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步练习湘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湘教版高中地理 第四章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湘教版高中地理 第四章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B.法国
C.中国
D.英国
解析 在目前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比重最大的是石油,其
次是煤炭,最小的是水电和核电。目前,我国能源消费构成
中,仍以煤为主。 答案 (1)B (2)C
自主预习
1.农业社会阶段
制约因素:包括地形、⑰ 气候 、水文等
农业文明:形成和发展于自然条件比较好、
自然资源相对⑱ 丰富 的地区
2.工业社会阶段
对⑲ 资源 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决定性影响 ⑳ 石油 工业城市
矿业城市 钢铁工业城市
有色金属 工业城市等 _________
3.后工业化阶段
自然资源作用相对 速 上升 。
下降 ,后天性资源地位迅
合作探究 右图表示“人类社会 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 利用的关系”,回答
问题。
水 、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自然资源名称:A____ 生物(可互换) 、C_____ B____________ 矿产 。
协调发展,环境状况得以改善。
练习巩固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可
利用量的比率。国际上一般认为,一条河流的合理开
发限度为40%。而当利用率超过40%时,即表明严重缺
水,可能制约经济发展,并导致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 问题。据材料回答(1)~(2)题。
(3)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曾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请在下图中增绘曲线,用以表示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污
染的变化趋势,并作简要说明。
答案 见下图:
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
破坏,污染较轻;工业社会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工业
的快速发展建立在大量消耗矿产资源和能源基础上,
环境污染严重;后工业化社会,人类寻求人地关系的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含解析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含解析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习目标1.了解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气候变化的特点。

2.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掌握应对措施。

知识导引一、全球气候变化1.概念:气候变化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某些与平均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的变化来度量的。

2.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1)经历了三次大冰期气候: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第四纪大冰期。

大冰期之间为大间冰期。

(2)特点: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总体来看,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3.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5000年来,气候有两次大的波动:一次是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的温暖期;另一次是1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

4.近现代的气候变化:气温呈波动上升的趋势,雪盖和冰川面积减少,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北半球中高纬和热带地区的降水量增加,亚热带地区则减少了。

人为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是复杂的。

其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三条途径进行的:一是改变下垫面的性质;二是改变大气中的某些成分(二氧化碳等)浓度;三是人为地释放热量。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1.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

在许多地区增加了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难度。

2.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

3.全球气候变化还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

4.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的影响更为显著。

5.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气候变化不等于气候变暖,但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探究点一全球气候变化[核心归纳]1.气候变化的概念气候变化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某些与平均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如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来度量的。

2.列表比较三个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特征时期含义气候(气温)变化特点地质时期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时期冷(寒冷期)暖(温暖期)交替历史时期距今1万年以来的时期气温波动变化(温暖期和寒冷期)近现代最近一两百年的时期气温波动上升特别提醒1.气候变化并不一定是人类活动引起的。

1-1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教学课件)——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1-1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教学课件)——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解析:第1题,水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不属于能源。第2题,选项中四 个特点都是自然资源的特点,但材料说明了不同地区水资源的丰歉 程度不同,说明水资源的分布具有地域性。 答案:1.A 2.B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在不断加大。下图为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示意图。 据此完成3~4题。
矿产资源和能 源
后天性资源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历史 阶段
自然资 源对人 类活动 的影响
农业社会 阶段
工业社会阶段
充足稳定 的自然资 源保障, 是农业社 会发展的 基础
自然资源的空 间分布、组合 状况,交通运输 的便利程度,对 资源性产业的 布局具有重大 影响
信息社会阶段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 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 作用相对下降,而各种后天 性资源的地位则迅速上升。 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 赖性逐渐降低,自然资源对 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 响也趋于弱化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历史阶段 农业社会阶段 工业社会阶段 信息社会阶段
举例
地 温 土 和 河 和 罗 了 明
暖形 壤 长 恒 河 辉流、平 肥 江 河 流 煌域水坦 沃 流 流 域 的、源的 域 域 都 古、印充黄出代度气、、足河现文河候两尼、以石鞍表市的城资源油,市有大的山以富工,色庆钢、金都集业金为铁本昌靠的城属代工溪为近地市工表业为代矿区,业表以产的城代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思考感悟非可再生资源经人类开发利用后是不可能再生成的吗? 提示:非可再生资源经人类开发利用后,在人类历史尺度上不可能 由自然过程再生,但是从地球演化尺度上来看,是可以由自然过程 再生成的。

