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改革推进地方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以佳木斯大学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方法改革推进地方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以佳木斯大学为例
作者:张兴福马晓君李春江杨阿滨邵德福
来源:《科技创业月刊》 2017年第23期
张兴福马晓君李春江杨阿滨邵德福
(佳木斯大学,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摘要:为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要深化教学方法改革,突出地方综合性大学创新
创业特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建立以教育为基石,活动为依托,竞赛为引领,团队促融合,项目促提升,基地促转化的全程、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

搭建实践平台,将创
新创业教育与科研相结合,鼓励教师将科研项目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多渠道培养学生创
新意识与创造能力,鼓励组建团队,积极参与各类竞赛,努力提升学校的创新创业质量,营造
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将创新创业教学工作推向新高度。

关键词:地方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实践训练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DOIdoi:10.3969/j.issn.1672-2272.2017.23.020 引言
高校作为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成长的摇篮以及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柱,将成为集
人才培养、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三位一体的重点基地。

近年来,我国充分
认识到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长期以来,教育的核心转向了培养创新人才,并把创新能力
的培养列为教育的重中之重。

众多的高等教育研究人员还从多角度对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
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创业推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保就业、提升人才培养竞争力,急需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同时
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深度融合,实现所有
专业全覆盖、无盲点的课程教育体系。

构建成集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公益实践、社会实践、
艺体实践“五位一体”的综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增设《创新能力培养》、《创业学》、《职
业生涯规划》等创新创业课程,通过各类专业认知实习、校外实习、实习顶岗、夏季学期实践
教学环节等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人才培
养质量。

1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法改革
1.1改革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模式,有效提升创新创业
教育教学效果与质量。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任课教师结合学生就业情景广泛采用启发式、
参与式教学,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情景设定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
依托翻转课堂实现学生参与式教学,教学效果良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任课教师以
学生人格和兴趣为出发点,结合职业生涯理论开展个性化的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在掌握职业生
涯基本理论时也逐步规划了自己的人生;《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任课教师,结合国家宏观经
济政策、创新创业实践、专业理论知识开展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早进实验室、参与教师课题,模拟写作商业计划书,提高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通过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实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增强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程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学
生之间的充分互动交流,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善于质疑,在不断的交流碰撞中更好掌握知识
和技能,强化了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校实行1学时前沿教案制,要求学校全部任课教师把本专业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
究成果和创新创业实践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使全体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学校实行全员式、全过程的层级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低年级开设普及式创新创业
教育基础上,要求各专业结合专业特点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开设专业创新创业课程,全面实行
小班授课,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受益面较大。

学校为个别高年级有创业潜质和创
业意愿的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转化与孵化配备专门的导师,提供专业智力支持。

1.2改革考核内容与方式,强化综合能力培养
为全面评价学生知识深度和广度、考核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强
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校积极开展课程考试考核方式方法改革,制定《佳木斯大学本
科生考试管理办法》、《佳木斯大学关于实施课程形成性考核的指导意见》等制度,要求教师
将平时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鼓励实施开卷考试,各教学单位开卷考试比例不低于其承担课
程总门数的30%;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施非标准化考试,将学生平时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
突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能力考核。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提交一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规划书内容涵盖自我认知、职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评估与调整等内容,这份规划书既体现课程教学内容,也体现课程教学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考核方式。

《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结合日常教学成绩考核,在课程结束时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知识、
创新创业理论撰写《创业企划书》,提出创新创业设想,客观分析创业所面临的机会与困难、
优势与缺点、营销策略、产品策略、财务决策等商业计划,虚拟创业实践,培养学生创业风险
分析与防范,有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各专业开设的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任课教师在结课后普遍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制定
一份创新创业实践报告或创新创业训练报告,使专业知识和创业实践有机融合,提升学生创新
创业意识与实践能力。

2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训练
2.1强化实践训练环节,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同时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深度融合,实现所有专业全覆盖,无盲点的
课程教育体系。

构建成集课堂教学、第二课程、公益实践、社会实践、艺体实践的综合创新创
业教育体系。

增设《创新能力培养》、《创业学》、《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KAB创业基础》等创新创业课程,通过各类专业认知实习、校外实习、实习顶岗、夏季学期实践教学环节
等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积极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训练、校长创新创业基金、大学生科技创新、教师科研等项目相结合,鼓励教师将项目教学法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多渠道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鼓励组建团队,积极参与各类竞赛,努力提升学校
的创新创业质量,将整个学校的创新创业教学工作推向新高度。

2.2强化科技创新资源建设,面向学生开放
学校加强科技创新资源建设,建立了大学科技园、佳木斯市大学生就业创业创新服务中心、佳木斯大学科创业实训基地,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面向学生开放,将高效的科技创新
资源向学生开放,促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并为学生创新创业找到更合适
的方向。

以佳木斯市大学生就业创业创新服务中心、佳木斯大学科技企业孵化器为依托,为大
学生提供免费的生产经营场所、设备及技术,继续引进、孵化学生创业项目。

学校教学资源面
向学生开放,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好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扶持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孵化。

3突出创新创业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始终扎实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通过多种措施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创新创业文件精神和
学校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落实本科质量工程建设计划,结合学校综合性大学培养应用型本
科人才的办学宗旨,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


校制定并下发了《佳木斯大学关于教学管理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
练计划和创新创业教育列入专业培养方案,从课程设置、学生选课、考试、成果认定、学分认定、学籍管理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1)建机制,重落实,创新创业工作保障有力。

学校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创新创业工作,教务处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日常管理。

建立由教务处牵头,团委、招生就业处、科技处、学生工作部、研究生部、各学院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构。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监督、检查体系,定期开展专项督导,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强师资,促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稳步推进。

学校按照以专任为主、专兼结合原则,通过专业和非专业相结合、工作和业余时间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式,对专任教师、兼职班
主任、辅导员进行培训,要求教师将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融入到课堂中。

支持教师将基于创新
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并鼓励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3)双驱动,重内涵,创建“五位一体”的综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学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创业推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保就业、提升人才培养竞争力,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同时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
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深度融合,实现所有专业全覆盖,无盲点的课程
教育体系。

构建成集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公益实践、社会实践、艺体实践的“五位一体”的
综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增设《创新能力培养》、《创业学》、《职业生涯规划》等创新创业
课程,通过各类专业认知实习、校外实习、实习顶岗、夏季学期实践教学环节等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

(4)搭平台,促提升,创新创业实践成效显著。

学校积极搭建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创业团队等实践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科研相结合,鼓励教师将科研项
目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多渠道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鼓励组建团队,积极参与
各类竞赛,努力提升学校的创新创业质量,将整个学校的创新创业教学工作推向新高度。

(5)建体系,重服务,创新创业指导力求实效。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学校逐步建立起了以教育为基石,活动为依托,竞赛为引领,团队促融合,项目促提升,基地促转化的全程、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马晓君,李春江,张则,等.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启示[J].科技创业月刊,2017(13):57-58.
2马晓君,李春江,张则,等.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施策略[J]. 经济师,
2017(7):221-222.
3马晓君,李春江,张则,等.地方性综合大学“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模式构建[J].经济师,2017(6):206-207.
4马晓君,李春江,潘宏伟,等.地方性综合大学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7(10):24-26.
5马晓君,李春江,张则,等.地方性综合大学工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平台的构建——以佳木斯大学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17,30(9):74-76.
(责任编辑要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