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及成分血的合理应用PPT课件
合集下载
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ppt
第20页/共106页
• 3.8更新急性失血需要补充全血的旧观念
• 有人认为急性失血失掉的是全血,理应用全血 补充,全血既含红细胞,又含补充血容量的血 浆,血浆中既含血小板又含丰富的凝血因子, 因此失血用全血补的概念长期被医生所遵循, 实际上这是误区。
• 急性失血病人失的是全血,但补充的全血成分 量不全,不能代替全血,因急性出血病人不但 丢失全血,而且有失血后的体液转移,组织间 液迅速向毛细血管内移动,起自身输液作用, 补偿丢失的部分血容量。在补充血容量、止血
• 落后状态,目前仍然沿用输全血,为此需要
第4页/共106页
• 三、 要更新几种观念
• 3.1为什么要限制不必要的成分?
• 1. 输血免疫学发现:红细胞血型有26个 血型系统,400多种抗原,HLA抗原已知 的也有150多种,表现型达上亿种,粒细 胞和血小板也有它的特有抗原,血清蛋白 多态性十分复杂,这就意味着异体血液可 能作为一种免疫原输入受者体内,产生相 应的抗体,导致不必要的 第5页/共106页 输血反应,或输
第14页/共106页
• 3.6 3天内的ACD血和7天内的CPD抗凝剂保存的全血,为什么可视为新鲜血 • 3.6.1 看CPD全血4℃保存的生化改变 • 4℃保存7天内的CPD和3天内的ACD全血都可认为是新鲜血。这主要指红细胞
存活率和功能而言,(2,3—DPG占99%)几乎未减少,以及红细胞代谢产物 积累最少为标准的,因全血的保存处方是为保存红细胞而设计的,由于各种血液 成分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即使将来也很难用一个处方保存所有的血液成分。CPD 全血4℃保存的生化改变详见表1。
• 是指网织红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间的红细胞,其 存活期明显地比成熟红细胞长,半存活期为44.9 天,而成熟红细胞为29天,年青红细胞可明显地 延长输血间隔,减少输血次数10%-50%,因反复
• 3.8更新急性失血需要补充全血的旧观念
• 有人认为急性失血失掉的是全血,理应用全血 补充,全血既含红细胞,又含补充血容量的血 浆,血浆中既含血小板又含丰富的凝血因子, 因此失血用全血补的概念长期被医生所遵循, 实际上这是误区。
• 急性失血病人失的是全血,但补充的全血成分 量不全,不能代替全血,因急性出血病人不但 丢失全血,而且有失血后的体液转移,组织间 液迅速向毛细血管内移动,起自身输液作用, 补偿丢失的部分血容量。在补充血容量、止血
• 落后状态,目前仍然沿用输全血,为此需要
第4页/共106页
• 三、 要更新几种观念
• 3.1为什么要限制不必要的成分?
• 1. 输血免疫学发现:红细胞血型有26个 血型系统,400多种抗原,HLA抗原已知 的也有150多种,表现型达上亿种,粒细 胞和血小板也有它的特有抗原,血清蛋白 多态性十分复杂,这就意味着异体血液可 能作为一种免疫原输入受者体内,产生相 应的抗体,导致不必要的 第5页/共106页 输血反应,或输
第14页/共106页
• 3.6 3天内的ACD血和7天内的CPD抗凝剂保存的全血,为什么可视为新鲜血 • 3.6.1 看CPD全血4℃保存的生化改变 • 4℃保存7天内的CPD和3天内的ACD全血都可认为是新鲜血。这主要指红细胞
存活率和功能而言,(2,3—DPG占99%)几乎未减少,以及红细胞代谢产物 积累最少为标准的,因全血的保存处方是为保存红细胞而设计的,由于各种血液 成分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即使将来也很难用一个处方保存所有的血液成分。CPD 全血4℃保存的生化改变详见表1。
• 是指网织红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间的红细胞,其 存活期明显地比成熟红细胞长,半存活期为44.9 天,而成熟红细胞为29天,年青红细胞可明显地 延长输血间隔,减少输血次数10%-50%,因反复
安全输血及合理用血PPT课件
血常规,血型,肝功能,乙肝五项,丙肝,艾滋病,梅毒。
.
37
输血传播疾病
对人群:风险很小,但零风险不存在。 对个体:一但被感染,风险是100%。
.