(浙江专版)2018_2019版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学案湘

(浙江专版)2018_2019版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学案湘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考试标准】一、自然资源概述 1.概念存在于①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②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③物质与④能量的总称。

2.属性⑤有限性、整体性、⑥地域性、多用性和社会性。

3.分类⎩⎪⎨⎪⎧按自然属性划分:矿产资源、⑦气候资源、水资源、 ⑧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按性质划分:⑨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1.前煤炭时期(18世纪中期以前)主要能源:⑩木柴(在下图中字母⑪A 所示能源)、⑫水力等。

2.煤炭时期煤炭工业的建立和以⑬煤(在上图中字母⑭B 所示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形成。

3.后煤炭时期⑮石油和⑯天然气取代煤炭占优势地位(如上图),又叫“石油时代”。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农业社会阶段⎩⎪⎨⎪⎧制约因素:包括地形、⑰气候、水文等农业文明:形成和发展于自然条件比较 好、自然资源相对⑱丰富的地区2.工业社会阶段⎩⎨⎧对⑲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决定性影响矿业城市⎩⎨⎧⑳石油工业城市钢铁工业城市○21有色金属工业城市等3.后工业化阶段自然资源作用相对○22下降,后天性资源地位迅速○23上升。

一、自然资源概述(必考a) [方法技巧]1.“五·五”数字法记忆自然资源的属性和分类“五”大属性: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和社会性。

“五”种分类: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

2.自然资源与资源的区别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对人类有价值的物质和能量,而资源不仅包括自然资源,还包括人类社会创造的,以及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有用物质和能量。

[学以致用]下图所示,能正确表示自然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三者关系的是()解析自然资源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必须直接来自自然界,不包含任何形式的人类劳动在里面,即使经过人类很简单的加工后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也不是自然资源;其次必须是有用的、能够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

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①聚落的含义和分类②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3.全球气候变化①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②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与图示▲4.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5.自然资源概述自然资源的含义和分类▲6.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①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②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图示▲7.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8.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的含义和分类▲9.自然灾害的危害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10.中国的洪涝灾害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一、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1.了解聚落的概念与分类。

2.理解地形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等的影响。

3.了解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理解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概念: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分类:按照性质与规模聚落,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表现案例:半坡村落遗址,大多分布在河谷阶地上:接近水源又不会被洪水淹没;还有防御作用。

地形类型:P89图4-4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耕地广阔,便于(大规模)农耕;利于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

使聚落(的位置选择比较自由,)规模较大,形态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环境承载力大)人口多,聚落密度较大;宜发展成城市。

P89图4-3丘陵、山地:由于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小而分散,(有利地形位置选择比较有限),只在山间缓坡、山间盆地、河谷谷地,地形较平缓,土壤肥沃,接近水源,便于小规模农耕;利于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

但规模较小不易扩大,形态多呈点状或带状;人口较少,相对分散,密度较小。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课件湘教版必修1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课件湘教版必修1

)
7.能源③在法国、日本等国家的重 要度较高,是因为这些国家( A.该能源分布广且易开采 B.常规矿物能源贫乏 C.多海港,进口该能源便利 D.经济实力强且科技发达 )
解析:农业社会时期,人类的生存和发 展,明显地受到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条 件的制约,在一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农业文明得以形成和发展,并形成古代城 市。在工业社会阶段,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 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 后工业化阶 段,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 降,后天性资源的地位则迅速上升。
A.分布的规律性和不均衡性 B.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C.数量有限 D.生产潜力可不断扩大和提高
3.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要因地制宜,体现了自然 资源的( ) B.整体性 C.地域性 D.多用性
A.有限性
解析:第 2 题,水资源分布是不均衡的,但又具有 地带性规律。赤道地区多雨,副热带地区少雨,导致水 资源的地区差异。第 3 题,自然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具有 地域性,某种自然资源总是相对集中于某些区域中,因 此开发利用时要因地制宜。
2.属性 具有 有限性 、整体性、地域性、
多用性和 社会性 等特点。
3.分类 (1)按自然属性:矿产资源、 气候资源 水资源、 土地资源 、生物资源等。 (2)按资源再生的性质: 可再生资源 和非 可再生资源。 、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 数量 、质量、 分布 及开 发利用条件等, 在不同的 历史发展阶段 所 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解析:前煤炭时期,以木柴作为主要能源;至 20 世纪初,世界进入“煤炭时代”;产业革命促进了煤 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使用;秋明、休斯敦都是因石 油开发而兴起的城市。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优质课件(共32张PPT)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优质课件(共32张PPT)

