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分离纯化及活性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及其作用研究

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及其作用研究

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及其作用研究生物活性物质是指具有生物学活性和功能的物质,例如天然产物、药物、酶、抗体、多肽、蛋白质、 DNA 和 RNA 等。

这些物质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包括抗菌、抗癌、抗病毒、代谢调节、生长因子、酶活性、免疫调节、生物信号传导等。

然而,生物活性物质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受到其纯度、结构和环境的影响。

因此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及其作用研究成为生物学、生物工程学、化学、药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是指从复杂的混合物中提取出目标物质并剔除其他杂质的方法。

这一步骤对于药物和生物工程学,以及其他领域的实验研究都必不可少。

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方法通常包括分子筛分离、离子交换、亲和层析、凝胶过滤和逆相层析等方法。

在这些方法中,根据生物活性物质的特性选择适当的方法,可以显著提高目标物质的纯度和效能。

离子交换和亲和分离是最常用的生物活性物质分离方法。

离子交换是通过不同官能团的离子吸附材料对带电生物分子进行分离。

其分离原理是通过影响生物分子的电荷,使目标分子与杂质分子在不同 pH 下对逆离子交换和阳离子交换材料的吸附选择性。

亲和分离是通过特定键合剂对目标生物分子具有特异性结合能力进行分离。

不同的亲和层析方法常用于富集具有结构特异性或功能上选择性的生物分子。

例如可用硫酸盐颗粒柱富集青霉素基础,通过亲和层析柱富集多肽序列或蛋白质结构域。

凝胶过滤和逆相层析也是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分离方法。

凝胶过滤是通过分子大小选择性将生物分子分离。

逆向相层析法(RPC)是构建于一个不带电的固定相或填充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多次平衡相和动态相转换实现生物分子的分离。

除了上述基本分离纯化方法,还有一些特殊的分离方法,如一维电泳、二维电泳、毛细管电泳、等。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进行快速的分离纯化,还能有助于深入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生物活性物质的作用研究是指研究其对生物系统的作用和调控机制的研究。

这有助于深入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活性关系和其在生物学、药学和生物工程学领域的应用。

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与纯化技术

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与纯化技术

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与纯化技术:从原理到应用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与纯化是生物学、生物工程以及药物化学等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这种技术主要用于提取天然产物、发现新药物以及研究生物活性物质的信号转导机制等方面。

在对生物活性物质进行研究时,需要对其进行分离与纯化。

本文将从原理、方法及应用三个方面入手,介绍现代以及其应用。

原理: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与纯化是指将复杂的混合物中的有用成分索取出来,而该成分通常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因此,分离和纯化的成果往往是非常少的,需要注意提高分离的效率和选择性。

生物活性物质通常是复杂多样的,并且在混合物中的浓度非常低。

因此,需要采用一系列的分离与纯化方法,才能使其荟萃反映出来。

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与纯化方法按照其物理、化学性质和分子的大小等因素进行分类。

常用的方法包括:离子交换、透析、层析、电泳等。

方法:离子交换是一种最常见的分离与纯化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根据生物物质的电荷差异,在离子交换树脂上进行吸附和脱附。

离子交换树脂是一种将有机化合物固定在其中的高分子物质。

在离子交换分离过程中,生物物质溶液经过树脂的时候,离子交换树脂会对其带电的分子进行吸附,并将其吸附在树脂表面。

然后,根据逐渐增加溶液的离子强度,使得生物物质逐渐从树脂上脱离下来。

通过这样的多次处理,离子交换可以获得比较纯的生物物质。

透析是另一种分离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根据不同大小的分子通过不同大小和孔径的透析膜来进行过滤分离。

透析膜的孔径通常比生物物质小,这使得生物物质可以通过,而较大的分子则无法通过。

层析是一种分离和纯化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将混合样品注入到含有不同固定相的层次柱中,根据各种机制,在柱中形成不同的化学分析区段。

通过轻重分离,生物物质被不同的区段结合,直到最终获得纯化的物质。

电泳是一种根据电荷或大小分子的不同来进行分离的技术。

这种技术需要用到电极,将溶液浸泡在盐桶中,然后试管中的分子通过盐桶电极的分离进入试管腔。

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和分离纯化技术研究

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和分离纯化技术研究

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和分离纯化技术研究生物活性物质是具有生物活性和药理活性的物质,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品、化妆品和食品等领域。

而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大多数是从天然产物中提取和分离出来,因此,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和分离纯化技术是极其重要和必要的。

一、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技术1. 溶剂提取法溶剂提取法是种较为简单的提取方法,它是通过不同溶剂提取样品中的生物活性物质。

其中,常用的溶剂包括乙醇、甲醇、氯仿、醚类和酸类等。

而溶剂提取法的优势在于具有操作简单、提取率高、成本低等优点。

2. 超临界流体提取法超临界流体提取法是一种新兴的提取技术,它是通过超临界CO2、N2O等气体物质作为溶剂,进行提取。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对提取物的选择性好、提取效果稳定等优点。

3. 水提取法相比溶剂提取法,水提取法不含有机溶剂,因此对环境更加友好,更加适合用于大规模生产。

而且水提取法的提取效果基本上在大多情况下都能得到保证。

二、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技术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是提取的关键之一,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应用及其效果。

下面将介绍三种常用的分离纯化技术。

1. 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单一或多重分离技术,其原理是通过模拟相对较大的位移,将分子按其极性和相互作用性质分离出来。

它不仅适用于天然产物,也适用于合成物。

而且它具有分离效果好、灵敏度高、选择性强等优点。

2. 柱层析法柱层析法是一种较常见的分离纯化技术,其原理是通过样品在固定相中的闪耀作用,通过液相流过固相,将不同性质的分子分离开来。

它具有极高的分离效率和分离纯度,也适用于分离非极性物质或半挥发性物质。

3. 液-液分配法液-液分配法是一种简单的分离纯化方法,它通过样品在两个不同极性的液体中的分配系数,将有机物分离成两个相不同的部分,并使其进一步分离和纯化。

虽然液-液分配法技术简单,但它的纯度和选择性却较低。

三、结语提取和分离纯化技术在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精确掌握这些技术对于研究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纯化、分析结构及发掘其中有价值成分是至关重要的。

