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 教案 3@人教版
关于《黄河颂》教案三篇
![关于《黄河颂》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d2ed5c1d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d4.png)
关于《黄河颂》教案三篇《黄河颂》教案篇1(1427字)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2、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3、理解歌词大意。
教学重点: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诵课文。
2、理解歌词大意。
教学难点:《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课前三分钟二、导入新课请一两个学生谈谈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要求;了解诗歌内容,读准字音,揣摩诗歌要表达的情感。
2,学生各自选取感兴趣的部分反复练习朗读。
要求,读出感情,语音清晰,准确。
3、朗读交流请一两个学生选取感兴趣的部分在课堂上读给全班同学听,并请大家讨论如何读出感情。
发言者也可以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提示:(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颠,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
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五、内容研讨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
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2、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提示: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3、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提示: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六、再次朗读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齐读诗歌,共同赞颂黄河,赞颂伟大的中华民族。
七、结束语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凌。
《黄河颂》教案3篇
![《黄河颂》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5d7af60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32.png)
《黄河颂》教案3篇《黄河颂》教案篇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字词;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合作交流感悟__的主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黄河悠久的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扫清__字词障碍,感悟__主旨,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文本大家好!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请同学们认真倾听!(播放《黄河大合唱》)欣赏歌曲后你有什么感受?(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回答)是啊,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黄河颂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诗人光未然的《黄河颂》!(板书课题)二、了解背景,初读文本(一)、创作背景:通过阅读书下注释或自行查阅资料,完成下列各题,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1、__作者(光未然),现代(著名诗人)。
早年从事抗日救亡文艺活动,创作过歌词《五月的鲜花》,还著有组诗(《黄河大合唱》)。
2、创作背景: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华北大地,全国掀起抗日救亡的高潮。
诗人光未然奔赴延安,随八路军将士在黄河两岸抗击日寇。
雄奇壮丽的山川,英勇抗敌的战士,强烈的感染了诗人。
激动之余,光未然写下了组诗(《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共分(八)个乐章,《黄河颂》为第二乐章。
(二)、欣赏诗歌:1、请同学们小声初读这首诗,圈点勾画出对于你来说为生字的词语,同座合作交流、或借助工具书解决。
2、欣赏课文配乐朗诵,感受磅礴气势,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同时,给不认识的字注音。
三、感情读诗,感悟主旨(一)、朗读1、学生欣赏课文的配乐朗诵。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4、学生齐读。
(二)、比读课文每组同学选择你们喜欢的一段课文,自由选择朗读方式,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实用的《黄河颂》教案三篇
![实用的《黄河颂》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7cc068c9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78.png)
实用的《黄河颂》教案三篇《黄河颂》教案篇1目标: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中华之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
4、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5、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教材分析重点:(1)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激发民族自豪感和中华民族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
(2)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诗人写作此诗的意图。
难点(3)把握诗文的基调,加强对诗歌的朗读,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具课件教案学案课时2教学补充教学过程简记: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一、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
1、字音认读狂澜(lán)屏障(zhàng)哺育(bǔ)体魄(pò)2、字形辨识障(zhàng)屏障浊(zhuó)浊流哺(bǔ)哺育湃(pài)澎湃蟑(zhāng)蟑螂蚀(shí)腐蚀捕(bǔ)追捕拜(bài)拜年二、内容讲解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和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激发广大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这首诗的内容层次分明,并用“啊!黄河!”作为梳理的依据。
首先写望黄河。
一个“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
先是近镜头特写“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这一节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黄河的自然、地理特征,特别是黄河的色彩、形态、奔腾的气势、汹涌的力度。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 黄河颂教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 黄河颂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24c282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c4.png)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 黄河颂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黄河的自然特点、历史文化,感受黄河的伟大。
2.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提高学生的诗歌朗诵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 难点:理解诗歌中黄河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黄河的相关视频,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 思考问题: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
(三)深入研读
1. 分析黄河的形象。
2. 品味诗歌的语言。
(四)拓展延伸
