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读书笔记心得(通用10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读书笔记心得(通用10篇)
精选读书笔记心得篇1
高尔基曾说过:我扑在书上,如同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我也像高尔基一样爱书籍。
我刚健的书柜上陈列这许多大大小小的书籍,基本都读过了。
比如:《简爱》《老人与海》都看过了。
还觉得意犹未尽,又把妈妈的书胡乱的看了一遍。
我喜欢在网上看书。
因为网上的书不尽全,还能够评价。
我隔半个小时就在网上买了七八本书。
这不,因为爸爸没有按时将书送回家,我任性了一次。
由此可见,我十分爱书。
我像许多文学家一样热爱书籍,还把读书视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精选读书笔记心得篇2
书,陶冶了我的性情;书,丰富了我的知识;书,开阔了我的视野;书,给予了我人生的启迪。
以书相伴,人生就会有大不一样。
生活能够清贫,但不能够无书。
博览全书的人,往往知识丰富,能集众家之所长于其身,因此能使人喜欢读书,将使他终身受益。
虽然我们都明白要多读书,读好书。
可仍然有一些人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究其原因,那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对读书产生兴趣,兴趣才就是最好的老师!
读书不仅仅能够让孩子获取广泛的知识,陶冶情操,还能使孩子得到放松休闲,缓解焦虑,调节情绪,与孩子一齐读书,既能留出一些时光与孩子共处,又能要求自我也养成读书的习惯,一举两得。
经常读书的人会思考,明白怎样才能想出办法。
他们智商比较高,能够把无序而纷乱的世界理出头绪,抓住根本和要害,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经常读书的人不会乱说话,言必有据,每一个结论会透过合理的推导得出,而不会人云亦云、信口雌黄。
读书的最终目的当然就是为了提高对人性的认识,锻炼心胸,逐步训练感受幸福的潜力,培养自信心,构成实践潜力。
有道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因此,养成阅读习惯将受用终生。
阅读习惯就是在心灵深处装了一部发动机,一个人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一辈子不寂寞。
养不成读书的习惯,一辈子不知所措。
精选读书笔记心得篇3
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了书籍,就像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了书籍就像鸟儿折断了翅膀。
”列宁也曾说过:“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这是高尔基的一句名言。
不管怎么说,这些名人名言都充分表现了书对人类的重要性。
的确,书对人类真是太重要了。
沉沦的人可能因一本好书而变得热爱生活,心里充满仇恨的人可能因一本好书而变得无比关心他人,心胸狭窄的人可能因一本好书而变得心胸无比宽广。
作为我们小学生,更应多读些有益的书籍,这样不但可以让我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写作能力,而且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
高尔基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对,书籍是知识的源头,是人类的精神食粮。
书籍,是嘹望世界的窗口,改造灵魂的工具,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读书,能使人愉快,使人聪明,鼓舞人的思想感情去爱人类,爱和平。
书是有价的,但又是无价的。
世上的书那么多,价钱从几元到几千元,各不相同,可它们内存的知识是无价的天价难及的。
书对人类的影响有多大,自然不言而喻了。
为了历史的前进,社会的发展,人们渴求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生产力。
只有知识才能构成巨大的财富源泉,既使土地获得丰收,又使文化繁荣昌盛。
努力读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好读书的人们,让我们一起读好书吧!
