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全球大小不同的自然综合体内部的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外部具有独特性的整体。
地理环境中各要素和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地理环境中这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这一要素的变化影响到另外要素的变化。
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及信风带控制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由于常年受到副高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控制,因此,气候极其干燥。
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浅或全无,物理风化强烈,风成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砾漠,植被稀疏,动物则因食物不足而相当贫乏。
以上各要素之间是一环扣一环,一个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
当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时,其它要素因受其影响,相应的也会发生变化。
如人类在沙漠地区引水灌溉,改变水这个要素,就会使其它因素以及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形成沙漠中的绿洲。
又如,在赤道两侧,一般是热带雨林地区,但在赤道两侧的安第斯山脉和东非高原,由于地形这个要素发生了变化,引起其它要素以及整个地理环境也发生变化。
安第斯山脉地理环境呈垂直分布,而东非高原则属热带草原景观。
另外,地理环境各要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
如赤道两侧低平地区,由于全年高温多雨,因而生长茂密的热带雨林,地面发育着砖红壤,森林内生活着多种动物,在这里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是原因,茂密的热带雨林等是结果。
但在某些热带雨林地区,由于人为的滥伐,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反过来也会影响气候、土壤、动物等,使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出现草原及半荒漠景观。
显然,在这里植被的变化是原因,其它要素的变化却成了结果。
其次,地理环境中,这一部分会影响到另外的部分,这一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到另外部分的变化。
如北美洲和欧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西风带,欧洲位于亚欧大陆的西侧,北美洲位于两大洋之间,但欧洲气候海洋性显著,而北美洲却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北美西部高山高原地区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暖湿西风深入内地,使太平洋的影响仅局限于太平洋沿岸一带,而对东部广大地区的影响则很小,完全不可能同大西洋对欧洲气候的影响相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带
温带落 草 叶阔叶 林带 原 亚热带 常绿阔 带 叶林带 热带 季雨林带
⑴沿经度东西方向更替
⑵以水分差异为基础, 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热带荒漠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雨林带
北极圈
10 6
极地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9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4
北回 归线 赤道
温 带 荒 漠 带
温带落 草 叶阔叶 林带 原 亚热带 常绿阔 带 叶林带
(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
热带荒漠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 季雨林带
(2)以热量差异为基础, 在低纬度和高纬度表现 明显
热带雨林带
冰原带 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温 亚热带 常绿硬 叶林带
温 带 荒 漠 带
2、经度地带性 (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 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气候 干旱
河流少 水文 内流河
发育差 土壤 肥力低
少数耐 生物 旱植物
地貌 风蚀地貌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之一
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它们之间相互 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整体。
汉代的黄土高原,草肥水美、山青水秀。自唐代以后, 大兴土木、连年战争,森林植被被大量砍伐,土壤受流 水侵蚀,逐渐失去了肥沃的表面土层,土壤肥力逐渐下 降,植被生长慢,气候变得干旱,地面被流水侵蚀形成 沟谷,沟谷不断加深扩大,最终形成千沟万壑的景观。
H G
北极 点
山地基带
西
南
H G F E D C B A
F
E E D
F
G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经度地带性)
温带荒漠带
温带草原带
C
B
A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4、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 律)
①、影响因素:海陆位置 ②、成因: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递减,以水 分为基础划分 ③、分布: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垂直分异规律
珠 穆 朗 玛 峰 自 然 带
4、垂直地带性
①、影响因素:海拔高度 ②、成因:在不同的海拔高度,水热组合不 同,以热量和水分为基础划分 ③、分布: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区表现明显
西北地区
干旱
地表水贫乏, 河流欠发育。 且多为内流河
多风蚀的戈壁 和风积的沙漠
降水少,植被 稀少
降水少,植被 少,土壤贫瘠 且易发土壤 盐碱化
水
地貌
植被
土壤
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 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 改变。
黄土高原
植被破坏
降雨后,易汇 聚成地表径流 ,下渗减少。
返回
如图: 北半球温带某东西向山地 的南坡和北坡垂直带的分 布
坡
坡
落叶阔叶林带
针叶林带
苔原带
返回
冰原带
北极圈 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 叶阔叶 林带
温带 温带落叶 温 阔叶林带 带 荒 亚热带常绿 漠 亚热带常 带 阔叶林带 绿硬叶林带 草原带
热带沙漠气候 北回归线 热带荒漠带 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带 热带季雨林带 赤道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2、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
④、分布特征:
A、山体所在的纬度位置决定了基带类型。
比较
B、山地所在的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 垂直带谱越完整。 比较 C、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向阳坡高于背阳坡。 比较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
技术创新
02
