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期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路径选择
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路径选择研究
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路径选择研究作者:刘炜来源:《商情》2020年第01期【摘要】对于一个国家的国力强盛情况的衡量,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其经济的发展,如果经济发展快速,就说明这个国家国力强盛。
在如今新的经济形势下,改革开放在深入进行,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产生了泡沫现象。
金融去杠杆是国际化的金融风险控制方式,受到了各个国家的重视。
社会经济如今在快速发展,高杠杆对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经营产生了巨大危机。
本文对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路径选择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研究和提出了有效的应对方法。
【关键词】去杠杆 ;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路径选择商业银行对社会中利用率低的资金进行有效利用,为现代企业等经济主体及各项经济前沿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有很多,包括贷款和存款。
近几年,我国各类企业的负债率在不断增长,导致商业银行的金融杠杆不断提升,不良贷款等多种不利于银行发展的问题开始被重视。
在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商业银行需要适当的降低金融去杠杆,通过合理的去杠杆给商业银行带来好处,促进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
进行探究和分析商业银行去杠杆的方法,有效寻找各种发展路径。
一、简述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路径选择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我国的商业银行要进行可持续发展和经营,有效维护我国的经济平稳经营,需要科学合理的运用金融去杠杆,促进商业银行有效实施风险管理,选择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路径。
下面对金融去杠杆背景下的商业银行及风险管理与路径选择进行简单介绍。
(一)介绍金融去杠杆背景下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实施的经营业务是相应的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承担着金融信用中介的职能。
我国的商业银行运用低利用率、低流动性的各项存款,实施资金支助各项前沿的经济发展。
所说的杠杆是企业的资产和各项股东权益的比率,也是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各企业利用负债形式,应用低资金有效控制大型资产。
发生了金融危机后,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金融去杠杆,这是要进行经济泡沫的有效降低,使金融市场风险得到有效降低,有效推动经济的稳定运行。
去杠杆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路径选择
去杠杆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路径选择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去杠杆成为了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这一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着更加复杂的风险管理挑战。
去杠杆意味着金融机构需降低杠杆率,限制过度融资,加强风险管理和监管,这给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避免风险,商业银行需要寻找合适的路径选择来应对去杠杆背景下的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意识。
在去杠杆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经营面临的压力更大,风险更加明显。
加强内部控制、强化风险管理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员工对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提高内部治理水平,降低经营风险,提升银行的整体风险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需要优化业务结构,加强资产管理。
风险主要是源于资产端,因此商业银行要想控制风险,就要从资产端着手,优化业务结构,加强资产管理。
商业银行需要深挖行业细分领域,避免过度集中于传统行业,降低行业集中度和区域集中度,降低风险敞口,提高资产的质量和流动性,减少不良资产比重,提高盈利能力。
商业银行还需要加强监管合规意识,规范业务操作。
监管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商业银行要做好风险管理就必须加强监管合规意识,规范业务操作,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
商业银行应该严格遵守风险管理相关制度和流程,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业务流程的监控和合规管理,防止风险事件的发生。
商业银行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建设,提高风险管理的科技化水平。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来实现风险管理的科技化和智能化,提高风险管理的精准度和效率。
商业银行可以建立风险管理智能平台,实现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的自动化,提高风险管理的可操作性和适应性。
去杠杆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路径选择是一个全面的、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工具,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意识,优化业务结构和资产管理,加强监管合规意识和信息化建设,推动风险管理的创新和升级,以更好地适应去杠杆的要求,保障商业银行的安全稳健经营。
金融去杠杆的路径选择
金融去杠杆的路径选择金融去杠杆是指通过整合金融资源和改革金融体制,降低金融领域的杠杆比例,以减少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
去杠杆是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金融风险防范的重要举措。
当前,中国的金融去杠杆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推进金融去杠杆工作,需要找到合适的路径选择,避免出现不良的后果。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金融去杠杆的路径选择:首先是加强监管和规范金融机构行为,其次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最后是完善宏观审慎管理。
一、加强监管和规范金融机构行为金融机构是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监管和规范金融机构行为对于金融去杠杆至关重要。
