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战略进攻》导学案

合集下载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教案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教案
2.观察地图:回答战略战术。
3.自学课文:找出前列跃进大别山的起止时间、经过和战略意义。
小结
利用结构图,形成知识体系
提出问题,联系全课
回答问题,展开联想
巩固
完成当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指导学生当堂练习,布置课后作业。
思考回答练习题,完成课后作业。
当堂
训练
检测
【拓展升华】通过战略反攻前后敌我力量的对比,说明了人民解放军战略部署的英明之处。
根据解放战争第二年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和形势变化,分析指出我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原因和有利条件。结合地图,讲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经过并指出其意义。
转战陕北、千里跃进大别山等军事行动,需要结合地图,对比分析敌我力量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解放战争初期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军事行动及所取得胜利,感受当年气势宏阔的历史画面及毛泽东等“用兵神速”的指挥才能。
课题
第五单元(章)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编号
23
课型
新授课
备课人
张磊
授课时间12月9日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
知道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山东重点进攻的史实。
了解1947年6月,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认识到由此揭开了我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
过程与方法
联系旧知识分析解放战争初期敌我双方的实力、战略态势,采用问题解决法,结合教学地图,探讨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原因及所采取的正确的战略战术。
提示: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灵活多变
作业
布置
《同步导练》P76-78
板书
设计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避敌锋芒,诱敌深入】

《走向战略进攻》教案(2)

《走向战略进攻》教案(2)

《走向战略进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孟良崮战役的基本史实,知道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2、过程与方法:采取问题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探究解决问题,感知历史。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两幅地图,培养读图识图能力,学会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通过观看录象、图片等,增加对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体会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的领袖风范和用兵如神的的智慧,培养不畏困难,冷静、机智、乐观、坚毅团结合作的优秀品质。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本课采取的是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探索思考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融入历史学习中,做到体验感知历史,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探求,真正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一)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准备:1、备课中首先应研究历史课程标准之“内容标准”,明确课标对本课的基本要求: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根据课标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研究教材教法,进行教学设计;收集查阅有关资料,包括多媒体资料、图片等,根据教学目标需要进行选择处理,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3、指导学生收集有关孟良崮战役的资料,告诉其收集资料的基本途径,指导其掌握一个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并练习讲述。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出问题:全面内战是什么时候爆发的?爆发标志是什么?战争初期形势如何?指出: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被粉碎后,他们不得不收缩战线,对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那么,人民解放军又是如何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并使解放战争走向战略进攻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建立起前后知识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便于学生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2、学习新课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出示地图,动态演示,使学生明确国民党重点进攻的主要地区是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学案 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学案 北师大版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目标导航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

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某某重点进攻的史实;知道1947年6月,X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序幕的史实。

2.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分析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根据解放战争第二年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和形势变化,分析我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原因和有利条件;结合地图,讲述X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经过与意义,培养利用地图、结合地图叙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了解在解放战争初期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我军利用有利条件,采用灵活的战术,变被动为主动,取得胜利的史实,培养不畏艰难、冷静、机智、乐观、坚毅的性格。

自主学习随堂演练一、选择题1.1947年3月,国民党集中25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 ( ) A.陕甘宁解放区 B.某某C.某某解放Ⅸ D.晋冀鲁豫解放区2.指挥西北野战军连续作战5个月,粉碎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解放区重点进攻的是( ) A. B.周恩来 C.彭德怀 D.陈毅3.1947年,X伯承、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的重要战略意义是( )A.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B.歼灭了大量敌人C.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D.严重威胁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区4.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标志是( )A.、周恩来率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B.西北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解放区的进攻C.X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地区并建立了根据地D.华东野战军在某某孟良崮歼灭国民党王牌军“憝编七十四师”二、非选择题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崇山峻岭,绵延不绝。

它东临某某,西视某某,南扼长江,俯瞰整个中原地区。

大别山又是老革命根据地,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X邓大军在那里建立了33个县某某政权,站稳了脚跟,还吸引了国民党精锐部队90个旅。

