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对比阅读试题一

合集下载

出师表对比阅读答案

出师表对比阅读答案

出师表(一)1解析:A顶中前一个“能”是“能干”之意。

后一个“能”是“能够”之意。

B项中前一个“为”是“披”之意。

后一个“为”是“替、给”之意。

C项中前一个“所以”是“……的原因”。

后一个“所以”是“用……的方法”。

D项“下”都是“攻下”之意。

2.①因此先帝才选拔他们留下来辅佐陛下您。

(共2分。

得分点:简拔. 选拔;遣,絡予)②(他们)打了胜仗却不给他们功劳,攻占了土地却不给他们好处。

(共2 分得分点:而.却;予,給)3. C(3分)解析:“要求”与“义正辞严”不合文意。

4同:他们都能重视人才,且知人善任,用人所长。

(共2分,只谈•“重视人才”或“知人善任”得1分)异:诸葛亮强调了德的重要性。

(1 分)(二) 1. D2. ⑴彰显(显示)⑵痛心遗憾⑶安抚,抚慰⑷亲人(亲近的人)3.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4.⑴全部来询问他们,就一定能使军队上下团结、和睦,才能高和才能差一点的人都能得到妥善的安排。

⑵善的(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惩罚。

5..示例甲文中诸葛亮要求后主做到了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并举荐一批忠臣良将,这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

(三)1.刑:罚。

赐:恩赐。

2.(2)(钜子)忍心割去自己所偏爱的来推行正义,钜子可以称得上大公无私了。

3.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或: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4.此题是一道开放性表述题。

目的在引导学生将阅读读文言文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思考,获得一定的认识。

学生回答的内容必须围绕两段选文的中心;为人做事应处以公心。

(四)1.善:好。

狼:像狼一样。

2.(2)我曾经和他一起在桓宣府中,发现他任用人才,都能尽量发挥别人的本领。

即使是小事,也能尽到自己的责任。

3.大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 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4.郗超曾与谢玄共事,发现谢玄使用人才得当,做事细致,能使各人都发挥出他们的才干。

(意思对即可)5.评价诸葛亮能扣住“公平严明、知人善任、亲贤远佞”来答即可。

中考语文专题1出师表对比阅读(解析版)

中考语文专题1出师表对比阅读(解析版)

出师表(一)(2022·辽宁·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诸葛孔明千载人①,其操心制行②,一.出于诚,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

玄德临终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

后主虽庸懦无立,而举国.听之而不疑。

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

魏尽据中州,猛士如林,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

钟会③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有删减)【注释】①千载人:千年的伟人,②操心制行:思想和行为。

③钟会:魏国将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兵.甲已足(2)当.奖率三军(3)一.出于诚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B.今南方已.定转转不已.(《河中石兽》)C.亦举国.听之而不疑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D.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3.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土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B.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C.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D.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5.诸葛亮为完成先帝托付的“大事”都做了哪些事情?请依据甲、乙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答案】1.(1)武器,兵器(2)应当,应该(3)全,一概2.D3.B4.(1)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出师表》对比阅读2021年辽宁沈阳中考语文古文阅读题(附答案解析)

《出师表》对比阅读2021年辽宁沈阳中考语文古文阅读题(附答案解析)

《出师表》比照阅读2021年辽宁沈阳中考语文古文阅读题(附答案解析)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那么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①而虏晋,饭牛于秦,传鬻②以五羊之皮。

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③,三日,请属事焉。

缪公日:“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为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日:“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

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用之。

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

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

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哉?故人主之欲求土者,不可不务博也。

*(选自《吕氏春秋•慎人》)【注释】①亡虢(guo):当为“亡虞”,指从虞国出逃。

②传鬻(yti):转卖。

③缪公:秦穆公。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饭牛于秦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B.请属事焉属引凄异(《三峡》)••C.彼信贤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D.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哉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富贵不能淫》)♦・.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2)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

8.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9.请依据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文相同的用人主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2)你从【乙】文公孙枝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答案】7.D8. (1)国内都将会顺服,敌国也都会畏惧了,谁还有闲暇去耻笑呢?(2)没有被穆公得到,也必定没有这样的名声。