一方面,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确保金融机构合规运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需要规范金融机构的行为,加强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监管,杜绝金融机构的违规操作和不当行为。
加强监管和规范金融机构行为,可以有效地降低金融杠杆比例,防止金融泡沫和风险的积聚。
监管部门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管制度和机制,完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提高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技术水平,提升监管效果和规范程度。
监管部门还需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置金融风险,保护金融系统的稳定和安全。
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是金融去杠杆的重要环节,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是金融去杠杆的重要路径选择。
金融体制改革包括改革金融机构和改革金融市场两个方面,旨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和提升金融服务效率,降低金融风险和杠杆比例。
改革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是金融体系中的基本组成部分,需要改革金融机构的机构设置、内部治理、业务模式和经营机制。
金融机构改革的关键是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民间资本和外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提高金融机构的市场化经营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
还需要改革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的关系,推动国有银行的市场化改革和转型升级,提高国有银行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
三、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宏观审慎管理是金融系统稳定的重要保障,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是金融去杠杆的重要路径选择。
金融去杠杆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
金融去杠杆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作者:范苏清周燕齐来源:《时代金融》2020年第03期摘要:近年来,在宏观经济情况下行、利率市场化等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杠杆率不断提高,各类企业负债量激增,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
在金融去杠杆政策下,金融管制加强,商业银行需要适度降低杠杆,流动性风险凸现。
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可以适度测量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的承受能力,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提前预防流动性风险。
关键词:流动性风险; 去杠杆; 压力测试; 同业业务一、引言商业银行的固有的盈利性特点、独有的负债经营特点以及市场风险等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决定了商业银行与流动性风险是相伴相生的。
近年来,在利率市场化、宏观经济下行以及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寻求经营模式的转变,积极开展以同业、理财、委托投资为核心的金融市场业务,但是为了防止经济过度发展,监管机构以降低金融体系内部信用创造为起点,在去杠杆大趋势之下,我国金融监管逐步提高到强监管阶段,从2016年起资管新规、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理财新规等政策纷纷落地,金融去杠杆力度逐步加大。
在当前信用违约事件频发,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在强监管下收敛,所以做好现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是当务之急。
二、金融去杠杆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现状剖析(一)去杠杆背景下同业业务开始下滑自2016年起,在金融去杠杆、削减同业套利的严监管环境下,银行业整体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正呈现两头收缩,同业资产在总资产中的份额从2016年底的3.88%降至2018年上半年末的2.21%,同业负债在总负债中的份额从12.45%降至9.80%。
并且央行已于2018年一季度起对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上的银行,将其发行的一年以内的同业存单纳入MPA同业负债占比指标进行考查。
大型商业银行更注重回笼同业资产,存放同业与买入返售两项指标均创出新低,中小型商业银行则侧重同业负债的收缩。
随着银行强调综合性服务、中间业务收入和表外业务收入,银行不再急于通过同业业务吸纳资金,积极揽储、审慎放贷等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措施逐步落实,以同业业务产品可穿透、风险可计量的原则进行规范,防止期限和杠杆错配不合理,严格把控风险。
中国金融去杠杆化的路径与风险
中国金融去杠杆化的路径与风险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金融体系的高杠杆化问题。
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中国正在积极推动金融去杠杆化的进程。
本文将探讨中国金融去杠杆化的路径以及相关的风险。
一、金融去杠杆化的定义和意义金融去杠杆化是指通过减少金融机构的负债总额、降低债务和资产的比例、提高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等手段,使金融机构的杠杆比率降低的过程。
金融去杠杆化的核心目标是降低金融风险、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中国金融去杠杆化的意义在于:首先,降低金融风险。
高杠杆化容易导致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增加,一旦遭遇金融风险,将对经济产生严重冲击。
其次,优化经济结构。
过高的杠杆比率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配置,金融去杠杆化将有助于引导更多的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最后,提高金融稳定。
金融去杠杆化将强化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措施,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减少金融危机的发生概率。
二、中国金融去杠杆化的路径在推动金融去杠杆化的过程中,中国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政策,以逐步降低金融机构的杠杆比率。
首先,改善债务结构。
当前,中国的债务主要集中在企业和地方政府身上,相对较高的债务规模和负债成本给金融体系带来了风险。
因此,政府需加强债务管理,推动债务市场化和债务置换,减少债务比例和负债风险。
其次,加强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是金融去杠杆化的重要保障,需要通过加强监管部门的能力和力度,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预警,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此外,还应加大对影子银行等非正规金融行为的监管力度,遏制金融活动的过度杠杆化。
