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十一学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北京十一学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民间歌谣是民歌和民谣的统称,指的是人民群众抒情言志的口头韵文作品。
它是民间文学中产生最早,内容最丰富,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历来最为人们所重视的一种文学样式。
我国民间歌谣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从原始社会开始,它就一直伴随着人民的生活,在人类的集体劳动中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诗歌起源于劳动,最早的诗歌,就是民间歌谣。
那时没有文字,民间口头歌谣是唯一的诗歌形式。
正如《淮削子》中所说的:“今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杭育(yo)杭育派”,这就是原始劳动的节奏和韵律。
这些自然的呼声,如果填上实词,表现出一定的思想内容,就是歌谣。
《吴越春秋》所记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这是远古时代,最早也是黄帝时代的作品,它所描写的只是几个连续的动作,所使用的是竹弓、土弹等简单的劳动工具。
八个字,四个停顿,术语简单的一反一复的节拍。
其大意是:截断竹子,用弦索把它连接起来;飞射土弹,逐击那奔跑的鸟兽。
这是一首反映狩猎过程的原始歌谣。
到了农耕时代,歌谣的内容也就不同了。
如《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据传这是伊者氏蜡祭时的祝辞。
从内容到句式,都比《弹歌》复杂一些,但章法有些相似,都是用四种相同事物的并列,在同样句式的反复中来表达中心思想。
这一特点,是由于劳动动作的反复而产生的节奏所决定的。
到了夏商时代,歌谣由描写劳动生产开始转为揭示社会面貌,成为“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的工具。
歌谣从此具有阶级性质,题材的内容也大大扩展了。
周代是我国奴隶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向封建经济过渡的时期,出现了一个灿烂的民歌时代,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国风中的大部分和小雅中的小部分就是民歌,其数量占《诗经》的一半左右。
其后的《乐府诗选》、《汉魏六朝民歌选》,又展示了民歌创作的又一高峰,其题材延伸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形成了广阔深厚的现实主义基础,形式从四言到五言,从五言到七言,对后世的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之后的《明清民歌选》明冯梦龙的《山歌》清杜文澜的《古谣谚》李调元的《粤风》等,都保存了不少古代优秀的民间歌谣。
我国人民历来爱唱歌,通过歌咏表达自己的心理和愿望,针砭时政,传达感情,交流经验,调节劳动。
民歌是劳动人民心上的话,是他们斗争的武器、精神的食粮。
人民群众热爱它,保卫它。
“刀刀子拿来头割下,死不了还是这个唱法”(甘肃“花儿”);“只有嘴巴抢不去,留着还要唱山歌”(云南民歌);“唱到云开日头出,唱动天地口不渴”(安徽民歌)。
唱歌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劳动唱歌,各种礼俗仪式唱
歌,谈情说爱唱歌,生活的各种场合都有歌。
我国还有多姿多彩的民间歌会,都有相当的规模,一直流传到今天。
(摘编自《简明民间文艺学教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民歌和民谣虽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口头韵文作品,但是它们都属于民间歌谣。
B.我国民间歌谣历史悠久,在我国原始社会初期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C.随着原始劳动内容的转变,农耕时代和远古时代的民间歌谣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D.周代出现了一个灿烂的民歌时代,因而诞生了《诗经》这样的民间歌谣经典之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列举我国不同时代的民间歌谣作品简要地展示了我国民间歌谣的发展概况。
B.文章引用《淮南子》和《弹歌》,旨在论证民间歌谣和原始劳动有着密切关系。
C.文章最后引用民歌唱词,目的是论证人民群众热爱民间歌谣并誓死保卫民间歌谣。
D.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总结补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歌谣在民间文学中产生最早并占有重要地位,是历来最为人们所重视的一种文学样式。
B.在没有文字的原始社会时期,民间口头歌谣是诗歌的唯一形式,它们都产生在人类的集体劳动中。
C.我国的民间歌谣能够展现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图景,常常起着开启一代诗风的作用,对诗歌发展产生影响。