随着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发展,地理环境研究将
更加精准和高效。
应对全球挑战
03
地理环境研究将更加关注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资源短缺、
生态保护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科学支持。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3 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地域差 异性的关系
地理环境整体性对地域差异性的影响
地理环境整体性是指地球上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所形成的整体关联性和制约性。它强调地理 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
地理环境整体性对地域差异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首先,地理环境整体性决定了地域差异性 的存在。由于地球上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都受到各种地理要素的综合影响,因此不同地区的地 域差异性必然存在。其次,地理环境整体性决定了地 域差异性的特征。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在 受到地理要素的综合影响下,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从而形成独特的区域特征。
如何平衡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地域差异性
• 为了平衡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地域差异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首先,加强环境保护,维护生态 平衡。我们应该保护自然环境,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从而维护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平衡。其次,因地制 宜,发挥地区优势。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优势和特点,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政策和 措施,从而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地区发展。最后,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我们应该加强地区之间的合 作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促进地区之间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资源过度开发
过度开采自然资源,导致资源 枯竭和环境破坏。
污染与排放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学案设计思想:这部分知识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比较抽象,学生学习、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如果采取平铺直叙的方法讲授,一是很难引起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学生也很难进行想象并掌握。
因此,在教学中将教材涉及的知识点以直观的、利于学生理解的图片、资料等形式展现出来,然后设置一系列层层深入的问题,由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分析回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全面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及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进一步揭示地理事物的成因。
既增加了课堂信息量,增强地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灵活多样性,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2)了解地理环境要素的差异性,理解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异(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3)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及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分析图片,列举实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2)对比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结合地图加深了解。
(3)讨论探究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丰富多彩的自然界,培养学生认识自然的乐趣,并初步明确地球上的生命对自然界的依赖以及相互影响的关系,为建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打下基础。
教育学生学会用运动和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自学问题提示1、什么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地域分异规律有哪些类型?各是如何变化的?3、结合“理想大陆”示意图分析地域分异规律。
三、课堂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板书)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板书)(举例、引导、分析)如我们本地区(山西东南部),由于地处内陆,虽距海洋不太远,但由于地势较高(位于黄土高原上),特别是太行山脉的阻挡,使海洋上的水汽不易达到,所以就形成了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
(1)图中自然 带的名称是: A________B_ _______C___ _____D_____ ___ (2)从图中可 以看出,非洲 自然带大体以 _______为对 称轴,南北对 称分布,各自 然带大体沿着 _______
(2)自然带沿北纬40°自东向西的分布,体现了自然带的______ (3)A自然带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气候;B自然带的典型植被类 分布规律。这种分布规律的产生主要受________条件的影响较大 型是______,塑造C自然带地表景观的主要外力是________ (1)图中字母代表自然带名称是:A._______带,B. _________带,C._______带。 。从全球来看,这种分布规律在_______纬度地区表现得最典型。 (4)限制C自然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
【答案】(1)B (2)A 答案】 【解析】 该题组反映了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 解析】 该题组反映了地理要素相互联系、 互制约的关系,是地理环境综合性的表现; 互制约的关系,是地理环境综合性的表现;亚热带 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低山丘陵地区, 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低山丘陵地区,受地 形和气候条件影响,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 形和气候条件影响,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
陆地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对应分析
图形记忆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 图形记忆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分布 以北半球为例) 以北半球为例