再次,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金融体制改革是金融去杠杆化的重要手段,可通过市场化、规范化的手段,推动金融机构的转型升级。
具体措施包括完善资本市场、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加强破产制度建设等,以提高金融机构的自主风险管理能力。
三、中国金融去杠杆化面临的风险在金融去杠杆化的进程中,中国也面临一些潜在风险和挑战。
金融去杠杆的路径选择
金融去杠杆的路径选择近几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推进金融去杠杆化措施,旨在降低中国经济中的财务风险,稳定金融市场。
金融去杠杆化并不是单一的措施,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在选择路径时需要考虑许多因素。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金融去杠杆的最终目的是确保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至关重要,政策需要在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金融风险水平。
政府需要加强经济监管,加强宏观经济规划和预测,避免采取过于激进的措施,导致经济下滑和社会不稳定。
二、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金融去杠杆的重要基础。
货币政策需要建立在稳定汇率和通胀的基础上,追求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稳健。
货币政策需要对资金流向进行有效监管,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避免过度依赖金融杠杆,控制增长速度和规模,降低债务负担,防止资金链断裂和财务风险的出现。
三、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金融去杠杆化需要在严格的监管下实施。
政府应建立全面的监管体系,加强金融监管的各个环节,监管部门需要担负严格监督批准、风险管理、市场监管、行业自律的职责。
金融机构也应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坚持合规和风险控制的原则。
四、改革金融体系改革金融体系是金融去杠杆的重要路径。
金融市场应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鼓励金融创新,鼓励金融机构更多地参与实体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政府应加快金融体系的改革,推动金融机构通过多种渠道引入融资,促进金融杠杆的降低。
五、完善信用评级体系信用评级体系是金融去杠杆化的一项关键措施。
完善信用评级体系有助于提高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同时也能够建立更加完善的债务融资体系。
政府需要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完善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标准,防止过度依赖评级。
总之,金融去杠杆的路径选择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市场合作进行,各方的协调和合作是实现金融去杠杆的关键因素。
通过制定完善的政策、加强监管、改革金融体系和引导市场,可以有效实现金融去杠杆的目标,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路径选择
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路径选择作者:王一金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21期摘要:目前国家宏观政策开始重点关注金融风险防范,抑制资产泡沫。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金融去杠杆政策,但是在有效去除金融泡沫的同时有也导致金融市场产生了恐慌情绪。
基于此本文对国内高杠杆现象以及产生逻辑进行了梳理,对去杠杆的主要症状进行了分析,对针对性的去杠杆路径进行了阐述,以期能够在确保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资产泡沫得到抑制的基础上,同时实现市场发展与监管调控的平衡。
关键词:金融去杠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路径选择2016年下半年中央会议提出要持续聚焦金融市场,抑制资产泡沫,2016年12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明确表示要抑制房地产泡沫。
2017年相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去金融去杠杆赠策,这一系列举措表示我国的市场监管部门已经逐步开始重点关注金融风险防范。
1 基于资产负债表商业银行杠杆水平放大分析1.1 较高的宏观杠杆水平提高了银行的脆弱性自从2008年开始,我国对银行杠杆的管控难度持续增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商业银行的资产增速明显高于我国宏观经济增速,2009-2016年我国GDP的年华增长率为11.1%,而同时期我国银行金融机构的年化资产增长率为17.7%,显著高于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增长速度。
以2016年为例,我国的GDP增长速度已经降低为6.7%,但是我国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增长率依然高于16%,这是导致我国金融杠杆率目前处于较高水平的主要原因。
二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传统银行金融机构利息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快速降低,因此各银行不得不通过采取一系列创新措施来推动业务发展,这在无形之中已经放大了银行的真实杠杆。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金融市场环境发生改变,银行将难以有效应对资产负债结构的影响。
1.2 资产负债表视角下商业银行杠杆水平影响因素分析首先,同业负债为银行增加杠杆的提供资金支持。
商业银行在资产扩张的过程中受限于自身的资产规模,往往借助负债端的资金吸纳、发行债券或者资产回购等方式来实现。
“去杠杆化”条件下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吴晓冬“去杠杆化”条件下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去杠杆化”模式下,商业银行积攒了越来越多的坏账风险与不良资产,使得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进一步加大。
一、“去杠杆化”与信用风险的含义“杠杆化”指的是企业和银行机构通过借债来投资运营,用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
但是这种模式是在资本市场向好时会给企业和机构带来高额利润,但是在资本市场低迷时同样也会给企业与机构带来高风险。
一旦亏损,将可以迅速使得企业和机构发生破产、倒闭与停止运营的情况。
因此当这种风险被人们所认知时,便开始去重新考虑“去杠杆化”,利用抛售资产等形式将借的债还上。
而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风险,即债务人与银行相关信息不对称,这种现象将会导致人们作出逆向选择,银行在贷款后就面临着较大的信用风险,因为银行无法明确与了解债务人的偿还能力。
而事后信息不对称又会给银行带来道德风险,债务人如果不履行合同规定就获得贷款,将有很大风险将这笔贷款用于高收益与高风险兼并的项目中,一旦投资失败,商业银行也将面临无法追回债务的信用风险。
实质上,债务其实是一种对信用的过度透支,如果滥用信用将会造成债务危机,给商业银行的稳定运营带来重大影响。