D.我国人民历来爱唱歌,劳动唱歌,休息唱歌,生活的各种场合都有歌,事事有歌,时时在歌。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提到一个地方,人们往往会想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地标:紫禁城见证着北京城的过往,“拓荒牛”昭示着深圳的开拓进取,“日月贝”讲述着“珠生于贝,贝生于海”的城市记忆,古典园林里生长着苏州的温婉……或深植于历史文化,或投射着时代风貌,每一处文化地标都以鲜明独特的符号形象,成为一个地区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文化地标是地方的文化名片,在传播地方形象方面有巨大的流量效应。
近年来,文化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各类文化地标成为热门参观地、网红打卡地。
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急功近利打造新文化地标的现象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人文景观,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文化地标的形成自然也离不开这一点。
无论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审美意境,还是如今兴起的保护生态、亲近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都强
调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丽江古城依山傍水、以水为脉,整座古城获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体育场“鸟巢”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勾勒出现代北京的美丽风景。
反之,如果缺乏对自然的敬畏,滥造钢筋水泥作品,即便有再大的手笔,也会与审美旨趣和群众期待相差甚远。
作为一种符号化呈现,文化地标也应该追求形神兼备。
文化地标之所以能成为文化地标,不是凭借炫目奇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元素的简单堆砌,而是源于其间流淌着活生生的历史文脉,能唤起人们共同的情感记忆。
走进沈阳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原样保留的铸造车间及生产设备,拉近了人们与老工业基地的时空距离;漫步福州修旧如旧的古厝,曾经的老房子、如今的文创园,古老与现代交融,乡愁与时尚相遇。
面对数之不尽的历史文化街区、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进行合理适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使之成为广受认可的文化地标。
作为一种公共建筑或设计,文化地标的生命力其实来源于生活。
人们喜欢将博物馆、剧院、书店称为文化地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公共文化设施直接连通着所在地的文化和生活。
到一座城市先逛博物馆,就能帮助人们加深对这个城市的历史过往和现实发展的认知。
以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为例,先后为观众带来了1万多场演出,开展过大量艺术普及活动,观众和粉丝遍布全国。
正是那些传播文化、服务公众的不懈努力,才使得文化地标形象更加亲切,影响更加持久。
文化地标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
打造新的文化地标,必须丰富其审美内涵,完善其服务功能,让其在与公众的“紧密连接”中收获持久的口碑和影响。
(取材于智春丽《打造有生命力的文化地标》)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法自然法:仿效,取法。
B.审美旨趣旨:目的,意图。
C.形神兼备兼,两倍,双份。
D.不懈努力懈:松懈,放松。
5.下列有关“文化地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化地标代表着地方精神和文化的独特性。
B.文化地标包含有建筑雕塑等多种文化元素。
C.文化地标在其历史性和时尚性上缺一不可。
D.文化地标在地方形象的传播上影响力巨大。
6.下列各项中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州园林的古典风格,显示了这座城市的温婉气质。
B.丽江古城没有钢筋水泥建筑,因而成为了文化地标。
C.游览福州古厝,能够唤起每一位参观者的共同回忆。
D.参观当地博物馆,是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唯一途径。
7.根据材料概括,文化地标的口碑和影响的形成要关注哪些方面?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昏
【英国】萨基
诺尔曼·葛尔特茨比坐在海德公园的长凳上。
这是三月初的一个傍晚,暮色苍茫,笼罩大地,只有那微弱的月光和点点星星的亮光冲淡着昏暗的夜幕。
马路和人行道都空落落的。
然而,就在这样的夜色中仍有不少被人们遗忘的小人物在活动着。
他们有的荡来荡去,无声无息:有的把自己点缀在长凳和木椅上,毫不显眼,在昏暗中,他们的身影已无法辨认清楚。
葛尔特茨比此时觉得眼前的景色与他的心情完全和谐。
黄昏,在他看来,是失意者的时刻。
经过奋斗仍不免遭到惨败的男男女女,在这日薄西山的时候纷纷出来活动,躲避着好奇者的寻根问底。
长凳另一端,就在他身旁,坐着一位老先生。
从他的神态里,可以看出他正在和社会抗衡,但是他的气概已趋衰退。
坐了一会儿,老人起身离去,慢慢消失在黑暗中。
空出来的位子几乎立刻就被一个年轻人占据了。
但是他面部的神情并不比那位老人开朗,嘴里还狠狠地骂了一声,好像是要强调: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能使他称心如意。
“看来您心情不好啊。
