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文本体现的乡土社会的特点(含答案)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专项练习(共三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诗歌传情达意有两大基本手段,即音韵节奏和意象形象。
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感受和内在的节奏感受,而意象、形象则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
要完美地鉴赏、理解一首诗,必须充分调动人们的这两大类感觉能力。
任何一类感觉能力的缺乏,都会导致对诗歌理解的障碍。
当我们仅专注于意象的显现和内涵时,往往就会对音韵节奏的表现作用“听而不闻”,甚至把它当作一件可有可无的东西。
尤其面对那些没有什么意象,而主要诉诸音韵节奏的诗时,我们就会显得木然无知,处于一种所谓的“失语”状态。
这种能力的缺乏还容易导致出现另一个毛病。
由于对音韵节奏的感悟本是一种关系性的、整体性的感悟,这种能力的缺乏就会带来对诗歌的整体感受、把握能力的缺失。
于是就会出现这样一种诗歌解读现象,往往在一些局部(通常都是意象或所谓象征)大加穿凿,大加发挥。
在诗歌的理解中经常出现的那种“阐释过度”的毛病,就常常是由这一原因引起的。
与音韵节奏感悟能力缺乏的毛病相对,在诗歌理解中出现的另一个毛病就是对意象的领悟能力欠缺。
一旦诗有一些稍深厚复杂的意象或象征,就感到不知所措。
尤其是当一些诗主要并不依赖于音韵节奏而主要借助意象的新颖深厚以及意境来表现时,他们就基本失去了领悟诗歌的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
这样一种对待诗歌的态度对于理解诗歌,尤其是理解新诗往往会造成很大的障碍。
这样对待诗,对待那些缺乏音韵节奏的诗,实则也是偏颇的。
因为诗,本来就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
它有时这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有时那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对诗而言都属于正常现象。
当一首诗主要诉诸意象等因素时,我们就应当主要从意象、形象的角度去欣赏它,而不要再计较于它的音韵节奏是否优美。
当然,我们也希望,诗能够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但我们也要知道,诗作为一门混合型的艺术,它有时候的确能够做到如此,但有时候的确会有所偏重。
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详解(全国甲卷)
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详解(全国甲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随着中国考古学的飞速发展,考古资料得以大量积累,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多学科合作日益深入,各种专题研究广泛展开。
“考古写史”在中国已经取得巨大成就,获得诸多具有突破性和填补空白意义的成绩,中国考古学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尤其是在上古史构建方面展现了广阔前景。
从考古发现来看,考古学提供了传统历史学不可想象的新发现、新材料,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古代物质文化面貌、古人日常生产生活状态以及各地的文明化进程等,如不同区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聚落遗址、大型公共建筑、大型墓葬、水利设施、手工业作坊,以及象征王权、神权、军权和复杂礼制出现的精美玉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
从重构上古史体系角度看,20世纪70—80年代,夏鼐、苏秉琦等系统地构建了新石器与夏商周三代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时空框架体系。
苏秉琦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基础上提出“满天星斗”“多元一体”和“古国-方国-帝国”等关于中国上古史的历史叙述体系。
严文明提出“重瓣花朵”模式,在承认多区域文化共存的文化多元性的同时,强调中原文化区“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
张光直认为各地区文化多元发展并通过彼此之间的密切交流而形成一个“中国相互作用圈”。
从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到殷墟考古学文化、周代考古学文化,考古学不仅展现了不同于传统文献记载的这一时期文化、科技、礼制等众多方面从发展到成熟的历史脉络,而且填补了诸多传统历史学的空白,如四川的三星堆——金沙文化、江西的吴城文化、两周时期的曾国与中山国历史,等等。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非连续性文本专题训练——论述角度的异同
非连续性文本专题训练------论述角度的异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近年来,绘画界对中国画的造型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诸多方案,但都没有从本质上解决中国画的造型问题,很少对造型观念进行创新。
要想解决中国画的造型问题,除了要采用一定的造型手段、方法,还要更新造型观念。
中国画不论山水画、花鸟画还是人物画,在造型方面的探索都不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接近自然、模拟自然,而是建立一个有趣味的形式,来构造一个画外之境。
中国画的造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写实阶段,对物象的形态进行客观描绘,解决物象“形”的问题,发现自然物象之美。
第二阶段是造境阶段,即认识“情”与“境”的阶段。
在第二个阶段,画家不再局限于物质存在的真实世界,而是超越“形”本身的束缚,通过描绘物象形态构造意境,传达情感,构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西方写实性造型观念与中国写意性造型观念是不同的,西方绘画注重对客观物象“形”的描绘,中国画更注重画面意境的营造。
初学绘画的学生在学习了写实性素描之后,再学习中国画会产生一些困感,在创作中国画时仍采用严谨的素描造型方法,创作的作品不伦不类,缺乏中国特色。
要想改革中国画一定要先改变绘画观念,一定要了解中国画造型规律,深入挖掘中国画造型手法的优势。