(1)X邓大军进军大别山开始于什么时间?标志解放战争进入什么阶段?(2)X邓大军进军大别山在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解放区、某某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方面有什么重大作用?活动探究X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开辟大别山根据地后,周恩来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黄河是蒋介石的“外壕”,陇海铁路是他的“铁丝网”,长江是他的“内壕”,我们已经过了“铁丝网”,打到他的“内壕”了。

八上23课 走向战略进攻--学生用导学案

八上23课  走向战略进攻--学生用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历史自主探究学案班级:姓名:主备:审核:八年级历史小组日期: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目标: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重点:识图能力、结合地图叙述史实的表达能力难点:正确战略战术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

一、自主学习1、本课史实:、和2、中共中央转战①背景:1947年,国民党集中25万兵力向发动突然进攻。

②措施:中共中央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③主要领导人:、率中共中央陕北,指挥全国战场。

④结果:西北野战军在指挥下,粉碎了敌人的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⑤意义:极大地鼓舞了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战役①背景:1947年,蒋介石集中45万兵力,向发起大规模进攻。

②指挥:③结果:了号称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是决定的关键一战。

④意义:粉碎了敌人对的重点进攻。

4、(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①原因:②时间:________年____月;③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率野战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于8月底胜利到达___________。

④意义:揭开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序幕。

5、本课史实一和史实三之间的关系是二、自学检测1、1947年3月在胡宗南率领下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A、山东解放区B、中原解放区C、陕甘宁解放区D、大别山根据地2、指挥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的是()A、彭德怀贺龙B、陈毅粟裕C、刘少奇邓小平D、刘伯承邓小平3、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目标是()A、陕甘宁解放区和中原解放区B、山东解放区和豫皖苏解放区C、山东解放区和陕甘宁解放区D、中原解放区和豫皖苏解放区4、解放战争时期,西北野战军采用的“蘑菇”战术是属于()A、运动战B、游击战C、阵地战D、闪电战5、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在陕北同国民党军队周旋的将领是()A、朱德B、陈毅C、彭德怀D、邓小平三、拓展提升材料一:在前有敌军阻拦、后有重兵追击的险恶形势下,大军是否能够在几个小时内强渡汝河,关系到整个战略行动的成败。

【导学案】八年级上册《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学案

【导学案】八年级上册《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学案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学习目标】1.了解中共转战陕北的原因,采取的正确战略、战术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2.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山东重点进攻的史实【学习重点】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基本史实【学习难点】 正确理解中共中央作出的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决策【学法提示】 系统解剖法、表格归纳法、联系比较法。

一、导入示标: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被我军粉碎,此时敌人改变了战略——重点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面对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我军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采用灵活的战术,仅用五个月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反攻。

战略反攻鼓舞人心哦!二、自学知疑:(一)预习检测:(每格1分,共6分)1.1947年3月,国民党军集中25万兵力,向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延安发动突然袭击。

大敌当前,中共中央决定采取 的方针,主动撤离 ,转战陕北,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战斗意志和胜利信心。

2. 年6月, 、 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开始了 千里跃进大别山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 的序幕...。

(二)质疑问难:三、探究交流:步骤一:电影《巍巍昆仑》片段 ——镜头一:“黑云压城城欲摧”: 镜头二:转战陕北斗强敌1947年3月,蒋介石调集国民党25万兵力,向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延安发动突然袭击,大敌当前,中共中央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主动撤离延安。

镜头三:“黄河战略”战“黄河”毛泽东把蒋介石的黄河战略部署作了生动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 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

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

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

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镜头四:刘邓登上大别山 镜头五:五台山上显“神灵”阅读上述图文,回答下列问题:(1)毛泽东、周恩来等为什么既要撤离延安,还要留守陕北?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的战略部署指什么?“敌人胸膛”指的是哪里?这一军事行动有何战略意义?(3)说出毛泽东留守陕北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之间的关系。

