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届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2讲 思想解放潮流学案
届高三历史一轮简约版教案: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届高三历史一轮简约版教案: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https://img.taocdn.com/s3/m/00860003998fcc22bdd10d88.png)
2010一轮简约版教案: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史论共享: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开始:“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
〔人民版〕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人教版〕2.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戊戌维新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也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人民版〕这次变法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它又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人教版〕3.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已从器物、制度层次深入到思想文化层次;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了思想解放潮流,也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并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人教版〕新文化运动为新思想发展开辟了道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它也是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人民版〕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它在政治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岳麓版〕新文化运动中,一些先进分子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也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人教版〕4.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爱国运动以后。
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人民版〕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阵营逐渐分化。
问题与主义的论战,那么预示着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开始分裂。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复习导学案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复习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947e00f12d2af90242e67c.png)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复习导学案郑州市实验高级中学刘庭明【课标要求】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学习目标】1、通过列表法总体分析把握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的救国主张及思想内容。
2、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抵抗派与洋务派;洋务派与维新派;维新派与革命派主张的区别,深入把握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之路的思想历程。
3、要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不同层次:器物(技术)——制度——文化思想的发展历程,认识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提高的过程。
4、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认识到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基本观点】1.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既是对当时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也是对西方挑战的回应。
2.近代中国思想革新的速度极快,各种思想在互相批判和取代的同时,也互相融合、互相渗透。
3.近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在中西方文化的矛盾冲突与不断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中西交融的特点。
【知识结构】【教学过程】一,重点突破:问题1:(读一读)中国近代为什么会出现思想解放潮流?阅读材料总结回答。
(1),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
陈独秀指出,以孔子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的觉醒和社会进步。
-----杜维明《儒学创新的契机》(2),18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接近确立。
思想领域掀起一场更为激进、彻底的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家继承、弘扬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宣扬自由、平等、博爱、推崇普遍和必然的真理,用理性之光照亮了欧洲近代社会发展的道路。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https://img.taocdn.com/s3/m/c7151c3c55270722192ef739.png)
2010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全案专题四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及思想解放的潮流第三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学法导航】1.本专题的三大特征:①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②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③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例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接受(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2.四个阶段:①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②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③从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④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3.复习本讲要注意纵向把握历史事件的整体发展过程,明确各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
如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阶段,学习西方的特点: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机,停留在“器物”的表层阶段,对封建旧文化的根基并未有任何触动;(2)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特点:不仅要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政治制度,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已发展到学习西方的“制度”的深层阶段,但对封建文化没有进行全面彻底的批判;(3)新文化运动时期,学习西方的特点:彻底否定封建传统,清算封建制度的根源,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已深入到“思想”的核心结构,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达到了高潮。
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前期也没有与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4.要注意横向把握归纳同一历史阶段各方面的社会变化。
如甲午中日战争后,政治上,清政府统治更加腐朽,半殖民地性质大大加强,民族危机加深;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思想文化上,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掀起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高潮5.应注意全面认识同一历史时期的许多历史事件的特征,理解彼此的相互关系。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4.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课件 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4.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课件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a24d640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0e.png)
• (2)影响
•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 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也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
•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历史影响 • (1)历史背景 • ①社会因素:帝国主义者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
国,促使先进的知识分子寻找新的出路。
• ①发表文章,翻译著作,如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 的胜利》。
• ②与反马克思主义阵营论战,如问题与主义之争。
• ③创建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向工人宣传马克思 主义。
• (3)影响
• ①一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先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陈独 秀、李大钊、毛泽东等。
• ②马克思主义传入后,迅速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推动了 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并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指 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后改为《新青年》。
