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文言文中考一轮复习课课过关练第六篇《答谢中书书》学案(解析版)
《答谢中书书》教案
设计一些与课文相关的互动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 快的氛围中学习,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作业布置
80%
课文背诵
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以巩固课堂 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记忆力和 语言表达能力。
100%
写作练习
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风格,写 一篇短文或书信,培养他们的写 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80%
阅读拓展
推荐一些与课文相关的书籍或文 章,让学生自主阅读,拓宽他们 的知识面和阅读视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中描绘的自然美景和人 文景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和人文素养。
理解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赞美 之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 然观和生态观。
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价 值追求,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和民族自豪感。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通过展示与《答谢中书书》相关的自然风光图片,引起学生对课 文的兴趣。
多媒体运用
多媒体资源是否恰当、丰 富,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 。
对学生思维的启发
提问策略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提问是否具有启发性,能否引导学生 深入思考。
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和思考习惯。
激发学生兴趣
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好奇心。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背景介绍
简要介绍作者陶弘景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为理解课文做铺垫。
课文解读
朗读课文
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正 音、断句。
疏通文意
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的方式 ,对课文进行逐句解释,确保学 生理解文章大意。
深入理解
主题探讨
引导学生思考《答谢中书书》的主题 ,探讨作者通过文章表达的情感和意 境。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答谢中书书》(解析版)
专题07课内重点文言文篇——《答谢中书书》(解析版)陶弘景(456一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有《陶隐居集》。
(1)风烟俱净:都。
(2)从流飘荡:跟、随。
(3)一百许里:表示约数。
(4)水皆缥碧:都。
(5)直视无碍:障碍。
(6)急湍甚箭:超过。
(7)负势竞上:凭借。
(8)互相轩邈:高;远。
这里均作动词用。
(9)横柯上蔽:树木的枝干。
(10)在昼犹昏:好像。
(11)疏条交映:掩映。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答案】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答案】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答案】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答案】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案】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6)实是欲界之仙都。
【答案】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7)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案】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8)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省略句,“甚”的后面省略介词“于”)【答案】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9)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答案】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息下来;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答案】《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
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初中文言文课课过关练《答谢中书书》
初中文言文课课过关练《答谢中书书》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人称“山中宰相”。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有《陶隐居集》。
2.文学常识《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徵的一封回信。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二.课文知识过关梳理㈠课下注释①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舍人。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有《陶隐居集》。
②[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③[四时]四季。
④[歇]消散。
⑤[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⑥[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⑦[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⑧[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他承袭祖父谢玄(343-388)的爵位,被为康乐公。
⑨[与(yu)]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㈡字音与(yu)二、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1、四时俱备四时:四季。
俱:都2、晓雾将歇歇:消散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欲:将要。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4、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5、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二)古今异义(D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某个时候(2)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停止、休息(3)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4)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词类活用(1)五色交辉 (名词做动词,辉映)(2)夕日欲颓 (形容词做动词,坠落)(四)一词多义(1)与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②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⑵书:①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②谢答中书书:书信,是一种文体。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唐代文学家陶弘景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答谢中书书》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分析《答谢中书书》中的主题和意义,探讨其艺术特点和价值。
3. 掌握《答谢中书书》的诗歌形式和语言特点,提升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导学内容:一、陶弘景简介陶弘景(766年-816年),字元亮,唐代文学家,擅长诗歌创作,与杜牧、刘禹锡并称唐代“三绝”。
他早年曾任中书舍人,后因得罪显贵被贬谪至遥方。
在贬官期间,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其中最闻名的就是《答谢中书书》。
二、《答谢中书书》背景和主要内容《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在贬官途中写给中书舍人的一封感谢信。
全文通过对中书舍人的赞美和感恩之情,表达了陶弘景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命运的豁达。
诗中既有对友情深厚的赞美,也有对逆境坦然的接受,展现了作者坚韧乐观的性格。
三、《答谢中书书》的主题和意义1. 友情珍贵:诗中陶弘景对中书舍人的赞美和感激之情,突显了友情的珍贵和重要性。
2. 坦然接受逆境:陶弘景在贬官途中并未沮丧和抱怨,而是以豁达的心态面对命运的安排,体现了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3. 表达感恩之情:通过这封感谢信,陶弘景表达了自己对中书舍人的感激之情,展现了他的善良和感恩之心。
四、《答谢中书书》的艺术特点和价值1. 语言简练精致:陶弘景的诗歌语言简练精致,富有音韵美感,表达清晰明了。