38
WHO血液安全战略
仅从低危人群的自愿无偿献血者中采集血液。 对所有捐献的血液进行输血传播传染病筛查。 通过临床血液的合理使用,减少不必要的输
.
20
济阳县中医院副院长陈跃说:“Rh(-) 型血不是常规检查项目,医院事先没有做这项 检测,也没有准备相应血液。”
.
21
央视《东方时空》播出《血型之谜》 节目内容:
照片上的女孩叫谢晓蓉,1997年她曾因车祸被 送到天津医院抢救,在治疗过程中医院给她输 了2800毫升AB型Rh阳性的血。可后来得知谢晓 蓉的血型是AB型Rh阴性。后来她的母亲认为: 谢晓蓉就是因为输血产生了抗体,抗体产生后 作为女性将来一旦孕育血型为Rh阳性的胎儿, 在生产时就可能出现新生儿溶血症,导致婴儿 死亡。
.
55
卫
生 部
1998年10月1日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
颁
布 的
1999年1月5日颁布了《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试行)
输
血
有
关 的
2012年8月1日颁布了《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第85号令)
法
律
法
2000年6月颁布了《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规
.
56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卫生部令第85号)
.
8
•护士缺乏责任心
•输血前没有查对
•对输血反应认识 不足
.
9
错输异型血构成医疗责任事故
当班护士张×将15床顾דA”型血与输血单核对 后准备给15床输血。加2床金×家属对张×说:“加2 床盐水没有了,张×即跟家属去加2床处(加2床上午 输过血)。后张X拿着15床的”A“型血示经核对给加 2床金×输了(金是”O“型血)。过了一会儿,15床 家属向另一位护士杨××反映,为什么还不给15床输 血。杨×见少了一袋血,便问张×,张×才意识到输 错血了,导致患者死亡。
.
37
输血传播疾病
对人群:风险很小,但零风险不存在。 对个体:一但被感染,风险是100%。
.
38
WHO血液安全战略
仅从低危人群的自愿无偿献血者中采集血液。 对所有捐献的血液进行输血传播传染病筛查。 通过临床血液的合理使用,减少不必要的输
.
20
济阳县中医院副院长陈跃说:“Rh(-) 型血不是常规检查项目,医院事先没有做这项 检测,也没有准备相应血液。”
.
21
央视《东方时空》播出《血型之谜》 节目内容:
照片上的女孩叫谢晓蓉,1997年她曾因车祸被 送到天津医院抢救,在治疗过程中医院给她输 了2800毫升AB型Rh阳性的血。可后来得知谢晓 蓉的血型是AB型Rh阴性。后来她的母亲认为: 谢晓蓉就是因为输血产生了抗体,抗体产生后 作为女性将来一旦孕育血型为Rh阳性的胎儿, 在生产时就可能出现新生儿溶血症,导致婴儿 死亡。
.
55
卫
生 部
1998年10月1日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
颁
布 的
1999年1月5日颁布了《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试行)
输
血
有
关 的
2012年8月1日颁布了《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第85号令)
法
律
法
2000年6月颁布了《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规
.
56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卫生部令第85号)
.
8
•护士缺乏责任心
•输血前没有查对
•对输血反应认识 不足
.