23八年级历史走向战略进攻教案

23八年级历史走向战略进攻教案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教学目标1.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及意义。

2.了解孟良崮战役。

3.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意义。

教学重点:三次重要的军事行动。

难点:理解解放军的战略战术。

师生互动,探讨学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复习旧知,引出课题-----走向战略进攻环节一。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教师活动: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学提纲,并在课本上标注所填内容学生活动:自读,个别举手回答1.______年___月,国民党军集中25万兵力,向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延安发动突袭击。

中共中央决定采取__________的方针,主动撤离延安。

学生活动:分组限时讨论,你认为中共中央撤离延安这种行为可取吗?说明理由。

教师活动:对各组发言进行即时点评。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1.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后,具体做了哪些工作?2.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有什么意义?学生活动:带问题齐读课文,个别举手回答问题。

环节二。

孟良崮上火如潮教师活动:见课件陈毅的诗,布置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活动。

学生活动:看关于孟良崮战役的视屏,听关于孟良崮战役的解说。

学生活动:在老师限制的时间里,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完成老师要求的任务。

环节三: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师活动:出示预习提纲,要求学生自读。

学生活动;学生带问题自读,个别举手回答,教师及时作出评价。

教师活动:出示讨论题“为什么说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你战略进攻的序幕?”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展示结果。

小结本课:师生共同进行。

国民党重点进攻 陕甘宁解放区 山东解放区 解放军战略防御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孟良崮上火如潮千里跃进大别山 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板书设计。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导学案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导学案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学习目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探讨其中的原因,培养学生站在历史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知道中国共产党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史实,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3.知道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开始转入战略进攻的史实,分析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制作图表和阅读地图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的能力。

【预习导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1.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背景是什么?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粉碎敌人的进攻经过那几次战役?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作用是什么?2.孟良崮战役背景、时间、指挥者、结果及其影响各是什么?3.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背景是什么?4.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时间、领导人、参战部队、结果和影响各是什么?【问题探究】(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探究活动一〗材料一: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部分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任务》材料二:下文是毛泽东对一次战略部署的生动比喻: 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

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

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

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1.材料一中所说的“内线”和“外线”分别是指什么?2.材料二中“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的战略部署指的是什么?“敌人胸膛”指的是哪里?3.材料二的战略部署的意义是什么?〖探究活动二〗材料一:在战争开始的八个月里,解放区军民积极作战,歼灭敌人70多万,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不久,又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

材料二: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后,急于寻找解放军主力决战。

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牵着敌人的鼻子,忽南忽北,忽东忽西,将敌人拖得精疲力竭,然后,集中兵力固歼敌人。

2021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5.3《走向战略进攻》教案 北师大版

2021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5.3《走向战略进攻》教案 北师大版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5.23《走向战略进攻》教案北师大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

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山东重点进攻的史实。

知道1947年6月,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由此揭开了我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可采用问题解决法和多媒体教学的形式。

联系旧知识分析解放战争初期敌我双方的实力、战略态势,采用问题解决法,结合教学地图,探讨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原因,所采取的正确的战略、战术,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在分析全国战局变化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了解陕北战场和山东战场的情况。

根据解放战争第二年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和形势变化,分析指出我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原因和有利条件。

结合地图,讲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经过并指出其意义。

培养学生认识历史地图并结合地图叙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放战争初期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军事行动及其所取得的伟大胜利,让学生深切感受当年宏阔的历史场景、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用兵如神”的智慧。

通过分析解放战争初期敌强我弱形势下,我军能利用有利条件、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变被动为主动,取得胜利的史实,培养不畏困难、冷静、机智、乐观、坚毅的品格。

重点难点本课所涉及的知识属了解层次,只须知道这三次重要军事行动的过程及相关史实即可。

因此,可将识图能力、结合地图叙述史实的表达能力作为本课学习的重点。

正确战略战术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本课以我军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并转入战略反攻为主线,从宏观上勾画了解放战争初期大约一年的军事斗争史,内容精彩,故事性、趣味性强。