20世纪初 至60年代
20世纪60年 代以后
石油、天然气
主要 木柴、水力 以煤为主 (石油时代)
能源(木柴时代)(煤炭时代) →可再生能源
(能源多样化)
直接 原因
生产力不发 达,能源需 求少
以蒸汽机为主 要标志的产业 革命
内燃机的使用, 各工业部门和运 输业的发展
根本原因: 各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活动
据图说明19782001年我国能源 生产和消费结构 的特点和变化。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活动
据图说明19782001年我国能源 生产和消费结构 的特点和变化。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煤炭
பைடு நூலகம்
石油 水电 天然气
活动
据图说明19782001年我国能源 生产和消费结构 的特点和变化。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煤炭
• 改善环境质量;
• 沿海地区风能资源丰富;
• 资金充足.
(1)可再生 ①开发新能源,减少 人类对矿物能源的依赖,缓解能源危 机;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应对全 球气候变暖;③有利于改善能源结构 ,促进可持续发展。
哪些不是自然资源? 汽油、雷电、蔬菜
(2)哪些是可再生资源?
森林、土地、阳光 哪些是非可再生资源?
铁矿石、煤炭
根本原因: 各阶段生产 力发展水平 不同
20世纪初
18世纪 中期
20世纪60年代
阅阅读读课:文自,然完资成源表的格属:性
前煤炭时期 煤炭时期
时间
18世纪 中期以前
后煤炭时期
主要 木柴、水力 能源 (木柴时代)
(2)可否再生
可再生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
3、自然资源分类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1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1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农业社会阶段
1.想一想,四大文明古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哪些共同点? 地理位置的共同点:多分布在暖温带和亚热带相对湿润的地区, 尤其是河流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地区。
2.议一议,四大文明古国的形成,都具备哪些优越的自然条件? 共同具备的自然条件: 平坦的地形,温暖的气候,充足的水源. 肥沃的土壤。
2.发展阶段:自然资源的数量、质 量、分布和开发利用条件,在不 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人类经济 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社会发展)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农业社会阶段
(1)人类的生产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高。 (2)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显著制约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农业社会发展的基础:充足稳定的自然资源保障
自然资源概述
南水北调
北煤南运
(3)空间利用(跨区域调配),便于移动的,远距离输送;不具备流动性
的,需加工转换
自然资源的属性、种类、及开发利用
1.自然资源的属性
属性 有限性
整体性 地域性 多用性 社会性
内涵
(自然资源的)数量相对于人类需求不足。一般来 说,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实质上是无限的, 而自然资源数量却是有限的。
矿产资源 非可再生
油气、滨海砂矿、锰 结核
生物资源 种类多、可再生 捕捞、养殖
海能资源 能量大、可再生、 潮汐、波浪、温差 污染小、密度小
空间资源 复杂性、特殊性 海洋运输、港口、围 海造陆
自然资源的属性、种类、及开发利用
2.自然资源的种类及开发利用
(4)陆地资源
种类和组成 特点
矿产资源 非可再生
自然资源概述
3.自然资源的分布 (1)分布状况: 全球自然资源分布广泛,但很不均匀,有资源 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之分。 (范围、数量 ) (2)一般规律: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不同 1.某些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受到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因素的 影响,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 2非可再生资源,比如矿产资源,其分布受到地质条件的制约, 共生伴生矿较多,勘查难度较大,分布规律不明显

