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导论》练习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科学导论》练习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计20分)
1. 被动运输:是顺浓度梯度把物质由高浓度一侧跨膜运输到低浓度一侧的过程,该过程不
消耗细胞的代谢能,包括简单扩散和易化扩散。

2. 气体交换:生物体摄入氧气,把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出去,这一氧气和二氧化
碳交换的过程称为气体交换。

3. 营养生殖:通过营养器官比如根茎叶等繁殖下一代的生殖方式。

4. 伴性遗传:伴随着特定性别的遗传或与性连锁基因有关的遗传。

5.长日照植物:指只有当日照长度超过它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6.种群:指占据某一地区的某一种的个体总和。

7.生物进化:是生物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遗传系统随时间而发生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并导致其相应表型的改变。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改变导致生物总体对其生存环境的相对适应。

8.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即研究自然界所有生物的
起源、演化、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等生命活动的规律和生命现象的本质,以及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

广义的生命科学还包括生物技术、生物与环境、生物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领域。

9. 植物生活史:从种子播种、萌发,经过生长发育阶段便开花、结果,产生新的种子的过
程。

10.生态系统:一定空间中各类生物以及与其相关联的环境因子的集合。

评分标准:要求给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简单给出概念本意而未能扩展的扣1分。

二、比较分析以下各组术语(每小题2分,共计10分)
1. 生态因子与环境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有时又称为生物的生存条件。

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在某种程度上环境因子的范围更广,生态因子也可认为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2.生态幅与生态位: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其范围就称为生态辐。

一个种的生态位包含了对所有生态因子耐受的生态幅。

3. 动态生命表与静态生命表: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是生命表的两种不同形式。

动态生命表是依据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编制的生命表,静态生命表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年龄结构的调查资料推算出个体命运编制出生命表。

动态生命表反映的是同生群个体在不同年龄的命运;静态生命表是假定不同世代个体经历的
环境条件相同,不同年龄阶段的命运。

4.生态型与生活型:生态型是趋异适应的结果,生活型是趋同适应的结果。

同一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作用和影响,趋异适应的结果不同个体群之间产生分异并在遗传上固定下来,这种不同的个体群称为生态型。

不同种类的生物生长在相同的生境条件下,形成相同或相似外貌的物种群被归并为同一生活型。

5. 资源与环境:资源是指某一生物直接或间接利用的并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的所用环境因素的总称。

资源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环境总是针对某一特定主体或中心而言的,离开主体或中心也就无所谓环境,因此环境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资源和环境都具有相对性,离开主体或中心谈资源和环境都是没有意义的;环境是潜在的资源,资源是可以利用的环境因素。

评分标准:(1)分别写出两个概念的内涵得1分;(2)给出两个术语的相同或不同之处得1分。

三、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20分)
1.水生植物的特点是(A)。

A.通气组织发达
B.机械组织发达
C.叶面积小
D.根系发达
2. 具有四级结构的蛋白质分子特征是(B )。

A.必定含有辅基
B.含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多肽链
C.每条多肽链都具有独立的生物学活性
D.依赖肽键维系稳定
3. 下列关于人胰岛素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B )?
A.每分子由 A/B 和 C 三条链组成,共含 60 个氨基酸残基
B.每分子由 A 和 B 两条链组成,共含 51 个氨基酸残基
C.每分子由 A 和 B 两条链组成,共含 46 个氨基酸残基
D.每分子由 A 、 B 和 C 三条链组成,共含 65 个氨基酸残基
4.Watson - Crick 的 DNA 双链螺旋结构模型表示( A )。

A.DNA 的两条链走向相反
B.碱基 A 和 G 配对
C.碱基之间共价结合
D.磷酸 - 戊糖骨架位于 DNA 螺旋内侧
5.当 NAD+还原成 NADH 时,在以下哪个波长下呈现新吸收高峰( C )?
A.260nm
B.280nm
C.340nm
D.400nm
6.生物体内具有遗传密码的氨基酸共有( D )。