1. 让学生讨论黄河的重要性和保护黄河的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黄河的感受和认识。
(五)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再次强调黄河的重要性。
(六)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
2. 写一篇关于黄河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黄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诗歌朗诵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感。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黄河颂》教案(6篇)
![《黄河颂》教案(6篇)](https://img.taocdn.com/s3/m/c2b26496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c5.png)
《黄河颂》教案(6篇)《黄河颂》教案篇一语文学科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必然导致语文教案的设计相对于其他学科更加个性化,那么初中语文黄河颂教案怎么编写呢?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语文黄河颂教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初中语文黄河颂教案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了解作者和作品。
2.了解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
3.利用字典,掌握生子词。
技能目标1.初步学会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情感目标感受歌词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爱国感情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学法指导通过感受诵读品析运用的四步进行学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感受)3、同学合作朗诵1,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2,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组合,予以鼓励。
注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三、品析课文师:我们学诗要读出诗的气势,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我们还要更深刻地领会诗的内涵,下面同学们默读课文,通过读诗歌①你读懂了什么?②你还有哪些疑问?(学生独立思考,老师板书教学目标三品析:让我们细细地品。
)1、品味课文中的语言;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并提出建议性的意见。
2、教师总括全文(一)序曲师问:文章从结构上共分为几大块?明确:两块。
第一段是朗诵词也就是序曲部分,第二段是歌词即文章的主体部分。
在第一段中,朗诵词开宗明义的说出了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什么样的精神?生答:伟大坚强读朗诵词板书:序曲黄河伟大坚强(二)主体:望黄河为什么黄河能代表民族的精神?首先我们来看诗人描写黄河的形象和气势的诗句。
诗人对黄河形象及气势的描绘从哪里到哪里?生答: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师问:这部分内容在文中可由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生答:望。
第5课《黄河颂》教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黄河颂》教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de33052f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c2.png)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黄河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深入思考黄河的文化意义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篇章结构的深入理解:篇章结构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如何识别起承转合的句子,以及它们在诗歌中的作用,学生可能感到困惑。
-词语内涵的挖掘:一些词语如“摇篮”、“屏障”除了字面意义外,还蕴含着象征和比喻的深层含义,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深层含义。
-情感共鸣与表达: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产生对黄河的敬仰之情,并将这种情感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让学生在诵读、分析《黄河颂》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提升审美素养。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篇章结构,掌握起承转合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结合黄河的地理、历史背景,让学生关注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培养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举例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在教学重点中,如“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配乐朗诵,让学生跟随节奏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同时,通过展示黄河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中的壮阔意境。
-在教学难点中,如“词语内涵的挖掘”,教师可以举例解释“摇篮”一词在诗中不仅指代黄河的发源地,还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孕育之地,通过具体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
其次,在词语的理解与应用方面,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重要词语的意义,但在实际运用时,仍有一些学生表达不够准确。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增加一些词语运用的小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所学词语,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于《黄河颂》教案三篇
![关于《黄河颂》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ec19778f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5d.png)
关于《黄河颂》教案三篇《黄河颂》教案篇1【教学依据】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黄河颂》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__。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一、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如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要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地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三、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很好的朗读课文,教学时应继续注重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反复朗读,自行领会文意,培养语感。
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对课文的整体感受,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
《黄河颂》是著名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的现代诗来读。
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与歌颂,同时也表达了一个炎黄子孙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__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中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
因此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