第一阶段求“广”“博”,第二阶段求“深”“专”,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第三阶段的“新”,也就是说,要经历前两个阶段,才能创造出新的不同于西方亦不同于文人传统的有自身民族特征的中国画。
实际上,中国画一直以来追求的不是对“有”的探索,而是对“无”的追求。
中国画不是在描画客观的物象,而是通过有“人格精神”的物象来展现自身的品格修养,通过笔墨创造一个超越自然的艺术意境。
造境注重的不是形似,而是对“无形”与“白”的认识与琢磨。
“白”即“空”,空白在中国画中不仅指画面中的无画处,还指“参加万象之动的虚灵之‘道’”,霍去病墓石雕没有对石头进行过多的打磨与雕琢,而是让石头呈现出本身的色彩,利用石头本身的形状、起伏、肌理等自然形态的模糊处、未雕凿处展现材料质地本身的美,通过空白处彰显雕塑的艺术价值。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专项练习(共两道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建筑为东方最显著的独立系统,渊源深远,而演进程序单纯,历代继承,线索不紊,而基本结构上又绝未因受外来影响致激起复杂变化者。
不止在东方三大系建筑之中,较其它特广,而艺术又独臻于最高成熟点。
即在世界东西各建筑派系中,相较起来,也是个极特殊的直贯系统。
外表上一座中国式建筑物,可明显地分作三大部:屋顶部分,柱梁部分,台基部分。
屋顶本是建筑上最实际必需的部分,中国则自古,不殚烦难地,使之尽善尽美,使切合于实际需求之外,又特具一种美术风格。
屋顶最初即不止为屋之顶,因雨水和日光的切要实题,早就扩张出檐的部分。
使檐突出并非难事,但是檐深则低,低则阻碍光线,且雨水顺势急流,檐下溅水问题因之发生。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发明飞檐,用双层瓦椽,使檐沿稍翻上去,微成曲线。
又因美观关系,使屋角之檐加甚其仰翻曲度。
这种前边成曲线,四角翘起的“飞檐”,在结构上有极自然又合理的布置。
“飞檐”的曲线在结构上几乎不可信地简单和自然,而同时在美观方面不知增加多少神韵。
飞檐的美,绝用不着考据家来指点的。
不过注意那过当和极端的倾向常将本来自然合理的结构变成取巧与复杂。
这过当的倾向,外表上自然也呈出脆弱、虚张的弱点,不为审美者所取,但一般人常以为愈巧愈繁必是愈美,无形中多鼓励这种倾向。
南方手艺灵活的地方,过甚的飞檐便是这种证例。
外观上虽是浪漫的姿态,容易引诱赞美,但到底不及北方的庄重恰当,合于审美的最真纯条件。
屋顶曲线不止限于挑檐,即瓦坡的全部也不是一片直坡倾斜下来,屋顶坡的斜度是越往上越增加。
这斜度之由表是依着梁架叠层的加高,这制度称做‘举架法’。
这举架的原则极其明显,举架的定例也极其简单,只是叠次将梁架上瓜柱增高,尤其是要脊瓜柱特别高。
使檐沿作仰翻曲度的方法,在增加第二层檐椽,这层檐甚短,只驮在头檐椽上面,再出挑一节,这样则檐的出挑虽加远,而不低下阻蔽光线。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沈从文《边城》
小说专题训练-----沈从文《边城》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本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边城(节选)沈从文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
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
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
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
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
女孩子的母亲,老船夫的独生女,十五年前同一个茶硐军人,很秘密地背着那忠厚爸爸发生暧昧关系。
有了小孩子后,这屯戍军士便想约了她一同向下游逃去。
但从逃走的行为上看来,一个违悖了军人的责任,一个却必得离开孤独的父亲。
经过一番考虑后,军人见她无远走勇气,自己也不便毁去作军人的名誉,就心想:一同去生即无法聚首,一同去死当无人可以阻拦,首先服了毒。
事情业已为作渡船夫的父亲知道,父亲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
女儿一面怀羞惭一面却怀了怜悯,仍守在父亲身边,待到腹中小孩生下后,却到溪边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
在一种奇迹中这遗孤居然已长大成人,一转眼间便十三岁了。
为了住处两山多竹,翠绿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为这可怜的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做“翠翠”。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亊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容容地水边玩耍了。
老船夫不论晴雨,皆守在船头,有人过渡时,便略弯着腰,两手缘引了竹缆,把船橫渡过小溪。
有时疲倦了,躺在临溪大石上睡着了,人在隔岸招手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地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文本体现的乡土社会的特点(含答案)
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文本体现的乡土社会的特点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万年青冯骥才西门外往西再走三百步,房子盖得就没规矩了,东一片十多间,西一片二三十间,中间留出来歪歪斜斜一些道儿好走路。
有一个岔道口是块三角地,上边住了几户人家,这块地迎前那个尖儿,太小太短,没法用,没人要。
住在三角地上的老蔡家动了脑子,拿它盖了一间很小的砖瓦屋,开一个小杂货铺。
这一带没商家,买东西得走老远。
如今有了这个吃的穿的用的一应俱全的小杂货铺,方便多了,而且渐渐成了人们的依赖。
过日子还真缺不了这杂货铺!求佛保佑,让它不衰。
有人便给这小杂货铺起个好听的名字,叫万年青。
老蔡家也喜欢这店名,求人刻在一块木板上,挂在店门口的墙上。
老蔡家在这一带住了几辈,与这里的人家都是几辈子的交情。
这种交情最金贵的地方是彼此“信得过”。
信得过可不是用嘴说出来的,这得用多少年的时间较量,与多少件事情较真,才较出来的。
老蔡家有个规矩,从早上日出,到下晌日落,一年到头,刨去过年,无论嘛时候,店门都是开着的,决不叫乡亲们吃闭门羹。
现在万年青的店主是蔡得胜,他是个死性人,祖上立的规矩,他守得更严更死。
这规矩,既是万年青的店规,也是老蔡家的家规。
虽然老蔡家没出过状元,没人开疆拓土,更没有当朝一品,可是就凭这天下独有的店规家规,一样叫人敬佩,脸上有光。
老蔡走在街上,邻人都先跟他招呼。
一天,老蔡遇到挠头的事。
他的堂兄在唐山挖煤砸断了腿,他必得去一趟看看,连去带回大约要五天,可是铺子就没人照看了。