• 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 等。
• ③指导思想:西方的民权、平等和进化论。 • ④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 ⑤主要阵地:《新青年》。 • ⑥宣传的核心思想:民主、科学。
•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 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核心内容)。
• ②标志:在《新青年》上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 ③内容: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推倒陈腐、雕琢、艰涩 的旧文学,建立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 ④代表: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攻击最为激烈,代表 作《狂人日记》。
• ⑤影响:实现了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语言文字改革; 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文化载体,促进 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思想基 础。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辅导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教案人民版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辅导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教案人民版](https://img.taocdn.com/s3/m/2e0564c876a20029bd642d9b.png)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考情分析】1.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如:林则徐、魏源、《四洲志》、《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考查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知识交汇】一、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二、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在反封建方面的不同点及不足19世纪末维新思想的传播、20世纪初革命思想的专播和新文化运动分别掀起了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力潮流。
他们都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反对封建主义。
维新思想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批判封建的因循守旧思想,还用生物进化论批判旧制度。
革命派主张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为思想武器,进一步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对封建的正统儒家传统道德进行了批判,直指孔子旧礼教;新文化运动后期,一批先进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开始用新的思想武器反对封建主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维新思想中有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科技和文化教育,有要求进行政治改革,变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为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内容,但没有触及到封建政体赖以生存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内容,即维新思想没有把封建制度的改革同封建经济基础的变革有机结合起来。
民主革命思想虽然照搬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反对君主立宪制,主张推翻清朝统治,但民主思想最大的缺陷是缺乏对封建思想的彻底的批判。
新文化运动虽然补上了这一课,但又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也就不能指明革命的真正出路。
四、新文化运动与法国启蒙运动在性质、影响上的共同之处及各自在促进社会变革上的作用、结果1.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是民权、平等和进化论的思想。
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必修三第11、12课学案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必修三第11、12课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f5e625e2bd960590c67727.png)
班级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____必修三第11、12课学案一高考大纲1、经典力学2、相对论和量子论3、进化论二复习指导1、本单元需要记忆的基础知识较多,且高考多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辨析能力的考查,复习中注意运用图表法、知识结构法、比较法等学习方法,从近现代科技发展历程、成就、特点等方面进行概括梳理。
特别突出对经典力学,生物进化论在思想解放方面的作用,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影响,三次科技革命的成就及作用的复习等。
2、要注意从西方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如从世界近现代科技的成就(物理学、生物学、三次科技革命的科技成就等)分析比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影响。
三重难点解析1、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原因①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需要科技知识,又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为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16、17世纪伽利略、培根等科学家为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创立了一般规律和经典方法。
③中国四大发明的传入、希腊自然哲学的影响,启迪了人们的思想;新航路的开辟把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④显微镜、望远镜、钟摆的发明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手段和工具。
⑤欧洲国家保护、奖励科学发明,改革教育制度和专利制度,组织科研机构,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创立和发展。
2、生物进化论的提出及影响⑴提出: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划时代的巨著《物种起源》,建立起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理论;1871年发表《人类的起源》,进一步论证了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观点。
(2)影响:①生物进化论的提出是对封建神学创世说的有力挑战,它以翔实的资料,严密的论证,打破了造物主造人的神话,证明生物物种是由简单的物种发展演化而来,并把发展变化的思想引入生命世界,使人们不再把动物和植物之间、动物和人之间的区别看作绝对的和神圣的。
②根据达尔文及其拥护者的理论,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中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思想解放运动》专题教案 人教版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中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思想解放运动》专题教案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ed5ccfeeff9aef8951e06df.png)
专题十三中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思想解放运动一、古代中国思想领域的发展变化(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1、概述:传统中国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春秋末期产生,战国时期初步发展,两汉时期官方化、经学化、神学化,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与玄、释、道教相互批驳与相互渗透,宋元明清时期理学化,至五四运动受到严厉的批判,儒学在思想意识上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宣告结束。
2、演变:(1)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他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爱惜民力,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
他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他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赋。
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因而受到冷遇。
(3)秦朝:儒家思想受到排斥,代表性事件是焚书坑儒。
(4)西汉: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宣扬“大一统”。
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使得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两宋: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南宋朱嘉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⑹明清:明朝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
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
封建统治者的官方哲学――理学和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
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儒学受到批判。
(7)近代前期: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和革命思想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猛烈批判旧道德,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第12讲 学案 中国社会主义探索中的曲折发展
![第12讲 学案 中国社会主义探索中的曲折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397041502020740be1e9bcc.png)
第12讲 中国社会主义探索中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初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1949年——1978年)一、时空坐标1.理清新中国历史的三个阶段:(1)1949---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准备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