2. 情感真挚深沉:诗中表达的友情和感恩之情真挚深沉,打感人心。
3. 思想含蓄深刻:诗中蕴含着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引人深思。
五、诗歌形式和语言特点《答谢中书书》是一首七言绝句,四句一组,每句七个字,押韵工整。
其语言简练明了,富有音韵美感,表达清晰明了,体现了唐代诗歌的漂亮和精致。
导学任务:1. 阅读《答谢中书书》,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分析《答谢中书书》中的主题和意义,思考诗歌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3. 思考《答谢中书书》的语言特点和诗歌形式,尝试欣赏古典诗歌之美。
《答谢中书书》语文教案
《答谢中书书》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和句式,翻译重点句子。
(3)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合作探讨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堂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品质,树立远大的志向。
(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文中生词和句式的理解与翻译。
2. 文中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3. 对文中描绘的景色和情感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文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识别和理解。
2. 文中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
3. 对文中作者情感的把握。
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谢灵运的背景和作品风格,激发学生对《答谢中书书》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查找生词和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生词和句式,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解读作者的情感。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遇到的难题,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并提出拓展学习的要求。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答谢中书书》。
2. 收集其他描写自然景色的古文,进行比较阅读。
3.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文中描绘的景色和情感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的情况。
2. 学生对生词和句子的理解与翻译能力。
3. 学生对文中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
4. 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的质量。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答谢中书书》复习教案
《答谢中书书》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的含义。
(3)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加强记忆和理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文中重点生僻字词的含义。
(3)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僻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3. 朗读与默写:通过朗读和默写,加强记忆,提高理解。
4. 实例分析:选取典型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答谢中书书》的作者及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僻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4. 朗读与默写:组织学生朗读课文,要求熟练背诵。
5. 实例分析:选取典型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答谢中书书》。
2. 收集其他古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比较学习。
3. 写一篇关于《答谢中书书》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包括熟读背诵、修辞手法收集和读后感写作,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答谢中书书》复习教案
《答谢中书书》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答谢中书书》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方式。
2. 通过复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回顾《答谢中书书》的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2. 复习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3. 分析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谢灵运的背景和《答谢中书书》的特点。
2. 学生自主复习: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回顾主要内容和结构。
3. 讲解重点句子: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意义。
4. 词汇复习:复习文章中出现的重点词汇,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对文章的重点句子和词汇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 互动法: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课堂互动。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复习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翻译和写作作业,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期中期末考试:通过考试评价学生对《答谢中书书》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答谢中书书》原文及其注释版。
2. 多媒体教学:使用PPT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地图、背景资料等,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在线资源:提供相关的在线阅读材料、讨论区和测试题,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与谢灵运相关的趣味故事或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答谢中书书》的兴趣。
2. 课文朗读: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增强对文言文语感的培养。
3. 内容梳理: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4. 句子解析:详细解析文中的难点句子,解释关键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5. 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某个问题或观点,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思考能力。
《答谢中书书》复习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答谢中书书复习教案2. 课程目标: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巩固《答谢中书书》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理解能力。
3. 适用年级:八年级4. 教学时长:1课时(40分钟)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回顾:请学生简要复述《答谢中书书》的故事情节。
2. 重点词汇和句式:梳理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如“……者,……也”、“……之……也”等。
3. 文学常识:回顾作者谢灵运的相关背景信息,以及与《答谢中书书》相关的文学典故。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答谢中书书》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复习(10分钟):学生自主复习课文,梳理重点词汇和句式。
教师随机提问,检查学生的复习效果。
3. 文学常识复习(5分钟):学生自主复习作者谢灵运的相关背景信息,以及与《答谢中书书》相关的文学典故。
教师随机提问,检查学生的复习效果。
4.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强调重点词汇和句式的正确运用,以及作者背景和文学典故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抄写《答谢中书书》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 结合课后注释,翻译《答谢中书书》中的重点句子。
3. 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作者谢灵运的生平事迹,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复习内容的掌握程度。
2. 课堂提问回答情况: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维活跃度。