他儿子在北京大栅栏绸缎庄里学徒,正得老板赏识,不好叫回来。
正这时候,家住西马路一个发小马得贵来看他,听他说起眼前的难事,便说他一个远亲在北洋大学堂念书,名叫金子美,江苏常州人,现在放暑假,回家一趟得花不少钱,不如请来帮忙。
他人挺规矩,关系单纯。
老蔡把金子美约来一见,这人二十多岁,白净脸儿,戴副圆眼镜,目光实诚,说话不多,有条有理,看上去叫人放心。
寻思一天后,便把万年青交给他了。
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一、文学类文本阅读(2023·新高考I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社戏(节选)沈从文萝卜溪邀约的浦市戏班子,赶到了吕家坪,是九月二十二。
一行十四个人,八个笨大衣箱,坐了只辰溪县装石灰的空船,到地时,便把船靠泊在码头边。
掌班依照老规矩,带了个八寸大的朱红拜帖,来拜会本村首事滕长顺,商量看是在什么地方搭台,哪一天起始开锣。
半月来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已传遍了吕家坪。
不过商会会长却拿定了主意:照原来计划装了五船货物向下游放去。
长顺因为儿子三黑子的船已到地卸货,听会长亲家出主意,也预备装一船橘子下常德府。
空船停泊在河边,随时有人把黄澄澄的橘子挑上船,倒进舱里去。
戏班子乘坐那只大空船,就停靠在橘子园边不多远。
两个做丑角的浦市人,扳着船篷和三黑子说笑话,以为古来仙人坐在斗大橘子中下棋,如今仙人坐在碗口大橘子堆上吸烟,世界既变了,什么都得变。
可是三黑子却想起保安队队长向家中讹诈事情,因此只向那个做丑角的戏子苦笑。
长顺约集本村人在伏波宫开会,商量看这戏演不演出。
时局既不大好,集众唱戏是不是影响治安?末了依照多数主张,班子既然接来了,酬神戏还是在伏波宫前空坪中举行。
凡事依照往年成例,出公份子演戏六天,定二十五开锣。
并由本村出名,具全红帖子请了吕家坪的商会会长,和其他庄口上的有名人物,并保安队队长、排长、师爷、税局主任、督察等,到时前来看戏。
还每天特别备办两桌四盘四碗酒席,款待这些人物。
到开锣那天,本村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换了浆洗过的新衣服,荷包中装满零用钱,赶到萝卜溪伏波宫看大戏。
因为一有戏,照习惯吕家坪镇上卖大面的、卖豆糕米粉的、油炸饼和其他干湿甜酸熟食冷食的,无不挑了锅罐来搭棚子,竞争招揽买卖。
妇女们且多戴上满头新洗过的首饰,或镀金首饰,发蓝点翠首饰,扛一条高脚长板凳,成群结伴跑来看戏,必到把入晚最后一幕杂戏看完,把荷包中零用钱花完,方又扛起那条凳子回家。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含答案)
《乡土中国》同步练习课内知识检测+课外延伸阅读+参考答案详解一、基础过关练1.费孝通是中国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如果说《》一书是对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那么《乡土中国》则是对中国乡土社会的整体描述。
(2分)2.《乡土中国》知识填空。
(2分)《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写的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著作。
这类著作的主要特点是、系统性和逻辑性。
3.根据《乡土中国》篇章,完成下面的填空。
(5分)第一至三篇是从、等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第四至八篇是从、等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第九至十一篇是从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又是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进行阐释,与标题《乡土中国》有必然联系。
二、类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2023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倪光南:从供应能安全的角度来看,需要集中力量去突破供应链中薄弱环节的关键 核心技术。而关键核心技术的发展,往往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要有“板凳要 坐十年冷”的思想准备。
核心技术的发展成熟也离不开市场的支持,在政府采购的过程中,要给予国产自主 研发芯片和软件一定的扶持,让其进入商业应用,接受检验和磨砺,只有这样,才能不 断走向成熟。
这本书有一个论题核心,这个核心就是:村落。乡土中国是以村落的形式存在的, 因此作者在第一章《乡土本色》中就指出其三个特色,即土地属性、人空关系固定、熟 悉社会,这三个特征决定了乡上社会的其他属性。
《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实际上不是谈文字的问题,而是分析“熟悉社 会”的基本内涵:前者谈人与空间的关系,村落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无空间阻隔,无 需文字;后者谈人与时间关系,人具有记忆能力,凭此可以口口相传,直接准确,也无 需文字。
角度三:乡土社会变迁的本质分析。乡土社会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作者从 《血缘与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三个层面剖析了乡土社会变迁的根本原 因。《血缘与地缘》,指出依靠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乡土社会在慢慢地向适应商业化社会 需要的地缘关系转变;《名与实的分离》,则指出维护乡土社会稳定的长老统治因不能满 足人的生活需要而被加以“注释”,而这个“注释”让长老统治徒有其名而不具其实。 最后从人的欲望与生存在从相洽“印合”状态将慢慢走向自觉的“需要”的规划的社会 形态中去,乡土社会依靠欲望去生活的状态也要慢慢离去。
对互联网和信息产业来说,商业模式的创新固然能够带来流量和财富,但最终比拼 的还是核心技术实力;对政府部门而言,应该形成更加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环境。 就像中兴对员工们所说,“任何通往光明未来的道路都不是笔直的”,突破核心技术肯 定会带来阵痛,但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是为了用现在的短痛换来长远 的主动权。我们不必为今天的封锁惊慌失措,中国的高科技能够克服初期从无到有的困 难,也有信心在后期突破核心技术的瓶颈。
2023届高考语文名著阅读复习备考:《乡土中国》第一章 乡土本色新高考阅读与研讨全解(含答案)
高考名著阅读复习备考:《乡土中国》第一章乡土本色新高考阅读与研讨全解一. 阅读《乡土本色》一章,回答问题。
【小题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从心”。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
