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16块(兴)特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技术及对策

合集下载

特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描述及综合挖潜对策

特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描述及综合挖潜对策

特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描述及综合挖潜对策作者:于克立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28期摘要:油藏精细描述是在油藏开发的各个阶段,以描述地层框架、储层和有效储层及流体空间展布为核心,为油藏管理提供地质模型的技术服务工作。

其内容包括综合利用地震、地质、测井、岩芯、试油试采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对各类油藏进行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的精细地层划分;基于井和三维地震结合的精细构造解释;基于测井相和地震相相关联的各类岩石沉积相或岩相分析;基于地震属性、弹性参数反演和叠后反演的储层物性表征;基于地震反射各向异性特征的裂缝空间分布描述;动静态资料结合的油藏特征分析;以及整合前述各项工作的成果,建立相控的精细油藏三维地质模型;地质储量计算及其不确定性分析。

关键词: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剩余油;挖潜油田北部油藏目前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的双高阶段,地下还存有大量的剩余油,但是分布比较复杂,挖潜难度大。

为了准确描述剩余油分布和提高油气采收率,对该块进行精细油藏描述和剩余油分布研究。

1 油藏地质特征某区域沿北北东呈条带状展布,主块构造相对简单,含油层系沙二下、沙三上。

储集岩主要为长石石英粉砂岩,平均孔隙度16.5%,平均空气渗透率为34.7×10-3μm2。

原始地层压力36.9MPa,地层温度110℃~120℃,地面原油密度0.818~0.8301g/cm3,地面原油粘度5.3~6.78mPa·s。

2 开发现状和出现的问题研究区含油面积0.23km2,地质储量14.8万吨,可采储量5.9万吨,剩余可采储量1.7万吨。

该区块从1984年开始注水开发,由于注水时间较长,该区块早已进入高含水时期,平均含水达到96%,采油速度0.02%,采出程度28%,客观上就要求必须搞清剩余油分布,提出切实可行的开发手段,提高区块最终采收率。

3主要研究方法和成果3.1确定夹层,细分单砂体以小层为研究对象,纵向上主要利用夹层细分单砂体。

特高含水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精准挖潜技术

特高含水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精准挖潜技术

第6卷第1期 2019年2月非常规油气U N C O N V E N T O N A L O IL0G A SV ol.6No. 1Feb. 2019特高含水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精准挖潜技术李石权,范莉红,邓彩云,任瑞峰,魏祥华,卢旭宁"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采油一厂,河南濮阳457001)摘要:油藏进入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储量及分布复杂,挖潜难度大。

为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本文以文中油田“老三块”为例,采用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法核算了剩余油储量,并在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测井二次解释结果和生产动态资料,以砂体储能系数、地层系数以及流动带指数等为指标,将油藏划分为一、二、三类。

通过分析不同类型油藏的剩余油分布潜力,提出了不同类型油藏的剩余油挖潜方法。

研究结果表明“老三块”油藏剩余油潜力较大,呈现出“普遍存在,局部富集”的基本特征,纵向上各小层剩余油分布差异大。

利用该方法对文中油田“老三块”剩余油进行了挖潜,水驱效果大大提高,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特高含水;二次解释;剩余油;深度水驱;采收率中图分类号:TE357 文献标识码:APrecise Drilling Technology for Residual Oil in the Later Stageof Development of Extra-high Water-cut ReservoirLi Shiquan, FanLihong, DengCaiyun, Ren Ruifeng, Wei Xianghua, Lu Xuning(Zhongyuan O ilfield. Com pany N o. 1 Production P la n t, Sinopec, P u yan g, H enan,457001, China)Abstract:Three block reservoirs of W enzhong oilfield get into the ultra-high w ater cut developm ent stage, oil reserves and d 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became very com plex, and the ability of stable production was difficulty.T hen the remaining oil r eserves were calculated by the m ethod of w ater drive characteristic curve and oi--water rela­tive perm eability curve, through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secondary logging interpretation and production dynamic da­ta ,has been clear abou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rem aining oil. T he stud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m aining oil poten­tial of old three blocks reservoir was larger, dem onstrated the ^U niversal existence and local enrichment+ of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the distribution of rem aining oil was different in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In the field of practice,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m ethods and measures to improve oil recovery according the classified reservoir, and hasachieved good results and economic benefits.Key words:ultra-high w ater;secondary logging interpretation;remaining o il;advanced w ater flooding;recovery文中油田“老三块”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 文留构造中部,包括油藏特征相近、构造上相对独 立的文10、文15以及文25东3个区块,属中渗复 杂断块油藏[1],石油地质储量为2 083 X104t,标定采收率 48. 18],可采储量 1 003. 59 X104t。

中高渗注水油藏开发后期挖潜对策

中高渗注水油藏开发后期挖潜对策

中高渗注水油藏开发后期挖潜对策【摘要】综合分析中高渗油藏锦16兴(东)高含水期油水运动规律,结合动态监测资料、数值模拟等技术,认清锦16兴剩余油分布情况,实施完善注采井网、螺杆泵增排等挖潜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中高渗兴隆台注水油藏锦161 剩余油分布情况及油藏压力水平1.1 剩余油分布情况在综合分析中高渗油藏高含水期油水运动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动态监测资料、数值模拟等技术,认为锦16兴(东)“双高”阶段剩余油分布主要有以下类型:1.1.1微构造高部位剩余油富集通常来说,在构造高部的油层有生产的这种类型,该层常常被封堵,主要原因是曾位发生了强水淹。