二、在“去杠杆化”条件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首先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资金充足率低的问题。
据相关研究数据表明,2016年第四季度我国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仅为11.40%,相比于上个季度的资本充足率仅提高了20%。
同时在我国商业银行纷纷扩大信贷规模的同时,资本充足率越来越低,只有利用多渠道筹资的方式来填补银行资本,但是信用风险抵制效果依旧较差。
其次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较高。
据最新研究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加了672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4%,总不良贷款余额为15795亿元,总体来说信贷风险管理较为稳定,但是在金融监管下,不良贷款率受到了社会以及金融监督机构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
此外是2015年存货比不得大于75%的政策被取消,标志着给银行“松绑”的第一步,一方面缓解了银行因为利率市场化而促使成本上涨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也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了更多的方面与机会,同时这项政策也是创新业务发展以及适应银行资产负债多元化的需要。
去杠杆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路径选择
去杠杆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路径选择在当前去杠杆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成为了业内关注的焦点。
如何在去杠杆的过程中保持银行的稳健运营,尽可能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探讨商业银行在去杠杆背景下的路径选择。
第一,科学评估风险。
商业银行在进行业务投资前,应全面、客观地评估风险。
在评估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种方法和工具,避免单一因素对评估结果的影响。
同时,在评估风险的同时,还应该对市场环境、政策变化、经济结构等因素进行全面判断,以保证评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第二,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理的核心。
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和监控机制,包括贷款审核、担保品评估、授信监控、风险分类等方面。
同时要强化对客户及其业务的全面监测,加强风险提示和预警机制,充分发挥防范风险的预防作用。
第三,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也是去杠杆背景下风险管理的重点。
商业银行需要充分了解自身资金的流动情况,在投资前保持足够流动性的储备,提高资产流动性;同时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监测和管理机制,防止出现资产负债偏差,避免流动性压力的出现。
第四,提高风险意识。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要求银行所有管理层面对风险具有高度的认识和重视,将风险管理作为日常经营管理的重要任务。
银行应该加强员工风险意识的培养和加强人员培训,建立和完善危机预案和应急机制,确保风险发生时能进行有效的处置和应对。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在去杠杆背景下应该科学评估风险,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提高风险意识。
只有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和路径选择,银行才能在去杠杆背景下保持稳健运营,充分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
金融去杠杆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
金融去杠杆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围绕金融去杠杆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展开研究。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接着正文部分首先概述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特点,然后探讨了金融去杠杆政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再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
重点阐述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关的管理策略。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金融去杠杆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从而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金融去杠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我国、现状、重要性、策略、成果、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金融去杠杆是当前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其目的在于减少金融机构的债务水平,提高金融系统的整体稳定性。
随着金融去杠杆政策逐步推进,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流动性风险管理直接关系到金融风险的传播和金融体系的稳定。
在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压力。
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进行深入研究,探讨金融去杠杆对其影响,对于提高我国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金融体系正处于转型期,各项金融改革措施正在持续推进,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深入研究金融去杠杆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现状和问题,为完善我国金融风险管理体系,推动金融体系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1.2 研究意义商业银行是金融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金融去杠杆政策的推进,商业银行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流动性风险挑战。
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商业银行是银行体系中最直接面向市场的金融机构,其流动性状况直接关系到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金融去杠杆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
金融去杠杆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金融去杠杆的大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成为了当前金融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随着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商业银行在面临着来自经济周期、政策调整、市场风险等多方面的挑战的也面临着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日益复杂和敏感。