3. 课后分享:评价学生对作者谢灵运的了解程度,以及分享的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教师挑选《答谢中书书》中的典型句子,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通过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七、教学资源1. 课件:教师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原文、重点词汇、句式分析等,方便学生直观学习。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答谢中书书》专项训练(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答谢中书书》专项训练(含答案)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答谢中书书》专项训练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古来共谈天山共色(《与朱元思书》)B.实是欲界之仙都解衣欲睡(《记承天寺夜游》)C.四时俱备风烟俱净(《与朱元思书》)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选文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4.选文和课文《三峡》中都提到了“猿鸣”,请你分别说明“猿鸣”在这两篇文章中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阅读《答谢中书书》,完成问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四时俱备万籁俱寂声色俱厉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相与步于中庭荣辱与共C.五色交辉天山共色察言观色D.晓雾将歇市南门外泥中歇停工歇业6.把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选文具有写景精妙、景物极富生命力的特点,请你举两个例子简要分析。
8.选文与【链接材料】中作者在写景后都流露出得意之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二者“得意”的原因。
【链接材料】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①,响若操琴。
揭跣②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③腐木,可罗胡床④十八九居之。
交络⑤之流,触激⑥之音,皆在床下;翠羽⑦之木,龙鳞之石⑧,均荫⑨其上。
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⑩耶?得意之日,与石渠同。
初中语文中考 古诗文默写与阅读 课内文言文 第6篇 答谢中书书
第6篇 答谢中书书
1.课外实词迁移练 课外实词
(1)或谓君不善学 (2)王生不说 (3)王生益愠 (4)而君变色以去 (5)以昭炯戒
加点词释义
课内同义迁移
知识 原文呈现 实词释义 虚词释义 句子翻译 问题探究
拓展 虚词通关 课外迁移
第6篇 答谢中书书
1.课外实词迁移练
课外实词
句子翻译
(5)必先苦其心志
其:
(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其:
问题探究
(7)锺子期辄穷其趣
其:
拓展
虚词通关 课外迁移
知识 原文呈现 实词释义 虚词释义 句子翻译 问题探究
拓展 虚词通关 课外迁移
第6篇 答谢中书书
(1)乐亦在其中矣 (2)不知其旨也 (3)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4)其岸势犬牙差互 (5)必先苦其心志 (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7)锺子期辄穷其趣
第6篇 答谢中书书
二、重点实词 1.答谢中书书 2.五色交辉: 3.四时俱备
4.晓雾将歇
5.夕日欲颓 6.沉鳞竞跃
7.实是欲界之仙都
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书: 辉: 四时: 俱: 备: 晓: 歇: 颓: 沉鳞: 竞: 欲界: 仙都: 与: 奇:
知识 原文呈现 实词释义 虚词释义 句子翻译 问题探究
拓展 虚词通关 课外迁移
其: 其: 其: 其: 其: 其:
代词,指他自己的
表感叹语气 代词,指大鹏 代词,指马生 代词,指它的 代词,指他的 代词,指他
知识
第6篇 答谢中书书
原文呈现
实词释义 虚词释义 句子翻译 问题探究
拓展
(1)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其喜洋洋者矣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4)颓然乎其间者 (5)以其境过清 (6)人不堪其忧 (7)其真无马邪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基础过关卷《答谢中书书》(含答案)
文言文基础过关卷【20分钟】姓名:分数:《答谢中书书》课前文学常识《答谢中书书》第二个“书”,即,古人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本文是作者是【时间】时思想家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描绘,清新简淡,是写景的名篇,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重要文言词汇五色交辉()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①实是欲界之仙都②然是中有深趣也B.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②年与时驰C.①清流见底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D.①倘能从我游乎②一狼仍从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杂然而前陈着蹴尔而与之B.徒以有先生也以中有足乐者C.山川之美园丁划小舟拾之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余读书其中《答谢中书书》课后一、原文填空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以、两种视角,写出、,用笔洗练,境界清新。
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本文的中心句是:《与谢中书书》个字高度概括山川景色的特点。
二、简答题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何特点?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对景物进行描写,写出了“山川之美”?“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的言外之意?“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三峡》与《答谢中书书》中都有“猿鸣”,请说明它们分别烘托渲染了什么氛围?中考真题一、课内比较阅读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lIl南}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答谢中书书》教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汇总+阅读真题(统编版)
5.加强课后辅导,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和拓展阅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典型的文言文,它展现了古代文人交往的礼仪和表达敬意的方式。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答谢中书书》。这个案例展示了文言文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中通假字、文言文句式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二、核心素养目标
《答谢中书书》教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1.增强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答谢中书书》,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文人交往礼仪,体会文言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2.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学会分析、推理、评价,提高思辨能力,激发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举例:文中“务”字通“误”,表示错误之意。
(2)文言文句式转换: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需要通过具体例句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举例:将文中“中书之务,非燕雀之谋。”转换为现代汉语:“中书省的事务,不是普通燕雀所能理解的。”
(3)阅读理解的深入挖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从而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大家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偏离主题的现象,今后我需要在引导讨论时更加明确主题,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4.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交流。但在讨论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文言文还不够自信。针对这个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多给予鼓励和支持,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答谢中书书》 学历案
《答谢中书书》学历案《<答谢中书书>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准确朗读并背诵《答谢中书书》,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写景的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如“歇”“颓”“与”等。