生物活性物质的快速分离方法

生物活性物质的快速分离方法

生物活性物质的快速分离方法生物活性物质是指能够改变或影响生物学过程的化合物,如激素、细胞因子、抗生素等。

这些物质通常存在于极其微小的浓度下,因此分离和纯化它们是分子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中的关键步骤。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快速、高效的生物活性物质分离和纯化方法。

1. 亲和层析法亲和层析法是一种基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分离方法。

它利用生物活性物质与特定的配体结合的亲和性来进行分离。

这种配体可以是某些金属离子、抗体或蛋白质。

通过将配体连接到纯化材料(如琼脂糖、聚丙烯酰胺凝胶等),可以从囊液或细胞裂解液中选择性地捕获目标分子。

在应用亲和层析法之前,需要构建和优化配体。

一般来说,选择一种已知的配体作为空白对照;然后,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等技术来评估不同配体的亲和性和选择性。

亲和层析的优点包括高度选择性、灵敏度和纯度。

但是,它也有一些缺点,包括可能影响蛋白质活性、昂贵的材料成本、长时间的操作过程和对零碎物的高灵敏度。

2. 离子交换层析法离子交换层析法是一种利用电荷分离生物活性分子的方法。

这个方法的原理是将目标分子从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交换树脂上旁路,来进行分离。

正的离子交换物,如DEAE(二乙氨基乙基)纤维素,通常被用于囊液或细胞裂解液中的阴离子分子的分离。

而负的离子交换物,如CM(羧甲基)纤维素,通常被用于阳离子分子的分离。

离子交换层析的效果可以通过化学计量法进行检测。

这个方法可以快速高效,但需要谨慎操作,避免对目标分子和其他组分造成负面影响。

3. 凝胶过滤层析法凝胶过滤层析法是一种基于分子大小分离生物活性物质的方法。

这个方法的原理是将分子按大小从凝胶孔隙中旁路,来进行分离。

较大的分子通常无法通过孔隙,所以会被留在凝胶中,而较小的分子则会从凝胶孔隙中流出。

凝胶过滤的优点是选择性弱,对分子进行了分离,不会对蛋白质的结构造成影响。

但同时,它也有一些缺点,包括分子流动速率不均匀、凝胶包装成本高等。

4. 电泳法电泳法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分子分离方法。

中国抗生素杂志第35卷1~12期(2010年)目次检索

中国抗生素杂志第35卷1~12期(2010年)目次检索
3 () 1 1 53: 8
喹 诺 酮 类 药 物 及 细 菌 对 其 耐 药 性 机 制 研 究 进 展 夏 蕊 蕊 , 宪 国
虎, 张玉臻, 3 ()2 5 等 54: 5 左氧氟沙星 的有关物 质研 究进 展 王维剑, 元超, 谢 刘琦, 等
3(1: 2 51 80
微生物多糖 1 3 8 的分离纯化 和抗 乙肝病 毒活性研究 姜威, 章
诺 阳, 3 ()2 6 等 53: 3
抗 菌肽分子 结构对其活 性的影 响 张吴 , 海涛, 改瑞, 牛 李 等
3 (2: 9 51)82
田新
抗 菌 肽 相 关 资源 整 合 研 究 李 改 瑞 , 蒙 , 敬 , 3 (O: 3 吴 彭 等 51)74 D 内酰胺 类 抗 生素 异构 体 杂 质 研 究 和 质 控 进 展 蒋 煜 , r峰 , 一 张折
1 68
陈 淑 珍 , 永 甄
在 线 过 程 分 析 技 术 在 抗 生 素 等 药 物 结 晶 中的 应 用 刘 胜 , 侯静 美 , 俊 波 3 (1: 0 龚 51)8 1 抗 生 素 筛选 方 法 马寅 姣 , 宋沁 馨 , 顾觉 奋 3 ()6 4 59: 5 参 与 抗 生 素 生 物 合 成 的F DH, 赖 型 卤化 酶 研 究 进 展 李 航 , A 依
天 , 雪 琴 , 3()4 1 郝 等 56: 3 源 于海 洋 暗 蓝 青 霉P nc l m l iu F2 的 抗肿 瘤 活 性 代 谢 e ilu v m B .0 ii i d 物 : 1 7dh do y3me y.・a o to y a to e英 文1 , -iy rx 一一 t 1 cr meh x xnh n( h 8 b 任 虹, 学 丽 , 谦 群 , 3 ()6 3 曹 顾 等 59: 6 海 绵 疣 孢 菌 FM0 0 1 生 的 2 脱 氧尿 嘧 啶核 苷 聂 毅 磊 , 如 , I 63产 ’ . 林 郑 永 标 , 3 ()4 6 等 56: 2

抗生素科学发展简史完稿

抗生素科学发展简史完稿

抗生素科学发展简史发表者:戴纪刚【摘要】抗生素是微生物学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发现它们的故事也是其历史中极具启发性的篇章。

抗生素的发展过程与其他科学一样:先有了多年的经验积累,再随着其他基本科学的发展而进入到解释现象的阶段,最后通过实验研究的实践成为工业生产,才确立了它的地位。

同时,新抗生素的发现是无止境的。

目前,抗生素研究的领域和对象日益扩大,抗生素科学正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关于抗生素的早期历史,可追溯至古代的传说或记载。