《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小题4】文末说:“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
2023全国新课标Ⅱ卷高考语文试题带答案解析
2023全国新课标Ⅱ卷高考语文试题带答案解析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一) 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
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
毛泽东同志 1930 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
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
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
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
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
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
2023届新高考语文现代文训练(含答案)
2023新高考语文现代文训练(1—1)一.(2022新高考一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
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
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材料二: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
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结合《乡土中国》具体材料理解文本
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结合《乡土中国》具体材料理解文本一、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归宿终安在王琴母亲说,有人看上了我家的那棵柿子树,六千块,只要同意,马上付钱,下午挖了装车运走。
我在电话里喊,不卖!母亲又说,好几棵树都挖走了,我们家的那棵给的价最高,再说,有几年不结柿子了。
我急了,大声说,六千块钱能干什么,你眼皮怎么那么薄,见钱就卖,你晓得一棵树长那么大需要好多年不?没等我说完,母亲就挂了电话,我知道她也不高兴了。
去年,母亲告诉我,她和父亲年岁大了,得准备寿木了,不需要我们兄妹出一分钱,他们自己也想办法。
我想,说不定卖柿子树也是母亲的办法之一,于是决定回去看看。
“欢迎蛋”是村里一片田的一个小地名,临近磨刀河。
那里横七坚八地卧着很多大大小小的石头,我家在那里分了一块八分的田,田边还有棵两人合抱大小粗壮的柿子树,曾经年年枝头上都挂满了小灯笼一样的圆柿子。
回到家,我拉上母亲一起去了“欢迎蛋”。
田里的油菜已经长了一手掌深,柿子树下落了几个柿子,烂泥一样瘫在地里。
抬头一看,那么大的树上也没结几个,比起十多步之外的那棵柿子树上的一片红火实在冷清。
手放在树干上摩挲,树皮的粗粝几乎可以磨破手心,那些不规则的弯曲的铁锈一样颜色的枝丫,向四方的天空伸展出去,像一把只剩下骨架的大伞。
我知道,这就是有人看上他的缘由,那些嶙峋的枝丫据说具有美学意义。
用来装点城市的公园,让那些城里人在城里也能闻到乡村的气息。
母亲说,这棵柿子树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有了,几十年过去了,老了,柿子一年比一年结得少。
我不知道怎么和母亲说我的感受,这棵叶子掉得光秃秀的柿子树就应该自在地呆在蓝天白云下,呆在空旷的田野里,在四季轮回中安然度过属于他的光阴,至于柿子,结不结的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看母亲,她半蹲着匀走多余的油菜苗,脚边已经堆了几大把了,她说,晚炒一盘。
我问母亲,妈,你还记得我小时候吧,这棵柿子树下铺了厚厚一层稻谷草,我们家的小牛就卧在那里,你一个女人家还会使牛耕田呢,母牛很听你话,一上午就把这八分田耕好了。
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1. 论述类文本阅读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徐良高的《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论证中国考古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文章展现了中国上古史构建的广阔学术前景。
文中列举的诸多考古发现,有助于考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鼓励他们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2. 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摘编自德国科普作家彼得•渥雷本《树的秘密生命》第6题要求学生回答,人工栽培的植物要经常喷洒农药带给人们什么思考,引导学生在充分掌握和理解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对从材料引申出来的问题作深入思考。
3.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巴金的散文《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文章赞美机械具有“创造的喜悦”和“散布生命”的诗性,以独特的视角塑造工人形象,礼赞劳动,引导考生思考“机械的诗”背后是工人的辛勤创造。
二、古代诗文阅读1. 文言文阅读(单文本)材料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文中周尧卿是一位出色的学者,事母至孝、周济亲族、为官爱民。
第11题B选项将文中“何怨”与教材中李白《行路难》“今安在”的结构进行比较。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试题不要求考生具备系统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只需要熟悉课文中同类句子即可。
2. 古代诗歌阅读材料选用宋代晁补之的《临江仙》,是一首典型的“言情”之作,面对未来与友人的离别,词人愈加珍视与朋友的相聚时光,词作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两人间深厚的情谊。
