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一)愚人食盐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

嫌淡而无味。

主人既闻,乃益盐。

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薄暮至家,母已具食。

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

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

”愚人食盐不已,味败②①,反为其患。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注]①适:到……去。

②味败:品味败坏。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2)愚人食盐不已().2.用“/”线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划两处。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3.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是一则寓言,它的寄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释盗遗布XXX,XXX,为太丘长。

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以性成梁上正人是矣。

”俄闻自投地,伏罪。

寔曰:“XXX外形非恶人应由贫困。

”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节选自《忍经•劝忍百箴》)1.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

(限断三处)XXX之人未必本恶以性成梁上正人是矣第1页,共5页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呼其子训之曰(教诲)B.俄闻自投地(不久)..C.乃遗布二端(赠予)D.后更无盗(强盗)..3.XXX为何不惩罚梁上正人?(用原词句子回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XXX是一个怎样的人。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初一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附答案

初一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附答案

初一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附答案)(一)王安石待客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条约之饭。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

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量,留其四傍。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说明】①子妇之亲:儿老婆家的亲戚。

②京师:京城。

③果蔬:泛指菜肴。

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⑤脔:切成块的肉。

⑥箸:筷子。

【文言知识】说“颇”。

“颇”的义项较奇异,它既可指“很”、“甚”,也可指“稍微”、“稍微”。

这常常要随上下文决定它的含义。

上文“萧氏子颇骄纵”中的“颇”要作“很”解,意为萧氏的独生子很骄横放纵。

又,“其妇年五十,很有姿色”,此中“颇”要作“稍微”解,因为女子到五十已不太可能很有姿色了。

又,“公为人正直,乡里很有望” ,意为他为人正直,在乡里很出名誉。

【思虑与练习】1、解说:①翌日②馔③方④具⑤顷⑥而已⑦啖⑧退2、翻译:①觉饥甚而不敢去②其人已心怪之3、理解:上文最后说“人取自食之”,那么王安石究竟吃了什么?(二)、范文正正直范文正公仲淹悴,依睢阳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

会术者病笃,令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

”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

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

”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如。

【说明】①范文正:即范仲淹,谥号为“文正”。

②悴:忧。

③睢阳:古地名,今河南境内。

④封志:封存并加标记。

⑤谏官:给皇帝提建议的官员。

⑥而:你。

⑦俾:使。

⑧封识:即标记。

宛如:依旧如故。

【文言知识】说“辞”。

“辞”是个多义词。

一、指“推却”。

上文“文正方辞避”,意为范仲淹正想推却回避。

二、指“辞别” 。

(完整版)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有答案)

(完整版)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有答案)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说明:本练习共有6篇阅读,满分100分,60分为合格。

整体的难度偏大,因为部分词语还没有积累,但文章的内容上练习较为紧密,可以猜出词义.另外,题目与实际的考试题难度相当,可以感受一下初中文言文的难易程度。

(一)师旷论学(18分)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

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1、解释文中加黑的词。

(4分)①恐已暮矣()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③臣闻之( ) ④善哉(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4分)……………()A、臣闻之B、如日出之光C、驱之别院D、学而时习之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二)欧阳修论作文(16分)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云:“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1、解释文中加黑的字词。

(4分)①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②惟勤读书而多为之( )③自工()④疵病不必待人指摘( )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4分)①学而时习之( )②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③唯勤读书而多为之()④多作自能见之()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4、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4分)(三)自护其短(14分)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1、解释文中加黑的字词。

(4分)①席上啖菱()②或曰()③啖菱须去壳()④欲以清热也()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作“因为"解释的一句是(4分)( )A、欲以清热也.B、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欧阳修习字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写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及:等到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多诵古人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唯读书是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4、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5、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6、《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二)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①方磨铁杵②,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③。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①媪[ǎo]年老的妇女。

