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走向战略进攻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教案
3.自学课文:找出前列跃进大别山的起止时间、经过和战略意义。
小结
利用结构图,形成知识体系
提出问题,联系全课
回答问题,展开联想
巩固
完成当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指导学生当堂练习,布置课后作业。
思考回答练习题,完成课后作业。
当堂
训练
检测
【拓展升华】通过战略反攻前后敌我力量的对比,说明了人民解放军战略部署的英明之处。
根据解放战争第二年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和形势变化,分析指出我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原因和有利条件。结合地图,讲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经过并指出其意义。
转战陕北、千里跃进大别山等军事行动,需要结合地图,对比分析敌我力量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解放战争初期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军事行动及所取得胜利,感受当年气势宏阔的历史画面及毛泽东等“用兵神速”的指挥才能。
课题
第五单元(章)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编号
23
课型
新授课
备课人
张磊
授课时间12月9日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
知道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山东重点进攻的史实。
了解1947年6月,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认识到由此揭开了我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
过程与方法
联系旧知识分析解放战争初期敌我双方的实力、战略态势,采用问题解决法,结合教学地图,探讨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原因及所采取的正确的战略战术。
提示: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灵活多变
作业
布置
《同步导练》P76-78
板书
设计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避敌锋芒,诱敌深入】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教学设计
年级八年级科目历史任课教师何绍芬授课时间2016/11/23课题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授课类型新授课标依据一、教材分析本课教材来源于北师大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本单元主题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本课包括“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孟良崮上火如潮”、“千里跃进大别山”三目,主要介绍了人民解放军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并转入战略进攻的基本情况,,它是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双方战略态势的转折,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胜利的步伐。
二、学情分析经过七年级一年的训练培养,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收集处理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读图识图和运用历史地图表述说明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就教材内容而言,学生对解放战争的内容也非常感兴趣,从学生年龄上看,他们虽具备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但更喜欢感性的、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孟良崮战役的基本史实,知道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过程与方法采取问题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探究解决问题,感知历史。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两幅地图,培养读图识图能力,学会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通过观看录象、图片等,增加对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体会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的领袖风范和用兵如神的的智慧,培养不畏困难,冷静、机智、乐观、坚毅团结合作的优秀品质。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基本史实编号:教学难正确理解中共中央作出的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决策点五、教法学法讲授法问题讨论法六、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过程设计一、知识回顾导入新课:1、抗日战争开始的时间和标志事件?2、毛泽东为什么要亲赴重庆和国民党谈判?3、解放战争开始的时间和标志事件?(师提出问题,生思考回答)二、探究新知(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1946年6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走向战略进攻》教案(2)
《走向战略进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孟良崮战役的基本史实,知道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2、过程与方法:采取问题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探究解决问题,感知历史。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两幅地图,培养读图识图能力,学会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通过观看录象、图片等,增加对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体会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的领袖风范和用兵如神的的智慧,培养不畏困难,冷静、机智、乐观、坚毅团结合作的优秀品质。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本课采取的是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探索思考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融入历史学习中,做到体验感知历史,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探求,真正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一)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准备:1、备课中首先应研究历史课程标准之“内容标准”,明确课标对本课的基本要求: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根据课标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研究教材教法,进行教学设计;收集查阅有关资料,包括多媒体资料、图片等,根据教学目标需要进行选择处理,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3、指导学生收集有关孟良崮战役的资料,告诉其收集资料的基本途径,指导其掌握一个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并练习讲述。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出问题:全面内战是什么时候爆发的?爆发标志是什么?战争初期形势如何?指出: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被粉碎后,他们不得不收缩战线,对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那么,人民解放军又是如何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并使解放战争走向战略进攻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建立起前后知识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便于学生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2、学习新课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出示地图,动态演示,使学生明确国民党重点进攻的主要地区是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教案北师大版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一、教学要求基本要求: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提升要求:理解挺进大别山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二次备课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转战陕北、挺进大别山。
教学难点:挺进大别山在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地位。
三、教学设计【情景导入】【自主学习】1.年3月,国民党军集中25万兵力向中共中央总部所在地发动突然袭击。
中共中央采取的方针,主动撤离延安,但、率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作战。
2.国民党重点进攻的解放区是和。
西北野战部队在的指挥下,经过5个月的作战,粉碎了国民党军对的重点进攻。
3. 年6月,、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揭开了了人民解放军的序幕。
【合作探究】1.中共中央为什么要转战陕北?2.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四、课堂小结五、教学要求题【基本要求题】1. 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A.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B.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C.国民党进攻陕甘宁解放区D.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2.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的历史事件是()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B.淮海战役胜C.渡江战役的胜利D.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3.领导西北人民解放军在陕北同国民党军队周旋的人民解放军将领是()A.林彪B.陈毅C.刘伯承D.彭德怀年,国民党重点进攻的解放区是()①中原解放区②陕甘宁解放区③山东解放区④东北解放区A. ①②③B. ①②③C.③④D. ②③5.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结果是()A.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B.粉碎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C.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D.解放了全中国【提升要求题】6. 阅读下列材料【兄弟阋墙】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对张、杨(指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训话,要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紧。
不“安内”,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
——《中华民族抗日全史》我跟蒋显示(指蒋介石)的冲突,就是他是要“安内攘外”,我是要“攘外安内”。
_走向战略进攻
3.通过学习在解放战争初期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我军变被动为主动,取得胜利的史实,体会各路大军的配合、支援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片,他曾使用李德胜这个名字,你知道他为什么使用这个名字吗?