”葛尔特茨比说道,心想他这番表演准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
年轻人转过身来,脸上的神情非常坦然。
但是葛尔特茨比反而因此一下子警觉了起来。
“要是陷入我的困境,您的心情也好不了,”他回答说,“我干了一件有生以来最傻的事。
”
“是吗?”葛尔特茨比不动声色地问道。
“我今天下午到的伦敦,本打算在伯塔刚尼安饭店落脚,”年轻人接着说道,“可是到了那儿我才发现,饭店已经被拆掉了,我只好去了另一家旅店。
到了我的住处,就出去买香皂了——我讨厌旅店里的香皂,可自己又忘记准备了。
我在街上溜达一会儿,在酒吧喝了杯酒,又逛了逛商店,然后转身回旅馆。
就在这时候,忽然意识到,我根本没记住旅馆叫什么,更不知道它在哪条街上。
这多么尴尬!我在伦敦又举目无亲。
我出来的时候,身上只带了一先令。
买了块香皂,喝了杯酒,也就花得差不多了,只怕要落得个流浪街头,无处栖身了。
”
年轻人讲完这段故事后,出现了片刻沉寂。
这种沉寂是意味深长。
“您大概想,我讲的这段遭遇荒诞无稽吧。
”年轻人随后委屈地说道。
“这事也并非不可能。
”葛尔特茨比像法官审理案件似的说。
听完,年轻人精神为之一振,“我大概得到河堤上过夜了,除非能找到个够朋友的人,他能相信这是确有其事。
不管怎么说,我很高兴,因为您并没有认为我这段遭遇过于荒唐。
”
年轻人往这最后一句话里倾注了不少热情,就好像有意向葛尔特茨比表示,他基本上已经具备了够朋友的人的必要条件。
“然而,”葛尔特茨比慢吞吞地说,“这段故事里的破绽就在于您拿不出那块香皂来。
”
年轻人连忙向前探身,在大衣口袋里忙乱地摸了起来。
他一下子跳了起来。
“准把它丢了。
”他怒气冲冲地嘟囔了一声。
“一个下午就丢了家旅馆,又丢了块香皂,这只能说明您存心粗枝大叶。
”葛尔特茨比接着说道,可是年轻人没等他话音落地就走了。
他顺小路溜掉了,头昂得高高的,表情高傲。
“说来怪可惜,”葛尔特茨比想道,“整个故事中只有出去买香皂有说服力,然而在这细节上露了马脚。
他要有一点先见之明,就应该事先准备下一块新的香皂。
”
想到这里,葛尔特茨比站了起来,准备离去。
就在这时候,他惊讶地喊了一声。
只见地上,在长凳边上,躺着一个崭新的椭圆形小纸包。
除了是块香皂,还能是什么!准是那年轻人一屁股坐下来的时候从衣兜里掉出来的。
说时迟,那时快,葛尔特茨比立刻去寻找这位年轻人的踪影。
就在他感到无望的时候,忽然发现那个人正站在马车道的路边上,神态犹豫地站着。
当他听到葛尔特茨比呼喊他的时候,他带着几分敌意,好像准备自卫似的猛然转过身来。
“能证明您那段遭遇真实性的重要证据找到了,”葛尔特茨比说道,伸出手来把香皂递了过去。
“您走后,我在地上发现的。
我曾经对您不信任,您一定要原谅。
您如不嫌弃,我可以借给您一枚二十先令的金币……”
年轻人连忙接过金币,放进兜里。
“幸好给你找着了。
”年轻人感激地说道,声音还有点呜咽。
他急忙跑开了。
“这孩子真可怜,差点哭出声来。
这对我也是个教训,不能自作聪明,不能仅仅凭一时的情况就给一个人下判断。
”
葛尔特茨比顺着原路往回走去。
经过那条长凳时——他看到一位老先生在长凳下面和四周望来望去,捅来捅去。
葛尔特茨比认出这就是刚才同他坐在一起的那位老人。
“您丢什么东西了,先生?”他问道。
“对了,丢了一块香皂。
”
(有删改)
8. 下列关于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刻意描绘了一起在黄昏时分的欺诈事件,使小说的故事背景、社会背景、人物命运等都涂染上了“黄
昏”的具象而强烈的象征意义。
B. 小说围绕“一块香皂”叙事写入,三个人物、全部事件都跟香皂有关。
它既能推动情节发展,又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C. 作品情节构思扑朔迷离,以开放的架构给读者预留了再创作的空间,使小说具有了“欧·亨利”式幽默滑稽的效果,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D. 小说写出了小人物“黄昏人生”,展现了一个真实的“黄昏社会”,并对“黄昏人生”背后的人性价值堕落给予了不露声色的审视和批判。
9. 小说开头划线部分的环境描写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0. 有人说:“小说给出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并非那么简单,看似是年轻人单独行骗,其实是年轻人和老先生合作设局甚至其中诺尔曼·葛尔特茨比曾经可能也是个骗子。
”请针对这段话中的后两种观点在文中找出依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虞世南,越州余姚人。
性沉静寡欲与兄世基同受学于吴顾野王十余年精思不懈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
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不胜丧。
文帝高荔行,知二子皆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
陈灭,与世基入隋。
世基辞章清劲过世南,而赡博不及也,俱名重当时,故议者方晋二陆[注]。
炀帝为晋王,与秦王俊交辟之。
大业中,累至秘书郎。
炀帝虽爱其才,然疾峭正,弗甚用,为七品十年不徙。
世基佞敏得君,日贵盛,妻妾被服拟王者,而世南躬贫约,一不改。
宇文化及已弑帝,间杀世基,而世南抱持号诉请代,不能得,自是哀毁骨立。
从至聊城,为窦建德所获,署黄门侍郎。
秦王灭建德,引为府参军,转记室,迁太子中舍人。
王践祚,拜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
时世南已衰老,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封永兴县子。
世南貌儒谨,外若不胜衣,而中抗烈,论议持正。
太宗尝曰:“朕与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乃如此!”