从我国的古籍里面,可以找到很多利用微生物或其产物治疗疾病的记载。

例如《本草拾遗》所说蠕下虫尘土和胡燕窠土能治疗疮痈等恶疾,很可能就是利用尘土中微生物所产生的抗生物质的作用。

更明确的记载是关于“曲”的应用。

早在《左传》中(公元前597年)记载说:“叔展曰:有麦曲乎?日:无。

……河豚腹疾奈何?”给人的印象是用麦曲可以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

关于“曲”在医疗的应用,历代记载甚多。

根据近年的研究证明“曲”可能就是繁殖在酸败的麦上的高温菌“红米霉”。

欧洲、南美等地在数世纪前也曾应用发霉的面包、旧鞋、玉蜀黍等来治疗溃疡、肠道感染、化脓疮伤等疾病。

所以用细菌的产物治疗疾病很早就有,只是那时不知有所谓细菌和抗生物质而已。

直到19世纪后半叶才真正揭开了抗生素的发展序幕。

★微生物间颉颃现象的发现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从19世纪70年代起,微生物间的颉颃现象被各国学者陆续发现并报道。

1874年罗伯茨(william Roberts)在英国《皇家学会会报》上首次发表颉颃现象的报道。

他记载了真菌的生长常常抑制细菌的生长。

这一观察还专门谈到一种青霉菌对细菌生长的影响,并且预示了50年后弗莱明的工作。

可是它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被医史学者所发现。

1876年,廷德尔(Tyndall)报道了青霉菌溶解细菌的现象,并指出在霉菌和细菌为生存而进行的竞争中,霉菌通常是胜利者。

1877年巴斯德(Pasteur)和朱伯特(Joubert)首先进行了初步治疗尝试。

青霉菌素的提取与纯化方法研究

青霉菌素的提取与纯化方法研究

青霉菌素的提取与纯化方法研究青霉菌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

为了充分利用青霉菌素的优势,提高其纯度和产量,科学家们一直在进行着提取和纯化方法的研究。

本文将讨论目前较常见的几种青霉菌素的提取和纯化方法,并探讨其优缺点和改进方向。

一、传统提取方法青霉菌素的传统提取方法主要包括水提法、醇提法和酸提法。

水提法将青霉菌素溶解在水中,通过离心、过滤等步骤获得提取液,再通过浓缩方法得到青霉菌素。

醇提法则是将青霉菌素溶解在乙醇中,青霉菌素在乙醇的溶解度更高,因此可以得到更高纯度的提取物。

而酸提法则是利用青霉菌素在酸性条件下的溶解性更高的特点,通过酸溶液将青霉菌素提取出来。

然而,传统方法在提取效率和纯化程度上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传统方法中可能存在一些杂质,影响了提纯效果。

其次,传统方法耗时长、操作复杂,产出有限,不适应大规模生产的需求。

因此,科学家们开始着手研究新的提取和纯化方法。

二、新的提取方法近年来,新的提取方法不断被开发和改进。

其中,超声波提取法是一种被广泛研究的青霉菌素提取方法。

超声波提取法采用超声波的物理效应,通过声波振动使细胞壁破裂,释放出细胞内的青霉菌素。

相比传统方法,超声波提取法具有提取效率高、操作简单、时间短等优点。

然而,超声波提取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超声波对青霉菌素的分解、提取液中可能存在的杂质等。

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超声波提取法的优化方案,以提高提取效果。

除了超声波提取法,还有一种被广泛研究的新颖提取方法是微波辅助提取法。

微波辅助提取法利用微波的能量使细胞内的青霉菌素被有效解吸。

相对于传统方法,微波辅助提取法可以提高提取效率,减少操作时间,适应大规模生产的要求。

但是,微波辅助提取法仍需注意提取温度、微波功率等参数的控制,以避免影响提取效果。

三、纯化方法的研究在青霉菌素的纯化方法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萃取法、溶剂结晶法和色谱法。

萃取法是一种将青霉菌素从复杂混合物中提取出来的技术,通过萃取剂的选择可以分离得到较纯的青霉菌素。

生物分子分离纯化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生物分子分离纯化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生物分子分离纯化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生物分子分离纯化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将目标蛋白质从复杂的混合物中纯化出来。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分子分离纯化技术也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

本文将着重介绍近几年来生物分子分离纯化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1. 蛋白质折叠态识别的新方法蛋白质折叠态是指蛋白质在细胞内或在离子液相中的结构状态。

在纯化蛋白质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较高的特异性和选择性,而这种特异性和选择性通常需要基于蛋白质的折叠态。

因此,蛋白质折叠态识别一直是生物分子分离纯化技术的重要研究领域。

近年来,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利用氢氚交换质谱(HDX-MS)和其它质谱技术来分析蛋白质折叠态。

这种方法通过对蛋白质和溶液之间的质子交换速率的分析,可以非常精确地识别蛋白质的折叠态。

这种方法可以应用于蛋白质纯化前的筛选或后的质检,从而提高纯化的特异性和选择性。

2. 强流场分离技术传统的离子交换色谱等离子体技术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完成纯化过程,而且在蛋白质极性高的情况下存在选择性下降的问题。

近年来,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即强流场分离技术(ForteBio Technology)。

该技术利用高压和强流场作用于蛋白质,使蛋白质在内部形成高度输入的复合物,从而实现纯化过程。

该技术具有快速、高效和选择性好的特点,成为分离纯化技术的新研究方向。

3. 螺旋卷曲珠蛋白团簇的纯化螺旋卷曲珠蛋白表达和纯化是目前研究人员面临的挑战之一。

近年来,研究人员利用多种分子分离纯化技术,包括亲和色谱、大小排除色谱和离子交换色谱等,来提高螺旋卷曲珠蛋白团簇的纯化效果。

其中,离子交换色谱在螺旋卷曲珠蛋白纯化中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

同时,利用纳米Loading卡片技术能够实现对蛋白质团簇的快速纯化和分析。

4. 电泳技术的新发展电泳技术在分离纯化大分子生物分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了许多新的电泳技术,如迁移电泳和两阶段电泳。

生物活性物质萃取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分析

生物活性物质萃取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分析

生物活性物质萃取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分析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医学领域的萃取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生物活性物质作为药物和保健品的重要来源,其萃取技术的研究进展对于新药开发和健康保健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生物活性物质的萃取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进行深入分析。

一、萃取技术的分类生物活性物质的萃取技术按照不同的分离方式可以分为溶剂萃取、蒸馏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微波辅助萃取、超声波辅助萃取、微乳化萃取等多种不同的技术。