(2)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
(3)1978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辟和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
2.掌握新中国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阶段特征、政策、成就和问题,对比改革开放前后的不同经济特色。
3. 抓住新中国四大政治制度和国家统一的政治主题,对比中西民主政治的不同特色。
理解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所做出的几次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二、考纲要求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课标提示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活动,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材对应内容:必修一:第21、22、26课; 必修二:第18课;必修三:23、27、28、29课三、史实要点——完成下列填空阶段 政治、外交 经济 思想、文化、科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四、知识梳理(一)、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1、新中国政治制度建设1949年9月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成立提供了基本政治框架。
《共同纲领》是指导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和宪法的颁布结束了《共同纲领》代行宪法的使命,政协则成为民主监督的参政议政组织继续存在。
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标志着政协制度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2、左倾错误发展六七十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个人崇拜盛行;“左”倾错误最终酿成了十年动乱。
广东省2012届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2讲 思想解放潮流学案
![广东省2012届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2讲 思想解放潮流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e795e3551810a6f52486f6.png)
思想解放潮流【高频考点1 开眼看世界 】高考真题示例1(2011·北京卷)“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
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
这部著述是( )A .《海国图志》B .《资政新篇》C.《变法通议》 D.《孔子改制考》解析:A。
从材料可以看出此著作摈弃了九州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拓宽了国人的视野,这与《海国图志》的特点一致,因此选A项。
A【解题技巧指导】如何做材料型选择题一要认真阅读材料。
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型选择题的基础,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
二要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客观。
三要对材料来源及作者进行分析。
明确作者对材料反映的史实的态度,然后准确地作出判断。
【教材知识回顾】【高频考点2 维新思想】高考真题示例2(2011·福建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材料二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
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学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和比较归纳能力。
第(1)问考查康有为宪政思想内容和背景,内容根据材料一直接概括,背景结合19世纪末政治、经济、思想归纳。
第(2)问考查康有为和谭嗣同宪政思想的比较分析。
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06f6df5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34.png)
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中国古代思想的建设非常牢固,作为一个由封建社会转变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封建思想的陋习仍旧存在人们心中,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好好学习并掌握这部分知识,赶快学习起来吧。
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本单元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的西学热。
在西学影响下的近代思想就是向西方学习。
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为标志,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研究思想解放、探求强国之路。
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中,先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后学习社会政治学说。
甲午战争以前主要学习西方科技,之后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学说。
五四运动后,向苏俄学习,走“十月革命”的道路,终于找到一条自己的路。
2、思想解放:⑴地主阶级:①林、魏抵抗派“新思想”:即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②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只学器物,不学制度;⑵农民阶级:①太平天国:第一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②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但没有将西方工业文明与列强侵略区分开来,不利于中国近代化;⑶资产阶级:①维新派:早期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康梁仿效日本实行君主立宪,结果证明改良道路行不通。
②革命派:孙中山提出,学习美国试图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③激进派: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
⑷无产阶级:1921年成立了中国,1922年中共二大确立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最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原因:①鸦片战争失败,“天朝上国”梦幻惊醒。
②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
2、主要倡导者: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提倡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
高三历史教案-西学东渐和思想解放潮流 最新
![高三历史教案-西学东渐和思想解放潮流 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06604e14581b6bd97f19eaad.png)
西学东渐和思想解放潮流在近代中国,所谓“思想解放”就是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和反对当时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文化,打破它的压迫和禁锢,用资产阶级思想武装人们的头脑。
在现代中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与时俱进,更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教材中的六大论战:①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为挽救统治危机、维护封建统治而在是否引进采用资本主义先进技术上发生争论。
②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进行论战,这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③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1905年至1907年主张共和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主张立宪的保皇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
结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④“新文化运动”。
从1915年开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称为“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最大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⑤问题与主义之争。
实质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如何改造中国问题上发生争论。
⑥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与极“左”思潮(封建法西斯专政)、教条主义、个人崇拜(“两个凡是”)之间的交锋。
1.促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的是A.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B.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C.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D.“问题”与“主义”的论战2.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居于支配地位的思想是A.封建主义思想 B.资产阶级改良思想 C.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 D.资产阶级革命思想3.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不包括A.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 B.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政策C.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D.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4.前期新文化运动与以前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A.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B.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C.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5.邓小平说:“一九七七年和一九七八年,中国还处于徘徊状态。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二专题16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孙中山学案.doc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二专题16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孙中山学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9d648d930242a8956bece4b1.png)