A.180 多种
B.150 多种
C.20多种
D.20 种
7.大肠杆菌外切核酸酶Ⅲ可作用于:( A )。

A.双链 DNA
B.单链 DNA
C.环状双链 DNA
D.超螺旋结构 DNA
8.昆虫由幼虫向蛹的变态需要哪种激素(C)?
A.脑激素
B.保幼激素
C.蜕皮激素
D.性外激素
9.下列哪种蛋白质具有三股螺旋结构(C)?
A.核糖核酸酶
B.血红蛋白
C.原胶原蛋白
D.肌红蛋白
10.维生素 A 原是指下列哪种物质( B )?
A.视黄醛
B.β- 葫萝卜素
C.麦角甾醇
D.萘醌
11.下列( D )不是多糖。

A.纤维素
B.糖类
C.钙
D.硫
12.蛋白质四种主要元素含量从多到少的是( B )。

A. 氧…碳…氮…氢
B.氮…碳…氧…氢
C. 碳…氧…氮…氢
D.碳…氮…氧…氢
13.下列不是细胞学说内容的是( A )。

A.细胞是最简单的生命形式 B. 生物体由一个或多个细胞构成
C. 细胞来源于细胞
D. 细胞是生命的结构单元
14.下列不含DNA的是( C )。

A. 细胞核
B. 线粒体
C. 高尔基体
D. 叶绿素
15.下列不属于细胞膜的功能的描述的是( D )。

A. 物质的跨膜运输
B. 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通讯
C. 细胞器的组织与定位
D. 合成一些生物大分子
16.以下关于细胞的全能性的叙述,正确的是(C )。

A.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就是构成植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参与植物体的每一项生命活动
B.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就是构成植物体的每一个细胞形态结构都一样
C.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就是构成植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都可能分化发育成一株完整的植
物体
D.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就是一个植物体都只由一个细胞分化而来构成
17.甲状腺有缺陷会导致甲状腺激素缺乏。

有一种耕牛,其甲状腺缺陷可由两种原因引起:
一是缺碘,二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状。

下列有关这种耕牛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

A.缺少甲状腺激素的牛,其双亲可以是正常的
B.甲状腺正常的个体,可能具有不同的基因型
C.甲状腺有缺陷的个体,一定具有相同的基因型
D.双方有一方是缺陷者,后代可以出现正常个体
18.物种命名的双命名法是由哪国分类学家创立的( C )。

A. 英国
B. 法国
C.瑞典
D. 德国
19.到目前的研究发现为止,人类的历史大概是:(D)。

A. 300万年左右
B. 400万年左右
C. 500万年左右
D. 600万年左右
20.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是:( A )。

A. DNA→RNA→蛋白质
B. RNA→DNA→蛋白质
C. 蛋白质→DNA→RNA
D. DNA→蛋白质→RNA
评分标准:每小题1分,答案完全选对才得分。

四、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1. 噬菌体是细菌。

( ×)
2. 人类的一个基因决定一个蛋白质。

( ×)
3. 外来入侵种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而危险的,而且通常是不可挽回的。

(√)
4. 具有传染性的蛋白质是一种全然不同的病原体。

(√)
5. 生命起源是生命科学的最基本的问题之一,也是最大的科学难题之一。

(√)
6. 限制性内切酶能切割DNA。

(√)
7. 第一个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的实验是19世纪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实验。

(√ )
8. 在成年人体中是比较难找到干细胞的。

( × )
9. 病毒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

(× )
10.DNA重组技术是指将DNA重组放在体外进行,接受了重组DNA的细胞,经过
严格筛选后进行大量增殖的技术。

( √ )
评分标准:判断命题的正误,正确的请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五、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计20分)
1.生命的基本特征包括:1.(生长),2.繁殖和遗传,3.细胞,4.(新陈代谢),5.
应激性。

2.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生物学)成就的集中代表。

3. (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学向微观方向的发展,(生态学)是生物学向宏观方向的
发展。

4. 按研究路线的不同,有3个学派对分子生物学诞生有重要贡献,它们是结构学派、(生
化学派)与信息学派;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则是这3个学派研究成果的综合,是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

