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乡土故事:范丹借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阳乡土故事:范丹借粮
子路按照采桑女子的指点,来到了陈州城南二十五里的一个村庄。
村上有一家大户,名叫范丹,家有粮千石。
子路见了范丹说明来意,范丹点头同意,但又拍着子路的肩头说道:“子路,你是孔夫子的大弟子,我请教一事,要是答对了,借粮;要是答错了,那别怪我不客气了。
”
子路不以为然,满口答应。
范丹问:“啥为高?”
子路答:“天为高。
”
范丹问:“啥为厚?”
子路答:“地为厚”。
”
范丹问:“啥香?”
子路答:“肉香。
”
范丹问:“啥臭?”
子路答:“屎臭。
”
范丹摇着头,哈哈大笑起来,站起身,拂袖而去。
子路借粮碰了一鼻子灰,阴沉着脸,垂头丧气归来。
孔子问缘由,子路学了一遍,孔子嘿嘿笑道:
“子路,你答错了,应是天下父母为高,妻为厚,饥者香,饱者臭。
”
子路记下,红胀着脸又来见范丹。
还没待范丹开口,子路说:“天下父母为高,妻为厚,饥者香,饱者臭。
”
范丹笑了,但借给子路的米少得很,不是一升一斗,而是一小撮。
子路怒发冲冠,挺起胸膛,整了整长衫,扶了扶了帽子,喊道:“你范丹捉弄人!”
子路抓起那撮米朝天空撤了,赶着空车离开了范丹。
子路垂头丧气,又空着手回来了。
孔子间问子路:“借的粮呢?”
子路怒气冲冲,摔了鞭子,愤愤说道:“范丹那老家伙真不是东西,我跑了两趟只借给一小撮米,我气得给撒了。
”
孔子拉长了脸,严厉地问子路说道:“一粒也没带回吗?”
子路摘下帽子摔在地上,说道:“一粒也没有!”
颜回是个细心人。
他把子路的帽子拾起,仔细察看,忽然大叫一声道:“有!”
孔子这才舒了口长气,叫颜回细找,颜回趴在地上找了几遍,还是找到了七粒米。
子路吼着:“扔了,别说七粒,七升也不够我们师徒吃一顿!”
孔子笑了,劝子路不要性急,然后把七粒米放到锅里,加了一锅水,点火煮起来。
一顿饭功夫,锅里发出了“扑扑”的声响,空中飘起了香喷喷的米饭香。
子路沉不住气,慌忙揭开锅盖儿,怪,一锅黄澄澄的小米饭!
孔子告诉子路说道:“你有所不知,范丹给的不是一般的米,是子母米啊!”
弟子们欢呼雀跃,唱起了歌,孔子弹起了琴。
正在这时候,楚兵来救孔子,打退了围困孔子的吴兵,孔子才解除了陈蔡绝粮的危难,平安到了楚国。
后人为了纪念孔子七日绝粮仍传大道的顽强精神,在陈绝粮之地筑台祀之,名叫“厄台”,后移至“陈王弩台”,即今弦歌台,遂成了千古纪念孔子的圣地。
又相传,孔子绝粮七日,饿得在龙湖里挖蒲根吃,才凑和着不饿肚子。
子路从范丹那里借来粮,才有饭吃。
正在这时候龙湖水里飘飘然来了一叶扁舟,船停在小岛入口处,走下一个穿红衣的小伙子。
他出言不逊,指着孔子的鼻子,说孔子如丧家之犬不可终日。
骂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子路大怒,拔起一颗小树,劈头朝小伙子打去,不倚不偏,正中小伙子脑袋、小伙子倒下了。
孔子大吃一惊,走进一看,原来是一条红鲤鱼。
孔子急忙跪下祷告:“天啊,公正的天!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天下是能相容的。
”
有了米饭,有了鲤鱼,孔子再也不发愁吃的了。
两千多年过去了。
至今,弦歌台北面的湖水里还生存着一种独一无二的红肚皮鲤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