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_第二章第二节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2.2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教案(附导学案)
课题《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案第1课时人的消化系统教学目标 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记住消化的概念。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消化的概念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合作教具试管、碘酒、馒头、消毒棉絮、温度计、清水、热水等教学内容教法,学法问题引入1.我们每天吃的食物都含有哪些营养成份?2.食物中的这些成分只是构成人体内这些成分的原料。
那么食物中的这些成分是怎样转化成人体内这些成分的呢?明确目标授课口腔是消化系统的起始部分,口腔中有哪些与消化有关的结构?回忆自己在进食时这些结构分别有什么作用?口腔仅仅起到嚼咀食物的作用吗?下面我们来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请一位同学吃馒头,但不能白吃,要求慢慢地嚼咀,细细地体味。
看能否吃出什么味道。
馒头并未放糖,为什么会吃出甜味呢?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思考回答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消化吸收引入新课。
学生回答牙齿、舌、唾液腺牙齿嚼咀,舌搅拌,唾液腺分泌唾腺,能湿润食物。
学生活动口中有点甜。
学生思考,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我们假设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并与唾液有关。
下面我们来一起探究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提醒:探究中的“提示”部分演示请××同学谈谈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并解释。
口腔中的什么物质使淀粉发生了变化?哪个试管内的淀粉发生了变化?为什么?牙齿、舌和唾液的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既然牙齿这么重要我们怎样进行保健?科学实验证明:蛋白质、脂肪在口腔中不能被消化,只有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部分转变成麦芽糖。
麦芽糖有甜味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细嚼馒头有甜味。
麦芽糖还需要进一步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
因此,口腔只具有初步消化淀粉的作用。
那么什么叫消化呢?阅读教材P29-30消化的概念。
补充: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并不是所有的都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被吸收!只有大分子的有机物,如:淀粉、蛋白质、脂肪必须经过消化而水、无机盐、维生素则不需要经过消化就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4-2-2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1
2
唾液/清水
牙齿的咀嚼与舌头的搅拌
三、制定计划:完善计划:
试管
1
2
3
初订计划, 设计单一 变量对照 实验
唾液/清水
清水
唾液
唾液
牙齿的咀嚼与 搅拌馒头碎屑 馒头碎屑
馒头块
舌头的搅拌 学习活动
搅拌
不搅拌
二
三、制定计划:实验准备
认真阅读教材,弄清实验步骤。完成实验报告 C 部分
三、制定计划:完善创新方案
教学重点 根据教材提示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难点 根据教材提示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讲解法
教具准备 课件,班班通, 图片
教学环节
教学素材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展示馒头图片。 提问: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尝一尝
第一块快速吃完馒头块。
导入
提问:你吃出了什么味道?
认 真 思 考 视频导入, 展示视频
在口 腔
趣。
中的变
活动一:自学课本
化
(一)带领学生自学课本“馒 P27-28,注意课本的提
培养学生自
头 在口 腔 中 的 变 化”的实 示,理清课本实验设计 学 能 力 和 表 达 能
验,分析设计思路。
思路。
力。
活动二:课前小组
(二)让学生小组合作课前 讨论完成活动二的改
思考如何改进实验,让学生展示 进实验的问题,课堂派
总结学生
示
发言
小结:
1、根据探究实验的实验现象可以分析得出:馒头变甜与
独立思
小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展示图片 考 , 回 答 小结
初中生物_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介绍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中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消化和吸收的内容,在上本课时,首先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体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进而了解消化液对食物的消化作用,然后再通过剪贴图、挂图等方法使学生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通过对资料进行分析,使学生学会自己分析归纳正确的结论,并能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曲线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学会爱惜自己的身体。
教学设想教学重点:消化系统的组成及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教学难点: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的关系,消化液对食物消化作用。
教学疑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能全部进入人体内吗?如果不能是什么原因呢?教学准备:实验用具:馒头、刀、消毒棉絮、镊子、烧杯、试管、碘液等挂图:消化系统模式图课时按排:1课时课型:新授教学过程:[导入]:我们每天所吃的粮食、蔬菜、肉和蛋等食物,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被消化吸收;我们每天所吃的食物都必须通过口腔,口腔是消化系统的开始部分,它的结构怎样?它有什么样的功能呢?学生活动:讨论后,归纳出口腔是消化系统的开始部分,里面有牙齿、舌和唾液腺。
牙齿有咀嚼食物的作用,舌主要是起搅拌的作用,而唾液腺则分泌唾液对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