9.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 (1)任人唯贤,并予以充分的信任。

(2)慧眼识才,心胸宽广,忠君爱国,能言善谏。

出师表比较阅读

出师表比较阅读

《出师表》比较阅读(一)一《出师表》VS《后出师表》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完成1- 5题。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妆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节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②庶竭驽钝,攘除..奸凶③思惟北征,宜.先入南④今贼适.疲于西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知臣谨慎..,鸡犬相闻.. B.阡陌交通C.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便欣然忘食.. D.每有会意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B. 以奉先帝之.遗愿辍耕之.垄上C. 而.议者谓为非计水落而.石出者D.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4.翻译下面句子。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②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5.纵观甲乙两段内容,简要概括诸葛亮请求兴北伐的三个理由①②③二《出师表》VS《郗超荐贤》郗超与谢玄①不善。

苻坚②将问晋鼎③,既已狼噬梁岐(地名),又虎视淮阴(地名)矣。

于是朝议遣玄北讨。

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惟超曰:“是必济事。

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④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⑤,亦得其任。

以此推之,容(允许,许可)必能立勋。

”元⑥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选自《世说新语·识鉴》注:①郗(xī)超:东晋时曾任参军,中书侍郎;谢玄,东晋名将。

《出师表》比较阅读精练6篇(含答案)

《出师表》比较阅读精练6篇(含答案)

《出师表》比较阅读精练6篇一、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4题。

(15分)【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选自《出师表》)【乙】司马文王①与禅②宴,为之作故蜀技③,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郤正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⑤,无日不思。

’因闭其目。

”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

”左右皆笑。

(选自《三国志》)【注释】①司马文王:指司马昭。

②禅:指蜀王刘禅,刘备之子。

③蜀技:四川的歌舞。

④郤正:刘禅旧臣,与刘禅一起被迁送到洛阳。

⑤陇、蜀:都指四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5分)⑴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⑵遂许先帝以驱驰⑶庶竭驽钝..: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⑷旁人皆为之感怆⑸诚.如尊命:___________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出师表课内外对比阅读(含答案)

出师表课内外对比阅读(含答案)

出师表课内外对比阅读(含答案)《出师表》对比阅读重点语句翻译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真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

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

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犯科及为忠善者,*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6、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7、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人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凡间只求保全人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取得权贵。

先帝不介意我身份微贱,出身鄙野,委屈地自我下降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咨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从而应允为先帝奔波效力。

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在战事失败的时分我接受了录用,在危急患难时代我受到委任。

9、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在先帝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10、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但愿陛下把征伐*贼、兴复汉室的义务拜托给我,如果没有效果就给我判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12、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大概是(由于)追念先帝的出格厚待,想酬谢给陛下啊。

《出师表》对比阅读9篇(附答)

《出师表》对比阅读9篇(附答)

《出师表》对比阅读9篇·学生版1.文言文阅读(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乙)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

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

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躬.耕于南阳②先帝不以臣卑鄙..③约.己爱民④悉.仰于官(2)翻译下列句子。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3)选出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A.先帝/不以臣卑鄙B.咨臣/以当世之事C.提拔隐逸/以进贤良D.臣身/在外(4)甲、乙两文体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可贵品质?(5)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2.【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对比阅读

出师表对比阅读

出师表对比阅读(一)【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郗超与谢玄①不善。

苻坚②将问晋鼎③,既已狼噬梁、岐④,又虎视淮阴⑤矣。

于是朝议遣玄北讨,朝间颇有异同之论。

唯超曰:“是必济事。

吾昔尝与之共在桓宣武⑥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⑦,亦得其任。

以此推之,其必能立勋。

”大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注释〕①郗(xī)超、谢玄:均为东晋大臣。

②苻(fú)坚:十六国时前秦国主,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

③问晋鼎:图谋夺取晋朝天下。

④梁、岐:地名。

⑤淮阴:地名。

⑥桓宣武:即桓温,东晋征西大将军。

⑦履屐之间:距离很小,此处指小事。

1.解词(2分)(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2)将军向宠,性行淑均(3)郗超与谢玄不善(4)既已狼噬梁、岐2.译句(4分)(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吾昔尝与之共在桓宣武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

3.【乙】文中郗超认为谢玄一定能完成北讨苻坚的重任,他的根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说说。

(2分)4.在【甲】【乙】两个文段中,诸葛亮和郗超为国家举荐人才的做法,体现了他们的优良品质。

请根据文段的内容对两人作简要评价。

诸葛亮:郗超:(二)【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中考对比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出师表》中考对比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出师表》对比阅读训练题(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昔者,虢①君骄恣自伐②,谄谀亲贵③,谏臣诘逐,政治踳乱④,国人不服。