精选读书笔记心得篇4
说实话,如果我们没有无数次看过电视剧《西游记》,要想读懂原版西游记是很难很难的。
而现在就比较轻松了,因为当我们一打开书,那鲜活的人物,那扣人心弦的场面就像过电影一样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最近,我刚读完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
我一边看书,一边就仿佛看到了那些场面:高耸入云的五行山下压着曾大闹天宫,威名四扬的孙悟空,五百年的春夏秋冬,雨雪寒暑,孙悟空靠着路人和儿童施舍的水果、食物度日,大唐高僧陈玄娤受观世音菩萨的指点,救出了孙悟空,收为高徒。
但孙悟空劣根未改,秉性难移,获取自由后就大开杀戒,除了六贼,当然也会伤及无辜,陈玄娤一点也奈何不了他。
这时观世音菩萨送给了孙悟空一顶嵌金花帽——金箍儿。
从此,孙悟空完全在唐僧的掌控和制约下,再不敢“老子天下第一”,一心一意保唐僧去西天取经。
我读后的体会是:一个人的本事再大也不能出轨、出格,就像一滴水,离开了大海就干涸了一样。
联系到我们学生更是这样:我们在学校里学知识,长本领,为了是将来更好地效祖国。
学校的规章制度,老师的谆谆教导,实际上就是“金箍儿”,在不时的提醒我们,规范我们的言行,让不良习惯,不文明的行为远离我们,这样,我们才能健康成长。
古今中外,一个道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精选读书笔记心得篇5
很久以前有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同到圣人那去寻求智慧,圣人听了,便给他们一颗荞麦,和一颗燕麦。
圣人对他们说:“这是两颗智慧种子你们把它种在土里,到了明年秋天,它就会结出智慧果,只要吃了它,就会变得有智慧了。
”
那时候的人未种过地圣人也没说。
回去的路上富人心想:把种子种到地里经过一年才能吃到智慧果,于是富人对穷人说:“朋友请你代劳一起种下吧。
明年你给我分点就好了。
”
穷人回到家里,也不知道怎么种地,他想了想把乡亲们都叫来想办法,把圣人的话告诉了乡亲们,想着想着终于想出来了最早用木头做出来的犁把土翻开把种子种上。
过了几天禾苗上盖满了杂草,人们又开始除草把杂草堆在地里,又过了几天人们又学会了施肥。
经过了一年的辛苦劳作,就这样穷人的知识越来越多,而富人只不过每年让穷人分给他点智慧果,而他的知识还是那么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勤奋努力付出劳动。
而不能不劳而获。
就像我们骑自行车,我小时候看见别人骑自车,觉得很简单,但是在我骑的时候,却一直摔倒,母亲告诉我应该先学,学会了以后还要经常练习,这样你才能学会自行车。
我想我们不论做什么事都要付出努力、劳动,这样你才能做好你做的事情。
记得我们一年级有一次小考的时候,我觉得小考很简单就没有认真复习,结果考试成绩下来,我考得很不好。
通过这次考试我明白了,要取得一个好成绩就要平时付出努力、考试前还要认真复习,这样你才能取得一个好成绩。
精选读书笔记心得篇6
就是因为在不经意中看电视时发现《林海雪原》故事片,可惜就是不知道具体的细节和故事梗概,于是就毅然决定非得把它的故事详细看完为快,毕竟在我心里认为只要别人知道的知识我必须立马知道才感觉到痛快,不然就总以为生活中失去什么似的。
所以,及时的借到书,也及时的展开阅读。
然而这本书确实内容量很大,一时半刻无法阅读完,因此直到今天才算有一个结。
掩卷沉思,收获不少:
一、坐山雕和刁得一并不是一本书里的人物,而是分别属于《林海雪原》和《沙家浜》(由于自己才疏学浅,以前总认为坐山雕和刁得一同出于《林海雪原》中,即使在阅读中还总着急为什么就是见不到关于刁得一的故事呢!)。
二、关于杨子荣这个人物,在我的印象中他一直是个英雄,而且是书中最主要的人物,然而通过阅读才发现他仅仅是属于第二人物来叙写的,原来我又由于自己的不得知而与东北抗日英雄杨振宁相混淆,错误的把他俩的事迹颠倒取代。
三、本书的主要人物是描写年轻有为的军事将领少剑波,书中详细刻写他沉着冷静、不骄不燥、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的成长历程以及简单过度的爱情故事,更为主要的可能就是作者本人的缩影。
四、解当时东北人民的具体生活场景和现状,民怨、土豪劣绅强权、日军残忍屠杀的阴影都一一浮现,给历史和老百姓留下无法磨灭的记忆。
五、能把英烈的事迹昭示于天下而不至于林海雪原,确实作者不仅可以,更可以安慰亡灵的寄托与希冀。
六、能够写出那么大的气势来自然是不起的,但是却发现所有的情节都过于简单,尤其是最重要的智取威虎山的过程都单调乏味,显得呆板雷同,不够新颖别致。
总之,能够又参与到阅读中自然是件好事,而且还在不自觉中增长见识,提高自己的阅读欣赏水平,确实不枉于一读吗。