新课程中强调教师教育理念的变化、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合作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
根据《黄河颂》的特点,设计本课的教学时,可从朗读训练,培养语感,整体领会文意的角度出发,激发并强化学生的朴素的爱国情感。
本案例设计了四个活动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
首先以“黄河知识知多少”,调动学生知识积累,了解黄河历史,同时可调动起学习情感;然后以“吟诵黄河诗作”完成本课的朗读训练任务,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反复体味诗歌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第三个板块中,注重从学生的理解感悟入手,让学生探究黄河精神的实质所在,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的各抒己见,更是富有时代气息,学生虽没有诗人的生活体验,但仍可从自己所处年代出发,明确新时代的青年应持一种怎样的人生观念;最后以“咏唱黄河歌曲”作结,强化了课文的情感,深入了学生的心灵。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黄河颂精彩教案设计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黄河颂精彩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4414559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08.png)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黄河颂精彩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黄河颂》的基本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2掌握诗歌的基本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1.3能够通过诗歌欣赏,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2.2培养学生的朗读、欣赏、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2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2掌握诗歌的基本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2.1深入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2.2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通过播放《黄河颂》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1.2学生分享自己对黄河的印象和了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基本内容。
2.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课堂讲解4.1教师讲解诗歌的基本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4.2教师深入剖析诗歌的象征意义。
5.朗读欣赏5.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5.2学生自选段落进行朗读,展示自己的朗读技巧。
6.课堂练习6.1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进行创意写作。
7.作业布置7.2学生预习下一课《长江之歌》,了解长江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讲解、朗读欣赏等环节,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诗歌《黄河颂》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展示了自己的朗读、欣赏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审美情趣。
4.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及时点评,帮助学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5.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合作探究环节,讨论内容较为表面,需要加强引导。
五、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参观黄河,实地感受黄河的壮丽景观。
2.邀请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黄河文化。
3.开展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抒发对黄河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5课《黄河颂》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5课《黄河颂》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c308a3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04.png)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黄河相关的文化现象或自然特点。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创作的乐趣。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鼓励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参与,主动表达自己对黄河的认识和感悟。
5.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对比、分析、综合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独立见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黄河颂》的主题思想,把握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象征意义。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的表现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他们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此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写作练习时有些敷衍。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次的实践活动中,增加一些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相互评价,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在发表观点时过于拘谨,不够大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我会多给予鼓励和肯定,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黄河颂》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听说过关于黄河的故事或者诗句?”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黄河的伟大和它在中华民族历史中的地位。
《黄河颂》教案优秀3篇
![《黄河颂》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3bc9655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ec.png)
问:作者从外在形象,内在精神充分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生 答:伟大坚强
(四)尾声 望黄河诗人心潮澎湃,对着黄河诗人有唱不尽的颂歌,最后诗人代表中华儿 女发出向它学习的誓言,学习黄河什么样的精神? 明确:伟大坚强的精神 师:以此全诗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板书:尾声学习黄河精神 (五)再诵课文,探究修辞 配以音乐,将学生的感情调至高峰,教师读朗诵词,全班一起朗诵。继而找 出运用比喻、拟人和反复的语句。 四、运用 1、师:学习黄河的伟大与坚强,号召中华儿女奋起抗争,这确实是作者的 心声,读到这,我们都会热血沸腾,并将保卫祖国作为至高的誓言,下面让我们 也来高声赞美黄河吧!(啊!黄河!我爱你!爱你的!爱你的!爱你的!)(板 书教学目标四颂扬:让我们美美地说。)师:我们永远以黄河为自豪,让我们再 来一起朗读诗歌,共同赞颂黄河,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配乐,老师领读 朗读词,师生齐声诵读歌词。) 五、总结 师:(激昂、深情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 生活,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侮。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 学习它的伟大坚强,为使我们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下课。