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赤道 ↓ 热量带:赤道 热量带: ↓ 植被: 植被:赤道 (硬针叶林、苔原、冰原两极 硬针叶林、苔原、冰原两极 硬针叶林 ↓ 土壤: 土壤:赤道 两极 雨林、 雨林、常绿阔 两极 两极
3.8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3.8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导入新课]由3.7的活动第一题引入问题,让学生讨论气候、植被和土壤在分布上的关系。
从气候、植被和土壤分布模式图中可以看出它们的分布并非偶然的巧合,而是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即沿经向和纬向两个方向,气候带、植被带和土壤带都呈现由规律的更替现象。
这说明气候、植被和土壤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不同的气候,形成了不同的植被类型;在不同的气候和植被条件下,又发育了不同的土壤。
由于气候的地带性分布,使植被和土壤也呈现地带性分布。
说明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新课][板书] 3.8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板书][教师提问]地球表面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有哪些?各要素之间通过什么循环方式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学生回答]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要素共同组成自然地理环境。
主要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方式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教师总结]地理环境各要素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从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仙湖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概念: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制约、渗透构成的有机整体[教师提问] 读图3.53,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如何相互联系、制约、渗透构成有机整体。
[学生举例](1)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全球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带(2)植树造林地面植被增加气候湿润环境优美(3)乱砍乱伐植被稀少气候干旱荒漠化加剧沙尘暴天气多发[教师总结]大家回答的很好。
以上事实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时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变化发展变化着。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请大家讲下列选项之间的联系性找出来。
A 西北内陆地区B 水土流失C 气候干旱D 内流河E 夏季多暴雨F 风力作用显著G 流水作用显著H 荒漠土I 黄土高原地区J 外流区K 地表千沟万壑[学生回答] A C D F H I E J B K[承转过渡]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发现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山地垂直 山地垂直 低纬高 水热状况 海拔高度 地域分异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 对的,且地域分异是有规律的
练习:
图为北半球理想陆地自然 带分布示意图,读图请回答 (1)图中表示同一种自 然带的是___________; BF (2)A自然带的名称是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自然带E在我国分 布范围大致是秦岭——淮河 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然带G、H在南 南半球 半球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 相应纬度是广阔的海洋 ____________________ 。
北回归线
热带荒漠带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带 热带季雨林带 赤道 热带雨林带
小结:
由赤道到 两极
从沿海向 内陆
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表现特征
热量 水分
纬线延伸 高纬低纬 太阳辐射 南北更替 地区明显 海陆分布 经线延伸 中纬地 东西更替 区明显 自然带 山明显
岩石性质、洋流)
{
{
70 60
E
40 30
F G H
D50 C
35
B
25
10 10
A
理 想 大 陆 自 然 带 分 布
陆地自然带的名 称、分布和特点
说明为什么在中纬度大陆这种差异最为显著?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
A 亚寒带针叶林带 C E 热带草原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热带雨林带
D
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
图
示 成
4
因
纬度高低引起 热量的差异 主要是由于纬度位 置引起的热量差异 ,同时也受水份条 件的影响。 在高纬 和低纬地区表现得 明显。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球性的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定义:一 种用于处理和分析地理数据的计算 机系统
GIS在自然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用于分析地理数据的空间分布、变 化趋势和相互关系
添加标题
生态系统平衡可以减少自然灾害的 发生和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生态系统平衡有助于保持生态系统 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生态系统平衡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农业活动:过度开垦、过度 放牧,破坏植被和土壤
工业生产:排放废气、废水、 废渣,污染环境
城市化:占用土地、破坏自 然景观,增加环境压力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 境产生了重大影响,如城市化、农 业开发等。
自然灾害成因:自然因素和 人为因素
自然灾害类型:地震、洪水、 干旱、台风等
自然灾害影响:对人类社会、 经济、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自然灾害防治措施:加强监测 预警、提高防灾意识、加强基
础设施建设等
资源利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垂直地带性: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降水量逐渐增加
非地带性:受地形、洋流、海陆位置等因素影响,导致某些地区出现与纬度地带性、经度地 带性、垂直地带性不同的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高温 多雨,植被丰富, 生物多样性高
沙漠:干旱少雨, 植被稀疏,昼夜 温差大
草原:气候温和, 降水适中,植被 以草本植物为主
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平衡发展: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政策支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技术,促进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发 展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示范课