9
错输异型血构成医疗责任事故
当班护士张×将15床顾דA”型血与输血单核对 后准备给15床输血。加2床金×家属对张×说:“加2 床盐水没有了,张×即跟家属去加2床处(加2床上午 输过血)。后张X拿着15床的”A“型血示经核对给加 2床金×输了(金是”O“型血)。过了一会儿,15床 家属向另一位护士杨××反映,为什么还不给15床输 血。杨×见少了一袋血,便问张×,张×才意识到输 错血了,导致患者死亡。
全血和成份血临床应用培训课件
创伤、产科和心脏手术患者纤维蛋白原维 持在1.5-2.0g/L
全血和成份血临床应用
43
输注原则
按照交叉配血次侧相容性输注,献血者抗 筛阴性的冷沉淀凝血因子可直接进行ABO相 容性输注。
全血和成份血临床应用
44
输注剂量
输注剂量和频率取决于纤维蛋白原消耗速 度、恢复时间和半衰期
纤维蛋白原在无其他消耗(如出血、DIC等) 的情况下半衰期大约是4天
全血和成份血临床应用
11
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
特点
冰冻红细胞保存期长
解冻、洗涤过程去除了绝大多数白细胞及 血浆
适应症
适用于稀有血型患者及有特殊情况的自体 红细胞保存与使用
全血和成份血临床应用
12
红细胞输注指证
制定输血的策略应同时参考临床症状, Hb水平、心肺功能、组织氧供与氧耗等因 素,不应将Hb作为输注红细胞成份的唯一 指证。
2
通则
个体化输注原则
临床医生应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制 定最优输血策略
安全输注原则
输血治疗应以安全为前提,避免对患者造 成额外伤害。
全血和成份血临床应用
3
通则
合理输注原则
临床医生应对患者进行输血前评估,严格 掌握输血适应症
有效输注原则
临床医生应对患者输血后的效果进行分析, 评价输注的有效性,为后续的治疗方案提 供依据。
血液动力学稳定的患者
hb>100g/L不推荐输注红细胞,特殊情况 (心肺功能障碍重度患者)由临床医生根 据患者病情决定是否输注
全血和成份血临床应用
13
红细胞输注指证
80-100g/L:一般不需要输注,特殊情况可考 虑输注(但不限于以下情况)应考虑输注 红细胞
全血和成份血临床应用
43
输注原则
按照交叉配血次侧相容性输注,献血者抗 筛阴性的冷沉淀凝血因子可直接进行ABO相 容性输注。
全血和成份血临床应用
44
输注剂量
输注剂量和频率取决于纤维蛋白原消耗速 度、恢复时间和半衰期
纤维蛋白原在无其他消耗(如出血、DIC等) 的情况下半衰期大约是4天
全血和成份血临床应用
11
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
特点
冰冻红细胞保存期长
解冻、洗涤过程去除了绝大多数白细胞及 血浆
适应症
适用于稀有血型患者及有特殊情况的自体 红细胞保存与使用
全血和成份血临床应用
12
红细胞输注指证
制定输血的策略应同时参考临床症状, Hb水平、心肺功能、组织氧供与氧耗等因 素,不应将Hb作为输注红细胞成份的唯一 指证。
2
通则
个体化输注原则
临床医生应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制 定最优输血策略
安全输注原则
输血治疗应以安全为前提,避免对患者造 成额外伤害。
全血和成份血临床应用
3
通则
合理输注原则
临床医生应对患者进行输血前评估,严格 掌握输血适应症
有效输注原则
临床医生应对患者输血后的效果进行分析, 评价输注的有效性,为后续的治疗方案提 供依据。
血液动力学稳定的患者
hb>100g/L不推荐输注红细胞,特殊情况 (心肺功能障碍重度患者)由临床医生根 据患者病情决定是否输注
全血和成份血临床应用
13
红细胞输注指证
80-100g/L:一般不需要输注,特殊情况可考 虑输注(但不限于以下情况)应考虑输注 红细胞
临床输血-PPT课件
[期望达到的Hb值(g/L)-输前Hb值(g/L)×体重(kg)×0.08 20
患者的贫血程度,组织供氧情况,一般 状况及主要脏器的功能存在很大的个体 差异,因此不能机械地按公式计算输注 红细胞的剂量,临床情况稳定的严重慢 性贫血也不宜一次输注大量红细胞,将 血红蛋白一次性提高,而应分阶段进行。 每隔1-2周输2各单位,逐步达到预期目 标。而急性失血性体质患者,则需短时 间内输注大量红细胞,快速提高血红蛋 白浓度和血液携氧能力。
三、红细胞悬液(悬浮红细胞)的输注
(一)适应症:悬浮红细胞适用于临床各科 的输血 1、慢性贫血: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贫血不 存在血容量不足的问题,因此只需要补充 红细胞。慢性贫血是缓慢发生的,多数患 者通过代偿能够耐受和适应血红蛋白的降 低,应首先积极查找病因及治疗原发病。 因为输注血红蛋白虽可提高血红蛋白,但 同时也会抑制患者的造血功能。只有在其 措施无效时,为了改善乏氧造成的症状才 输注红细胞。
1、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就是通过输注血小板,补充有止血功 能的血小板而达到止血目的。 (1)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血小板计数低于 20×109/L,伴有严重出血者是输注血小 板的主要适应症。 (2)血小板计数不低,但功能异常所致严重 出血者。 (3)大量输血所致血小板稀释性减少时,当 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伴有出血倾向 者,应考虑输注血小板。 (4)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有大 量出血或进行手术时需要输注血小板。
(二)血小板输注的剂量和方法
输入的血小板存活期为五天,故应2~3 天输注1次,直至出血停止。 机采血小板每袋应≥2.5×1011个血小板 (一个治疗剂量)成人每次输1袋。 手工制备1个单位(200ml全血制成)的浓 缩血小板约含2.0×1010个血小板,第一 次可输注血小板2个单位/10kg.