美读现代诗,首先必须把握其思想内容,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根 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黄河颂》唱出黄河的雷霆万钧之势,奔腾咆哮之声, 更写出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联系时代特征,读出激 昂、雄健、悲壮!再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读出诗歌的韵味。 形式灵活多样,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
《黄河颂》教案优秀 2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作者和作品。 2、了解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
3、利用字典,掌握生子词。 技能目标 1、初步学会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情感目标 感受歌词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学法指导 通过“感受——诵读——品析——运用”的四步进行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感受) 3、同学合作朗诵 1,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 方法。 2,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组合,予以鼓励。 注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的情感逐渐 引向高潮 二、品析课文
精选《黄河颂》教案三篇
![精选《黄河颂》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5037af4f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2c.png)
精选《黄河颂》教案三篇《黄河颂》教案篇1(2952字)导学目标一、情感与态度目标1.深刻感悟九曲黄河的英雄气概2.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二、知识与能力目标1.系统了解黄河的历史与地理2.切实掌握__借物抒怀的写法3.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能力三、过程与方法目标1.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学习课文2.重视运用感悟、联想和探究的学法3.通过拓展学习建立对黄河的整体认识导学思路鉴于作者是借黄河的英雄气概来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品格,所以首先应引导学生从感悟和认识黄河入手,进而引导学生将黄河的英雄气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品格相联系,结合__创作的背景,深刻把握课文的主旨,最后再通过拓展学习,从更宽广更深刻的层面去理解黄河和中华民族。
导学过程一、心理准备1.引导学生明确本课所要达到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这些目标既是努力的方向,也是检测的标准。
2.运用多媒体播放九曲黄河奔腾咆哮的影像画面。
3.投影展示同学们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黄河的图片。
4.师生一起扼要说说对黄河的观感。
5.引导学生回顾历史和地理课对黄河的介绍,并了解诗人光未然创作《黄河颂》的经过,从而激发兴趣,启发联想,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悟(一).整体感悟的方法指导1.导师首先范读课文第1小节的朗诵词部分,并以此节为例,作朗诵方法指导。
(1)将第1小节默读1遍,了解大致内容与句式特点。
(2)标出节奏、重音和韵脚。
(3)轻声试读几遍。
(4)大声朗读,音量以能够听清自己的声音为准。
2.请几位同学朗诵,请全班同学点评。
3.全班齐读,相互讨论,集体点评。
4.分角色表演朗诵,全体起立,配乐朗诵《黄河颂》,导师读朗诵词部分,同学读歌词部分。
4.自由发言,谈谈朗诵后对黄河的英雄气概与中华民族伟大品格的感悟。
三、自主思考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第二、第三题,要求同学独立思考,得出答案,也可就自己学习时的独特感悟和发现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索,力求有自己言之成理的认识。
《黄河颂》教案
![《黄河颂》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b2e3e1cc7931b764ce15b9.png)
《黄河颂》教案【推荐】《黄河颂》教案三篇《黄河颂》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认读、理解、识记、运用本课词语。
3、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知识;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状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并在朗诵中想象、感受黄河的气势和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去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为朗诵打好基础。
2、采取听、读、诵、背等灵活多样的朗诵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3、在讨论交流,品味质疑探究中,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并献身于祖国。
2、树立对母亲河的忧患意识,行动起来,拯救母亲河。
◆教学步骤:一、引入,激发: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指哪条河?学生回答后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出黄河的地理位置,并说说你对母亲河――黄河知多少?(提示:可从河长、流经省份、流域面积及人口、历史文化等方面回答)学生回答后屏幕显示相关资料,并让学生齐读:黄河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大河,干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绥远、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份,成“几”字形,向东注入渤海,沿途汇集了30多条主要支流和无数溪川,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公里。
黄河流域有肥原沃土,物产丰富,山川壮丽,居民几占中国总人口四分之一,耕地则约占全国四成,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观看屏幕显示图片,了解黄河与华夏文明的关系:蓝田人头像;仰韶文化中的器皿;殷墟发掘的甲骨文;秦始皇兵马俑:《清明上河图》等图片,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教师顺势导入课题:既然我们的母亲河如此之伟大,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满怀激情地歌颂她吧!二、板书课题《黄河颂》,并对作者、作品、创作背景作简介:1、词作者――光未然:诗人和文学评论家。
原名张光年。
湖北光化人。
2024年初一人教版下册《黄河颂》原文及教案
![2024年初一人教版下册《黄河颂》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85e341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8d.png)
2024年初一人教版下册《黄河颂》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黄河颂》的背景和作者,理解诗歌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2.培养学生朗读、欣赏和解读现代诗歌的能力。
3.通过诗歌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主旨,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难点: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是新中国诗歌创作的杰出代表。
(2)介绍《黄河颂》的背景:这首诗是光未然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歌颂黄河而创作的。
2.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注意语气、情感的表达。
3.分析诗歌内容(1)整体感知:诗歌描绘了黄河的雄伟壮丽,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2)分析具体内容: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描绘了黄河源头的高远和河水奔腾不息的景象。
b.“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表现了黄河流经高原的壮丽景色。
c.“黄河之滨,人烟稠密”:展现了黄河流域的繁荣景象。
d.“黄河之水,波涛汹涌”:描绘了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
4.分析诗歌艺术特色(1)象征手法:诗人以黄河象征中华民族,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的赞美和崇敬。
