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药及清创缝合术(手术学预习材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换药及清创缝合术

第一节换药术

换药又称更换敷料,包括检查伤口、除去脓液和分泌物、清洁伤口及覆盖敷料。换药是预防和控制创面感染、消除妨碍伤口愈合因素、促进伤口愈合的一项重要外科操作。

【学习目的和要求】

(1)掌握换药术的目的及适应症。

(2)掌握清洁伤口换药术的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3)掌握拆线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操作方法。

(4)掌握引流物的种类、引流物的使用原则以及拆除的注意事项。

(4)了解污染、感染伤口的换药。

【换药器械及敷料】

包括换药所需要的器械和敷料。

无菌治疗碗两个,盛无菌敷料;弯盘1个(放污染敷料);镊子2把;剪刀1把;备酒精棉球、干棉球、纱布、引流条、盐水,优锁或氯亚明棉球,胶布等。另外有些伤口可能需要持物钳、长镊、血管钳、探针、手术刀、持针器、缝线、纱条、棉垫、绷带、棉签、胸腹带、治疗单、松节油、普通剪刀及污物桶等。【换药方法】

换药前应事先了解伤口情况,以便按伤口情况准备应用的器械、敷料及药品等,避免浪费和临时忙乱。换药者穿戴好衣、帽和口罩,洗手后准备换药物品。一般常规换药物品包括换药碗两个,一个盛放无菌纱布及油纱布条等干敷料,另一个盛放碘伏棉球、酒精棉球或湿纱布等湿敷料;弯盘一个,盛放从创面上取下的敷料、引流物和换药时用过的棉球、敷料等污秽物。换药镊两把(有齿、无齿各一把)。有时根据伤口创面的具体情况,还要准备引流条(管)、无菌剪刀、探针和必须的外用药、绷带、腹带或宽胶布等。

(一)一般伤口的换药

(1)换药术的目的:为观察伤口,清洁伤口,去除伤口内异物或坏死组织,促进伤口的愈合。

(2)换药术的适应症:

a.术后无菌伤口,如无特殊反应,3-5天后第一次换药。

b.感染伤口,分泌物较多,每天换药1次。

c.新鲜肉芽创面,隔1-2天换药1次。

d.严重感染或置引流的伤口及粪瘘等,应根据引流量的多少决定换药的次数。

e.烟卷引流的伤口,每日换药1-2次,并在术后12-24小时转动烟卷,并适时拔除引流;橡皮膜引流,常在术后48小时拔除。

f.橡皮管引流伤口2-3天换药,引流3-7天更换或拔除。

(3)清洁伤口换药术的基本操作步骤:

1、准备工作:

a.换药前半小时内不要扫地,避免室内尘土飞扬;在床头与病人作简单的必要沟通,并做自我介绍,态度和蔼,使病人了解换药的目的及注意事项,以取得

病人的配合。同时了解病人的伤口情况,穿工作服,洗净双手。

b.物品准备准备好换药小推车、无菌铺巾及其他必要物品。

c.让病人采取舒适的卧位或坐位,利于暴露创口,冬天应注意保暖。

2、去除敷料

a.先用手取下伤口外层绷带及敷料。撕胶布时应自伤口由外向里,可用手指轻轻推揉贴在皮肤上的胶布边沿,待翘起后用一只手轻压局部皮肤,另一只手牵拉翘起的胶布,紧贴皮面(即与皮肤表面平行)向相反的方向慢慢取下,切不可垂直地向上拉掉,以免产生疼痛或将表皮撕脱。还可用一只手指伸至敷料边缘与皮肤之间,轻柔地用手指向外推压皮肤或分离胶布与皮肤的粘合部分。若遇胶布粘着毛发时,可剪去毛发或用汽油、乙醚、松节油等漫润后揭去。

用手取下外层敷料(勿用镊子)后,再用无菌镊子取下内层敷料。与伤口粘住的最里层敷料,应先用盐水浸湿后再揭去,以免损伤肉芽组织或引起创面出血。若内层敷料与创面干结成痂,则可将未干结成痂的敷料剪去,留下已干结成痂的敷料使其愈合;若创面内层敷料被脓液浸透,可用双氧水或生理盐水浸湿,待敷料与创面分离后再轻轻地顺创口长轴揭去。

b.在换药过程中两把换药镊要保持其中一把始终处于相对的无菌状态,不可污净不分,随意乱用。用两把镊子操作,一把镊子接触伤口,另一把接触敷料。

3.创周皮肤处理

去除敷料后,l%活力碘或用70%酒精棉球在创口周围由内向外消毒,注意勿使消毒液流入伤口内。若创周皮肤粘有较多胶布痕迹及污垢,则用松节油或汽油棉棒擦去,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4.创面处理

a.用0.1%新洁尔灭或等渗盐水棉球自内向外轻柔地拭去创面分泌物,擦洗创周皮肤的棉球不得再洗创口内面。用酒精棉球清洁伤口周围皮肤,用盐水棉球清洁创面,轻沾吸去分泌物。