4
分
钟
6.板书,提问共产党反攻目标确定在哪里?
7.展示地图,提出小组合作探讨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8.播放视频,提问人民解放军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观看地图,回答
根据地图,结合教材,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个人展示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关注学生已有知识,体现知识的承接性。
观看视频
观看地图
通过展示地图,增强知识形象性。
通过阅读教材和材料,培养学生材料分析与归纳总结能力。
满足学生好奇心。
增强感性认识,易于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意义以及孟良崮战役的重要性。
9
分
钟
共同
探究
5.展示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兵力对比,提问国共双方兵力发生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出现变化?
观察图表
思考
回答
通过观察、分析图表,学会解读图表材料的方法。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但学生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缺乏整体认知。
教学重点
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
教学难点
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我军战略进攻序幕的史实。
观看图片
2021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5.3《走向战略进攻》教案 北师大版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5.23《走向战略进攻》教案北师大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
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山东重点进攻的史实。
知道1947年6月,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由此揭开了我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可采用问题解决法和多媒体教学的形式。
联系旧知识分析解放战争初期敌我双方的实力、战略态势,采用问题解决法,结合教学地图,探讨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原因,所采取的正确的战略、战术,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在分析全国战局变化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了解陕北战场和山东战场的情况。
根据解放战争第二年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和形势变化,分析指出我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原因和有利条件。
结合地图,讲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经过并指出其意义。
培养学生认识历史地图并结合地图叙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放战争初期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军事行动及其所取得的伟大胜利,让学生深切感受当年宏阔的历史场景、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用兵如神”的智慧。
通过分析解放战争初期敌强我弱形势下,我军能利用有利条件、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变被动为主动,取得胜利的史实,培养不畏困难、冷静、机智、乐观、坚毅的品格。
重点难点本课所涉及的知识属了解层次,只须知道这三次重要军事行动的过程及相关史实即可。
因此,可将识图能力、结合地图叙述史实的表达能力作为本课学习的重点。
正确战略战术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本课以我军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并转入战略反攻为主线,从宏观上勾画了解放战争初期大约一年的军事斗争史,内容精彩,故事性、趣味性强。
采用研究性学习、讲述法。
指导学生在本课内容中自主选择其一,组成小组,通过课内外收集资料,在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如故事会、多媒体展示等)相互交流,体会当时宏阔的历史场面,感受毛泽东的用兵如神。
教师也可通过提问题,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教学案
课题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主备教师姚亚琼参与教师审核人课时 1 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史实.②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山东重点进攻的史实。
③知道1947年6月,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我军转入战略进攻序幕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①分析解放战争初期敌我双方实力、战略态势,采用问题解决法,结合教学地图,探讨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原因,所采取的正确战略、战术及产生的影响。
②分析全国战局变化,了解陕北战场和山东战场情况。
③根据解放战争第二年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和形势变化,分析我军转入战略反攻原因和有利条件。
结合地图,讲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经过及其意义。
④培养识图并结合地图叙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解放战争初期粉碎敌人重点进攻、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军事行动及其所取得的伟大胜利,感受当年宏阔历史场景、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用兵如神”智慧。
②分析解放战争初期敌强我弱形势下,我军能利用有利条件、采用灵活多变战术,变被动为主动,取得胜利史实,培养不畏困难、冷静、机智、乐观、坚毅的品格。
重点知道三次重要军事行动的过程及相关史实,将识图能力、结合地图叙述史实的表达能力.难点正确战略战术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方法自主学习、讨论、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讲述法、材料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法准备配套练习册、填充图册、历史地图册、教材、双色笔、小黑板导学过程导学设计补充完善【预习案】一、【预习检查】(5)分钟配套练习册P49二、【预习自测】(5 )分钟 1.由于敌强我弱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但是坚持转战陕北指挥全国战争,稳定了军心鼓舞了士气.2.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南京国民政府开始走向灭亡. 3.1947年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地区是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探究案】一、【导入】(2)分钟1946年6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学习规划【学习目标】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