(2)拟人手法:诗歌中的“黄河”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展现了黄河的伟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3)排比手法:诗歌中多次使用排比句,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5.诗歌欣赏与解读(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如韵律美、意境美等。
(2)解读诗歌的内涵,理解诗人的情感。
6.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光未然的《黄河颂》,通过朗读、分析和欣赏,感受到了黄河的伟大和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
这首诗歌激发了我们的爱国情怀,让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7.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黄河颂》。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和艺术特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黄河颂》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黄河颂》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12345e0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74.png)
《黄河颂》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黄河颂》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黄河颂》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引言:黄河被称为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就有“陇水南流无穷已,黄河北上尽披衣”的名句。
这句话中黄河北上的雄浑气息是不言自明的。
本文旨在针对初中英语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黄河颂》课程设计,简要介绍课程教学的背景、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等。
一、教学背景《黄河颂》是初中英语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属于课本第8单元的“China is a great country”。
通过学习该课文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化素养,了解黄河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等方面,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有关黄河的基本知识,包括历史、地理、文化背景等;(2)学会理解和运用相关的英语词汇、短语和句型;(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2)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通过游戏、讨论、演讲等多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情感态度(1)了解黄河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培养对黄河的敬畏之情;(2)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从根本上保护好我们的母亲河黄河。
三、教材学习1.教材分析《黄河颂》是一篇篇章短小、语言简练的英语课文,通过介绍黄河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来表达作者对黄河的感慨和敬仰之情。
2.教学重点(1)黄河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2)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教学难点(1)较高难度的英语词汇、短语和句型;(2)学生对课文中隐含的文化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导入新课通过问答、图像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热情。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黄河颂》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黄河颂》](https://img.taocdn.com/s3/m/ea011de7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f4.png)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黄河颂》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够理解和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能够自主探究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学生能够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多媒体教学辅助,学习如何鉴赏诗歌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黄河的雄浑气势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激发起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学生能够学会如何鉴赏诗歌的意象和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探究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黄河大合唱》的音乐视频,引导学生感受黄河的雄浑气势和音乐所带来的震撼,进而引出课文《黄河颂》。
2.知识点讲解:讲解生字词,让学生了解其含义和用法;通过范读、领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简单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题思想,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3.案例分析:选取诗歌中的经典诗句,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九曲黄河万里沙”等,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之美;通过多媒体教学辅助,展示黄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4.练习: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涵;选取一段《黄河大合唱》的歌词,让学生尝试写一篇短小的诗歌赏析。
5.作业:让学生深入思考所学知识,对《黄河颂》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进行总结;让每个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现代诗歌,进行自主赏析并写出赏析报告。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述:采用精讲方式,突出重点知识点的讲解,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2.多媒体教学:利用音乐、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黄河颂教案三篇
![黄河颂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cca36570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af.png)
黄河颂教案三篇黄河颂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提高诗歌的朗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化理解蕴含在失重的思想感情;通过合作沟通,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
(三)、感受诗中所展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赞颂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黄河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计:《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
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班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化理解课文的关键。
学生对本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多少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
老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