高中地理 4.1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4.1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湘教版必修1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⑯_地__形___、气候、⑰水__文____等; 社会经济因素:⑱_人__口___、资源、⑲_城__镇__分__布__、 工农业生产水平、⑳_科__学__技__术____等。
探究
3.山区公路的修建必须沿等高线修建吗?
答案: 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虽然山区地形 崎岖,地势起伏较大,多数情况下,为减少难 度,降低成本,公路都是沿等高线修建
探究
1.为何青藏高原的聚落多分布在河谷地带? 答案: 青藏高原因平均海拔高而气候寒冷, 河谷地带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 因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暖,适宜于农作物 的生长和人类的生存。
探究
2.我国华北平原地区乡村聚落与云贵高原地区 的乡村聚落相比有哪些差异?
答案: 平原地区乡村聚落规模大、多呈团聚 状、棋盘式的格局,人口也比较多,而山区的 聚落一般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 也比较多。
教材图4-1 半坡原始村落复原模型
教材图4-2 半坡原始村落功能区示意,据 图分析:
为什么半坡原始村落的居民点位于河谷阶地 上?
答案: 村落遗址坐落在河谷阶地上,这里 既接近水源又可避免洪水的侵袭,充分说明 了地形因素对聚落的影响。
教材图4-15 成昆铁路盘山路段
教材图4-16 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铁路,据图 分析:
的。但公路的修建要受多种因素如长度、地质 状况等制约,不一定是必须沿等高线修建,而 是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提出多种方案,从中选 取最优方案。
探究
4.地形是决定交通线路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吗?
答案: 地形因素对交通线路的走向、施工难度、 投资等方面影响很大,但现代社会中,决定交通 线路分布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人 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 术。

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单元测试含解析1

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单元测试含解析1

单元测试(四) (第四章)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聚落作为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其外部形态和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的聚落分布反映的地理环境最有可能位于(B) A.滨海地区B.河谷地区C.盆地地区D.丘陵地区解析:图中聚落形态呈条带状分布,最有可能分布在山区的河谷地区。

2.下列关于图中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D)A.各聚落都是从集市发展起来的城市B.都属于热带地区的聚落,多分布在河谷地带C.聚落的区位类型是河流发源地D.聚落里的人多从事第一产业解析:图中聚落众多,沿河谷分布,应为乡村,居民多从事第一产业。

我国某省级行政区人口与主要城镇分布图(数值为各区域人口占省区总人口的百分比)。

读图完成3~4题。

3.该地区人口密度最小和最大的地区分别是(C)A.日喀则地区、拉萨市B.林芝地区、山南地区C.阿里地区、拉萨市D.那曲地区、昌都地区解析:从图中提取各区域人口占省区总人口的百分比,对比各区的面积,阿里地区面积较大,而人口所占百分比最小,所以人口密度最小;拉萨市的人口所占百分比较大,但面积最小,所以人口密度最大。

4.图示城镇空间分布特点及其主导因素是(B)A.沿平原分布、水源B.集中于河谷地带、热量C.沿山麓分布、交通D.集中于河谷地带、土壤解析:从图中分析,城镇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是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而河谷地带海拔较低,热量条件较好,适宜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读西南地区铁路交通示意图,回答5~6题。

5.西南地区交通建设明显落后的主要原因是(D)A.气候条件恶劣B.人口稀少,经济落后C.资源贫乏,位置偏僻D.地形地质极为复杂解析:西南地区发展交通的最大自然障碍是地形地质条件复杂.6.图中所示地区东西部交通线路密度有很大差异,影响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D)A.河流B.气候C.资源D.地形解析:图中所示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川西高原、横断山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发展交通极为不便,因此在交通线路密度上西部稀疏、东部稠密。

高中地理课教案: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高中地理课教案: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高中地理课教案: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1. 简介在这个课题中,我们将学习和理解自然资源是什么以及它们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我们将探索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如何管理和利用它们,以及这些资源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通过本课,学生们将更好地认识到人类如何依赖和干扰自然资源,并了解到自己在保护环境中的责任。

2. 自然资源2.1 定义自然资源是指大自然中存在并供人类使用的物质或能源。

它们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大类别。

2.2 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水资源:包括江河湖海等水体,在农业、工业和家庭供水等方面需要使用。