师提示:在学生体会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描绘馒头在口腔中的遭遇,在进行探究实验时应注意。
[教师]: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步骤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拌匀,C块不做任何处理作为一种对照。
2、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1分钟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2章第2节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消化和吸收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学生互评练习成果,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4.教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巩固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概念图、流程图等形式,梳理消化和吸收的知识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教师点评学生的总结,强调消化和吸收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设计一份符合自己年龄和身体状况的健康食谱,要求包含早餐、午餐和晚餐,并在食谱中注明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及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消化系统的模型、图片等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流程图等形式,梳理消化和吸收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4.设计相关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选择一种食物,了解其消化和吸收过程,通过绘制流程图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
5.结合所学知识,为家人或朋友解答一个关于消化和吸收的疑问,并将解答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6.阅读一篇关于食品安全、营养与健康方面的文章,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作业布置要求:
3.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提升。
2024七年级下册生物消化和吸收教案及教学反思
01教学目标与要求Chapter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积极探索未知世界的态度。
帮助学生树立健康饮食的观念,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和他人的身体健康,培养关爱生命、珍惜健康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02教材内容与分析Chapter消化系统组成及功能消化系统的基本组成01各器官的功能02消化腺的作用03食物在消化道内变化过程食物的消化过程消化液的作用吸收方式营养物质通过主动运输、被动运输等方式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随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运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
吸收部位小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其表面积大、绒毛多、血管丰富等特点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吸收途径水、无机盐、维生素等小分子物质直接吸收入血,而糖类、氨基酸、脂肪酸等则通过主动运输等方式进入细胞内被利用。
营养物质吸收途径和方式教材特色及创新点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一季度第四季度图文并茂贴近生活实际注重实验探究拓展知识视野03教学方法与手段Chapter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拓展思维空间030201启发式教学法应用实验探究法实施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实践分析实验结果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播放视频制作课件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如人体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食物在体内的消化过程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互动教学1 2 3分组合作交流讨论成果展示小组合作交流讨论04课堂活动设计Chapter导入新课,激发兴趣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消化和吸收的概念,如为什么我们每天都要吃饭?食物在我们的身体里发生了什么变化?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吃下去的食物都去哪里了?它们是如何被消化和吸收的?讲解示范,引导思考讲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重点介绍口腔、胃、小肠等器官的消化作用。
通过动画或视频展示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旅程,让学生直观了解消化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食物对消化系统的影响,以及消化不良可能引起的健康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2.2《消化和吸收》教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单元《消化和吸收》是学生在学习了细胞结构、生物圈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探究人体生理过程的重要内容。本节课通过介绍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过程以及营养物质的吸收等知识,使学生能够理解人体获取能量和营养的基本途径。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并培养其健康生活的意识。
2. 科学思维:学生们通过实验观察和小组讨论,培养了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并能够提出合理的解释和解决方案。
3. 实践应用: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合理安排饮食,注意营养的均衡摄入。他们能够观察身边的家人或朋友的食物摄入和消化情况,并根据个人的消化能力提出合理的饮食建议。
5.讲解与解答