词中有被后人赞为“绝妙”的两句“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第15题要求学生分析这两句的“妙处”,引导考生借助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感受,品味诗词的语言之美。
3. 名篇名句默写(1)《行路难》(2)《邹忌讽齐王纳谏》(3)以花喻雪或以雪喻花三、语言文字运用材料摘编自张志公的《说工具》一文,通过介绍三位教师对成语“破釜沉舟”的不同教学方法,引入对语言作为思维和交流工具的思考。
2023全国高考语文答案
2023全国高考语文答案一、课文理解在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涉及到的课文主要包括散文、小说和诗歌等文学形式。
以下是对试卷中出现的课文的内容和题目的解析:1. 散文1.1 散文《雨巷》《雨巷》是北岛的一篇散文作品,通过描述一个雨天中的小巷,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的思考和对幸福的寻求。
题目解析:考题可能包含对文中某一段或某一句的理解,需要考生理解作者通过描写小巷中的景物和雨天的氛围展示出的意境,并尝试从中找到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寓意。
1.2 散文《夜》《夜》是丰子恺的一篇散文作品,通过描述夜晚的景色和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和感慨。
考题可能涉及对文中某一段或某一句的理解,需要考生理解作者通过描写夜晚的景色和自己的思考,探讨人生和自然的哲学问题。
2. 小说2.1 小说《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以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为主线,通过对宝黛之情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堕落和人性的复杂性。
题目解析:考题可能包含对文中某一情节、某一人物或某一主题的理解,需要考生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关系、人性描写和社会背景,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内涵。
2.2 小说《围城》《围城》是钱钟书的小说作品,通过描写围在城市外的城市人的心理状态和社会关系,探讨了现代社会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考题可能涉及对文中某一情节、某一人物或某一主题的理解,需要考生理解小说中的城市与城市人的关系、社会冲突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社会思考。
3. 诗歌3.1 诗歌《静夜思》《静夜思》是李白的一首诗歌作品,通过描写夜晚的景象和思考,表达了诗人内心独立思考的态度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题目解析:考题可能包含对整首诗的理解,需要考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感情,分析诗人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
3.2 诗歌《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一首诗歌作品,通过描写登上鹳雀楼的情景和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怀。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结合《乡土中国》相关理论观点分析文本(含答案)
小说专题训练-------结合《乡土中国》相关理论观点分析文本一、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涉世安石榴①大学实习阶段,我找了一个陌生而遥远的地方。
姑姑把我叫到她家去,晚饭之后,客厅里只留下我们两个人。
姑姑清了嗓子,竖起食指,对我说,我来给你上社会的第一课:②十年前,我在乡财政所。
我们为一项工作去石砬lá子村,然后,去另一个叫做四里半的村子。
③我说的我们是我和一个刚刚经过公务员考试取得这个职务的大学生,青青。
④事情办得不顺利,村里很不配合。
这种事情我司空见惯,,但经验告诉我们不能很好地、可持续地解决问题。
但是青青表现得相当激烈,这个初登社会舞台的姑娘热血贲张,最后我已经不能掌控局面,所以当机立断,决定暂时放置,之后研究协调。
双方战局好歹才算进入僵持。
⑤村干部热情,他们一贯这样,非要送我们。
从这儿到四里半村要跨越小半个莲花湖,坐自行改装的柴油机动小船要走两个小时。
书记、村主任、会计送我们到湖边,船是会计家的,此刻不在,说是正往这边赶。
旁边是西瓜地,村主任摘下两个足有四十斤重的西瓜,说:吃吧,老蔫儿家的西瓜是绿色的。
会计就从他的万能兜子里取出折叠刀,一会工夫,三角形的西瓜片就摆了一地。
⑥他们四个人就大吃起来。
青青很时尚,也很朴实,并没有嫌恶农村脏什么的,也坐在地上一边叫着甜一边大吃。
还抽空鼓动我,王姐,你怎么不吃呢?我告诉她我不吃西瓜。
⑦我告诉她我不吃西瓜的时候,地上已经全是西瓜皮了。
他们可真够猛的,一个西瓜二十斤,两只西瓜四十斤,你说他们每个人吃了多少?书记还问青青,还吃吧?管够。
青青拍着肚子说,不行了,已经满满一肚子了。
那三个人就哈哈大笑了半天。
这时候,船也来了。
我们就一起上了船。
⑧接下来就出现了状况。
⑨西瓜这个水果非常的利尿,他们又吃了那么多。
那三个人也不在乎,有内急时就大叫一声,背转身子往湖里尿。
后来干脆也不用发出大叫的警示,背过身子就来。
他们是男人,天生就有方便的条件。
⑩青青起初还好,又说又笑还唱了几支歌配合山水的心情,渐渐的,青青沉默起来,一直四处观赏美景的眼睛收了回来,而且黯淡无光。
文学类文本热门主题阅读-乡土中国,民俗风貌-2025届语文高考复习(附答案解析)
天灶便不再理论,不过兀自嘟嚷了一句:“我讨厌过年!年有个什么过头!”
天灶确实不喜欢过年。首先不喜欢过年时的焚纸祭祖,磕头拜年。其次他不喜欢忙年
的过程,种种的活儿把大人孩子都牵制得像刺猬一样团团转。人最后还得为自己洗尘,一家
试卷第2页,共35页
此时看武侠,几等于尘嚣皆忘,那一个白衣飘飘的侠义世界美不胜收——大虚乃是大实,大 无中有大有。
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放松,自由,融入野地里,跟自然和大地曾经
如此贴近。我在放牛时没能让自己成为一个野孩子,或者说没能成为我希望的那样的野孩子,
不知道这个结果是好还是坏。往事总在回忆时被赋予意义,在放牛这个经历上,我更愿意就
们展示了一幅北方小镇的浮世绘。
B.天灶并不喜欢过年,因为他不喜欢过年的各种规矩礼俗,不喜欢过年的忙忙碌碌,也与
自己多年来不能清水洗尘有关。
C.小说擅长利用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天灶的懂事礼让,天云的天真活泼,
都在人物的语言中得以充分彰显。
D.天灶觉得洗完澡的奶奶像一只烂蘑菇,拒绝奶奶的提议,面对奶奶的话语并不搭腔,但
天灶听出是同班同学肖大伟,便问:“你在这干什么?”