金融去杠杆政策的实施使得银行资金来源更加多元化,同时也使得流动性管理更加紧迫和重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需要不断优化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加强监测和预警,做好应对措施,以应对市场变化和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挑战。
商业银行还需要探索更加有效的流动性管理工具和方法,为持续稳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深入分析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现状、主要问题、对策和实施效果,可以为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是保障金融体系稳定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在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挑战和监管要求的也面临着更加复杂和严峻的流动性风险。
深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意义在于帮助银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对于学术研究而言,研究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还可以进一步拓展相关理论,并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的适用性,丰富学术研究成果。
通过分析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现状、主要问题、对策和实施效果评估,可以为相关学科领域提供参考,促进学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深入研究金融去杠杆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意义不仅对银行自身风险管理水平提升和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也有着重要的理论及学术价值。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金融去杠杆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现状、主要问题以及对策,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通过研究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相关因素,可以为银行业提供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帮助银行更好地应对金融去杠杆政策带来的挑战。
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商业银行的风险应对策略
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商业银行的风险应对策略作者:喻钟俊来源:《中国商人》2024年第07期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社会建设日益完善。
然而,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伴随着金融风险的增加。
作为全球应对金融风险的一项重要手段,金融去杠杆在我国也得到了有效实施,旨在预防经营危机。
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作为主要经营主体,需灵活应对各类经营风险,以确保可持续运营。
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任务是有效利用社会闲置资金,为企业和个人提供资金支持,如贷款和存款服务。
但随着经济高速增长,企业负债比例逐渐上升,金融杠杆也显着增长。
因此,要抓住金融去杠杆的机遇,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并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金融去杠杆背景下的商业银行运营现状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涵盖存款、贷款、汇兑及储蓄等多个领域。
随着经济发展,商业银行还扮演着信用与中介机构的角色,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金融杠杆的含义广泛,它既可以指代企业资产与股东权益之间的比率,也可以是一种通过负债来控制风险的手段。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金融去杠杆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为应对金融冲击,企业需要降低自身负债,然而,去杠杆的过程往往会导致商业银行的经营结构发生变化,不良贷款率可能会上升,从而增加经营风险。
金融去杠杆背景下的商业银行:风险与机遇并存风险冲击。
商业银行的发展始终以资金安全性为核心,特别是在资金流动和盈利方面。
资金的高流动性有助于降低不良贷款率,进而确保业务安全。
在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需确保自身资产充足,以有效应对金融风险。
然而,去杠杆的过程对商业银行的收益结构产生了影响,盈利机会大幅减少,总资产保障面临挑战。
因此,在业务运营中,商业银行表现得更加谨慎,这也间接限制了企业发展,并阻碍了经营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此外,资金盈利率、资本规模和资金充足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发展机遇。
尽管金融去杠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结构产生了一定影响,但适度调整和利用去杠杆手段,却能为商业银行带来积极的影响和新的发展机遇。
金融去杠杆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
金融去杠杆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随着中国金融去杠杆政策的逐步实施,商业银行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流动性风险挑战。
流动性风险是指在面临资金偿付能力不足或资产不能及时变现时,银行可能面临的风险。
有效地管理流动性风险对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和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我国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进行研究,探讨在金融去杠杆政策背景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挑战和对策。
一、金融去杠杆政策背景分析1.金融去杠杆政策的背景2017年,中国政府提出了金融去杠杆的政策目标,以解决过去多年来金融行业杠杆率过高,金融风险积聚和金融乱象丛生的问题。
金融去杠杆政策的提出旨在促进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2.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去杠杆政策金融去杠杆政策的实施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金融机构的杠杆率下降,可能导致银行体系内部的流动性互换能力下降,增加了资金互换成本。