针对同学们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和疑惑,我来给大家进行讲解。食物的消化过程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是指食物在消化道内的运动和切割,如牙齿的咀嚼和胃肠的蠕动。化学性消化是指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小分子物质,如淀粉被转化为葡萄糖,蛋白质被转化为氨基酸,脂肪被转化为甘油和脂肪酸。营养物质的吸收主要在小肠内进行,小肠绒毛是吸收的主要场所,能够被小肠绒毛吸收的营养物质有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维生素和无机盐。
3.探究活动
现在,请大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食物的消化过程。每组选定一种食物(如馒头、鸡蛋或牛奶),通过实验观察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情况。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食物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4.小组讨论
实验结束后,我们来进行小组讨论。请同学们分享一下你们的实验观察结果,讨论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机制。
初中生物_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消化和吸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2、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3、通过学习,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4、认同消化系统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
二、教学重点难点:食物的消化过程,小肠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三、课前准备:1、将漫画PS处理,选取适用于本节课的内容和片段进行知识性增减。
2、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猪胆汁乳化脂肪”的实验,并录制视频。
四、教学过程:(一)漫画引入,知识回顾学生阅读网络流行漫画《Stone小百科》“说来你可能不信,在你的身体里住着一家黑店!”,回顾上节所学消化系统的组成,完成老师设置在漫画中的填空。
(意图:通过幽默风趣的漫画引发学生兴趣,漫画包含非常严谨的生物学知识,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又作为本节课的主线。
)结合课本P29消化系统示意图,找出各种消化液以及它们的作用,红笔圈出关键词。
(意图:培养学生读书检索关键词的能力,并对消化液有初步认识,为接下来食物消化的讲解打下基础。
)(二)师生齐动,探求新知以漫画中出现的经典场景“前台”、“澡堂”、“淋浴”、“按摩”分别进行口腔的复习和胃、十二指肠、小肠处消化液和消化过程的学习,老师引导,学生展示读书检索关键词的成果。
学生观看实验小组进行的“猪胆汁乳化脂肪”的实验视频,总结胆汁的作用和特点。
(意图:漫画中出现的场景有非常直观形象的演绎名称,非常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老师要抓住这一优势既快又准确的的带领学生掌握基础性内容。
对于抽象难懂的“乳化”概念进行直观展示攻克难点。
)师生共同总结哪些器官具有消化功能?以及口腔、胃、小肠的消化液种类和它们对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作用。
(三)合作攻坚、深入体会学以致用,进行“疯狂的下午茶”环节。
老师准备三种日常食物,小组合作进行讨论,1、它们富含什么营养物质?2、分别在口腔、胃、小肠是否有消化?3、消化产物分别是什么?选取本组最想获得的下午茶点心,派代表进行展示,书写其消化过程,完全正确的小组获得该食物的享用权。
初中生物_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消化和吸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对本节课的基本认识与理解二、教与学的过程设计三、板书设计学情分析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七年级学生对食物的营养成分略有了解,但是理解食物的消化需要有一定的化学基础,化学性消化需要了解酶的作用机理,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让学生认识到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器官,各种营养成分消化后的产物即可,不易讲得太多。
教学效果分析本节课的知识点多、且比较抽象,使学生掌握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将问题合理分解,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较好的化解难点,突破重点。
首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食物进入消化系统后会经历怎样的过程?”。
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上的问题,分析消化过程。
然后小组交流,展示自学结果,分析总结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并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理解,胆汁乳化脂肪的作用。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能够准确的概述消化过程,能够区分淀粉、蛋白质和脂肪消化曲线,并说明理由。
最后教师小结,淀粉蛋白质,脂肪分解成小分子物质被吸收,并补充:水、无机盐、维生素本身就是小分子物质,不经消化直接被吸收。
完成本节知识学习,本节课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但是在教学进程中仍反馈出较多的问题,问题一,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入时间较长,导致后面达标检测未能完成,充分;问题二,学生对知识的概括,总结不到位;问题三学生读图能力有欠缺,许多学生只能识记文本,落在读图,则指向模糊,如小常适合消化的结构特点,说不清楚了,教师今后还需要多加强和训练;问题四,学生对视频兴趣很浓,现象描述也很准确,但是只停留在观察层面,还不会分析,今后教师还应在“导”上下功夫,既不强加结论给学生,又让学生合理得出结论。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第2节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2.小肠绒毛的结构和功能;
3.消化和吸收过程中的生理调节机制;
4.消化不良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参考课本、查阅资料、分享生活经验等。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发现和感悟。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将设计一系列针对消化和吸收知识点的练习题,以巩固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练习题包括:
1.判断题:关于消化酶的作用机理和分泌部位;
2.选择题:关于小肠绒毛的结构和功能;
3.填空题:关于消化和吸收过程中的生理调节机制;
4.简答题:分析消化不良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消化和吸收知识。首先,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重点知识点,如消化酶的种类、作用机理、小肠绒毛的结构和功能等。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第2节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掌握消化酶的作用和特点。
-通过观察消化系统模型、实物标本及图片,使学生了解消化系统的构成,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等器官。
-通过实验、动画和案例,让学生掌握消化酶的种类、作用机理及分泌部位,如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身体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保持消化系统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关注自己的饮食习惯、作息规律等。
-引导学生从心理层面关注身体健康,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生物现象,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消化与吸收》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消化与吸收》教学反思(精选五篇)第一篇:《消化与吸收》教学反思《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赵庄小学孙志玲《消化和吸收》选自冀人版第七章第一节,这节课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初步的功能,因此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自身展开教学,教学中尽量应体现通俗易懂。
在课前,我对教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正确认识本节内容的知识、地位及其作用。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整合教材,然后对一些活动进行设计,本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从而使本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活动中,我能够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和“主体―主导”理论来指导教学。
当学生参与活动时,教师多看,多听,多感受,在学生讨论、观察后,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对消化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发挥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的作用。
但是,上完这堂课后,我也发现了本堂课的许多不足之处,对于本节课活动的组织还欠到位,虽然进行活动的同学在积极参与,但是坐在下面的部分学生在看热闹,没有起到面向全体学生的作用;在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再细致到位一点,不要像蜻蜓点水般,否则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在设计思考题时,应留给学生充分的余地思考,而不是急于提醒和引导。
可能在教学中,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我认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位尽快发现,然后尽快得以改正,从而在教学上得到不断的提升。
第二篇: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张红霞《消化和吸收》是人教版第四单元第四章的内容,该课在从整体了解人体构成的基础上,围绕消化系统帮助学生学习食物在被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中所经过的主要器官及食物变化(分解和吸收)过程,了解日常生活中一些不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给消化系统带来的危害和造成的疾病,通过设计制作模型进一步熟悉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功能,同时激发学生关注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初中生物_《消化和吸收》第二课时新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节人体的消化和吸收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消化和吸收》第二课时新授_生物_初中_ _教学目标1.描述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
2、知道吸收的概念。
3.概述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第二课时食物的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消化系统的组成。
2、消化道包括哪些器官?3、消化腺包括哪些器官?各自分泌什么消化液?(二)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知道,生活中我们慢慢咀嚼馒头,能感觉到甜味,是因为产生了麦芽糖,,从淀粉到麦芽糖,就是最终消化了吗?(生答没有)麦芽糖又是怎样校花的呢?蛋白质、脂肪又是怎样消化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师展示目标。
(找一位学生读)师:同学们根据提纲,阅读课本28-29页。
探究一:食物的消化1、淀粉在口腔中完全被消化了吗?在什么地方最终消化?最终产物是什么?2、蛋白质在什么地方开始消化?在什么地方最终消化?最终产物是什么?3、脂肪是怎样被消化的?4、小肠可以消化哪些物质?5、小肠中含有哪些消化液?分别是由谁提供的?学生看课本,师巡视。
学生基本看完课本了。
师:为便于同学们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我们欣赏一段视频。
师:播放视频。
师:淀粉是怎样消化的,请一个小组展示。
小组展示,一位同学展示,组内其他同学补充。
师对小组展示情况进行评价。
师:蛋白质是怎样消化的,请一个小组展示。
小组展示,一位同学展示,组内其他同学补充。
师对小组展示情况进行评价。
师:脂肪是怎样消化的,请一个小组展示。
小组展示,一位同学展示,组内其他同学补充。
师对小组展示情况进行评价。
师:小肠能消化哪些位置呢?生答略。
师:小肠能消化多种物质,与它含的消化液有关,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胰液是由胰腺分泌的。
同学们请看图。
师展示肝脏、胰腺图。
学生总结肝脏、胰腺分泌的消化液,怎样流出?流入部位。
师转述,消化道各段消化能力一样吗?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分析。