“天快黑时我抽冰嘎,把它抽飞了。”肖大伟说。
试卷第4页,共35页
“你今年就着谁的水洗澡?我家年年都是我头一个洗,每回都是自己用一盆清水!” 肖大伟挑衅地说。
“我自己也用一盆清水!”天灶理直气壮地说。
“别吹牛了!你家年年放水时都得你烧水,你总是就着别人的脏水洗,谁不知道呢?” 天灶只有万分恼火地提着脏水桶往回走,走了很远的时候,他又回头冲肖大伟喊道:
2023届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一)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届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一)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艺术乡建要尊重乡村的现实并以地方性知识为根基,融会乡村的历史、信仰、礼俗、民艺等要素,重塑乡村文化的生活样态、行为习惯和空间形态,并以多主体联动的方式构建乡村共同体,推动乡村文明的复兴。
其实现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培育乡村文化主体性。
农民是乡村建设中最重要的主体。
主体性意识缺失和对在地文化脉络及传统缺少认可,是当下艺术乡建面临的重要问题。
艺术乡建的首要任务就是激活乡村文化的主体性,提升农民对乡村价值的自觉和认同。
这正契合了“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以艺术性手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逐渐解决农村主体性缺位的根本问题。
第二,修复与赓续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集中反映着乡村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世界之间的和谐共处与情感关联,并关系着乡村礼俗秩序、道德规范的实现。
修复乡土信仰,重建精神家园是艺术乡建的根本要求。
第三,传承与发展地方性知识。
在地性的知识经验是地域性文化脉络和传统的表现形态。
艺术乡建的关键就是要梳理、凝练地方性传统的知识谱系,并在此基础上重塑适应乡村发展态势和顺应农民诉求与意愿的文化生态。
第四,重塑乡土场所精神。
聚落形态的乡村是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生活场域。
艺术乡建的重要任务之一即是克服乡村空间改造中模式化和同质化的问题,重塑乡村空间的精神性内涵,使之成为接续乡村文化样式的场所。
新时代中国艺术乡建把握乡村的发展态势,推动乡村的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是促进农民主体意识的养成,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
艺术乡建的深入发展积极地影响着农民文化心理结构的积淀和主体性人格的养成,进而促动农民自觉地将乡村文化纳入中华文化的核心范畴中。
其次是促进乡村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凸显乡村文明的时代价值。
2023届高考语文小说专题训练--结合《乡土中国》解读小说(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小说专题训练--结合《乡土中国》解读小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差半车麦秸(节选)姚雪垠他是一个顶有趣的庄稼人。
他从入伍的时候起,就成了我们最有趣的好同伴,一直到他昏昏迷迷地躺在担架上离开我们。
他走了以后,我们不断地谈着他,想念着他。
队长保存他的那支小烟袋,像保存爱人的情书似的,珍惜得不肯让别人拿去。
差半车麦秸还没有挂彩的时候,一天到晚他总噙着他的小烟袋,也不管烟袋锅里有烟没烟。
有时候他一个人离开屋子,慢吞吞地走到村边,蹲在一棵小树下面,皱着眉头,眼睛茫然地望着面前的原野,当然,噙着他的小烟袋。
隔很长的时间,他把两片嘴唇心不在焉地吧塔一咂,就有两缕灰色的轻烟从鼻孔里呼了出来。
同志们有谁走到他的眼前,问他:“嗨,差半车麦秸呀,你是不是在想你的黄脸老婆哩?”这时,差半车麦秸的脸皮就微微地红了起来。
有时候差半车麦秸并不想念他的女人和孩子,他用一种抱怨的口气望着田里说:“你看这地里的草呀,唉!”他大大地吸了一口烟,然后再把下边的话和着烟雾吐出来:“平稳年头,人能安安生生地做活,好好的地里哪能会长这么深的草!”他的小烟袋正像他本人一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次我看见了他的小烟袋,就不由地想起来一段有趣的故事。
一个寒冷的黄昏,忽然全队的弟兄们兴奋得发狂一般地呐喊着跳到天井里,把一个新捕到的汉奸同队长密密地围了起来。
汉奸两只手被绑在背后,脸黄得没一丝血色,两条腿抖得几乎站立不住。
他的脖颈后插一把旧镰刀,腰里插一根小烟袋,头上戴一顶古铜色的破毡帽。
队长手里拿着一面从汉奸身上搜出来的太阳旗,他表情严肃,像一尊铁人。
同志们疯狂地叫着:“呵!打扮得多像庄稼人!”“老爷,俺是好人呐!”汉奸颤抖着替自己辩护,“我叫王哑,人人都知道的。
”“是小名字吗?”队长问,左颊上的几根黑毛动了几动。
“是小名字,老爷。
小名字是爷起的,爷不是念书人。