采用研究性学习、讲述法。

指导学生在本课内容中自主选择其一,组成小组,通过课内外收集资料,在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如故事会、多媒体展示等)相互交流,体会当时宏阔的历史场面,感受毛泽东的用兵如神。

教师也可通过提问题,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教学案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教学案

课题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主备教师姚亚琼参与教师审核人课时 1 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史实.②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山东重点进攻的史实。

③知道1947年6月,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我军转入战略进攻序幕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①分析解放战争初期敌我双方实力、战略态势,采用问题解决法,结合教学地图,探讨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原因,所采取的正确战略、战术及产生的影响。

②分析全国战局变化,了解陕北战场和山东战场情况。

③根据解放战争第二年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和形势变化,分析我军转入战略反攻原因和有利条件。

结合地图,讲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经过及其意义。

④培养识图并结合地图叙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解放战争初期粉碎敌人重点进攻、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军事行动及其所取得的伟大胜利,感受当年宏阔历史场景、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用兵如神”智慧。

②分析解放战争初期敌强我弱形势下,我军能利用有利条件、采用灵活多变战术,变被动为主动,取得胜利史实,培养不畏困难、冷静、机智、乐观、坚毅的品格。

重点知道三次重要军事行动的过程及相关史实,将识图能力、结合地图叙述史实的表达能力.难点正确战略战术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方法自主学习、讨论、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讲述法、材料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法准备配套练习册、填充图册、历史地图册、教材、双色笔、小黑板导学过程导学设计补充完善【预习案】一、【预习检查】(5)分钟配套练习册P49二、【预习自测】(5 )分钟 1.由于敌强我弱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但是坚持转战陕北指挥全国战争,稳定了军心鼓舞了士气.2.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南京国民政府开始走向灭亡. 3.1947年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地区是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探究案】一、【导入】(2)分钟1946年6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K12教育学习资料】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导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

【K12教育学习资料】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导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一、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出问题:全面内战是什么时候爆发的?爆发标志是什么?战争初期形势如何?指出: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被粉碎后,他们不得不收缩战线,对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那么,人民解放军又是如何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并使解放战争走向战略进攻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

二、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自学目标:1.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

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山东重点进攻的史实;2.知道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序幕的史实。

互学目标: 1.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分析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2.根据解放战争第二年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和形势变化,分析我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原因和有利条件;3.结合地图,讲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经过与意义,三、自主学习(推开一扇窗,你会看见满眼的绿色!)(一)认真预览课文,看看本课时有几个标题,分了几个层次?每个标题下的内容主要讲了哪些问题?本课包括“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孟良崮上火如潮”、“千里跃进大别山”三目,主要介绍了人民解放军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并转入战略进攻的基本情况,,它是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双方战略态势的转折,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胜利的步伐。

(二)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17页到121页的内容,思考讨论小组展示下列问题:(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小组展示,看谁讲得清楚、精炼)1. 全面内战是什么时候爆发的?爆发标志是什么?人民解放军是怎样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的? (以运动战为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

)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被粉碎后,他们不得不收缩战线,对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

国民党重点进攻的主要地区是什么?(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2、中共中央为什么要撤出延安、转战陕北?(导:从当时敌我实力相差悬殊,我军处于绝对的劣势方面考虑为什么要撤出延安;从解放战争全局战略需要以及精神鼓舞作用等方面分析为什么还要留在陕北继续与敌人斗争等方面回答。

北师大初中历史八上《走向战略进攻》教案_1

北师大初中历史八上《走向战略进攻》教案_1

课题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结合地图叙述史实的表达能力。

难点:理解正确战略战术的运用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

教法选择讲述法、讨论法、谈话法课型新授课课前准备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1教学时数第1备课总数第 27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课前复习教师提问:重庆谈判的时间?代表?结果?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二、导入新课全面内战爆发后,由于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正确的作战原则,所以很快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探讨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并揭开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