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山东重点进攻的史实。
知道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由此揭开了我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的事实。
在分析全国战局变化的基础上,重点了解陕北战场的情况。
根据解放战争第二年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和形势变化,分析指出我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原因和有利条件。
【重点难点】重点是结合地图叙述三次重要军事行动的过程与相关史实;难点是认识正确的战略战术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
名师伴学【情景导学】国民党全面进攻的结局如何?被粉碎之后,转向重点进攻。
面对来势凶猛的敌人,党中央何去何从?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延安有着“革命圣地”的美誉,但为什么中共中央还要撤离延安呢?是不是担心我们守卫不住根据地呀?当时解放军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作战目标,而不以保存主要城市为主。
在敌我力量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失地存人”,寻找战机歼灭敌人才是正确的方法。
这次撤离同1935年红军撤出瑞金有何区别?前次是反围剿失利,被迫转移,这次是主动撤离;前次是左倾领导人错误领导,这次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前此撤离后,受到敌人围追堵截,红军损失惨重,这次撤离,我军掌握了主动权,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并于次年收复延安。
千里跃进大别山蒋介石把它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
我们只要攻其薄弱,从中间突破,就可以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时机成熟,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中共中央毛主席等,面对强敌,不畏困难,以他们的远见卓识,冷静、机智、乐观的应对,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粉碎了敌人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做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大战略决策,使敌我双方战略态势发生重大转折,从此,中国的反动势力加速了灭亡的步伐。
《走向战略进攻》说课稿
《走向战略进攻》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
课题是《走向战略进攻》。
一、说教材:本节课之前讲的是蒋介石如何悍然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向我中原解放区进攻,之后讲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三大战役,国民党政权土崩瓦解。
本课则讲的是我军如何从战略防御走向战略进攻,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是也是本单元内容中一个重要一环。
本课内容是这样安排的:首先讲述中共中央是如何粉碎国民党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的,然后,讲述中共中央如何抓住有利战机,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最后还安排了材料阅读和自我测评,以提高同学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本节的知识点有:1、中共中央转战陕北;2、孟良崮战役;3、千里跃进大别山。
根据学习内容,我拟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在知识技能方面:1、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2、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成为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原因。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1、通过对图片和问题的比较,能自主探讨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原因及“转战”的含义。
2、同学在问题的讨论和交流中,能比较全面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同时能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在人民解放战争中的地位,形成自己的观点。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学生学习的重点是:读图能力及如何结合地图叙述史实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学习的难点是:如何理解正确战略战术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
确定的依据是:学生由于年龄小和知识经验不足等原因,对军事里的概念如防御、战略、进攻等理解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把握战争如何能从防御转到进攻这一问题的理解。
为了高效达成学习目标,我课前准备的教具是:1、道具:自制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图、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路线示意图;多媒体图片国民党对解放区重点进攻示意图、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示意图及两图的重叠图。
学生要做的课前准备是:1、预习思考:“毛泽东等为什么要留在陕北?”要求学生能从书中分析得出结论。
2、学生编好动作示意:拳击手是怎样打人的,国民党又是怎样打我们的。
第23课_走向战略进攻
一、选择题: 1.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是为了 ( ) A、声东击西 B、诱敌深入 C、调虎离山 D、迂回战术 2.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指挥西北野战部队同 国民党军队周旋的主要将领是 ( ) A、邓小平 B、陈毅 C、彭德怀 D、朱德 3.1947年3月中共中央撤离延安是在国民党军队 大举进攻 ( ) A、山东解放区 B、中原解放区 C、陕甘宁解放区 D、大别大根据地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
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
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 1.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一 历史事 件?发生在何时? 2.“我军”指的是哪部分解放军?