其中溶剂萃取是传统的萃取方法,主要通过溶剂溶解药材中的有效成分,然后通过冷却、浓缩等方式得到纯化的生物活性物质。

蒸馏萃取和超临界流体萃取则是应用了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来实现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

超声波辅助萃取和微波辅助萃取则是结合了机械振动和高频电磁场,使药材中的细胞壁破坏,提高了生物活性物质的析出率。

而微乳化萃取则是通过微乳化剂将水溶性的生物活性物质转移至具有亲脂性的微乳液中。

二、萃取技术的应用生物活性物质萃取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

除了常用的生物药物开发外,生物活性物质还被广泛用作保健品。

一些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物质的天然产物,如青蒿素、大豆异黄酮、虫草、灵芝等,已经成为了保健品市场的新宠。

生物活性物质的起源多为天然产物。

在传统中药材的提取中,超声波、微波和微乳化技术已经广泛应用。

植物的种类非常多,因此也有很多品种的草药可以被萃取出来,比如人参、川贝、黄芪、当归、枸杞、田七、菜头等等。

这些中药材经过萃取技术的分离纯化后,可以用于开发保健品和药物。

另外,在微生物领域,生物活性物质的萃取技术也被广泛引用。

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抗菌物质、酶、细胞壁成分和药用菌株等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以使用超声波、微波辅助萃取和微乳化法提取纯化,这些物质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尤其是一些抗生素类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以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用常规方法提取,而萃取技术可以大大减少提取和纯化的时间和成本。

三、萃取技术的发展趋势生物活性物质的萃取技术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多种萃取技术的组合。

我国制药分离纯化技术现状和发展方向

我国制药分离纯化技术现状和发展方向

我国制药分离纯化技术现状和发展方向一、我国制药分离纯化技术概述:制药分离过程主要利用待分离的物质中的有效活性成分与共存杂质之间在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性质上的差异进行分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这大千世界中,有着形形色色的动植物,不计其数的化合物,想要从里面找到能够制成药物的有效成分就如同大海捞针一样,是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

此外,制药分离工程与许多医药技术产品质量的优劣、成本的高低、竞争力的大小等密切相关,还与许多新产品的开发以及环境保护息息相关。

因此,制药分离纯化技术在制药工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总体来看,医药技术是21世纪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也必将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而制药分离工程国内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是医药技术产业实现生存进步及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

二、我国制药分离纯化技术现状:目前,我国传统的分离纯化方法主要有水提醇沉法(水醇法)、醇提水沉法(醇水法)、酸碱法、盐析法、离子交换法和结晶法等,普遍存在有效成分收率低,纯度低,工序多,周期长和能耗高等缺点,直接限制了我国制药技术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制药分离纯化技术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新的技术和方法,例如:絮凝沉淀法、大孔树脂吸附法、超滤法、高速离心法等。

这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推动了医药的现代化进程,为我国的医药行业走向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技术:是一种不用任何固态载体或支持体的液液分配色谱技术。

主要用于天然药物成分的分离设备和分析中。

该技术分离效率高,产品纯度高,不存在载体对样品的吸附和污染,具有制备量大和溶剂消耗少等优点。

分子印迹技术:以待分离的分子为印迹分子,制备对该类分子有选择性识别功能的高分子聚合物-分子印迹聚合物,然后以这种分子分子印迹聚合物为固定相来进行分离的技术。

主要用于化学仿生,色谱分离,固相萃取,天然抗体模拟,控制缓释药物等。

大孔吸附树脂技术:以大孔吸附树脂为吸附剂,利用其对不同成分的选择性吸附和筛选作用,通过选用适宜的吸附和解吸条件借以分离、提纯某一或某一类有机化合物的技术。

农用抗生素分离纯化的研究进展

农用抗生素分离纯化的研究进展

rr l g l r l a t it s v r t s o s s p o u t n n ti a e,w e iw t e t c n c l c a a trs c i s l t n a ey a n u t a i o i a e i f ma r d ci .I h s p p r e r ve e h ia h r ce t n i a i , c u n b c i e o h i i o o
关 键 词 : 用 抗生 素 : 离 ; 化 农 分 纯 中圈 分 类号 : 4 2 8 s8.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4 8 4 2 0 ) 2 0 2 — 3 1O — 7 X(0 8 0 — 14 0
Pr g s n t e r s a cIi he a r c t a nt i tc o l s0 h e e r h n t g iulur la tb o i ss Re r I i
e par ・on at anI i ● C pnr● c i 1 I iJ at l … on
S HANG Ru ‘ i 一,Z ENG i c i Ha Ja Z Hu — a , o i2
(. teK yBoeh o g aoa rfrToia Co sC A , aku5 10 ,hn, . ol eo n i n et n l t 1Sa e it nl yLb r oy o r cl r , AT S H io 7 1 1 ia 2 C l g t c o t p p C . e fE v o m n dPa r a n
维普资讯
14 2
广东农业科学
2 0 年 第 2期 08
农用抗生素分离纯化的研究进展

抗生素

抗生素

化学发光法分析抗生素类药物的应用进展学生: 张丛丛指导教师: 曹伟周长利摘要综述抗生素类药物的分类,综述近些年来国内外有关化学发光分析在抗生素类药物中的应用,对化学发光与其他分析技术的联用前景略作评述。

关键词化学发光法;抗生素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对各种病原微生物有强力的抑制或杀灭作用,是临床医学上的一类重要药物。

近年来,世界上抗生素的生产和应用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保障人类的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生素种类繁多,目前,世界各国实际生产并用于医疗的抗生素有三百余种[1]。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以化学结构和性质而言,可分为以下9类[2]:1. 四环素类;2. 氯霉素类;3. 氨基糖苷类;4. 头孢菌素类;5. 大环内酯类;6. 多肽抗生素;7. 蒽环类;8. 林可霉素类;9. 其他。