这样一个低势闭合区就形成于该区域,水驱油的效果就会变差,在浮力、低部位注水或边水水势的驱动下,一些分布在周围的连续或零散剩余油经过长时间水力冲刷后会集中分布在构造的顶部。

1.1.2断层遮挡附近剩余油富集这种类型是侧向动态水势作用与侧向遮挡条件(断层或岩性)共同作用,在油井和断层之间形成剩余油富集区。

由于锦16块构造北高南低,北断层对油水运动有阻挡作用,使断层附近尤其是位置相对较高的部位存在剩余油。

如2005年6月欢2-20-206高含水关井后向断层边侧钻,投产初期日产油8.2t,含水20.4%。

1.1.3井间剩余油富集这种类型是指在2口及多口稳定注水的水井之间,形成一个低势闭合区(即所谓的压力平衡区),剩余油在浮力、流体势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后,在此区域重新聚集而成为潜力区。

如锦2-5更-6兴Ⅱ5小层1998年10月高含水,锦2-5-236井调整4个月后,该井见效,日产油最高上升到30t以上,含水35.8%。

1.1.4中低渗透层剩余油富集锦16块兴隆台油层物性好,而且主要沉积微相砂坝主流线及分流线物性差异小,由于注入水的重力分异作用,导致砂岩组下部水驱效果比上部好,甚至单层内水驱效果也具有同样的规律性。

该规律在中低含水阶段存在,在高含水阶段更为明显。

锦16块高含水期潜力层注水研究与实践

锦16块高含水期潜力层注水研究与实践

致 ,如果注水井采取大套注水可能造成无效注水增
多 ,造成注 水 沿 高渗层 突进 ,被 顺 向注 水 见效井 采
出,从而使侧 向或逆 向井难 以见效 。若不采取大套注 水 ,又会造成部分生产层位无注水控制 。对此转变 开 发思路 ,由全面注水 向优化部位注水 ,由多层注水 向 主力层段注水 的注水新思想 , 目的把剩余油更好 的推
2 .潜力层 实施细 分重组 。通过 细分 、重组等措 施对 该类层 位实施单注,并通过强磁增注 、调换水嘴
等措施保证注够水 。
调 整 为 现 在 的 四级 五段 , 同 时 修 改 配注 方 案 , 加 强 潜 力 层 I I I的注 水 。 I和 I
调整后 日产液上升 了1t d 日产油上升 了3 6 / 5/ , . t d ,含 水 下 降 了2 2 . %,动 液 面 上 升 2 6 2 m,累 增 油
注水砂岩 油藏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 ,进入特高含 水 期 后 ,剩余 油分 布 的极为 零散 ,想 控制 含水率 ,
先后 进行 了3 大 规模 调整 :1 8 年 扩 大分 采 区 、 次 93 1 8 年细 分层系 、19 年完善注采井 网。 97 91
采 油井采 取堵 水 ,采液 厚度 下 降 。针对 此 阶段井 组 内不 同井 点 、不 同水驱 方 向剩余 油纵 向上 的分布 不
( 从新井开展潜力层注水 三) 以2 0 年新井 6A 3 井为例 ,依据新井6 A 3 的 07 -27 -2 7
2 7 t。 3 6
3 .合理调 整配注 。改变 以往对 吸水差层 提高配 注量 以增 加其 吸水量的注水观念 ,采取精细单层段配 水 ,实施温和注水 ,配注注采 比为1 1 . 。 . ~1 2 4 .强化管理 。对 “ 潜力层 ”加 强注 水管 理,要

探讨特高含水期水驱剩余油挖潜技术

探讨特高含水期水驱剩余油挖潜技术

探讨特高含水期水驱剩余油挖潜技术摘要:截止2007年年底,喇嘛甸地区的油田开始到达特高含水期。

自此之后,油井数目不断减少,油井产量也逐年降低。

其中,产量在两吨以下的低效能油井将近四百口,这种情况极大限制了油田后期的开发利用。

油田的产油目标难以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自然难以获得。

本文从油层状况和储层内部分布研究等方面分析,了解油层剩余油的动用状况,采取措施,利用压裂、补孔等技术措施挖掘剩余油,提高低产油井的生产能力。

关键词:剩余油含水期情况措施喇嘛甸地区诸油井自从到达特高含水期之后,各种油层的性质随其空间位置变化极大。

分析其主要变动原因是三大矛盾,由于无效循环,致使剩余油位置不集中,注采不平衡油井的剩余油和厚油层种类较少的韵律上部储量较多。

储油层结构理论和油层详细情况将作为研究的依据,获知油层剩余油的空间特性,利用压裂、补孔等手段挖掘低产井油层剩余油,深化储层利用,建立起喇嘛甸油田特有的低产井开发利用方案。

通过各种配套手段实现油井增产。

一、油层动用详情和未来发展方向1.厚油层剩余油原因以非均质为主喇嘛甸地区的萨2组油层是二类油层,主要形成因素是河流沉积,由于砂质沉淀,导致厚度较高,实施注水措施以后,油层的动用情况十分可观,水淹部分较多。

自二〇〇四年以后,两口新钻井和取心井水淹情况统计显示:萨葡油层业已实现全部水淹(洗)。

水淹部分以高中档为主,厚度比例均达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最高可达百分之九十五;从水洗情况来看,高中档水洗占主要部分,厚度比例位于百分之七十五到百分之九十七之间,水洗油层在驱油率方面的平均值已达到百分之四十六。