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
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3.这一胜利的意义是什么?
——陈毅
请你谈一谈,学完这一课,你最深刻的 感受是什么?
意义: 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
华东解放军主力 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
晋冀鲁豫解放军 太岳兵团
思考讨论 刘邓大军为什么挺进大别山? 是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开始? 为什么
大别山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是国民党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 地区;又曾是老革命根据地,有良好 的群众基础。 大别山东镇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 江,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战争局面。
毛主席经典话语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毛泽东
撤离延安: ( 1 )敌强我弱。 ( 2 )能更好地运用灵 活的作战方针消灭敌人。 留在陕北: (1) 战略上可用较小的兵力吸引 和歼灭敌人主力部队。 (2)直接指挥西北人民解放战争, 支援其他战场。 (3)可鼓舞全国人民的胜利信心。
教案-走向战略进攻
走向战略进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设疑:大家知道李德胜这个人呢?(图片——毛泽东。
)毛泽东是在什么下情况下用这名字的呢?我们将在今天的学习中找到答案。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让我们一起继续感受解放战争中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我们知道: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蒋介石集中兵力进攻?(中原解放区),战争开始。
人民解放军是如何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的?(运动战等等)过渡:战斗八个月,人民解放军歼敌7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虽然占领105座解放区城市,但平均一座城市7000人的代价,随着占领区的扩大,战线拉长,且需要重兵把守,兵力迅速下降,此时的国民党军队已经失去了全面进攻的能力。
1.全面进攻受挫后,国名党军队会怎样做的呢?对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
(投影)阅读地图了解重点进攻的两个区域(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2.为什么蒋介石要重点进攻这两块解放区呢?(延安是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所在地;山东解放区任其发展的话,可能与西北、华北连成一片。
)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师:两拳之一:陕甘宁解放区。
目标?(延安;延安介绍——1.毛泽东的话:“延安是我们的,我们在这里开了窑洞,种了小米,学习了马列主义。
”2.延安是中共苦心经营多年的“革命圣地”,人民解放军的总部所在地在革命群众心里有非凡的意义。
1947年3月国民党集中了94个旅,25万人进攻陕甘宁解放区,有胡宗南指挥而留守陕甘宁的人民解放军只有2.5万。
在这种形势之下,如果你让你指挥,你是守还是撤?(辩论)(守)延安在革命群众中的地位,苦心经营,丢了会有什么后果?(动摇军心)(撤)比例?(10:1)。
原因:“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存人失地,人地皆有”。
我们来看看人民解放军是怎样做到“人地皆有”。
教师总结:遇到困难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也需要有灵活的迂回战术。
(ppt展示)毛泽东:“我们走了,延安这个包袱让蒋介石去背。
蒋介石会以此吹嘘这是他的胜利,但不久人们就会看到,蒋介石占领延安,决不是他的胜利,而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要倒霉了!”师:中共中央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对付敌人的进攻?(我们撤了,但是我们对敌方法是不是只有“撤”一个字,这个对策后面是有什么更深远的目的?)(中共中央主动放弃延安,但是还是留在陕北,利用当地有力的地形继续作战,诱敌深入,寻找有利的战机,各个歼灭敌人。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教学案 北师大版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
2.知道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我军战略进攻得的序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解放战争初期粉碎敌人重点进攻、千里跃进大别山等史实,让生深切感受当年宏阔的历史场景、毛泽东等当党的领导人“用兵如神”的智慧。
【重点难点】重点知道这三次重要军事行动的过程及相关史实。
正确战略战术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出示目标】三、【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尝试练习】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17页到119页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2、读一读陈毅元帅的诗,结合课本第二目内容,讲一讲与此诗有关的故事。
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
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
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
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20页到121页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四、【学生互动】五、【师生互动】六、【拓展延伸,巩固提升】1.看右表:在解放战争之初,国共两党力量众寡悬殊。