爷说起个坏名字压压灾星吧……”“你的大名字叫什么?”“没有,老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届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文本体现的乡土社会的特点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万年青冯骥才西门外往西再走三百步,房子盖得就没规矩了,东一片十多间,西一片二三十间,中间留出来歪歪斜斜一些道儿好走路。
有一个岔道口是块三角地,上边住了几户人家,这块地迎前那个尖儿,太小太短,没法用,没人要。
住在三角地上的老蔡家动了脑子,拿它盖了一间很小的砖瓦屋,开一个小杂货铺。
这一带没商家,买东西得走老远。
如今有了这个吃的穿的用的一应俱全的小杂货铺,方便多了,而且渐渐成了人们的依赖。
过日子还真缺不了这杂货铺!求佛保佑,让它不衰。
有人便给这小杂货铺起个好听的名字,叫万年青。
老蔡家也喜欢这店名,求人刻在一块木板上,挂在店门口的墙上。
老蔡家在这一带住了几辈,与这里的人家都是几辈子的交情。
这种交情最金贵的地方是彼此“信得过”。
信得过可不是用嘴说出来的,这得用多少年的时间较量,与多少件事情较真,才较出来的。
老蔡家有个规矩,从早上日出,到下晌日落,一年到头,刨去过年,无论嘛时候,店门都是开着的,决不叫乡亲们吃闭门羹。
现在万年青的店主是蔡得胜,他是个死性人,祖上立的规矩,他守得更严更死。
这规矩,既是万年青的店规,也是老蔡家的家规。
虽然老蔡家没出过状元,没人开疆拓土,更没有当朝一品,可是就凭这天下独有的店规家规,一样叫人敬佩,脸上有光。
老蔡走在街上,邻人都先跟他招呼。
一天,老蔡遇到挠头的事。
他的堂兄在唐山挖煤砸断了腿,他必得去一趟看看,连去带回大约要五天,可是铺子就没人照看了。
他儿子在北京大栅栏绸缎庄里学徒,正得老板赏识,不好叫回来。
正这时候,家住西马路一个发小马得贵来看他,听他说起眼前的难事,便说他一个远亲在北洋大学堂念书,名叫金子美,江苏常州人,现在放暑假,回家一趟得花不少钱,不如请来帮忙。
他人挺规矩,关系单纯。
老蔡把金子美约来一见,这人二十多岁,白净脸儿,戴副圆眼镜,目光实诚,说话不多,有条有理,看上去叫人放心。
寻思一天后,便把万年青交给他了。
说好五天,日出开门,日落关门,诚心待客,收钱记账。
老蔡家的店铺虽小,规矩挺多,连掸尘土的鸡毛掸子用完了放在哪儿都有一定的规矩。
金子美脑袋像是玻璃的,放进什么都清清楚楚。
老蔡交代完,又叮嘱一句:“记着一定守在铺子里,千万别离身。
”这北洋大学堂的大学生笑道:“离开这儿,我能去哪儿?除去念书,我什么事也没有。
放心吧!”老蔡咧嘴一笑,把万年青放在他手里了。
金子美虽然没当过伙计。
但人聪明,干什么都行。
一天生,两天熟,干了两天,万年青这点事就全明白了。
每天买东西不过几十人,多半是周边的住家。
这些老街坊见了金子美都会问一句:“老蔡出门了?”金子美说:“几天就回来了。
”老街坊互相全都知根知底,全都不多话。
金子美每天刚天亮就从学堂赶到万年青,开了地锁,卸下门板,把各类货品里里外外归置好,掸尘净扫,一切遵从老蔡的交代。
在铺子里,拿出全部精神迎客送客,卖货收钱,从容有序,没出半点偏差。
下晌天黑,收摊关门,清点好货物和收银,上好门板,回到学堂去睡觉。
一连三天,没出意外,一切相安无事。
转天一早刚到了万年青,一位同室学友找来说,从租界来了一个洋人,喜欢摄影,个子很高,下巴上长满胡子,来拍他们的学堂。
北洋大学堂是中国首座洋学堂,洋人有兴趣,这洋人说他不能只拍场景,还要有人。
金子美说店主交代他这铺子白天不能关门,不能叫老主顾吃闭门羹。
学友笑了,说:“谁这么死性子,你关门了,人家不会到别的地方去买?”子美觉得也有道理,就关上门,随着这学友跑到了远处西沽运河边的北洋大学堂。
金子美头一次见到照相匣子,大家玩得尽兴,直到日头偏西,赶回到城西时,天暗下来。
在他走到街口,心里有点愧疚。
他辜负了人家老蔡,他便按照前三天每日售货的钱数,从铺子里取出价钱相当的货品,充当当日的售出;再从自己腰包里拿出相当货价的钱,放在钱匣子里……一天,金子美在学堂忽接到老蔡找人送来的信儿,约他后晌去万年青。
子美去了,老蔡弄几个菜半斤酒摆在桌上,没别的事,只为对子美先前帮忙,以酒相谢。
老蔡没酒量,子美不会喝,很快都上了头。
子美心里一激动,便把他照看铺子时,由于学堂有事关了门,事后怕亏了老蔡而掏钱补款的事说了出来。
谁想到老蔡听了,脸上的笑意登时没了,酒意也没了,直眉瞪眼看着他。
“您这是怎么了?”他问。
“你关了多长时间的门?”老蔡问,神气挺凶。
“从早上。
我回来的时候……快天黑了。
”“整整一天?一直上着门板?”“上了呀,我哪敢关门就走。
”静了一会儿。
忽然老蔡朝他大叫起来:“你算把我毁了!我跟你说好盯死这铺子绝对不能离人、绝对不能关门!我祖上三代,一百年没叫人吃过闭门羹!这门叫你关上了,还瞒着我,我说这些天老街坊见了我神气不对。
你坑了我,还坑了我祖宗!你——给我滚!”老蔡指着门,他从肺管子里呼出的气冲在子美脸上。
子美不明白发生了什么。
他惊讶莫解,但老蔡的愤怒与绝望,使他也无法再开口。
老蔡的眼珠子瞪出了眼白,指着门的手剧烈地抖。
他慌忙退身,出来,走掉。
这事没人知道,自然也没人说,但奇怪的是,从此之后这一带人再也没人说老蔡家的那个“家规”了;万年青这块牌子变得平平常常了;原先老蔡身上那有点神奇的光也不见了。
(摘编自《俗世奇人》有删改)1.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是礼俗社会,是移世不移的安定社会。
”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说中“万年青”所在的地方体现了乡土社会哪些特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麦熟刘成章肥沃的关中平原,从头年冬到次年春,田野上十有八九都铺着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