厚油层内部砂体分布情况较为特殊,纵向互相交叉叠压,主要有正韵律和复合韵律砂体两种。

油层内空间分布情况较复杂,厚油层内部动用率均较低。

主要体现在单一韵律段,下部开采较为可观,上部开采情况不是很好。

所以,从上面情况看来,单一韵律段中,上部分剩余储油仍然丰富,可以当作深层挖潜的主要对象;单一韵律段下部,由于剩余油量相对较少,可以当作控制注采无效循环的主要对象。

实现锦16块特高含水开发期稳产的主要做法

实现锦16块特高含水开发期稳产的主要做法
速度下降, 地层压力 下降, 稳产基础差 , 在老井产 量递 减逐 年加大 , 施效果 变差 的形势 下 , 措 区块 稳产 面 临着非 常严峻 的考验 。 3 实现 区块 特 高含水 期稳 产的主要 做法
3 1 强 化 注 水 管 理 , 化 注 水 工 作 , 解 开 发 矛 盾 . 细 缓
关 键词 : 注水 ; 潜 ; 挖 地质 工 艺措 施 ; 高含水 开发期 ; 产 ; 1 特 稳 锦 6块

中图分类号: E 4 T 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6 78 (oOO 一O 2—0 10- 91 21 )7 12 1 注水结构调整 , 从平面上和纵向上改善水驱油效果, 从而进 一步提 高注 水利 用率 , 实现 了注够水 注好 水 。
2 6 mg L。 47 /
该 块经 过 了近 3 的注 水开 发 , O年 目前进 入 特高 含水开 发 期 , 至 2 0 截 0 8年 1 2月 该 块 共 有 油 井 1 9 3 口, 开井 1 6口, 0 日产 液5 3 t 日产 油3 8 , 2 8, 8 t 综合含 水 9. , 26 折算 采油速 度0 51 , .6 累计产 油 14. 16 】34 0 ×1 , 出程 度 4.2 , 出可采 储量 的 8. , 0t采 53 采 85 共 有 注水井 6 4口, 井 5 开 6口, 均 日注水 8 7 平 0 3方 , 月 度注采 比 1 5 , . 2 累积 注采 比 1 0 9 .1。 2 断 块开 发形势 锦1 6块兴 隆 台油 层 1 7 9 9年 投入 开 发 , 经过 3 O 年 的高效 开发 , 1 9 底综 合 含水 达到 9 . , 到 9 8年 11 步 入特 高含水 开发 阶段 , 稳产难 度越 来越大 , 目前 区 块 已进 入 开发 中后期 , 出程度 高 , 合含 水 高 , 采 综 采

特高含水期水驱剩余油挖潜的实践与认识

特高含水期水驱剩余油挖潜的实践与认识
关 键 词 : 余 油 ; 孔 ; 状 砂 体 ; 小 河 道 砂 体 剩 补 坨 窄
萨北 开发 区综合 含 水 已高达 9 .7 23 %,进 入特 高 含水 开采 阶段 。 虽然 含水较 高 , 从取 心井 资料看 , 但 油 层 中还存 在一 定 比例 的低未 水洗 厚 度 . 3 . 有 5 %的厚 4 度 未 水洗 , 2 .%的厚 度 弱水 洗 。特 高 含水期 在 井 有 56
井 的对应 层位 . 而缓 解 三次 加密 井 的产 能压 力 。例 从 如 :北 3 3 2 5 - 3 ~ 6油井 周 围有 3口三 次加 密注 水井 均 射 开 高 台子 油层 .而北 3 3 2 5 — 3 — 6井 只射 开萨 尔 图油 层, 由于 有 注 无 采 , 成 注 水 井 注 水 困 难 、 造 吸水 状 况 差 , 中 l口井不 吸水关 井 。同时 , 油井 投产 后产 能 其 采 较低 , 初期 H产 液 7 , t H产 油 2 , 水 7 .% ; 三 次 t含 2 4 在 加 密 注水 井 投 注 、 油井 开始 见 到 注 水 效果 后 , 井 日 该 产 液 仍 只有 3 , t H产 油 l, 全 区 三次 加 密 井 见 效 时 f而
平 均 单 井 H产 油 已达 到 3。 经 过 对 北 3 3 2 5 t - 3 — 6井 G 1 、 I7 G 2 、 II 2等 层位 模 拟后 均具 有 因注采 I6 G 1 、 I0 G I+
类储 层油 水饱 和度 的分布 状况 的分 析 , 可将 区块 各 单 层剩余 油分 布概 括为 以下 三种 类 型 : 类是 剩余 油 较 一
藏动静 态数 据 , 确预 测 剩余 油分 布 , 清特 高含 水部位 、 精 搞 剩余 油 富集部 位 、 注采 完善 程度 。针 对 剩余 油分布 零散 的 实际情 况 , 选补 孔措 施 井 、 施层 位 , 过补 孔 完善局 部 单砂 体 注采 关 系 , 优 措 通 进行 剩余 油 的挖潜 。实践 表 明 , 通过补 孔 完善 单砂体 注采 关 系 , 潜 不 完善 井 区的剩余 油 , 以取得较好 开发 效果 。 挖 可

