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师范生“双导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研究
“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研究一、双导师制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双导师制”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两位导师共同指导和管理的一种培养模式。
其中一位是学科导师,负责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另一位是教育导师,负责学生的教育实践和教育能力培养。
这种培养模式将学科学习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旨在培养既懂学科知识,又具有教育专业能力的教师。
双导师制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科导师和教育导师的联动指导。
学科导师和教育导师之间相互协作,共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形成了一种密切的师生关系。
2. 重视学科与教育的结合。
双导师制强调学科知识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3. 教育导师的督促和引导。
教育导师不仅对学生进行教育实践的督促,还要对学生进行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能等多方面的引导。
4. 强调个性化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双导师制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二、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中的意义在教师教育专业中,双导师制的实践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设立双导师制联动培养机制。
学校或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确立双导师制的联动培养机制,将学科导师和教育导师的指导和管理贯穿于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2. 加强学科导师和教育导师的培训和交流。
学校需要加强学科导师和教育导师的培训和交流,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指导水平,为学生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
3. 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
学生的培养过程需要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习和教育实践进行全面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4. 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
学校需要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自主实践的能力。
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双导师制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可以为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改革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双导师制将成为教师教育专业的主流培养模式,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做出贡献。
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探索和实践。
背景介绍本文将以此为主题,探讨双导师制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才需求的日益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特征,在传统的院校教育中,单一导师制往往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社会对各行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
而引入双导师制模式,可以有效地整合学校和企业、理论和实践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双导师制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师资资源和学术指导,还可以搭建起学术界与产业界、学生与企业的沟通平台,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引入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未来发展价值。
通过本文的探讨与研究,可以为该模式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内容结束】1.2 研究意义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而其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教育质量:双导师制通过引入企业导师,能够更好地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和问题,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2.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现实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和专业化的特点,而双导师制通过与企业合作,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3. 加强学生职业规划和实践能力:双导师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同时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促进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结合:双导师制的实施促进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强了产学研结合,有利于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有利于学校提升在产业界的影响力。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索和实践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双导师”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双导师”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在传统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通常只有一个学术导师,而在“双导师”制中,学生除了有一个学术导师外,还有一个实践导师。
学术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实践应用和实习。
学术导师和实践导师之间需要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协作,以提供更全面的指导和支持。
“双导师”制的实施可以带来以下三方面的创新:一是学术与实践的结合创新。
学生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是导师与学生的互动创新。
学术导师和实践导师之间的密切互动和合作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是课程与实践的融合创新。
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设计和实践项目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在推动“双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导师的培训和教育。
学术导师和实践导师都需要接受培训和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指导和支持能力。
二是导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对于导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需要进行合理设计,以保证导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三是学生的参与和反馈机制。
学生在“双导师”制中的参与和反馈是至关重要的,学校需要建立有效的机制,收集和利用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和困惑。
总之,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双导师”制是一种创新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在推动这一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学校需要注重导师的培训和激励,学生的参与和反馈,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双导师”制的实施,可以为培养更具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本科人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双导师制实践教学建议(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双导师制作为一种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旨在通过教师和行业专家的双重指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从双导师制的定义、优势、实施策略和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实践教学建议,以期为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二、双导师制定义及优势1. 双导师制定义双导师制是指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一位校内教师和一位校外行业专家共同担任导师,共同负责学生的实践指导、评价和培养。
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思想教育,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2. 双导师制优势(1)优势互补: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在知识结构、实践经验等方面存在互补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实践性强:双导师制强调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就业竞争力强:通过双导师制培养的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有利于提高就业竞争力。