列表格:食物消化部位参与消化液最终产物淀粉蛋白质脂肪学生先思考,再填表。
初中生物_第二章第二节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学情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学生好动性强,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需要借助与生动的实例和具体形象的图像,在教学中充分的利用实验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记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勤于探究思想意识。
《消化与吸收》效果分析《消化与吸收》是鲁科版七年级第四单元第二章内容,该课在从整体了解人体构成的基础上,围绕消化系统帮助学生学习食物在被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中所经过的主要器官及食物变化(分解和吸收)过程,通过幻灯片进一步熟悉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功能,了解日常生活中一些不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给消化系统带来的危害和造成的疾病。
不足之处:容量大,有些环节讨论不够深入,对学情分析不够具体,学生参差不齐会有什么样的表现?这些若能了解详细一些会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效果更好。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也是本课教学的亮点。
实践证明,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从而使本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本节课学生活动的组织以及如何结合活动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教材分析“消化与吸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鲁科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二章人的营养第二节,本章共分三节,教材通过三节的介绍力求将人的营养问题始终与周围的环境相联系,以便使学生认识到人与生物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消化和吸收》说课稿
《消化和吸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消化和吸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消化和吸收》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同时,本节课的内容又为后面学习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做好了铺垫,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首先介绍了消化系统的组成,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让学生对消化系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然后详细阐述了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以及营养物质在小肠内的吸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人体是如何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从而认识到合理饮食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阶段,他们对生物学充满了兴趣。
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对于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较为抽象的知识,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直观教学法,结合多媒体课件、模型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
(3)说明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关注自身的健康。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消化系统的组成。
(2)食物的消化过程。
(3)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教学难点(1)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
初中生物_人教版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_⼈教版第⼆章第⼆节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第⼆节消化和吸收教学⽬标:1.描述⼈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 尝试探究馒头在⼝腔中的变化。
4.通过⼩肠结构的观察活动,理解⼩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的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1.⼈体消化系统的组成;⾷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探究馒头在⼝腔中的变化。
教师准备实验“探究馒头在⼝腔中的变化”和“观察⼩肠结构”的⽤具。
教学过程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刚刚接触⽣物这⼀门学科,有很强的好奇⼼和求知望,想要了解⾃⼰的⾝体结构。
通过⽇常⽣活经验的积累对消化系统有⼀定的了解,但⾷物在消化系统内具体如何消化和吸收的知识却⽐较缺乏。
⽽这部分知识⼜⽐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探究馒头在⼝腔中的变化”和“观察鸡的⼩肠”两个实验,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
对于学⽣主要采⽤“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法。
引导学⽣乐学、会学;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让学⽣动⼿做⼀做、动脑想⼀想、动⽿听⼀听、动眼看⼀看、动嘴说⼀说,让他们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达到课程⽬标。
效果分析1、在新课程改⾰的背景下,我们把“⾃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引到⽣物课堂中,注重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注重问题引领,学⽣⾃主探究。
2、从学⽣⾃⾝贴合⽣活的实际出发,通过”探究馒头在⼝腔内的变化“亲⾝体验⾷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