高含水期断块油藏效益挖潜技术探究

高含水期断块油藏效益挖潜技术探究

高含水期断块油藏效益挖潜技术探究随着油田开发的逐渐深入,很多原本储量丰富的油藏进入了高含水期,油水混采比例失衡,严重影响了油田的产量和效益。

而断块油藏由于地质构造的影响,油水分布不均匀,不同区块之间的产能差异明显,导致油藏开发存在挖潜难度大的问题。

探究高含水期断块油藏效益挖潜技术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高含水期断块油藏特点分析高含水期断块油藏在开发过程中具有以下特点:1. 油水分布不均匀:由于地质构造的复杂性,断块油藏内部的油水分布不均匀,不同区块之间的产量差异较大。

2. 油水混采比例失衡:在高含水期,由于开采过程中水涌入油井,油井产量下降,油水混采比例失衡,导致油田的整体效益下降。

3. 油井产能差异大:断块油藏内部油井的产能差异较大,存在一些高产井和低产井,导致整体开采效率低下。

针对高含水期断块油藏的特点,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来挖潜提效。

1. 储层调整技术:通过油藏调剖、水驱改造等技术手段来重新调整储层的油水分布情况,提高含水油藏的开采效率。

2. 油井改造技术:针对低产井,采取提高产能的措施,如注聚改造、酸化处理等技术手段,提高油井产量。

3. 油水分离技术:在高含水期,采用人工沉积池、离心分离器等设备进行油水分离处理,降低油水混采比例,提高原油产量。

4. 智能化管理技术:通过智能化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油田开采情况,合理调度油井产能,提高油田整体开采效率。

5. 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断块油藏进行综合评价和优化策略制定,找出效益挖潜的关键节点,提高油田效益。

6. 油田综合管理技术:通过建立综合管理平台,协调各项工作,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作战,提高油田的整体效益。

以上技术手段旨在通过调整储层、改造油井、分离油水、智能化管理、数据分析和综合管理等措施,提高高含水期断块油藏的开采效率和整体经济效益。

三、技术应用效果与挑战1. 技术应用效果通过上述技术手段的应用,高含水期断块油藏的开采效率和整体经济效益得到了明显提高。

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技术及分布研究

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技术及分布研究

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技术及分布研究【摘要】油田在经过长时间的注水开采后,会进入高含水期。

这一时期,油层内的油、水、气交错渗流,剩余油分布复杂,开发难度加大,同时还存在严重的无效循环注水。

本文主要概述了高含水期剩余油的几种主要挖潜技术,同时分析研究了剩余油的分布特点以及影响因素。

【关键词】高含水期挖潜技术剩余油分布开采我国油田的主要特点为:大多数属于陆相沉积且储层间、储层内以及平面上的渗透率变化较大。

正是基于这个特点,目前,国内90%以上的油田均采用注水开采的方式来完成。

油田注水开采的主要特点是开采的早期和中期含水量上升较快,采出油程度较高。

但当含水量达到80%左右的时候,采出量仅为油田储量的60%左右,由此可以看出,高含水期剩余油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未来将不可避免的作为能源后续开发的重要战略之一。

油田在经过长时间的注水开采后,逐渐进入高含水期,其剩余油的分布会趋于复杂化,给油田的挖潜带来越来越大的难度。

因此,对于高含水期剩余油的挖潜技术以及分布研究,以此来了解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并采用相应的挖潜技术,来降低油田剩余油的开采难度,提升油田的开发效率和潜力,对我国的石油开采行业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是一个关系到国家未来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经济腾飞的重要课题。

1 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技术研究对于剩余油的挖潜技术,基于对油田储层的深入化了解分析研究,通过油藏储层模型进行预测分析剩余油的分布特点,从而,以具体油藏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不同类型的高含水期剩余油制定出不同的挖潜措施,最大限度的提高采油效率,降低成本,节能环保的挖掘出剩余油。

鉴于目前剩余油挖潜技术,可以考虑把注水结构调整作为改进重点,充分完善剩余油富集区的注采井网,合理使用分注、挤堵调剖、分层增注和差层单注等方式来充分挖掘剩余油。

目前,国内较为主流的剩余油挖潜技术有:周期性注水技术、降压开采技术、改变液流方向技术、单井吞吐技术等。

(1)周期性注水技术。

此种技术的工作机理是通过周期性的注水,使注入量和采出量发生变化,从而使储层产生不稳定的压力场,流体分布不断变化,最终促进毛管吸渗作用而提高采油率。

J16块砂岩油藏高含水期挖潜对策研究

J16块砂岩油藏高含水期挖潜对策研究

J 16块砂岩油藏高含水期挖潜对策研究X纪丽娜(中油辽河油田公司,辽宁盘锦 124010) 摘 要:J16块经过30余年注水开发,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阶段,水驱挖潜难度越来越大。

本次针对河口坝储层特点,应用等时对比及相控原则,建立了厚层内韵律段对比模式,开展了基于韵律层的沉积、油砂体特征研究及隔夹层描述,研究总结了该类储层剩余油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研究韵律层井网重组技术、水平井优化技术,为此类油藏进一步提高开发水平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

关键词:中高渗;剩余油;水平井;深度开发 中图分类号:T E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07—0151—02 J 16块主要沉积微相为扇三角前缘亚相河口砂坝,储层物性好,平均孔隙度31.1%,平均渗透率3442×10-3Lm 2。

油层单层厚度较大,以反韵律和复合韵律为主。

经历30余年注水开发,2006年底采出高达46.4%,综合含水94%。

2007年该块开展二元复合驱工业化试验,完钻各类新井47口,通过钻遇及取心情况分析,该块厚油层内部仍具有一定剩余水驱潜力,中弱水淹层比例仍有28.7%,其中有64%集中在厚层顶部,部分井试采后日产油可达20t 以上,含水40%左右。