(4)校企合作紧密:双导师制有助于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双导师制实施策略1. 建立健全双导师选拔机制(1)校内导师选拔:根据实践教学需求,选拔具备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校内导师。
(2)校外导师选拔:与企业合作,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担任校外导师。
2. 明确双导师职责(1)校内导师:负责学生的理论指导、实践过程中的监督与评价、职业规划等。
(2)校外导师:负责学生的实践技能培训、职业素养培养、就业指导等。
3. 制定实践教学计划(1)明确实践教学目标: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实践教学目标,确保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2)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结合校内外的实践教学资源,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如实习、实训、项目研发等。
(3)加强实践教学考核: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行综合评价。
4. 优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1)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学生自评、同行互评、导师评价、企业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研究
“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研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要提高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质量,联动培养机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双导师制”是一种新的联动培养模式,其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进行研究,并探讨其意义和应用。
我们需要了解“双导师制”的含义。
所谓“双导师制”,就是在培养过程中设置两位导师,一位是学校专职教师,一位是实际工作中的优秀教师。
学校导师主要负责理论知识的教授和学术指导,而实际工作中的导师则主要负责实践教学的指导和支持。
通过双导师的协同合作,可以使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更加全面和实用。
“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中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它能够提高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质量。
学校导师是专业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知识,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和理论指导。
而实际工作中的导师则具有实践教学经验,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双导师的协同合作,学生可以得到更全面和深入的培养。
“双导师制”可以促进学校和实际工作单位之间的紧密合作。
学校导师和实际工作中的导师是两个不同的身份,他们代表着学校和实际工作单位的利益和要求。
通过双导师的协同合作,可以促进学校和实际工作单位之间的密切合作,加强双方的交流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培养环境和资源。
“双导师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在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还需要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通过与学校导师和实际工作中的导师的交流和合作,学生可以更好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为将来成为优秀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提高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促进学校和实际工作单位的紧密合作,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研究
“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研究“双导师制”是指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即一位学科导师和一位教育导师共同指导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
这一模式强调学科教学和教育理论的有机结合,旨在培养教师教育专业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教师素质,推动教育发展。
双导师制能够弥补学科导师和教育导师的不足,形成合力。
学科导师负责传授学科知识,教育导师负责传授教育原理和教学方法,两者之间能够互补不足,共同提供更全面的指导和教育。
学生在学科导师的指导下,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同时在教育导师的指导下,了解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使专业学习更加全面和有效。
双导师制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科导师专注于学科研究和学术探索,能够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研究,开拓思维,培养创新精神;而教育导师则专注于教育实践和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教育实习和实际教学,提高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
双导师制的结合,能够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相互促进,培养出集学术和实践于一身的人才。
双导师制能够促进教师队伍的优化与发展。
学科导师是学院的教授和研究员,担负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对学科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能够帮助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推动学生的学术发展;而教育导师则是学校教育教学研修中心的专家和资深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理论,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
通过学科导师和教育导师的指导与培养,能够培养出既有学科专业素养又有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教育专业人才,促进教师队伍的优化和发展。
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领域的成功实施,需要学院和学校的密切合作和配合。
学院需要制定相关的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明确双导师制的目标和实施方式;学校需要提供优秀的学科导师和教育导师资源,建立完善的教师教育专业培养机制,为学生和导师的合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支持。
学生也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双导师制的学习和实践中,与导师进行紧密的互动和交流,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育能力。
师范学校学校双导师制度
一、双导师制度的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师范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单导师”制度在培养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师资力量不足、指导内容单一、实践经验欠缺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双导师制度应运而生。
二、双导师制度的主要内容1. 内部导师:主要由师范学校的教师担任,负责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学术研究指导。
内部导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师德师风。
2. 外部导师:主要由行业精英、专家学者或优秀校友担任,负责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职业规划指导和社会实践指导。
外部导师应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广泛的学术视野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3. 双导师的职责:(1)共同制定学生的培养计划,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方向;(2)指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3)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4)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5)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 双导师制度的特点:(1)优势互补:内部导师和外部导师各自发挥优势,形成互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2)实践性强:双导师制度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3)个性化培养: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实施个性化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双导师制度的意义1. 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双导师制度有助于师范生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为将来从事教育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 促进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双导师制度有利于推动师范教育从理论教育向实践教育转变,提高师范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3. 增强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双导师制度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了解行业动态,提高就业竞争力。