毕竟我已经有好长时间没有来得及阅读,就得继续多方寻找时机加强更广泛的阅读。
精选读书笔记心得篇7
这几天,我看了一本名叫《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书。
书里写的是主人公海伦·凯勒在失去听力和视力后如何走出黑暗与孤寂,凭着自己惊人的毅力,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以优等的成绩完成了哈佛大学四年的学习,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文学学士的盲聋人的故事。
书中的主人公海伦·凯勒只拥有过19个月的光明和声音。
当我看到当一场恶梦般的高烧把她的视力和听力给剥夺时,我不禁为她感到深深的悲伤。
我真怕她从此永远不能从没有了听力和视力的惊恐和悲凉中走出来。
可当我看到她能根据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些简单的动作时,我又对她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当看到她在沙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学会了说话,并且考上了世界上最有名的学校—哈佛大学,完成了学业时,我又不禁为她感到了自豪和骄傲。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海伦·凯勒小时候学说话的故事了。
由于海伦·凯勒看不到人的口形也听到别人的发音,可想而知她要学习开口说话简直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可是她凭借着自己顽强的毅力,一次又一次的练习,再加上老师的细心教导,海伦·凯勒终于说出了断断续续的一句话“天气很暖和”。
这可真是一个奇迹啊!
看完了这本书,我觉得海伦·凯勒面对如此巨大的困难时,也能毫不退缩。
想想自己比起海伦·凯勒来说真是太幸运了。
我有着健全的身体、良好的学习环境、优秀的老师,可是我还不知道要珍惜,遇上一些小小的困难就要退缩。
相比之下,我真是太不应该了。
从今天开始,我一定要以海伦·凯勒为榜样,努力学习,遇到困难决不退缩。
精选读书笔记心得篇8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更是孩子们最好的朋友,一本好的图书带给他们快乐,让他们体会到忧伤,启发他们思考,增长他们的智慧。
因此扩大孩子的课外
阅读面对于他们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扩充孩子的课外阅读量,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最独特的个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个星期,我并没有亲自为孩子们选书,而是让他们自己到三楼去选书,我想这样更能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因为这是他们喜欢的。
真如老师所想的一样,孩子们总是带着自己所选的这个小伙伴,不管是下课,放学还是会宿舍休息他们都书不离手。
可见其实在孩子们心中他们对读书的愿望是非常强烈的。
由于学校指定的图书数量有限,因此学生们这次读书的内容各有不同,从寓言故事到童话故事,从英雄人物到小说传记,从绘本故事到短片诗歌。
因此这次的分享会内容也各有不同。
这是的读书分享会比较好地方是孩子们能够主动大胆的来分享,并且能够做到把小故事将清除,即使有个别同学并不是那么流利,但是勇气可嘉。
不足的地方是孩子们在读书方面方法不对,耐心不足。
有的同学分享的故事是老师已经讲过好几遍,同学们在掌握新故事方面能力缺乏。
基于上面所分析的情况,在下次读书分享时,老师应该再教一教孩子们读书的方法,并且为了能更好的做故事分享,老师可以提前根据孩子们的图书为他们指定分享的内容,我想这样孩子们慢慢学会了方法,下次一定会表现的更好。
精选读书笔记心得篇9
《我的教学生涯》这是关于中国教坛的泰斗人物——斯霞的一本书。
这本书我是向学校图书管借阅的,说实话最初刚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并不十分感兴趣,一方面作者从事的是小学语文基础教育,这与我自身的状况大相径庭;另一方面这本书已经出版二十多年了,那发黄的书页里的理论,我担心对于这天的我们来说并没太大帮忙。
但是随着一天天的阅读,当初的想法一点点的烟消云散,读过之后真是受益非浅。
在《我的教学生涯》一书的扉页上,诗人臧克家为斯霞题诗一首:“一个和孩子常年在一齐的人,她的心灵永远活泼像清泉。