因此为深入认识和挖掘该油藏潜力,有必要开展深度开发技术研究。

1 韵律层细分及描述技术1.1 标准层控制,相控旋回等时对比,细分韵律段在岩心、测井曲线上都明显反映出厚油层内水洗不均匀,存在多个韵律,为深入认识剩余油分布特点必须对厚油层细分。

采用“标志层作控制”,“沉积旋 逐级对比”的原则,首先依据标准层和岩电组合特征将储层先划分出小层,再按照等厚对比、相变对比和叠置砂体对比模式,进一步划分到韵律段。

1.2 建立夹层识别标准,研究夹层特点采取测井曲线与岩心分析结合方法,研究夹层的电性特征,建立起J16块夹层识别电性标准,即“微电位回返大于20%;0.45m 梯度回返大于25%;深侧向电阻率回返大于40%”。

锦16块(兴)特高含水期多元开发技术与实践

锦16块(兴)特高含水期多元开发技术与实践

锦16块(兴)特高含水期多元开发技术与实践摘要:锦16块兴隆台油层为一中高渗层状砂岩边底水油藏,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后,区块综合含水高、采出程度高,产量下降快、递减加大。

针对油藏特点,以剩余油研究为基础,深入油藏研究与实践,开展剩余油研究、“潜力层”注水、长胶筒层内细分注水、二元驱、深部调驱、氮气泡沫驱、“二三采油”等工作,实现了老区块的特高含水期的持续稳产,进一步提高了断块开发水平,形成了适合本油藏的多元开发配套技术。

关键词:锦16块特高含水二元驱多元开发一、油藏基本情况锦16块是由两条近东西向三级断层所夹持的一个南倾断鼻构造,含油面积3.92Km2,地质储量2523万吨。

油层有效厚度36.2 m,有效孔隙度29.1%,有效渗透率为750×10-3μm2。

地层原油密度0.8425~0.8785 g/cm3,粘度14.3 mPa·s,原始地层压力13.98 MPa,饱和压力12.71 MPa,地饱压差1.27 MPa。

二、锦16(兴)块多元开发技术1.精细剩余油研究技术油田进入高含水期或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后,剩余油呈零星分布,搞清水淹规律和剩余油分布规律[1]、[4]是油藏综合治理及措施上产的关键。

1.1平面剩余油分布特点平面上受边水和注水共同作用,已大面积水淹,剩余油呈零星分布状态。

主要受三方面影响:一是受构造影响,二是受平面非均质影响,三是受注采井网影响。

1.2纵向剩余油分布特点纵向上剩余油主要受隔层、夹层、重力等因素影响,单砂体或小层底部水淹严重,受大套分注低渗层达不到注水启动压力影响,水淹程度低,动用程度低,形成剩余油相对富集区。

2.“潜力层”注水技术[3]“潜力层”是指应用新井、侧钻井、饱和度测试、吸水剖面测试等资料进行动态分析研究,将具有“含水相对较低、产油潜力相对较大的油层”所对应的注水层段定义为“潜力层”。

一是通过细分、重组等措施对该类层位实施单注,并通过强磁增注、调换水嘴等措施保证注够水。

锦16块兴隆台油层注水开发调整技术

锦16块兴隆台油层注水开发调整技术
形式 , 用适 宜 的注 水采 油 配套 新工 艺 新技 术 , 采 同时 通 过 部署 零星 调 整井 、 钻 井 , 化 射孔方 案 等挖 潜 侧 优 配套 措施 , 现 了 区块 特 高含 水 期稳 产 。 实 1 油 藏概 况 锦 1 6块 西部 位于 欢 喜岭 油 田中部 , 开发 目的层 为 沙 河街 组兴 隆 台油 层 。 块含 油面 积 3 9 k , 断 . 2 m。地
欢 西 油 田锦 1 块 位于 辽 河 盆 地 西 部 凹 陷西 部 6 斜 坡 , 个 高 渗 透 、 孔 隙 度 、 丰 度 的疏 松 厚 层 状 一 高 高 边 底 水 稀 油油 藏 , 主要 开 发 目的 层 为 沙一 下 ~沙 二 段 的兴 隆 台油 层 。于 1 7 9 9年 投 产 , 效 开 发 了 2 高 O 年 , 19 到 98年 底采 出程度 3. , 合含 水 9. 72 综 1 1 , 入 了特 高 含水 开发 阶段 。 步 出现 了平 面 、 间和 层 层 内矛 盾 日益 突 出的 问题 , 余油 分布 零 散 、 剩 挖潜 难 度 加 大 , 在 高 含 水 后 期 采 取 的细 分 层 系 、 密调 原 加 整 、 高 排液 量 等 综 合调 整 技术 及 采 油 工 艺 配 套 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提 潜技 术 已不 能 完全 满足 开 发和 生产 的需 要 。通 过 开 展精 细 油藏 描 述 , 不断完 善 动 态监 测系 统 , 加强 动 态 跟 踪分析 , 行 剩余 油分 布 规律 研 究 , 时进 行 注 水 进 适
钻零 星调 整井 、 钻 井 、 化 射孔 方 案 以及 采油 注水 新 工 艺新 技术 等 配 套挖 潜 技 术 实施 挖 潜 , 高 了挖 侧 优 提
潜 效 果 , 而 为 类似 油 田 的开发提 供 了有 益 的经验 。 从