通过对教学环节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降低了学⽣学习新知的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问题的设置由简到难,不断对学⽣适时的评价和激励,增加了学⽣学习的积极性⾃信⼼,达到知识和情感价值观的统⼀。
3、教师的定位恰到好处,在⽣⽣互动、师⽣互动中穿针引线,以精炼的语⾔点拨引导,充分发挥学⽣的积极性,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消化与吸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圈中的⼈第⼆章⼈的营养第⼆节,本章共分三节,教材通过三节的介绍⼒求将⼈的营养问题始终与周围的环境相联系,以便使学⽣认识到⼈与⽣物圈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物_第二章第二节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第二节消化和吸收学情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学生好动性强,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需要借助与生动的实例和具体形象的图像,在教学中充分的利用实验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记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勤于探究思想意识。
《消化与吸收》效果分析《消化与吸收》是鲁科版七年级第四单元第二章内容,该课在从整体了解人体构成的基础上,围绕消化系统帮助学生学习食物在被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中所经过的主要器官及食物变化(分解和吸收)过程,通过幻灯片进一步熟悉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功能,了解日常生活中一些不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给消化系统带来的危害和造成的疾病。
不足之处:容量大,有些环节讨论不够深入,对学情分析不够具体,学生参差不齐会有什么样的表现?这些若能了解详细一些会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效果更好。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也是本课教学的亮点。
实践证明,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从而使本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本节课学生活动的组织以及如何结合活动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教材分析“消化与吸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鲁科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二章人的营养第二节,本章共分三节,教材通过三节的介绍力求将人的营养问题始终与周围的环境相联系,以便使学生认识到人与生物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本节是在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对营养物质在人体中的变化进行具体的阐述,目的是使学生明确人体是如何将食物消化并将其中的营养物质吸收的。
本节是在学习了生殖系统后,进一步让学生理解系统中的器官协调一致、共同完成某一功能的良好素材,是学生理解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知识基础之一。
本节内容可以为学生学习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打下基础。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本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图的分析,总结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2、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分析,认识胆汁在脂肪消化中的作用。
3、通过观察小肠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1、通过对课本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图的分析,总结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2、通过对小肠结构的观察,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本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图的分析,列表总结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四、教法、学法:综合运用学案指导、问题指导、小组合作、实验演示等方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激趣导入,明确目标:导课:食物照片:民以食为天,我们每天会吃大量的食物。
今天,我们要在深入思考一下:这些食物在进入我们体内之后会经历一个怎样的过程呢?还有,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怎样才会转化为我们自己的物质?学习了这节课的内容以后,请你来讲解一下!带着这一任务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旅程——消化和吸收㈡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1、能说出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2、理解小肠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㈠食物的消化我们已经知道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必须先经消化,转变成小分子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
营养物质在哪些部位被消化,消化的过程怎样,大家自主完成导学案学习任务一。
★创设情境,自主学习自学指导:认真观察课本35-36页图,仔细阅读旁边的文字解释。
并根据图中信息,完成导学案中食物的消化部分问题。
1、消化腺分泌什么消化液?流入消化道什么部位起作用?哪个部位消化液是最多的?说明哪个部位起主要的消化作用?2、消化液中都含有什么消化酶?可以消化什么营养物质?3、口腔、胃、小肠中发生了什么消化过程?自学展示:学生展示自学内容,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胃液、肠液、胰液、胆汁作用是什么?教师讲解:胃液、肠液、胰液都能把食物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它们都含有消化酶,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在一定温度下能帮助食物分解成小分子物质。
(烧纸成灰模拟演示消化酶的作用)但胆汁不含消化酶,但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