清洗时由内向外,棉球的一面用过后,可翻过来用另一面,然后弃去。在拭去创面分泌物时切忌反复用力擦拭,以免损伤创面肉芽或上皮组织;擦拭创面所用棉球不应太湿,否则不但不易清除分泌物,反而使脓液外流污染皮肤和被褥,可用换药镊将棉球中过多的药液挤掉。

分泌物较多且创面较深时,宜用生理盐水冲洗,坏死组织较多,可用优锁或其他消毒溶液冲洗。

b.高出皮肤或不健康的肉芽组织,可用剪刀剪平,或先用硝酸银棒腐蚀,再用生理盐水中和;或先用纯石炭酸腐蚀,再用75%酒精中和。肉芽组织有较明显水肿时,可用高渗盐水湿敷。

c.脓腔深大者,棉球擦洗时应防止脱落在创口内。

d.创面拭净后,应彻底移除伤口内线头、死骨、腐肉等异物。

e.最后用酒精棉球消毒创周皮肤。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凡士林纱布、药物或盐水纱布覆盖,或放入引流管、纱布引流条等。

5.包扎固定

创面处理完毕,覆盖无菌干纱布,胶布粘贴固定。创面大,渗液多的创口,可加用棉垫,必要时用引流物,若胶布不易固定时须用绷带包扎。

6.注意事项: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如换药者已接触伤口绷带和敷料,不应再接触换药车或无菌换药碗(盒)。需要物件时可由护士供给或自己洗手后再取。各种无菌

棉球、敷料从容器中取出后,不得放入原容器内。换药毕,整理好病人床单,并将污秽敷料放入污物盘或污物桶内,换药用过的盘和器械放入洗涤池中洗净,待消毒后备用。其他物品放回指定位置。

a.操作轻柔,保护健康组织。换药后认真洗手。

b.先换清洁的创面,再换感染轻微的创口,最后换感染严重的创口,或特异性感染的创口。

c.气性坏疽、破伤风、溶血性链球菌及绿脓杆菌等感染伤口,必须严格执行床边隔离制度。污染的敷料需及时焚毁,使用的器械应单独加倍时间消毒灭菌。

d.伤口长期不愈者,应检查原因,排除异物存留、结核菌感染、引流不畅以及线头、死骨、弹片等,并核对引流物的数目是否正确。

e.换药者当日有无菌手术,不应在手术前给感染伤口换药。

f.如病情许可、条件允许,应在换药室进行。

g.根据伤口情况准备换药敷料和用品,应勤俭节约,物尽其用,不应浪费。

h.合理掌握换药的间隔时间,间隔时间过长不利伤口愈合,间隔时间过短因反复刺激伤口也会影响伤口愈合,同时增加病人痛苦,并造成浪费。

(二)缝合伤口的换药

1.无引流的缝合伤口

多为无菌伤口,常于术后3天左右检查伤口,注意观察有无缝线反应、针眼脓疱、皮下或深部化脓;有无积液、积血,必要时试行穿刺抽液。

(1)无菌缝合伤口:用l%碘伏或70%酒精棉球消毒缝合之切口及周围皮肤,消毒范围略大于纱布覆盖范围,然后覆盖4—6层无菌纱布。

(2)切口缝线反应:术后2~3天内,创口一般均有轻度水肿,针眼.周围及缝线下稍有红肿,但范围不大,这是一种生理反应。其处理为伤口常规消毒后用70%酒精纱布湿敷即可。

(3)针眼脓肿:为缝线反应的进一步发展,针眼处有脓液,针眼周围暗红肿胀。对较小的脓肿,可先用.无菌镊子弄破并用无菌干棉球挤压出脓液,然后涂以碘酊和酒精即可;脓肿较大或感染较深者,应提前拆除此针缝线。

(4)伤口感染或化脓:局部肿胀,皮肤明显水肿并有压痛,伤口周围暗红,范围超过两侧针眼,甚至有波动感出现。可先用针头试穿抽脓,或用探针由缝线处插入检查。确诊为伤口化脓后,应即尽早部分或全部拆除缝线;有脓液时将伤口敞开,清除脓液和伤口内异物(如线头等);清洗后放置合适的引流物,若伤口扩开后分泌物不多或仅有血性分泌物,则于清洗或清除异物后,用蝶形胶布拉拢创口即可,以后酌情换药;伴有全身症状者,可适当使用抗生素,配合局部理疗或热敷。

(5)疑有创口积血、积液时,可用针头由周围正常皮肤处穿刺,针尖潜入积血、积液处抽吸;或用探针、镊子由创口缝合处插入,稍加分离而引流,并置入引流条,换药至创口愈合。

2.放置引流的缝合伤口

手术后缝合伤口放置的引流物多为橡皮片或橡皮管,前者多在术后24~48小时取出,可在拔除橡皮片时换药;后者可按常规换药,在覆盖纱布的一侧剪一个“Y”形或弧形缺口,包绕引流管的根部。若在此之前有过多渗出液,应随时更换湿透的外层敷料。

(三)换药常用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