为了有效地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和进一步研究开发新药,一方面必须控制和保证药物及制剂的质量,即必须进行成品药物分析;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药物在肌体内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的研究,即需要进行体内药物分析,这些都对分化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因此,除了对现有方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外,研究和发展新的高灵敏、高选择性分析技术,以便更好地满足药物生产和临床分析的需要,无疑是一件重要意义的工作。

化学发光分析法不需要外部光源,消除了杂散光及因光源发光不稳定而导致波动的缺点,从而降低了噪声,提高了信噪比,再加上灵敏的光电检测技术,使该法具有背景低、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分析速度快、仪器简单等优点。

化学发光分析法是一种有效的微量和痕量分析法,常与其它分析技术联用,如毛细管电泳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流动注射技术、纳米技术、微透析技术、微流控芯片及一些新的固定化试剂技术。

正因如此,化学发光分析已广泛用于无机分析、有机分析、生物活性氧研究、免疫分析、环境生物医药科学和临床化学等方面。

本文就近几年来化学发光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的应用和研究进展上作些评述。

生防菌淡紫拟青霉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分析的开题报告

生防菌淡紫拟青霉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分析的开题报告

生防菌淡紫拟青霉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拟青霉素是青霉素的一种衍生物,具有广谱的抗生素活性。

然而,由于长期广泛的使用,许多细菌已经产生了针对拟青霉素的耐药性,从而导致了抗药性问题的产生。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寻找新的抗菌剂。

天然产生的生防菌淡紫拟青霉素是一种具有抗菌活性的生物大分子,对感染的细菌具有显著的杀菌效果,并且在使用中不易出现耐药性的问题。

因此,研究生防菌淡紫拟青霉素的分离、纯化及结构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1.生防菌淡紫拟青霉素的生物学特性研究:通过对生防菌淡紫拟青霉素的形态特征、生长条件、生长速率等进行研究,进一步认识其生物学特性。

2.生防菌淡紫拟青霉素的分离和纯化:采用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逆渗透等技术尝试将生防菌淡紫拟青霉素从菌体中分离、纯化。

3.生防菌淡紫拟青霉素的化学组成分析:通过对生防菌淡紫拟青霉素的纯化物进行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紫外光谱分析等方法,探索其化学组成结构。

4.生防菌淡紫拟青霉素的生物活性研究:采用纸片扩散法、微量稀释法等方法检测生防菌淡紫拟青霉素的抗菌活性,并且研究其最小抑菌浓度和杀菌机理。

三、研究方法:采用生物学、化学分离和分析方法,如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逆渗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紫外光谱分析等。

四、研究预期成果:1.成功分离、纯化并且得到生防菌淡紫拟青霉素的纯品。

2.初步探索生防菌淡紫拟青霉素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其特征3.深入了解生防菌淡紫拟青霉素的生物活性及其杀菌机理。

通过本研究,有望为生防菌淡紫拟青霉素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更为广泛和深入的认识和基础分析。

制备、纯化和鉴定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制备、纯化和鉴定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制备、纯化和鉴定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刘铭;刘玉环;王允圃;阮榕生;樊亮亮;邹慧芳;涂春明【摘要】近年来,分离纯化以及鉴定技术的发展加速了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程.生物活性肽被定义为具有生物活性,诸如抗氧化、降血压、抗血栓、减脂、抑菌和抗炎症功效等的,由2~20个氨基酸组成的特定肽类的总称.低毒和高特异性的特点使生物活性肽在食品和医药行业有着独特应用价值.文中重点综述了生物活性肽的制备,特别是微生物发酵和酶水解,并分析了各种技术手段的联用和辅助手段的运用.为了确定表征生物活性肽的主要方法,对分离、纯化和鉴定的方法进行了总结.最后,还对商业化应用中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期刊名称】《食品与发酵工业》【年(卷),期】2016(042)004【总页数】8页(P244-251)【关键词】生物活性肽;纯化;鉴定;应用挑战【作者】刘铭;刘玉环;王允圃;阮榕生;樊亮亮;邹慧芳;涂春明【作者单位】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47;南昌大学生物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西南昌,330047;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47;南昌大学生物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西南昌,330047;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47;南昌大学生物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西南昌,330047;明尼苏达大学生物制品与生态工程系,美国明尼苏达,55108;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47;南昌大学生物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西南昌,330047;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47;南昌大学生物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西南昌,330047;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47;南昌大学生物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西南昌,330047【正文语种】中文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之一,是对于人体生长和维持正常生理代谢必不可少的必需氨基酸的来源,同时也是机体能量的来源。

青霉素的提取与纯化[发明专利]

青霉素的提取与纯化[发明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12]发明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11]公开号CN 1110686A[43]公开日1995年10月25日[21]申请号94116070.X [22]申请日94.9.22[71]申请人天津大学地址300072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72]发明人李十中 [74]专利代理机构天津大学专利代理事务所代理人曲远方 张强[51]Int.CI 6C07D 499/18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54]发明名称青霉素的提取与纯化[57]摘要本发明属于有机化合物的分离。

在青霉素发酵液的溶剂萃取工艺中不引入任何表面活性剂,采用切割分子量20000及以下的超滤膜对该发酵液或其过滤后的滤液进行超滤处理,纯化滤液,透过液的青霉素萃取过程可在生产中使用任意萃取设备一次完成青毒素的提纯和浓缩过程,萃取液用无盐水洗涤,进一步纯化萃取液。

94116070.X权 利 要 求 书第1/1页 1、一种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工艺,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使用切割分子量(MWCO)20000及以下的超滤膜对青霉素发酵液预处理过滤后的滤液,或直接对发酵液进行超级过滤,纯化滤液,透过液的青霉素萃取过程可在生产中使用的任意萃取设备中一次完成青霉素的提纯和浓缩过程,萃取液用无盐水洗涤,进一步纯化萃取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化合物分离工艺,其特征在于超级过滤是在5~30℃,0.1~0.5MPa的条件下进行的。