患者的贫血程度,组织供氧情况,一般 状况及主要脏器的功能存在很大的个体 差异,因此不能机械地按公式计算输注 红细胞的剂量,临床情况稳定的严重慢 性贫血也不宜一次输注大量红细胞,将 血红蛋白一次性提高,而应分阶段进行。 每隔1-2周输2各单位,逐步达到预期目 标。而急性失血性体质患者,则需短时 间内输注大量红细胞,快速提高血红蛋 白浓度和血液携氧能力。
三、红细胞悬液(悬浮红细胞)的输注
(一)适应症:悬浮红细胞适用于临床各科 的输血 1、慢性贫血: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贫血不 存在血容量不足的问题,因此只需要补充 红细胞。慢性贫血是缓慢发生的,多数患 者通过代偿能够耐受和适应血红蛋白的降 低,应首先积极查找病因及治疗原发病。 因为输注血红蛋白虽可提高血红蛋白,但 同时也会抑制患者的造血功能。只有在其 措施无效时,为了改善乏氧造成的症状才 输注红细胞。
1、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就是通过输注血小板,补充有止血功 能的血小板而达到止血目的。 (1)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血小板计数低于 20×109/L,伴有严重出血者是输注血小 板的主要适应症。 (2)血小板计数不低,但功能异常所致严重 出血者。 (3)大量输血所致血小板稀释性减少时,当 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伴有出血倾向 者,应考虑输注血小板。 (4)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有大 量出血或进行手术时需要输注血小板。
(二)血小板输注的剂量和方法
输入的血小板存活期为五天,故应2~3 天输注1次,直至出血停止。 机采血小板每袋应≥2.5×1011个血小板 (一个治疗剂量)成人每次输1袋。 手工制备1个单位(200ml全血制成)的浓 缩血小板约含2.0×1010个血小板,第一 次可输注血小板2个单位/10kg.
临床合理用血-PPT
安全合理有效用血
安全合理用血的定义 为什么倡导安全合理有效用血
怎样促进安全合理有效用血 临床新技术介绍
安全合理用血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对合理用血的定义
合理用血是输注安全的血液用品,仅用于治疗 能导致患者死亡或引起患者处于严重情况而又 不能用其他方法有效预防和治疗的疾病。
合理有效用血是指根据患者情况,合理的选择 成分血,缺什么成分血就补什么成分血,大大 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并提高输血疗效。
输注速度:前15分钟慢速输注,并在4小时内完成输注。
血小板的输注指征
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指征是:
1、血小板计数< 20 ×109/ L,并伴有导致血小板破坏或消 耗增加的因素存在,如发热、感染、败血症、凝血机制紊乱 (如DIC) 、脾肿大等。 2、对于病情稳定、无发热、出血、血管异常者,当血小板计 数< 10 ×109/ L时应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3、当血小板计数< 5 ×109/ L时,无论有无其他伴随症状或 情况,应立即输注血小板。 4、头、胰腺、前列腺、脊柱手术等PLT>10 ×109/ L。
血液制品取回后应尽快输注(3小时内完成)不 得自行储存
由于血制品的特殊性,输血科通知取血时 应尽快来领取,如不能领取应及时告知输 血科,血液取回后一律不得退回输血科
所有输血袋临床科室保存24小时后,按 医疗废物自行处理。
标本采集前需认真核对申请单与患者信 息是否一致
血液制品取回后输注顺序:血小板、冷沉淀、血浆、
传统输血管理模式: 隶属于检验科
血库 业务工作单一
单纯血液中转作用
现代输血管理模式: 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
输血科 开展项目增多
指导输血、评估 参与诊断、科研
医务部
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
安全合理用血的定义 为什么倡导安全合理有效用血
怎样促进安全合理有效用血 临床新技术介绍
安全合理用血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对合理用血的定义
合理用血是输注安全的血液用品,仅用于治疗 能导致患者死亡或引起患者处于严重情况而又 不能用其他方法有效预防和治疗的疾病。
合理有效用血是指根据患者情况,合理的选择 成分血,缺什么成分血就补什么成分血,大大 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并提高输血疗效。
输注速度:前15分钟慢速输注,并在4小时内完成输注。
血小板的输注指征
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指征是:
1、血小板计数< 20 ×109/ L,并伴有导致血小板破坏或消 耗增加的因素存在,如发热、感染、败血症、凝血机制紊乱 (如DIC) 、脾肿大等。 2、对于病情稳定、无发热、出血、血管异常者,当血小板计 数< 10 ×109/ L时应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3、当血小板计数< 5 ×109/ L时,无论有无其他伴随症状或 情况,应立即输注血小板。 4、头、胰腺、前列腺、脊柱手术等PLT>10 ×109/ L。