三、探求新知(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1.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引言中所提问题:中共中央为什么要主动撤离延安与转战陕北?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指出,主要原因是当时敌我力量的悬殊,并简要介绍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情况。

接着进一步启发学生:中共中央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对付敌人的进攻?并引导学生认识:保卫自己的首府和指挥中心固然重要,但大敌当前,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决不能硬拼硬打。

因此,中央采取了诱敌深入、寻找有利时机、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术,主动放弃延安。

同时,可引导学生认识:在当时危险而又艰苦的环境下,毛泽东、周恩来等不顾个人安危,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导入新课教师巡视点拨对学生的表现,要以鼓励为主,提倡重在参与。

根据老师的提问,回答问题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

分小组讨论,全员参与,在相互切磋中获得知识。

围绕目标,积极展现自己所知道的知识。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留在陕北与敌人周旋,指挥全国战场,充分体现了伟人的风范。

这不仅极大地鼓舞了西北地区军民,也是我军能战胜敌人的重要精神力量 2.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作战情况。

可先引导学生在图上找到有关战役的地点(如延安、青化砭、蟠龙镇、沙家店等),并结合地图介绍我军转战陕北的基本情况(可安排两三个学生介绍,其他学生补充;也可由各小组推举代表上台发言);也可通过多媒体资料使学生直接感受当时的情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导名师精编学案 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导名师精编学案 北师大版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1.原因:1947年3月,国民党军集中兵力袭击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延安。

中共中央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2.结果:西北野战部队在彭德怀等指挥下,粉碎了国党军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二、孟良崮上火如潮1947年,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等指挥下,在山东孟良崮地区,全歼国民党军整编七十四师,粉碎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三、千里跃进大别山1.概况:1947年6月,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2.意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问题】“百万旌旗大展开,蒋匪到处成飞灰。

空心战术今已矣,重点进攻安在哉?江汉飞传刘邓捷,中原重见李郑回。

陈谢挥戈下宛洛,聂杨立马薄燕台……”——陈毅上述材料节选自陈毅同志于1947年12月写的一首诗,诗中盛赞了人民解放军的节节胜利,其中“江汉飞传刘邓捷”即指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这一捷报传来,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那么,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探究:(1)大别山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国民党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

(2)这里曾是老革命根据地,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人民解放军易于在这里立足生根。

(3)人民解放军占据大别山就可以东震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因此,党中央作出了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决策。

1.1947年3月,国民党集中25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A.陕甘宁解放区B.山东解放区C.延安 D.晋冀鲁豫解放区解析: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是延安。

本题主要辨析国民党重点进攻的解放区是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2.面对国民党军队集中兵力进攻陕北,结合下图判断中共中央采取的应对措施是()A.将敌人抵挡在国门之外B.层层设防,坚决抵抗C.主动撤离延安,诱敌深入D.拼死坚守陕北,打阵地战3.孟良崮战役发生在下列哪一个解放区()A.陕北解放区 B.山东解放区C.中原解放区 D.华北解放区4.(2010·四川遂宁改编)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A.孟良崮战役开始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C.重庆谈判 D.转战陕北5.指挥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的将领是()A.陈毅、粟裕 B.刘少奇、邓小平C.彭德怀、贺龙 D.刘伯承、邓小平6.阅读下列材料;“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请完成:(1)材料中的“第二年”指哪一年?(2)“内线”“外线”分别指的是什么?(3)举出解放军执行上述方针的例子。

八年级历史第23,24课导学案

八年级历史第23,24课导学案

太阳中心学校八年级历史导学案年级: 八年级学科: 历史课题: 23、走向战略进攻主备教师: 陈梦时间: 2010.12.5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1、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史实。

2、通过分析解放战争初期敌强我弱形式下,我军能利用有利条件、变被动为主动,取得胜利的史实,培养不畏艰难、冷静、机智、乐观、坚毅的品质。

3、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孟良崮战役、千里跃进大别山。

(重点)4、正确战略战术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

(难点)【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年3月,国民党25万军队,向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发动突然袭击。