我设计在课堂上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适当的音乐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
总的来说,我设计本课的思路是以诵读为主,不过多讲解,只略加点拨,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与学的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大屏幕上打出黄河的图片,老师一边播放音乐,一边作出如下的解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培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
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
每一个看见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
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见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悟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 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播放音频:《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保卫黄河》。
《黄河颂》教案
![《黄河颂》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5c5391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94.png)
《黄河颂》教案教案:《黄河颂》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黄河颂》。
课文是一首赞美黄河的诗歌,通过描绘黄河的雄浑壮美,表达了中华民族对母亲河的热爱和敬仰。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能够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感受黄河的壮丽景象。
3. 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 重点:朗读课文,感受黄河的壮丽景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文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a. 利用课件展示黄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黄河的景象。
b.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黄河有什么了解?黄河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2. 朗读课文:a.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语气和节奏。
b. 教师辅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和朗读节奏。
3. 理解课文:a.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课文,解释生词和短语。
b.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教师进行讲解。
4. 欣赏课文:a.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韵律美,感受黄河的壮丽景象。
b. 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5. 随堂练习:a.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b. 学生进行课文的填空练习,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黄河颂雄浑壮美母亲河比喻和象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你心中的黄河。
2.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黄河的景象,可以包括黄河的波涛、河岸、桥梁等元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是否有所提高。
2.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黄河的历史和文化,参观黄河有关的景点,加深对母亲河的认识和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颂》教案
教学目标:
1、语言智能发展目标
(1)能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
(3)能初步学会运用英特网和图书馆搜集黄河相关的资料,并做初步的整理。
2、音乐智能发展目标
(1)通过倾听《黄河大合唱》组乐,特别是课文部分《黄河颂》,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感染力。
3、人际关系智能发展目标
(1)通过小组交流或信息共享来增进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设想:
《黄河颂》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和歌颂,同时也表达了一个炎黄子孙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文章气势磅礴,直抒胸臆,读来琅琅上口,使人受到无尽的感染。
所以本课教学应以学生诵读为主,从诵读中领会它的思想内容,体会它的情感,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重点感悟诗歌的第二节。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与黄河相关的资料。
2、教师准备《黄河大合唱》各个部分的MP3音乐和课文录音及黄河景色的图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授课年级:七年级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1、播放《黄河大合唱》组乐
2、同时黄河景色图片联播
(以这种方式导入是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并发展音乐智能。
)
二、话说黄河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在学习课文之前同学们先七嘴八舌地说说自己课前搜集到的黄河的相关资料,3分钟后每组推选1人小结你组搜集到的资料。
(既是对搜集的资料的一次整理,也是借此对搜集资料的方法技巧的一次交流,更是对团队协作的人际交往智能的一次锻炼)
三、多角度朗读,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1、教师范读或听课文录音初步感悟。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进一步感悟,并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及作者的情感。
3、学生齐读再进一步感悟。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通过反复地朗读,既增进了对诗歌所表现的强烈的感情有一个丰富的感性体验,也是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语言智能的一次锻炼)
四、欣赏质疑
1、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
2、这首诗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
4、“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指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简述理由。
6、小结课文。
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描绘雄姿和气势
主体;歌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英雄的业绩、伟大坚强团结一致的精神。
尾声:表达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
黄河——(象征)——中华民族
(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发展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的语言智能。
)
四、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
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配乐朗诵、理解性欣赏朗诵,既可以增进了学生对诗歌的体验和感受,也可以进一步发展了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文的语言智能。
)
五、课外作业
1、背诵本首诗
2、收集有关黄河文化和治理黄河的资料,写成专题文章,计划开一次以“黄河”为专题的主题班会。
3、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之所以布置这样的作业,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朗诵和搜集资料的语言智能的发展,也为后续学习做一点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