荒漠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雨林带
温带混交林和温 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冰原带
苔原带
温带草原带
荒漠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雨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混交林和温 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冰原带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区分异
呈现着南北更替、东西延伸,大 致与纬线方向一致,我们也把自然带 的这种分布规律称为纬度地区的分布 规律。
东西更替 南北延伸
沿海拔变化
图
示
主要是由于纬度 主要是由于距 主要是由于海
成 位置引起的热量 海远近引起的 拔高度引起的
因
差异, 在高纬和 低纬地区表现得 明显
水份差异 在 中纬地区表现
水热变化,导 致自然带的更
明显
替、变化
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三)非地带性规律:
受到海陆分 布、地形起伏等 因素的影响,也 会出现某些不规 律的现象,我们 称为非地带性现 象。
A.美国
B.俄罗斯
C.加拿大 D.中国
(B)
针叶林
3.8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和差别性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的差别性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五大要素共同构成了一种有机的整体。
大气
水
土壤
生物 (植被)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地貌
2、地理环境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气候:干旱
荒漠景观
水文:内流河为主
生物:骆驼、仙人掌 等耐旱动植物, 且数量稀少
土壤: 贫瘠
植被 气候
土壤
成带状 一定宽度
2.陆地自然带: 地球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
3.8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明显
•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在哪些纬度表 现明显?
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哪些纬度的高山 上表现明显?
在中低纬度高山表现较为明显
冰原带
苔原带
温带草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混交林和温 带落叶阔叶林带 荒漠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雨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将下列选项之间的联系性找出来
• • • • • • • • •
A、西北内陆地区 B、夏季多暴雨 C、气候干旱 D、流水作用显著 E、风力作用显著 F、地表千沟万壑 G、荒漠土 H、黄土高原地区 I、水土流失
•A西北内陆地区
•C 气候干旱
•E 风力作用显著
•G 荒漠土 •H黄土高原区
•B 夏季多暴雨
课堂练习
•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 A C)
– A.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制约、渗透 – B.陆地环境各要素虽构成一个整体,但它们是 独立存在与发展的 – C.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 环境状况的变化 – D.各要素对环境的影响作用的相同的
课堂练习
• 因纬度不同产生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 B ) A.地形 B.热量 C.降水 D.土壤 • 下列地理环境中,属于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 的是( D ) A.云贵地区的喀斯特地形 B.塔里木盆地的绿洲 C.青藏高原上的高山植物区 D.加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
试着从图中找出陆地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的规律
热带雨林带
热带稀树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寒带苔原原带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
$number {01}
目 录
• 地理环境整体性 • 地域差异性 • 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地域差异性的
关系 • 地理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 • 地理环境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01
地理环境整体性
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01
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要素相互影响,形 成一个复杂的系统。
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文和植被等方面的差异。例如, 不同气候区的土壤类型、植被分布和土地利用方式都有所不 同。
经济地理差异
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劳动力素质和资 源配置等方面存在差异。例如,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经 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社会文化地理差异
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传统、民俗习惯、人口分布和社会结构 等方面存在差异。例如,不同地区的方言、饮食文化、社会 组织和社会制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地理环境整体性还表现为地理 环境的自组织和自调整能力, 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意义
有助于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 有助于预测地理环境的变化趋势和影响,为人类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有助于制定合理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策略,实现可持续发展。
02
地域差异性
地域差异性的概念
02
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互 依存,维持系统的稳定。
03
各要素的变化会引发其他要素的连锁反应,影 响整个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01
02
03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趋势一 致,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其 他要素。
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为地理环 境的平衡和稳定,某一要素的 破坏会导致整个环境的失衡。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规律:各自然带沿着 经度
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2.经度地带性 基础:以 水分 的变化为基础
表现:在 中 纬度大陆表现更典型
1.在高山地区,从山麓 到山顶是否有地域分异 现象?为什么?