而到了清明节呢,农谚说:“清明麦子埋老鸹。
”于是,田野处处,是厚可盈尺的绿绒被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块又一块的绿绒被儿,绿光闪烁,好不喜人。
从此小麦就可着劲儿长了,那绿绒被便膨起来,膨起来,一天一个高度,一天一个样子,直至像隆起的海浪碧波,涛声震响。
忽然有那么一天,麦梢儿迎风摇摆,一浪推着一浪,有了金子一样的颜色。
麦梢儿的变化是一种信号,一种大动员的信号,一种摩拳擦掌的信号。
它强有力地触动了每一个庄稼人的心,而跳得最快最欢最美的,却是婆娘们的心。
婆娘,关中农村特有的称谓,把自己的一颗心分成了两半——一半在婆家,一半在娘家。
婆娘负重最多,爱最多,是女性人生乐章中最绚烂的一曲,最有人情味,最具人性美,是一种极致。
这不,看见麦梢儿黄了,她们立即想到了娘,想到了娘家的麦田,她们既关心娘又关心娘家的家事,都准备着去看望辛苦了大半年的爹娘和兄嫂弟妹,同时分享娘家麦子即将成熟的欢乐。
于是,她们都忙碌起来了:蒸馍馍,烙锅盔,采拔菜蔬……丈夫公婆都理解她们,由着她们的心性。
咱关中俗话说“麦梢黄,女看娘”呀!这种风俗辈辈沿袭。
她们小曲悄唱,加紧了手中的活儿。
手疾脚快地找篮篮,装礼物梳洗打扮——家家屋中都是这样。
她们恨不得转眼间就能扑到亲娘的怀里。
过不了多久,广漠的田野上,村与村之间,大路小路,到处闪耀她们的身影了。
她们的肌肤有的粉红,有的微黑,有的如春萝卜般的细嫩,有的如秋白菜般的健康,摇曳多姿,风情万种。
于是,这麦黄天,人们都惊叹关中路。
田野是大片大片的黄的色块,她们是红的绿的花的荡漾的曲线。
色块不动,曲线飞逸;色块有了曲线喜悦的旋律,曲线有了色块成熟的神韵,而这一切都是被馨香浸透了的。
天那么蓝,那么纯,布满麦田的大地显得更黄了。
大地焕发出我们民族的原色,它那么丰盈,那么辉煌。
婆娘们就走在那原色之中。
丰收在望,庄稼人被它所燃烧,田野上便此起彼伏地飘荡着吼唱秦腔的声音。
在那原色中,婆娘们踏着秦腔的节拍:“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生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这是来自《诗经》的声音。
婆娘们虽然不懂得《诗经》,但这些意思,早就存在于她们的心坎里了。
奔着爹,她们在走。
奔着娘,她们在走。
她们粘着轻尘的布鞋、皮鞋、胶鞋踩下急切的脚印,千姿百态,南来北往地撒布在旷野里,一如总也开不败的夏的花朵。
一片胜似一片的麦子,常常逗引得她们不得不停下脚来。
她们被关中大丰收的景象撩拨得晕晕乎乎,竟至忘了此刻身在何处,以为自己嗅到的已是娘家麦子的芳香,等恍然大悟——这哪是娘家的麦地呢,便独个儿笑了起来,如歌似地灿烂。
但绝不吝惜泼出去的情意,娘家爹和丈夫不都常说么,人不能太自私了,天下农民是一家。
是的,也应该为别人喜欢喜欢。
何况,娘家地土好,人又勤,麦子一定不会比这儿差,也应该提前为之开怀一乐了。
满怀的麦香,满心的快活,满鬓角的汗珠,满眼睫的光。
她们的身姿是大小雁塔上的风铃。
正干农活的男人们都知道她们是干什么去的,都为她们而感到自豪和充实。
婆娘们喜滋滋地迈开脚步。
现在,娘正在做什么呢?是不是早站在村口的老椿树下等我了?爹又在做着什么?一定是风风火火地联系收割机去了,但他也不忘记女儿这两天要回来,一定会早早地赶回家的。
爹娘都上了一把年纪了,女儿多么想多住上几天,好给他们凑一把力,把麦子颗粒不剩地收到囤子里头。
这期间一定要尽量多帮爹娘干些事情,比如缝缝补补呀,比如领着患老年病的爷爷上医院诊治呀。
可是,爹又会厉声吼叫:“哪有这种情理?”娘也会柔声相劝:“听你爹的话,回去吧。
麦忙天,谁家不是等着人手用哩?”而她们自己也放心不下婆家的事啊!婆娘,婆娘,婆娘的心里有多少牵挂啊!脚下的这条路,连接着分成两半的心儿的路,已经走过百遍千遍了,却愈走愈亲切,愈走愈爱走。
自从缘分里亮出了这条路,这条路就和她们的生命紧紧地连在一起了。
而且总是一边走,一边在心里悄悄呼唤:娘啊娘啊,我回来了!无边麦田的金黄的底色上,她们的脚步编织着一幅既古老又鲜活的关中农村的风俗画。
传统和现实,古风和新意,在她们的身影上结合得那么和谐,那么完美。
她们望着麦子。
她们也是麦子,一株株能思考、有感情、会走动的麦子。
她们呼吸着大气,装饰着田野。
为了感谢阳光雨露的深恩,她们急匆匆地前行。
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颤动着,辐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
(选自《名家散文自选集丛书·刘成章散文集》,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8年,有删改)2.请根据你对费孝通《乡土中国》的阅读体验,结合本文内容,谈谈文中所写的关中地区还留存着哪些乡土社会的特色。
三、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归宿终安在王琴母亲说,有人看上了我家的那棵柿子树,六千块,只要同意,马上付钱,下午挖了装车运走。
我在电话里喊,不卖!母亲又说,好几棵树都挖走了,我们家的那棵给的价最高,再说,有几年不结柿子了。
我急了,大声说,六千块钱能干什么,你眼皮怎么那么薄,见钱就卖,你晓得一棵树长那么大需要好多年不?没等我说完,母亲就挂了电话,我知道她也不高兴了。
去年,母亲告诉我,她和父亲年岁大了,得准备寿木了,不需要我们兄妹出一分钱,他们自己也想办法。
我想,说不定卖柿子树也是母亲的办法之一,于是决定回去看看。
“欢迎蛋”是村里一片田的一个小地名,临近磨刀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