蒋介石曾狂妄的叫嚣:只用三到六个月,就可以消灭共产党。
一年之后,人民解放军不但没有被消灭,却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想一想: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共产党为什么能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七、【归纳总结】八、【课堂达标】1.右图照片拍摄的历史背景是 ( )A.长征时B.国民党重点进攻时C.反”围剿”时期D. 反“扫荡”时期2.1947年夏,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的是( )①彭德怀②贺龙③刘伯承④邓小平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
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这里“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是指()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C.人民解放军发进辽沈战役 D.人民解放军发动淮海战役4、标志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是()A.重庆谈判 B.转战陕北 C.挺进大别山 D.渡江战役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兄弟阋墙】 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对张、杨(指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训话,要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紧。
【配套K12】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教案 北师大版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作用:本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本课讲述了我军采取正确的战略方针,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并抓住有利战机,千里跃进大别山,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实现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国民党统治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因此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解放军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史实,培养分析决定战争胜负因素的能力。
认识千里跃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国民党统治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自由结组,收集资料,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自主、探究、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共在强敌面前敢于斗争的大无畏气魄,培养面对困难不畏惧,勇于战胜困难和坚定胜利的信心。
各路大军的配合、支援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激发向上的热情。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千里跃进大别山。
难点: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方向的选择。
二、教学过程:(导入):本课的学习内容:走向战略进攻。
补充完整,应是:“中共中央从战略防御走向战略进攻”。
(温故知新):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的时间,地点及结果。
过渡: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后,机动兵力锐减,接下来该怎么做?——重点进攻。
(多媒体展示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区域)设问:国民党为何选择重点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小组讨论)接下来,我们共同学习本课内容。
(板书):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多媒体展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路线示意图》,学生结合地图和课文内容思考并下列问题:(1)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有着“革命圣地”的美誉,中共中央为什么要主动撤离?(2)环境如此艰苦和危险,毛泽东等为什么要留在陕北?(3)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西北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粉碎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过渡: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被粉碎,那么山东解放区的战况如何呢?二、孟良崮上火如潮教师导入:与此同时,蒋介石集中45万兵力,向山东解放区发起大规模进攻(学生看相关课文)多媒体展示《陈毅诗选——孟良崮战役》片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向战略进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设疑:大家知道李德胜这个人呢?(图片——毛泽东。
)毛泽东是在什么下情况下用这名字的呢?我们将在今天的学习中找到答案。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让我们一起继续感受解放战争中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我们知道: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蒋介石集中兵力进攻?(中原解放区),战争开始。