②铁杵[chǔ]:棒槌③卒业:完成学业1.解释加点的词的意思去:_________ 方:__________ 欲: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有答案)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有答案)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说明:本练习共有6篇阅读,满分100分,60分为合格。

整体的难度偏大,因为部分词语还没有积累,但文章的内容上练习较为紧密,可以猜出词义。

另外,题目与实际的考试题难度相当,可以感受一下初中文言文的难易程度。

(一)师旷论学(18分)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

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1、解释文中加黑的词。

(4分)①恐已暮矣()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③臣闻之()④善哉()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4分)……………()A、臣闻之B、如日出之光C、驱之别院D、学而时习之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二)欧阳修论作文(16分)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云:“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1、解释文中加黑的字词。

(4分)①尝乘间以文字问之()②惟勤读书而多为之()③自工()④疵病不必待人指摘()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4分)①学而时习之()②尝乘间以文字问之()③唯勤读书而多为之()④多作自能见之()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4、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4分)(三)自护其短(14分)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

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解释文中加黑的字词。

(4分)①席上啖菱()②或曰()③啖菱须去壳()④欲以清热也()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作“因为”解释的一句是(4分)()A、欲以清热也。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一、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阅读训练】1、选出下列划横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书:写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及:等到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A、欧阳修聪明过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4、给划横线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3)宁信度()()5、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6、《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7、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三、为学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一)欧阳修传(节选)修①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②官书屡废③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

”修闻而服④之终身。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注释】①修:欧阳修,宋代文学家。

②治:处理。

③废:放下。

④服:听从,信服。

这里指遵从。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限断两处)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母尝谓曰尝:曾经(2)我求其生其:代词,指犯人(3)不得尔得:成功(4)犹失之死犹:仍然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为他找活下来的理由,即使找不到,那么被判死刑的人和我都不会感到遗憾。

(2)修闻而服之终身。

欧阳修听了母亲的话后,一生都遵从父亲(母亲)的教导。

4.结合选文内容,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示例一】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成材有着重要作用(“修母”教子有方)。

从“修母”能以丈夫的优良品德教育孩子看出。

【示例二】我们要善于听取有益的教诲,以优秀的人为榜样,做一个有作为的人。

从欧阳修听从母亲的教导,以父亲为榜样并一生效仿看出。

附参考译文:欧阳修幼年丧父,他的母亲曾经对他说:“你父亲当官,经常熬夜处理文书,多次放下文书叹息。

我问他,他说:‘犯人犯了死罪,我想让他活命但是办不到啊!’我说:‘能让他不死吗?’他说:‘为他找活下来的理由,即使找不到,那么被判死刑的人和我都不会感到遗憾。

常常想让他活下来但是仍然判他死,而一般做官的人都是想让他死啊!’他平时教导学生,经常说这些话,我都听熟了。

”欧阳修听了母亲的话后,一生都遵从父亲(母亲)的教导。

(二)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①,施②尾于堂。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凡先生①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所至厄塞②,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③;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④坊肆⑤中发书而对勘⑥之。

或径行⑦平原大野,无足⑧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⑨;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选自《亭林先生神道表》)【注释】①先生:指顾炎武。

②厄塞:险要的地方。

③曲折:详细情况。

④即:靠近,引申为走向。

⑤坊肆:街市中的客店。

⑥对勘:核对校正。

⑦行径:直接行走。

⑧无足:没有值得。

⑨诸经注疏: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凡.先生之游⑵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⑶或.与平日所闻不合⑷发.书而对勘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

⑵或行径平原大野。

3、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名言的理解。

4、顾炎武在《日知录》里写道:“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后来这句话演变为哪句名言?宋有狙公①者,爱狙②,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③,充狙之欲。

俄而④匮⑤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训⑥于己也。

先诳⑦之曰:“与若⑧芧⑨,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选自《列子·黄帝》)【注释】①狙(jū)公:养猴子的老人。