血液制品取回后应尽快输注(3小时内完成)不 得自行储存
由于血制品的特殊性,输血科通知取血时 应尽快来领取,如不能领取应及时告知输 血科,血液取回后一律不得退回输血科
所有输血袋临床科室保存24小时后,按 医疗废物自行处理。
标本采集前需认真核对申请单与患者信 息是否一致
血液制品取回后输注顺序:血小板、冷沉淀、血浆、
传统输血管理模式: 隶属于检验科
血库 业务工作单一
单纯血液中转作用
现代输血管理模式: 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
输血科 开展项目增多
指导输血、评估 参与诊断、科研
医务部
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
临床输血管理及相关事项PPT课件
32
血小板的临床应用
• (2).对于病情稳定、无发热、出血、血管 异常者,则以血小板10×109/L为预防性输 注血小板的临界值。
• (3).对于病情稳定,长期慢性发生血小板 低下者,一般认为不需要预防性输注血小 板,只有在出血时才输注(即治疗性血小 板输注)。
33
血小板的临床应用
(4).侵入性检查或手术时的预防性输注 PLT≤50×109/L 者需进行预防性输注; 关键部位的手术如脑部手术、内眼的手术、
• 输注中要密切关注病人的反应,输注的速 度要适宜,如遇阻塞需要更换输血器,不 可硬性挤压滤网,避免针腔内有血凝块而 造成血管内栓塞。
13
输注红细胞的注意事项
•输注速度: 前15min:1~2ml/min 通常速度:5~10ml/min
每袋红细胞输注应尽量控制在2小时以内,不 论什么情况,一袋血必须在4小时内输完。
(2)注意保暖、解热、镇静,密切观察病情,15~30min/次测体温和血压。 物理降温。 肌注异丙嗪25mg、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100mg。 预防: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反复发生输血发热反应者,最好输少白细胞红细胞 或洗涤红细胞。
41
输血不良反应及处理
过敏反应
原因:多次输血可使患者产生IgA抗体和IgA同种异型抗体、 过敏体质;献血者体内已产生某些物质抗体输给患者,当患 者接触该过敏原时发生反应。
输尿管修复术等,血小板要提高到 100×109/L或以上;
在大手术中,理想的血小板值应在 10×109/L以上,术中出血减少,术后恢复较 快,住院时间缩短。
34
血小板的临床应用
2.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生成减少性疾病 •大量出血时稀释性血小板减少 •脾肿大
35
血小板的临床应用
• (2).对于病情稳定、无发热、出血、血管 异常者,则以血小板10×109/L为预防性输 注血小板的临界值。
• (3).对于病情稳定,长期慢性发生血小板 低下者,一般认为不需要预防性输注血小 板,只有在出血时才输注(即治疗性血小 板输注)。
33
血小板的临床应用
(4).侵入性检查或手术时的预防性输注 PLT≤50×109/L 者需进行预防性输注; 关键部位的手术如脑部手术、内眼的手术、
• 输注中要密切关注病人的反应,输注的速 度要适宜,如遇阻塞需要更换输血器,不 可硬性挤压滤网,避免针腔内有血凝块而 造成血管内栓塞。
13
输注红细胞的注意事项
•输注速度: 前15min:1~2ml/min 通常速度:5~10ml/min
每袋红细胞输注应尽量控制在2小时以内,不 论什么情况,一袋血必须在4小时内输完。
(2)注意保暖、解热、镇静,密切观察病情,15~30min/次测体温和血压。 物理降温。 肌注异丙嗪25mg、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100mg。 预防: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反复发生输血发热反应者,最好输少白细胞红细胞 或洗涤红细胞。
41
输血不良反应及处理
过敏反应
原因:多次输血可使患者产生IgA抗体和IgA同种异型抗体、 过敏体质;献血者体内已产生某些物质抗体输给患者,当患 者接触该过敏原时发生反应。
输尿管修复术等,血小板要提高到 100×109/L或以上;
在大手术中,理想的血小板值应在 10×109/L以上,术中出血减少,术后恢复较 快,住院时间缩短。
34
血小板的临床应用
2.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生成减少性疾病 •大量出血时稀释性血小板减少 •脾肿大
35
成分输血与血液成分【共85张PPT】
• 特制的血小板保存袋可保存血小板5天,便于急症时应用;
• 提高了血小板输注的疗效(质量有保证,止血效果好);
• 便于开展血小板配型(单个供者)。
制品性质
• 手工制备血小板: 容量为50~70ml,所 含血小板数应≥2.4×1010,红细胞混入量 ≤1.0×109
• 主要用于稀有血型血液的保存和用其自体 由于反复输血或妊娠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引起输血发热反应的病人
非免疫学的原因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性 手工法有200ml全血制成的制品仅含粒细胞0.