(2)理解文章所描绘的山水美景,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难点(1)体会作者写景的精妙之处,学习其写景的手法。
(2)理解文中蕴含的哲理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理解文意。
2、翻译法:结合课下注释,准确翻译文言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3、赏析法: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分析写景的技巧和方法。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大自然是美丽而神奇的,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都用他们的笔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
今天,我们将走进陶弘景笔下的山水世界,领略他在《答谢中书书》中所描绘的绝美风光。
(二)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他博学多才,擅长书法、琴棋,对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等都有深入研究。
2、写作背景《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纷纷寄情山水,以寻求心灵的慰藉。
陶弘景也沉醉于山水之中,写下这篇文章,与友人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感。
(三)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四)疏通文意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2、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疑难词句。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理解。
重点字词:(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共:共同。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入:耸入。
见:看见。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都。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答谢中书书》复习 精品教案
__初三__年级 _语文__学科教案二)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16分)(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乙)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
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
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
④罴(pí):棕熊。
5.解释加点词。
(4分)(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3)与其奇者()(4)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分)(2)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3分)7.回答问题。
(6分)①《答谢中书书》这个字高度概括山川景色的特点,《钴鉧潭西小丘记》这个词简洁概括石头的特点。
(2分)②两篇文章写景的时候运用了不同的手法,甲文动静结合,乙文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4分)答案:(二)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16分)5.(4分)(1)交相辉映(2)四季(3)参与,这里指欣赏(4)向西北,朝西北6.(6分)(1)(3分)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
(2)(3分)鱼梁的上面有个小山丘,生长着竹子树木。
7.(6分)(1)异奇状(2)甲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秀美、文言阅读能力的迁移训练。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答谢中书书》学案
11.《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导学目标】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③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学习重难点】①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②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助学资料】陶弘景:是南北朝时南朝的齐梁时作家,字通明,华阳隐居,有作品《陶隐居集》。
齐高帝曾经召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康乐: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
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
又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客儿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
写作背景:《答谢中书书》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
文章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山林。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示志趣,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这篇文章,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答谢中书书教案及复习题
答谢中书书教案及复习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了解作者谢灵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丽,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
(2)学习作者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答谢中书书》的朗读与背诵。
(2)课文的理解与分析。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式和词语的理解。
(2)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谢灵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答谢中书书”中的“答谢”是什么意思?引出课文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拓展:(1)讲解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式和词语。
(2)拓展相关知识,如谢灵运的其他作品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答谢中书书》。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复习题1. 请简要介绍作者谢灵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请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 请谈谈你对课文《答谢中书书》的理解和感悟。
4.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 请列举一下谢灵运的其他作品,并简要介绍其风格特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
2. 作业评估: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朗读、背诵和练习题的解答。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含答案)答谢中书书【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3.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学习重点】1.文学常识、字词(“歇、颓、与”等词语的解释)基础知识。
2.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学习难点】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拓展:1.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句曲山。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背景资料(1)“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
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
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2024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1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课题:10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师寄语: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预习案【知识链接】一、题目解读本文虽短,却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
注意断句。
明确两个“书”的含义。
第一个“书”是与“中”合在一起连用;“中书”是古代的一种官名,古人多用官名来指代人;“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故称“谢中书”。