②狙:称猴。

③口:口粮。

④俄而:一会儿,不久。

⑤匮:缺乏。

⑥驯( xùn):驯服,顺从,听从。

引申为服服帖帖。

⑦诳(kuáng ):欺骗,瞒哄。

⑧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代“你”“你们”,文中指猴子们。

⑨芧( xù):像树的果实,俗称“橡实”,一种粮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狙亦得公之心( ) (2)损其家口( )(3)充狙之欲( ) (4)与若芧( )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爱狙,养之成群B. 能解狙之意C.先逛之D. 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掩耳盗铃范氏①之亡②也,百姓有得钟③者。

欲负而走,则④钟大不可负,以椎⑤毁之,钟况然⑥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⑦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⑧也! (选自《吕氏春秋·自知》)【注释】①范氏: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后被晋国的智氏、韩氏、魏氏等贵族联合攻灭,逃往齐国。

②亡:逃亡。

③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④则:但是。

⑤椎(chuí) 槌子或棒子。

⑥况(kuàng)然:拟声词,形容钟声。

⑦逮(jù):急速地。

⑧悖:违背道理,错误。

【阅读指津】“掩耳盗铃”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愚蠢可笑的行为。

他的可笑之处就在于以为自己听不到钟声,别人也就听不到了,其实这是徒劳的!文章的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暗示国君,不要害怕听到别人对自己过错的批评,因为过错是客观存在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欲负而走.( ) (2)则钟大不可负( )(3)以.椎毁之( ) (4) 恶.人闻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2)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3.“掩耳盗铃”的做法可笑在什么地方?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二)呆如木鸡纪渻子①为王养斗鸡②。

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十日又问。

曰:“未也,犹应响影③”。

十日又问。

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④。

”十日又问。

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选自《庄子·外篇·达生》)【注释】①纪渻子:人名。

姓纪,名渻,子是对其的尊称。

②斗鸡:是一种比赛,供人们娱乐。

中国是世界上驯养斗鸡的古老国家之一。

③响影(yǐng):响,声响。

影,影子。

这句话是说鸡听到声响,看到影子就回应。

④疾视而盛气: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

【阅读指津】“呆如木鸡”这个词,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有些痴呆发愣的样子,或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是一个贬义词。