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的结构可能发生变化,对流动性的需求和供应产生一定的影响。
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流动性风险管理,做好应对金融去杠杆政策带来的挑战。
二、流动性风险的挑战1. 流动性风险的内外部挑战金融去杠杆政策的实施,使得商业银行面临着内外部的流动性风险挑战。
外部因素包括宏观经济周期、货币政策、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等,内部因素包括银行的业务结构、资产负债结构、利差管理等。
这些因素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挑战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面临着以下挑战:流动性风险的复杂性增加,要求银行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和评估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的全球化特征增强,银行需要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金融监管的趋严也使得银行更难以再次金融市场上获得流动性支持;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也对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三、流动性风险管理对策1.加强流动性风险的监测和评估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流动性风险的监测和评估能力,包括通过建立完善的流动性风险模型,提高对流动性风险的预测能力。
金融去杠杆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
金融去杠杆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随着金融去杠杆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流动性风险挑战。
流动性风险是指因为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资金流量不足或不能及时得到满足而带来的风险。
这种风险会导致银行遭到挤兑,融资成本上升,甚至引发负债违约等风险。
因此,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中必须重视流动性风险的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主要途径包括流动性规模管理、流动性压力测试、流动性协同管理和流动性危机处置。
流动性规模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合理配置存款和借贷,以及灵活调整融资规模、融资成本和资产投资,保证银行持续良好的流动性环境。
流动性压力测试是指商业银行通过构造各种市场情景和模拟危机事件的应对情况,来评估其在流动性压力下的稳健程度。
流动性协同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有效的内部协同和外部合作,共同分担流动性风险,提高整体流动性能力。
流动性危机处置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制定应急预案和应对措施,及时采取措施保护银行资产和负债位置,减少危机风险对银行经营的影响。
为了有效管理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包括指标体系、流动性约束机制和流动性风险管理流程等环节。
指标体系是指商业银行需要制定适当的流动性指标,以跟踪和掌握银行的流动性状况。
其中包括对银行的流动性比率、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等进行监测和评估。
流动性约束机制则是指商业银行需要制定合理的流动性约束机制,以实现对银行流动性状况的监控和管控。
其重要性在于,合理的流动性约束机制能够有效预防银行因为流动性不足而陷入困境。
流动性风险管理流程是指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流程,包括流动性规模管理、流动性压力测试、流动性协同管理和流动性危机处置等环节,以保证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全面管理。
总之,在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是银行稳健经营的核心竞争力。
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制定合理的流动性指标和流动性约束机制,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流程,从而有效管理银行流动性风险,提高银行经营的稳健性和可持续性。
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路径选择
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路径选择作者:李敏来源:《企业科技与发展》2018年第11期【摘要】经济高速发展是一个国家国力强盛的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泡沫化现象。
金融去杠杆作为全球应对金融风险的手段,受到各国青睐。
在经济高速发展状况下,高杠杆会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经营危机。
在金融去杠杆背景下,为实现可持续经营,维护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商业银行应合理应用金融去杠杆。
文章分析了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路径选择,并探索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去杠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分析【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8)11-0046-020 引言我国商业银行对社会中利用率低的资金进行利用,为现代企业等经济主体及各项经济前沿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包括贷款与存款。
近几年,我国各类企业负债率增长,导致商业银行的金融杠杆不断提升,不良贷款等多种不利于银行发展的问题已不可忽视。
在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商业银行需要适度降低金融杠杆,通过合理去杠杆为商业银行带来益处,本文对商业银行去杠杆的手段进行有效探析,寻找合适的发展路径。
1 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路径选择概述1.1 金融去杠杆背景下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一种通过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
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对利用率低、流动性低的存款进行利用,为各项前沿经济发展提供资金辅助。
杠杆既指企业资产与各项股东权益的比率,又指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多数企业通过负债的方式,以低资金对大型资产进行控制的经济手段。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金融去杠杆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目的是为了减少经济泡沫,降低金融市场风险,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在金融去杠杆背景下,我国各企业开始降低自身负债,不惜牺牲收益进行还债,以应对金融风险的冲击。
有投资者认为,在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应选择杠杆低的公司进行投资,这更加剧了各大企业快速降低自身杠杆。