总之,师范学校双导师制度是一种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教育模式,对于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各师范学校应积极探索和实践双导师制度,为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优秀教育人才贡献力量。
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过去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往往只与学术导师打交道,学习的重心更多地放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仅仅依靠学术导师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引入校内双导师制成为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在校内双导师制下,不仅有学术导师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学习,还有实践导师辅导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能力培养。
这种双导师制的设置,旨在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中取得平衡,使其具备更加全面的素质和能力。
通过与实践导师的互动、实践活动的参与,学生在校内双导师制下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价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索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通过对双导师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实践案例分析、应用效果评估以及改进与完善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加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对双导师制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意义、未来发展方向的探讨,为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优化,提高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健康发展。
在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背景下,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向现代化、国际化和应用化方向发展。
1.3 研究意义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探索,对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双导师制的实施,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研究
“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教师教育专业是培养未来教师的重要学科,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的未来。
随着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教育需求的不断提高,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完善。
传统的教师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理论与实践脱节、师资力量不足、实习环节不够充分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术界和教育界开始关注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中的应用。
双导师制是指每位学生在学习期间有两名导师,一名学术导师和一名实践导师,他们共同负责学生的培养和指导。
学术导师主要负责教学理论知识和学术研究指导,实践导师则主要负责实习教学、实践操作和职业指导。
通过双导师制的实施,可以更好地结合理论与实践,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当前,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的应用已经逐渐开展,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效。
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中的联动培养机制研究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和完善。
本文旨在探讨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中的联动培养机制,为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创新与完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讨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分析其对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影响和作用,以及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具体来说,通过研究双导师制的概念及特点,探讨其在教师教育专业的应用,分析双导师制联动培养机制的构建和实施效果,进一步探讨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从而为提高教师教育专业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研究,旨在深化对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中的应用和影响的认识,为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和提升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
1.3 意义教师教育专业的“双导师制”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学习模式,通过联动培养机制,旨在提高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培养效果。
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中的引入,可以有效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师范生双导师制教学技能训练体系构建研究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 2020年11月20日Nov.20 2020第40卷 第11期Vo1.40 No.1110.3969/j.issn.2096-7853.2020.11.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0.11.047师范生双导师制教学技能训练体系构建研究蔡岚岚(泉州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摘 要:双导师制教学技能训练体系是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的重要教学模式之一。
梳理双导师制教学技能训练体系的构建现状发现,目前仍存在体系运作条件不充分、运行机制不完善、运行保障不足、运行设计有待优化等问题。
这就需要从创造体系运作条件,完善体系运行机制,增强体系运行保障,优化体系运行设计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建构双导师制教学技能训练体系,以培养教学技能过关的准教师。
关键词:师范生;双导师制;教学技能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0)11-0109-02为达到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对师范生教学技能提出的高要求,以实现优化我国教育领域整体质量的深层次目标,需要充分利用双导师制的教育优势,使师范生能够在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联合指导的教育体系下不断强化自身教育技能、增加技能实践经验,最终提升毕业时的初始教学能力。
一、双导师制教学技能训练体系构建现状自2009年国家相关教育文件下发以来,历经十余年发展,我国多数师范类院校均已经开始采取双导师制教育体系,即通过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联合指导的方式进行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
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且缺少相关经验借鉴,目前的师范生双导师制教学技能训练体系中仍普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制约着教育水平的提升。
第一,体系运作条件不充分。
部分高校在构建此类教育体系时,对此体系的教育原则与要求、培养目标等内容不甚了解,办学理念模糊,使该体系的建立先天缺乏理论基础,且硬件设施处于短缺状态。
“双导师”指导下的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研究
“双导师”指导下的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双导师指导下的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情况。
首先分析了双导师模式的理论基础,随后对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接着介绍了双导师指导下的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内容和方法,通过实证研究评估了其效果。
研究发现,双导师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对于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还探讨了未来双导师模式在师范教育中的应用前景。
该研究对于促进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提升以及教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师范生、双导师、教学技能训练、研究、理论基础、现状分析、内容、方法、效果评价、发现总结、意义、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为未来教师的培养对象,师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才能胜任日后的教学工作。