94116070.X说 明 书第1/3页青霉素的提取与纯化本发明属于有机化合物的分离。

青霉素的提纯在已有技术中有报导,从发酵液中提取青霉素,有活性碳吸附法、沉淀法、离子交换法、溶媒萃取法等方法。

目前普遍采用溶媒萃取法,是将有机溶媒与青霉素发酵液预处理过滤的滤液混合,通过调节PH值使青霉素由水相转入溶媒,达到提纯和浓缩的目的。

该方法有以下几种:将青霉素由滤液通过Podbielniak萃取机一步萃取到溶媒中的一步萃取法(prensive Biotchnology.ed.M.Mooy oung.vol.3.P28-29 Pergamon press New York,1985);将青霉素由滤液提入溶媒,转入缓冲液,再由缓冲液提入溶媒相的三步提取法(俞文和等,《抗生素工艺学》,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P227(1988年);将青霉素提入溶媒后直接进行共沸结晶的一次萃取共沸结晶法(俞文和等,《抗生素工艺学》,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P196-197(1988年));对青霉素发酵液直接使用倾析器进行萃取的直接萃取法(俞文和等,《抗生素工艺学》,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P227(1988年))。

桑叶中1—脱氧野尻霉素提取纯化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桑叶中1—脱氧野尻霉素提取纯化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桑叶中1—脱氧野尻霉素提取纯化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摘要:桑叶中的1-脱氧野尻霉素 (1-deoxynojirimycin, DNJ) 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降血糖、抗肿瘤、抗氧化、抑制糖化等多种药理活性。

本文综述了目前桑叶中 DNJ 的提取、纯化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常规离子交换层析、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毒素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法、近红外光谱及其对 DNJ含量测定的检测方法,并对其各项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比较和展望。

1.引言DNJ 分子式为 C6H13NO4,分子量为 163.18 Da,是一种丝氨酸葡萄糖苷酶(α-glucosidase) 抑制剂,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此外,DNJ 还具有一定的抗肿瘤[2]、抗氧化[3]和抑制糖化[4]等生物活性。

由于 DNJ 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较高的药理学研究价值,因此其在药物、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已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旨在综述桑叶中 DNJ 的提取、纯化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尝试对其优缺点进行评价和展望,以期为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2.DNJ 的提取和纯化方法2.1 常规离子交换层析法常规离子交换层析法是目前 DNJ 提取和纯化的主流方法之一,其主要原理是利用固定在层析柱填料上的离子交换基团与待提取化合物的亲和性差别,通过电荷相互作用和竞争吸附来实现分离纯化[5]。

具体方法为:先提取桑叶中的总黄酮和 DNJ ,用超滤膜切分黄酮体系,然后在经过提取的细胞滤液中加入硫酸铵粉末,沉淀时间 2 h,收集沉淀,用常规离子交换层析柱进行纯化[6]。

其优点是简单易行,可扩展性好,但存在一定的操作难度和效率低的缺点。

2.2 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是 DNJ 分离、纯化和检测的一种高效且常用的方法。

与常规离子交换层析方法相比,其分离能力更强、杂质排除率更高、精度和效率更高,适用于大规模生产和高标准纯化[7]。

从抗生素谈生物药物

从抗生素谈生物药物

从抗生素谈生物药物生物药物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借助某些微生物、植物或动物来生产所需的药品,采用DNA重组技术或其它生物新技术研制的蛋白质或核酸类药物。

生物药物包括从动物、植物、海洋生物、微生物等生物原料制取的各种天然活性的物质及其人工半合成的天然物质类似物。

因而抗生素、生化药物、生物制品等均属生物药物范畴。

抗生素是人类20世纪最大的发现之一,自40年代第一个抗生素—青霉素应用于临床上以来,人类又大量开发了多种抗菌药物,到目前已从自然界获得了4000余种抗生素,迄今为止,不存在对抗生素完全无耐药性的细菌,也不存在对抗生素完全敏感的细菌。

耐药性病原体的增多,特别是多重耐药性病原体的增多使人类面临耐药菌感染的威胁。

一、抗生素的耐药性1 、我国抗生素的使用现状我国医院几乎每一个科室,每一个专业的医生都在使用抗生素,且使用率非常高。

在医院里抗生素的使用占总量的30%~50%,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达80% ,广谱抗菌药和联合使用二种以上抗菌药占58% , 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

除了医院,老百姓的家里都会有抗生素存在,药店里的很大一部分也是抗生素,种种迹象表明抗生素滥用已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对此进行严格的、科学的指导管理,使抗生素的使用合理化。

2 、耐药性耐药菌的耐药性是指,当长期应用或接受抗生素或其他抗生化学药剂时,本来敏感的细菌多数被杀灭,而少数菌株可因基因突变、耐药质粒的产生等而生存,并大量繁殖,从而对某种或某类抗生素产生部分或完全的耐药性,也称之为获得性耐药性。

而一些细菌对某些抗生药物天然不敏感,即天然耐药性,也称固有耐药性。

目前认为获得性耐药性是微生物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这是我们人类长期使用抗生素和不合理使用抗生药物的直接后果。

3 、抗生素耐药菌增多的原因20世纪末学者们已经注意到微生物因继续与抗生素如青霉素、氯霉素相接触而获得耐药性,不仅单纯为耐药性地提高,主要是使抗生素完全失效。

生物产品分离纯化的一般工艺流程及发展前景

生物产品分离纯化的一般工艺流程及发展前景

生物产品分离纯化的一般工艺流程1.生物材料的来源及选择生物产品的种类繁多,如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蛋白质、酶、核酸、多糖、脂类等。

各种生物物质主要来源于它们广泛存在的生物资源中,包括天然的生物体及其器官、组织以及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的生物体等,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植物器官及组织植物器官及组织中含有很多活性成分,我国药用植物种类繁多,从天然植物材料中寻找和提取有效生物药物已逐渐引起爪视,品种逐年增加。

此外,转基因植物可产生大览的以传统方式难以获得的生物物质。

②动物器官及组织以动物器官和组织为原料可制备多种生物制品,从海洋生物的器官和组织中获取生物活性物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重要的发展趋势。