七年级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七年级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一)《请君入瓮①》之杨若古兰创作周兴与丘神勣(iì)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什么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自作自受的故事.〔正文〕:①瓮(wèng):大坛子.②鞫(jū ):审讯犯人.③推事:研讨事情.④炙(zhì ):烧烤.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推:究查,检举.一、解释加点的词.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2、囚多不承()3、当为什么法()4、因起谓兴曰()二、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之”.1、太后命来俊臣鞫之()2、以炭四周炙之()三、翻译以下句子.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四、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取了的方法.(四)《欧阳公事迹》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此缮写.以致日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浏览练习】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上面哪一句中的“书”不异?()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2.翻译句子.①欧阳修四岁而孤.译文:②惟读书是务.译文: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进修的精神是: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本身的努力以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缘由是:(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③,了无遽(jù)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⑥.〔导读〕:八九岁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难时毫不惊恐,很是了不起.说明孩儿的明理聪明,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连累迫害的罪行.〔正文〕:①孔融被收: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②中外惶怖:朝廷内外非常惊恐.中外,指朝廷内外.③二儿故琢钉戏: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④罪止于身:罪恶仅限于本人一身.意思是不涉及家属.⑤二儿可得全不:这两个孩子可不成以保全他们生命?⑥亦收至: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一、解释加点的词.1、孔融被收()2、冀罪止于身()3、二儿可得全不()4、寻亦收至()二、翻译以下句子.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方义(三)《马价十倍》①有人卖骏马者,比②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⑤而马价十倍.正文:①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校订编订.共三十三篇,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交际方面的一些活动,侧重记录了谋臣的计谋和谈吐.刘向,除编订《战国策》外,还编有《说苑》等书.②比:副词,接连地.③还:通“环”环绕.④朝:凌晨.⑤一旦:一天.浏览练习: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往见伯乐曰:(2)愿子还而视之:(3)去而顾之:(4)伯乐乃还而视之:2、与“去而顾之”中的“去”的意义分歧的一项是( )A、去死肌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C、.则有去国怀乡D、黄鹤一去不复返3、从上面选出与“去而顾之”中的“而”字用法不异的一项是(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B、学而时习之C、峨冠而多髯者D、出淤泥而不染4、本不懂得货色,而“名家”说好就认为好,人云亦云,如许不加分析地盲目地虚推、崇拜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初一白话文浏览参考答案(一)《请君入瓮》周兴和丘神勣合伙谋反,太后让来俊臣来审讯他.来俊臣趁着跟周兴一边吃饭一边研讨事情的当口,对周兴说:“犯人大多不肯供认,该当采纳什么法子?”周兴说:“这很容易,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四周烤,让犯人进到里边,什么事敢不承认!”“来俊臣因而找来一个大坛子,按周兴的方法四周升起炭火,站起来对周兴说:“宫内有人递出状辞检举你谋反,请兄进到这大坛子里去吧!”周兴惊恐万状,连忙叩头认罪.一、1、正在,合法 2、承认3、该当4、因而,就二、1、代词,代周兴 2、代词,代囚犯三、l、周兴说:“这很容易!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四周烤,让犯人进到里边,什么事敢不承认!”2.因而站起来对周兴说:“宫中有人递出状辞检举你,请你进到这大坛子里去吧!”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被逮捕,朝廷内外非常惊恐.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儿子还和本来一样在玩琢钉游戏,一点害怕的模样都没有.孔融对使者说:“但愿罪恶仅限于本人一身,两个儿子可以保全人命吗?”他的儿子从容地进言说:“父亲难道见过倾覆的鸟巢上面还有完好不碎的鸟蛋吗?”纷歧会儿逮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一、1、逮捕2、但愿 3、同“否” 4、不久二、1、父亲难道见到过倾覆的鸟巢上面还有完好不碎的鸟蛋吗?2、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一点害怕的模样都没有.三、覆巢无完卵.比方全体遭殃,个体不克不及幸免.(三)《马价十倍》译文:有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在市场上站着卖马,结果没有一个识马的. 他前去拜会伯乐,说道:“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可是接连三天在市场上站着卖,没有人来问一声,我但愿您去围着马转一圈看看,离开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一看,我情愿献给您一凌晨的费用.”伯乐因而去市场上环绕着马看了一圈,离开的时候又回头来看了看,结果一天当中马的价钱涨了十倍.1.(1)、拜会(2)、尊称对方,您(3)、回头看(4)、因而2、A3、B4、分歧错误.应当有本人的独到见解.(四)《欧阳公事迹》【译文】欧阳修师长教师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很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缮写.就如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只是努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1.D“写”的意思2.欧阳修四岁就成了孤儿.只把读书当成独一的事情.3.不因环境的困苦而低沉,反而刻苦发奋,与生活抗争.4.欧阳修母亲的深明大义,即使条件艰苦,也要把欧阳修培养成才.。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附答案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附答案

课外文言文训练(一)(一)陈万年教子万年尝病,召其子咸①,教戒②于床下。

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

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③(chǎn)也。

”注释:①咸:陈咸,陈成年之子。

②戒:同“诫”,教训。

③谄:奉承拍马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①日夜恒鸣( ) ②然而不听( )③多言有益乎()④时夜而鸣()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伏食如故( )②不合其耳也( )③孤犊之鸣( ) ④即掉尾奋耳(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列说,到处游说;干,求见。

