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村社区建设的几个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农村社区建设的几个问题
作者:尹伟华
来源:《价值工程》2010年第32期
摘要:农村社区建设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在政府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广泛参与, 真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真正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农村社区建设就一定能够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Abstract: Rur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has broad prospect for development, and great promotional value.With the guidance of government and extensive participation of the people, really insisting on proceeding from reality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main role of the people, rural communities will be developed faster and better.
关键词:农村社区;建设;问题
Key words: rural communities;development;problem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2-0320-02
0引言
近年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中,不少地方大胆探索村庄合并、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路子,顺应形势的发展,民政部也在2007年专门确定了304个“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促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

农村社区在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本文就当前农村社区建设的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1农村社区建设的含义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1887年在著作《社区与社会》中,将gemeinschaft解释为一种由同质人口组成的具有价值观念一致、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群体。

农村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在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上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要科学的理解农村社区的基本含义,必须要把握这样几个要点:首先,农村社区是一个社会实体,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结构体系,包括了农民以及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所有的生产关系。

其次,农村社区具有多重功能,主要有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社会管理功能和社会建设的功能,发展社区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等。

再次,农村社区的主体是农民,农村社区的基础性经济活动是农业生产。

农村社区建设,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动员各方面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合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过程。

2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2.1 建设社区(物质基础设施与基本生活保障体系)物质基础设施包括:社区道路、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通信信息系统、文化娱乐体育设施、社区环境卫生设施等。

物质基础设施是社区建设重要的物质基础。

公民生活保障体系:保障居民基本生存和生活的三大保障体系: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障)以及社区环境卫生、社区治安、社区生活服务、劳动就业服务等。

2.2 管理社区(社区自治体系和社区行政管理体系)社区的运行离不开对社区进行良好的管理。

社区的管理主要是由社区居民进行自我管理,发展基层直接民主,同时与行政机构联系,行使一部分行政管理职能。

农村社区居民自治体系即村民自治系统,包括农村社区(村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体系、行政管理服务体系,即乡镇基层政府在社区中从事的各项行政性管理和行政性服务、事务性服务工作。

2.3 培育社区(社区共同体与精神文化生活体系)
3加快农村社区建设应当把握的几个问题
3.1 要正确选择适合本地的模式农村社区建设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和标准,不可能千篇一律,由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务求实效。

究竟哪种模式符合本地实际?必须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学习别人,但是不能照搬照抄。

“一村一社区”模式,适应性强,便于群众接受?,这种模式是我国大多数农村开展社区建设的通常做法。

由于服务中心建在村委会层面上,人员配备和使用与村干部相结合,这样一来,村委会和农村社区合二而一,将原“村民委员会”改为“社区村民委员会”农村社区和村委会都是一个机构,一个班子,一套人马,变化的就是服务的内容、方式、形式等有所变化,所以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不增加管理成本和管理层,不会架空村委会,形成农村社区和村委会两张皮现象。

“多村一社区”的模式适应了农业产业化和大农业的时代要求,这种模式代表农村社区未来的发展方向,体现了对农村城镇化的积极回应和对“村民自治”体制的超越,具有真正的现代色彩。

3.2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几个关系
3.2.1 政府主导与农民群众主体之间的关系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村全面小康,从根本上说,必须依靠农民群众的主体力量,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但是,在目前农村
基础薄弱、资源有限,农民的参与热情仍需激发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各级政府发挥决策、执行、组织、协调、控制等作用,通过制定规划、政策、资金、技术等强有力的措施支持,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很难调动起来的。

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内涵丰富、领域广阔、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各级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和倡导。

政府的推动和倡导,是农村社区建设顺利开展的政治保障。

3.2.2 农村社区与行政管理职能的关系从我国20多年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实践表明,社区就是政府、社区居委会以及其他各方面力量直接为社区成员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其他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服务。

社区的职能就是两个字“服务”,而目前城市社区最大的误区是一些行政部门把诸如创建文明城的卫生整治任务、普法教育指标、扫盲数量以及党员教育、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军民共建、就业培训等多达100余项林林总总工作的“千条线”汇集到了社区这“一根针”上,使社区变成基层的行政单位。

3.2.3 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和农村改革之间的关系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载体方式一体化,组织模式一体化,运行程式一体化,推广农村社区化建设,就是参照城市社区化模式,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便于服务的原则,将村庄进行整合重组,形成新的产业合作基地、社会服务平台、政治领导核心、文化活动枢纽、引导农村改革发展由生产增长单项突破向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四位一体”整体推进的过程。

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必然与农村改革的方方面面有联系。

首先,农村社区和村委会的关系,二者同属中国特色的基层自治组织,在工作职责、目标、任务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两者的工作重点有所不同:村委会侧重的是村级集体资产的经营,用经营成果来保障本村村民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但显弱于为农户的服务和精神生活方面;而社区则侧重于为居民的服务和救助帮扶,因此,要加强两者的合作和互补,逐步实现在体制、思想和日常运作中向城市社区靠拢。

在村集体经济尚未量化之时,可以考虑将农村社区委员会和村民居委会两个组织平行设立,社区居委会负责农村社区就业、救助等社会服务事业,村民委员会则处理好集体资产的处置分配等一系列涉及村民经济权益的事项。

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两者工作可以形象地理解为“农民服务找社区,分红找村委会”。

这样,在农村改革的同时,农村社区建设理念也将逐步深入人心,到村级集体经济最终量化的时候,农村社区建设和管理模式早已被广大农民所接受,使农民最终成为城市居民。

其次,农村社区建设与农村社区经济的关系。

关于农村社区建设是否包括农村经济,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定论,但是,我认为,尽管农村社区建设主要侧重于社会服务方面,但是,必须注意这样几个问题,第一,农村社区经济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条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可以为农村社区的建设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

第二,大力发展便民利民的生产和生活服务项目,有利于提高农村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所以,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同时,也要把农村社区经济发展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实现农村社区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2.4 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的自然过程,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经的历史阶段,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不断向原有和新兴城镇转移和聚集的过程,一方面,农村社区建设可以完善城镇功能,更多地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社区的发展,从而带动农村发展;另一方面,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可以把城镇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及时向农村延伸,发挥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

因此,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是亿万农民群众分享城镇化和改革发展成果的过程,也是城乡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过程。

农村社区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从国外现有的模式和经验来看,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农村社区建设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在政府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真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真正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农村社区建设就一定能够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