血液的患者 存在于红骨髓、是脾脏、淋巴结和外周血中
每单位洗涤红细胞的总量为110~120 ml ,其中含红细胞60~70 ml及生理盐水50ml
• 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4×1010,红细胞混入量≤1.
输血浆后发生1次以上原因不明的过敏反应、或已知对血浆蛋白过敏的患者
单采抗凝血浆或取在6~8小时内采集的全血在4℃离心将血浆分出,并迅速在—30℃以下冰冻成块而制成 密闭式管道,可保存5天 融化后的FFP应尽快输用
• 便于保存,使用方便 -196℃液氮液相中长期保存第二次采集的PBSC
粒细胞制品性质
• 单采法获得的本制品平均含有离细胞 1.5×1010个
• 手工法有200ml全血制成的制品仅含粒细 胞0.5×109个
粒细胞的保存
• 一般采用室温(22±2℃)、不摇荡的方 法保存粒细胞
• 22±2℃保存最长不超过8小时
粒细胞的适应症
• 一般认为,应用时要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 件:(并且充分权衡利弊后才考虑输注)
辐照血液制品的适应症
• 严重免疫损害受血者 • 输用直系亲属血受血者
• 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血者
• 先天免疫缺陷受血者
• 提高了血小板输注的疗效(质量有保证,止血效果好);
• 便于开展血小板配型(单个供者)。
制品性质
• 手工制备血小板: 容量为50~70ml,所 含血小板数应≥2.4×1010,红细胞混入量 ≤1.0×109
• 主要用于稀有血型血液的保存和用其自体 由于反复输血或妊娠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引起输血发热反应的病人
非免疫学的原因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性 手工法有200ml全血制成的制品仅含粒细胞0.
血液的患者 存在于红骨髓、是脾脏、淋巴结和外周血中
每单位洗涤红细胞的总量为110~120 ml ,其中含红细胞60~70 ml及生理盐水50ml
• 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4×1010,红细胞混入量≤1.
输血浆后发生1次以上原因不明的过敏反应、或已知对血浆蛋白过敏的患者
单采抗凝血浆或取在6~8小时内采集的全血在4℃离心将血浆分出,并迅速在—30℃以下冰冻成块而制成 密闭式管道,可保存5天 融化后的FFP应尽快输用
• 便于保存,使用方便 -196℃液氮液相中长期保存第二次采集的PBSC
粒细胞制品性质
• 单采法获得的本制品平均含有离细胞 1.5×1010个
• 手工法有200ml全血制成的制品仅含粒细 胞0.5×109个
粒细胞的保存
• 一般采用室温(22±2℃)、不摇荡的方 法保存粒细胞
• 22±2℃保存最长不超过8小时
粒细胞的适应症
• 一般认为,应用时要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 件:(并且充分权衡利弊后才考虑输注)
辐照血液制品的适应症
• 严重免疫损害受血者 • 输用直系亲属血受血者
• 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血者
• 先天免疫缺陷受血者
合理用血、成分输血PPT课件
详细描述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重要成分,负责止 血和凝血。对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 碍的患者,血小板输注是一种有效的 治疗方法,可预防和控制血。
血浆输注
总结词
血浆输注主要用于补充血容量和凝血因子,以及治疗某些血液疾病。
详细描述
血浆中含有多种凝血因子和蛋白质,对于补充血容量、纠正凝血障碍以及治疗某 些血液疾病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病情需要,可以选择新鲜冰冻血浆、普通冰冻血 浆或去纤维蛋白血浆等不同类型。
06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血液保存技术的改进
保存温度
研究更低温度下的血液保存技术,以延长血液的 有效期并保持其功能。
保存液优化
改进保存液成分,提高血液细胞的活力和功能, 降低输血反应的风险。
监测技术
开发新型监测技术,实时监测血液质量,确保血 液安全有效。
新型血液制品的研发
通用型血液制品
01
研发能够适用于不同血型的通用型血液制品,减少血型匹配的
02
成分输血利用了血液中各组分的 不同理化特性,实现了血液资源 的合理、有效利用,提高了治疗 效果,减少了输血的不良反应。
成分输血的历史与发展
成分输血起源于20世纪初,最 初是将全血分离成红细胞和血浆, 分别用于治疗贫血和补充血容量。
随着科技的发展,血液成分的分 离和加工技术不断改进,血液制 品的种类越来越多,如血小板、
红细胞制品
包括浓缩红细胞、洗涤红细胞、 冰冻红细胞等,主要用于治疗 贫血和急性失血。
