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兴寺古庙宇建筑群
大兴寺(又名御晚寺,因康熙皇帝夜宿本寺而得名),坐落于子洲县城西45公里,马岔乡马石畔村(原名御晚村)境内的川道平地上,背临高耸挺拔的太和山,面向缓缓东流的大理河,与宋代威戎城
遗址隔河遥遥相望。

大兴寺原名御晚寺,宋朝时期庙宇翻修改为大兴寺,具体来历不详,有碑记,因损坏严重,无法辨别。

大兴寺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古庙群由祖师庙、老爷庙、古佛庙、娘娘庙、财神庙、药王庙、玉皇阁等组成。

庙群中最为壮观的是正殿祖师庙,坐南向北,砖、木、石结构,内有真武祖师坐像一尊,诸神若干,壁画生动,廊檐翼然,斗拱交错,上雕飞龙走兽,栩栩如生。

正殿前有三庙,琉璃吉瓦,飞檐走兽,极为生动。

大兴寺历史悠久,始建年不详,据出土的宋代十八罗汉雕像(部残),可以证明至少在宋代已有寺观。

现存的清康熙年间铁罄一口,康熙三十四年(1965年)铁钟一口,据庙内清乾隆三年(1738年)年碑,《创建娘娘庙碑记》记载:今怀米地交界银州关南有大兴寺一庙,余不知始何年,建自何人。

庙有峨峨之太和,前有涓涓之理水,翠秀毓精,淑气磅礴,成神境也。

第诸佛众圣庙宇无人咸备,而为此娘娘一殿修理罔闻,历代相传僧宇会长竟无人思念及此,只有比僧修性于众功德主。

皇上明圣,五谷丰登,民康物阜,日夜思量,寝卧不安,念十生之德,弗残乾元答报之诚,未可或阙。

暨左右各庄功德会长同心协力,募缘十方,共施资财,集石砌砖,并券殿宇,金妆圣像创有立功造万民无疆之福。

还有重修太和山碑石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

文革期间,大兴寺古建筑群遭到严重破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修关公,药王、娘娘、佛殿等。

近年来又新增四大庙宇,即祖师庙、财神庙、药王庙、老爷庙。

祖师正殿坐南向北,为硬山式砖砌拱形,琉璃瓦覆顶,面阔三间,殿内长11米,进深9米,内立祖师塑像一尊。

其身金光灿灿,其目炯炯有神,显得庄重而不失威严,安详而令人肃穆。

殿内立十大元帅,各高九尺许,均系泥塑彩饰像。

个个体形魁梧,相貌狰狞。

墙上有生动彩绘壁画,正殿前有三庙,老爷庙、药王庙、财神庙均为硬山式,顶覆琉璃瓦,壁画生动廊檐翼然,斗拱交错,上雕飞龙走兽,栩栩如生。

正殿左下,关帝庙,为仿古建筑,面阔两室,硬山式,灰瓦铺顶,飞檐翘角。

院内有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铸造的一颗铁罄。

关帝庙下侧30米处娘娘庙,供奉三教圣母娘娘,庙捏塑像栩栩如生。

庙内左侧立有清乾隆三年(1738年)创立娘娘庙时的一方碑石。

娘娘庙下侧是大佛殿,硬山式,砖砌拱形,供奉三大古佛,塑有金身,壁画生动、逼真,殿门前堆放残破的18罗汉石雕,复修庙宇时从地下挖掘而来的,现存两罗汉头,且其身分离,是宋代艺术品,雕刻线条粗犷,雄健有力。

烽火台建于太和山之巅,是威戎城的烽火台,烽火台有两层,基座的有12米土台,是子洲境内保存完好的烽火台。

台上修有玉皇阁,旧庙荡然无存,只有清乾隆七年(1742年)的一方残碑和一石砌台阶。

1990年新修一座小庙。

拾阶而上,遥望威戎城尚有旧迹,大理河缓缓流向东方,群山苍苍莽莽,天高云淡,令人扶今思昔,感慨万千。

此地确是游人登高凭吊的极好地方。

无量寿佛殿在太和山烽火台之东侧系一石结构建筑,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修碑,完全用
本地产的砂石建筑而成。

顶部为八卦攒顶式,用石条搭砌而成,无梁无柱,甚为牢固,是一风格独特的罕见建筑,南北两侧有两副清代风格壁画,画有八个神佛,工笔重彩,形象威严,保存基本完好。

内存一块清代石刻,也具有观赏价值。

太和山高耸挺拔,大兴寺金身肃穆,寺观辉煌。

地上绿树成荫,清风拂尘;天空祥云缭绕,紫气照山。

清晨钟声悠悠,赏心悦耳,荡气回肠;深夜鱼木笃笃,沁人肺腑,心旷神怡。

春暖夏爽,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大兴寺庙堂高大壮观,神佛塑像悦目,壁画彩绘耐看,遗物极为丰富特色,环境绿化谐和,已成为子洲县方圆至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处重要寺观,成为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塞上明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