锦16块双高期深度挖潜技术研究

锦16块双高期深度挖潜技术研究

锦16块双高期深度挖潜技术研究锦16块开发目前已处于双高期,解决开发矛盾,有效控制区块递减,提高最终采收率,对该区块进行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并依据其剩余油分布结果,开展了多元化注水开发技术和油井挖潜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建立了特色的射孔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潜剩余油。

同时加大了动态监测资料的录取力度,为挖潜平面及纵向剩余油提供了依据,形成了一套适合锦16块双高期深度挖潜的技术方法。

标签:剩余油分布;“潜力层”注水;优化射孔;动态监测资料锦16块位于西部凹陷西斜坡的西南部,欢喜岭油田中部,开发目的层兴隆台油层,是一个层状边底水砂岩油藏。

区块1979年投入开发,同年4月实施注水,以大于1.6%的采油速度稳产18年,锦16块自1998年进入特高含水期以来,剩余油平面上和纵向上均分布零散,2011年含水更是达到历史最高94.6%,给开发带来较大的难题。

为解决开发矛盾,有效控制区块递减,提高最终采收率,对该区块进行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并依据其剩余油分布结果,开展了多元化注水开发技术和油井挖潜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建立了特色的射孔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潜剩余油。

同时加大了动态监测资料的录取力度,为挖潜平面及纵向剩余油提供了依据,形成了一套适合锦16块双高期深度挖潜的技术方法。

1.剩余油研究技术利用钻井取心、测井、动态监测、数值模拟及油井生产动态资料,从宏观到微观、从大规模到小规模对剩余油进行了细致研究,搞清了剩余油分布规律。

本次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主要应用岩心分析法、C/O测试法、油藏工程法、动态分析法、数值模拟法等多种方法,最终对从定性到定量、从小层平面到纵向剩余油分布及剩余可采储量有了深入的認识。

(1)C/O比动态监测法:应用最新的C/O比测试资料,6-A145和6-A316等井,确定油层平均含油饱和度36.1%。

(2)数值模拟法:通过数值模拟法计算出平均含油饱和度37.3%。

(3)油藏工程概算法:一是注水存水率估算法,含水饱和度计算公式:Soc=1-Sw,经计算含水饱和度为64.3%,剩余油饱和度为35.7%;二是物质平衡法,计算公式,经计算目前剩余油饱和度为38.4%;三是开采动态法,计算公式为,经计算,剩余油饱和度为37.5%。

动静结合的挖潜模式在锦16(兴)的应用

动静结合的挖潜模式在锦16(兴)的应用

动静结合的挖潜模式在锦16(兴)的应用锦16块进入二元复合驱阶段,注入采出层位较薄,需要较强的注采对应关系,VSP测井技术能够精确识别井间小断层,并且通过层位标定,能有效的追踪目的层,应用高精度VSP解释结果和地质分层数据重新落实了锦16块兴隆台油层构造,采用动静结合的挖潜模式,一方面规划完善一、三层系二元驱井网,另一方面通过重新落实构造及细化小层对比关系,对二层系二驱井网及注采对应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取得了很好地开发效果。

标签:对应关系、VSP测井、小层对比、注采井网1.区块背景锦16(兴)构造上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欢喜岭油田中部,是一个层状砂岩边底水稀油油藏。

该断块于1976年进行勘探,1977年试采,1979年正式投入开发,同年4月实施注水开发,5月分注。

随着对油藏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和开发程度的逐步提高,先后进行低含水初期开发、中含水一次加密细分层系开发阶段、高含水二次加密完善井网和特高含水零星调整局部完善开发阶段。

2011年在兴Ⅱ7-8小层开始化学驱。

进入化学驱阶段以来,为最大限度发挥化学剂的驱替作用,在该块借助VSP手段开展了“动静结合的挖潜模式”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该块下步开发有指导意义。

“动静结合的挖潜模式”是指综合分析和运用地震和测井等静态资料和动态生产测试资料等所能提供的一切有用信息相互配合、验证进而达到精确地层对比的方法。

该方法利用测井资料纵向上的高分辨率的优势和地震资料横向对比的优势对小层进行识别、划分和对比,此外结合开发过程中丰富的生产动态资料进行方案的验证和必要的调整,从而达到井震和动态资料的统一。

并对10-20m断距的小断层展布特征和油水特征、剩余油分布规律取得了新的认识,此方法克服了老的地层对比方法笼统和精度不足的特点,提出了新的地层对比模式。

2.动静结合的挖潜模式的应用利用此方法在锦16(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VSP技术结合三维地震、单井地层对比,对区块构造、小层分层、储层特征等进行了重新研究,依据研究结果结合开发生产动态对区块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调整。

特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描述及综合挖潜对策

特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描述及综合挖潜对策

特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描述及综合挖潜对策特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描述及综合坦挖潜要点本文关键词:挖潜,含水,对策,剩余,精细特高含水期剩余精细描述及综合挖潜对策本文简介:摘要:油藏精细描述是在油藏开发的各个阶段,以描述地层框架、储层和有效储层及流体展布为核心,为油藏管理提供地质模型的技术服务工作。

其内容和综合利用地震、地质、测井、岩芯、试油试采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对各类油藏进行基于高分辨率划分地层分析的精细地层层序;基于井和三维地震结合的精细构造解释;基于测井相特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描述及综合挖潜对策本文内容:摘要:油藏精细描述是在油藏开发的各个阶段,以描述地层框架、储层和有效储层及流体空间展布为核心,为油藏管理提供地质模型的技术服务。