5. 葡萄糖分子(C6H12O6)在细胞内被养化为CO2 和H2O,需经过三条代谢途径:(1)(糖
酵解途径),(2)(柠檬酸循环途径),(3)呼吸链途径。

6. 溶于水的小分子物质进入细胞,主要有4种方式:(1)(简单扩散),(2)
协助扩散,(3)主动运输,(4)(基因转移)。

7. 减数分裂过程中有三大特征事件:(1)( 染色体数目减半 ),(2)同源染
色体配对,(3)(染色体交叉——基因重组 )。

8. 干细胞是生物体内存在的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可区分为( 胚胎干细
胞 )和(成体干细胞)两大类。

9.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脱分化,(2)(无限增殖),(3)失去接触抑制,
(4)对生长因子的需求降低,(5)(细胞骨架紊乱),(6)细胞表面和黏附性质变化。

10.(艾滋病)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病毒)引起的( 传染性疾病 )。

11.有关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功能的几种假设:(1)( 冗余假说 ),(2)( 铆钉
假说 ),(3)特异反应假设,(4)零假设。

12.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1)( 行善原则 ),(2)自主原则,(3)不伤害原则,(4)
( 公正原则 )。

13.( 受精卵或合子 )要经过一段休眠时间才开始分裂生长分化而成胚。

14.多数动物和植物的体细胞是( 二倍体 ),每一个体细胞核中有两组同样的染色体,
用2n 表示。

亲本的每一个配子只带有一组染色体,叫单倍体,用n表示;单倍体染色体组所含有的全部遗传信息称为(基因组 ),人类的个体中染色体数目是46条,在精子或卵子中的染色体数目是( 23 )条。

15.今年是发现( DNA )双螺旋结构( 56 )周年。

16.SARS代表(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

17.19世纪( 生命科学 )最重要的三大学说是( 细胞 )、遗传、进化。

18.人类在动物界最终的分类位置为(按照生物分类的阶层写)动物界、脊索动物门、
哺乳纲、灵长目、( 人科 ) 、人属、(人种)。

19.地球上的主要群落类型为( 热带雨林 )、高原草地、沙漠、极地冰原、灌木林、温
带草原、温带落叶林、针叶林、北极、(高山冻原)。

20.DNA复制的特点是:①(半保留复制),②基因组加倍,③需要模板,互补配对,
④ ( 需要DNA聚合酶催化 )。

评分标准:按标出的答案给分,术语准确才可得满分,否则酌情扣0.5分。

六、问答题(每题4分,共计20分)
1. 描述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什么?此模型的主要特征在生物膜的功能中体现出怎样
的优势?
答:“流动镶嵌模型”是蛋白质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蛋白质的疏水区埋入磷脂双分子层中,亲水区暴露于膜两侧。

其主要特点有:
A.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结构,非极性的尾向着内侧疏水区,而极性的头则向外于两侧的亲水区,各种蛋白质和膜相结合,体现膜的有序性;
B.膜内部的磷脂和蛋白质分子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使膜具有流动性;
C.膜质和膜蛋白在膜上的排列具有不对称型。

膜的这种有序性、流动性和不对称型对于生物膜适应内外环境变化,具有选择性以及物质膜运输,电子传递和信号传导有重要的意义,保证了细胞代谢活动即物质的交换与能力的转换在高度有序的状态下进行.
2. 蚯蚓的主要血管有哪三种?
答:蚯蚓的主要血管有三种:
位于消化管的背面正中,名背血管,血流方向是从后向前;
位于消化管的腹面正中,名腹血管,血流方向是从前向后;
位于腹神经索的下面,名神经下血管,血流方向是从前往后。

3. 简述生命体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
答:原始生命体起源和发展需要两个阶段:化学进化阶段和生物进化阶段。

化学进化是生命起源的早期阶段,可分为4个连续的过程。

第一,有机小分子的生物合成。

该阶段由无机小分子合成了氨基酸、核苷酸、单糖等简单的有机小分子。

第二,生物大分子的非生物合成。

推测溶解在原始海洋中的氨基酸和核苷酸经过长期的积累与浓缩,最后发生聚合,形成蛋白质和核酸。

第三,核酸-蛋白质等多分子体系的建成。

第四,原始细胞的产生。

多分子体系外出现膜结构,使得与外界隔离,形成稳定的体系,构成细胞形态原始生命体,表现出新陈代谢、生长、繁殖、复制和遗传等生命现象。

4.怎样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由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转变为能够任意改变自然的主宰者。