第二个“书”即书信,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二、走近作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卒谥贞白先生,也是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梁武帝经常以书信的形式询问他朝中的大事,因此人称“山中宰相”。
他的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对历算、地理、医药、化学等都有一定研究。
曾整理古代的《神农百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
另著有《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後百一方》、《陶隐居本草》、《药总诀》等等。
三、背景介绍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重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等都属于此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篇《答谢中书书》一.基础知识1.作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有“山中宰相”之誉,南朝齐梁时思想家、医学家。
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二牛图》等。
2.背景透视。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
文章写于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卜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山林的。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此文正是如此。
3.文本主题。
这封书信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4.书下注释:(1)四时俱备四时:_____________2)晓雾将歇歇:_______________(3)夕日欲颓颓:_______________(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_______________(1)四季(2)消散(3)坠落(4)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二.问题探究1.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4.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诗的成就?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6.“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7.文中提到的“康乐”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用意?“康乐”指谢灵运。
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8.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真题演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略无阙处略无:一点都没有B.属引凄异属引:连续不断C.五色交辉五色:指青、黄、白等多种颜色D.自康乐以来康乐:指南朝年号(2)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见到太阳或月亮的。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是乘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C.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树木和竹子,一年四季都保持青翠的颜色。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不再有其他地方能比这里的景色更奇异的了。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文语言凝练生动,音韵和谐。
甲文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乙文散文的流畅之美和骈文的整饬之美结合完美。
B.甲文以总分思路构文,先后给人以山壮、水急、趣多、凄清的美感:乙文以总分总思路构文,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的印象,突出山川景色的秀美。
C.两文都是写景散文,都做到了情景交融,都直接抒发了对祖国奇山异水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D.两文作者寄情山水,崇尚自然。
山水各异,其美略同,古来共谈,关注和热爱美好山河的情怀千古传流。
答案:2、【分析】译文:【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
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
如果不是正午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无法看见。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三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满衣裳。
”【乙】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句子,理解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ABC.正确;D.有误,句意: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故选:D。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ABC.正确;D.有误,此句中重点的词有:复,又。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奇,指山水之奇异。
句意: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有误,《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
BCD.正确。
故选:A。
答案:(1)D。
(2)D。
(3)A。
2022北京市门头沟区中考题(三)阅读文言文,完成10-12题。
(共8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节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下山二里,循旧路,向五老峰。
汉阳、五老,俱庐南面之山,如两角相向,而犁头尖界于中,退于后,故两峰相望甚近。
自汉阳计之,且三十里。
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
及至峰顶,风高水绝,寂无居者。
因遍历五老峰,始知是山之阴,一冈连属;阳则山从绝顶平剖,列为五枝,凭空下坠者万仞,外无重冈叠嶂之蔽,际目视野甚宽。
然彼此相望,则五峰排列自掩,一览不能兼收;惟登一峰,则两旁无底。
峰峰各奇不稍让,真雄旷之极观也!(节选自徐霞客《游庐山日记》)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山川之美俱庐南面之山天之骄子不毛之地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览不能兼收嫉贤妒能难能可贵C.实是欲界之仙都始知是山之阴实事求是物是人非D.自康乐以来则五峰排列自掩泰然自若妄自菲薄1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杂乱的鸣叫声。
理解:此句描写动景,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突出了猿、鸟鸣叫声的不和谐。
【乙】自汉阳计之,且三十里。
翻译:从汉阳开始计算路程,将近三十里。
理解:写出了到达五老峰路途遥远,无近路可抄,为下文描写五老峰做铺垫。
12.甲乙两文都写到了山。
甲文中陶弘景通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等语句突出了山①特点;而乙文中徐霞客则通过“凭空下坠者万仞”“两旁无底”等语句突出了山②特点。
甲乙两文分别用“③”和“④”表达了作者对所写景物的赞美之情。
(4分)答案:(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
(共8分)10.A(2分)11.【乙】(2分)12.①美②险③实是欲界之仙都④真雄旷之极观也”(4分,每空1分)附【乙】文翻译下山走了二里路,沿着旧路,向五老峰前进。
汉阳峰、五老峰,都是庐山南面的山,犹如两支角相对,而犁头尖则介于两者中间,退到后面,所以两座山峰相望很近。
从汉阳开始计算路程,将近三十里。
我刚到岭角,遥望峰顶很平坦,不详悉五老峰的面目。
等到到达峰顶,只见风很猛烈,没有流水,空寂而无人居住。
因游历遍五老峰,才知道这山的北面,一冈相互连属,山的南面,则是从山绝顶平剖,分成五支,从空中下坠万仞,非常高险,其外没有重冈叠嶂的遮蔽,视野非常宽广。
然而五座山峰排列一线,彼此互相遮掩,一望不能兼收五峰;只能登上一峰,而峰两旁似乎无底!座座山峰各有奇险景观,相互不稍逊色,真是雄伟宽广的极致景观!【过关检测】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晓雾将歇()【答案】颓tuí与 yù歇xiē【解析】注意“与”字在此处的读音。
2.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答谢中书书()(2)五色交辉()(3)四时俱备:()(4)晓雾将歇()(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案】(1) 书:书信(2)交辉:交相辉映(3)四时:四季(4)歇:消散(5)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解析】加点词语翻译要求精准。
熟记并积累这些词语有助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A.晓雾将歇: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B.夕日欲颓: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A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B古义:坠落;今义:萎靡【解析】学习文言文,注意积累古今异义词语,对于理解文言文有很大帮助。
有些词语,要联系上下文确定在本文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