2.在赤道地区有座高山, 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 带将如何演替?
珠穆朗玛峰的南 坡自然带随海拔高度 的增加如何变化?这 种变化是由什么因素 决定的?这种地域分 异在哪些高山上表现 明显?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生物
气候
地貌
水文
土壤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不是孤 立存在和发展的,它们之间相互 作用、相互影响,进行着物质和 能量的交换,形成了地理环境的 整体性。
情 景 活 动
假如你是旅游爱好者,从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 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攀 登到山顶,沿途所看到的自然景观是否相同,为什么?
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海 温带 温带季
洋性气 大陆 风气候
候
性气 亚热带
地中海 候 季风气
气候
候
温带落 温带 温带落叶
叶阔叶 林带
亚热带常
温
带 荒 漠 带
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带
绿硬叶林带草原带
热带沙漠气候 北回归线
热带荒漠带
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带 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
3.垂直地带性 基础:以水热状况 的变化为基础
表现:海拔越高纬度越低的山地,
自然带的垂直分异越复杂
概念: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整体性
使地理环境成为一个复杂的整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教学目标】
了解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及其表现,熟悉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使学生能通过若干事例自己分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及地域差异规律,并在日常生活中指导自己的行为,养成勇于探索自然科学精神,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规律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
【教学方法】讲述法、图示分析法、观察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课时】1课时
【课 型】新课
【教学内容设计】
知识讲解: 第五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一、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一)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
大气(气候)、水(水文)、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
以上各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指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二)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1、在景观上,陆地环境各要素总是力求保持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例: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对照右图讲述:)
干旱的大陆性气候 地表水贫乏,河流不发育,且多为内流河 多戈壁和沙漠(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 植被稀少 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某一要素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例一:破坏热带雨林 —— 全球气候变化,整个生态环境失调。
植树绿化 —— 调节局部小气候,改善水文状况,保持水土,促使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例二:大量开采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 ——
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
地域差异:全球陆地环境是一个整体,但这个整体的不同地区经常表现出显著的地域
差异。
地域差异在陆地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如 —— 从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
山的山麓到山顶。
陆地自然带: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互不相同,分别具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
不同的气候,又产生了与之相应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一)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地壳中碳元素减少 ,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 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陆地
1、定义: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
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2、形成原因:
以热量为基础,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3、举例:教材图3.54中,由赤道到两极过渡,自然带的更替大致为
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冰原带
4、表现最明显的地区:
低纬地区(例如图3.55热带雨林景观)和高纬地区(例如图3.56苔原景观)
(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1、定义: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也产生有规律
的地域分异。
2、形成原因:以水分为基础。
3、举例:教材图3.54中,我国北方地区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过渡依
次为——
森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
4、表现最明显的地区
中纬地区(如教材图3.57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和(教材图3.58温带荒漠景观)(三)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1、定义: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
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的规律。
2、形成原因: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水热状况发生变化。
3、表现明显的地区:
低纬度、中纬度的高山地区。
例如:赤道附近的最高山岭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
分异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有些相似。
又如教材图3.59
(四)非地带性现象
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如: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
海陆分布请学生在教材图3.54中,找出亚寒带针叶林带,可发现在北半球地带性规律很明显,而南半球相应的纬度缺失。
地形起伏新疆天山山麓地带的绿洲(该地区按地带性规律应是温带荒漠景观)
【板书提纲】第五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一、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一)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
(二)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
(一)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三)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四)非地带性现象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