一个热情培育小苗的人,她会欣赏它生长风烟。
一个忘我劳动的人,她的形象在别人的记忆中活鲜。
一个用心温暖别人的人,她自己的心也必然感到温暖。
”这是斯霞老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是她“童心母爱”的真实写照。
斯霞老师从事教学72载,包括解放前20多年和建国后各个历史时期,她所走过的是一条很不平坦的道路。
在旧社会里被人嘲笑、瞧不起,受尽贫苦的折磨,在新中国成立后又曾被打压和评判,但即使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她都不悔做一名小学老师。
有人说过:“信念是人生征途中的一颗明珠,既能在阳光下熠熠发亮,也能在黑夜里闪闪发光。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信念在支撑着她的行为,又是什么让她身处逆境却对教育事业义无反顾在书中我找到了这样的答案:“关于信念,斯霞自己也是说过的。
‘当我在党的教育下,逐步树立了一切为着孩子的成长,一切为着祖国的未来这样的信念时,我感到我是幸福的。
……有了对所从事的工作执着的热爱,再平凡的岗位也能够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正像苏霍姆林斯基以前说过的:“信念只有在用心的行动之中才能够生存,才能够得到加强和磨炼。
”斯霞老师正是如此,她没有让自己的信念成为“花瓶”,而是用她的实际行动丰富了她的信念,让它看起来是有血有肉的。
她用她的信念和行为诠释了爱岗敬业的真正含义。
对于一名教师来说什么是爱岗敬业呢,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第二条是这样说明的“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它是一个标准更像是一个方向标。
这让我想起了一则故事:有人问三个砌砖的工人:“你们在做什么呢”第一个工人没好气地嘀咕:“你没看见吗,我正在砌墙啊。
”第二个工人有气无力地说:“嗨,我正在做一项每小时9美元的工作呢。
”第三个工人哼着小调,欢快地说:“你问我啊朋友,我不妨坦白告诉你,我正在建造这世界上最伟大的教堂!”这也许就是问题的症结。
有些人,不明白尊重自己的工作。
他们把工作视作取得面包、衣服、房子的一种
厌恶的“需要”,一种无可避免的苦役。
而在一个人将他的工作视为苦役与痛苦时,他是决不能在工作上竭尽所能的。
爱眼下的工作吧,选取了做教师,就努力做一名像斯霞一样的人民教师。
也许不能像她一样成功,但只要我们努力了就不愧教师这个称谓了。
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人生态度,而人生态度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
我们的工作,就是我们的生命的投影。
它的美与丑、可爱与可憎,全操纵于我们的手中。
人们常说:教师是红烛,牺牲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是人梯,让别人踩着自己的肩头攀登辉煌;老师是艄公,把一批批的学生送达理想的彼岸。
这些都是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赞许,但同时也强调了教师的平凡。
教师这个岗位是平凡的,一个人选取了教师这个职业,同时也就选取了平凡和奉献,在芸芸众生中,他平凡得像银河里的一颗星,大海里的一滴水。
在他的一生中,也许不会干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业,然而,只在真正做过教师的人,只有把自己热情和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
精选读书笔记心得篇10
我不知古人所说的“半本《论语》治天下”是否用了夸张的手法,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论语》威力非同一般。
它对我们的影响是那么的深,即使今天,它的印象里还不小,因为《论语》的条条框框早就渗进了我们祖先的骨髓之中。
还记得小学二年级时首次背《论语》中的内容,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
当时仅限于背诵而已,要说有什么理解,当首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了,因为当时认为朋及亲戚和朋友,而父母的朋友和家里的亲戚来,很多时候都会给我带点零食或玩具什么的,这个当然要乐了。