•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如铁矿、铜矿,以及非金属矿产如煤、石油等。

•林木资源:森林提供了木材、纸浆等重要原材料。

•能源资源:包括化石能源(如煤、油、气)和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

•土地资源:包括农田、建筑用地、森林和草原等。

3.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管理3.1 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利用自然资源时,需要考虑到资源的再生能力、环境影响以及社会经济需求,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3.2 自然资源管理方法•国家政府监管:通过法律和政策进行自然资源的规划、分配和保护。

•国际合作与协调:各国之间进行合作,在全球层面上共同应对自然资源问题,例如气候变化。

•均衡发展:在经济增长中平衡自然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确保可持续性。

4.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4.1 自然资源的依赖性人类几乎依赖于所有类型的自然资源来满足基本需求,如食物、水和能源等。

4.2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许多国家经济的繁荣都与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关,自然资源的开发成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4.3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资源时也需要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

不当利用和过度开采会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物种灭绝、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

5. 总结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理解自然资源的定义、分类及其管理与利用方式,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重庆市江津五中高中地理 4.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1

重庆市江津五中高中地理 4.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1

4.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 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及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必须同时具备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
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
2 分类:按自然属性分: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按自我再生的性质分:除矿产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外,其余均为可再生资源。

3 自然资源利用的历史进程—以煤炭为例
从长远看,能源消费结构将从传统的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向以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等)为主的能源多样化利用阶段,在转换的过渡时期,仍以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主。

4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农业社会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

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

工业社会时代——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决定性的影响。

如大庆、鞍山等城市的发展
后工业化时代——自然资源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的地位上升。

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范围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减小。

1。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自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自

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其利用一、考点突破1. 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运用比较的方法,概括其特征及分类;2. 了解人类能源资源的利用历史,理解不同生产力水平时期,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3. 了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能源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变化,掌握动态曲线图表的阅读方法。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1. 自然资源的特征及分类;2. 自然资源的利用。

难点:通过对能源结构变化动态曲线图的阅读和分析,学会相关的读图分析方法,提高定量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一、自然资源概述(一)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重要提示】(1)判断自然资源的方法判断某些物质是不是自然资源,必须抓住几个标准:①自然属性。

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人们可以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取,经过人们加工的物质和能量不能称为自然资源。

②时代属性。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自然资源的内容、类型划分和经济价值往往不同。

例如,在石器时代,铁矿对人们来说还不属于自然资源;而工业时代,铁矿是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

③经济属性。

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才能称为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与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的相互关系一次能源: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的天然能源,如:石油、煤、天然气、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能等都属于自然资源。

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而来的,如:汽油、电力、沼气、煤气不属于自然资源。

(二)自然资源的属性每一种自然资源都有自身的特点,但作为自然资源的整体,还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和属(三)自然资源的分类【核心突破】(1)自然资源可再生与非可再生的分类的相对性(2)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分布都有规律可循,可再生资源的形成受地表水热条件的影响,一般具有地带性规律,非可再生资源具有地质规律,如沉积盆地多煤、石油资源,岩浆活动处多有色金属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答题时间:30分钟)
*1. 下图是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预测图。

与2005年相比,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是()
A. 以清洁能源消费为主
B. 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均有增加
C. 水电消费大幅度下降
D. 新能源消费增幅最大
读“人类文明发展四个类型示意图”,完成2~5题。

2. 木柴在能源消费中占据首位的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3. 世界能源从________进入“煤炭时代”()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明显受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制约的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5. 后天性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出现在()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生产活动的水足迹是指支持一个国家(地区)在其本地进行产品生产与服务供给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淡水资源量。

绿水足迹指产品(主要指农作物)生产过程中蒸腾的雨水资源量,对农作物而言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雨水被蒸腾的量。

蓝水足迹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地表与地下水的总量。

灰水足迹指以现有水环境水质标准为基准,消费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所需要的淡水量。