晋师伐之,虢人不守。

虢君出走,至于泽中,曰:”吾渴而欲饮。

”其御⑤乃进清酒。

曰:“吾饥而欲食。

”御进腶脯粱糗⑥。

虢君喜曰:“何给也?”御曰:“储之久矣。

”曰:“何故储之?”对曰:“为君出亡而道饥渴也。

”君曰:“知寡人亡.邪?”对曰:“知之。

”曰:“知之何以不谏?”对曰:“君好谄谀而恶至言⑦,臣愿谏,恐先说(shuì)亡……。

”虢君作色而怒。

……遂徒行,而于山中居。

饥倦,枕御膝而卧,御以块⑧自易,逊⑨行而去君,遂饿死,为禽兽食。

(节选自贾谊《虢君好谀》) 【注】①虢(guó):春秋时期的诸侯国。

②自伐:刚愎自用。

③谄谀亲贵:信用阿谀逢迎、溜须拍马的小人。

④踳(chuǎn)乱:杂乱。

⑤御:车夫。

⑥腶(duàn)脯粱糗(qiǔ):肉及粮食等食品。

⑦至言:忠言。

⑧块:大土块。

⑨逊:悄悄地溜走。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尝不叹息痛恨..良实:忠良诚实..于桓、灵也痛恨:痛心、遗憾 B.此皆良实C.晋师伐.之伐:攻打D.知寡人亡.邪亡:逃亡、逃跑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皆以美于.徐公B.以.塞忠谏之路也御以.块自易C.可计日而.待也河曲智叟笑而.止之D.先帝称之.日能已而之.细柳营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出师表》的作者是诸葛亮,“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B.《虢君好谀》文中虢君之死的根本原因是好谄谀而恶至言。

《行路难》《出师表》比较阅读题目和答案

《行路难》《出师表》比较阅读题目和答案

《行路难》《出师表》比较阅读题目和答案《行路难》《出师表》比较阅读题目和答案「篇一」阅读《出师表》(节选)和《三国志》选段,完成第10-12题。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出师表》尚书令蒋琬领①益州刺史,上疏②以让③费祎及(董)允,又表“允内侍历年,翼赞④王室,宜赐爵土以褒勋劳。

”允固辞不受。

后主渐长大,爱宦人黄皓⑤。

允常上则正色匡⑥主,下则数责于皓。

皓畏允,不敢为非。

——《三国志·蜀书九》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⑦仪,仪泣涕横集。

(费)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⑧,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⑨者,祎匡救之力也。

亮卒,祎为后军师。

——《三国志·蜀书十四》注:① 领:兼任较低官职。

②上疏:古代臣子向皇帝进呈奏章。

③让:推荐。

④翼赞:辅助。

⑤黄皓:三国时期蜀汉臭名昭著的宦官。

⑥匡:纠正。

下文“匡”意为“辅助”。

⑦拟:比划,用兵器作杀人的样子。

⑧谏喻分别:分别予以劝解。

⑨各尽延、仪之用:充分发挥魏延、杨仪各自的才能。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1)志虑忠纯虑:(2)裨补阙漏裨:(3)宜赐爵土以褒勋劳宜:(4)延或举刃拟仪或: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1)悉以咨之翻译:(2)下则数责于皓翻译:12.结合三则材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哪些事可以体现诸葛亮的知人善任。

(4分)答:参考答案:10.答案:(1)心思 (2)弥补 (3)应该(4)有时(共4分。

每小题1分)11.答案:(1)都拿来问问他们。

(2)董允对下则多次斥责黄皓。

(共4分。

每小题2分)12.答案示例:①诸葛亮向后主推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②董允坚决不接受赏赐。

③董允正颜厉色匡正后主,多次斥责宦官黄皓。

④费祎化解魏延和杨仪的矛盾。

(共4分。

每个要点1分)《行路难》《出师表》比较阅读题目和答案「篇二」比较阅读。

《出师表》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25套)

《出师表》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25套)

(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谓亮日:“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日:“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建兴元年,封亮武乡候,开府治事。

顷之,又须益州牧。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逐为与国。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2.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不求闻达/于诸侯B.遂许/先帝以驱驰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D.躬/耕于/南阳13.下列加点的字词用法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A.咸.决于亮咸.来问讯B.属以.后事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C.其秋悉.平悉.以咨之D.此臣所以..兴隆也..报先帝此先汉所以14.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______(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______(3)庶竭驽钝..______(4)深入不毛.______15.翻译句子。

(1)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2)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6.比较阅读两文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甲文中的主要事件可用乙文中的“________”这句话来概括。