③血液、分泌物及其他代谢物人和动物的血液、尿液、乳汁,以及胆汁、蛇毒等其他分泌物与代谢产物也是生物物质的正要来源。

④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微生物种类繁多,其代谢产物有1300多种,应用前景广泛。

以微生物为资源,除了可生产初级代谢产物如奴荃酸、维生索外,还可生产许多次级代谢产物如抗生素等。

⑤动植物细胞培养产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使得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中获得有较高应用价值的生物物质成为可能,且发展迅速,前景广阔。

选择生物材料主要根据实验的目的而定。

从工业生产角度来考虑,首先是材料来源丰富、含量高、成本低。

有时材料来源丰富但含最不高,或者材料来源、含量都很理想,但材料中杂质太多,分离纯化手续十分烦琐,以致影响质量和收率,反不如含量低些但易于操作获得纯品者。

因此,必须根据共体情况,抓住主要矛后而决定取舍.如果为了科学实验和某种特殊需要,例如从某种材料或某一生物品种中寻找某种未知物质,选材时则无需全面考虑上述问题,只要能达到实验目的即可。

2.分离纯化的一般工艺流程由于工业生物技术产品众多,原料广泛,性质多样,用途各异,且对产品质量与纯度的要求也可以是多方面的,因而其分离纯化技术、生产工艺及相关装备也是多种多样的。

大多数生物产品的分离纯化过程按生产过程的顺序大致可分为四个类似步骤,即预处理与固液分离、提取(初步纯化)、精制(高度纯化)和成品制作,具体流程见图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2013 ---- 2014 学年第一学期)学院(中心、所):生物技术研究所专业名称:微生物学课程名称:生物活性物分离技术论文题目:抗生素的分离提纯及活性研究进展授课教师(职称):丁国斌研究生姓名:年级:2013级学号:201323001002成绩:评阅日期: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2014年1月16日抗生素的分离纯化及活性研究进展摘要:抗生素是一类在微量时就能抑制或杀死其他生物细胞的生理活性物质。

本文是一篇综述性文章,主要通过对抗生素的分离提纯及活性研究,在简要说明常用的的分离技术的同时,也对现在的新型方法有较为详尽的介绍。

最后对个别特定的抗生素的活性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抗生素;分离提纯;活性研究Abstract:A class of antibiotics are able to inhibit or kill cells in the micro-organisms other physiologically active substances. This article is a review article, mainly through the purification and separation of the activity of antibiotics, in a brief description of commonly used separation techniques, but also a new approach to now have a more detailed introduction. Finally,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individual-specific activity of antibiotics against elaborated.Keywords: antibiotics;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activity很多食物或者中药中含有丰富的小分子物质,近些年抗生素的使用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抗生素是一类在微量时就能抑制或杀死其他生物细胞的生理活性物质。

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些小分子性质的活性,首先要对这些活性物质进行提取纯化[1]。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也是科研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2]。

物质在分离和提纯中会使用一些物理和化学方法,而对于大分子物质来说,研究的人员较多,且获得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小分子物质相比之下方法的介绍还比较少,接下来就抗生素的分离提纯技术从传统到现在所发展使用的技术做一总结和归纳,以及每一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并举例加以说明。

最后主要针对真菌抗生素的活性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1.抗生素分离提纯的传统技术抗生素在提取前必须初步搞清它的一些性质,如通过纸电泳和纸层析的方法可了解该抗生素是中性、碱性、酸性或两性物质以及在各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

常用的抗生素提取方法包括溶媒萃取法、吸附法、离子交换法、沉淀法。

针对于抗生素的纯化,上述的萃取、吸附、离子交换法当然也能用于精制,但技术上有所发展。

如在精制时采用的不仅是一次萃取或一次吸附,而是多次萃取或多次吸附,即色谱分离的方法等。

1.1溶媒萃取法溶媒萃取法的原理是利用抗生素和杂质在溶媒中的溶解度不同,将抗生素选择性地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

不同的pH对抗生素的提取效率有一定的影响,如青霉素在pH值为2.7时形成游离酸,此时它能转入乙酸戊酯有机相中,当pH 调至中性时,其则能转入水相。

溶媒萃取法较适宣分离极性较弱的抗生素,研究人员用带溶剂萃取方法有时也可以将极性较强的抗生素转入有机相中。

随着抗生素工业的发展,溶剂萃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迅速发展。

1.2吸附法吸附法在许多抗生素的提取和精制中得到应用,特别是一些在溶液中不形成离子因而不能用离子交换荆提取的抗生素,吸附法也用来使抗生素溶液除去色素和其它杂质。

常用的吸附剂包括活性炭、氧化铝、大孔网格吸附剂等。

活性炭作为吸附剂,其选择性较差,只适合抗生素的初步提取和除去滤液中的色素。

用氧化铝柱层析时,抗生素的发酵滤液一般要经过过滤、脱色、浓缩后再上柱层析。

大孔网格吸附剂是当前反应性高分子技术领域发展最迅速、最活跃的一个分支,它可适合于吸附各种有机化合物,目前它已逐渐取代活性炭和氧化铝等吸附裁,在抗生素工业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1.3离子交换法离子交换法在抗生素的提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选择合适的树脂是应用离子交换法的关键,选用树脂取决于抗生素的性质。

一般来讲,对强酸性抗生素宣选用弱碱性树脂,对于弱碱性抗生素宣选用强酸性树脂:同理,弱酸性抗生素宣选用强碱性树脂,强酸性抗生素宣选用弱碱性树脂,同时树脂的交联度对分离提取效率有很大的影响。

1.4沉淀法沉淀法利用了抗生素和某些酸碱形成不溶性的盐而沉淀,且此沉淀在改变条件后,可以使沉淀物重新溶解的特性。

对于碱性和两性的抗生素可用不同种类的酸作为沉淀剂,酸性抗生素可和有机碱形成盐而沉淀。

1.5色谱法色谱法又称色层法、层析法,是用于分离多组分有机混合物的一种高效分离技术。

色谱法是基于混合物各组分在两相(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不均匀分配进行分离的一种方法。