浅谈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路径选择
浅谈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路径选择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大量中小微企业应运而生,其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例,扶持小微企业发展也成为我国重点关注的工作,这对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结合当下我国市场环境,我国商业银行也需要重视风险管理工作,针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应该尽快找到相应的解决路径,要通过更加精细的管理,有效规避操作风险,进而达到保证商业银行健康、稳定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规避路径引言:在商业银行的日常运作中,信贷业务是一项银行的重要业务,是商业银行的经济收入来源之一。
同时,信贷业务也存在较高的风险,其风险主要来源是真对小微企业的信贷。
我国国内目前拥有7300多万家小微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83%左右,小微企业对贷款的偿还能力主要是由经营状况决定的,所以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存在较高的风险。
另外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让国内市场环境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大量实体店受到冲击,这也增加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潜在风险。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中的现状及问题(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现状根据我国的监管要求,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根据开展程度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如下:初始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风险管理工作,通常是由内部相关管理部门发起的,例如商业银行内部的会计、信贷、国际业务等部门发起,这也部门针对部门具体涉及的业务来发起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
尽管这种模式让我国商业银行有了风险管理,但是并没有独立负责风险管理的部门,这也让银行内部制定的相关条例和操作规章存在漏洞,并且对相关业务风险管理的执行力也存在不足。
管理体系建立阶段:银行是对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和承担风险的机构,其通过承担风险的方式,从中获取与风险等值的回报。
这种获利方式也就是信贷业务,信贷业务的开展,首先需要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操作流程:首先需要对每项信贷业务进行风险识别,在对其风险度进行合理评估,进而提出相应控制风险和降低风险的对策。
金融去杠杆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
金融去杠杆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随着金融去杠杆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愈加重要。
本文将从流动性风险的定义、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现状以及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流动性风险的定义及表现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及时偿付到期债务和应付义务而导致的损失风险。
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流动性缩紧,即商业银行面对信贷、融资活动和战略业务需求时无法及时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二是流动性过剩,即银行过度依赖短期资金,无法吸纳足够的存款资金,同时使用过度的超额准备金会减少银行可支配的资金。
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现状1.覆盖业务范围广泛: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包括存贷款、投资、融资,以及投资银行业务等多个方面,这些业务的开展对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资金结构趋同化: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集中于资金市场和零售客户,资金在政策等因素影响下会出现大规模的流动,往往造成市场资金的结构趋同化,加大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难度。
3.央行利率调控效应:央行的政策随着时间推移也越来越明显,对银行利率、信贷等方面的调控也让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更加困难,在情况不确定的时候,会增加银行的流动性压力。
4.跨境业务交易成本上升:近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加剧,金融市场动荡,加大了我国商业银行在海外经营中所面临的风险和成本,这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措施1.完善内部流动性管理机制:商业银行应通过借债、非公开融资、债券、拆借等多种形式的资金融通,以及加大管理层面的监测、测算工作、制定对策等方式,控制内部流动性风险。
2.规范市场流动性管理:商业银行需要严格遵守央行的市场流动性管理规定,加强市场风险管理,优化市场投资的收益风险结构,充分利用价格管理、套期保值等市场工具,支持优质客户,控制风险。
3.健全流动性紧急机制:商业银行应考虑建立借款储备、滚动式贷款授权、信用规模控制、预留流动性间歇性开支等方面的流动性负债管理,以及加强核心存款、同业存款、央行资产方面的管理等机制,全面加强流动性负债管理。
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路径选择研究
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路径选择研究随着金融去杠杆的推进,商业银行面临着更严峻的风险管理挑战。
如何在稳健经营和风险控制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商业银行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本文将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出发,探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路径选择。
首先,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是什么?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
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集中在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方面。
因为金融去杠杆的实施,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和信托贷款严格把控,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额度受到限制,资产质量也受到影响。