加之当时我也有了自己的小朋友,便认定它就是真理。
对“温故而知新”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理解,当时您要是让给说一下,我倒是能背一大堆,但从心底里真是
不明白——一本语文书就那么几个字,你再怎么翻,也不会蹦出一个新的生字来,怎么温古,怎么知新啊?什么叫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都是知道啊?当然随着对通假字的认识,这个解释就没了,但理解嘛,还是用困难的。
不理解不代表我不能去卖弄,当时去父亲跟前背诵,背完后顺便卖弄了起来,把自己的理解大讲特讲,不料父亲却用我背的东西给我反讲了起来。
当然我是迷迷糊糊听完的,因为我还是不理解。
二八年级之后的一年,不知是语文书被诗词给占了还是我忘了,脑中没有《论语》的记忆。
四年级一篇鲁迅的《孔乙己》又让它回到了我的视线。
那时的影响是什么之乎者也的东西都出自于它,书呆子也出自于它。
便从感情上有点小讨厌孔子和《论语》了。
对《论语》的感情,很对时候像对父母的感情,总在变化,而且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变化。
小学时自我意识不是那么的强,所以对《论语》的感情也是随着书本而变化。
等上了初中,学了古代史算是对《论语》有了初步的认识,觉得一本书能被那么久的当做行为准则,的却不易。
加上初中语文书上又有了大篇章的《论语》内容,对它的理解算是又深入了一点吧。
但总得来说还是以做人出事准则为准。
等到了高中,终于有机会读了全本《论语》,由于高考的缘故,读的不是很认真,所以读完后能记住的还是那么几句,也谈不上有什么理解。
本学期,相对于高中有了更多时间去看书,所以便又找到《论语》看了一下。
《论语》整本书以孔子教导学生时对话的言语记录为主,也有一部分孔子学生如颜回,曾参,子路等人的言语记录。
章节内容比较杂乱,每一篇不会固定讲什么。
每一篇的篇名都是由本篇第一句话而来,如“学而篇”就是由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得来的。
虽说章节杂乱,但在书中处处见仁,时时见礼,义也多多,情也不少。
孔子对人的尊崇,是甚于于一切的,比如他说“人而不仁,如乐何,人而不仁,如礼何?”“苟志于人矣,无恶也”。
同时他对仁的讲解,也有许多不同,这点主要是践行了他因材施教理念,如他对司马牛和樊迟子宫就给出了不同的说法。
《论语》中关于仁和礼的研究实在太多,也太高深,我实在没法继续说下去,所以这里我选了一个小点来说明一下——它就是《论语》中的情。
子路在论语中和孔子的对话不少,虽然孔子对他的评价不如颜回他们好,如孔子说“由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但师徒之情确实值得我们去学习。
《论语》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行。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在老师落寞的时候还能跟着老师,而且能够把心中不快当面告诉老师的人,恐怕也就是子路了,让颜回去肯定是不行的,孔老夫子也说了回是终日不违的的嘛!若是如此,便也就算了,毕竟子路实在老师落寞的时候去给老师发脾气嘛!但后面他在老师发达的时候又去找老师麻烦了。
书中这样记载“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余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南子是当时卫灵公的夫人,把持朝政。
孔子见了她,子路就不高兴了,因为他认为老师的行为与他的言行不符。
当然,孔子为了表明清白,只好用发誓这一最具威力的方法了,于是他便不断的说“余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意思是我做了不正当的话就让天来讨厌我吧。
今天我们是可以随便发誓而不怕誓言兑现,可孔子那个年代是怕的啊。
这是多么好的师生关系。
今天谁还敢去说
自己的老师行为不当啊,至少为了可怜的学分也不会。
又有几个老师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对着一个自己的学生去做发誓那样的是呢?当然,当着媒体他肯定会,作秀嘛。
总之《论语》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当然很有我们值得作为一个经验而避开的地方,因能力有限,就不从大处着手,到此为止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