血小板制品
包括浓缩血小板、单采血小板 等,主要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 和凝血障碍。
其他制品
如冷沉淀等,主要用于治疗凝 血因子缺乏和免疫缺陷。
02 合理用血的重要性
节约血液资源
血液是一种宝贵的医疗资源,合理用血可以避免血液浪费,提高血液利用效率。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重要成分,负责止 血和凝血。对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 碍的患者,血小板输注是一种有效的 治疗方法,可预防和控制血。
血浆输注
总结词
血浆输注主要用于补充血容量和凝血因子,以及治疗某些血液疾病。
详细描述
血浆中含有多种凝血因子和蛋白质,对于补充血容量、纠正凝血障碍以及治疗某 些血液疾病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病情需要,可以选择新鲜冰冻血浆、普通冰冻血 浆或去纤维蛋白血浆等不同类型。
06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血液保存技术的改进
保存温度
研究更低温度下的血液保存技术,以延长血液的 有效期并保持其功能。
保存液优化
改进保存液成分,提高血液细胞的活力和功能, 降低输血反应的风险。
监测技术
开发新型监测技术,实时监测血液质量,确保血 液安全有效。
新型血液制品的研发
通用型血液制品
01
研发能够适用于不同血型的通用型血液制品,减少血型匹配的
02
成分输血利用了血液中各组分的 不同理化特性,实现了血液资源 的合理、有效利用,提高了治疗 效果,减少了输血的不良反应。
成分输血的历史与发展
成分输血起源于20世纪初,最 初是将全血分离成红细胞和血浆, 分别用于治疗贫血和补充血容量。
随着科技的发展,血液成分的分 离和加工技术不断改进,血液制 品的种类越来越多,如血小板、
红细胞制品
包括浓缩红细胞、洗涤红细胞、 冰冻红细胞等,主要用于治疗 贫血和急性失血。
血小板制品
包括浓缩血小板、单采血小板 等,主要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 和凝血障碍。
其他制品
如冷沉淀等,主要用于治疗凝 血因子缺乏和免疫缺陷。
02 合理用血的重要性
节约血液资源
血液是一种宝贵的医疗资源,合理用血可以避免血液浪费,提高血液利用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RBC 保存温度4 ℃ ±2 ℃ a、浓缩红细胞 每袋含200ml全血中全部红细胞,总量 110ml-120ml,红细胞压积0.7-0.8,含血浆 30ml及抗凝剂8-10ml,运氧能力和体内存活率 等同一袋全血,乳酸、钾等比全血少,适用于 各种急性失血的输血。各种慢性贫血、高铁血 症、肝肾功能不全、小儿和老人、妊娠后期需 要输血者。 b、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 通过过滤或机器洗涤等方法去除白细胞的 红细胞适用于多次妊娠或反复输血已产生白细 胞或血小板抗体引起发热等不良输血反应的患 者。
①临床医师必须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做到 能不输血者坚决不输;能少输血者决不多 输;有输血指征要开展成分输血,尽可能 不输全血。若患者符合自身输血条件,则 应积极开展自身输血,不输或少输同种异 体血。
②临床医师要熟悉采供血机构所提供的血 液及其成分的规格、性质、适应症、剂量 及用法。 ③输血治疗时,临床医师须向家属或病人 说明输血目的及可能会产生输血不良反应 和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征得家属或病人同 意并签订输血同意书。输血同意书必须与 病历同时存档。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 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 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RBC输注要求
开始输注速度应较慢,约1~2ml/min,观 察有无输血反应,15分钟后可适当加快输注速 度;老年人、儿童及心功能不全的受血者输注 速度宜慢。 由于MAP红细胞添加剂所含甘露醇剂量 相对多(14.5g/L),对肾功能不全者可能不利, 尤其是肾衰终末期可选用洗涤红细胞。 输注2U悬浮红细胞,可提高Hb10g/L,或 Hct0.03。
c、洗涤红细胞
400或200ml全血,经离心去除血浆和白细 胞,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3-4次,最后加150ml 生理盐水悬浮。适用于血浆蛋白有过敏反应的 贫血患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PNH、高 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需要输血者。 d红细胞悬液 400或200ml全血离心后去除血浆,加入适量红 细胞添加剂后制成。保存方式、作用及适应症 同红细胞。