人类在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危害到了人类的自身生存。

人类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在自然中的地位,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

用生态学观点指导生产,规范人们的行为,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控制人口数量,可为其他生物留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并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在改造自然,服务于人类的时候,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避免生态失衡带来的危害。

在取用自然资源的时候,要
考虑对环境的保护并使可更新资源能持续利用,使不可更新资源能长久利用。

要彻底摒弃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点。

5. 为什么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
答:人类自然科学史上著名的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登月计划标志着20世纪成为物理学的世纪。

与此同时,20世纪也是生命科学迅猛发展的时代,1990 年,人类基因组组织和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NIH)向美国国会提交美国人类基因组计划联合项目的五年计划,被称为“生命科学的阿波罗计划”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十五年进程开始,包括中国在内的18个国家的科学家参与了这个研究进程。

如今,转基因食品的出现,基因疗法的运用,克隆技术的突破等等,使生命科学将成为21世纪科技发展的主题,21世纪将成为生命科学的时代。

21世纪,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将带来医药、农业和化工等领域的革命,产生不可预测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广泛的应用前景,将使生物产业成为全社会的支柱产业。

而在生命科学的诸多分支学科中,细胞生物学还将继续发展;而分子生物学将保持主导地位;脑科学将成为代表生命科学发展的一个高峰。

实施人类基因组计划可以揭开有关人体生长、发育、衰老、患病和死亡的秘密,最终将帮助人类攻克诸如癌症、艾滋病、肝炎、肺结核、阿尔茨海默氏症等许多疑难病症。

利用基因工程来合成药物,在21世纪最初的十年内会得到迅速发展,其代表是生物反应器技术。

该技术方法是把有用基因转移到动物身上,使动物所产生的血或奶对人类有疗效作用。

因此,在所有的科研突破中,基因科学及其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给人们带来的希望最大。

同时,生物技术与太空技术的结合,将加速生产地球上难以生产的贵重药品。

通过太空医药工程与遗传工程的结合,在太空失重或微重力、无杂菌、高真空等特殊条件下,可以方便地分离出高质量的干扰素。

在21世纪,粮食仍然是人类面临的一大问题。

基因工程将引发一场新的绿色革命,农业的生产效率将获得全面提升。

利用基因实验技术,制成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增强基因,培育收获率高的农作物,成倍提高粮食产量;除农业外,生命科学也将使畜牧业、渔业产生革命性变革,利用基因技术能促进家畜的生长速度,并通过改变它们机体的成分,进而改变家畜的脂肪与瘦肉的比例,甚至能制造携带人类基因并产生具有治疗潜力的家畜。

21世纪科学家将在人体的器官和组织“重造”及修复方面取得巨大进步。

在人身上进行转基因动物器官移植将成为可能;科学家还打算研制生物——人工器官,即研制能置于抗排异膜内的人体或动物的假器官,这种生物——人工器官将取代人造器官。

生物技术还有可能为计算机领域的研究带来突破。

以DNA 计算机为首的生物计算机也许将会代替传统计算机。

各种生物计算机可彻底实现现有计算机所无法真正实现的模糊推理功能和神经网络运算功能,是模拟人工智能的一个突破口。

可以预料,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的应用必将对21世纪产生重要的影响,它不仅能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而且也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和严重的伦理问题,因而在各国纷纷加大对生物产业投入的21世纪,科学家们还应树立起保护自然资源、生物多样化和人类生存系统的责任心,维护人类的尊严和人类生存的基本权利。

相信在21世纪,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必将同其他各领域的科技发展一道,为人类更好的生存作出前所未有的贡献。

评分标准:上述各小题基本按参考答案的答题思路及要点回答,各要点须适当展开叙述或解释的、思路清晰的可得满分,否则酌情扣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