其内容主要包括综合利用地震、地质、测井、岩芯、试油试采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对各类油藏进行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的精细地层划分;基于井和三维地震结合的精细构造;基于测井相和地震相相关联的各类岩石沉积相或岩相分析;基于地震属性、弹性参数反演和叠后反演的储层物性表征;基于地震反射各向异性特征的裂缝分布描述;动静态资料结合石油焦的油藏特征分析;以及整合前述各项基层工作的成果,建立相控的精细油藏三维地质模型;地质统计分析储量计算及其不确定性分析。

u>下载论文网 /8/view-10853401.htm关键词: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剩余油;挖潜油田北部油藏目前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的双高发展阶段,地下还存有大量的剩余油,但是分布比较复杂,挖潜难度大。

为了准确描述剩余油分布和提高油气采收率,糖蜜对该块进行精细油藏描述和一次性油分布研究。

1 油藏地质特征某区域沿生态区域北北东呈条带状展布,主块构造相对简单,含油层系沙二下、沙三上。

储集岩主要为长石石英粉砂岩,平均孔隙度16.5%,平均空气渗透率为34.7×10-3μm2。

原始地层压力36.9MPa,地层温度110℃~120℃,地面原油密度0.818~0.8301g/cm3,地面原油粘度5.3~6.78mPa?s。

断层高部位剩余油挖潜

断层高部位剩余油挖潜

断层高部位剩余油挖潜摘要:本文主要以明16块为例讨论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开采问题。

和其它高含水油田一样,明16块的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构造高部位,我们通过精细构造解释,作大比例目的层构造图,发现油井与断层之问仍有构造高点存在,利用侧钻技术和在报废井位置上对已知的构造高部位实施侧钻,这样就可以钻遇较多油层,更大限度的提高采收率。

关键词:断块断层地层上升断裂一、前言断块油藏的断裂系统复杂、含油层系多、油水关系多样等特殊地质特征,决定了对其认识的逐步性。

开发初期,由于油藏地质认识不完善,开发层系的划分和开发井网的部署,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导致对储量的控制程度低或者漏失部分油层、含油水层、油水同层等储油层系,但仍有较多的剩余油潜力。

因此,即使到了开发后期,利用地质研究方法分析断块剩余油分布仍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运用断层分析法、微构造分析法、测井二次解释法、成藏规律预测法等地质方法研究剩余油的分布,在十六块油藏实际应用取得明显增油效果。

二、明十六块概况明十六块位于文明寨油田西部,由卫7断层构成断块的北边界,明62断层构成区块的东边界,中部被明16断层分隔成明16、明44两个次级小断块。

区块含油面积0.7Km2,地质储量140×104吨。

三、断层精细研究(一)断层研究方法1、断点的确定及井间断点组合(1)单井断点的确定当判明了地下存在断层之后,就要进一步判断断层在何处通过该井剖面,即确定各井断点的深度和断距的大小。

(2)断点组合把属于同一条断层的各个断点联系起来,全面地研究整条断层特性,了解断层的延伸方向、分布范围、产状及其变化等。

把单井断点资料联系起来,研究整条断层特征的工作,就叫断点组合。

2、断距在垂向上的变化规律断距的地质意义反映的是下降盘某一标准层上覆地层较上升盘加厚的厚度(含断裂两盘地层剥蚀厚度差和在地表形成的地面海拔高度差)。

就发生在水平岩层中的单一断裂而言,若不考虑断裂的侧向位移,断距在垂向上的变化规律是:断距在断裂下切段为一恒定值,断距最大;在断裂生长段断距向上逐渐减小、直至消失为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锦16块(兴)特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技术及对策
锦16块兴隆台油层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已进入“双高期”开发阶段,剩余油平面和纵向上分布极其复杂,在锦16块兴隆台油层油藏地质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认识基础上,针对区块油井井况差造成的部分井区井网难以调整、井网欠完善等问题,运用油藏精细描述,油藏工程等方法,对区块实施新井部署可行性进行了研究,部署化学驱新井完善井网,通过“二三结合”配套挖潜技术的赢输,适时转变开发方式,实现了老区块的特高含水期的持续稳产,进一步提高了断块开发水平,形成了锦16块特高含水期的挖潜配套技术,值得推广和借鉴。

标签:VSP;剩余油;特高含水期;射孔方式;
一、油藏基本情况
锦16块构造上位于辽河裂谷盆地西斜坡南部,欢喜岭油田中部,南临鸳鸯沟向斜,东隔鲕滩与欢26块相望,为一北东向长条状南倾分布的断鼻状构造。

1993年锦16块兴隆台油层整体上报探明原油地质储量3796×104t,含油面积5.5km2,有效厚度39.9m。

其中锦采部分原油地质储量2523×104t,含油面积
3.92km2,有效厚度39.2m,是我厂最大的稀油区块,占我厂稀油产量的73.5%。

二、特高含水期高效调整部署研究
1、微构造落实
利用VSP测井能够弥补现有三维地震资料分辨率的不足,落实区块内部井间小断层准确位置,验证区块内部疑似小断层的技术优势。

利用8口井的VSP 测井,来落实锦16块内各个VSP观测方向上的构造变化、断层的准确位置。

其中锦2-丙5-236和锦2-6-2416井做了零偏,准确建立地质层位和地震层位的关系。

2、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锦16块目前处于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双高期,剩余油分布极其零散,利用近几年新井测井资料、钻井取心资料、生产测井以及油井生产动态分析,对平面及纵向剩余油进行了深入研究。