d适用于: ①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PCT〈10 ×109/L ②血小板功能障碍所致的出血 ③大量输血所致稀释性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数〈50 ×109/L
e血小板用量:手工分离成人一次应输8-12U, 机采每次1袋(一个治疗量)。
血小板输注: 输注速度要快,以患者可以耐受为 准,一次输注时间不应超过30分钟。
⑥卫生部要求对输血患者必须在输血前做 HBsAg、抗-HCV、抗-HIV、抗-TP检查, 此项检查可使院方掌握患者第一手资料, 为区分患者是否为输血后经血传播 疾病而 引起的医疗纠纷提供了举证倒置的临床依 据。同时也是医患双方自身保护的一种有 效措施,可以提醒医患之间在手术治疗或 其他侵入性检查过程中积极采取有效预防 措施,避免在医疗操作时或患者之间互相 接触传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四)、血小板
a、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 由200或400ml全血制备,血小板含量 为≥2.0×1010/袋,20-50ml。需做交叉配血 实验,要求ABO相合。 b、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 用细胞分离机器单采技术,从单个供 血循环血液中采集,每袋含血小板≥2.5 ×1011,红细胞含量<0.4ml。 c、保存方式 22±2℃(轻振荡)24小时或5天。
⑦输注全血、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 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手工分离浓 缩血小板等患者,应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血浆、冷沉淀等 应ABO血型同型输注。
二、成分血种类及应用
(一)、临床常用成分血的种类 红细胞悬液 新鲜冰冻血浆 洗涤红细胞 普通冰冻血浆 冰冻红细胞 冷沉淀 去白细胞的红细胞 单采血小板 辐照红细胞 低温冷冻保存血小板 年轻红细胞 单采粒细胞
④在输血过程中,临床医师必须严密观 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反应,严 重者要立即停止输血,迅速查明原因并 作相应处理。所有不良反应及处理经过 均应在病历中作详细记录。严重输血不 良反应要及时向输血科(血库)及医务 科报告。 ⑤输血治疗后,临床医师要记录《输血 记录》,输血记录应含输血指征、输注 的成分、量,输血过程有无异常以及对 输血的疗效作出评价。还应防治可能出 现的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二)、成分血的特点及适应症、输注 要求
为何不提倡输全血而提倡成分输血 a、血液离开血循环发生“保存损害” b、保存液是针对红细胞设计的只对红细胞有 保存作用 c 、全血中粒细胞和血小板已丧失功能 d、全血中细胞碎片多,“保存损害”多,输 入 的越多,病人的代谢负担越重 e、凝血因子Ⅷ和Ⅴ不稳定,保存1-3天活性 丧 失50%
只给需要输血的患者输给需要的血液 成分。
一、临床医生人员在输血工作 中应负的责任
法规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血液制品管理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 《采供血机构与血液管理办法》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血站管理办法》 《血站艾滋病感染检测管理规范》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血站部分)》 《血站基本标准》 临床输血不是简单的医疗行为,受法律约束, 在法规的控制之中
临床输血及成分血的合理应用
内容
1、与输血相关的法律、法规 2、临床常用血液成分的种类、作用以及 输注要求 3、临床输血指南 4、如何节约用血、提高合理输血水平 5、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及处理 6、目前临床输血工作中需注意的问题
目的
1、如何更好地把握输血指征,做到安全 用血; 2、如何尽可能更好地提高患者携氧能力 和/或凝血功能,做到合理用血、科学 用血; 3、如何尽可能地节约血液资源,减少不 必要输血。 对要输血的患者要回答:要不要输血?输 多少?什么时候输?输什么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