读我国部分省、市、自治区生产活动水足迹组成示意图,回答6~8题。

6. 灰水足迹衡量的是生产活动排放的污染物对水环境造成的影响。

下列地区中,生产活动对水环境的污染最严重的是()
A. 北京
B. 山西
C. 江苏
D. 海南
**7. 导致新疆和海南绿水足迹差异显著的原因可能是()
①新疆的年降水量小于海南②海南的年平均气温高于新疆③海南的耕地面积大于新疆④新疆的农作物以耗水量大的品种为主
A. ③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④
*8. 下列措施中,可有效降低新疆蓝水足迹比重的是()
①跨流域调水②大规模修建水库,减小地表径流的入海量③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④大力推进节水型农业的发展
A. ③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④
9.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优质能源的出现和先进能源技术的使用。

光伏发电作为太阳能的一种利用方式,近年来技术不断成熟,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重视。

图甲是世界光伏年装机容量变化图,图乙是我国局部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图甲和文字材料,概括光伏年装机容量的变化趋势,并简述其原因。

(2)读图乙,指出图示四个区域中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并简述其原因。

*10.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及其引发的“能源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议题。

假设各国政府的政策从2009年年末起开始不变,世界对一次能源的需求如下图所示。

(1)甲、乙、丙是煤炭、石油和生物质能中的某一个,则甲为________,乙为________。

(2)从图中可以看出,目前的能源结构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中可以看出,2050年后,太阳能成为一次能源中的主力,试分析其优缺点。

(4)如果在我国开发太阳能资源,则优先选择在()
A. 西北地区
B. 四川盆地
C. 海南岛
D. 东北平原
(5)简述上题中该地发展太阳能的优势。

(6)试分析世界能源在开发和利用上的整体趋势。

1. B 解析:读图可知,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石油仍占绝对优势,A选项错误;水电消费有所增加,C选项错误;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与2005年的增比均为正值,说明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有所增加,B选项正确。

2. A
3. C
4. A
5. D 解析:图中人类手中的工具是题眼,在阶段①~④中,人类手执的工具依次是石器、简易农具、电气钻和计算机,分别代表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时代。

第2题,木柴在能源消费中占据首位出现在工业革命之前。

第3题,世界能源从工业革命开始进入“煤炭时代”。

第4题,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明显受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制约的时期是采猎文明时期和农业文明时期。

第5题,在后工业化阶段,后天性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占主导地位。

6. A 解析:读图可知,北京的灰水足迹占区域生产活动水足迹的比重最大。

灰水足迹比重越大,意味着水环境的污染越重,故选A项。

7. C 解析:新疆的土地面积远大于海南,耕地面积也远大于海南;新疆的农作物以耐旱的品种为主。

8. A 解析: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和大力推进节水型农业的发展可以减少因产品生产而损失的水量,从而降低蓝水足迹的比重,故选A项。

9.(1)总体呈上升的趋势,近年来发展迅速。

太阳能是可再生(清洁)能源,技术成熟,市场需求扩大。

(2)③地区。

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较大);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解析:第(1)题,读取图中信息即可判断变化趋势,注意前后的发展速度差异很大;增加快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能本身的优势,使其具有市场需求,以及技术成熟使其应用成为可能。

第(2)题,太阳辐射量多少与纬度、大气透明度有关。

10.(1)石油煤炭
(2)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造成全球温度上升和气候变化
(3)优点:分布普遍,清洁无污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供利用的时间长。

缺点:受天气和昼夜变化影响大,不连续、不稳定,强度低。

(4)A
(5)西北地区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光照强,太阳能资源丰富;西北地区地势较平坦开阔,人口稀少,有利于对太阳能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利用。

(6)能源的总体需求不断上升,需求更趋于多样化(多元化);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向低碳化发展,并最终走向无碳化;矿物能源的利用造成环境污染,影响全球的气候,新能源将是未来能源的趋势。

解析:第(1)题,甲是目前一次能源中需求最大的,应为石油;目前对乙的需求也较大,且从1930年开始到2010年左右对乙的需求持续上升,故乙应为煤炭。

第(2)题,据图可知目前世界上一次能源主要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在消费过程中,其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增加,会导致全球温度升高和气候变化。

第(3)题,太阳能是清洁能源,可再生;但受天气状况影响大,不稳定。

第(4)题,我国西北和青藏地区太阳能较丰富。

第(5)题,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且该地区地势平坦、人口稀少,有利于大规模地利用太阳能。

第(6)题,注意从能源开发和利用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