平面上通过建立骨架剖面,利用取心井确定的含油性与电性关系,结合测井二次解释结果,由点及线、由线及面,从而确定平面上各小层剩余油分布状况。

三、新井效果分析
2014年规划部署一、三层系二元驱井网,利用转驱前的有利时机进行非目的层挖潜—“二三结合”采油,以进一步提升“双高期”中高渗砂岩油藏总体开发水平为目标,将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相结合,利用三次采油井网,先期通过精细注水等方式,进行有效的水驱挖潜,择机转入三次采油,从而降低成本,实现效益
开发的开发模式。

我厂主要是依据锦16块自身的特点,利用化学驱新井网,从剩余油研究入手,以最大化提高单井产能为目标,平面上优化井网,纵向上优化射孔方式,创新提出了适合区块特色的“二三结合”配套挖潜技术。

2014年新井位于区块主体部位,所投产的层位主要是非主力层。

三层系的主力层是Ⅲ1-4,投产效果好的井21口(不包括投二元驱的),其中Ⅲ1-4的4口,初期平均单井日产10.2t,Ⅲ5及以下的17口,初期平均单井日产9.7t。

2017年继续规划部署一、二层系二元驱井网,截至2017年底完钻新井19口,初期日产油18.8t,日产水355.8m3,含水95%,新井投产后有21个层段不能正常出液,经挤水、酸化处理后目前正常出液井11口,供液不足井4口,不出井4口。

分析主要原因为钻井泥浆比重大,地层污染严重,以及井区储层物性相对较差、出砂等影响。

四、取得的认识及成果
1、储层物性由东向西逐渐变差
锦16块属于中高孔、高渗、层状边底水砂岩油藏,储层内非均质性较严重,大部分单砂层层内储层性质属中等-强非均质性储层。

平面上各微相储层性质差异较大。

储层物性由东向西逐渐变差。

2、油层水淹程度主流线由东向西逐渐加强,侧翼方向相对较弱
锦16块水驱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主河道水淹严重,侧向较弱。

2014-2017年新井大体部署方向为由东向西逐年部署,2015年新井为主河道侧翼方向,2014年新井油层+弱水淹层+中水淹层占的比例只有19.8%,强水淹层占80.2%,2015年新井油层+弱水淹层+中水淹层占的比例为25.3%,强水淹层占74.7%。

2016年新井油层+弱水淹层+中水淹层占的比例为19.6%,强水淹层占80.4%。

2017年新井油层+弱水淹层+中水淹层占的比例为19.2%,强水淹层占80.8%。

从近几年新井电测解释结果统计情况看,水淹程度由东向西逐渐加强。

3、搞清不同区域剩余油分布状况
平面控油:构造高点控油;注采系统控油;沉积微相控油。

纵向控油:纵向剩余油集中在各砂岩组的顶部小层、厚层的顶部,主要受上部隔层、下部夹层及重力影响。

4、完善不同区域射孔方式研究
一是细化研究单元,以层内韵律层段为研究单位,依据电性曲线的回返特征,
建立夹层的识别标准;二是结合水淹差异分析,按照三种对比模式细分韵律段,最后我们优选出稀油“双高期”纵向上剩余油研究具体到水淹厚油层顶部挖潜模式进行研究。

利用自然电位曲线的微小变化识别水淹状况,结合电阻、时差及剩余油分布结果,建立识别标准,实施顶部挖潜模式。

同时对比锦16块分采区东、西部以及西部合采区储层物性及油层水淹相差较大情况,具体细化识别标准。

同时对锦16块主体分采区东、西部,以及锦22块分别建立不同的射孔模式。

五、结论
1、锦16块兴隆台油层新井部署成功,完善了区块部分井区井网,提高了区块开发水平,同时利用二三采油间隙,实施非目的层挖潜是可行的,其形成配套的挖潜技术,也为其它同类油藏提供了借鉴。

2、以纵向剩余油研究为切入点,结合储层“四性关系”、小层内隔夹层分布,创新开展顶部挖潜模式,优化射孔方式,制定锦16块特色射孔图版,指导措施挖潜取得较好效果;此外由于东西部构造以及物性存在差别,分别采取不同射孔方式,知道挖潜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丽红;杜庆龙;姜雪岩;郭军辉;魏丽影;姜宇飞;金英华;;陆相多层砂岩油藏特高含水期三大矛盾特征及对策[J];石油学报;2015年02期
[2]趙翰卿;储层非均质体系、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和流动单元研究思路探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年06期
[3]吴胜和;岳大力;刘建民;束青林;范峥;李宇鹏;;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研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年S1期
[4]杜庆龙,王元庆,朱丽红,李忠江,聂淑艳;不同规模地质体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年S1期
[5]李阳,王端平,刘建民;陆相水驱油藏剩余油富集区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年03期
[6]曾祥平;;储集层构型研究在油田精细开发中的应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0年04期
[7]王夕宾,钟建华,薛照杰,贾萍;孤岛油田馆(1+2)砂层组沉积模式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8]赵翰卿,付志国,吕晓光,田东辉,王广运;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储层
精细描述方法[J];石油学报;2000年04期
刘鹤(1986-),女,工程师,2011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专业,现在中油辽河油田公司锦州采油厂地质研究所从事开发地质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