人民解放军是如何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的?(运动战等等)过渡:战斗八个月,人民解放军歼敌7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虽然占领105座解放区城市,但平均一座城市7000人的代价,随着占领区的扩大,战线拉长,且需要重兵把守,兵力迅速下降,此时的国民党军队已经失去了全面进攻的能力。
1.全面进攻受挫后,国名党军队会怎样做的呢?对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
(投影)阅读地图了解重点进攻的两个区域(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2.为什么蒋介石要重点进攻这两块解放区呢?(延安是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所在地;山东解放区任其发展的话,可能与西北、华北连成一片。
)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师:两拳之一:陕甘宁解放区。
目标?(延安;延安介绍——1.毛泽东的话:“延安是我们的,我们在这里开了窑洞,种了小米,学习了马列主义。
”2.延安是中共苦心经营多年的“革命圣地”,人民解放军的总部所在地在革命群众心里有非凡的意义。
1947年3月国民党集中了94个旅,25万人进攻陕甘宁解放区,有胡宗南指挥而留守陕甘宁的人民解放军只有2.5万。
在这种形势之下,如果你让你指挥,你是守还是撤?(辩论)(守)延安在革命群众中的地位,苦心经营,丢了会有什么后果?(动摇军心)(撤)比例?(10:1)。
原因:“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存人失地,人地皆有”。
我们来看看人民解放军是怎样做到“人地皆有”。
教师总结:遇到困难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也需要有灵活的迂回战术。
(ppt展示)毛泽东:“我们走了,延安这个包袱让蒋介石去背。
蒋介石会以此吹嘘这是他的胜利,但不久人们就会看到,蒋介石占领延安,决不是他的胜利,而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要倒霉了!”师:中共中央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对付敌人的进攻?(我们撤了,但是我们对敌方法是不是只有“撤”一个字,这个对策后面是有什么更深远的目的?)(中共中央主动放弃延安,但是还是留在陕北,利用当地有力的地形继续作战,诱敌深入,寻找有利的战机,各个歼灭敌人。
)出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路线示意图,模拟路线,引导学生思考:从图中发现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路线是怎样的?(迂回,“牵着敌人的鼻子走”。
) 为什么敌人会被我们牵着鼻子走?(寻找中共中央,寻找主力决战的心理。
)这让我们想到了中共的一种战术?(运动战)这叫做:蘑菇战术。
(蘑菇战术的基本特点是,在地形与群众均有利的条件下,针对敌军急于寻求同我方决战的心理,以小部队与敌周旋,疲惫、消耗、饿困对方,而以主力隐蔽等候,不骄不躁,待敌十分疲劳与孤立无援之时,集中主力加以各个歼灭,与“运动战”极为相似。
)25万国名党军队在大西北这片陌生的土地上苦苦追逐,大山里地势不熟,补给跟不上,军队士气越来越低。
几十万的兵力被几万人牵制住。
师:经过哪些主要战役?《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路线示意图》,教师指图简介青化砭、蟠龙、羊马河、沙家店四次战役。
师:转战的过程是艰苦的,为了保密,中央军委化名“昆仑纵队”,毛主席也取了一个假名——“李德胜”。
(图片)行程1000多千米,先后进过12个县,在37个村庄中战斗和生活过,转战陕北的过程中毛泽东周恩来等留在陕北,不顾个人安危,与敌周旋。
有何意义?体现了怎样的风范?(学生得出:作战极大地鼓舞了西北人民的斗志,成为了战胜敌人的重要精神力量。
体现了革命家、伟人和领袖的风范。
)中共中央艰苦转战于陕北,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等人的指挥下,经过五个多月的作战,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过渡: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被粉碎,那么山东解放区的战况如何呢?二、孟良崮上火如潮师:山东解放区国民党兵力及战术?(45万;密集靠拢齐头并进。
)ppt演示。
在这种情况下我军采取怎样的对策呢?(以退为进)。
ppt演示过程。
并探讨孟良崮战役的历史意义:(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被粉碎)。
教师归纳:整编74师的覆灭给敌人以沉重打击,这样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也被粉碎,请过渡:出示材料:解放战争一年后国共双方情况统计。
引导分析:双方实力对比发生了一些什么变化?1.1947年7月,国民党军的总兵力由430万人下降为373万人,其中正规军由200万人下降为150万人。
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则由127万人增加为195 万人,其中正规军近100万人。
2.国统区政治、经济上陷入危机之中。
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为口号的人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形成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蒋介石政府已陷于全民包围之中。
指出:战争逐步向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人民解放军已由被动转为主动,到1947年夏,反攻时机成熟。
请学生演示:“面对对方的两拳,你现在有实力可以予以还击,你想怎么做?”三、千里跃进大别山中共中央作出了走向战略进攻的决策,决定派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师: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内战初期,李先念带领部队,实行中原突围,党中央称之为伟大的胜利,一年之后,就在1947年6月刘邓大军又挺进中原,毛泽东又说这是了不起的成就,是国民党灭亡的开始。
为什么这一出一进,都得到党中央的赞许?(结合时间,战势的发展)(进还是出,都是从战略战术上考虑的,出是为了保存力量,进是为了打击敌人走上反攻。
)师:为什么选择向大别上跃进?(地理位置+战略部署)(地理位置:东威慑国名当首都南京,西逼重镇武汉,南厄长江控制着整个中原地区。
战略部署:当时敌人正集中力量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而大别山区是敌人一个薄弱而又敏感的地区,进攻大别山区可以将战争由解放区引向国统区,从而成功实现战略转移。