③沟洫,沟渠;甫,刚。

1、解释加点字:(1)会有土寇()几为所擒()古人岂欺我哉()惟此六字()1、解释下列加线字;(1)吾之患在鼠( ) (2)告其父曰:“盍去诸?”( )(3)是非若所知也( ) (4)不病于无鸡乎?( )2、选出与例句中的加点字用法相当的一项()例句:自鲁之齐(到,往。

动词)A、乌封人跪而食之(他,代管仲。

代词)B、如子之言(的,助词)C、我且贤之用(无义,宾语前置的标志)D、辍耕之垄上(到,往。

动词))注释:①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

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于龙门。

②尤:格外,十分。

③罂: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

④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

⑤或:有时。

⑥已:止,停止。

⑦蒇(chǎn):完成。

⑧故:所以,因此。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翻译下列句子。

3、故笔法超绝与前文的哪些词句相照应?(原文回答)笔法超绝原因是什么?注释:①曹州:古地名,今山东曹县。

②市井人:做生意的人。

③长厚:为人忠厚。

④忤:触犯。

⑤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

⑥十千:即一万铜钱。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翻译下列句子。

3、从于令仪身上你学到了什么?文章揭示了什么现实意义?1、解释加点的斜体字2、翻译句子。

3.孟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试阐述理由。

注释:①平事,商量事情。

②咨嗟:叹息。

③侪:chái,同辈,同类的人。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间相传李太白在 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过了小 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 便问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李白问道: “铁杵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 深!”李白被她的毅力与意志所感动,就回到了山 上完成学业。老婆婆自己说她姓武,现在磨针溪 旁有武氏岩。 • 1、去:(离开 ) • 方:(正 ) • 欲 ( 想要) • 还: ( 回去) • 2、(老妪) (以前的知识 ) • 3、答: 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 4、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 三、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 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 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 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 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 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 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 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 高了。 • 1、C • 2、D • 3、(1)多读古人的文章 • (2)只是致力于读书.
• 1.(1)去造访他家,让李贺作诗,他提笔 一挥而就。 • (2)这孩子啊,要呕出心了才罢休啊! • 2、他们小时候都很聪明。 • 3、回答要点:①后天努力的重要性;②家 庭环境及教育的重要性。 •
• 二、魏王想要攻打邯郸,季梁听说这件事后,半路 返回,来不及抻平皱缩的衣服和去除头上的尘土,) 去拜见魏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在路上遇见了一 个人,正在面朝北面驾着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 想到楚国去。’我说:‘您去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 呢?’他说:‘我的马很精良。’我说:‘你的马虽然很 精良,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路费很 多。’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可这不是去楚国的 路。’他说:‘我的马夫善于驾车。’这几个条件越是 好,就离楚国越远了。” • 1、①我想要去楚国 • ②马虽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 2、南辕北辙或背道而驰 • 3、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认清努力方向。如 果行动与目标完全相反,即使有许多优点和长处, 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
• 六、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 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 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 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 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 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 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 1、偷偷地,暗中 • 总是,就 • 入迷 • 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 打 • 为什么 • 2、(1)王冕是诸暨县人 • (2)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 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 3、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王冕幼时勤奋好学)
• 五、从前,有个人看见大雁在飞翔,准备拉弓 把它射下来,并说道:“一射下就煮着吃。” 弟弟表示反对,争着说:“还是烤着吃好。” 两人一直吵到土地神那儿,请他分辨是非。土 地神说:“就煮一半,烤一半吧。”兄弟俩都 高兴地同意了。可再去找雁射击时,那雁早就 飞到天边去了。 • 1、拉 • 应当 • 烧 • 寻找 • 2、过了一会儿去寻找雁,而那雁已向高空飞 远。 • 3、三个人;都不正确。因为办事要抓住时机, 不能为无为的争论而贻误战机。
• 四、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 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 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 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马上谢别 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 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 桨坠(江)舵失去操控。 • 1、慢 • 看 • 2、于是楚人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 术); • 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 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 • 3、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不能自满或应该不 断进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