大敌当前,中共中央决定采取的方针,主动撤离。

2、西北野战军部队在等指挥下,经过五个月连续作战,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解放军的进攻。

3、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主力,突破黄河天险,迈开大步南下,开始了的壮举。

揭开了的序幕。

【课堂研讨】“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

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

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

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胸膛”——毛泽东回答:1、“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胸膛”的战略部署指的是什么?敌人的胸膛指的是哪里?2、在《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地图中标出大别山的大致方位。

3、这一战略部署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自主检测拓展训练】一、选择题1、1947年3月在胡宗南率领下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A、山东解放区B、中原解放区C、陕甘宁解放区D、大别山根据地2、指挥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的是()A、彭德怀贺龙B、陈毅粟裕C、刘少奇邓小平D、刘伯承邓小平3、1947年,陈毅指挥华东解放军全歼国民党最精锐部队之一整编七十四师的战役是()A、青化砭战役B、羊马河战役C、孟良崮战役D、沙家店战役4、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是()A、三大战役B、渡江战役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D、百团大战5、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目标是()A、陕甘宁解放区和中原解放区B、山东解放区和豫皖苏解放区C、山东解放区和陕甘宁解放区D、中原解放区和豫皖苏解放区6、解放战争时期,西北野战军采用的“蘑菇”战术是属于()A、运动战B、游击战C、阵地战D、闪电战7、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在陕北同国民党军队周旋的将领是()A、朱德B、陈毅C、彭德怀D、邓小平二、读图题《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行军路线图》用彩笔绘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路线,并填写出陕北解放军击溃蒋军的战役地点。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 导学案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  导学案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课型:新授 制作:李艳【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

2.知道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我军战略进攻得的序幕。

【自主学习】(推开一扇窗,你会看见满眼的绿色!)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17页到119页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

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

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

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三、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20页到121页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1.看右表:在解放战争之初, 国共两党力量众寡悬殊。

蒋介石曾狂妄的叫嚣:只用三到六个月,就可以消灭共产党。

一年之后,人民解放军不但没有被消灭,却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想一想: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共产党为什么能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国民党人心背离,失去了民心得不到人民的帮助。

毛泽东的高超军事指挥和正确的战略战术思想,在一个是解放军的英勇战斗也是国民党失败的原因。

2.1947年解放军的战略反攻,为什么选择在大别山地区?大别山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国民党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又曾是老革命根据地,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人民解放军易在这里立足生根。

占据了大别山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归纳整理】(倾满天甘露,润明每一天渴盼的眼睛)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请你做一个小结,写出本课的内容提纲。

【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1.右图照片拍摄的历史背景是 ( )中共中央 转战陕北 ①中共中央为什么主动撤离延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主要领导人: 、 率中共中央陕北,指挥全国战场。

③结果:西北野战军在 指挥下,粉碎了敌人的对 解放 区的重点进攻。

④意义:极大地鼓舞了1946年内战爆发前国共双方力量对比: 周恩来转战陕北途中批阅文件野战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A.长征时B.国民党重点进攻时C.反”围剿”时期D. 反“扫荡”时期2.(2009·咸宁中考)1947年夏,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的是( )①彭德怀②贺龙③刘伯承④邓小平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2008·广安中考)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学案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学案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学案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目标导航】学习目标: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学习重点:识图能力、结合地图叙述史实的表达能力。

学习难点:正确战略战术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

【课前预习】请你认真阅读教材117-121页的内容,填写下列表格,并把相关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