传统的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方式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训练内容单一、训练方法陈旧、训练效果不明显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出现了“双导师”指导下的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师范生将得到两个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一个为学科导师,负责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另一个为教育导师,负责教学方法的指导和教学技能的培养。
这种模式的出现为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提升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研究将围绕“双导师”指导下的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展开探讨,旨在探讨这种新模式对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影响,为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以为提高师范生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双导师模式下的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研究,有助于揭示师范生教学技能提升的规律和方法,为培养高素质教育人才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
通过深入研究双导师指导下的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可以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质量提升。
“双导师”指导下的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研究
双导师指导下的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研究一、引言师范生作为未来教育事业的接班人,其教学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
然而,在师范生的教学实习过程中,常常存在着指导不到位、实习课时不足等问题,导致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锤炼。
为了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水平,国内很多高校开始探索“双导师”指导模式,即一名校内导师和一名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教学实习。
二、“双导师”模式的引进作为一种教学实习指导模式,“双导师”模式最早起源于美国。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师范生教育的改革,国内高校也开始采用“双导师”模式进行师范生的教学实习指导。
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在各自的领域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为师范生提供多方位的指导和支持。
三、“双导师”模式的具体操作在“双导师”模式下,校内导师主要负责指导师范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教育理论、教育法规的认知和运用;校外导师主要指导师范生在实践教学中的教学技能、教育管理能力和教育实践经验等方面。
在教学实习过程中,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定期召开会议,共同协调指导师范生,进行交流研讨,确保实习效果最大化。
四、“双导师”模式的实践效果采用“双导师”模式进行教学实习指导,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首先,通过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协同指导,师范生的教学实习质量得到了大大提升,教学技能得以更好地锤炼。
其次,校外导师的指导不仅为师范生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教学经验,更可以大大促进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最后,采用“双导师”模式的高校,能够更好地将师范生培养成具有德才兼备、实践能力强的合格教师,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结论在当前高校师范生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采用“双导师”模式进行教学实习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进一步明确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分工和职责,确保“双导师”模式的实施效果最大化。
“双导师”指导下的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研究
“双导师”指导下的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双导师”指导下的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
通过对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训练模式、作用分析、培训方法、效果评估以及案例分析的研究,发现“双导师”指导在师范生教学技能提升中起到重要作用。
论文还探讨了“双导师”指导对师范生教学技能提升的重要性,以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展望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入探讨“双导师”指导下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的有效性及可持续性,为教育教学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通过本研究,将有望为提高师范生教学质量和培养更具教学能力的教师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双导师”指导、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研究、教育教学、培训方法、效果评估、案例分析、重要性、启示、研究方向、师范生教育1. 引言1.1 研究背景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一直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议题。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传统的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师资力量不足、培训内容单一等,导致师范生在实际教学中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教学环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双导师”指导成为一种新的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师范生不仅接受学校教师的指导和培训,还能得到专业教育专家的指导,使其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中都能得到全面的提升。
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为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水平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对“双导师”指导下的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发现现有培训模式的不足之处,更能为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这也有助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1.2 研究意义“双导师”指导下的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这项研究可以深入探讨“双导师”指导模式在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师范生的教学实践环节。
研究结果可以为提高师范生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教师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研究
“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研究“双导师制”是指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中,教育学专业导师和实践学科导师相互配合,共同负责教师教育生的培养和指导工作。
这种培养模式旨在提高教师教育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使之能够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需求。
教师教育专业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重要专业之一,其培养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人才。
传统的单一导师制在教师教育生的培养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教育学专业导师往往缺乏与实践学科的紧密联系,无法为教育生提供相关的实践经验和指导;实践学科导师虽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教育学理论的支持和指导。
采取“双导师制”可以充分利用两种导师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双导师制”的联动培养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学专业导师和实践学科导师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定期的研讨会和交流活动,加强沟通和了解,确保双方对教育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达成一致。
教育学专业导师和实践学科导师共同制定教育生的培养计划和学习任务,确定培养目标和重点,明确双方的分工和责任。
双导师在教育生的实习和教学实践环节中进行密切的合作,共同监督和指导教育生的实践活动,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双导师还可以在教育生的毕业论文和科研项目中给予指导和支持,以提高教育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素质。
采用“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中有着显著的优势和作用。