而流动性风险则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长期问题,主要是由于商业银行经营时间长,资产负债匹配存在差异,还款时间和还款金额的不确定性,都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和流动性。
针对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问题,可以选择哪些风险管理路径呢?从历史经验来看,商业银行最有效的风险管理路径是采取全面风险管理策略。
这种方案既包括风险控制,也包括风险管理,通过加强风险预警机制和管控体系,实现不断强化风险防控和风险管理,提高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稳健经营水平。
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加强风险控制,有效防范信用风险风险。
商业银行需要严格把握贷款政策,审慎审批贷款申请,对于风险较高的项目或客户,应该适当提高贷款利率或要求增加担保抵押等条件。
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防范潜在的信用风险,以减少可能的损失。
二、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需要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风险问题,改变传统经营模式,探索多元化经营,提高自身的盈利水平和财务稳定性。
同时,商业银行还可以建立和完善内部和外部的流动性管理机制,加强内部流动性监管,规范授信流程,同时加强与外部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的合作,降低流动性风险的影响。
三、加强操作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健全的操作流程,规范操作行为,实现人员培训和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新时期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路径选择
作者:史雪峰
来源:《环球市场》2018年第18期
摘要:现阶段,金融去杠杆政策频出,宏观政策重点关注金融风险的防范。
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去杠杆的内在逻辑,并提出了新时期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路径选择,从回归服务实体本质、推进盈利形式转型、改善资产负债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金融去杠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路径选择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依据相关数据调查可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稳定增长,实体企业盈利水平显著提升。
由此,供求关系发生转变,具象体现于生产者物价指数的由负转正。
在市场预期基本实现的同时,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增长质效更高。
一、中国商业银行去杠杆的内在逻辑
探析中国商业银行去杠杆的内在逻辑,即是“脱实向虚”阻碍经济长远发展。
具体而言,在传统信用衍生过程中,银行作为主要中介,在实体经济部门投融资需求与央行基础货币投放之间,发挥了重要的衔接作用。
然而,在现阶段的银行同业之间,资金链条被不断拉长,这种情况同样存在于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
截止2017年2月末,对于国内其他金融机构,国内其他存款公司债权共计27.7万亿元,且相较于2010年初的债券额度,增长了17.3倍。
对于国内非金融机构,国内其他存款公司债权相较于相较于2010年初的债券额度,仅仅增长了2.35倍。
由此可知,对于企业而言,若需要银行渠道进行资金的融通,该渠道就增添了诸多不必要环节,继而提升企业融资成本。
以此为基础,对于实体经济部门而言,相应的信用额度也被挤占。
现今,非银行金融机构介入信用中介链条的层次较深,依据该类型机构对其他存款性公司的负债规模数据,就可得出金融系统内资金活跃程度较高的结论。
二、新时期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路径选择
(一)回归服务实体本质
近期,对于金融去杠杆,“一行三会”出台的相应政策较多,其中就包括《关于将表外理财业务纳入“广义信贷”测算的通知》、《关于规范化解金融风险严守风险底线工作的意见》等等。
若以上政策实施,也就意味着风险准备金计提、监管分类、通道缩减、去杠杆、MAP考核体系趋严I11如此对于银行监管而言,相应的套利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
关于新时期金融去
杠杆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路径选择,应从回归服务实体本质、推进盈利形式转型、改善资产负债结构等方面分析。
且以回归服务实体本质为例,从表面来看,若商业银行增加持有非信贷资产,可在短期内获得收益。
然而,若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有限,随着非信贷资产持有规模的扩大,后期管理很有可能出现问题。
在金融调控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应立足于风险管控能力的基础之上,回归至服务实体经济的经营理念,以转变表外业务非常态发展、投资高于贷款的局面。
故而,商业银行除却应降低资产扩张速度外,还应以此为基础,积极转变风险偏好,致力于业务的做优、做精、做特,以促进利润的增长。
(二)推进盈利模式转型
近期,探析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及关注类贷款额度,可知未来一段时期商业银行将面临企业违约所产生的巨大信用风险。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若企业的产能过剩且负债率较高,就有可能产生不良贷款记录,甚至放弃维护信用关系。
在规模扩张层面,商业银行应坚持稳健经营理念,不仅要重视规模扩张及效益提升,还应有效结合风险管控能力,使三者关系趋于平衡与匹配状态。
在商业银行成长状态考核层面,应以资产盈利能力的提升为考核依据。
针对金融去杠杆,商业银行应建立新型的发展方式,且以“轻资本、重服务”为特点[2]。
简而言之,商业银行应转变业务单一的信用中介职能,致力于提供资产管理、金融市场、投资银行等方面的全方位金融服务,并保证金融服务的优质性及高效性,进而构建多元化的利润增长极。
(三)改善资产负债结构
探析商业银行增加杠杆的手段,在久期较长的资产层面,其匹配性内容应为久期较短的负债,而风险较高的负债,其匹配性内容应为风险较低的负债。
探析银行主动负债的关键工具,即是同业存单。
然而,同业存单的久期相对较短,而其获得的其他资产的资产配置久期却相对较长,较容易产生期限错配风险。
由于部分杠杆业务具有滞后性特征,商业银行应积极收缩规模,并致力于资产流动性的提升。
立足于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商业银行应转变扩充负债以匹配资产的逻辑,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资产定负债策略。
简而言之,针对同业资产负债,商业银行应实行精细化管理。
在负债端层面,商业银行应致力于负债端的定价差异化,可采取挂牌利率、优惠利率等多种方式。
在资产端层面,商业银行应对风险资本回报率及经济附加值等指标进行精准核算。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商业银行不仅要提升风险管理水平,还要在业务实践中探析发展路径。
经过以上分析可得,商业银行应降低资产扩张速度,并回归至服务实体经济的经营理念;商业银行应建立新型的发展方式,且以“轻资本、重服务”为特点;商业银行应转变传统逻辑,采取资产定负债策略,对同业资产负债实行精细化管理。
参考文献:
[1]陆崛峰,杨亮.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路径选择[J].金融论坛,2017,22(12):3-10+78.
[2]王国刚.股债结合中商业银行近期业务创新的风险防范[J].金融科学,2017(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