三次重要的军事行动时间中共部队及指挥者结果中共中央转战陕北1947.3孟良崮战役1947.3陈毅、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全歼国民党“王牌军”整编七十四师,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千里跃进大别山1947.6【课堂探究】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你的疑点、难点:【课后练兵】A、必做题一、单项选择题邓小平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大贡献是A.指挥百团大战,增强了人们对抗战胜利的信心B.成立了个共产党组织,为建党打下基础c.指挥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D.率军挺进大别山人民解放军选择中原地区作为战略反攻方向的主要原因是A.中原地区群众基础好B.国民党防守力量薄弱c.中原地区地理位置险要 D.有利于人民解放军进行大规模作战解放战争中,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的目的是A.指挥全国战争B.实现战略转移c.争取战略主动D.转移到河北西柏坡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

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这里“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是指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c.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D.台儿庄战役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反攻序幕的是A.孟良崮战役开始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c.三大战役开始D.渡江战役开始二、非选择题材料一:1947年3月国民党集中25万兵力,向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发动突然袭击。

材料二:毛主席转战陕北纪念馆请回答:结合材料,指出当时“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在哪里?中共中央为什么要主动撤离?中共中央当时采取怎样的措施对付敌人的进攻?对毛泽东等人留在陕北、转战陕北,你有何感想?B、选做题一、选择题战军同学在个人博客开辟的“人民解放战争”专栏中选用了下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向战略进攻》导学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17页到121页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环境如此艰苦,而毛泽东和党中央却一直留在了陕北,意义何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不顾个人安危,留在陕北与敌人周旋,指挥全国战场,充分体现了伟人的风范,不仅极大的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也是我军能战胜敌人的重要精神力量。

解放战争进行到1947年6月,全国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

国民党军总兵力下降到370万人,战略机动能力大为减弱,战斗力下降;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增加到195万人,机动作战兵力已超过国民党军。

解放区大部分地区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踊跃参军参战,后方更加巩固;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为口号的人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形成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蒋介石政府已陷于全民包围之中。

在此形势下,中共中央毅然作出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决策,规定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

针对敌我双方战略态势,决定将战略进攻的主要方向指向既是国民党军的要害又是其薄弱环节的中原地区,并确定了“三军配合、两翼钳制”的战略部署:以刘邓大军实行中央突破,以跃进方式挺进大别山,建立根据地;以陈谢大军直出豫陕鄂边界地区,在豫西、陕南建立根据地;以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边区,扩大原有根据地。

三路大军在中原地区互为犄角,紧密配合,在长江、淮河、黄河、汉水间开辟新的中原解放区。

另以西北野战军攻打榆林,调动进攻陕北的敌军北上;以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在胶东作战,继续把进攻山东的敌军东引,以策应三路大军挺进中原的行动。

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开始?1、中共中央 转战陕北 ①中共中央为什么主动撤离延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主要领导人: 、 率中共中央陕北,指挥全国战场。

③结果:西北野战军在 指挥下,粉碎了敌人的对 解放 区的重点进攻。

④意义:极大地鼓舞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良崮战役 时间:________年指挥者: 、结果:将国民党整编 师在 地区全部歼灭,粉碎了敌人对 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5、千里跃进大别山 时间:________年____月;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率 野战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于8月底胜利到达___________。

意义:揭开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序幕。

大别山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国民党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又曾是老革命根据地,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大别山东镇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战争局面。

经过半年作战,人民解放军内外线配合,共歼敌75万余人。

到1947年底,战争已经主要不是在解放区内进行,而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内进行。

毛泽东指出,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一、选择题:1.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是为了 ( )A、声东击西B、诱敌深入C、调虎离山D、迂回战术2.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指挥西北野战部队同国民党军队周旋的主要将领是 ( )A、邓小平B、陈毅C、彭德怀D、朱德3.1947年3月中共中央撤离延安是在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 ( )A、山东解放区B、中原解放区C、陕甘宁解放区D、大别大根据地4.揭开人民解放战争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 )A、孟良崮战役B、挺进大别山C、三大战役D、渡江战役5.指挥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的是 ( )A、彭德怀、贺龙B、陈毅、粟裕C、刘少奇、邓小平D、刘伯承、邓小平二、填空题:6.1947年年3月、率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主动撤离延安,转战________。