双导师模式可以提供多元化的学术资源和指导意见,帮助教育生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教学理论和实践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双导师制还能够为教育生提供更广泛的实践机会和平台,提高教育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双导师制可以培养教育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通过与不同背景和专业的导师合作,培养教育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术能力。
要实现“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中的有效运行,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和挑战。
教育学专业导师和实践学科导师之间的合作需建立在平等和互信的基础上,共同协商和解决可能出现的分歧和矛盾。
“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研究
“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研究
“双导师制”是指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中设置两名导师,一名专业导师和
一名教育导师,共同指导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和发展。
这一机制旨在通过专业与教育
的双向指导,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和教学能力。
本文将从教师教育专业发展
的背景、双导师制的实施及其问题与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教师教育专业是培养优秀教师的重要环节,而教师作为社会培养和教育的中坚力量,
其专业能力与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培养人才的能力与质量。
传统的教师教育专业培养
往往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在实践教学中缺乏直接的指导与支持。
引入双导师制可以弥
补传统教育模式的缺陷,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培养。
“双导师制”的实施主要包括专业导师和教育导师两个角色的设立。
专业导师主要负
责学生的专业知识培训和专业技能指导,通过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方式帮助学生提升专
业能力。
教育导师则主要负责学生的教育素养培养和教学指导,通过培养学生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学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
实施“双导师制”需要解决一些问题和挑战。
确定合适的导师队伍是关键。
专业导师
和教育导师都需要具备丰富的教育经验和科研背景,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导师之间的有效协同也是关键。
专业导师和教育导师应该互相了解学生的培养需求和发展
方向,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
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也需要提供必要
的支持和保障,包括资源和环境的提供以及培训和评估机制的建立等方面。
“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研究
“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研究“双导师制”是指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中,每位学生同时配备两名导师,一位是学院教师导师,负责开展理论知识的教学和指导;另一位是学校教师导师,负责实践教学和实习教学的指导。
这种培养模式旨在实现学校与学院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目前,我国教师教育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实践经验,导致毕业后的教学能力较弱。
推行“双导师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一方面,“双导师制”能够促进学院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学院教师导师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育研究经验,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方面的指导;而学校教师导师则能够将学生引入实际教学环境,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实习,帮助学生掌握实际教学技能。
通过两位导师的合作,学生能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全面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双导师制”培养机制还能够促进学院和学校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通过双导师之间的合作,学院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校的需求和教学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学校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学院教师的合作,了解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在推行“双导师制”时,需要注意的是,学院和学校之间需要建立起互信和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和实施细则,明确双导师的职责和任务。
学校和学院之间还需要加强交流和合作,共同搭建学生实践教学的平台和场所,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
“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院教师和学校教师的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教师。
“双导师”指导下的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研究
95333 学科教育论文“双导师”指导下的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研究20xx年,河南省教育厅为了改善教师培养体系,提升中小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水平,带领河南省高等学校教育类课程开始施行“双导师制”,重点培养教师的执教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反思能力,使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能够顺利衔接,引导教师逐步形成教育、教学一体的专业发展方式[1]。
目前,传统的实习及微格教学是国内外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的两种主要方法,前者存在很多问题,实习内容形式单一,古板老套,很难达到教育教学一体化的目的;经调查发现,后者技能评价存在许多问题,如评价体系不科学[2]、评价标准没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等,达不到科学的评价目的。
从目前看,教育实习和微格教学在国内外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的研究中分量很重,欠缺对新方法的探索。
师范类大学生为了在未来的教育事业进展顺利,必须有扎实的教学技能,而这离不开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
河南省实施的“双导师制”,利用“双导师”的共同指导,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共同训练师范生,突破了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提升师范生的教学水平,创新了教学理念。
1.“双导师制”实施的逻辑前提教师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不同于其他“双导师制”,是因为它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安排不同的授课导师[3],教育对象可分为高等院校在校师范专业大学生、进行实习的高年级师范生、中小学生,对应的授课教师分别为大学教师和来自基层的中小学教师、高校的指导教师,也有来自实习学校的辅导教师、本校的专任教师,还有高校教育类课程教师。
只有高校老师与中小学老师合作共同开展教研教改[4],才能落实教育“双导师制”理论的实施。
“双导师制”想要顺利开展则需要优秀的指导教师团队。
教师的选择按照“坚持标准、严格要求、保证质量、公正合理”的原则,从各大学学院和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学校及省级示范性高中协作共同体学校中,按照个人申报,所在学校推荐,并与教务处共同审核后颁发聘书的流程选聘教师。
“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研究
“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研究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培养高素质的教师成为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
而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就成为培养高质量教师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这个联动培养机制中,双导师制是一种重要的组织结构,可以极大的提高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效果。
双导师制能够提供更全面的指导。
传统的教师教育专业培养模式通常采用单一导师制,即由一位教师负责培养一位学生。
而双导师制则是由两位导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的培养,一个是教师教育专业的导师,另一个则是教学实践导师。
教育专业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教学方法的指导,而教学实践导师则主要负责学生的实习和教学实践。
这样的双导师制度可以确保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能得到全面的指导,提高培养质量。
双导师制能够提供更深入的学习体验。
教师教育专业学生通过与两位导师的交流与对接,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教育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教育专业导师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建议;而教学实践导师则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带领学生参与教学实践,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教师的工作内容和职责。