)同时强调:刘邓大军甩开准备合围的国民党军,三路南下,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形势图)观看影片,归纳“千里跃进大别山”遇到的困难?(从鲁西南到大别山,远隔千里,前有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汝河、淮河等天然障碍,后有蒋介石十几个旅的部队穷追不舍,再加上正值酷暑雨季,河水猛涨,道路泥泞,暑气蒸人,部队本来就疲惫不堪,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整,现在又马不停蹄地向南奔驰,真可谓困难重重。
)教师总结:刘邓大军兵分三路,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将战火引向蒋介石的卧榻旁。
狭路相逢勇者胜,刘邓大军以锐不可挡之势,在数十万敌人四面夹击的枪林弹雨中,硬是杀出一条血路。
并于8月27日胜利到达大别山。
教师:议一议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意义。
(揭开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教师总结:于是,战争的车轮在这里扭转,历史的轨迹从此处转弯。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转入战略反攻,国民党失败也就从这里开始。
8月下旬,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挺进豫西。
9月初,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主力挺进豫皖苏边区。
到11月中旬,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以“品”字形阵势在中原地区完成战略展开。
三路大军直接威胁南京武汉,紧逼长江防线,吸引和调动国民党二分之一的兵力,对改变整个战局起到决定性战略作用。
全课小结:美国政府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我人民解放军执行正确的战略战术,第一年就取得粉碎国民党军全面和重点进攻的胜利。
战争第二年后,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人民解放战争从此走向胜利。
为战略大决战的胜利埋下伏笔。
思考: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在短短一年时间内粉碎了敌人的全面和重点进攻,取得如此大的战果?实施战略进攻的结果:1947年8月27日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区,并实施战略展开,经几个月战斗,建立了33个县的大别山新解放区。
1947年8月到11月歼灭敌人5万多,建立了39个县的政权,完成豫陕边的战略展开。
9月上旬在沙土集歼敌后入豫皖苏,开始外线作战。
三路大军直接威胁南京武汉,紧逼长江防线,吸引和调动国民党二分之一的兵力,对改变整个战局起到决定性战略作用。
同时,解放军在陕北、山东、东北和华北等解放区反攻歼灭大量国民党军。
这样,人民解放军内线外线配合作战,组成了战略进攻的总攻势。
经过半年多战斗,共歼灭敌人75万多,国民党军有生力量的丧失,被迫有战略进攻改为全面防御,人民解放军从此结束了战略防御的地位。
小结:美国政府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我人民解放军执行正确的战略战术,第一年就取得粉碎国民党军全面和重点进攻的胜利。
战争第二年后,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人民解放战争从此走向胜利。
为战略大决战的胜利埋下伏笔。
三军挺进中原:刘邓大军突然甩开紧急驰援的蒋介石大军,兵分三路,千里跃进大别山,由此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8月下旬,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集团共8万人,于晋东南强渡黄河,挺进豫西。
9月初,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主力等8个纵队共18万人组成西线兵团,在鲁西南地区进行沙土集战役后,即以6个纵队越过陇海路南下,挺进豫皖苏边区。
到11月中旬,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以“品”字形阵势在中原地区完成战略展开,并调动和吸引了国民党军约90个旅回防中原。
随后,中原三军以巩固大别山根据地为中心,密切配合,相互策应,纵横驰骋于黄河以南、长江以北、西起汉水、东迄大海的广大地区。
至12月底,打破了国民党对大别山的围攻,巩固并扩大了中原解放区,将战线由黄河南北推进到长江北岸。
挺进大别山:1947年7月29日,鲁西南战场上,刚刚指挥完羊山集战役的刘伯承、邓小平在前线指挥所里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电报。
这份电报是由毛泽东亲自起草的,上面标有三个A字,代表最紧急,而且极秘密。
在接到这份电报前一个月,也就是6月30号,刘邓大军12万人马刚刚强渡黄河,开进鲁西南,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出录音)也就在鲁西南战役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刘邓大军只有迅速直插大别山地区,直逼南京、武汉,才能全面打乱蒋介石的战略部署。
(压混)(男)军事科学院研究员谭一青,曾与人合著《军事家邓小平》(出录音)所以,1947年 7月23号,毛泽东致电刘邓:“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
这个时候,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部队经过一个月的连续作战,已经极度疲劳,而且伤亡较重,亟须休整补充。
28号,刘邓给中共中央军委回了电,如实地陈述了部队目前存在的困难,希望能在内线继续作战一个时期,等时机更为有利时再向大别山挺进。
于是,第二天,也就是29号,毛泽东就亲自起草了这份标有三个A字的电报,电报的大意是:“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如陈赓谢富治及刘伯承邓小平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宗南军一部”,“陕北不能支持”。
]“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这几个字深深地印在了刘伯承、邓小平的脑海中,他们也深深地感到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对他们寄予的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