用加热灭菌法灭菌。

按种后瓶口用灭菌纸包扎,放在适宜光、温条件下培养,每天轻轻摇动二次。

大约二周后进行一次移植。

藻种在培养过程中必须定期用显微镜检查,保持不受其他生物污染。

3.藻种的保藏可接在固体培养基上,在常温、弱光下保藏半年到一年;也可在低温下(冰箱内)保藏,每天接受短时间(几个小时)弱光,可保藏2~3年;如不照光,只能保藏几个月。

保藏藻种所用培养基的营养成分浓度应比正常培养基高一些,一般可增加一倍,琼脂量为1~1.5%。

也可在固体培养基上,再加培养液,然后接种到培养液中,可以避免固体培养基干涸,保藏效果比单用固体好。

4.培养液和培养基的配方配方极多,每种配方主要适用于一定藻种,这里介绍比较常用的几种:水生4号和克诺普(Knop)培养液,一般用于绿藻;蓝藻可用朱氏10号或水生105号无氮培养基(后者适于固氮蓝藻);硅藻可用朱氏10号和水生硅1号培养基;另外还有海产绿藻、硅藻的培养基。

常用培养基配方见表1。

以上用水量都是加至1000mL,海藻培养液用海水,如无海水可用淡水1000mL加30克食盐代替。

土壤抽出液用菜园土1份和水2份比例混合搅匀,静置,取上清液;海泥抽出液也可用同样比例制备。

如配制固体培养基,可在培养液内加入1.5%琼脂。

从以上各种配方,可看到配制藻类培养液的几条原则:(1)要有适量氮源(除固氮蓝藻外),如氨盐、硝酸盐、有机氮等。

(2)应包括主要元素钾、磷、镁、硫、钙等。

(3)要考虑各种盐类总浓度和pH是否适合藻类需要,可用碳酸氢钠调节pH。

(4)要加入各种藻类需要的微量元素,如铁、锰、铜、锌等(后几种包括在土壤抽出液中)。

(5)要满足某些藻类特殊需要,如蓝藻需钼,硅藻需硅。

(6)要添加适量生长物质如维生索B1、B2等(包括在土壤抽出液中)。

5.大量培养过程包拈接种、培养、采收等。

(1)接种:一般要求选取生活力强、生长旺盛藻种。

可先将浓缩藻种用连续稀释法,制备一定浓度的悬浮藻液,然后接入培养容器。

接种时注意藻种和培养液比例要适当,使藻细胞在新培养液中达到一定数量。

使一开始培养,藻类在培养液中占优势,另一方面还可缩短培养周期,这是培养得到成功的经验之一。

在环境条件不很适合情况下,更需提高接种量。

一般所用藻种浓度,根据藻类体积大小,每毫升30万~300万个,采用1∶2~1∶5的比例。

还需注意接种时间,在自然光条件下,最好在上午8~10时,不宜在晚上。

尤其是能运动种类,此时明显向上浮游,接种时可把上浮优质藻类吸出做藻种,起选种作用。

(2)培养管理:主要是使已接种培养物在相对稳定适宜环境中大量繁殖生长。

要注意以下因素:1)二氧化碳浓度在开放式不通气方法培养中,搅拌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增加水和空气的接触面,使空气中二氧化碳溶解到培养液中,而且帮助沉淀藻类细胞上浮获得光照。

在通气培养中,培养液内应维持二氧化碳浓度在0.1~5%之间。

2)光照强度利用太阳光源培养时,一般在室内培养可放在近窗口地方,防止强直射光照射。

或利用人工光源(60~100瓦电灯或日光灯),需1500~3000勒克斯/厘米2。

3)温度适温一般在10~30℃之间,最适温常为20~25℃。

若在室外培养,夏季中午高温,冬季早晚低温,常造成不利影响,需设法调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