经过五个月的战斗,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的重点进攻。

三.动脑筋8.材料一:下文是毛泽东对一次战略部署的生动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

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

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

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请回答:(1)“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的战略部署指的是什么?“敌人胸膛”指的是哪里?(2) 这一战略部署有什么意义?(3)你能用一句军事常用语概括这一战略吗?(3)答案多元,如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等8.材料一:1947年3月,蒋介石军队由于战线拉长,兵力不足,被迫将其全面进攻改为对山东和陕北两个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蒋介石企图利用其34个旅共25万人的兵力,在3天内攻占延安,在3个月内聚歼西北于延安及其以北地区,或逼迫西北野战军东渡黄河。

材料二:为了粉碎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决定:以陕甘宁和晋绥解放区的部队组成西北野战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

西北野战军在具体的作战方针上决定实行诱敌深入的方针,依靠优越的群众条件和有利的地形,大打人民战争,运用“蘑菇”战术,集中优势兵力寻机歼敌。

材料三:1947年国民党占领延安以后,得意地说,当年毛泽东在瑞金,被我们打得长征,跑到陕北,现在在延安,又被我们打得被迫长征。

请问:(1)材料三中的两个“长征”分别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2)读了上述材料,你认为材料三中国民党的说法对吗?为什么?(3)材料三中的两个“长征”有什么相似之处?其结果如何?(4)两个“长征”及其结果对你有什么启示?9、(1)1934—1936年红军长征 1947年中共中央转战陕北(2)国民党的说法不对。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红军长征的原因、目的不同。

红军长征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为保存实力被迫实现的战略转移;而1947年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是在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后,为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决定主动撤离延安,诱敌深入,依靠优越的群众条件和有利的地形,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变被动为主动,寻机歼敌,这只是作战方针发生了变化。

中共中央撤离延安,没有离开陕北,仍然继续转战陕北,并指挥着全国各大战场的战斗。

所以中共中央转战陕北不能说是“又被我们打得被迫长征”了。

(3)相似之处是路线比较曲折,也比较艰辛等。

结果: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长征结束,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1947年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4)启示:答案多元,如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灵活多变等,言之有理即可。

1、美蒋发动全面内战开始于:A、1945年8月B、1946年6月C、1947年3月D、1947年夏2、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A、三大战役的开始B、渡江战役开始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D、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3、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威胁了A、南京、上海B、南京、武汉C、武汉、重庆D、上海、武汉1、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

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这里“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是指()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B、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C、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D、人民解放军发动淮海战役2、“1947年7月至9月,解放战争形势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国民党军队则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这一转变,是以解放军渡过黄河向南进攻,把战争推进到国民党统治区为标志的。

”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A、重庆谈判开始 B、《双十协定》签订 C、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D、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3、“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

请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人物谁与诗中战役有关() A、贺龙 B、彭德怀 C、陈毅 D、刘伯承4、漫画《沉重的铁锤连续打在蒋介石的脊骨上》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你认为这一历史事件是()A、红军接连四次粉碎了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围剿B、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粉碎了敌人对陕甘宁边区的进攻C、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D、除台湾和少数海上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获得解放5、他,曾率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是()A、孙中山B、毛泽东C、邓小平D、江泽民6、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

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这里“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是指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C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 D人民解放军发动淮海战役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右图)材料二:“承派恩来到渝洽商,至为欣慰。

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能与恩来惠然偕临,则重要的问题方得迅速解定,国家前途实则赖之!”————蒋介石材料三:“鄙人愿与先生会见,共商和平建国大计,恩来同志立即赴渝进谒,弟亦准备随即赴渝。

”————毛泽东①上述材料中提到的“渝”是指哪里?(1分)②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此事件发生于何时?(2分)③蒋介石定要毛泽东亲自“赴渝面商”的真正目的是什么?(2分)④毛泽东等“赴渝”与蒋介石等“共商和平建国大计”的结果如何?(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