(2)“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体现了诸葛亮一贯的外交政策是:________。

(3)甲文中的“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出师表》的对比阅读答案

《出师表》的对比阅读答案

《出师表》的对比阅读答案《出师表》的对比阅读【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齐桓公见小臣稷①,一日三至弗得见。

从者曰:“万乘②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

”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③,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

纵夫子骜禄爵,吾庸④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

(《吕氏春秋?下贤》)注:①稷(j):人名。

②乘(shnɡ):量词。

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③骜禄爵者:指看轻功名利禄的人。

④庸:怎么。

《出师表》的对比阅读习题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躬耕于南阳躬:②猥自枉屈猥:攘除奸凶攘:④一日三至而弗得见弗:9.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10. 诸葛亮的“不求闻达于诸侯”和稷的“骜禄爵”的价值取向对你有什么启示?(2分)答:11. 结合文意,说说【甲】文中先帝和【乙】文中桓公的相同之处是什么?(3分)答:12.请从内容或形式上对《出师表》作简要评析。

(3分)答:《出师表》的对比阅读参考答案:8(1)躬:亲自。

(2)猥:这里是降低身份的意思。

(3)攘:排除,铲除。

(4)弗:不,没有。

9.译文:(只希望)在动乱中苟且保全生命,不希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贵。

10.答案提示:从淡泊名利来谈,言之有理即可。

11.答案要点:(1)都是帝王(身居高位);(2)都是求贤若渴; (3)都不惜降低身份,亲自去拜访。

【2024中考复习】《出师表》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2024中考复习】《出师表》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中考复习:《出师表》比较阅读练习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16分)[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乙]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及卒,如其所言。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1)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遂许先帝以驱驰(3)悉.仰于官_____________ (4)及卒._____________2.下列例句中与“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 先帝不以.臣卑鄙B. 不别治生,以.长尺寸C. 咨臣以.当世之事D. 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B.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出师表》对比阅读及答案

《出师表》对比阅读及答案

《出师表》对比阅读(甲)侍中、…………,可计日而待也。

(乙)晋平公问于祁黄羊①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②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耶?”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善。

”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③可。

”平公曰:“午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平公曰:“善。

”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1.解释加线词的意思。

(1)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3)其谁可而为之()(4)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3.甲乙两文都说到“用人”的问题,但两文各有不同。

甲文是诸葛亮出师前给后主刘禅所提出的中肯建议,其核心是:_______ ____ _ ____________;乙文中祁黄羊举荐贤人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4.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甲)文或(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甲、先帝知臣谨慎,……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节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②庶竭驽钝,攘除奸凶③思惟北征,宜先入南④今贼适疲于西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古今相同的一项是:()A.先帝知臣谨慎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D.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还于旧都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B. 以奉先帝之遗愿辍耕之垄上C.而议者谓为非计水落而石出者D.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8..翻译下面句子。

出师表与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带答案)

出师表与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带答案)

《出师表》课外比较阅读一、【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①躬耕于南阳躬:亲自,亲身②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出生卑微,身份低贱③约己爱民约:克制④悉仰于官悉:全部,都2.翻译下列句子(2分)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我将来去世的时候,不允许家人收受财物,在外有盈余的钱财,而辜负了陛下的恩德啊。

3.选出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D)(2分)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咨臣/以当世之事C.提拔隐逸/以进贤良 D.臣身/在外4.甲、乙两文体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可贵品质?(2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心耿耿,尽职尽责,公正廉洁5.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3分)亲贤臣,远小人,选贤任能。

对于当今的领导干部来讲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选拔有才能的人,善于听取意见,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百姓办实事,如果只是一味任人唯亲或量“财”而用,那只会祸国殃民,违法乱纪,被人民所唾骂,成为国家的罪人。

二、【甲】臣本布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1)臣本布衣布衣:平民百姓(2)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地位低下,学识浅陋(3)遂许先帝以驱驰驱驰:奔走效劳(4)悉仰于官悉:全部仰:依赖、依靠2.解释下列句子中“以”字的含义(2分)(1)咨臣以当世之事(把)(2)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以至)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军事失利时我接受重任,在危急关头接受使命(2)及卒,如其所言到诸葛亮死时,情况果然如他说的一样4.(甲)文中,包含一个成语,这一成语是三顾茅庐(或临危受命)(1分)5.由(乙)文中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你知道后人对诸葛亮是如何评价的吗?说出其中一点即可。