贞观八年,进封县公。
会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及江、淮大水,帝忧之,以问世南,对曰:“汉文帝元年,齐、楚地二十九山同日崩,水大出,诏郡国无来贡,施惠天下,远近洽穆,亦不为灾。
今蛇见山泽,适其所居。
又山东淫雨,江、淮大水,恐有冤狱枉系,宜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
”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
帝尝作宫体诗,使赓和。
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
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
不敢奉诏。
”帝曰:“朕试卿耳!”赐帛五十匹。
帝数出畋猎,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
尝命写《列女传》于屏风,于时无本,世南暗疏之,无一字谬。
帝每称其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
曰文词,五曰书翰。
世南始学书于浮屠智永,究其法,为世秘爱。
卒,年八十一,诏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
(节选自《新唐书·虞世南传》)[注]二陆:西晋文学家陆机与弟陆云的并称。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性沉静/寡欲与兄世基同受学于吴顾野王/十余年精思不懈/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
B. 性沉静/寡欲与兄世基同受学于吴顾野王/十余年/精思不懈/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
C. 性沉静寡欲/与兄世基同受学于吴顾野王/十余年精思不懈/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
D. 性沉静寡欲/与兄世基同受学于吴顾野王/十余年/精思不懈/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舍人,常以舍人中才学优秀者充之,与中庶子同掌太子宫文翰。
B. 践祚,是继位、登基的书面语说法,特指皇帝登临皇位。
C. 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常称,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
也可以说成“致仕”。
D. “文懿”这一谥号是用来赞美虞世南广博的文才和美好的品德。
“懿”是“美好”的意思。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隋炀帝很欣赏虞世南的才能,但对他刚正的性格很厌恶,所以并不怎么重用他,虞世南当了十年七品官也得不到升迁。
B. 皇上曾经作宫体诗,叫虞世南接续原韵唱和,但虞世南说皇帝的诗体不雅正,担心这诗一传开,天下就会风靡起来。
于是拒绝了,皇帝因此赏赐他。
C. 虞世南在学问丰富广识上不如世基,但他文章清秀有力,也不像哥哥那样善于用花言巧语来博得皇帝的喜爱。
D. 皇上常称赞他有五绝:一是德行,二是忠直,三是博学,四是文词,五是书法。
他的墨迹为世人所收藏珍爱。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南貌儒谨,外若不胜衣,而中抗烈,论议持正。
(2)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诗歌鉴赏(共6分,每题3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5.下列对第一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写出了洞庭水的境界宏阔。
B.颔联写景渗透着诗人的胸怀,也透露出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不安。
C.颔联境界极大,颈联境界却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包孕着诗人无限感慨。
D.尾联诗人涕泗横流,只因为自己与亲朋音信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
16.下列对第二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一平视,一仰视,写出了作者初到岳阳时的感官印象,即水泽浩瀚,山城高耸。
B.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檠;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C.杜甫十分重视炼字,在本诗中也是如此,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D.本诗承转顿挫,有跌宕之致。
首联写景境界阔大;颔联承前而境界凄冷,承中见转;颈联转至抒情,情绪高亢,又是一转;尾联写鲲鹏图南,与颈联毫不相干,更见突转变化之妙。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在内容上形成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
(2)《滕王阁序》中王勃登上滕王阁放眼远望,写出了山川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以菌和蝉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4)《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面一则通知在表达上有四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关于举办中国传统节日讲座的通知
为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化,学校将于12月28日在学校报告厅举办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讲座,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讲座内容:本次讲座主要牵涉以下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
二、讲座嘉宾:本次讲座我们邀请了德高望重的金老师,他将拋砖引玉,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翔实的历史材料为大家带来一顿精神上的文化大餐。
三、其他说明:请各班主任认真组织,拜托同学们踊跃参加,准时莅临图书馆,听金老师的精彩讲座。
教务处
2020年12月14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仔细观察下图,用一句话概括该图反映的现象,然后针对此现象拟写一则能够挂在学校走廊里的宣传标语。
现象:____________
宣传标语: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两邦”等诗文经典频频出现在日本捐送的抗疫物资上。
对此,国人有人唏嘘长叹:“日本替我们诗词歌赋了一回。
”他们认为,这些流淌在中国古典文学长河中的、蕴藉性强、感情充沛的诗文冲刷出了“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的贫瘠与荒芜。
但也有人时说生死攸关的特殊时期,我们更需要的是“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脱口而出,振奋人心的口号。
“加油”的呐喊正当时,给困顿中的人们同样带来无穷力量和信心。
正所谓:“你有你的‘风雅颂’,我有我的‘加油号’。
”
对此,你怎么看?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