不均匀分配的先决条件,是各个组分对两相亲和力的不用和向两相不均匀分配的可能性。

由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对两相的亲和力有差异,它们穿过固定相的流动速度(或在固定相中的滞留时间)就有不同,从而得到分离。

色谱法有两种不同的相:一种为固定相,即固定的位置(可以是固体或者液体);另一种为流动相,即流动的溶液或气体。

以气体为流动相的称为气相色谱,液体为流动相的称为液相色谱。

根据各组分在固定相中的作用原理不同又可分为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排阻色谱等。

根据载体及操作条件的不同,又可分为纸色谱、薄层色谱、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

1.6结晶与重结晶法固体有机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密切关系。

一般是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

若把固体物质溶解在热的溶剂中达到饱和,冷却时由于溶解度降低,溶液变成过饱和而析出结晶。

一般来讲,一个固体达到一定的纯度,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出现结晶。

利用溶剂对被提纯物质及杂质的溶解度不同,可以使被提纯物质从过饱和溶液中析出。

而让杂质全部或大部分仍留在溶液中(或被过滤出去)从而达到提纯目的。

一般能结晶的物质大部分是比较纯的化合物,有时结晶也是混合物,即使这样,也还是可以和不结晶的部分分开。

从不是结晶状物质处理到结晶状,叫结晶。

从比较不纯的结晶用结晶方法精制到较纯的结晶称为重结晶。

最后的精制成品还需干燥。

干燥的方法很多,如真空干燥、冷冻干燥、红外线干燥等。

2. 近年发展的新型分离提取和纯化技术2.1液膜分离液膜分离技术是美籍华人黎念之博士1968年首次提出的。

该技术的特点是,通过高度分散的微细液界面的传质。

比溶剂萃取和离子交换吸附等传统的分离技术具有传质速度快、选择性高、萃取和反萃同时进行、能耗低等一系列优点。

液膜通常由膜溶剂、表面活性剂、流动载体和膜增强添加剂组成[3-5]。

膜溶剂是成膜的基体物质,一般为水或有机溶剂,选择的依据是液膜的稳定性和对溶质的溶解性。

表面活性剂能明显降低液体的表面张力或两相的界面张力,对液膜的稳定性、渗透速度、分离效率和膜的重复使用有直接影响。

流动载体的作用是选择性迁移指定的溶质或离子,常为某种萃取剂。

膜增强添加剂用于增加膜的稳定性,即要求液膜在分离操作时不会过早破裂,在破乳工序中又容易被破碎。

朱澄云等[6]研究了用乳状液膜法从发酵液中提取青霉素G 时,不同实验条件对提取率的影响。

采用最佳实验条件,可达到提取率76. 5 % 、浓缩比6. 0的效果。

2.2双水相萃取技术双水相体系萃取技术(Aqueous Two Phase Extraction,ATPE)是一种高效而温和的生物分离新技术,自1956 年瑞典伦德大学的AlbertsSon[7]将双水相体系成功用于分离叶绿素到1979年德国GBF的KuLa[8]等人23将双水相萃取分离技术应用于生物产品的分离,及国内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A TPE技术的研究,ATPE法以其操作方便,分离效率高,不会导致被分离物质的破坏和失活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工等领域的产品分离和提取[9]。

2.3超临界萃取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SFE),是近二三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

该技术有许多传统分离技术不可比拟的优点:1、具有较强的溶解能力,流体的表面张力为零。

更容易渗透被提取物中;2、溶质在其中扩散系数却与气体相似。

提取时间短,提取时间一般只需数10min;3、超临界流体在通常状态下即成为气体,因此萃取后溶剂立即变为气体而逸出,不会有有机溶剂残留。

4、过程易于调节,通过改变萃取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可以选择性地萃取某些组分。

此外,由于CO2:的临界温度只有31.3℃,临界压力为7390kPa,而且来源丰富、惰性,最常应用的超脑界流体是超临界CO2,所以,超临界流体萃取还有无毒、不会破坏热敏物质、价格低廉等优点。

2.4微波萃取技术微波萃取是利用微波能来提高萃取率的一种最新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微波萃取具有设备简单、适用范围广、萃取效率高、节省时间、节省试剂、污染小等特点。

微波萃取技术与传统煎煮法相比较,克服了材料细粉易凝聚、易焦化的弊病。

提取时间极短。

但这一技术用于天然产物的提取尚属起步,其萃取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

2.5薄层色谱法(TLC)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吸附薄层色谱分离法,它利用各成分对同一吸附剂吸附能力不同,使在移动相(溶剂)流过固定相(吸附剂)的过程中,连续的产生吸附、解吸附、再吸附、再解吸附,从而达到各成分的互相分离的目的。

采用TLC法队庆大霉素进行分折,具操作简便、分离效果好、测定结果准确,但是重现性较差。

TLC法是中药鉴定中最常用且简便、直观、经济的一种色谱法。

样品点样展开后,可通过斑点的荧光或显色反应直接鉴定比较,也可通过扫描定性、定量分析,几乎适用于所有的动、植物类药材的鉴定。

2.6高效液相色谱(PHPLC)高效液相色谱(PHPLC),具有产品纯度高、产率高、分离速度快、检测方便、收集产物准确等优点,成为近年来制备、纯化天然产物的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在中医药研究标准品的制备与产品的分离纯化得到广泛的应用[10]。

其中,带有吸附功能基团的反相层析介质表现出优异的分离性能。

但因价格昂贵,且需要高压泵输送系统,现有的有修饰基团的反相层析介质几乎都是用作分析为主,较少应用于制备级生产。

2.7高速逆流色谱法 (HSCCC)高速逆流色谱法(HSCCC),于1982年由美国国立卫生院Ito博士研制开发的一种新型的、连续高效的液液分配色谱技术[11],与其它色谱技术不同的是它不需任何固态载体,因此能避免固相载体表面与样品发生反应而导致样品的污染、失活、变性和不可逆吸附等不良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