第23课《出师表》对比阅读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含答案)

第23课《出师表》对比阅读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含答案)

语文中考复习九下《出师表》对比阅读一、《出师表》VS《郗超荐贤》【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郗超与谢玄①不善,苻坚②将问晋鼎③,既已狼噬梁、岐④,又虎视淮阴⑤矣,于是朝议遣玄北讨,朝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之共在桓宣武⑥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⑦,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其必能立勋”大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注释〕①郗(xī)超、谢玄:均为东晋大臣②苻(fú)坚:十六国时前秦国主,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③问晋鼎:图谋夺取晋朝天下④梁、岐:地名⑤淮阴:地名⑥桓宣武:即桓温,东晋征西大将军⑦履屐之间:距离很小,此处指小事1.选出对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2分)A.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B. 必能裨补阙漏(同“缺”,缺点)C. 郗超与谢玄不善(善良的)D. 既已狼噬梁、岐(像狼一样)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故不为.苟得也B.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扶苏以.数谏故C.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至则.无可用D.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其.如土石何3.请用“∕”为【乙】文中画线句断句(只断两处)(2分)大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4.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5.【乙】文中郗超认为谢玄一定能完成北讨苻坚的重任,他的根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说说(2分)6.在【甲】【乙】两个文段中,诸葛亮和郗超为国家举荐人才的做法,体现了他们的优良品质请根据文段的内容对两人作简要评价(3分)诸葛亮:二、《出师表》VS《隆中对(一)》【甲】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师表对比阅读训练
一、[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及卒,如其所言。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
(1)卑鄙____________ (2)悉
2、下列例句中与“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先帝不以臣卑鄙
B. 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C. 咨臣以当世之事
D. 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由(乙)文中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你知道后人对诸葛亮有何评价吗?举出一例即可。

(4分)
二、(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1.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

(4分)
(1)躬耕于南阳躬: (2)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
(3)由是先主遂诣亮诣: (4)此人可就见就:
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将军宜枉驾顾之。

3.根据甲乙两选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对诸葛亮其人作出评价。

(2分)
三、(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

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

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2分)
①躬.耕于南阳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③约.己爱民④悉.仰于官
2.翻译下列句子。

(2分)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3.选出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咨臣/以当世之事
C.提拔隐逸/以进贤良 D.臣身/在外
4.甲、乙两文体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可贵品质?(2分)
5.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
四、[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

[注释] ①仪轨:礼仪制度。

②约:省减,简约。

③权制:合乎适宜的制度。

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

⑤物:指人,百姓。

⑥亚匹:同一流人物。

亚:同类。

25.下面选项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先帝称之曰能诸葛亮之为相国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终于邦域之内
C.悉以咨之徒以有先生也
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2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分)
⑴以昭陛下平明之理()⑵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⑶抚百姓()⑷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27.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2分)
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28.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⑴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⑵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29. [乙]文中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甲]文加以说明。

一、答案:1.(1)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2)全部
2.D
3. 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4. 围绕“勤俭,清廉”答题即可。

评价:陆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杜甫: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潮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二、答案:(一)文言文阅读(10分)
1.躬:亲自,自身。

卑鄙:低微鄙陋。

诣:拜访。

就:接近。

(每词1分)
2.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

将军应该委屈自己亲自去拜访他。

(每句2分)
3.出身卑微,少有大志,知恩图报,鞠躬尽瘁。

(答出两点即可)。

(2分)
三、答案:1.①躬:亲自,亲身②卑鄙:出生卑微,身份低贱
③约:克制④悉:全部,都
2.我将来去世的时候,不允许家人收受财物,在外有盈余的钱财,而辜负了陛下的恩德啊。

3.D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心耿耿,尽职尽责,公正廉洁
5.亲贤臣,远小人,选贤任能
对于当今的领导干部来讲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选拔有才能的人,善于听取意见,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百姓办实事,如果只是一味任人唯亲或量“财”而用,那只会祸国殃民,违法乱纪,被人民所唾骂,成为国家的罪人。

四、25. D(2分)
26. ⑴彰显(显示)⑵痛心遗憾⑶安抚,抚慰⑷亲人(亲近的人)(4分)
27.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2分)
28.(4分)
⑴全部来询问他们,就一定能使军队上下团结、和睦,才能高和才能差一点的人都能得到妥善的安排。

(2分)
⑵善的(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惩罚。

(2分)
29.示例甲文中诸葛亮要求后主做到了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并举荐一批忠臣良将,这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