借助双导师制,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
双导师制促进了教师教育专业与学校的深度合作。
教师教育专业导师和教学实践导师通常来自教育学院和学校教师队伍,他们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优质的教学实践平台。
通过双导师制,学生可以融入学校实际教学工作中,实践教育学院所学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教学工作的要求。
学校也能够及时将实际教学情况反馈给教育学院,为教师教育专业的优化和改进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建议。
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双导师的指导,学生可以获得更全面、深入的学习体验,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教师人才。
双导师制还促进了教育学院与学校的深度合作,提升了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质量和教学实践水平。
我们应当积极探索和推广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研究
“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研究
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领域,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双导师制”。
该制度旨在通过设置两位导师,一位是学术导师,负责学术指导和研究工作,一位
是实践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和教育实践。
这种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旨在实现教
师教育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出既具备专业知识理论素养,又具备实践教学
技能的教师教育专业人才。
“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中的应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通过双导师的制度安排,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全面发展。
学术导师负责学生的课
程学习和科研工作,指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科学
思维能力;实践导师则负责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和教育实践,帮助学生掌握实践教学技
能和教育实践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能够获得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能够具备实践教
学能力,为将来从教奠定基础。
二是“双导师制”可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和质量教育的提高。
学术导师和实践导
师的合作指导可以让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使学生在实际教学中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学术导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的科研工作,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
经验,实践导师则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和教育实践,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通过这种合作指导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
“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研究
“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研究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研究涉及到教师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提升,其中一种被广泛探讨和应用的机制就是“双导师制”。
本文将从双导师制的定义、意义、实施模式、优势和挑战、评价等方面对其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双导师制”是指学院派遣教师教育专业的导师和在职中小学教师作为实习辅导员共同参与学生专业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
这样的双导师制能够平衡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的融合,从而提高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质量。
双导师制的实施有多种模式。
一种是学院派遣导师与在职中小学教师配对,学生在校内进行理论学习,校外实习则由中小学教师负责指导。
另一种模式是学院派遣导师与多个在职教师团队合作,共同指导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习活动。
无论哪种模式,都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教育现实,更好地融入教育实践。
双导师制的实施具有许多意义。
通过学院导师和在职中小学教师的合作,能够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学院导师和在职中小学教师的相互协作,能够促进教育实践中的教师专业成长,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培养质量。
双导师制还能够加强学院和中小学的合作,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育实践的效果和影响力。
双导师制的优势和挑战也需要被充分认识。
双导师制能够充分利用两种导师的优势,实现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
学院导师能够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教育理论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教育现象和发展教育观念;而在职中小学教师则能够通过实践经验的分享和案例教学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
双导师制也存在一些挑战,如学院导师和在职中小学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合作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学院导师和在职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可能存在差异,需要进行有效的协调和管理。
评价双导师制的效果是研究的重要方面。
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开展了对双导师制实施效果的研究,一般通过开展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
研究结果显示,双导师制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够提高在职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师范生“双导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具备一定的教学基本功,并依据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结合所任教学科而形成的分析和掌握教材,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管理与调控的有效性,不断进行教学评价和反思等的能力。
教师的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扎实的实践素养和高超的实践技能。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新任教师由于缺乏实践知识和实践技能,不能很好地胜任教学工作。
因此,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从本科阶段就开始重视。
“双导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是基于《西部农牧区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项目》提出的创新型培养模式,即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导师助理三者结合,共同参与本科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过程。
本研究首先对该培养模式的实施概况进行研究,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青海师范大学2013级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情况从学生的认同度、实施中“双导师+”责任义务的落实情况、沟通情况及对他们的管理与评价以及实施效果五个维度进行调查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培养模式的认同度较高;关于“双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在指导内容上,多集中于教学技能、课堂管理、思想教育及职业生涯四个方面的指导,对学术研究的指导则相对较少。
在指导作用上,导师助理所起的作用最大,校内导师次之,校外导师的指导作用有待加强。
在指导质量上,校内导师与导师助理的指导质量相对较高,但总体指导质量都有待提升;部分学生参与项目的主动性较高,但整体情况还不理想。
学生对反思的重要性认识程度很高,但很多人没有落实到实践中;关于项目主体的沟通方面,沟通方式广泛,充分利用了互联网优势,但沟通主要停留于高层领导的对接上,具
体对应的双导师之间的沟通较少,学生与“双导师+”的沟通也有待加强;在对“双导师+”的管理和评价方面缺少系统规范的制度进行约束;该培养模式实施效果整体较好,学生在教学实践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教学管理与实施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及创新能力上还存在缺陷。
研究认为,在以后的培养中要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增加实践比重,提高“双导师+”指导意识和指导能力,提高学生主动性和反思能力,构建基于教师发展共同体的沟通机制,完善管理制度,继续发挥学习共同体及互联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