(图片、视频演示)胆汁的乳化作用录像说明:胆汁中虽然没有消化酶,但是胆汁能乳化脂肪增大脂肪酶与脂肪颗粒的接触面积,起到乳化脂肪的作用。
小结:学生自主完成学案中有关食物消化的小结部分表格。
分析出淀粉、蛋白质、脂肪初步消化和最终消化的部位、参与消化液及产物。
当堂练习:解读曲线学生分析判断三种物质的消化曲线,并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消化腺产生的消化液在食物消化中起主要作用。
消化系统中的消化道也不仅仅是食物的通道。
消化道也能对食物的消化起到帮助和促进作用,如:口腔中牙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将食物磨碎并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胃和小肠的蠕动也能起到磨碎食物并让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的作用。
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淀粉、蛋白质、脂肪经消化系统的消化之后,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这些小分子物质。
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这些小分子物质不需要经过消化,可直接被人体吸收。
过渡:小分子物质主要集中在人的消化道中。
科学家研究发现,从人的小肠和大肠中分别提取出一些物质。
经过分析对比,结果是大肠提取物中所含的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比小肠中的要少很多。
那么,减少的这些物质去哪里了?㈡营养物质的吸收出示图片,分析:消化道的哪些部位有吸收作用?吸收的主要场所在哪里?小肠为什么是吸收的主要场所,我们就从小肠的结构特点上找一找原因。
创设情境,自主学习自学指导:认真阅读课本资料分析中的内容,将学案中的营养物质的吸收部分补充完整。
并归纳总结:小肠结构上的哪些特点使它能吸收大量的营养物质?讲解释疑,巩固提高总结: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长度和内壁结构。
小肠的这些结构使得食物中大部分的营养物质都在小肠中被吸收。
所以说:小肠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营养物质不仅仅在小肠中被吸收,消化道中的胃可以吸收少量水和酒精,大肠中还可以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剩余的食物残渣形成粪便,经大肠末端的肛门排出体外。
营养物质被吸收到哪里?进入小肠内壁的毛细血管中,随血液运往全身。
归纳小结,检测达标小结:认识了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的过程,回到我前面布置的任务:请你来讲解一下:这些食物在我们体内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学生分析出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
学生分四组,思考讨论淀粉、蛋白质、脂肪和水、无机盐、维生素在消化道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学生分组抢答,比比哪组分析的又全面又准确?达标检测:学案中的达标检测题。
学生自主完成,同桌交换检查!拓展延伸:教师展示“氨基酸口服液、多肽片”等保健品图片,提出问题:健康人是否需要服用这些保健品?学生分析讨论出,氨基酸和多肽是蛋白质消化产物,青少年合理饮食,就可以保证营养。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对人体消化和吸收过程有了全面的认识。
希望大家合理饮食,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我们的学习旅程到此结束——下课!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课后练习1.吸收是指各种营养物质在小肠等处被吸收后,进入()A.运动系统B.循环系统C.消化系统D.泌尿系统2.下列物质中不能被消化道直接吸收的是()A.水B.氨基酸C.葡萄糖D.麦芽糖3.不能被大肠吸收的营养物质是()A.水B.无机盐C.维生素D.氨基酸4.与流入小肠的血液相比,从小肠流出的血液成分中()A.氧气增加了B.二氧化碳减少了C.养料增多了D.食物残渣增多了5.下列腺体分泌的消化液中,消化酶种类最多的一组是()A.肠腺和胃腺B.胃腺和胰腺C.胰腺和肠腺D.唾液腺和胃腺6.在消化道中,催化蛋白质消化的消化酶来自()①唾液腺②胃腺③肝脏④肠腺⑤胰腺A.①②③B.③④⑤C.②④⑤D.①③⑤7.与小肠消化和吸收功能不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是()A.管壁的结构分为四层B.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C.腔内有许多环形皱襞D.皱襞表面有许多绒毛8.试管中有一些植物油,加入配制的消化液,充分振荡置于37℃温水中,一小时后植物油不见了.配制的消化液可能是()A.唾液、胃液、肠液B.胃液、唾液、胆汁C.胰液、肠液、胆汁D.肠液、胰液、唾液9.下面是人体内食物成分被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其中顺序正确的是()①营养物质被小肠绒毛吸收②蛋白质开始被消化③脂肪开始被消化④淀粉开始被消化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④②③①D.①③②④10.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A.口腔B.胃C.小肠D.大肠11.根据小肠绒毛示意图上的编码及所指部分回答:⑴小肠黏膜上皮凹陷形成[ ] ,能分泌肠液,含有多种消化酶,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⑵小肠内表面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许多[ ] ,这样增大了小肠的内表面积;此外,[ ] 壁很薄,内有丰富的[ ] 和,这些都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12.右图中三条曲线分别表示蛋白质、淀粉、脂肪在消化道中的化学性消化过程.请据图回答:⑴淀粉从消化道中的[ ] 开始被消化.⑵蛋白质从消化道中的[ ] 开始被消化.⑶脂肪从消化道中的[ ] 开始被消化.⑷三种有机物都在[ ] 被彻底消化.⑸甲、乙、丙三种有机物都在(选填字母)内消化,为小肠,D是,A是.⑹曲线甲是的消化,曲线乙是的消化,曲线丙是的消化.第二节消化与吸收课标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节知识方面的要求是:“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因此,本节的重点是三大营养物质(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以及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为了达成以上目标,教材安排了“观察与思考”和“资料分析”两个栏目,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相关知识,并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通过解读图片及文字资料来获取相关信息,系统、深入地理解知识,同时提高分析图片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