专题16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孙中山考点一顺乎世界之潮流1.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b)(1)林则徐的主要思想:林则徐被誉为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组织编译西方书报,先后编辑《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籍。
《四洲志》介绍世界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的历史、地理和政治概况等内容,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华事夷言》则主要介绍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2)魏源的主要思想: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
魏源在书中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维新变法代表人物、主要主张——(b)(1)康有为①1895年发动“公车上书”,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纲领。
②1898年出版了《孔子改制考》,用孔子名义提出变法要求。
③期望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改变中国的政治社会制度,以挽救民族危亡。
(2)梁启超①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民权学说,提倡维新变法。
②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
③批判封建君主专制,要求“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3)谭嗣同:对封建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批判。
他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4)严复:1898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出版。
他认为人类社会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不能及时进步的民族会被别的民族灭绝。
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3.近代民主共和思想及出现的背景【加试】——(c)(1)兴起背景①维新变法运动失败,改良道路在中国受挫。
②《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③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2)内容及传播①1894年,孙中山在“兴中会”誓词中,明确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②1903年,章太炎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发表《革命军》等著作,宣传革命思想。
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教学案)-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资料Word版含解析
![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教学案)-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资料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3cb7c784693daef5ef73de9.png)
1.归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向西方学习的不同主张及特征。
2.由近代西学东渐的历程认识到当今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3.近代仁人志士不断推陈出新,提出各种顺应时代潮流的新思想,启迪我们打破保守的思想牢笼,与时俱进。
4.新文化运动中的“科学”口号与科学发展观、“八荣八耻”相联系,作为考查切入点。
5.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将会成为命题的重点。
6.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评价其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树立对传统文化的正确的扬弃观。
7.马克思主义成为历史的选择的原因本专题主要讲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思想界出现的向西方学习和思想解放的历程。
近代各阶级、各派别的思想主张及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的特点是高考考查的主要知识点。
【专题主线】主线一1840~1945年列强侵略和中国反抗的历史可分为两大阶段(1)1840~1900年: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901~1945年:由多国共同侵华演变为一国单独侵华,日本成为侵华主力。
主线二中国军民在每次外侵威胁时,均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抗击斗争,近代中国历史既是屈辱史,也是抗争史。
(1)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先声,首次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
(2)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完成了推翻封建帝制的任务,建立了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
络构建】一、师夷长技以制夷内容:“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悉夷、师夷、制夷的三位一体。
首先,“悉夷情”是“师夷”的必要前提;其次“师夷长技”是“攻夷”“款夷”“制夷”的重要手段;最后“制夷”是“师夷”的最终目的。
上述三条是前提、手段和目的的有机统一,其中,根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制夷”,而积极的办法是“师夷长技”。
实质:“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对外国侵略、挑战的积极回应。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变局:一方面,列强以炮舰开路,侵我主权,是中华民族的仇敌;另一方面,侵略者又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领先中国。
广东德庆县2020届高三音美班历史专题复习之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学案设计
![广东德庆县2020届高三音美班历史专题复习之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学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acb786bed630b1c59eeb562.png)
专题十二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单元框架(1)一条主线:学习西方,救亡图存。
(2)特点: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被动到主动。
课时1: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必备知识(一)、开眼看世界——器物变革——地主阶级的抵抗派原因:西方侵略和西方思想的传入代表: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和魏源《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意义:开始了解西方,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启迪思想解放。
(二)、中体西用——器物变革(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地主阶级的洋务派1、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奕等地主阶级洋务派;2、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器物变革、学习西方科技来维护封建统治);中体西用(中体:中国的封建伦理道德,不可变;西用:西方的先进的科技,可以变);3、实践: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始)经典例题1.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2.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
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中,“西学为用”意为采用西方军事科技,“中学为体”是指() A.以中国文化为本位B.以中国文化为辅助C.以中国文化为手段D.以中国文化为形式4.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5.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解放潮流
【高频考点1 开眼看世界 】
高考真题示例1(2011·北京卷)“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
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
这部著述是( )
A .《海国图志》
B .《资政新篇》
C.《变法通议》 D.《孔子改制考》
解析:A。
从材料可以看出此著作摈弃了九州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拓宽了国人的视野,这与《海国图志》的特点一致,因此选A项。
A
【解题技巧指导】
如何做材料型选择题
一要认真阅读材料。
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型选择题的基础,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
二要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客观。
三要对材料来源及作者进行分析。
明确作者对材料反映的史实的态度,然后准确地作出判断。
【教材知识回顾】
【高频考点2 维新思想】
高考真题示例2(2011·福建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
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学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和比较归纳能力。
第(1)问考查康有为宪政思想内容和背景,内容根据材料一直接概括,背景结合19世纪末政治、经济、思想归纳。
第(2)问考查康有为和谭嗣同宪政思想的比较分析。
根据材料一、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识逐点比较概括。
【参考答案】
(1)主要思想:民智未开,宜保君权,自上而下变法,强调开国会时机不成熟。
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影响,产生变法救国的思想。
(2)同: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异:康有为主张渐进改革;谭嗣同提出废君权、倡民权的激进主张。
【教材知识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